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玩具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玩具裝置,其具有可變形玩具和基座單元,所述可變形玩具具有能夠可逆地變化的形態(tài),所述可變形玩具能夠安裝在所述基座單元上,并且特別涉及一種可變形玩具的形態(tài)通過操作設置在基座單元上的操作部而改變的玩具裝置。
背景技術:
通常,形態(tài)能夠從一種形態(tài)(例如汽車或者動物)可逆地變化為另一種形態(tài)(例如機器人)的可變形玩具是公知的。因為這種可變形玩具基本上是通過用手順序地操作其部件以改變形態(tài)來使用的,因此操作程序是麻煩的。因此提出了能夠通過簡單的操作來改變形態(tài)的可變形玩具。例如,日本專利申請?zhí)亻_公開號9-10442公開了一種可變形玩具,其形態(tài)通過對操作元件進行操作以使滑動構件向前滑動而改變。然而,該參考文獻中公開的可變形玩具僅僅是一種能夠通過操作元件的簡單操作而改變形態(tài)的可變形玩具,而不是一種可以與其他可變形玩具結合使用的可變形玩具。此外,因為該可變形玩具中的操作元件是滑動型的,因此必須在玩具的外表面上確保供操作單元滑動的足夠的范圍或區(qū)域,因此不利地限制了玩具的功能和設計。并且,因為該可變形玩具中的操作元件是滑動型的,因此操作元件僅能在其可滑動的寬度內移動并且,在一些情況下,可能無法獲得足夠的驅動力來致動樞轉機構。
發(fā)明內容本發(fā)明是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而提出的。因此,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玩具裝置, 使可變形玩具能夠單獨使用以及與其它可變形玩具組合使用并且產生新穎的效果。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夠以簡單的操作來改變玩具的形態(tài)而不會限制玩具的設計或功能的玩具裝置。作出本發(fā)明以達到上述目的,根據本發(fā)明的玩具裝置包括具有能夠可逆地變化的形態(tài)的可變形玩具,該可變形玩具包括轉動以改變該可變形玩具的形態(tài)的多個可樞轉構件、用于使所述多個可樞轉構件轉動的樞轉機構和用于致動所述樞轉機構的致動器;和基座單元,所述可變形玩具能夠安裝在該基座單元上,該基座單元包括與所述致動器聯接的致動部和用于外部操作該致動部的操作部,其中當操作所述操作部時,所述致動器相應地經由所述致動部操作,從而所述樞轉機構被致動。在本發(fā)明的一個優(yōu)選實施例中,所述可變形玩具的形態(tài)從第一形態(tài)可逆地變化為第二形態(tài),并且所述致動器設置于在所述可變形玩具的第一形態(tài)和第二形態(tài)下均用作底面的表面上。在本發(fā)明的一個優(yōu)選實施例中,所述基座單元包括基座主體和供所述可變形玩具能去除地安裝的玩具安裝部,該玩具安裝部能夠相對于所述基座主體滑動,并且所述致動部形成在該玩具安裝部上,并且當操作所述操作部時,所述致動部被致動,從而所述玩具安裝部滑動。[0009]在本發(fā)明的一個優(yōu)選實施例中,所述基座單元還包括能夠外部操作的輔助操作部,并且當所述輔助操作部和所述操作部之間的相對位置發(fā)生改變時,所述致動部被致動。在本發(fā)明的一個優(yōu)選實施例中,所述基座單元具有設置有用于聯接至另一基座單元的聯接部的頂端,并且所述玩具安裝部能夠向所述基座單元的所述頂端的方向滑動。在本發(fā)明的一個優(yōu)選實施例中,所述致動器能旋轉地設置在所述可變形玩具上, 并且所述致動部能旋轉地設置在所述基座單元上,并且當所述致動部在所述操作部的操作時旋轉時,所述樞轉機構經由所述致動器被致動,以改變所述可變形玩具的形態(tài)。在本發(fā)明的一個優(yōu)選實施例中,所述可變形玩具包括基座構件,所述致動器能旋轉地設置于該基座構件,所述多個可樞轉構件中的每一個能旋轉地聯接至所述基座構件或者所述多個可樞轉構件中的至少一個其他可樞轉構件,并且所述樞轉機構包括用于將所述致動器的旋轉轉換成所述多個可樞轉構件中的一個的轉動運動的齒輪裝置。在本發(fā)明的一個優(yōu)選實施例中,所述致動器能旋轉地設置在所述可變形玩具上, 所述基座單元包括連動于所述輔助操作部的齒條和連動于所述操作部并且與所述齒條嚙合的小齒輪,并且當所述輔助操作部和所述操作部之間的相對位置發(fā)生改變時,通過所述齒條使所述小齒輪旋轉,并且所述致動部能旋轉地設置在所述基座單元上,并且所述小齒輪與所述致動部接合,以使所述致動部旋轉。在本發(fā)明的一個優(yōu)選實施例中,所述基座單元包括鎖定機構,該鎖定機構用于鎖定所述操作部,以將所述玩具安裝部定位并保持在所述基座單元的頂端的方向上,并且通過操作所述輔助操作部,來改變所述輔助操作部相對于被鎖定的所述操作部的相對位置, 使所述致動部被致動,從而改變所述可變形玩具的形態(tài)。根據本發(fā)明,玩具裝置包括能夠安裝可變形玩具的基座單元。當操作基座單元的操作部時,可變形玩具的致動器相應被地操作,并且樞轉機構被致動以使多個可樞轉構件轉動,從而改變可變形玩具的形態(tài)。即,可變形玩具的形態(tài)能夠通過操作為形態(tài)改變而設計的基座單元來改變。因此,與形態(tài)改變的類型無關,即使當在基座單元上安裝不同的可變形玩具時,也能夠通過同樣的操作改變形態(tài)。