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观看视频网站,亚洲熟妇色自偷自拍另类,啪啪伊人网,中文字幕第13亚洲另类,中文成人久久久久影院免费观看 ,精品人妻人人做人人爽,亚洲a视频

模型舵機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593263閱讀:260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模型舵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模型舵機,尤其涉及一種結構緊湊、轉動靈敏的模型舵機。
背景技術
舵機作為運動方向的控制部件,最早出現(xiàn)在航空模型領域。在航空模型中,飛機的飛行姿態(tài)是通過調節(jié)發(fā)動機和各個控制舵面來實現(xiàn)的。以簡單的四通飛機為例,飛機上至少有如下幾處需要控制1.發(fā)動機進氣量(用以控制發(fā)動機的拉力或推力);2.副翼舵面(用以控制飛機的橫滾運動);3.水平尾舵面(用以控制飛機的俯仰角);4.垂直尾舵面(用以控制飛機的偏航角)。
航模遙控器有四個通道,分別對應四個舵機,而舵機又通過連桿等傳動元件帶動舵面的轉動,從而改變飛機的運動狀態(tài)。故而,舵機因此得名控制舵面的伺服電機。所以說,舵機本質上是可定位的馬達,當其接受到一個位置指令,就會運動并定位于該指定的位置。
之后,伴隨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舵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不僅在航空模型中,在其它的模型中亦可看到它的應用船模上用來控制尾舵,車模中用來轉向等等。由此可見,凡是需要操作性動作時都可以用舵機來實現(xiàn)。
目前,在業(yè)界常見的模型舵機基本包括如下部件小型直流馬達、變速齒輪組、反饋可調電位器及電控線路板。該等元件固設于一舵機主體內,彼此之間并以一定的方式進行連接。其中,小型直流馬達用以提供原始動力,并將該原始動力傳輸給變速齒輪組;變速齒輪組用以調節(jié)扭力大小,并傳輸該扭力給外部模型的擺桿,進而通過該擺桿實現(xiàn)模型的轉向動作;反饋可調電位器用以將模型擺桿的旋轉信號反饋至電控線路板;電控線路板一方面用于接受外部信號,從而啟動小型直流馬達運動,另一方面用于接受反饋可調電位器的反饋信號,由此控制小型直流馬達的正反轉及旋轉角度,進而使整個舵機精確定位。
然而,上述傳統(tǒng)的模型舵機直接將反饋可調電位器與所述外部模型的擺桿上、下固結在變速齒輪組一側,使得該傳統(tǒng)模型舵機整體的結構比較松散,體積較大,進而影響轉動的靈敏性能。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模型舵機,其結構緊湊、體積較小,具有較高的轉動靈敏度及衍接力度,能夠更有效的完成轉向任務。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模型舵機包括舵機主體。該舵機主體下部收容線路板,上部收容變速齒輪組,中部收容馬達及電位器。該馬達電性連接于所述線路板一側,頂面連接馬達軸。該電位器電性連接于所述線路板另一側,頂面連接電位器軸。所述變速齒輪組包括對應馬達所在一側布置的馬達齒輪、對應電位器所在一側布置的第四、第五變速齒輪及布置于該兩側之間的第一、第二、第三變速齒輪,所述第一變速齒輪包括大齒及固結于該大齒底面的小齒,所述第二、三、四、五變速齒輪均包括大齒及固結于該大齒頂面的小齒,所述馬達齒輪架設于所述馬達軸上;所述第一變速齒輪與第二變速齒輪大致水平相鄰布置,第一變速齒輪鄰近馬達所在一側,并架設于一第一齒輪軸上,第二變速齒輪鄰近電位器所在一側,并架設于一第二齒輪軸上;所述第三變速齒輪架設于一第三齒輪軸上,并位于第二變速齒輪上方;所述第四、第五變速齒輪架設于所述電位器軸上,且該第五變速齒輪位于第四變速齒輪上方;所述馬達齒輪與第一變速齒輪的小齒嚙合;所述第一變速齒輪的大齒與第二變速齒輪的大齒嚙合;所述第二變速齒輪的小齒與第四變速齒輪的大齒嚙合;所述第四變速齒輪的小齒與第三變速齒輪的大齒嚙合;所述第三變速齒輪的小齒與第五變速齒輪的大齒嚙合。
