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體育用具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體操用平衡木。
背景技術:
平衡木運動起源于公元前的羅馬時代,需要運動員在一根橫木上做出一連串的舞蹈與翻騰動作。平衡木運動正象它的名字那樣,需要平衡能力。運動員要在一根高出地面1.2米,表面寬度約10厘米的橫木上做出一連串的舞蹈與翻騰動作。身體姿態(tài)與身體控制是最重要的,平衡木上的許多動作與自由體操動作相似,但難度正越來越大。運動員也是從一塊跳板上平衡木,在75-90秒時間內(nèi)完成動作并下平衡木。平衡木動作也要求連貫。用時不足或超時、搖擺、中途落地、停頓等都會被扣分。而在初級訓練過程中,體操運動員容易失去平衡而摔倒在地上,現(xiàn)有的平衡木沒有輔助運動員訓練,避免其在失去平衡時摔倒的功能。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上述問題,提供一種設計合理,避免運動員失去平衡而摔倒在地的體操用平衡木。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的體操用平衡木,包括支撐柱,所述的支撐柱之間架設有平衡木本體,所述的平衡木本體的兩側分別設有可升降扶手,所述的可升降扶手包括與平衡木本體同向平行設置的扶手桿,所述的扶手桿通過可升降桿組與基座相連接,所述的可升降桿組包括升降主桿和導向桿,所述的導向桿位于升降主桿的兩側,所述的升降主桿與扶手桿中部固定連接,所述的導向桿與扶手桿縱向滑動連接,所述的升降主桿與驅動氣缸相連接,所述的驅動氣缸設置在基座上。
在上述的體操用平衡木中,所述的升降主桿的上部分叉形成若干升降分桿,所述的升降分桿之間相互平行且與扶手桿相垂直。
在上述的體操用平衡木中,所述的平衡木本體的兩端分別開有供導向桿穿過的滑動孔,所述的滑動孔的上邊部向上延伸形成上導向筒,滑動孔的下邊部向下延伸形成下導向筒,所述的導向桿與上導向筒以及下導向筒滑動連接。
在上述的體操用平衡木中,所述的扶手桿的一側與平衡木本體之間設有圍網(wǎng),且當扶手桿上升時圍網(wǎng)展開形成傾斜設置的保護面。
在上述的體操用平衡木中,所述的扶手桿的上端面上設有海綿防護層,扶手桿的外表面包繞有包裹海綿防護層的柔性表層。
在上述的體操用平衡木中,同一側的導向桿之間設有控制線,所述的控制線的一端其中一個導向桿相連接,控制線的另一端與按壓板相連接,按壓板與基座相鉸接,且基座上設有位于按壓板上方的開關,且當體操運動員失去平衡用手按壓控制線時將按壓板向上提起壓向開關使得驅動氣缸啟動。
在上述的體操用平衡木中,所述的按壓板和基座之間設有對按壓板具有向下預緊力的復位彈簧。
與現(xiàn)有的技術相比,本體操用平衡木的優(yōu)點在于:驅動氣缸驅動升降主桿升降,在體操運動員失去平衡時為其提供支點,從而避免其摔倒。設置圍網(wǎng)進行二級防護,圍網(wǎng)在體操運動員摔倒時能夠兜住體操運動員,從而避免了體操運動員直接摔倒在地。設置控制線控制扶手桿的自動升降,靈活性強。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可升降扶手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局部放大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局部剖視圖;
圖中,支撐柱1、平衡木本體2、扶手桿3、基座4、升降主桿5、導向桿6、升降分桿7、上導向筒8、下導向筒9、圍網(wǎng)10、海綿防護層11、柔性表層12、控制線13、按壓板14、開關15、復位彈簧16、驅動氣缸17。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實施例僅處于說明性目的,而不是想要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
實施例
如圖1-4所示,本體操用平衡木包括支撐柱1,支撐柱1之間架設有平衡木本體2,平衡木本體2的兩側分別設有可升降扶手,可升降扶手包括與平衡木本體2同向平行設置的扶手桿3,扶手桿3通過可升降桿組與基座4相連接,可升降桿組包括升降主桿5和導向桿6,導向桿6位于升降主桿5的兩側,升降主桿5與扶手桿3中部固定連接,導向桿6與扶手桿3縱向滑動連接,升降主桿5與驅動氣缸17相連接,驅動氣缸17設置在基座4上。驅動氣缸17驅動升降主桿5升降,在體操運動員失去平衡時為其提供支點,從而避免其摔倒。
升降主桿5的上部分叉形成若干升降分桿7,升降分桿7之間相互平行且與扶手桿3相垂直。平衡木本體2的兩端分別開有供導向桿6穿過的滑動孔,滑動孔的上邊部向上延伸形成上導向筒8,滑動孔的下邊部向下延伸形成下導向筒9,導向桿6與上導向筒8以及下導向筒9滑動連接。上導向筒8和下導向筒9增大了與導向桿6之間的接觸面積,從而加強了導向作用。扶手桿3的上端面上設有海綿防護層11,扶手桿3的外表面包繞有包裹海綿防護層11的柔性表層12。體操運動員與扶手桿3之間相接觸時是柔性接觸,對體操運動員具有保護作用。
進一步,扶手桿3的一側與平衡木本體2之間設有圍網(wǎng)10,且當扶手桿3上升時圍網(wǎng)10展開形成傾斜設置的保護面。圍網(wǎng)10在體操運動員摔倒時能夠兜住體操運動員,從而避免了體操運動員直接摔倒在地,圍網(wǎng)10是第二級防護。
進一步,同一側的導向桿6之間設有控制線13,控制線13的一端其中一個導向桿6相連接,控制線13的另一端與按壓板14相連接,按壓板14與基座4相鉸接,且基座4上設有位于按壓板14上方的開關15,且當體操運動員失去平衡用手按壓控制線13時將按壓板14向上提起壓向開關15使得驅動氣缸17啟動。按壓板14和基座4之間設有對按壓板14具有向下預緊力的復位彈簧16,控制線13上還纏繞有加厚布層。即扶手桿3的升降是靠體操運動員是否按壓控制線13以及按壓控制線13的程度所決定的,扶手桿3并不是始終都是一直處于升起的狀態(tài),這樣不利于體操運動員的訓練,只有在體操運動員失去平衡時扶手桿3才升起為其提供支點,當體操運動員恢復平衡時,復位彈簧16將按壓板14拉回原先位置,扶手桿3重新回落。
盡管本文較多地使用了支撐柱1、平衡木本體2、扶手桿3、基座4、升降主桿5、導向桿6、升降分桿7、上導向筒8、下導向筒9、圍網(wǎng)10、海綿防護層11、柔性表層12、控制線13、按壓板14、開關15、復位彈簧16、驅動氣缸17等術語,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術語的可能性。使用這些術語僅僅是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釋本實用新型的本質(zhì);把它們解釋成任何一種附加的限制都是與本實用新型精神相違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