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可變形玩具的形態(tài)從第一形態(tài)變化為第二形態(tài),并且致動器設置于在可變形玩具的第一形態(tài)和第二形態(tài)下均用作底面的表面上。因此,能夠將致動器對可變形玩具的設計和功能的影響最小化。另外,當可變形玩具被安裝在基座單元上時,具有用作底面的表面的構件被固定到基座單元。在該固定的構件作為基座部的情況下,多個可樞轉構件轉動以改變可變形玩具的形態(tài)。因此,可變形玩具的形態(tài)能夠改變?yōu)槭沟美缤婢哒玖⒂诨可希瑥亩峁┊a生新穎的效果的玩具裝置。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當操作部被操作時,致動部被致動,從而形成有致動部的玩具安裝部滑動。因此,可變形玩具當在基座單元上改變其形態(tài)時滑動,從而提供產生新穎的效果的玩具裝置。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基座單元還包括能夠外部操作的輔助操作部,并且當輔助操作部和操作部之間的相對位置發(fā)生改變時,致動部被致動。因此,當輔助操作部和操作部同時被操作時,能夠使玩具安裝部滑動而不會使致動部致動。另外,當在操作部被操作后對輔助操作部進行操作時,能夠在玩具安裝部保持為滑動后的狀態(tài)的情況下對致動部致動。這樣,可變形玩具可以具有多種形態(tài)變化和滑動操作,從而提供產生新穎的效果的玩具裝置。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基座單元具有設置有用于聯接至另一基座單元的聯接部的頂端,并且玩具安裝部形成為能夠向基座單元的頂端的方向滑動。因此,通過聯接多個基座單元,能夠使安裝在基座單元上的每個可變形玩具和與其面對的另一可變形玩具一起使用。在這種情況下,通過進行可變形玩具中的上述形態(tài)改變和滑動操作,可以進行與另一可變形玩具的戰(zhàn)斗。例如,可變形玩具當進行形態(tài)改變和滑動操作時可以相互碰撞,并且通過對方可變形玩具的傾倒,例如由于碰撞而從基座單元離開來確定勝利。通過這樣,能夠提供允許游戲者不僅享受形態(tài)改變還享受作為戰(zhàn)斗游戲的玩具的玩具裝置。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致動器能旋轉地設置在可變形玩具上,并且致動部能旋轉地設置在基座單元上,并且在致動部通過操作部的操作而旋轉的情況下,樞轉機構經由致動器被致動,以改變可變形玩具的形態(tài)。因此,僅僅致動器形成在可變形玩具的外表面上。因此,可以提供能通過簡單操作改變玩具的形態(tài)而不會限制玩具的設計和功能的玩具
直ο另外,因為致動器為可旋轉式的,所以與滑動式、按壓式等的操作元件不同,致動器的操作范圍不受致動器的限制。即,當采用滑動式或按壓式的操作元件時,操作元件僅能夠在操作元件能夠滑動或被按壓的寬度范圍內被操作。與之相對,可旋轉式致動器在致動器移動的寬度上沒有限制,并且驅動力可以根據致動器的轉數提供給樞轉機構。因此,樞轉機構的結構不受限制,從而可以提供可變形玩具的形態(tài)的多種變化。此外,因為致動器在形態(tài)改變之前和之后都位于底面上,因此可以通過固定該底面的基座單元來操作致動器。通過采用這種模式,通過操作為形態(tài)改變專門設計的基座單元能夠改變形態(tài)。因此能夠以更簡單的操作改變玩具的形態(tài)。
圖1是處于汽車形態(tài)下的第一可變形玩具的外視圖,其構成根據示例地實施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玩具裝置。圖2是圖1所示的第一可變形玩具的仰視圖。圖3是表示第一可變形玩具的形態(tài)變化過程的圖解。圖4是表示第一可變形玩具的樞轉機構的圖解。圖5A至圖5D是表示第一可變形玩具的臂構件移動的狀態(tài)的說明圖。圖6是表示形態(tài)變成機器人形態(tài)后的第一可變形玩具的外視圖。圖7是第二可變形玩具的外視圖,其構成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玩具裝置。圖8是圖7所示的第二可變形玩具的仰視圖。圖9是表示第二可變形玩具的形態(tài)變化過程的圖解。圖10是表示第二可變形玩具的樞轉機構的圖解。圖11是表示形態(tài)變成機器人形態(tài)后的第二可變形玩具的外視圖。圖12是表示用于在根據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玩具裝置中使用的基座單元的一個示例的立體圖。圖13是圖12所示的基座單元的分解立體圖。[0037]圖14A至圖14C是基座單元被致動的狀態(tài)的示意圖。