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縫紉機的旋轉梭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適于用在高速旋轉的工業(yè)用縫紉機中的縫紉機旋轉梭。
以往,縫紉機的旋轉梭具有可容納梭心的內梭和可旋轉地容納該內梭的外梭,其結構為,通過使設在縫紉機本體內的梭固定部件與形成于內梭中的防旋轉用凹部卡合,一面防止內梭旋轉一面又驅動外梭旋轉。
并且,工業(yè)用縫紉機中使用的旋轉梭一般由鋼材制成,因此,滑動面、例如內梭的軌條與同該內梭的軌條相嵌合的外梭的軌槽的摩擦系數(shù)較大。而且,眾所周知,由于軌條與軌槽的摩擦系數(shù)大,在防止內梭旋轉的梭固定部件和該梭固定部件嵌合的內梭的凹部內表面上產生較大的壓緊力,從而,面線的抽針不能順滑地進行,面線張力產生變化使縫制品質下降,同時會對滑動面產生磨損。
為解決上述問題,提出了設有向前述滑動面提供潤滑油的結構的縫紉機旋轉梭的方案,但是,存在面線、底線和縫制物等被潤滑油污染的情況,通常,存在不能保證正??p制品質的問題。
因此,提出了可在不給油的狀態(tài)下使用的縫紉機旋轉梭的方案。作為這種旋轉梭,例如提出了用含有潤滑劑的高密度聚乙烯樹脂覆蓋滑動面,或者用DLC(金剛石狀碳)、碳硬質膜類的硬質被覆層覆蓋滑動面的方案。
但是,在近年來的工業(yè)用縫紉機中,例如可按照針在一分鐘之內最大往復5000次,梭在一分鐘內最大旋轉10000轉的方式高速旋轉。在這樣高速旋轉的縫紉機中,前述傳統(tǒng)的用含有潤滑油的樹脂或硬質被覆層覆蓋滑動面的結構,存在無潤滑時耐久性不高、不能長時間不給油地高速旋轉的問題。
并且,DLC這種硬質被覆層,一方面提高了耐磨損性和耐磨阻力,但由于被覆層本身的硬度在Hv3000左右而易碎,所以耐負荷性能和對基體材料的附著性能差,同時會產生研磨與其接觸的另一滑動面的現(xiàn)象。
本發(fā)明是鑒于上述各點而提出的,其目的為提供一種可在長時間不給油的狀態(tài)下高速旋轉的縫紉機旋轉梭。
為實現(xiàn)前述目的,根據(jù)技術方案1的本發(fā)明的縫紉機旋轉梭的特征為,內梭和外梭中至少一個滑動面由化合碳構成的被覆層覆蓋,另一個滑動面由聚酰亞胺樹脂構成的樹脂層覆蓋。
根據(jù)技術方案2的本發(fā)明的縫紉機旋轉梭的特征為,內梭的滑動面由被覆層形成,外梭由以聚酰亞胺類樹脂構成的樹脂層形成。
根據(jù)技術方案3的本發(fā)明的縫紉機旋轉梭的特征為,樹脂層含有添加劑。
根據(jù)技術方案4的本發(fā)明的縫紉機旋轉梭的特征為,添加劑含有炭素纖維、石墨、二硫化鉬、含氟樹脂中的至少一種。
根據(jù)技術方案5的本發(fā)明的縫紉機旋轉梭的特征為,樹脂層含有1~10重量%的潤滑劑。
根據(jù)技術方案6的本發(fā)明的縫紉機旋轉梭的特征為,被覆層為層狀膜結構,并且,碳化物富集層與碳富集層交替地配置。
根據(jù)技術方案7的本發(fā)明的縫紉機旋轉梭的特征為,被覆層的膜厚為0.5~5.0μm。
根據(jù)技術方案8的本發(fā)明的縫紉機旋轉梭的特征為,前述被覆層由PVD形成。
根據(jù)技術方案9的本發(fā)明的縫紉機旋轉梭的特征為,內梭和外梭中至少滑動面均是由化合碳構成的被覆層所覆蓋。
根據(jù)技術方案10的本發(fā)明的縫紉機旋轉梭裝置的特征為,外梭的尖端由化合碳構成的被覆層所覆蓋。并且,通過采用這種結構,由于被覆層具有摩擦系數(shù)低、自潤滑性和大的耐負荷性能,所以可抑制因與線的摩擦而造成的溫度升高,防止尖端將線切斷。