如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模型舵機通過整組齒輪的交錯、集中布置,以及將所述電位器軸向上穿過變速齒輪組的第四、第五變速齒輪,使得本實用新型模型舵機結構緊湊、體積較小,進而提高轉動的靈敏度及衍接力度,從而更能有效的完成轉向任務。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描述。


圖1是本實用新型模型舵機的立體分解圖。
圖中各元件的附圖標記說明如下模型舵機1 舵機主體123下蓋10中蓋20上蓋30螺釘40線路板 50馬達60馬達軸 61電位器 70電位器軸71變速齒輪組 80第一變速齒輪81第二變速齒輪82第三變速齒輪83第四變速齒輪84第五變速齒輪85馬達齒輪86
第一齒輪軸87第二齒輪軸88第三齒輪軸89大齒 801小齒 802 擺桿 具體實施方式
為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內容、構造特征、所實現(xiàn)目的及效果,以下例舉實施例并配合圖式詳予說明。
請參閱
圖1,本實用新型模型舵機1為4.3g舵機,裝設于一直升飛機模型(圖中未示)內,用于控制該直升飛機模型的轉向操作。該模型舵機1具有舵機主體123,該舵機主體123自下而上包括下蓋10、中蓋20及上蓋30,三者均大致呈橫向布置的矩形箱體狀,其中,下蓋10的四條縱向棱處、中蓋20的四條縱向棱處及上蓋30的底面四角處均開設螺釘孔(圖中未標),供一組螺釘40自下而上穿過,由此而將下蓋10、中蓋20及上蓋30鎖蓋為一體。本實用新型模型舵機1在下蓋10與中蓋20蓋合后的空間中組裝線路板50、馬達60及電位器70;在上蓋30與中蓋20蓋合后的空間中組裝變速齒輪組80。
下蓋10內部水平嵌設所述線路板50。所述直升飛機模型內的一個模型控制裝置(圖中未示)通過若干信號線電性連接于該線路板50,由此實現(xiàn)該模型控制裝置與線路板50之間的信號傳輸。
中蓋20鎖蓋于下蓋10上方,內部一側收容所述馬達60,另一側收容所述電位器70。該馬達60及電位器70均置于所述線路板50上方,進而與該線路板50分別電性連接,由此實現(xiàn)馬達60及電位器70與該線路板50之間的信號傳輸。且,馬達60及電位器70分別于頂面中部向上連接柱狀馬達軸61及電位器軸71。
上蓋30鎖蓋于中蓋20上方,二者之間收容所述變速齒輪組80。該變速齒輪組80包括對應馬達60所在一側布置的馬達齒輪86、對應電位器70所在一側布置的第四、第五變速齒輪84、85及布置于該兩側之間的第一、第二、第三變速齒輪81、82、83。所述變速齒輪81、82、83、84、85均由一組同軸的大齒801及小齒802組成,其中,第一變速齒輪81的小齒802固結于大齒801的底面中部,第二、第三、第四、第五變速齒輪82、83、84、85的小齒802則固結于大齒801的頂面中部。該等齒輪81、82、83、84、85、86具有如下的相對位置關系及嚙合關系第一變速齒輪81與第二變速齒輪82大致于同一水平面上相鄰布置,第一變速齒輪81鄰近馬達60所在一側,第二變速齒輪82鄰近電位器70所在一側;第三變速齒輪82位于第二變速齒輪81的正上方,二者并間隔適當距離;第四變速齒輪84位于第三變速齒輪83的正上方,二者并間隔適當距離;馬達齒輪86與第一變速齒輪81的小齒802位于同一水平面,二者并彼此嚙合;第一變速齒輪81的大齒801與第二變速齒輪82的大齒801位于同一水平面,二者并彼此嚙合,且第一變速齒輪81的大齒801的直徑小于第二變速齒輪82的大齒801的直徑;第二變速齒輪82的小齒802與第四變速齒輪84的大齒801位于同一水平面,二者并彼此嚙合;第四變速齒輪84的小齒802與第三變速齒輪83的大齒801位于同一水平面,二者并彼此嚙合;第三變速齒輪83的小齒802與第五變速齒輪85的大齒801位于同一水平面,二者并彼此嚙合。
