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撞球桿前肢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撞球桿,特別是關于一種撞球桿的前肢(Shaft)。
背景技術:
目前一般市售的撞球桿通常是一由一前肢(Shaft)與一后肢(Butt)組接而成,而 眾所周知,前肢的直度、硬度以及彈性(以下統(tǒng)稱特性)對于擊球的精準度與穩(wěn)定度有極大 的影響,而就該等特性而言,大部分的使用者均偏好以天然木質(zhì)材料制成的前肢。然而由于 天然木質(zhì)材料大部分均是容易受潮彎曲,而且紋路的多向性以及密度分布的不均勻,換言 之,因此要找到特性符合需求的木質(zhì)材料來制成前肢并不容易,縱使有,其成本亦甚高,僅 能供少數(shù)職業(yè)撞球運動者使用。基此, 一種具有天然木質(zhì)材料特性而且低成本的的撞球桿 前肢是非常需要的,而本發(fā)明的主要目的即在提供一可滿足此等需求的撞球桿前肢。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主要目的是公開一種撞球桿前肢,其的特性可與木質(zhì)材料制成前肢的撞 球桿前肢相當。 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具有部分天然木質(zhì)材料而且在擊球力量的傳導上 較現(xiàn)有技術為佳的撞球桿前肢。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所提供的撞球桿前肢包含有一第一段以及一第二段。該 第一段是由天然木料所制成,具有一前端用以構(gòu)成該前肢的頂端以及一第一連接端,該第 一段的長度可視木料的種類而定,不過一般而言至少占該前肢整體長度的30%是比較適當 的。該第二段具有一后端用以構(gòu)成該前肢的底端,以及一第二連接端,用來與該第一段的 第一連接端固接,該第二段可由硬度較該第一段為大的木質(zhì)人工積材、金屬、纖維補強塑料 (FRP)、或者表面包覆一塑料補強纖維層的木質(zhì)材料等制成。 前述的撞球桿前肢,該第一段的長度至少占該前肢整體長度的30%為宜。 前述的撞球桿前肢,該第一段的紋路是沿該撞球桿長度方向延伸為最佳。 前述的撞球桿前肢,最好還包含有一補強連接件,具有一前身部,是自該第一段的
第一連接端軸向地嵌入該第一段的段身,一后身部是自該第二段的第二連接端軸向地嵌入
該第二段的段身。 前述的撞球桿前肢,最好該第一段設有一自該第一連接端往段身軸向延伸的長 孔,該長孔的長度大于該補強連接件的前身部,用以當該前身部嵌入該長孔時會余留一空 心部分。 前述的撞球桿前肢,該補強連接件是以纖維補強塑料制成為最佳。
前述的撞球桿前肢,以該第一段的長度大于該第二段為最佳。 前述的撞球桿前肢,該第一段的長度為50. 8公分,該第二段的長度為22. 86公分 為宜。 前述的撞球桿前肢,該第一段的第一連接端設有一公榫部,該第二段的第二連接端設有一母榫部,組接時,是使該公榫部與該母榫部嵌接在一起為最佳。
以下茲以實施例并配合圖式對本發(fā)明做進一步的說明,其中
圖1為本發(fā)明第-一較佳實施例的一側(cè)視圖;圖2為沿圖1的2-2方向上的剖視圖3為沿圖2的3-3方向上的剖視圖4為本發(fā)明第」二較佳實施例在與圖2相同方向上的剖視圖;圖5為沿圖4的5-5方向上的剖視圖;以及
圖6為本發(fā)明第」三較佳實施例在與圖2相同方向上的剖視圖。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撞球桿10前肢12后肢14螺接件16托墊18第一段20前端22第一連接端24長孔26空心部分262第二段30段身302纖維補強塑料織板304后端32第二連接端34套圈40帽墊42連接管50前管身52后管身54前肢60第一段62第二段64扇形木質(zhì)長片66芯管68前肢70第一段72第二段74第一連接端76公榫部78第二連接端80母榫部82纖維補強塑料管8具體實施例方式
首先請參閱圖1至圖3,圖號IO所示的為一完整的撞球桿,其實質(zhì)上是由一前肢 (shaft) 12以及一后肢(Butt)14組合而成,二者的固接方式為現(xiàn)有技術,于本實施例的前 肢12是通過螺接件16與后肢固接在一起,另外,后肢14的末端是固接一托墊18。
前肢12具有一第一段20以及一第二段30。第一段20是由紋路沿著撞球桿10 長度方向延伸的天然木材所制成,換言之,也就是以直紋的木材所制成。以此等材質(zhì)制成 的第一段20的長度至少為前肢12總長度的30%,本實施例前肢12的總長度為約29英吋
4(73. 66公分),第一段20的長度約為20英吋(50. 8公分),第二段30的長度約為9 (22. 86 公分)英吋。 在結(jié)構(gòu)上,第一段20具有一前端22, 一第一連接端24,肢身的外徑是由前端22往 第一連接端24漸增。為構(gòu)成一完整的撞球桿,第一段20的前端22套接一套圈40,一帽墊 (Tip)42則固接于套圈40的頂端。 第二段30在制造上通常會選用硬度較第一段20的木料為大而且不會彎曲變形的 材質(zhì),例如金屬(鋁合金)、纖維補強塑料(FRP),或者是人工疊拼的木料,本實施例的第二 段30是取用一般的木料做為段身302然后于其表面包覆纖維補強塑料織板304。在結(jié)構(gòu) 上,第二段30具有一后端32用以構(gòu)成前肢12的底端,以及一第二連接端34,后端32是固 接螺接件16。 在此必須一提的是,第一段20與第二段30的固接方式,實質(zhì)上就已知的技術而 言,有多種方式可以選擇,例如榫接、螺接或串接。請參閱圖2,本實施例是采用串接的方式, 其首先是取用一適當長度的連接管50,其可以金屬或纖維補強塑料制成,本實施例的連接 管50是以含浸有環(huán)氧樹脂的碳纖維制成,長度約為6cm。為了說明方便,將的區(qū)分為等長的 前管身52以及后管身54,前管身52是自第一段20的第一連接端24嵌入其段身,后管身54 則自第二段30的第二連接端34嵌入其段身,如此,第一段20與第二段30即固接在一起。
