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型高爾夫桿頭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具有底切空腔的鐵型高爾夫桿頭。
【背景技術】
[0002] 以下專利文獻1-5公開了鐵型高爾夫桿頭。這些高爾夫桿頭均具有帶有用于擊球 的前表面的面部。面部的周緣部上設有向桿頭后方凸起的凸緣部。凸緣部環(huán)狀成型于面部 的后表面,以形成空腔(凹背式鐵桿)。由于對應于空腔的部分的面部具有較小的厚度,面 部易于彎曲而產生高彈性性能。
[0003] 凸緣部在其面對空腔的內表面上,可設有凹向桿頭外部的凹部。這樣的凹部形成 所謂的底切空腔。在這樣的高爾夫桿頭中,空腔的區(qū)域向桿頭外部延伸,產生有高回彈性能 的甜區(qū)擴大。 在先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0004] 專利文獻1 :日本專利申請公開號2001-190720 專利文獻2 :日本專利申請公開號2005-193069 專利文獻3 :日本專利申請公開號2000-288128 專利文獻4 :日本專利申請公開號H10-234897 專利文獻5 :日本專利申請公開號H11-178960
【發(fā)明內容】
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0005] 同時,有隨著凸緣部的厚度增加,桿頭的質量增加的問題。特別地,如果在桿頭上 側形成有具有較大厚度的凸緣部,該高爾夫球桿桿頭會有一個非優(yōu)選的較高的重心。因此, 優(yōu)選凸緣部、尤其是在桿頭上側的凸緣部的厚度較小。
[0006] 然而,在具有較小厚度的凸緣部的桿頭的情況中,難以形成底切空腔。例如,如果 底切空腔是通過脫蠟鑄造工序制造的,型砂并不會完全填入蠟模的底切空腔的內部。因此, 有難以形成高精度的模具的問題。
[0007] 本申請基于上述情形而設計,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鐵型高爾夫桿頭,其可在具 有較小厚度的凸緣部中精確形成底切空腔。 解決問題的手段
[0008] 本發(fā)明是一種鐵型高爾夫桿頭,其具有帶有用于擊球的前表面的面部,其特征在 于, 該面部的周緣部上設有向桿頭后方凸起的凸緣部, 該面部的后表面設有被該凸緣部環(huán)繞的空腔, 該凸緣部包括第一凸緣部, 該第一凸緣部的面對空腔的內表面內設有凹向桿頭外側的第一凹部,以形成沿該周緣 部延伸的底切空腔, 該第一凹部的橫截面包括位于桿頭前方的前壁表面、位于桿頭后方的后壁表面和在它 們之間平滑連接的底表面,該橫截面朝向該底表面呈漸縮形, 前壁表面和后壁表面之間形成的角為10度以上、小于30度,且 底表面形成為曲率半徑為1mm以上、小于2mm的圓弧。
[0009] 根據本發(fā)明的鐵型高爾夫桿頭,該第一凹部的橫截面可具有2. Omm~4. Omm的最 大寬度和1.0 mm~2. Omm的最大深度。
[0010] 根據本發(fā)明的鐵型高爾夫桿頭,該第一凸緣部可以至少部分形成于桿頭上側內。
[0011] 根據本發(fā)明的鐵型高爾夫桿頭,該第一凸緣部可具有5. 5mm~8. Omm的厚度。
[0012] 根據本發(fā)明的鐵型高爾夫桿頭,其被配置為: 該凸緣部包括第二凸緣部, 該第二凸緣部的面對腔的內表面內設有凹向桿頭外側的第二凹部,以形成沿該周緣部 延伸的底切空腔, 該第二凹部的在最深處的橫截面包括位于桿頭前方的前壁表面,位于桿頭后方的后壁 表面,和在它們之間連接的底表面,且該橫截面朝向該底表面呈漸縮形。 該第二凹部的前壁表面和后壁表面之間形成的角為10度以上、30度以下,且 該第二凹部的底表面具有2mm以上的寬度。