本實用新型模型舵機1于組裝時,所述馬達60的馬達軸61向上穿過中蓋20及馬達齒輪86,該馬達齒輪86架設于該馬達軸61的頂端,并通過公知結構的設計而可與該馬達軸61同步旋轉。所述電位器70的電位器軸71向上穿過中蓋20、第四變速齒輪84、第五變速齒輪85及上蓋30,該第四變速齒輪84及第五變速齒輪85架設于該電位器軸71中上部,該第五變速齒輪84的小齒802向上凸伸出上蓋30而與所述直升飛機模型的擺桿2嚙合。所述第一變速齒輪81架設于一縱向布置的第一齒輪軸87的頂端,該第一齒輪軸87的底端嵌設于中蓋20內。所述第二變速齒輪82架設于一縱向布置的第二齒輪軸88的頂端,該第二齒輪軸88的底端端嵌設于中蓋20內。所述第三變速齒輪83架設于一縱向布置的第三齒輪軸88的底端,該第三齒輪軸88的頂端嵌設于上蓋30內。
本實用新型模型舵機1的工作過程大致如下所述直升飛機模型的模型控制裝置通過信號線向線路板50傳輸旋轉作動信號,線路板50接受該信號并啟動馬達60旋轉作動,進而帶動變速齒輪組80同步旋轉作動。此時,一方面,變速齒輪組80之第五變速齒輪85的小齒802帶動該直升飛機模型的擺桿2同步旋轉,從而開始進行該直升飛機模型的轉向操作,另一方面所述第五變速齒輪85通過公知結構帶動電位器70的電位器軸71同步旋轉,進而該電位器70將該旋轉信號反饋給線路板50,從而通過線路板50控制該直升飛機模型,使其能夠精確旋轉到預定方向。
于上述工作過程中,變速齒輪組80的扭力傳動方式大致如下首先,馬達60帶動馬達軸61同步旋轉;然后,馬達軸61帶動馬達齒輪86同步旋轉;之后,馬達齒輪86帶動與其嚙合的第一變速齒輪81的小齒802同步旋轉,第一變速齒輪81的大齒801亦同步旋轉;隨后,第一變速齒輪81的大齒801帶動與其嚙合的第二變速齒輪82的大齒801同步旋轉,第二變速齒輪82的小齒802亦同步旋轉;接著,第二變速齒輪82的小齒802帶動與其嚙合的第四變速齒輪84的大齒801同步旋轉,第四變速齒輪84的小齒802亦同步旋轉;進而,第四變速齒輪84的小齒802帶動與其嚙合的第三變速齒輪83的大齒801同步旋轉,第三變速齒輪83的小齒802亦同步旋轉;跟著,第三變速齒輪83的小齒802帶動與其嚙合的第五變速齒輪85的大齒801同步旋轉,第五變速齒輪85的小齒802亦同步旋轉;最后,第五變速齒輪85的小齒802帶動與其嚙合的所述直升飛機模型的擺桿2同步旋轉。
如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模型舵機1通過整組齒輪的交錯、集中布置,以及將所述電位器軸7 1向上穿過變速齒輪組80的第四、第五變速齒輪84、85,使得本實用新型模型舵機1結構緊湊、體積較小,進而提高轉動的靈敏度及衍接力度,從而更能有效的完成轉向任務。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模型舵機通過上述實施例及相關圖式說明,已具體、詳實的揭露了相關技術,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據以實施。而以上所述之實施例只是用來說明本實用新型,而不是用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范圍應由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來界定。