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動模型汽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電動模型汽車,尤其涉及在車身的前后安裝位置上自由互換第一組裝體和第二組裝體的電動模型汽車技術,其中,該第一組裝體軸支承由電動機驅動的一對車輪,該第二組裝體軸支承一對車輪。
背景技術:
目前,公知有一種四輪驅動式的電動模型汽車,通過沿著沒有邊界的跑道的左右壁面引導設置在所述車罩四角的滾輪進行操舵。根據(jù)這種電動模型汽車,在孩子等將組裝配套元件進行組裝而完成電動模型汽車后,使兩輛電動模型汽車在至少具有兩個軌道的專用跑道的線路上同時起動進行賽車,以獲得更多的樂趣。
市場上銷售有直流電動機和電動機接點等的“專用調準配套元件”,購入這些器件,并適當?shù)匕惭b在這種電動模型汽車上,可以提高競爭力,從而增加更多的樂趣,其中,該直流電動機是指代替預先與組裝配套元件一起封入的直流電動機、可產(chǎn)生更強功率的直流電動機,該電動機接點是指鍍有電阻更低的鍍金的電動機接點。因此,即使是孩子也可以使用簡單的工具或不用工具進行拆卸和組裝操作。
另一方面,在無線操縱汽車中,有這樣一種結構被提出在前輪單元、后輪單元和控制單元各自之間設置插座(連接器),并能夠以組合方式裝卸,其中,該前輪單元具有操舵功能,該后輪單元通過電動機驅動來驅動后輪,該控制單元通過無線操縱控制行車(專利文獻1)。
專利文獻1日本實開昭62-128596號公報不過,根據(jù)上述的專利文獻1的提案,從產(chǎn)品組裝操作簡略化的角度看,難以進行上述的專用調準配套元件的互換操作。因此,事實上尤其由孩子等進行電動機接點的互換操作是往往不可能的,該電動機接點用于在直流電動機的電極和電池電極之間進行電連接。
此外,上述的四輪驅動式的電動模型汽車構成為將軸支承由電動機驅動的一對后輪的組裝體可裝卸自由地設置在車身后方的安裝位置上,另一方面,將軸支承前輪的組裝體可裝卸自由地設置在車身前方的安裝位置上,而且,通過傳遞機構將后輪的驅動力傳遞給前輪。其結果是可形成所謂的后驅動式的四輪驅動車。
不過,像賽場跑道這樣,四輪驅動式的電動模型汽車專用跑道具有從平行的直線部分開始連接的第一至第四拐角。因此,在比賽中,如何能夠以短時間通過各個拐角以縮短時間十分重要。
這樣一來,為了能夠以短時間通過拐角,考慮了重量分配的關系的、所謂的前驅動式的四輪驅動車成為了有利的車型。因此,存在將后驅動式的四輪驅動車的電池極性反轉而使其逆行進行游戲的情況,但是因為復雜的后保護板位于前面等缺少真實感而沒有意思。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克服了上述技術問題,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夠對后驅動式的四輪驅動車、前驅動式的四輪驅動車、或者前后同時驅動式的四輪驅動車進行簡單設定的電動模型汽車。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實現(xiàn)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一種電動模型汽車,該電動模型汽車包括第一組裝體,用于軸支承由電動機驅動的一對車輪;第二組裝體7,用于軸支承一對車輪;車身1,用于將所述第一組裝體或所述第二組裝體可自由地裝卸地安裝在后方的第一安裝位置3或前方的第二安裝位置3上;以及車罩60,用于覆蓋所述車身;其中,在將所述第一組裝體和所述第二組裝體安裝在所述第一安裝位置或所述第二安裝位置中的任一個位置上后、或者將兩個所述第一組裝體安裝在所述第一安裝位置和所述第二安裝位置上后,可以在所述車身和所述車罩之間保持所述第一組裝體和所述第二組裝體。