圖15是表示處于汽車形態(tài)的第一可變形玩具安裝在基座單元上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圖16是表示第一可變形玩具的形態(tài)在基座單元上變化成機器人形態(tài)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圖17是表示第一可變形玩具由基座單元的輔助操作部致動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圖18是表示處于飛機形態(tài)的第二可變形玩具安裝在基座單元上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圖19是表示第二可變形玩具的形態(tài)在基座單元上變化成機器人形態(tài)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圖20是表示第二可變形玩具由基座單元的輔助操作部致動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圖21是表示分別安裝有第一可變形玩具和第二可變形玩具的基座單元聯接在一起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圖22是表示圖21中的聯接的基座單元在其聯接部上轉動后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圖23是表示第一可變形玩具在圖22所示的聯接的基座單元之一上變形后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圖M是表示第二可變形玩具在圖22所示的聯接的基座單元的另一個上變形后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圖25是表示圖21所示的聯接的基座單元上彼此面對的第一和第二可變形玩具的形態(tài)都改變后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參考附圖描述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的玩具裝置包括可變形玩具和安裝可變形玩具的基座單元。作為實施例的玩具裝置的可變形玩具的例子,描述兩個可變形玩具,即,圖1至圖6所示的第一可變形玩具10和圖7至圖11所示的第二可變形玩具10。這兩個可變形玩具10不僅每個可以通過改變其形態(tài)而單獨使用,而且也可以組合在一起使用。(第一可變形玩具)首先描述第一可變形玩具10。第一可變形玩具如圖1至圖6所示通過多個可樞轉構件20的轉動使其形態(tài)可逆地從第一形態(tài)變化成第二形態(tài)。該第一可變形玩具10形成為采用車輛(特別地為汽車)的形態(tài)作為第一形態(tài)(見圖1)并且采用機器人的形態(tài)作為第二形態(tài)(見圖6)。如圖1和圖2所示,第一可變形玩具10在其后側設置有具有底面12的基座構件 11,所述底面12用作相對于可變形玩具10的支撐基座或支撐面的安裝面或裝設面,并且多個可樞轉構件20能樞轉地聯接于該基座構件11。在基座構件11內部設置有具有沿豎直方向的軸線的平齒輪14,以用作致動器來致動樞轉機構,這將在下文中進一步描述。當該平齒輪14旋轉時,多個可樞轉構件20轉動以改變可變形玩具10的形態(tài)。如圖1至圖4所示,平齒輪14具有從基座構件11的底面12 突出至基座構件11的外部的下端,從而形成可外部操作的突出部14a。即,當操作該突出部14a時,平齒輪14旋轉,并且通過該平齒輪14的旋轉,樞轉機構被致動,從而使多個可樞轉構件20轉動。如圖1至圖4所示,第一可變形玩具10包括下述可樞轉構件20。即,可樞轉構件 20包括通過軸33聯接至基座構件11以形成汽車形態(tài)的上部的后部構件30、聯接至該后部構件30以形成汽車形態(tài)的兩側的兩個臂構件44、通過下軸23聯接至基座構件11以容納在汽車形態(tài)內部的前部構件21、以及將后部構件30和前部構件21聯接在一起以形成汽車形態(tài)的前部的連桿構件40。在圖1至圖3和圖6中,每個可樞轉構件20示出為具有不同圖案的陰影線,以便能夠容易地與其它可樞轉構件20區(qū)別開來。這些可樞轉構件20通過平齒輪14的旋轉被轉動或樞轉,并且每個可樞轉構件20 概括地如下所述地從處于可變形玩具10的第一形態(tài)的位置移動到處于其第二形態(tài)的位置。S卩,如圖3和圖4中所示,后部構件30通過作為驅動力的平齒輪14的旋轉力而抬起, 并且前部構件21也通過該后部構件30以互鎖的方式抬起。而且,通過后部構件30和前部構件21的轉動運動,使得連桿構件40移動以接觸兩個臂構件44。然后兩個臂構件44中的每一個繞軸45旋轉以向前伸出。下面詳細地描述樞轉機構的結構和致動使第一可變形玩具10的形態(tài)變化。圖4 是第一可變形玩具10中的樞轉機構的圖解。如圖4所示,設置有具有一體形成的冠齒輪 16a和正齒輪16b的一體形成齒輪16以便能夠繞水平軸旋轉。該一體形成齒輪16的冠齒輪16a設置成與上面所述的平齒輪14嚙合。因此,當平齒輪14的突出部1 旋轉時,一體形成齒輪16經由與平齒輪14嚙合的冠齒輪16a而旋轉。而且,在后部構件30的基部(汽車形態(tài)中的后端部)上,繞軸33形成有與上面所述的一體形成齒輪16的正齒輪16b嚙合的基部齒輪32。當一體形成齒輪16以圖4中的逆時針方向旋轉時,基部齒輪32以順時針方向旋轉,并且后部構件30在軸33上向抬起方向樞轉。另外,后部構件30接近頂端(汽車形態(tài)中的前端部)的部分通過軸43聯接至連桿構件40。前部構件21的一端經由下軸23能樞轉地聯接至基座構件11并且另一端經由上軸22能樞轉地聯接至連桿構件40。因為該連桿構件40將前部構件21和后部構件30聯接在一起,因此這四個構件,即基座構件11、前部構件21、后部構件30和連桿構件40形成具有四個聯接的構件的連桿機構。