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模型舵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模型舵機,尤其涉及一種結(jié)構(gòu)緊湊、轉(zhuǎn)動靈敏的模型舵機。
背景技術:
舵機作為運動方向的控制部件,最早出現(xiàn)在航空模型領域。在航空模型中,飛機的飛行姿態(tài)是通過調(diào)節(jié)發(fā)動機和各個控制舵面來實現(xiàn)的。以簡單的四通飛機為例,飛機上至少有如下幾處需要控制1.發(fā)動機進氣量(用以控制發(fā)動機的拉力或推力);2.副翼舵面(用以控制飛機的橫滾運動);3.水平尾舵面(用以控制飛機的俯仰角);4.垂直尾舵面(用以控制飛機的偏航角)。
航模遙控器有四個通道,分別對應四個舵機,而舵機又通過連桿等傳動元件帶動舵面的轉(zhuǎn)動,從而改變飛機的運動狀態(tài)。故而,舵機因此得名控制舵面的伺服電機。所以說,舵機本質(zhì)上是可定位的馬達,當其接受到一個位置指令,就會運動并定位于該指定的位置。
之后,伴隨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舵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不僅在航空模型中,在其它的模型中亦可看到它的應用船模上用來控制尾舵,車模中用來轉(zhuǎn)向等等。由此可見,凡是需要操作性動作時都可以用舵機來實現(xiàn)。
目前,在業(yè)界常見的模型舵機基本包括如下部件小型直流馬達、變速齒輪組、反饋可調(diào)電位器及電控線路板。該等元件固設于一舵機主體內(nèi),彼此之間并以一定的方式進行連接。其中,小型直流馬達用以提供原始動力,并將該原始動力傳輸給變速齒輪組;變速齒輪組用以調(diào)節(jié)扭力大小,并傳輸該扭力給外部模型的擺桿,進而通過該擺桿實現(xiàn)模型的轉(zhuǎn)向動作;反饋可調(diào)電位器用以將模型擺桿的旋轉(zhuǎn)信號反饋至電控線路板;電控線路板一方面用于接受外部信號,從而啟動小型直流馬達運動,另一方面用于接受反饋可調(diào)電位器的反饋信號,由此控制小型直流馬達的正反轉(zhuǎn)及旋轉(zhuǎn)角度,進而使整個舵機精確定位。
然而,上述傳統(tǒng)的模型舵機直接將反饋可調(diào)電位器與所述外部模型的擺桿上、下固結(jié)在變速齒輪組一側(cè),使得該傳統(tǒng)模型舵機整體的結(jié)構(gòu)比較松散,體積較大,進而影響轉(zhuǎn)動的靈敏性能。
實用新型內(nèi)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模型舵機,其結(jié)構(gòu)緊湊、體積較小,具有較高的轉(zhuǎn)動靈敏度及衍接力度,能夠更有效的完成轉(zhuǎn)向任務。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模型舵機包括舵機主體。該舵機主體自下而上包括下蓋、中蓋及上蓋,三者通過設于其間的安裝柱及安裝孔配合而扣合為一體,其中在下蓋與中蓋蓋合后的空間收容線路板、馬達及電位器,在上蓋與中蓋蓋合后的空間收容變速齒輪組。該馬達電性連接于所述線路板一側(cè),頂面連接馬達軸。該電位器電性連接于所述線路板另一側(cè),頂面連接電位器軸。所述變速齒輪組包括對應馬達所在一側(cè)布置的馬達齒輪、對應電位器所在一側(cè)布置的第三、第四變速齒輪及布置于該兩側(cè)之間的第一、第二變速齒輪,所述第一、二、三、四變速齒輪均包括大齒及固結(jié)于該大齒頂面的小齒,所述馬達齒輪架設于所述馬達軸上;所述第一、第二變速齒輪架設于一齒輪軸上,且該第二變速齒輪位于第一變速齒輪的上方;所述第三、第四變速齒輪架設于所述電位器軸上,且該第四變速齒輪位于第三變速齒輪的上方;所述馬達齒輪與第一變速齒輪的大齒嚙合;所述第一變速齒輪的小齒與第三變速齒輪的大齒嚙合;所述第三變速齒輪的小齒與第二變速齒輪的大齒嚙合;所述第二變速齒輪的小齒與第四變速齒輪的大齒嚙合。
如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模型舵機通過整組齒輪的交錯、集中布置,以及將所述電位器的電位器軸向上穿過變速齒輪組的第三、第四變速齒輪,使得本實用新型模型舵機結(jié)構(gòu)緊湊、體積較小,進而提高轉(zhuǎn)動的靈敏度及衍接力度,從而更能有效的完成轉(zhuǎn)向任務。
以下結(jié)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描述。
圖1是本實用新型模型舵機的立體分解圖。
圖中各元件的附圖標記說明如下模型舵機1 舵機主體 123下蓋10下蓋安裝柱11
