專利名稱:餐具清洗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對收容在清洗槽內的餐具進行清洗的餐具清洗機。
傳統的這種餐具清洗機結構如圖2所示。以下說明其結構。
如圖所示,餐具清洗機本體1的內部設有清洗槽2,該清洗槽2內設有收容餐具用的筐3以及加熱清洗槽內的清洗水用的密封式加熱器(加熱裝置)4。此外,還設有覆蓋該清洗槽2的開口部的蓋5。清洗槽2是把用不銹鋼薄板沖壓成形形成的構件經焊接等而形成箱狀,或將聚丙烯樹脂等的熱可塑性樹脂注塑成形而形成箱狀的。
利用上述的結構,把餐具放入清洗槽內的收容餐具的筐3內,邊用密封式加熱器4加熱清洗水,邊通過清洗噴嘴6向餐具噴射清洗水,對餐具進行清洗。
如上所述的結構,若清洗槽2是把用不銹鋼薄板沖壓成形形成的構件經焊接等而形成箱狀的,則必需經過沖壓工序、進行焊接的工序及焊接部密封性的檢驗工序等的多道作業(yè),會提高清洗槽2的制造成本,同時,因為對不銹鋼制成的薄板進行沖壓成形,所以存在如下問題,即,清洗槽2的形狀受制約、很難任意制成作為餐具清洗機可收容必要的餐具或可在清洗槽2的背面設置電氣部件用的清洗槽的形狀。
此外,若清洗槽2是用聚丙烯樹脂等的熱塑性樹脂經注塑成形而成箱狀的,清洗槽2的底面上設有加熱清洗水用的密封式加熱器4,則當因某種異常而向密封式加熱器4連續(xù)通電時,清洗槽2會被異常加熱,清洗槽2可能發(fā)生變形或熔融,必須設置保證制品安全性用的保安部件。此外,若清洗槽2使用聚丙烯樹脂等的樹脂,則附著在餐具上的污垢等容易附著在清洗槽2的內壁上,成為發(fā)臭的重要原因。
為了解決上述傳統技術存在的問題,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一種餐具清洗機,它的清洗槽能保證安全性,污垢很少附著,衛(wèi)生性好,能降低成本。
本發(fā)明的餐具清洗機,其清洗槽用熱硬化性樹脂材料構成。
因此,即使因某種異常而向加熱裝置連續(xù)通電,清洗槽也不會發(fā)生變形或熔融,能保證安全,此外,可成形加工出污垢的附著少、衛(wèi)生及形狀復雜的清洗槽,能降低成本。
本發(fā)明技術方案1所述的餐具清洗機,具有餐具清洗機本體、設在該餐具清洗機本體內的清洗槽、設在該清洗槽內的收容餐具的筐、以及加熱所述清洗槽內的清洗水的加熱裝置,所述清洗槽由熱硬化性樹脂材料構成,即使在因某種異常而向加熱裝置連續(xù)通電時,清洗槽也不會發(fā)生變形或熔融,能保證安全,且能成形加工出污垢附著少、衛(wèi)生及形狀復雜的清洗槽,能降低成本。
此外,本發(fā)明技術方案2所述的餐具清洗機,是在上述技術方案1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清洗槽是用以不飽和聚酯樹脂材料為主要材料的熱硬化性樹脂材料構成的,能保證清洗槽的耐溫水性、耐藥品性及抗污染性,提高可靠性。
此外,本發(fā)明技術方案3所述的餐具清洗機,是在上述技術方案1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清洗槽是在熱硬化性樹脂材料的主材料中加入了玻璃纖維而構成的,能提高清洗槽的強度,可廢除傳統的板金構件之類的為提高餐具清洗機本體的強度用的構件,同時,即使餐具及烹飪器具落入清洗槽內,也能防止清洗槽發(fā)生破損。
此外,本發(fā)明技術方案4所述的餐具清洗機,是在上述技術方案1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清洗槽是在熱硬化性樹脂材料的主材料內加入了氫氧化鋁而構成的,能保證安全性,并可改善清洗槽的抗燃性。