[0013] 根據本發(fā)明的鐵型高爾夫桿頭,該第二凸緣部至少部分形成于桿頭底側內。 發(fā)明的效果
[0014] 本發(fā)明的鐵型高爾夫桿頭在面部的周緣部上設有向桿頭后方凸起的凸緣部。該面 部的后表面設有被凸緣部環(huán)繞的空腔。凸緣部包括第一凸緣部。第一凸緣部的面對空腔的 內表面設有凹向桿頭外側的第一凹部,以形成沿周緣部延伸的底切空腔。這樣的底切空腔 提供了具有高回彈性能的桿頭。
[0015] 第一凹部在其橫截面上包括:位于桿頭前方的前壁表面、位于桿頭后方的后壁表 面和在它們之間平滑連接的底表面,其朝向底表面呈漸縮形。前壁表面和后壁表面之間的 角為10度以上、小于30度。進一步地,該底表面由具有Imm以上的曲率半徑的圓弧形成。 在具有這樣的橫截面的第一凹部中,當桿頭由脫蠟工序制造時,型砂可順利地進入蠟模的 第一凹部的底表面,能夠形成高精度的第一凹部。進一步地,由于第一凹部的底表面的圓 弧的曲率半徑被設為小于2_,可以形成具有較小寬度的第一凹部。因此,可降低凸緣部的 厚度,還可以提供具有較小質量的桿頭。更進一步地,可在保有冗余質量的同時降低桿頭重 心。因此,根據本發(fā)明的桿頭,可容易具有高回彈性能和低桿頭重心。
【附圖說明】
[0016] [圖1]作為本發(fā)明的一種實施方式的鐵型高爾夫桿頭的標準狀態(tài)的主視圖 [圖2]附圖1的后視圖
[圖3]附圖1沿A-A線的放大后的橫截面視圖 [圖4]附圖2沿X-X線的放大后的橫截面視圖 [圖5]附圖2沿Y-Y線的放大后的橫截面視圖 [圖6]用于說明脫蠟過程所用的模具的部分橫截面視圖 符號說明 1鐵型高爾夫桿頭 2面部 2e面部周緣部 4面部前表面 5面部后表面 7凸緣部 8第一凸緣部 10第一凹部 11前壁表面 12后壁表面 13底表面 C空腔 C2底切空腔
【具體實施方式】
[0017] 以下,參考附圖描述本發(fā)明的一種實施方式。 圖1是主視圖,展示了本實施方式的鐵型高爾夫桿頭(下文中簡稱為"桿頭")1的標準 狀態(tài),圖2是其后視圖。
[0018] 在本說明書中,桿頭1的標準狀態(tài)是如下狀態(tài),桿頭1以一個特定的桿面傾角 β (該桿面角度示于圖3中)設于水平面HP上,從而使其桿身中心線CL處于任意垂直平面 上并以一個特定的桿頭傾角α傾斜。在本說明書中,除非另有說明,桿頭1均處于標準狀 ??τ O
[0019] 桿頭1的桿頭傾角α和桿面傾角β沒有特別限制。典型地,桿頭傾角優(yōu)選在50~ 70度的范圍內,桿面傾角β優(yōu)選在15~70度的范圍內。
[0020] 桿頭1的質量沒有特別限制。典型地,桿頭1的質量優(yōu)選設置在200g~300g的 范圍內。
[0021] 如圖1所示,桿頭1包括面部2和設于其根部側面的插鞘部3。本實施方式中的桿 頭1是由金屬類材料構成、通過脫蠟工藝制造的。
[0022] 插鞘部3成型為大致圓筒形,具有桿身插入孔3e,其中插有桿身(圖中未示出)。 桿身插入孔3e的桿身中心線對應上述的桿身中心線CL。
[0023] 面部2包括用于擊球的前表面4、位于其對面的后表面5、在前表面4和后表面5 間的外周表面6。
[0024] 面部2的前表面4,例如,可由大致單一的平面形成。該前表面4可設有標記為M 的沖擊區(qū)。在本實施方式中,作為標記為M的沖擊區(qū),設有多條在趾跟方向延伸的表面線 (f)。作為標記為M的沖擊區(qū),可設有點形刻痕。