根據(jù)技術方案11的本發(fā)明的縫紉機旋轉梭裝置的特征為,梭心殼的表面由化合碳構成的被覆層覆蓋。并且,通過采用這種結構,由于被覆層具有摩擦系數(shù)低、具自潤滑性和大的耐負荷性能,所以可抑制因與線的摩擦而造成的溫度升高,因而在縫紉機長時間高速旋轉的情況下,可防止線、特別是不耐熱的化學纖維因受熱而斷開等故障的發(fā)生,同時,由于可防止線因受熱而使得變形和拉伸強度等機械強度特性下降,所以可防止跳線、產生環(huán)形節(jié)等針跡異常,保證針跡的高品質。進而,由于可抑制線的摩擦阻力,所以絲線可順滑地經過梭心殼的外周,從而可以形成漂亮的針跡。
根據(jù)上面所說明的技術方案1的本發(fā)明的縫紉機旋轉梭,由被覆層形成的滑動面會產生具有低的摩擦系數(shù),自潤滑性,大的耐負荷性和附著性能,并且不會發(fā)生研磨與其接觸的另外的滑動面的現(xiàn)象等極為優(yōu)異的效果。進而,由樹脂層形成的滑動面由于具有優(yōu)異的耐熱性,從而會產生可防止因滑動阻力所產生的熱造成的熱變形等極佳的效果。從而具有可在不供油的狀態(tài)下能夠長時間高速旋轉的極為優(yōu)異的效果。
此外,根據(jù)技術方案2的本發(fā)明的縫紉機旋轉梭,可以產生如下優(yōu)異的效果,即,于內梭和外梭的相互接觸面上不供油的狀態(tài)下容易獲得優(yōu)異的耐久性,同時,因容易使外梭變輕,滑動面的應力減小,從而在不供油的狀態(tài)下可獲得更優(yōu)異的耐久性。
另外,根據(jù)技術方案3的本發(fā)明的縫紉機旋轉梭,可產生容易提高樹脂層耐磨性及機械強度等極為優(yōu)異的效果。
根據(jù)技術方案4的本發(fā)明的縫紉機旋轉梭,可獲得容易提高樹脂層的自潤滑性并降低其摩擦系數(shù)的極為優(yōu)異的效果。
根據(jù)技術方案5的本發(fā)明的縫紉機旋轉梭,可獲得容易提高樹脂層的自潤滑性并降低其摩擦系數(shù)的極為優(yōu)異的效果。
根據(jù)技術方案6的本發(fā)明的縫紉機旋轉梭,由于碳化物富集層可吸收負荷,從而可產生容易獲得大的耐負荷性的極為優(yōu)異的效果。
根據(jù)技術方案7的本發(fā)明的縫紉機旋轉梭,具有能夠獲得為在不供油的狀態(tài)下保持長期穩(wěn)定的性能所需的最佳厚度的效果。
根據(jù)技術方案8的本發(fā)明的縫紉機旋轉梭,由于能夠在高效可靠地形成被覆層的同時,在形成被覆層時可在低處理溫度下進行,從而具有不產生令用被覆層覆蓋的基體材料的硬度降低的優(yōu)異效果。
此外,根據(jù)技術方案9的本發(fā)明的縫紉機旋轉梭,因為由被覆層形成的滑動面具有低的摩擦系數(shù)、自潤滑性、大的耐負荷性和附著性,并且,不會產生研磨與之接觸的另外的滑動面的現(xiàn)象,從而具有可在不供油的狀態(tài)下長時間高速旋轉的極為優(yōu)異的性能。
根據(jù)技術方案10的本發(fā)明的縫紉機旋轉梭裝置,由于被覆層具有低的摩擦系數(shù)、自潤滑性、大的耐負荷性,可抑制與線的摩擦造成的溫度上升,從而具有可防止尖端把線切斷的極為優(yōu)異的效果。
根據(jù)技術方案11的本發(fā)明的縫紉機旋轉梭載置,由于被覆層具有低的摩擦系數(shù)、自潤滑性、大的耐負荷性,可抑制與線的摩擦引起的溫度上升,在縫紉機長期高速旋轉時,可防止線、特別是不耐熱的化學纖維因熱而被切斷的故障的發(fā)生,同時還可防止因為熱而造成的線的變形及拉伸強度等機械強度等特性的降低,因此可產生防止跳線,產生環(huán)狀節(jié)等針跡異常,從而可獲得保持高品質的針跡的極為優(yōu)異的效果。進而,由于可抑制與線的摩擦阻力,線可順利得通過梭心殼的外周,從而具有可形成漂亮的針跡的極為優(yōu)異的效果。