在該連桿機構中,因為如上所述基座構件11用作固定構件而后部構件30用作驅動器,因此當后部構件30向抬起方向轉動時,前部構件21被相應地致動從而在下軸23上向抬起方向轉動。當前部構件21和后部構件30大約豎直地抬起時,前部構件21的內側面和后部構件30的內側面彼此抵接,從而防止任何進一步的轉動。由于這個原因,前部構件21和后部構件30的轉動運動停止在前部構件21和后部構件30在基座構件11上剛剛抬起的位置, 從而完成第一可變形玩具10變化至第二形態(tài)的形態(tài)改變。如圖4所示,在致動該連桿機構期間,容納在連桿構件40內部的后部構件30的頂端暴露在外部,后部構件30的頂端在形態(tài)改變后的機器人形態(tài)中用作頭部31。通過第一可變形玩具10的形態(tài)改變,當前部構件21和后部構件30如上所述轉動而抬起時,玩具10兩側的臂構件44接觸通過連桿機構的致動而移動的連桿構件40,從而旋轉以向前伸出。[0062]S卩,如圖4所示,每個臂構件44以軸45為軸線能樞轉地安裝在后部構件30上。當第一可變形玩具10處于第一形態(tài)時,每個臂構件44被扭轉螺旋彈簧49推到適合汽車形態(tài)的位置。然而,如圖5A至圖5D所示,當平齒輪14旋轉并且連桿構件40通過后部構件30 和前部構件21以互鎖方式的轉動運動而移動時,每個臂構件44接觸連桿構件40并且被推動從而克服扭轉螺旋彈簧49的按壓力而繞軸45旋轉。圖5A至圖5D是示意圖,每個示意圖示出上述連桿機構被致動以使連桿構件40和臂構件44彼此接觸的狀態(tài),其中從圖2所示的底部側觀察它們的接觸部分。當連桿機構被致動時,如圖5A所示,形成在連桿構件40上的前輪部41在臂構件44的方向上移動。如圖 5B所示,前輪部41的外周41a抵接臂構件44的第一接觸部46,并且使臂構件44克服扭轉螺旋彈簧49的按壓力而旋轉大約90度。此時,臂構件44的第二接觸部47進入前輪部41內部。因此,當前輪部41在臂構件44的方向上移動時,如圖5C所示,前輪部41的內周41b抵接臂構件44的第二接觸部 47,并且進一步使臂構件44旋轉大約90度。這樣,如圖5D所示,臂構件44繞軸45旋轉大約180度,并且然后停止。這里,如圖1至圖4所示,臂構件44在相對于軸45成大約45度的方向上延伸。因此,當如上所述在俯視中旋轉大約180度時,臂構件44在側視圖中旋轉大約90度。因此, 當第一可變形玩具10完成變化為第二形態(tài)的形態(tài)改變時,臂構件44處于如圖6所示的向前突出的狀態(tài)。如上所述,當平齒輪14的突出部Ha旋轉時,后部構件30樞轉,連桿機構被致動, 并且進一步臂構件44旋轉,從而第一可變形玩具10的形態(tài)變化為第二形態(tài),即,如圖6所示的機器人形態(tài)。在如圖6所示的第二形態(tài)中,基座構件11形成膝下部,后部構件30形成背部和頭部31,臂構件44形成臂部,前部構件21形成前體部,并且連桿構件40形成胸部,從而構成雙臂向前伸出的站立的機器人形態(tài)。上述描述是關于第一可變形玩具10的形態(tài)從第一形態(tài)即汽車形態(tài)變化為第二形態(tài)即機器人形態(tài)的模式而作出的。當平齒輪14的突出部Ha反向旋轉時,形態(tài)當然從機器人形態(tài)變化為汽車形態(tài)。即,當平齒輪14的突出部Ha反向旋轉時,連桿機構被反向地致動,從而前部構件21、后部構件30和連桿構件40樞轉至構成第一形態(tài)即汽車形態(tài)的位置。然后,通過連桿構件40的轉動運動,使得每個臂構件44和前輪部41彼此脫離。因此, 由于扭轉螺旋彈簧49的按壓力,使臂構件44旋轉至構成第一形態(tài)的位置,從而完成至第一形態(tài)的形態(tài)改變。如上所述,在第一可變形玩具10中,通過使形成為可外部操作的平齒輪14旋轉, 樞轉機構被致動以改變第一可變形玩具10的形態(tài)。這樣,只有平齒輪14作為用于改變可變形玩具10形態(tài)的操作部出現在可變形玩具10的外表面上。因此,能夠通過簡單的操作改變可變形玩具的形態(tài),而不會限制玩具的設計和功能。另外,在本實施例中用作致動器的平齒輪14是可旋轉式的。因此,不像滑動式、按壓式等的操作元件,操作范圍是基本上不受限制的。即,致動器的移動寬度等不受限制,并且驅動力可以根據平齒輪14的轉數施加于樞轉機構。因此,樞轉機構的結構是不受限制的,并且能夠提供可變形玩具的形態(tài)的多種變化。[0071]用作操作部的平齒輪14的突出部1 設置于在第一形態(tài)和第二形態(tài)下均作為可變形玩具的底面的表面12上。因此,能夠將操作部對玩具設計和功能的影響最小化。(第二可變形玩具)接下來描述第二可變形玩具10。如圖7至圖11所示,通過多個可樞轉構件20的轉動運動,使得第二可變形玩具10的形態(tài)可逆地從第一形態(tài)變化為第二形態(tài)。該第二可變形玩具10形成為采用車輛(特別地,飛機)形態(tài)(見圖7)作為第一形態(tài),并且采用機器人形態(tài)作為第二形態(tài)(見圖11)。如圖7和圖8所示,第二可變形玩具10在其后側設置有具有底面12的基座構件 11,所述底面12用作相對于可變形玩具10的支撐基座或支撐面的安裝面或裝設面,并且多個可樞轉構件20能樞轉地聯接于該基座構件11。在基座構件11內部,同第一可變形玩具10—樣,設置有具有沿豎直方向的軸線的平齒輪14,該齒輪用作致動器以致動樞轉機構,這將在下文中進一步描述。當該平齒輪14 旋轉時,多個可樞轉構件20轉動以改變可變形玩具10的形態(tài)。