[0025] 面部2的外周表面6包括位于桿頭上側的頂部表面6a,位于桿頭底側的底部表面 6b,及在連接于它們之間的位于趾側的趾表面6c。
[0026] 在面部2的前表面4上,例如,頂部表面6a從趾側的最高點Pl延伸至跟側的最低 點P2。底部表面6b在低于頂部表面6a的區(qū)域延伸。趾表面6c包括最靠趾側的點P3,并 且在頂部表面6a和底部表面6b之間延伸。
[0027] 圖3中展示了圖1的截面A-A。如圖2和圖3所示,面部2的周緣部2e設有向桿 頭后方凸起的凸緣部7。
[0028] 面部的周緣部2e是面部2的外周表面6 -側的部分。另一方面,面部2的中心部 2c被定義為包括桿頭1的甜點SS的區(qū)域。甜點SS是指,如圖3所示,從桿頭重心G至前表 面4所畫的法線N與前表面4的交叉點。由于面部2的中心部2c預計會與球頻繁發(fā)生沖 擊,優(yōu)選中心部2c具有例如2. 0~3. Omm的厚度(ta)。
[0029] 本實施方式中的凸緣部7被成型為環(huán)狀,以包圍面部2的中心部2c。由于有這樣 的凸緣部7,在面部2的后表面5中形成有凸緣部7包圍的空腔C。
[0030] 空腔C為面部2提供了較小的厚度。因此,當該部分擊中高爾夫球時,面部2的彎 曲較大,可獲得長飛行距離。進一步地,凸緣部7使更多質量分配在面部2的周緣部2e。因 此,本實施方式的桿頭1可具有較大的、通過桿頭重心G繞水平軸的慣性力矩Ig(此處,這 樣的慣性力矩可以稱為"上下慣性力矩"),以產生例如穩(wěn)定的飛行距離。
[0031] 在本實施方式中,凸緣部7包括沿著頂部表面6a延伸的第一凸緣部8和沿著底部 表面6b延伸的第二凸緣部9。
[0032] 圖4中,圖2的截面X-X被放大示出。第一凸緣部8在其面對空腔C的內表面8i 一側設有第一凹部10。
[0033] 第一凹部10凹向桿頭外側,并沿著周緣部2e延伸,以形成如圖2和圖4所示的底 切空腔C2。第一凹部10為槽狀凹部。如果在后方從垂直于前表面4的方向觀察桿頭1,底 切空腔C2被第一凸緣部8的覆蓋部8a所覆蓋而不可見。因此,在本實施方式的桿頭1中, 空腔C包括開放的、未被覆蓋部8a所覆蓋的空腔Cl和底切空腔C2。
[0034] 在面部2上設有底切空腔C2,在擊球時彎曲的區(qū)域進一步擴大。因此,本實施方式 中的桿頭1產生高回彈性能。特別地,由于第一凹部10降低了桿頭上側的質量,該桿頭具 有了較低的重心G。
[0035] 如圖4所示,第一凹部的橫截面10包括位于桿頭前方的前壁表面11,位于桿頭后 方的后壁表面12,和在它們之間平滑連接的底表面13,該截面朝向底表面13呈漸縮形。形 成于第一凹部10的后壁表面12和前壁表面11之間的角Θ 1在1〇度以上、小于30度的范 圍內。進一步地,第一凹部10的底表面13的曲率半徑Rl在Imm以上、小于2mm的范圍內。
[0036] 即使桿頭是通過脫蠟工藝制造的,具有上述的橫截面的第一凹部10也會精確成 型。在脫蠟工序中,如圖6(a)和(b)所示,形成具有與桿頭1相同的形狀的蠟模30。因此, 蠟模30具有第一凹部32。在浸入漿液34后的蠟模30的表面上,模具36的主原料型砂35 附著并硬化。然后,熔化取走蠟模,形成模具36。
[0037] 如圖6 (a)所示,如果第一凹部32的橫截面形狀非優(yōu)選,型砂35被阻擋,無法順利 地進入蠟模30的第一凹部32的底部。另一方面,如圖6(b)所示,如果第一凹部32具有本 發(fā)明中改善后的橫截面,型砂35可順利地地進入蠟模30的第一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