圖1是本發(fā)明的縫紉機旋轉梭的實施例中主要部分的平面圖。
圖2是圖1的縱剖面圖。
圖3是用于說明圖1的內梭壓板安裝狀態(tài)的分解透視圖。
圖4是放大表示圖1的內梭軌條嵌合到外梭軌槽上的部位的局部放大剖面圖。
圖5是圖1的梭心的局部放大縱剖面圖。
圖6是圖1的內梭壓板的放大縱剖面圖。
圖7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縫紉機旋轉梭的耐久時間與現(xiàn)有技術的制品的比較圖。
圖8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縫紉機旋轉梭裝置的梭和梭心殼的發(fā)熱溫度與時間的關系與現(xiàn)有技術制品的比較曲線圖。
下面,借助附圖所示的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說明。
本實施例的縫紉機旋轉梭用于高速旋轉的工業(yè)用縫紉機。
在圖1至圖3中,縫紉機的旋轉梭1具有固定在下軸16的一端上的外梭3,通過圖中未示出的縫紉機電機的驅動使下軸16旋轉,沿圖2的箭頭A的方向以最大為10000rpm的高速驅動外梭3旋轉。
在外梭3中可旋轉地容納有內梭4。具體地說,如圖4所示,在前述外梭3周壁的內周面上沿周向形成軌槽10,并且在內梭4周壁的外周面上沿周向形成軌條11,軌條11可滑動地嵌合在軌槽10中。
此外,由圖2中的虛線部分表示出來的梭固定件6的一部分設置在縫紉機機架上,在內梭4上形成與梭固定件6嵌合的凹部5,在外梭3旋轉時阻止內梭4旋轉。并且,在內梭4中可自由拆、裝地安裝有梭心殼7,所述梭心殼7裝有卷繞底線的可自由拆、裝的梭心8。
此外,在外梭3中,為了防止內梭4從外梭3中脫落,安裝有將內梭4保持在外梭3中的內梭壓板9(圖3)。該內梭壓板9在組裝狀態(tài)下與外梭3形成一體,成為外梭3的一部分。
本實施例中的外梭3是以鉻鉬鋼、不銹鋼等適當?shù)匿摬臑樵?,進行適當?shù)那邢骷庸さ刃纬梢?guī)定形狀,然后利用真空鍍膜、離子鍍、真空濺射等PVD(物理氣相沉積)方法,如圖4所示,在外梭3的軌槽10的表面上覆蓋形成由化合碳構成的硬度為Hv1000左右的被覆層12。該被覆層12至少形成在與以前述軌槽10為代表的其它部件的滑動面上。
此外,作為外梭3的材料,也可采用比鋼材輕的材料,例如,鋁、鈦、炭素材料等。通過這樣的結構,可很容易地使外梭3輕量化,同時減小滑動面的應力,可以在不給油的狀態(tài)下獲得更優(yōu)異的耐久性。
并且,在外梭3的材料采用鋁或鋁合金的情況下,通過在表面上覆以硬質鉻或鎳合金的中間膜之后再形成被覆層12,在減輕外梭3的重量的同時,可對作為基體材料的鋁或鋁合金的表面進行強化,防止外梭3受損。
另外,在鉻作為中間膜的情況下,中間膜的膜厚為1~10μm左右,優(yōu)選為2~6μm左右,最優(yōu)選為2~4μm左右。比上述范圍薄時,對母材表面的強化效果有減弱的傾向,比上述范圍厚時,有容易剝離的傾向。這樣,通過使鉻構成的中間膜的膜厚在2~4μm左右的范圍內,可獲得防止外梭3損傷所必需的最佳厚度。
并且,在采用鎳合金作為中間膜的情況下,中間膜的膜厚為1~15μm左右,優(yōu)選為5~12μm左右,最優(yōu)選為7~10μm左右。比上述范圍薄時,對基體材料表面的強化效果有減弱的傾向,比上述范圍厚時,有易于剝離的傾向。
這樣,通過使鎳合金構成的中間膜的膜厚在7~10μm左右的范圍內,可獲得防止外梭3損傷所必需的最佳厚度。進而,作為鎳合金,可采用鎳磷(Ni-P)、鎳硼等。
