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氣流紡紗裝置用的引紗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一種用于氣流紡紗裝置的引紗裝置,其帶一個輸出管(Garnabzugsdüse),輸出管包括一個使一根被牽引的、同時曲軸狀回轉的紗偏轉的弧形接觸面,該接觸面是從一個端面過渡到軸向通道,該引紗裝置還帶一個伸入到軸向通道的氣圈控制環(huán),該氣圈控制環(huán)的內壁設置有與紗接觸的凸起和/或凹槽。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的氣流紡紗中引紗裝置是帶各種不同結構的輸出管。許多已知的這種輸出管的優(yōu)點和缺點已在德國專利DE 197 38 382 A1中作了說明。
從上述專利說明書中得知,光滑接觸面的輸出管生產的紗雖然質量很好,但是另一方面這種輸出管只有較低水平的紡紗穩(wěn)定性,因為接觸面光滑使接觸面上游的捻度分配過低。因此,光滑的輸出管容易產生紗斷頭。
該說明書還提到,所謂的帶凹口輸出管,也就是其接觸面配置有凹口或肋的紗輸出管,可提高紡紗穩(wěn)定性,降低紗斷頭數。當然在紗的質量方面,即成紗的強度和均勻度要付出犧牲。然而這種凹口輸出管證明是一個好的折中辦法,現今這種標準設計適用于許多用途。
從上述的說明書還了解到,凹口可以不僅在接觸面,而且可以在相連的軸向通道內存在。這進一步提高紡紗穩(wěn)定性,但也更降低紗的質量。軸向通道內的凹口和/或肋保證成紗一定程度的毛羽,這也是經常所期望的“柔軟手感”。
此外,已公開的說明書中敘述到大家所知的所謂螺線輸出管,即凹口和/或肋是螺紋狀環(huán)繞輸出管上,這樣保證要比光滑輸出管獲得較為大的紡紗穩(wěn)定性。但是紡紗穩(wěn)定性比接觸面刻有凹口的輸出管小螺線輸出管具有較好的紡紗質量。上述說明書中還公開了螺紋線在必要時可伸入到軸向通道內。
從上述說明書中還得知一種凹口和螺線組合的輸出管。使用這輸出管據稱在良好的紡紗穩(wěn)定性下可達到適用的紗質量值。
由于輸出管使引出的紗偏轉約90°,紗在輸出管的端面上曲軸狀地高速旋轉。這樣導致被牽引的紗在輸出管的軸向通道內形成一定的氣圈。人們正好利用這點,在輸出管的下游安置所謂的氣圈控制環(huán),工業(yè)中稱之為“渦流插件”。德國專利DE 32 20 402 C2已公開了這種現有技術的氣圈控制環(huán)。只有當成紗應有較高的毛羽時,才專門使用這種氣圈控制環(huán)。成紗的表面結構受到氣圈控制環(huán)作用使紗起毛而改變。這起因是纖維受到損傷,從而這種較大的毛羽迫使紗的斷裂強度和均勻性下降。該氣圈控制環(huán)基本上使用于那些紡紗支很粗的紡織配料。
從DE 3419 300 C2中還得知,這種氣圈控制環(huán)的效應可以通過相應設計成球形的插件而磨鈍,這里可以根據插件的設計而紡出毛羽多些或少些的紗。此外,該專利還披露,捻度的傳遞即紡紗穩(wěn)定性也會受到影響。說明書中揭示的這種氣圈控制環(huán),可選擇地與輸出管組合,輸出管的接觸面可以設計帶凹口或無凹口。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從最后所述的專利說明書出發(fā),進一步設計這種無疑正確設計的裝置。尤其是應達到使紡成紗能有一定程度的、但不是過多的毛羽,同時還應達到良好紗質量值和好的紡紗穩(wěn)定性。
該任務是在這前述的這種引紗裝置情況下借助下述方式來解決,即輸出管的接觸面是一個光滑的鋼面,氣圈控制環(huán)的內壁配置有鈍的凸起和/或凹槽,這樣紗就可達到約3毫米長度級的毛羽,同時在紡紗穩(wěn)定性、紗斷裂強度和均勻性來看,可達到在無氣圈控制環(huán)情況下如同使用標準的帶凹口接觸面的輸出管所得數值。