另外,同第一可變形玩具 10—樣,如圖7至圖11所示,平齒輪14具有從基座構件11的底面12突出至基座構件11 的外部的下端,從而形成可外部操作的突出部14a。即,當操作該突出部14a時,平齒輪14 旋轉,并且通過平齒輪14的旋轉,樞轉機構被致動,從而使多個可樞轉構件20轉動。如圖7至圖10所示,第二可變形玩具10包括以下可樞轉構件20。即,可樞轉構件 20包括通過軸33聯接至基座構件11以形成飛機形態(tài)的上部的后部構件30、聯接至后部構件30以形成飛機形態(tài)的雙翼的兩個臂構件44、通過下軸23聯接至基座構件11以形成飛機形態(tài)的下部的前部構件21、以及將后部構件30和前部構件21聯接在一起以形成飛機形態(tài)的前端部分的連桿構件40。在圖7至圖9和圖11中,每個可樞轉構件20示出為具有不同圖案的陰影線,以便能夠容易地與其它可樞轉構件20區(qū)別開來。這些可樞轉構件20通過平齒輪14的旋轉而樞轉或轉動,并且每個可樞轉構件20 概括地如下所述地從處于第二可變形玩具10的第一形態(tài)的位置移動到處于其第二形態(tài)的位置。即,如圖9和圖10中所示,后部構件30由于作為驅動力的平齒輪14的旋轉力而抬起,并且前部構件21也通過該后部構件30以互鎖的方式抬起。而且,通過設置在第二可變形玩具10內部的樞轉機構,使得兩個臂構件44旋轉以向前伸出。下面詳細地描述樞轉機構的結構和致動使第二可變形玩具10的形態(tài)變化。圖10 是第二可變形玩具10中的樞轉機構的圖解。如圖10所示,設置有具有一體形成的冠齒輪 16a和正齒輪16b的一體形成齒輪16。該一體形成齒輪16的冠齒輪16a設置成與上面所述的平齒輪14嚙合。因此,當平齒輪14的突出部1 旋轉時,與平齒輪14嚙合的一體形成齒輪16旋轉。而且,在后部構件30的基部(飛機形態(tài)中的后端部)上,繞軸33形成有與上面所述的一體形成齒輪16的正齒輪16b嚙合的基部齒輪32。當一體形成齒輪16以圖10中的逆時針方向旋轉時,基部齒輪32以順時針方向旋轉,并且后部構件30在軸33上向抬起方向樞轉。另外,后部構件30接近頂端(飛機形態(tài)中的前端部)的部分通過軸43聯接至連桿構件40。前部構件21的一端經由下軸23能樞轉地聯接至基座構件11并且另一端經由上軸22能樞轉地聯接至連桿構件40。因為該連桿構件40將前部構件21和后部構件30聯接在一起,因此這四個構件,即基座構件11、前部構件21、后部構件30和連桿構件40形成具有四個聯接的構件的連桿機構。在該連桿機構中,因為如上所述基座構件11用作固定構件而后部構件30用作驅動器,因此當后部構件30向抬起方向轉動時,前部構件21被相應地致動從而在下軸23上向抬起方向樞轉。當前部構件21和后部構件30大約豎直地抬起時,前部構件21的內側面和后部構件30的內側面彼此抵接,從而防止任何進一步的轉動。由于這個原因,轉動運動停止在前部構件21和后部構件30在基座構件11上剛剛抬起的位置,從而完成第二可變形玩具10 變化至第二形態(tài)的形態(tài)改變。如圖10所示,在致動連桿機構期間,容納在連桿構件40內部的后部構件30的頂端暴露在外部,從而后部構件30的頂端在形態(tài)改變后的機器人形態(tài)中能夠用作頭部31。通過第二可變形玩具10的形態(tài)改變,當前部構件21和后部構件30如上所述轉動而抬起時,設置在可變形玩具10內部的樞轉機構使可變形玩具10兩側的臂構件44旋轉以向前伸出。S卩,如圖10所示,在可變形玩具10內部設置有具有內齒輪的半弧形齒輪板42。該齒輪板42通過上軸22和軸43聯接至前部構件21和后部構件30。因此,當平齒輪14的突出部1 旋轉以使前部構件21和后部構件30之間的相對位置改變時,齒輪板42也相應地繞軸43旋轉。在后部構件30的背面?zhèn)刃纬捎形词境龅耐?,使得由于齒輪板42的旋轉而不能裝配在可變形玩具10內部的齒輪板42的一部分突出而穿過該通孔。如圖10所示,設置在兩個臂構件44的基端附近的臂部齒輪48與齒輪板42的內齒輪嚙合。因此,當齒輪板42移動時,臂部齒輪48旋轉,并且臂構件44轉動。S卩,如圖10 所示,當前部構件21和后部構件30向上升方向轉動時,齒輪板42移動以向背面?zhèn)韧怀?。因此,臂部齒輪48以逆時針方向旋轉,并且臂構件44向上和向前轉動。然后,如圖11所示, 臂構件44相對于后部構件30最終轉動大約270度,并且當完成第二可變形玩具10至第二形態(tài)的形態(tài)改變時,臂構件44處于向前伸出的狀態(tài)。旋轉了大約270度的每個臂構件44 的下部由設置在前部構件21上的接合部M支撐,從而因此不進行任何進一步的旋轉。如上所述,當平齒輪14的突出部Ha旋轉時,后部構件30轉動,連桿機構被致動, 并且進而臂構件44旋轉,從而將第二可變形玩具10的形態(tài)改變?yōu)榈诙螒B(tài),即如圖11所示的機器人形態(tài)。在如圖11所示的第二形態(tài)中,基座構件11形成腿部,后部構件30形成背部和頭部31,臂構件44形成臂部,前部構件21形成前體部,并且連桿構件40形成胸部,從而構成雙臂向前伸出的站立的機器人形態(tài)。上述描述是關于第二可變形玩具10的形態(tài)從第一形態(tài)即飛機形態(tài)變化為第二形態(tài)即機器人形態(tài)的模式而作出的。當平齒輪14的突出部Ha反向旋轉時,形態(tài)當然從機器人形態(tài)變化為飛機形態(tài)。即,當平齒輪14的突出部1 反向旋轉時,連桿機構被反向地致動,從而前部構件21、后部構件30和連桿構件40轉動至構成第一形態(tài)即飛機形態(tài)的位置。 然后,因為齒輪板42向其容納在可變形玩具10內部的方向移動,所以臂構件44旋轉至構成第一形態(tài)的位置,從而完成至第一形態(tài)的形態(tài)改變。如上所述,在第二可變形玩具10中,通過使形成為可外部操作的平齒輪14旋轉, 樞轉機構被致動以改變第二可變形玩具10的形態(tài)。這樣,只有平齒輪14作為用于改變可