進而,由鎳合金構成的中間膜是采用化學鍍、即非電鍍法形成于基體材料的表面上,這樣可獲得致密的幾乎沒有氣孔的均勻膜厚。
本實施例的內梭4以鉻鉬鋼、不銹鋼等適當?shù)匿摬淖鳛樵?,在經過適當?shù)那邢骷庸さ戎瞥梢?guī)定的形狀后,把該內梭4裝入到模具中,通過采用注塑成型機進行注塑成型,如圖4所示,通過用聚酰亞胺系樹脂的樹脂層13被覆內梭4的軌條11的表面而形成。該樹脂層13只要至少形成在與以前述軌條11為代表的其它部件的滑動面上即可。
進而,本實施例的梭心殼7與外梭3一樣,以鉻鉬鋼、不銹鋼等適當?shù)匿摬臑樵?,在經過適當?shù)那邢骷庸さ戎瞥梢?guī)定的形狀后,通過利用真空鍍膜,離子鍍,真空濺射等PVD方法,在梭心殼7的表面上被覆由化合碳構成的硬度為Hv1000左右的被覆層12而形成。形成于該梭心殼7上的被覆層12形成在梭心殼7的至少外周面與內周面、更具體地說,是與線接觸的部位和支撐部位進而與梭心8接觸的部位等的滑動面上。
此外,本實施例的梭心8與外梭3一樣,以鉻鉬鋼、不銹鋼等適當?shù)匿摬臑樵希诮涍^適當?shù)那邢骷庸さ戎瞥梢?guī)定的形狀后,通過利用真空鍍膜,離子鍍,真空濺射等PVD方法,如圖5所示,在梭心8的表面上被覆由化合碳構成的硬度為Hv1000左右的被覆層12而形成。形成于該梭心8上的被覆層12形成在梭心8的至少外周面、更具體地說,是與下線接觸的部位及支承內梭4的梭心8的部位進而與梭心殼7接觸的部位等的滑動面上。
構成本實施例的外梭3的一部分的內梭壓板9與外梭3一樣,以鉻鉬鋼、不銹鋼等適當?shù)匿摬臑樵希诮涍^適當?shù)那邢骷庸さ戎瞥梢?guī)定的形狀之后,通過利用真空鍍膜,離子鍍,真空濺射等PVD方法,如圖6所示,在內梭壓板9的表面上被覆由化合碳構成的硬度為Hv1000左右的被覆層12構成,形成于該內梭壓板9上的被覆層12至少形成在滑動面、更具體地說,是與線接觸的部位及與內梭4接觸的部位等的滑動面上。
作為前述被覆層12的形成方法,PVD法在能夠確實可靠地形成被覆層12的同時,在形成被覆層12時的處理溫度可在250℃左右的低溫下進行,所以使得用被覆層12覆蓋的基體材料的硬度幾乎不會下降。
并且,作為被覆層12的膜厚,為0.5~10μm左右,優(yōu)選為0.5~5μm左右,最優(yōu)選為0.5~4.0μm左右。如果膜厚低于這一范圍,與在此范圍內的膜厚時的情況相比,在一半的時間之內便會喪失其效果。另外,當膜厚更厚時,附著性能下降。這樣,通過使被覆層12的膜厚在0.5~4.0μm左右,可以獲得在不供油的狀態(tài)下保持長期穩(wěn)定的性能所需的最佳厚度。
進而,作為被覆層12的結構,采取層狀膜的結構,并且,使碳化物富集層與碳富集層沿著相對于膜厚垂直的方向、即沿著層的表面方向交替地配置,發(fā)揮碳化物富集層吸收負荷的功能,容易獲得大的耐負荷性。另外,當外梭3高速旋轉時,即使發(fā)生沖擊負荷,該沖擊負荷也會被碳化物富集層的耐負荷性所緩和。就是說,由于碳化物富集層可吸收負荷,從而可容易獲得大的耐負荷性。
作為前述樹脂層13的材料,使用含有添加劑的聚酰亞胺系樹脂的樹脂層13的耐磨損性及機械強度等特性足以勝任作為縫紉機的旋轉梭1來使用。作為這種添加劑,可根據(jù)需要單獨或組合使用以下的材料纖維強化材料,含氟樹脂,石墨,碳酸鈣,云母,玻璃珠,二硫化鉬,粘土,二氧化硅,氧化鋁,滑石,硅藻土,水合氧化鋁,砂質沉積層的球體等填充劑,潤滑劑,脫模劑,穩(wěn)定劑,著色劑,成核劑,軟化劑以及塑性劑等種種配合劑。進而,作為添加劑,含有碳纖維,石墨,二硫化鉬,含氟樹脂中其中至少之一可很容易使樹脂層13的自潤滑性提高并降低摩擦系數(shù)。