中蓋20安裝孔 21上蓋30上蓋安裝柱 31線路板 40馬達50馬達軸 51電位60電位器軸61變速齒輪組 70第一變速齒輪71第二變速齒輪72第三變速齒輪73第四變速齒輪74馬達齒輪75齒輪軸 76大齒701小齒 70具體實施方式
為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內(nèi)容、構(gòu)造特征、所實現(xiàn)目的及效果,以下例舉實施例并配合圖式詳予說明。
請參閱
圖1,本實用新型模型舵機1為7.6g舵機,裝設于一直升飛機模型(圖中未示)內(nèi),用于控制該直升飛機模型的轉(zhuǎn)向操作。該模型舵機1具有舵機主體123,該舵機主體123自下而上包括下蓋10、中蓋20及上蓋30,中蓋大致呈橫向布置的矩形箱體狀,而上蓋30及下蓋10的兩相對端略有削尖,其中,中蓋20的四條縱向棱處均開設有安裝孔21,上蓋30的底面四角處向下延伸上蓋安裝柱31,自上而下安裝于中蓋的安裝孔21中,下蓋10的頂面四角處向上延伸下蓋安裝柱11,自下而上安裝于中蓋的安裝孔21中,由此而將下蓋10、中蓋20及上蓋30扣合為一體。本實用新型模型舵機1在下蓋10與中蓋20蓋合后的空間中組裝線路板40、馬達50及電位器60;在上蓋30與中蓋20蓋合后的空間中組裝變速齒輪組70。
下蓋10內(nèi)部嵌設所述線路板40。所述直升飛機模型內(nèi)的一個模型控制裝置(圖中未示)通過若干信號線電性連接于該線路板40,由此實現(xiàn)該模型控制裝置與線路板40之間的信號傳輸。
中蓋20鎖蓋于下蓋10上方,內(nèi)部一側(cè)收容所述馬達50,另一側(cè)收容所述電位器60。該馬達50及電位器60均置于所述線路板40上方,進而與該線路板40分別電性連接,由此實現(xiàn)馬達50及電位器60與該線路板40之間的信號傳輸。且,馬達50及電位器60分別于頂面中部向上連接柱狀馬達軸51及電位器軸61。
上蓋30鎖蓋于中蓋20上方,二者之間收容所述變速齒輪組70。該變速齒輪組70包括對應馬達50所在一側(cè)布置的馬達齒輪75、對應電位器60所在一側(cè)布置的第三、第四變速齒輪73、74及布置于該兩側(cè)之間的第一、第二變速齒輪71、72。所述變速齒輪71、72、73、74均由一組同軸的大齒701及小齒702組成,其中,該小齒702固結(jié)于大齒701的頂面中部。該等齒輪71、72、73、74、75具有如下的相對位置關系及嚙合關系第二變速齒輪72位于第一變速齒輪71的正上方,二者并間隔適當距離;第四變速齒輪74位于第三變速齒輪73的正上方,二者并間隔適當距離;馬達齒輪75與第一變速齒輪71的大齒701位于同一水平面,二者并彼此嚙合;第一變速齒輪71的小齒702與第三變速齒輪73的大齒701位于同一水平面,二者并彼此嚙合;第三變速齒輪73的小齒702與第二變速齒輪72的大齒701位于同一水平面,二者并彼此嚙合;第二變速齒輪72的小齒702與第四變速齒輪74的大齒701位于同一水平面,二者并彼此嚙合。
本實用新型模型舵機1于組裝時,所述馬達50的馬達軸51向上穿過中蓋20及馬達齒輪75,該馬達齒輪75架設于該馬達軸51的頂端,并通過公知結(jié)構(gòu)的設計而可與該馬達軸51同步旋轉(zhuǎn)。所述電位器60的電位器軸61向上穿過中蓋20、第三變速齒輪73、第四變速齒輪74及上蓋30,該第三變速齒輪73及第四變速齒輪74架設于該電位器軸61中上部,該第四變速齒輪74的小齒702向上凸伸出上蓋30而與所述直升飛機模型的擺桿(圖中未示)嚙合。所述第一變速齒輪71架設于一縱向布置的齒輪軸76的大致中部,該齒輪軸76的底端嵌設于中蓋20內(nèi),頂端向上穿過第二變速齒輪72,該第二變速齒輪72架設于該齒輪軸76的頂端。
本實用新型模型舵機1的工作過程大致如下所述直升飛機模型的模型控制裝置通過信號線向線路板40傳輸旋轉(zhuǎn)作動信號,線路板40接受該信號并啟動馬達50旋轉(zhuǎn)作動,進而帶動變速齒輪組70同步旋轉(zhuǎn)作動。此時,一方面,變速齒輪組70之第四變速齒輪74的小齒702帶動該直升飛機模型的擺桿同步旋轉(zhuǎn),從而開始進行該直升飛機模型的轉(zhuǎn)向操作,另一方面所述第四變速齒輪74通過公知結(jié)構(gòu)帶動電位器60的電位器軸61同步旋轉(zhuǎn),進而該電位器60將該旋轉(zhuǎn)信號反饋給線路板40,從而通過線路板40控制該直升飛機模型,使其能夠精確旋轉(zhuǎn)到預定方向。
于上述工作過程中,變速齒輪組70的扭力傳動方式大致如下首先,馬達50帶動馬達軸51同步旋轉(zhuǎn);然后,馬達軸51帶動馬達齒輪75同步旋轉(zhuǎn);之后,馬達齒輪75帶動與其嚙合的第一變速齒輪71的大齒701同步旋轉(zhuǎn),第一變速齒輪71的小齒702亦同步旋轉(zhuǎn);隨后,第一變速齒輪71的小齒702帶動與其嚙合的第三變速齒輪73的大齒701同步旋轉(zhuǎn),第三變速齒輪73的小齒702亦同步旋轉(zhuǎn);接著,第三變速齒輪73的小齒702帶動與其嚙合的第二變速齒輪72的大齒701同步旋轉(zhuǎn),第二變速齒輪72的小齒702亦同步旋轉(zhuǎn);進而,第二變速齒輪72的小齒702帶動與其嚙合的第四變速齒輪74的大齒701同步旋轉(zhuǎn),第四變速齒輪74的小齒702亦同步旋轉(zhuǎn);最后,第四變速齒輪74的小齒702帶動與其嚙合的所述直升飛機模型的擺桿同步旋轉(zhuǎn)。