此外,所述第一組裝體和所述第二組裝體的與所述車罩抵接的抵接部6a、7a分別形成為相同的形狀,通過所述車罩的抵接可以在所述車身和所述車罩之間保持所述第一組裝體和所述第二組裝體。
此外,所述電動模型汽車還包括傳遞機構32、32、40、41、41,用于將所述第一組裝體的所述車輪的驅動力傳遞給所述第二組裝體的所述車輪,其中,所述第一組裝體或所述第二組裝體分別形成有切口部11x、11y、15x、15y,所述切口部橫跨所述傳遞機構,而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設置。
此外,所述傳遞機構包括第一冕狀齒輪32,固定在所述第一組裝體的所述車輪的車軸上;第二冕狀齒輪32,固定在所述第二組裝體的所述車輪的車軸上;軸體40,在所述車身的前后方向上其長邊方向一致,可旋轉地軸支承;以及一對平齒輪41、41,固定在所述軸體的兩端,并與所述第一、第二冕狀齒輪嚙合。
在上述的電動模型汽車中,所述電動機驅動通過利用兩節(jié)電池驅動的直流電動機8進行驅動;所述車身形成有電池收容部4,在所述第一安裝位置和所述第二安裝位置之間交錯所述兩節(jié)電池的正負電極,并在前后方向上收容電池;所述第一組裝體包括一對電動機接點9、10,為了連接所述兩節(jié)電池和所述直流電動機的電極,在所述第一組裝體的前后方向的各側面形成接點9a、9a、10a、10a;而且,所述第二組裝體,將開關部件51和一對開關接點50、50分別配置在所述第二組裝體的前后方向的各側面上,而且,通過貫穿所述車身的底面的前后的兩個開口部1k、1k中的一個可以操作所述開關部件,其中,所述開關部件51可移動配置在所述第二組裝體的底面上,各開關接點9a、9a、10a、10a通過所述開關部件的移動操作,在與所述兩節(jié)電池的正負電極接觸的狀態(tài)和分離的狀態(tài)之間進行彈性變形。
而且,固定用孔部9c、10c貫穿所述電動機接點,所述孔部與形成在所述側面的凸部23、24嵌合并固定,而且,在所述第一組裝體的內部配置有所述直流電動機,并使所述電極與所述電動機接點對置,從而可以互換所述直流電動機和所述電動機接點。
此外,在上述的電動模型汽車中,所述第一組裝體包括基部11和蓋體12,所述蓋體旋轉軸支承在所述基部上,而且與所述基部嵌合,其中,通過所述蓋體可使所述直流電動機處于不動狀態(tài)。
而且,在上述的電動模型汽車中,還包括滾輪61,所述滾輪設置在所述車罩的四角,沿著行車方向可自由轉動,其中,通過沿著沒有邊界的跑道的左右壁面引導所述滾輪,從而進行操舵。
根據(jù)本發(fā)明,可提供一種通過簡單地將電動模型汽車設置為各種驅動狀態(tài)從而更加更加快樂地游玩的電動模型汽車。
圖1(a)~(c)是表示在作為本發(fā)明一實施方式的電動模型汽車上安裝蓋體之前的狀態(tài)的主視示意圖。
圖2(a)是用于表示在圖1(a)所示的安裝狀態(tài)后安裝罩60之前的狀態(tài)的局部剖視主視圖,圖2(b)是用于表示安裝車罩60之后的狀態(tài)的局部剖視主視圖。
圖3是圖1、圖2的電動模型汽車的立體分解圖。
圖4是圖1的第一組裝體6的立體分解圖。
圖5是圖4的第一組裝體6的基部11的底視圖。
圖6是圖3的第二組裝體7的立體分解圖。
圖7(a)是電源開關斷開狀態(tài)下的動作說明的平面圖,圖7(b)電源開關接通狀態(tài)下的動作說明的平面圖。
圖8是車罩60的立體分解圖。
圖9是完成后的電動模型汽車100的外觀立體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優(yōu)選的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在此,本發(fā)明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其中的特定實例已在附圖中示出,以下進行詳細描述。但是,并不限定于這些內容,只要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當然可以采取各種構成,可適用于所有的電動模型汽車。