并且,作為樹脂層13,含有1~30重量%左右,優(yōu)選為1~10重量%,最優(yōu)選為1~3重量%的潤滑劑,可容易使樹脂層13的自潤滑性提高和降低摩擦系數(shù),降低滑動摩擦。
作為前述潤滑劑,可以列舉出硅油,全氟乙醚油,苯基醚油等。
此外,由于構成樹脂層13的聚酰亞胺系樹脂可注塑成型,所以對這種聚酰亞胺系樹脂進行注塑成型,可很容易地形成形狀復雜的部件。
下面,對由前述結構構成的本實施例的作用進行說明。
本實施例的縫紉機梭1,在外梭3的軌槽10的表面上整體地形成由化合碳構成的被覆層12,被覆層12具有0.1左右的低摩擦系數(shù),自潤滑向,大的耐負荷性能,4000MPa的附著性,同時不產生研磨與其接觸的另外的滑動面的現(xiàn)象,從而,在高速旋轉時,被覆層12的膜幾乎不會剝離,能夠在不供油的狀態(tài)下長時間確實可靠地進行高速旋轉。例如,作為硬質膜的TiN,其附著力為3300MPa,可以看出,由化合碳構成的被覆層12的附著性更高。
此外,本實施例的縫紉機的旋轉梭1,在內梭4的軌條11的表面上整體地形成由聚酰亞胺系樹脂構成的樹脂層13,該樹脂層13的熔融點為380℃,熱變形溫度約340℃(ASTM D648 18.6kgf/cm2),非常高,在外梭3以10000rpm左右的高速旋轉的情況下,對于作為內梭4的軌條11與外梭3的軌槽10的滑動部的接觸面上所產生的熱和負荷有足夠的強度,從而能夠可靠地防止作為內梭4的軌條11與外梭3的軌槽10的滑動部的接觸面的變形。
此外,對于本實施例的縫紉機的旋轉梭1,在無潤滑的狀態(tài)下,對外梭3的旋轉速度為6000rpm的情況下軌槽10與軌條11之間的間隙達到0.2mm時的耐久時間進行研究的結果與過去的方案中所提出的各種被覆層進行比較,并示于圖7。圖7中,用WC/C+PI表示軌槽10的表面為被覆層12、且軌條11的表面為樹脂層13的作為本發(fā)明的制品1的組合體,用WC/C+WC/W表示軌槽10和軌條11兩者的表面均采用被覆層12的作為本發(fā)明的制品2的組合體。此外,在圖7中,用“未處理”字樣表示軌槽10和軌條11兩者的表面均為鋼材的作為現(xiàn)有技術的制品1的組合體,用DLC+PI表示軌槽10的表面為DLC、且軌條11的表面采用與樹脂層13相同的聚酰亞胺的作為現(xiàn)有技術的制品2的組合體。
如從該試驗結果可以看出的,可以確認,本實施例的縫紉機旋轉梭1比現(xiàn)有技術的制品的耐久性優(yōu)異。即,如圖7所示,現(xiàn)有技術的制品1、2,其耐久時間均低于150小時,而本發(fā)明的制品1、2,其耐久時間均有200小時左右,顯示出本發(fā)明的制品1、2的耐久時間與現(xiàn)有技術的制品相比高1.3倍以上。
此外,根據(jù)本實施例的縫紉機的旋轉梭裝置1的外梭3,由于尖端15的表面是與化合碳構成的被覆層12整體形成的,可降低尖端15與線的接觸所產生的熱量。即,尖端15的表面上形成具有較低的摩擦系數(shù)、自潤滑性以及大的耐負荷性的被覆層12,從而,可抑制因與線的摩擦而造成的溫度上升,能夠防止尖端15把線切斷。
并且,根據(jù)本實施例的縫紉機旋轉梭裝置1的梭心殼7,梭心殼7的被覆層12具有較低的摩擦系數(shù)、自潤滑性,大的耐負荷性以及附著性能,并且不會發(fā)生研磨與其接觸的另外的滑動面的現(xiàn)象,從而可抑制因與線的摩擦造成的溫升,在縫紉機長時間高速旋轉的情況下,可以防止線、特別是不耐熱的化學纖維因受熱而斷開等故障的發(fā)生,同時,由于可防止線因受熱而使得變形和拉伸強度特性下降,所以可防止跳線,產生環(huán)形節(jié)等針跡異常,保證針跡的高品質。進而,由于可抑制線的摩擦阻力,所以線可順利地經過梭心殼的外周,形成漂亮的針跡。