此外,本發(fā)明技術方案5所述的餐具清洗機,是在上述技術方案1-4中的任一項基礎之上進一步,清洗槽是把片狀的熱硬化性樹脂材料在加熱的金屬模內壓縮成形而形成的,能形成薄壁箱狀清洗槽的均勻的壁厚,能獲得質量高且可大批量生產的清洗槽。
以下參照
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又,與傳統例子相同的結構部分標上相同的符號并省略對其說明。
附圖中圖1為本發(fā)明餐具清洗機一實施例的縱剖視圖。
圖2為傳統餐具清洗機的縱剖視圖。
先說明實施形態(tài)1。如圖1所示,餐具清洗機本體7的內部設有清洗槽8,該清洗槽8的內部設有收容餐具的筐3和加熱清洗槽8內的清洗水用的密封式加熱器(加熱裝置)4。此外,還設有覆蓋該清洗槽8的開口部的蓋9。清洗槽8用熱硬化性樹脂材料經一體成形加工而形成。
現說明上述結構的作用。把餐具放入設于清洗槽8內的筐3內,進行清洗、漂洗和干燥的各過程,將餐具洗凈、干燥。餐具放入在筐3內時,雖然附著在餐具上的污垢等容易附著在清洗槽8的內側面,尤其容易附著在給水水位的吃水線上,但通過用熱硬化性樹脂形成清洗槽8,能防止污垢的附著。
此外,當進行一般的運轉時,即使因發(fā)生某種異常而導致向密封式加熱器(加熱裝置)4連續(xù)通電的狀態(tài),也因為清洗槽8是用熱硬化性樹脂構成的,所以,清洗槽8不致發(fā)生變形及熔融,能制成衛(wèi)生性好且安全性高的清洗槽。
現說明實施形態(tài)2。圖1中的清洗槽8是由以不飽和聚酯樹脂材料為主要材料的熱硬化性樹脂材料構成的。其他結構和上述的實施形態(tài)1相同。
現說明上述結構的作用。通過將不飽和聚酯樹脂材料作為主要材料來構成清洗槽8,可確保清洗槽8的耐溫水性、耐藥品性及抗污染性,能制成可靠性高的清洗槽8。
現說明實施形態(tài)3。圖1中的清洗槽8是在主要材料即熱硬化性樹脂材料內加入了約25%的約25mm的玻璃纖維而構成的。其他結構與上述的實施形態(tài)1相同。
現說明上述結構的作用。通過在主要材料即熱硬化性樹脂材料內配入玻璃纖維來構成清洗槽8,可提高清洗槽8的強度,廢除傳統的板金構件等的為提高餐具清洗機本體強度用的構件,同時,即使餐具及烹飪器具落入清洗槽8內,也能防止清洗槽8發(fā)生破損。
此外,若在主要材料即熱硬化性樹脂材料中添加10-35%、以20-30%為宜的玻璃纖維,則可獲得相同的效果。
現說明實施形態(tài)4。圖1中的清洗槽8是在主要材料即熱硬化性樹脂材料中添加約40%的氫氧化鋁而構成的。其他的結構與上述的實施形態(tài)1相同。
現說明上述結構的作用。通過在清洗槽8的主要材料即熱硬化性樹脂材料中配入氫氧化鋁,能提高清洗槽8的抗燃性。提高清洗槽8的抗燃性用的抗燃劑現已開發(fā)出多種,但因為餐具清洗機的清洗槽8是收容與用戶的嘴接觸的餐具的,故必須使用無毒而安全性高的抗燃劑,通過使用氫氧化鋁,在主要材料即熱硬化性樹脂材料中添加約40%來構成清洗槽8,即能獲得安全性和抗燃性高的清洗槽8。
此外,若在主要材料即熱硬化性樹脂材料中添加20-50%、以35-45%為宜的氫氧化鋁,則可獲得同樣的效果。
現說明實施形態(tài)5。圖1中的清洗槽8是把約3kg的片狀熱硬化性樹脂材料在加熱到140℃的金屬模內加上約90kg/cm2的壓力,經壓縮成形(SMC成形)而形成的。此外,在片狀的熱硬化性樹脂材料內,配合有玻璃纖維及氫氧化鋁等。其他的結構與上述的實施形態(tài)1相同。
現說明上述結構的作用。通過用SMC成形加工形成清洗槽8,能把薄壁箱狀的清洗槽8制成均勻的壁厚,能獲得質量高且可大批量生產的清洗槽8。