首先,圖1(a)~(c)是表示在作為本發(fā)明一實施方式的電動模型汽車上安裝蓋體之前的狀態(tài)的主視示意圖。
圖1(a)示出將軸支撐通過電動機驅動的一對車輪13的第一組裝體6安裝在車身1后方的第一安裝位置上、并且將軸支撐一對車輪14的第二組裝體7安裝在車身1前方的第二安裝位置之前的狀態(tài)。另外,圖1(b)示出將軸支撐通過電動機驅動一對車輪13的第一組裝體6安裝在車身1前方的第二安裝位置上、并且將軸支撐一對車輪14的第二組裝體7安裝在車身1后方的第二安裝位置之前的狀態(tài)。并且,圖1(c)示出兩個第二組裝體6、6安裝在車身1的第一、第二安裝位置上之前的狀態(tài)。
在圖1(a)中,車身1是以箭頭F方向作為前方行駛的。在蓋車身1后方的第一安裝位置2和車身1前方的第二安裝位置3上分別形成有四處以圖中虛線表示的槽孔3a、2a。另外,在車身1底面的前方和后方分別形成有以圖中虛線表示的開口部1k。
另外,為了構成傳遞機構,在第一安裝位置2和第二安裝位置3之間可自由旋轉地設置有兩端固定有平齒輪41、41的軸體40(圖中虛線)。
在第一組裝體6內部設置有圖中虛線所示的直流電動機8,并構成為通過與固定在該直流電動機的旋轉軸上的齒輪嚙合的未圖示的齒輪系來驅動以點劃線表示的后輪13。在該后輪13的車軸上固定有第一冕狀齒輪32(圖示虛線)。
另外,該第一組裝體6將基部11作為各部件的安裝基部,如圖所示,在該基部11的四角上還形成有向下方延伸設置的雙頭螺栓11a、11a(在圖中僅示出兩處)。在將這些雙頭螺栓11a相對形成于車身1的第二安裝位置2的四角上的四個安裝槽孔部2a(在圖中僅以虛線示出兩處)定位后,沿箭頭方向壓入,從而第一組裝體6與車身1形成為一體。另外,開關部件51的操作部51k可通過車身前方的開口部1k從車身1的底面進行操作。在此,雙頭螺栓11a和槽孔部2a分別形成為如下嵌合尺寸關系或相互位置關系通過將第一組裝體6從車身1向上方撥出,從而可簡單地進行拆卸?;蛘?,也可以通過未圖示的鎖固機構進行固定。
在該第一組裝體6的基部11上還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設置的切口部11x、11y(圖中虛線),任一個切口部11x、11y都構成為通過橫跨上述平齒輪41而無機械干涉地進行安裝,且冕狀齒輪32和平齒輪41可嚙合。
另一方面,第二組裝體構成為以構成各部件的安裝部的基部15軸支撐用點劃線表示的前輪14。另外,在該前輪14的車軸上固定有第二冕狀齒輪32(圖中虛線)。并且,如圖所示,在該基部15的四角上還形成有向下方延伸設置的雙頭螺栓15a、15a(在圖中僅示出兩處),并構成為在相對形成于車身1的第二安裝位置3的四角上的四個安裝槽孔3a、3a(在圖中僅以虛線示出兩處)定位后,通過沿箭頭方向壓入,第一組裝體6與車身1形成為一體。另外,在該第二組裝體7的基部15還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設置的切口部15x、15y(圖中虛線),任一個切口部15x、15y都通過橫跨上述平齒輪41而無機械干涉地進行安裝,且冕狀齒輪32可與平齒輪41嚙合。
以上可簡單地設置成后驅動式的四輪驅動車。
接著,在圖1(b)中,對以上說明的結構或者部件標注同樣的符號,省略說明,第一、第二組裝體6、7的各自的雙頭螺栓11a、15a、車身1的槽孔部2a、3a的形狀及配置位置完全具備互換性。因此,軸支撐通過電動機驅動的一對后輪13的第一組裝體6可沿箭頭方向安裝在車身1前方的第二取付位置3上。并且,軸支撐一對前輪14的第二組裝體7可安裝在車身1后方的第一安裝位置2上。此時,開關部件51的操作部51k可通過車身后方的開口部1k從車身1的底面進行操作。