此外,根據(jù)本實施例的縫紉機旋轉梭1的梭心8,梭心8的被覆層12具有較低的摩擦系數(shù)、自潤滑性、大的耐負荷性以及附著性能,并且不會發(fā)生研磨與其接觸的另外的滑動面的現(xiàn)象,從而可在不供油的狀態(tài)下保持長時間穩(wěn)定的性能。就是說,可以提高梭心8的外周的線通過性,由于線可以順利地通過梭心8的外周,可很容易地形成外觀質量優(yōu)異的漂亮針跡。
并且,根據(jù)構成本實施例的縫紉機旋轉梭1的外梭3的一部分的內梭壓板9,內梭壓板9的被覆層12具有較低的摩擦系數(shù)、自潤滑性、大的耐負荷性及附著性能,并且不會發(fā)生研磨與其接觸的另外的滑動面的現(xiàn)象,所以可在不供油的狀態(tài)下保持長期穩(wěn)定的性能。
另外,對于本實施例的縫紉機旋轉梭裝置1,在不供油的狀態(tài)下,對在外梭3的旋轉速度為8000rpm的情況下外梭和梭心殼的溫度變化(上升溫度)與旋轉時間的關系的試驗結果與標準制品相比較,并列于表1和圖8。在表1和圖8中的本發(fā)明的制品1、2、3表示其外梭3的軌槽10和尖端15、梭心殼7的表面、梭心8的表面覆有被覆層12,內梭4的軌條11的表面為樹脂層13的相互組合起來的具有相同結構的制品,標準制品則表示軌槽與軌條的各自的表面均為鋼材時的組合體。 如從該試驗結果可以看出的,可以確認,本實施例的縫紉機旋轉梭裝置1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可降低溫度變化(溫度上升;發(fā)熱溫度)。即,如表1和圖8所示,作為本發(fā)明的制品1、2、3的外梭3的表面溫度變化的溫升與標準制品相比,大約低8~10℃左右,作為本發(fā)明的制品1、2、3的梭心殼7的表面溫度變化的溫升比標準制品低約1~3℃左右。
從而,利用本實施例的縫紉機旋轉梭裝置1,由于可抑制尖端15與線的摩擦所造成的溫度上升,因此可防止尖端15把線切斷,而且,由于可抑制梭心殼7與線摩擦所引起的溫度上升,所以在縫紉機長期高速旋轉的情況下,可以防止線、特別是不耐熱的化學纖維因發(fā)熱而被切斷的故障,與此同時,由于可防止因線發(fā)熱而引起的變形和拉伸強度等機械強度等特性的下降,從而可防止跳線,產生環(huán)形節(jié)等針跡異常,可保持高品質的針跡。進而,由于可抑制梭心殼7和線的摩擦阻力,線可以順利地通過梭心殼的外周,形成漂亮的針跡。
另外,采用本實施例的縫紉機旋轉梭裝置1,由于可降低發(fā)熱溫度,在能夠可靠地防止作為內梭4的軌條11和外梭3的軌槽10的滑動部的接觸面的變形的同時,可減少包含在形成樹脂層13的聚酰亞胺系樹脂內的潤滑劑的熱揮發(fā),并且防止樹脂層13的滑動面變澀,可使?jié)櫥烷L期穩(wěn)定地滲透到樹脂層13的表面上,從而可長期地保持樹脂層13的自潤滑性。
從而,采用本實施例的縫紉機旋轉梭1,能夠容易而確實可靠地在不供油的狀態(tài)下長期高速旋轉。
另外,作為縫紉機旋轉梭1的結構,內梭4的軌條11的表面也可用被覆層12構成。
進而,作為縫紉機旋轉梭1的結構,由于形成樹脂層13的聚酰亞胺系樹脂可進行注塑成型,從而對該樹脂進行注塑成型可形成形狀復雜的整個內梭4,借助這種結構,和前述實施例一樣,可在不供油的狀態(tài)下長時間高速旋轉的同時,可使內梭4輕量化,借助這種輕量化使外梭3旋轉時,可降低慣性力,可以更順利地進行面線的抽針。