11變形玩具10形態(tài)的操作部出現在可變形玩具10的外表面上。因此,能夠通過簡單的操作改變可變形玩具的形態(tài),而不會限制玩具的設計和功能。另外,在本實施例中用作致動器的平齒輪14是可旋轉式的。因此,不像滑動式或按壓式的操作元件,操作范圍是不受限制的。即,致動器的移動寬度等不受限制,并且驅動力可以根據平齒輪14的轉數施加于樞轉機構。因此,樞轉機構的結構是不受限制的,并且能夠提供可變形玩具的形態(tài)的多種變化。用作操作部的平齒輪14的突出部1 設置于在第一形態(tài)和第二形態(tài)下均作為可變形玩具的底面的表面12上。因此,能夠將操作部對玩具設計和功能的影響最小化。(使用基座單元的可變形玩具的形態(tài)改變)如上所述,第一和第二可變形玩具10均在表面12上具有平齒輪14的突出部14a, 所述表面12在第一形態(tài)和第二形態(tài)下均作為底面。因此設置固定該底面12的基座單元 50,并且通過使用該基座單元50,能夠操作平齒輪14的突出部14a。即,通過使用基座單元 50,能夠以簡單的操作改變第一和第二可變形玩具10的形態(tài)。如圖12所示,基座單元50包括板狀基座主體51、設置在基座主體51內部以被推入的第一滑動體60和第二滑動體80、和設置在基座主體51的基部兩側的把手M。如圖13所示,基座主體51構造為具有豎直地連接在一起的上蓋52和下蓋53,并且在上蓋52的上表面中心設置有開口 51a。在基座主體51內部容納有第一滑動體60和第二滑動體80。將在下文中進一步描述的玩具安裝部61的上表面從上述開口 51a露出。另外,如圖12所示,在基座主體51的基部側的端面處設置有操作部突起開口 51b。第一滑動體60的操作部68和第二滑動體80的輔助操作部81從該操作部突起開口 51b突出。如圖12和圖13所示,第一滑動體60包括從操作部突起開口 51b突出的操作部68 和設置在操作部68的向前端的玩具安裝部61。玩具安裝部61用于安裝可變形玩具10,并且設置成在按壓操作部68時相對于基座主體51能夠相對地滑動。如上所述,玩具安裝部61的上表面從基座主體51的開口 51a露出。如圖12所示, 設置有用于安裝可變形玩具10的插入固定部62和具有沿軸向的裝配孔6 的轉筒64 (致動部)以從玩具安裝部61的內部突出。插入固定部62和轉筒64聯接于可變形玩具10。 即,插入固定部62與可變形玩具10的插入爪13接合,并且轉筒64聯接到可變形玩具10 的平齒輪14。轉筒64和平齒輪14通過將平齒輪14的突出部1 插入轉筒64的裝配孔 64a中而聯接。裝配孔6 和突出部1 均形成為D形。因此,當轉筒64在聯接于平齒輪 14后旋轉時,其旋轉力能夠傳遞至平齒輪14。如圖12所示,用于使玩具安裝部61滑動的操作部68是從基座主體51的操作部突起開口 51b突出的桿狀部,并且形成為可外部操作。即,當操作部68被推入基座主體51 內部時,上述玩具安裝部61向基座單元50的頂端方向滑動。因此,當操作部68被推入時, 在可變形玩具10安裝在玩具安裝部61上的情況下,可變形玩具10也與玩具安裝部61 — 起向基座單元50的頂端方向移動。另一方面,第二滑動體80和第一滑動體60并列容納在基座主體51內部,并且與第一滑動體60的操作部68 —樣,具有桿狀輔助操作部81。如圖12所示,輔助操作部81也從基座主體51的操作部突起開口 51b突出以便可外部操作。如圖13所示,在第二滑動體80中,在基座主體51內部的面對第一滑動體60的表面上形成齒條83,以與設置在第一滑動體60內部的小齒輪63嚙合。因此,當操作部68和輔助操作部81之間的相對位置發(fā)生改變時,轉筒64旋轉。S卩,當操作部68或輔助操作部81被操作而使操作部68和輔助操作部81之間的相對位置發(fā)生改變時,由第二滑動體80的齒條83對第一滑動體60的小齒輪63施加旋轉力。如圖13所示,小齒輪63與和玩具安裝部61內部的轉筒64的下部一體形成的齒輪部 64b嚙合。因此,當小齒輪63旋轉時,轉筒64旋轉。因此,當在可變形玩具10安裝在玩具安裝部61上的情況下操作部68和輔助操作部81之間的相對位置發(fā)生改變時,聯接于轉筒64的平齒輪14旋轉以改變可變形玩具10 的形態(tài)。下面參照圖14A至圖14C詳細地描述玩具安裝部61的滑動操作和轉筒64的旋轉操作。如圖14A所示,第一滑動體60和第二滑動體80被彈簧84分別持續(xù)地向后偏壓。 換句話說,操作部68和輔助操作部81在從基座主體51的操作部突起開口 51b突出的方向上被推動。在該狀態(tài)下,當僅操作部68被推入時,如圖14B所示,玩具安裝部61向頂端方向滑動,并且小齒輪63當在齒條83上旋轉時移動。通過這樣,轉筒64向俯視圖中的順時針方向旋轉。因此,當可變形玩具10的平齒輪14聯接于轉筒64時,可變形玩具10的平齒輪 14向可變形玩具10的形態(tài)從第一形態(tài)變化為第二形態(tài)的方向旋轉。另外,當在圖14B所示的狀態(tài)下進一步操作輔助操作部81以使其被按壓時,如圖 14C所示,在玩具安裝部61停在頂端方向的位置的情況下,小齒輪63通過齒條83移動而旋轉,從而使轉筒64向俯視圖的逆時針方向旋轉。