又,把片狀的熱硬化性樹脂材料在加熱至120-160℃、最好是135-145℃的金屬模內施加60-110kg/cm2、最好是80-100kg/cm2的壓力,進行壓縮成形,也能獲得同樣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據本發(fā)明技術方案1所述的餐具清洗機,因為具有餐具清洗機本體、設在該餐具清洗機本體內的清洗槽、設在該清洗槽內的收容餐具的筐以及加熱所述清洗槽內的清洗水的加熱裝置,且所述清洗槽由熱硬化性樹脂材料構成,所以,即使因某種異常而導致向加熱裝置連續(xù)通電時,清洗槽也不會發(fā)生變形或熔融,能保證安全性。能成形加工污垢很少附著、衛(wèi)生且形狀復雜的清洗槽,可降低成本。
此外,根據本發(fā)明技術方案2所述的餐具清洗機,因為清洗槽由以不飽和聚酯樹脂材料為主要材料的熱硬化性樹脂材料構成的,所以能確保清洗槽的耐溫水性、耐藥品性以及抗污染性,可提高可靠性。
此外,本發(fā)明技術方案3所述的餐具清洗機,因為清洗槽是在主要材料即熱硬化性樹脂材料中配合玻璃纖維而構成的,所以可提高清洗槽的強度,并廢除傳統的板金構件等的提高餐具清洗機本體的強度用的構件,同時,即使餐具或烹飪器具落入清洗槽內,也能防止清洗槽破損。
此外,本發(fā)明技術方案4所述的餐具清洗機,因為清洗槽是在主要材料即熱硬化性樹脂材料中配合了氫氧化鋁而構成的,所以可確保安全性,同時改善清洗槽的防燃性。
此外,本發(fā)明技術方案5所述的餐具清洗機,因為清洗槽是把片狀的熱硬化性樹脂材料在加熱后的金屬模內經壓縮成形而形成的,所以能獲得質量高且可大批量生產的清洗槽。
權利要求
1.一種餐具清洗機,其特征在于,具有餐具清洗機本體、設在該餐具清洗機本體內的清洗槽、設在該清洗槽內的收容餐具的筐、以及加熱所述清洗槽內的清洗水的加熱裝置,所述清洗槽由熱硬化性樹脂材料構成。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餐具清洗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洗槽是用以不飽和聚酯樹脂材料為主要材料的熱硬化性樹脂材料構成的。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餐具清洗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洗槽是在主要材料即熱硬化性樹脂材料中加入了玻璃纖維而構成的。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餐具清洗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洗槽是在主要材料即熱硬化性樹脂材料中加入了氫氧化鋁而構成的。
5.如權利要求1-4中的任一項所述的餐具清洗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洗槽是把片狀的熱硬化性樹脂材料在加熱的金屬模內壓縮成形而形成的。
全文摘要
一種對收容在清洗槽內的餐具進行清洗的餐具清洗機,在餐具清洗機本體7內設有清洗槽8,在該清洗槽8內設有收容餐具的筐3和加熱清洗槽8內的清洗水的密封式加熱器4。清洗槽8由熱硬化性樹脂材料構成,能獲得可確保安全性、污垢的附著少因而衛(wèi)生,且可降低成本的清洗槽。
文檔編號A47L15/00GK1149439SQ9610153
公開日1997年5月14日 申請日期1996年1月9日 優(yōu)先權日1995年10月27日
發(fā)明者筑谷惠次, 谷口裕, 宮內隆, 木村恭介 申請人:松下電器產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