依據本發(fā)明的輸出管首要優(yōu)點是,具有一個光滑的,即不帶凹口或肋的接觸面,后者負責產生良好的紗質量。這種光滑接觸面保證在特別關鍵的區(qū)域內完好地處理引出的紗。鋼面能使接觸面有足夠的硬度以及耐磨損性,同時保證有良好的熱傳導性,這點對紡聚酯纖維特別需要。安置在輸出管之后的鈍的氣圈控制環(huán)提供所要求的不太長的毛羽和不過高的損傷纖維。通過簡單的試驗能找到一個光滑紗輸出管與一個合適的氣圈控制環(huán)的組合,利用這種組合能得到近似等于使用帶凹口輸出管在無氣圈控制環(huán)情況下的紗質量和紡紗穩(wěn)定性。一只通用輸出管的接觸面特性深入傳送到氣圈控制環(huán),氣圈控制環(huán)只是為了有一定程度的毛羽而設置的,而輸出管接觸面本身可以為良好紗質量而設計。一個光滑的具有鋼接觸面的輸出管和一個鈍的氣圈控制環(huán)的組合能夠借助其靈活性,使引紗裝置比至今所能夠的更為精確適合于各種用途。
對這點還需提及的是,鋼制的帶凹口接觸面磨損較快,因為凹口形狀被沖蝕,以致紡紗穩(wěn)定性在短時期后不再保證。因此輸出管的接觸面通常是用陶瓷制造,但在熱傳導性上稍差一些。相反,依據本發(fā)明的引紗裝置則能夠使接觸面不僅可用鋼制,而且使易磨損部件配置到氣圈控制環(huán)內,氣圈控制環(huán)至少其內壁可以用陶瓷制造。
在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中,一個直徑收縮部設置在輸出管的軸向通道和氣圈控制環(huán)之間。這種直徑收縮部使引出的紗更加進到氣圈控制環(huán)的中央,這樣凸起和/或凹槽較少受到侵蝕。這樣一種直徑收縮用于磨鈍氣圈控制環(huán)的尖部以及特別能以簡單方式達到,只要收縮部配置在一個單獨的中間環(huán)內。這里具有的附加優(yōu)點,即可以應用實際有侵蝕的通用“渦流插件”,它的效應是通過中間環(huán)按所要求的方式磨鈍。
在本發(fā)明的另一個技術方案中,可以作這樣配置,即在氣圈控制環(huán)之后安置一個能定中心引紗的對中心裝置。定中心裝置也可用于磨鈍氣圈控制環(huán)的凸起和或凹槽。這里定中心裝置也可以借助一個直徑收縮部形成,即也可以設置在一單獨的定中心環(huán)內。定中心裝置亦可借助一引紗通道的紗轉向壁形成。
氣圈控制環(huán)的凸起區(qū)和/或凹槽可以選擇不同的設計方案??梢栽O置對稱的或不對稱的肋或凹槽,而在給定條件下也可以是螺線的,或多線螺紋。
根據本發(fā)明的引紗裝置還可得到一個特殊優(yōu)點,如果輸出管和/或氣圈控制環(huán)設計成可互換件。許多適用的引紗裝置是通過選擇并按實際所要求的紗特性而進行裝配。
本發(fā)明的其他優(yōu)點和特征可以從下述的實施例說明中得知。
圖1位于依據本發(fā)明的引紗裝置區(qū)域內的一個氣流紡紗裝置的部分軸向截面放大圖;圖2圖1中的一個引紗裝置的部分側視圖,該引紗裝置的氣圈控制環(huán)的前后設置一個直徑收縮部;
圖3類似圖2的側視圖,一個作為定中心裝置作用的紗轉向壁直接配置在氣圈控制環(huán)下游;圖4對照上述圖放大的氣圈控制環(huán)作為凹口形式的橫截面圖;圖5似圖4的橫截面圖,這時凸起區(qū)是作為肋的形狀;圖6類似圖4,圖5的帶不對稱設計的凹口橫截面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圖1只部分表示的氣流紡紗裝置包括一個紡杯1,后者是由一個杯盤2和一根壓入其內的紡杯軸3。紡杯軸3受到支承并受到傳動,沒有予以圖示。杯盤2工作時處于負壓室4中旋轉,負壓室是由一個杯盤罩殼5構成,它連接到未作圖示的一個負壓源。