即,轉筒64向與當僅按壓操作部68時的旋轉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轉。因此,當可變形玩具10的平齒輪14聯接于轉筒64時,可變形玩具10的平齒輪14向可變形玩具10的形態(tài)從第二形態(tài)變化為第一形態(tài)的方向旋轉。如圖13和圖14A所示,在操作部68的側面上形成有導向突起69,并且在輔助操作部81的側面上形成有其中裝配有導向突起69的狹縫82。當導向突起69由狹縫82引導時,操作部68滑動。在圖14A所示的狀態(tài)下,狹縫82的端部抵接在導向突起69上。因此,當在圖14A所示的狀態(tài)下按壓輔助操作部81時,操作部68也與輔助操作部81 —起被推入。即,當在圖14A所示的狀態(tài)下按壓輔助操作部81時,玩具操作部61向頂端方向滑動,但是操作部68和輔助操作部81之間的相對位置不發(fā)生改變。因此,轉筒64不旋轉,從而不改變可變形玩具10的形態(tài)。這樣,在輔助操作部81被按壓時,能夠使玩具安裝部61 滑動而不會改變可變形玩具10的形態(tài)。圖15至圖20是表示可變形玩具10安裝在基座單元50上的狀態(tài)的圖解。圖15 至圖17是關于第一可變形玩具10的圖解,而圖18至圖20是關于第二可變形玩具10的圖解。如圖15和圖18所示,當操作部68和輔助操作部81不被操作時,可變形玩具10
采用第一形態(tài)。如圖16和圖19所示,當操作部68被盡可能深地按壓時,玩具安裝部61與可變形玩具10 —起向基座單元50的頂端方向滑動,并且可變形玩具10的形態(tài)變化為第二形態(tài)。如圖17和圖20所示,當在操作部68被盡可能深地按壓之后按壓輔助操作部81時,可變形玩具10的形態(tài)變化為在第一形態(tài)和第二形態(tài)之間的形態(tài)變化過程中的形態(tài)。通過操作輔助操作部81,能夠產生可變形玩具10的額外的移動。即,通過按壓輔助操作部81, 使處于圖17和圖20所示的機器人形態(tài)的可變形玩具10向前傾倒。通過解除輔助操作部 81的按壓,能夠使可變形玩具10恢復至如圖16和圖19所示的直立姿勢。這時,由于臂構件44向前后旋轉,因此能夠使機器人做出向前放下臂部的動作。如圖12所示,在一個把手M的頂端設置有鎖定突起Ma,通過將該鎖定突起5 插入基座主體51的鎖定插入孔53a中,能夠保持操作部68a被按壓。S卩,由于該把手M形成為能夠繞把手旋轉軸陽旋轉,因此,當把手M在操作部68被盡可能深地按壓時旋轉并且鎖定突起5 被插入鎖定插入孔53a中時,鎖定突起5 與設置在操作部68側面上的鎖定接合部70的后端面70a(圖1 接合,使得操作部68被鎖定,以防止操作部68由于彈簧 84的按壓力而被壓回。在以這種方式鎖定操作部68的情況下,僅輔助操作部81被按壓,從而能夠在玩具安裝部61定位在頂端方向上的情況下產生可變形玩具10如上所述的動作。如上所述,在根據本實施例的玩具裝置中,可變形玩具10形成為在操作基座單元 50時能夠改變其形態(tài)。因此,即使當在基座單元50上安裝不同的可變形玩具時,也能夠通過同樣的操作改變其形態(tài)。另外,可變形玩具10的底面12安置在基座單元50上,并且可變形玩具10的形態(tài)變化為使得可變形玩具10在基座構件11上抬起。此外,能夠使玩具安裝部61在基座單元 50上滑動,或者能夠使基座主體51旋轉。因此,通過單獨或者組合地執(zhí)行這些操作,能夠執(zhí)行前所未有的多種操作。(如何將玩具用作戰(zhàn)斗玩具)如上所述,根據實施例,可變形玩具10的形態(tài)可以通過操作為形態(tài)改變而設計的基座單元50來改變,并且因此能夠以簡單的操作改變可變形玩具10的形態(tài)。另外,不僅能夠改變可變形玩具10的形態(tài),而且還能夠向前后移動可變形玩具10。而且,通過在對操作部68進行操作之后進一步操作輔助操作部81,能夠產生可變形玩具10的額外的移動。通過使用這些特征,通過組合根據實施例的多個可變形玩具,能夠將它們用作戰(zhàn)斗型玩具。S卩,如圖13所示,基座單元50在其頂端設置有用于聯接另一基座單元50的聯接部56。如圖13和圖21所示,在聯接部56的端面上形成有配合部58,該配合部58包括裝配凹槽和裝配突起以與另一基座單元50的聯接部56的相應部分接合。通過使該配合部58 的裝配凹槽和裝配突起與另一基座單元50的配合部58的裝配突起和裝配凹槽接合,如圖 21所示,使得兩個基座單元50的頂端聯接在一起,并且安裝在這兩個基座單元50上的兩個可變形玩具10設置成彼此面對。聯接部56安裝在基座主體51上,以便能夠以軸孔57為旋轉中心在水平方向上旋轉。因此,即使當基座單元50聯接在一起時,如圖21和圖22所示,基座主體51也能夠以軸孔57為中心相對于另一基座主體51在水平方向上旋轉。這樣,當在兩個基座單元50的頂端經由聯接部56聯接在一起時操作每個操作部 68時,可變形玩具10如圖23和圖M所示在向頂端方向移動的同時變化為機器人形態(tài)。在聯接在一起的基座單元50上的兩個可變形玩具10彼此面對并且變化成機器人形態(tài)的情況下,它們處于如圖25所示的互相格斗的狀態(tài)。在該狀態(tài)下,當操作輔助操作部 81時,臂構件44如上所述向前后旋轉。因此,兩個機器人使它們的臂部互相擊打。[0121 ] 因而,通過對操作部68進行操作以向前后移動可變形玩具10,操作輔助操作部81 以賦予擊打對方可變形玩具10上的臂部的動作,或者使基座主體51在水平方向上旋轉, 使可變形玩具10彼此碰撞或者防止彼此之間的碰撞。這樣,能夠將可變形玩具10用于互相戰(zhàn)斗。在使用該戰(zhàn)斗型玩具的方式的一個例子中,當可變形玩具10中的一個從基座單元 50傾倒時可以確定勝利。 如前所述,由于根據實施例的可變形玩具10能夠在多個基座單元50聯接在一起的同時使用,因此能夠與面對該可變形玩具10的另一可變形玩具10 —起使用。因此,不僅能夠享受形態(tài)的變化而且還享受作為戰(zhàn)斗游戲的玩具。