至于本文中所述元件數目的改變或等效元件的代替等仍都應屬于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模型舵機,包括舵機主體,該舵機主體下部收容線路板,上部收容變速齒輪組,中部收容馬達及電位器,該馬達電性連接于所述線路板一側,頂面連接馬達軸,該電位器電性連接于所述線路板另一側,頂面連接電位器軸,其特征在于所述變速齒輪組包括對應馬達所在一側布置的馬達齒輪、對應電位器所在一側布置的第四、第五變速齒輪及布置于該兩側之間的第一、第二、第三變速齒輪,所述第一變速齒輪包括大齒及固結于該大齒底面的小齒,所述第二、三、四、五變速齒輪均包括大齒及固結于該大齒頂面的小齒,所述馬達齒輪架設于所述馬達軸上;所述第一變速齒輪與第二變速齒輪大致水平相鄰布置,第一變速齒輪鄰近馬達所在一側,并架設于一第一齒輪軸上,第二變速齒輪鄰近電位器所在一側,并架設于一第二齒輪軸上;所述第三變速齒輪架設于一第三齒輪軸上,并位于第二變速齒輪上方;所述第四、第五變速齒輪架設于所述電位器軸上,且該第五變速齒輪位于第四變速齒輪上方;所述馬達齒輪與第一變速齒輪的小齒嚙合;所述第一變速齒輪的大齒與第二變速齒輪的大齒嚙合;所述第二變速齒輪的小齒與第四變速齒輪的大齒嚙合;所述第四變速齒輪的小齒與第三變速齒輪的大齒嚙合;所述第三變速齒輪的小齒與第五變速齒輪的大齒嚙合。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模型舵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舵機主體自下而上包括下蓋、中蓋及上蓋,三者鎖蓋為一體,其中在下蓋與中蓋蓋合后的空間中組裝所述線路板、馬達及電位器;在上蓋與中蓋蓋合后的空間中組裝所述變速齒輪組。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模型舵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馬達齒輪架設于所述馬達軸的頂端,并與該馬達軸同步旋轉。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模型舵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變速齒輪的小齒及電位器軸的頂端均向上凸伸出所述舵機主體。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模型舵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變速齒輪架設于所述第一齒輪軸的頂端,所述第二變速齒輪架設于所述第二齒輪軸的頂端,所述第三變速齒輪架設于所述第三齒輪軸的底端。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模型舵機,內部收容線路板、變速齒輪組、馬達及電位器。變速齒輪組包括布置在馬達一側的馬達齒輪、布置在電位器一側的第四、五變速齒輪及布置于兩側之間的第一、二、三變速齒輪。馬達齒輪架設于馬達軸上并與第一變速齒輪的小齒嚙合;第一變速齒輪的大齒與第二變速齒輪的大齒嚙合;第二變速齒輪的小齒與第四變速齒輪的大齒嚙合,第四變速齒輪的小齒與第三變速齒輪的大齒嚙合,第三變速齒輪的小齒與第五變速齒輪的大齒嚙合;電位器的電位器軸向上穿過第四、五變速齒輪而與直升飛機模型的擺桿連接。如上所述,本實用新型通過上述元件的交錯、集中布置,使其結構緊湊、轉動靈敏。
文檔編號A63H27/00GK2936368SQ20062005824
公開日2007年8月22日 申請日期2006年4月26日 優(yōu)先權日2006年4月26日
發(fā)明者羅之洪 申請人:羅之洪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皋兰县| 和平县| 汉源县| 临漳县| 永州市| 德兴市| 泸定县| 江山市| 商洛市| 吉隆县| 砀山县| 吴忠市| 扬州市| 通城县| 康定县| 织金县| 台中县| 屏山县| 承德市| 新竹市| 贵溪市| 佛教| 邵东县| 罗城| 南澳县| 高雄县| 外汇| 江川县| 武汉市| 年辖:市辖区| 贡觉县| 金寨县| 如东县| 灌云县| 永春县| 如皋市| 桐城市| 乌兰浩特市| 巨野县| 霍城县| 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