杯盤2有一個向著纖維凝聚槽6錐形擴展的纖維滑動面7。在纖維凝聚槽6內,杯盤2的空的內室有其最大的直徑。紡杯1可以通過杯盤罩殼5的前方開口8對著氣流紡紗裝置的操作面取出。生產時,杯盤罩殼5的前開口8與杯盤2敞開的前面9被一個可移動的蓋盤10封閉。蓋盤10靠在杯盤罩殼5上,中間插入一個密封圈11。
蓋盤10包括一個位于圖平面以外的纖維輸送通道12,該通道起始于未作圖示的一個分梳輥,通道的輸出口13對著纖維滑動面7。工作時,借助所謂的負壓源的效應,被分梳輥開松的單纖維通過纖維輸送通道12射到纖維滑動面7,纖維從該處滑入纖維凝聚槽6,并在該處形成一個纖維環(huán)和按大家所知方式作為虛線表示的紗14按紡杯軸3的軸向引出。經由纖維輸送通道12抽吸的運輸空氣可以通過紡杯1的敞開前面9上的一條溢流縫隙15排出。
紡成的紗14先從纖維凝聚槽6至少接近到紡杯1的位于軸3的垂直平面內,然后即通過一根引紗通道16按照引出方向A借助一對未圖示的輸出羅拉引出并喂入到一個未圖示的絡紗筒管。引紗通道16至少在其起始區(qū)域是同軸于紡杯1的軸3,因此離開纖維凝聚槽6的紗14首先轉向大約90°,同時紗14在上述垂直平面內曲軸狀地同步轉動。
帶一個漏斗形圓拱接觸面18的輸出管17,起始于位于上述垂直平面內的端面19,用于使紗14從所述垂直平面偏轉進入引紗通道16。在圖1所示的軸向截面圖中,接觸面18是一個圓弧拱形面。在所示軸向截面圖中,接觸面18在大致一個1/4圓內形成比如3毫米的曲率半徑。輸出管17是借助握持磁鐵20固定在蓋盤10上。
這里應予提到的是,紗14的曲軸狀轉動速度是遠遠高于紗14向著輸出方向A的速度。
從圖1可看到,輸出管17的接觸面18過渡到一個軸向通道21。由于在端面19上引出的紗14的曲軸狀旋轉,在給定條下可以緊貼在軸向通道21的壁上。必要時可以在輸出管17的后面配置一個氣圈控制環(huán)22,環(huán)的內壁是專門設計的,比如可以有凸起和/或凹槽,后者由于氣圈形成而與紗14接觸。輸出管17、氣圈控制環(huán)22和一個裝于下游的引紗通道16共同組成引紗裝置24的基本組成部分。
至今有人致力于通過輸出管17的設計達到成紗14的良好質量性能以及紡紗穩(wěn)定性,而所追求的毛羽必要時可借助設置在下游的氣圈控制環(huán)22產生。目前根據本發(fā)明,可使氣圈控制環(huán)22的凸起和/或凹槽23磨鈍,因而使成紗14的毛羽程度保持在合理的范圍內,而質量特性是借助接觸面18的光滑鋼面達到。這里表明,單單借助一個鋼制的光滑接觸面18以及一個配置在下游起磨鈍作用的氣圈控制環(huán)22的組合可以紡紗在有關紡紗穩(wěn)定性、紗14的斷裂強度和均勻性方面到目前為止已達到僅使用標準帶凹口輸出管無氣圈控制環(huán)的那種狀況。引紗裝置是很靈活的,借助輸出管17設計成一個光滑鋼面的接觸面18以及一個磨鈍作用的氣圈控制環(huán)22,因為這樣即可以獲得所要求的不過份的毛羽,而且又能在良好紗質量下達到足夠的紡紗穩(wěn)定性。氣圈控制環(huán)22最好是用陶瓷制作。
根據與圖1有所不同的圖2,在氣圈控制環(huán)22的前面和后面各附加安置一個直徑收縮部25和28。這里第一個直徑伸縮部25是設置在位于輸出管17的軸向通道21和氣圈控制環(huán)22之間的一個中間環(huán)26內。第二個直徑收縮部28同樣位于氣圈控制環(huán)22下游的一個稱之為定中心環(huán)29的環(huán)形部件內。此后才開始一個真正的引砂管16直徑收縮部25和28磨鈍氣圈控制環(huán)的凸起和/或凹槽以及同時用于引出紗14的定中心,尤其是第二個直徑收縮部28。定中心環(huán)29在一定程度上說是一個定中心裝置27。
根據圖3的技術方案,第一個直徑收縮部25不是安置在一個單獨的中間環(huán)內,而是直接安置在氣圈控制環(huán)27內。位于下游的定中心裝置27則是由引紗通道16的一個紗轉向壁30形成。