以上可簡單地從例如后驅動式改變?yōu)榍膀寗邮降乃妮嗱寗榆嚕?,在以圖1(a)的狀不能記錄合適時間時,立刻改變?yōu)閳D1(b)所示的狀態(tài)即可記錄進行比賽。
并且,在圖1(c)中,對以上說明的結構或者部件標注同樣的符號,省略說明,兩個第一組裝體6的雙頭螺栓11a可沿箭頭方向相對車身1的槽孔部2a、3a進行安裝。由此,可簡單地改成雙電動機式的四輪驅動車。
圖2(a)是用于表示在圖1(a)所示的安裝狀態(tài)后安裝車罩60之前的狀態(tài)的局部剖視主視圖,圖2(b)是用于表示安裝車罩60之后的狀態(tài)的局部剖視主視圖。
在本圖中,對以上說明的結構或者部件標注同樣的符號,省略說明,如上所述,在將第一、第二組裝體6、7分別安裝在車身1上后,也可以利用未圖示的螺釘加以固定,但是如果在比賽中途進行該操作的話,則會浪費時間,所以在可通過覆蓋車罩60進行固定時,則實現(xiàn)了時間的縮短。
為此,在車罩60的內側沿前后方向一體形成有一對加強肋60f(附圖中僅示出),在加強肋60f上形成有同樣形狀的形狀部60a、60b,這些各形狀部構成為可抵接于第一組裝體6及第二組裝體7的同形狀的抵接部6a、7a,相對車身1可將各組合體固定為不動狀態(tài)。
在圖示的示例中,在車罩60上固定有螺紋鎖固的部件64、71,將部件64插入車身1的棒狀部件1c的下方后,沿著箭頭D1方向使車罩60旋轉后,如圖2(b)所示,通過在卡扣部1x和部件71之間安裝止動銷部件70而可進行固定。
接著,圖3是圖1、圖2的電動模型汽車的立體分解圖,表示安裝蓋體之前的狀態(tài)。在本圖中,對以上說明的結構或者部件標注同樣的符號,省略說明,圖示的各部件是使用例如ABS樹脂材料進行注射成形的。
具體而言,對于進行傳遞驅動力用的齒輪,是由尼龍系列樹脂材料進行注射成形的,橡膠輪胎是由天然橡膠或合成橡膠材料進行成形的。另外,車軸、軸體是金屬制成的,接點部件是磷青銅制成的,并采用根據(jù)使用目的而使用合適材料。
車身1一體形成為具有可承受在行駛時施加的負荷的足夠強度,同時將箭頭F方向作為前方。參照圖2進行敘述,在車身1的前方安裝車罩時,構成卡扣部的棒狀部件1c在左右形狀部之間一體成形。在該棒狀部件1c的后方貫穿設置有可從車身1的底面?zhèn)炔僮骱笫鲭娫撮_關的操作部的開口部1k。同樣,在車身1的后方也貫穿設置有開口部1k。
在該車身1后方的第一安裝位置2上一體成形有四個安裝槽孔部2a,相對該第一安裝位置2設置有用直流電動機8驅動的后輪13、13的第一組裝體6按照圖中的點劃線所示進行移動,從構成該第一組裝體6的基部11向下方延伸設置的四個雙頭螺栓11a按照上述進行安裝。
在該第一安裝位置2的左側,與正負表示部一起一體成形有電池收容部4,電池收容部4沿前后方向收容作為電池的兩節(jié)五號干電池5、5的正負電極。另外,該電池收容部4上一體成形有與長度方向平行的槽部1f,如上所述,相對該槽部1f安裝固定有平齒輪41的金屬制的軸體40,軸體40可在槽部1f內旋轉,從而可將后輪13的驅動力傳遞給前輪14。在該軸體40上插入構成軸承部的一對一對環(huán)狀部件42,從而進一步實現(xiàn)低摩擦化。
而且,在該電池收容部4的左側,圍繞上述的開口部1k而設置四個安裝槽孔部3a的第二安裝位置3成形為一體,如圖7中的單點劃線所示,在該第二安裝位置3上裝入設置有前輪14、14的第二組裝體7。即,從構成該第二組裝體7的基部15向下方延伸設置的四個雙頭螺栓15a通過壓入四個安裝孔部3a或定位,從而與車身1構成一體。
而且,切口部11y、15y如圖所示形成,防止了各組裝體6、7裝入前后方向的任意的安裝位置2、3時對傳遞機構造成的機械干擾。
如上所述,構成為不使用工具即可相對車身1簡單地裝卸第一組裝體6和第二組裝體7及干電池5。而且,通過固定后述的車罩,可完全防止向上方浮起。