權利要求1.一種玩具裝置,包括具有能夠可逆地變化的形態(tài)的可變形玩具,該可變形玩具包括轉動以改變該可變形玩具的形態(tài)的多個可樞轉構件、用于使所述多個可樞轉構件轉動的樞轉機構和用于致動所述樞轉機構的致動器;和基座單元,所述可變形玩具能夠安裝在該基座單元上,該基座單元包括與所述致動器聯接的致動部和用于外部操作該致動部的操作部,其中當操作所述操作部時,所述致動器相應地經由所述致動部操作,從而所述樞轉機構被致動。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玩具裝置,其中所述可變形玩具的形態(tài)從第一形態(tài)可逆地變化為第二形態(tài),并且所述致動器設置于在所述可變形玩具的第一形態(tài)和第二形態(tài)下均用作底面的表面上。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玩具裝置,其中所述基座單元包括基座主體和供所述可變形玩具能去除地安裝的玩具安裝部,該玩具安裝部能夠相對于所述基座主體滑動,并且所述致動部形成在該玩具安裝部上,并且當操作所述操作部時,所述致動部被致動,從而所述玩具安裝部滑動。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玩具裝置,其中所述基座單元還包括能夠外部操作的輔助操作部,并且當所述輔助操作部和所述操作部之間的相對位置發(fā)生改變時,所述致動部被致動。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玩具裝置,其中所述基座單元具有設置有用于聯接至另一基座單元的聯接部的頂端,并且所述玩具安裝部能夠向所述基座單元的所述頂端的方向滑動。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玩具裝置,其中所述基座單元具有設置有用于聯接至另一基座單元的聯接部的頂端,并且所述玩具安裝部能夠向所述基座單元的所述頂端的方向滑動。
7.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玩具裝置,其中所述致動器能旋轉地設置在所述可變形玩具上,并且所述致動部能旋轉地設置在所述基座單元上,并且當所述致動部在所述操作部的操作時旋轉時,所述樞轉機構經由所述致動器被致動,以改變所述可變形玩具的形態(tài)。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玩具裝置,其中所述可變形玩具包括基座構件,所述致動器能旋轉地設置于該基座構件,所述多個可樞轉構件中的每一個能旋轉地聯接至所述基座構件或者所述多個可樞轉構件中的至少一個其他可樞轉構件,并且所述樞轉機構包括用于將所述致動器的旋轉轉換成所述多個可樞轉構件中的一個的轉動運動的齒輪裝置。
9.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玩具裝置,其中所述致動器能旋轉地設置在所述可變形玩具上,所述基座單元包括連動于所述輔助操作部的齒條和連動于所述操作部并且與所述齒條嚙合的小齒輪,并且當所述輔助操作部和所述操作部之間的相對位置發(fā)生改變時,通過所述齒條使所述小齒輪旋轉,并且所述致動部能旋轉地設置在所述基座單元上,并且所述小齒輪與所述致動部接合,以使所述致動部旋轉。
10.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玩具裝置,其中所述基座單元包括鎖定機構,該鎖定機構用于鎖定所述操作部,以將所述玩具安裝部定位并保持在所述基座單元的頂端的方向上,并且通過操作所述輔助操作部,來改變所述輔助操作部相對于被鎖定的所述操作部的相對位置,使所述致動部被致動,從而改變所述可變形玩具的形態(tài)。
專利摘要提供一種使可變形玩具能夠單獨使用以及與其它可變形玩具組合使用并且產生新穎的效果的玩具裝置。玩具裝置包括通過轉動多個可樞轉構件(20)能夠可逆地改變形態(tài)的可變形玩具(10)、和能夠安裝可變形玩具(10)的基座單元(50)??勺冃瓮婢?10)包括用于使多個可樞轉構件(20)轉動的樞轉機構和用于致動樞轉機構的致動器(14)?;鶈卧?50)包括聯接于致動器(14)的致動部(64)和用于外部操作致動部(64)的操作部(68)。當操作部(68)被操作時,致動器(14)相應地經由致動部(64)操作,并且樞轉機構被致動以使多個可樞轉構件(20)轉動,從而改變可變形玩具(10)的形態(tài)。
文檔編號A63H3/04GK202173779SQ20112024288
公開日2012年3月28日 申請日期2011年6月9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6月9日
發(fā)明者國弘高史 申請人:株式會社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