借助圖4、5和6可以看出,凸起區(qū)和/或凹槽23可以作很不同的設計。根據圖4,凹口31設置為凹槽;根據圖5肋設置為凸起。圖6再次表明,也可以應用不對稱凹口33-同樣方式也可應用未圖示的不對稱肋-給予氣圈控制環(huán)22特殊所要求的性能。這里可根據引出紗14的旋轉方向B或C來達到使紡成的紗14獲得不同的性能和不同的外觀。
在所有實施例方面,最好是輸出管17以及氣圈控制環(huán)32分別是可互換件。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氣流紡紗裝置的引紗裝置,其帶有一個輸出管,輸出管包括一個使一根被牽引的、同時曲軸狀回轉的紗偏轉的弧形接觸面,該接觸面是從一個端面過渡到一軸向通道,該引紗裝置還帶有一個伸入到軸向通道的氣圈控制環(huán),該氣圈控制環(huán)的內壁設置有與紗接觸的凸起和/或凹槽,其特征在于,輸出管(17)的接觸面(18)是一個光滑的鋼面,氣圈控制環(huán)(22)的內壁配置有鈍的凸起和/或凹槽(23),這樣紗(14)的毛羽可達到約3毫米長度級,同時在紡紗穩(wěn)定性、紗(14)的斷裂強度和均勻性來看,可達到如同無氣圈控制環(huán)情況下使用標準帶凹口接觸面的輸出管所達到的數值。
2.根據權利要求1的引紗裝置,其特征在于,氣圈控制環(huán)(22)至少在內壁上是由陶瓷材料制成。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的引紗裝置,其特征在于,在輸出管(17)的軸向通道(21)和氣圈控制環(huán)(22)之間設置直徑收縮部(25)。
4.根據權利要求3的引紗裝置,其特征在于,直徑收縮部(25)是設置在一個單獨的中間環(huán)(26)內。
5.根據權利要求1至4中之一項的引紗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氣圈控制環(huán)(22)之后設置一個能對中心引紗的定中心裝置(27)。
6.根據權利要求5的引紗裝置,其特征在于,定中心裝置(27)是由一個直徑收縮部(28)形成。
7.根據權利要求6的引紗裝置,其特征在于,直徑收縮部(28)設置在一個單獨的中間環(huán)(29)內。
8.根據權利要求5的引紗裝置,其特征在于,定中心裝置(27)是由一個引紗通道(16)的一個紗偏轉壁(30)形成。
9.根據權利要求1至8中之一項的引紗裝置,其特征在于,凸起是由肋(32)或類似物構成。
10.根據權利要求1至9中之一項的引紗裝置,其特征在于,凹槽是由凹口(31)或類似物形成。
11.根據權利要求1至10中之一項的引紗裝置,其特征在于,輸出管(17)和/或氣圈控制環(huán)(22)是可互換件。
全文摘要
氣流紡紗裝置用的引紗裝置是由一個紗輸出管和一個伸入到輸出管軸向通道的氣圈控制環(huán)組成。輸出管包括一個使一根被牽引的、同時曲軸狀回轉的紗偏轉的弧形接觸面,該接觸面是從一端面過渡到軸向通道。氣圈控制環(huán)有一個內壁,設置有與紗接觸的凸起和/或凹槽紗輸出管的接觸面是光滑的鋼面。氣圈控制環(huán)的凸起和/或凹槽可使紗的毛羽程度達到約3毫米的長度級。此外,就紡紗穩(wěn)定性、紗的斷裂強度和均勻度來看,達到在無氣圈控制環(huán)情況下使用標準輸出管帶凹口接觸面所能達到的值。
文檔編號D01H4/10GK1572924SQ20041005979
公開日2005年2月2日 申請日期2004年6月23日 優(yōu)先權日2003年6月23日
發(fā)明者G·施塔萊克, G·鮑爾 申請人:里特機械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