并且,在第一組裝體6和第二組裝體7上,在前后壁面上固定有接點部件,該接點部件設置有接點9a、10a、50a、50b,即使將第一組裝體6和第二組裝體7裝入前后的任一安裝位置,都可從電池提供電源。對于該結構進行詳細說明。
圖4是圖3的第一組裝體6的立體分解圖。在本圖中,對于已經(jīng)說明的構成部件標上相同的符號并省略說明。后輪13、13在樹脂制的車輪46上壓入橡膠車胎17而完成。此后,在一側后輪13上壓入固定金屬制的六角柱形狀的車軸18,其軸環(huán)插入朝向車輪46側的尼龍襯套27,插入基部11的車軸的軸支承孔部21a,插入平齒輪31和冕狀齒輪32,插入車軸的另一個軸支承孔部21b,插入尼龍襯套27,并壓入另一個后輪13后固定。因為在平齒輪31和冕狀齒輪32上形成有與六角柱形狀的車軸18吻合的六角孔部,所以通過平齒輪31可以進行對于后輪13的動力傳遞。而且,如果在車身1上裝入第一組裝體6,則冕狀齒輪32與上述平齒輪嚙合,所以可向前輪14、14進行動力傳遞。
在該基部11上,在側面進一步形成軸支承孔部,如圖所示,使中間齒輪30與用于軸支承的齒輪箱部22形成為一體。該中間齒輪30將嚙合于上述平齒輪31的齒輪部和與直流電動機8的輸出軸所固定的齒輪29嚙合的齒輪部形成為一體,通過使金屬制的軸33相對于齒輪箱部22內的孔部22a和U槽部22b保持可裝卸,從而可進行簡單的更換及取出。
直流電動機8設有位于直流電動機8的底面的電極8a、8b,將各電極向下方彎折后,以不動狀態(tài)裝入電動機收容器20內。因為該直流電動機8作為“專用調整配套元件”的對象,需要頻繁地更換,所以在基部11的上方設有沿箭頭方向開閉的蓋體12。
該蓋體12與軸支承在基部11的左右孔部25、25的軸支承部12a、12a和相對于形成為電動機收容部20內的內壁的一部分的卡扣部26彈性變形并卡扣的卡扣爪12b形成為一體。因此,如圖1所示,在關閉蓋體12的狀態(tài)下,通過壓住直流電動機8可防止浮動,當更換電動機時,解除卡扣爪12b的卡扣,通過使蓋體12以軸支承部12a、12a為中心向上方轉動??珊唵蔚厝〕鲋绷麟妱訖C8和上述的中間齒輪30。
在這樣構成的第一組裝體6的基部11上,可更換地設置有與上述的車身1的第一、第二安裝位置2、3相對的正極電動機接點9、負極電動機接點10。
圖5是向第一組裝體6的基部11固定正極電動機接點9和負極電動機接點10的底視圖。
參照圖4并進一步參照圖5,正極電動機接點9由基部、正極接點部9a、9b、以及接點部9b壓力加工為一體而形成的,其中,該基部形成為如圖所示的大致T字形狀;該正極接點部9a、9b從該基部的兩端向大致垂直上方直立設置,通過與上述的干電池的正電極抵接而發(fā)生彈性變形;該接點部9b從基部的大致中央延伸設置,通過抵接于上述的電流電動機8的電極8b上,使其適度地彈性變形,從而進行電力供給。
另一方面,負極電動機接點10由大致為“凹”形狀的基部、負極接點部10a、10a、以及接點部10b通過壓力加工為一體而形成,其中,該負極接點部10a、10a從該基部的兩端大致垂直向上方直立設置,通過與上述干電池的負電極抵接而產(chǎn)生彈性變形;接點部10b用于通過從基部的中部如圖示那樣的凸出形成,而與上述電流電動機8的電極8b抵接,并適度地彈性變形,從而進行電力供給。
并且,在正極電動機接點9的基部的中部部分,如圖所示,貫穿設置共計3個的孔部9c。該正極電動機接點9在設置于第一組裝體6的基部11的底面上的開口11d(參照圖5)中插入接點部9b,將基部中央的孔部9c嵌合于形成于基部11的底面壁面上,并且,通過將前后的孔部9c嵌合于形成在基部11的垂直外壁面上的凸部23上,相對基部11可簡單地更換安裝。
另一方面,如圖所示,在負極電動機接點10的基部,貫穿設置共四個孔部10c。該負極電動機接點10在設置于第一組裝體6的基部11的底面的開口11d(參照圖5)中插入接點部10b后,在形成于基部11的底面壁面的凸部35上嵌合孔部10c,并且,通過在形成于基部11的垂直外壁面的凸部24上嵌合余下的孔部10c,所以對于基部11可更換地安裝。