如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模型舵機1通過整組齒輪的交錯、集中布置,以及將所述電位器60的電位器軸61向上穿過變速齒輪組70的第三、第四變速齒輪73、74,使得本實用新型模型舵機1結(jié)構(gòu)緊湊、體積較小,進而提高轉(zhuǎn)動的靈敏度及衍接力度,從而更能有效的完成轉(zhuǎn)向任務。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模型舵機通過上述實施例及相關圖式說明,已具體、詳實的揭露了相關技術,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據(jù)以實施。而以上所述之實施例只是用來說明本實用新型,而不是用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本實用新型的權(quán)利范圍應由本實用新型的權(quán)利要求來界定。至于本文中所述元件數(shù)目的改變或等效元件的代替等仍都應屬于本實用新型的權(quán)利范圍。
權(quán)利要求1.一種模型舵機,包括舵機主體,該舵機主體自下而上包括下蓋、中蓋及上蓋,三者通過設于其間的安裝柱及安裝孔配合而扣合為一體,其中在下蓋與中蓋蓋合后的空間收容線路板、馬達及電位器,在上蓋與中蓋蓋合后的空間收容變速齒輪組,該馬達電性連接于所述線路板一側(cè),頂面連接馬達軸,該電位器電性連接于所述線路板另一側(cè),頂面連接電位器軸,其特征在于所述變速齒輪組包括對應馬達所在一側(cè)布置的馬達齒輪、對應電位器所在一側(cè)布置的第三、第四變速齒輪及布置于該兩側(cè)之間的第一、第二變速齒輪,所述第一、二、三、四變速齒輪均包括大齒及固結(jié)于該大齒頂面的小齒,所述馬達齒輪架設于所述馬達軸上;所述第一、第二變速齒輪架設于一齒輪軸上,且該第二變速齒輪位于第一變速齒輪的上方;所述第三、第四變速齒輪架設于所述電位器軸上,且該第四變速齒輪位于第三變速齒輪的上方;所述馬達齒輪與第一變速齒輪的大齒嚙合;所述第一變速齒輪的小齒與第三變速齒輪的大齒嚙合;所述第三變速齒輪的小齒與第二變速齒輪的大齒嚙合;所述第二變速齒輪的小齒與第四變速齒輪的大齒嚙合。
2.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模型舵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馬達齒輪架設于所述馬達軸的頂端,并與該馬達軸同步旋轉(zhuǎn)。
3.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模型舵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變速齒輪的小齒向上凸伸出所述舵機主體。
4.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模型舵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變速齒輪架設于所述齒輪軸的大致中部,所述第二變速齒輪架設于所述齒輪軸的頂端。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模型舵機,內(nèi)部收容線路板、變速齒輪組、馬達及電位器。變速齒輪組包括布置在馬達一側(cè)的馬達齒輪、布置在電位器一側(cè)的第三、四變速齒輪及布置于兩側(cè)之間的第一、二變速齒輪。馬達齒輪架設于馬達的馬達軸上并與第一變速齒輪的大齒嚙合;第一、二變速齒輪架設于一齒輪軸上,且第二變速齒輪位于第一變速齒輪上方;第三、四變速齒輪架設于電位器的電位器軸上,且第四變速齒輪位于第三變速齒輪上方;第一變速齒輪的小齒與第三變速齒輪的大齒嚙合;第三變速齒輪的小齒與第二變速齒輪的大齒嚙合;第二變速齒輪的小齒與第四變速齒輪的大齒嚙合。如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模型舵機通過上述元件的交錯、集中布置,使其結(jié)構(gòu)緊湊、轉(zhuǎn)動靈敏。
文檔編號A63H27/00GK2936367SQ20062005824
公開日2007年8月22日 申請日期2006年4月26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6年4月26日
發(fā)明者羅之洪 申請人:羅之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