另外,本發(fā)明的再一特征是在第一段20自第一連接端24開始往段身設置一大于 前管身52的長孔26,本實施例長孔26的長度是6cm,通過此,當連接管50前管身52嵌入 長孔26時,會余留約3cm的空心部分262,此部分可用來降低第一段20的硬度使其更具彈 性。 再請參閱圖4及圖5,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前肢60同樣具有一第一段62及第二 段64,第一段62與第一實施例完全相同,所不同的是第二段64的結(jié)構(gòu),本實施例的第二段 64是取用四條斷面為圓心角九十度的扇形木質(zhì)長片66拼合而成,而其軸心則埋置一纖維 補強塑料(FRP)制成的芯管68,一方面作為補強,另一方面則作為連接件。
最后請參閱圖6,本發(fā)明第三實施例的前肢70在結(jié)構(gòu)上與第一實施例近似,所不 同的在于第一段72與第二段74的連接方式,本實施例是于第一段的第一連接端76形成一 公榫部78,而第二段74則于其第二連接端80形成一母榫部82,組接時使公榫部78與母榫 部82嵌接在一起。另外,第一段72與第二段74間同樣串接一纖維補強塑料管84。
由前述可知,本發(fā)明是在整支撞球桿中影響擊球精準度最大的部位采用特性最佳 的天然木料,此部位即是前肢的第一段,由于其長度僅占全部前肢長度的一部分,在天然材 料的取得上較為容易,因此制造成本即可明顯的降低。另外,更值得一提的是本發(fā)明前肢的 第二段是采用硬度較第一段為大的材質(zhì)制成,此部分將可作為擊球力量的傳遞中樞,也就 是說,使用者可通過此將擊球力量更確實以及集中的傳導至擊球點上。
權利要求
一種撞球桿前肢,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第一段,是由天然木料所制成,具有一前端用以構(gòu)成該前肢的頂端以及一第一連接端;一第二段,具有一后端用以構(gòu)成該前肢的底端,以及一第二連接端,用來與該第一段的第一連接端固接,該第二段是由下列材質(zhì)之一所制成硬度較該第一段為大的木料、金屬、纖維補強塑料、表面包覆一塑料補強纖維層的木料。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撞球桿前肢,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段的長度至少占該前肢整體長度的30%。
3.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撞球桿前肢,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段的紋路是沿該撞球桿長度 方向延伸。
4.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撞球桿前肢,其特征在于,還包含有一補強連接件,具有一前身 部,是自該第一段的第一連接端軸向地嵌入該第一段的段身,一后身部是自該第二段的第 二連接端軸向地嵌入該第二段的段身。
5.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撞球桿前肢,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段設有一 自該第一連接端往 段身軸向延伸的長孔,該長孔的長度大于該補強連接件的前身部,用以當該前身部嵌入該 長孔時會余留一空心部分。
6.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撞球桿前肢,其特征在于,該補強連接件是以纖維補強塑料制成。
7.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撞球桿前肢,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段的長度大于該第二段。
8. 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撞球桿前肢,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段的長度為50. 8公分,該第二 段的長度為22. 86公分。
9.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撞球桿前肢,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段的第一連接端設有一公榫 部,該第二段的第二連接端設有一母榫部,組接時,是使該公榫部與該母榫部嵌接在一起。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一種撞球桿前肢,其包含有一第一段以及一第二段。該第一段是由天然木料制成,具有一前端用以構(gòu)成該前肢的頂端以及一第一連接端,該第一段的長度至少占該前肢整體長度的30%。該第二段具有一后端用以構(gòu)成該前肢的底端,以及一第二連接端,用來與該第一段的第一連接端固接,該第二段可由硬度較該第一段為大的木質(zhì)人工積材、金屬、纖維補強塑料(FRP)、或者表面包覆一塑料補強纖維層的木質(zhì)材料等制成。
文檔編號A63D15/00GK101721803SQ20081016665
公開日2010年6月9日 申請日期2008年10月14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10月14日
發(fā)明者張榮士 申請人:張榮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