如上所述,通過將各電動機接點9、10可更換地配置于第一組裝體6的基部11的垂直面和底面的各外壁面上,不取出直流電動機8也可迅速地更換。而且,正極接點部9a、9a和負極接點部10a、10a沿前后的壁面配置。
其次,圖6是圖3的第二組裝體7的立體分解圖。在本圖中,對已說明的構成部件標注相同的符號并省略說明,前輪14、14分別與上述后輪相同,在樹脂制的車輪46上壓入橡膠輪胎17而完成。之后,在一個前輪14上壓入固定金屬制的六角柱形狀的車軸18,將該軸環(huán)部插入朝向車輪46側的尼龍補套27,插入到基部15的一對車軸的軸支承孔部15f的一個,接著插入冕狀齒輪32,插入到靠近其側的車軸的軸支承孔部15g,插入尼龍襯套27,壓入另一個前輪14后固定。在冕狀齒輪32上形成有與六角柱形狀的車軸18吻合的六角孔部,所以通過上述的齒輪41,可對前輪14進行動力傳遞。即,參照圖1,如上所述,當該第二組裝體7裝入車身1時,則第二冕狀齒輪32與上述的平齒輪41處于嚙合狀態(tài),所以可以向前輪傳遞動力。
在該基部15上裝入構成電源開關的開關部件51和一對開關接點50、50。如后所述,上述部件設置為可簡單地更換。即,開關部件51和一對開關接點50、50分別裝入基部15的規(guī)定位置后,以支承在基部15和蓋體16之間的狀態(tài)完成。蓋體16上貫穿設置與在基部15直立設置的爪部15w、15s、15s嵌合的孔部16a、16b、16b,從而可實現(xiàn)簡單的安裝。而且,在該蓋體16上還貫穿設置有用于在該蓋體16上插入形狀部件30的突起部30a、30a的一對孔部16c、16c。該形狀部件30的作用在于通過在第二組裝體7上設置上述與第一組裝體6同樣形狀的抵接部,從而確保上述的互換性。
圖7(a)是表示第二組裝體7的開關處于斷開狀態(tài)的俯視圖,圖7(b)是表示第二組裝體7的開關處于接通狀態(tài)的俯視圖。參照圖6并進一步參照圖7進行說明,如圖所示,開關部件51從左右的側面51f左右對稱地形成臂部51b、51b。而且,利用規(guī)定的樹脂材料可在底面使操作部51k形成為一體,或在上面使突起部51a形成為一體。該開關部件51安裝在基部15的引導部15h中,設置成可在圖7的左右方向上移動。此時,操作部51k通過基部15的孔部15z從下方突出。另外,突出部51a通過有蓋體16的長孔部引導,從而可防止開關部件51移動時的晃動。
用于在該基部15固定各開關接點50、50的突起部15m、15k一體成形,通過各開關接點在壓入后抵接臂部51b、51b并使其彈性變形,從而保持卡扣狀態(tài),與基部15形成一體。
在上述結構中,如果用手指移動開關部件51的操作部51k,開關接點50的常時抵接電池5的負極的負接點部50a和抵接正極的正接點部50b移動到圖示的形狀的位置。
即,如圖7(a)所示,如果開關部件51為斷開(OFF)狀態(tài),正接點部50b處于從電池后退的位置。而且,如圖7(b)所示,如果用手指移動位于開關部件51的操作部51k,位于正接點部50b里側的開關部件51的臂部15b向箭頭方向移動,所以,由于同時向相同方向推壓正接點部50b、50b,開關部件51形成與電池導通的狀態(tài)。
其結果是,形成開關導通狀態(tài)。而且,為了使其斷開,向相反方向移動。而且,如圖1所示,如果安裝上述結構的第二組裝體7,如上所述,第二組裝體7的開關部件的操作部51k與車身1的開口部1k重合,所以,通過車身1的開口部1k可以操作開關部件51。
圖8為車罩60的立體分解圖。該車罩60為圖示的流線型,由ABS樹脂整體形成。該車罩60包括以下功能在將上述第一組裝體6和第二組裝體7以及干電池5固定于上述車身后維持其不動狀態(tài)的功能,演繹出接近實車的真實感的功能,在車罩60的四角設置旋轉自如地沿著行駛方向的引導滾輪61的功能。