進而。作為縫紉機旋轉梭1的結構,可借助由聚酰亞胺樹脂系構成的樹脂層13形成外梭3,利用這種結構,和前述實施例一樣,可在不供油的狀態(tài)下進行長時間的高速旋轉。此外,由于外梭3的重量相當于用鋼材作為原料時的1/4左右,在可減輕外梭3的重量的同時,還減小滑動面的應力,可獲得在不供油的狀態(tài)下更優(yōu)異的耐久性。這時,以被覆層12作為內梭4的軌條11的表面是至關重要的。即,滑動面之一可由化合碳構成的被覆層12覆蓋,另一個滑動面則由聚酰亞胺系樹脂構成的樹脂層13覆蓋構成。
另外,在用聚酰亞胺系樹脂形成外梭3的場合,用聚酰亞胺系樹脂形成內梭壓板9在目前因強度等方面的問題還存在一定的困難,如果這一問題得到解決,也可用聚酰亞胺系樹脂形成內梭壓板9。
權利要求
1.一種縫紉機的旋轉梭,具有能夠容納梭心的內梭和能夠容納該內梭的外梭,其特征為,前述內梭和前述外梭中至少一個滑動面由化合碳構成的被覆層覆蓋,另一個滑動面由聚酰亞胺系樹脂構成的樹脂層覆蓋。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縫紉機旋轉梭,其特征為,前述內梭的滑動面由前述被覆層形成,前述外梭由聚酰亞胺系樹脂構成的樹脂層形成。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縫紉機旋轉梭,其特征為,前述樹脂層含有添加劑。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縫紉機旋轉梭,其特征為,前述添加劑含有碳纖維,石墨,二硫化鉬,含氟樹脂中的至少一種。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縫紉機旋轉梭,其特征為,前述樹脂層含有1~10重量%的潤滑劑。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縫紉機旋轉梭,其特征為,前述被覆層為層狀的膜結構,并且碳化物富集層和碳富集層交替地配置。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縫紉機旋轉梭,其特征為,前述被覆層的膜厚為0.5~5.0μm。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縫紉機旋轉梭,其特征為,前述被覆層由PVD形成。
9.一種縫紉機旋轉梭,具有能夠容納梭心的內梭和能夠容納該內梭的外梭,其特征為,前述內梭和前述外梭中至少滑動面均是由化合碳構成的被覆層覆蓋。
10.一種縫紉機旋轉梭裝置,具有能夠容納梭心的內梭和能夠容納該內梭的外梭,其特征為,前述外梭的尖端由化合碳構成的被覆層覆蓋。
11.一種縫紉機旋轉梭裝置,具有裝備有可容納梭心的梭心殼的內梭和可容納該內梭的外梭,其特征為,前述梭心殼的表面由化合碳構成的被覆層覆蓋。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在不供油的狀態(tài)下可長時間高速旋轉的縫紉機旋轉梭裝置。在具有可容納梭心8的內梭4和可容納該內梭4的外梭3的縫紉機旋轉梭裝置中,內梭4和外梭3中至少一個滑動面由化合碳構成的被覆層12覆蓋,另一個滑動面由聚酰亞胺系樹脂構成的樹脂層13覆蓋。
文檔編號D05B57/00GK1293273SQ0013068
公開日2001年5月2日 申請日期2000年10月16日 優(yōu)先權日1999年10月15日
發(fā)明者応性寶, 飯島秀和, 菊谷浩二 申請人:重機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