因此,各引導滾輪61通過螺合在軸支撐部件62、63的軸部階梯式螺釘65和金屬制成的墊片66固定成可自如旋轉,并將各軸支撐部件62、63固定在車罩60上,從而在四角進行引導。而且,軸支撐部件63與用于保存螺釘?shù)牟考?4一起被固定。
另一方面,車罩60還通過用于螺紋鎖固的部件71設置有形成于卡扣部的卡扣部件的鉚頭模部件70、以及卡扣于在車身1后方形成的卡扣部的卡扣件70,其中,卡扣部形成于車身1的左右兩側,單次操作這些卡扣部件70,所以,不需要使用工具,就可固定在車身上。
最后,圖9為完成后的電動模型汽車100的外觀圖。在完成之后,如果使電動模型汽車在開關接通的狀態(tài)下放到環(huán)形跑道200的行車道上,在后輪13、前輪14的四輪驅動狀態(tài)下,沿箭頭F方向開始行駛。此時,通過沿著環(huán)形跑道的左右壁面201引導車罩60的四角的引導滾輪61,從而進行操作的同時實施高速度的競爭。
而且,如果例如希望根據(jù)競爭的結果交換電動機接點9、10時,從第一組裝體6的基部11的垂直面和底面的各外壁就可以進行交換,所以,不需取出直流電機即可迅速進行交換。同樣,也可以容易地交換開關接點50、50。
另外,通過設置成后驅動式四輪驅動車,可使后輪13的重量分配W2設定得比前輪的重量分配W1大,或者與此相反地進行設置,形成為前驅動式四輪驅動車,或者簡單地設置為前前后輪同時驅動式的四輪驅動車,從而能以一輛電動模型汽車愉快地游玩。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fā)明。在上述實施例中,本發(fā)明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符號說明1車身2第一安裝位置3第二安裝位置4電池收容部5電池6第一組裝體7第二組裝體 8直流電動機9正極電動機接點 10負極電動機接點11基部 13前輪(后輪)14后輪(前輪) 15基部16蓋體 17橡膠輪胎30形狀部件 50開關接點51開關部件 60車罩61滾輪 100電動模型汽車
權利要求
1.一種電動模型汽車,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組裝體,對由電動機驅動的一對車輪進行軸支承;第二組裝體,對一對車輪進行軸支承;車身,將所述第一組裝體或所述第二組裝體可自由裝卸地安裝在后方的第一安裝位置或前方的第二安裝位置上;以及車罩,用于罩蓋所述車身;其中,在將所述第一組裝體和所述第二組裝體安裝在所述第一安裝位置或所述第二安裝位置中的任一個位置上后、或者將兩個所述第一組裝體安裝在所述第一安裝位置和所述第二安裝位置上后,可以在所述車身和所述車罩之間保持所述第一組裝體和所述第二組裝體。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模型汽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組裝體和所述第二組裝體的與所述車罩抵接的抵接部分別形成為相同的形狀,通過所述車罩的抵接可以在所述車身和所述車罩之間保持所述第一組裝體和所述第二組裝體。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電動模型汽車,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傳遞機構,所述傳遞機構用于將所述第一組裝體的所述車輪的驅動力傳遞給所述第二組裝體的所述車輪;所述第一組裝體或所述第二組裝體分別形成有切口部,所述切口部橫跨所述傳遞機構,而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設置。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電動模型汽車,其特征在于所述傳遞機構包括第一冕狀齒輪,固定在所述第一組裝體的所述車輪的車軸上;第二冕狀齒輪,固定在所述第二組裝體的所述車輪的車軸上;軸體,在所述車身的前后方向上其長邊方向一致,可旋轉地軸支承;以及一對平齒輪,固定在所述軸體的兩端,并與所述第一、第二冕狀齒輪嚙合。
5.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電動模型汽車,其特征在于所述電動機驅動是通過由兩節(jié)電池驅動的直流電動機進行驅動的;所述車身形成有電池收容部,在所述第一安裝位置和所述第二安裝位置之間交錯所述兩節(jié)電池的正負電極,并在前后方向上收容電池,所述第一組裝體包括一對電動機接點,為了連接所述兩節(jié)電池和所述直流電動機的電極,在所述第一組裝體的前后方向的各側面形成接點,而且,在所述第二組裝體的前后方向的各側面上分別配置有開關部件和一對開關接點,而且,通過沿所述車身底面的前后貫穿的兩個開口部中的一個可以操作所述開關部件,其中,所述開關部件可移動地配置在所述第二組裝體的底面上,通過所述開關部件的移動操作,各開關接點在與所述兩節(jié)電池的正負電極接觸的狀態(tài)和分離的狀態(tài)之間進行彈性變形。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電動模型汽車,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用孔部貫穿所述電動機接點,所述孔部與形成在所述側面的凸部嵌合并固定,而且,在所述第一組裝體的內部配置有所述直流電動機,并使所述電極與所述電動機接點對置,從而可以互換所述直流電動機和所述電動機接點。
7.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電動模型汽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組裝體包括基部和蓋體,所述蓋體可旋轉地軸支承在所述基部上,并與所述基部嵌合;通過所述蓋體使所述直流電動機處于不動狀態(tài)。
8.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7中任一項所述的電動模型汽車,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滾輪,可自由轉動地設置在所述車罩的四角,以使所述電動模型汽車沿著行車方向行進,其中,通過沿著沒有邊界的跑道的左右壁面引導所述滾輪,從而進行操舵。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電動模型汽車,其可以簡單地設置成后驅動式四輪驅動車、前驅動式四輪驅動車或前后輪同時驅動式的四輪驅動車。包括第一組裝體(6),軸支承由電動機驅動的一對車輪(13);第二組裝體(7),軸支承一對車輪(14);以及車身(1),將上述第一組裝體或第二組裝體裝卸自如地安裝在后方的第一安裝位置(2)或前方的第二安裝位置(3)上。在將上述第一組裝體及第二組裝體安裝在上述第一安裝位置或第二安裝位置中的任一位置上之后,或者將兩個上述第一組裝體安裝在上述第一安裝位置及上述第二安裝位置上之后,可使其保持在上述車身與車罩(60)之間。
文檔編號A63H17/00GK1911481SQ20061008189
公開日2007年2月14日 申請日期2006年5月8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5月11日
發(fā)明者安永亮彥 申請人:株式會社萬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