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紡紗機的牽伸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紡紗機,特別是用于環(huán)錠或噴氣紡紗機的雙皮圈牽伸裝置。
背景技術:
環(huán)錠紡紗機通常由多個沿其前部對齊的紡紗站組成。每個紡紗機的前部由數百個這些站組成。在這些紡紗機中,毛條通常來自懸掛在紡紗站上方的卷裝,并被帶至一對進料輥,并穿過一個在進料輥對和一對兩個皮圈的夾緊口之間限定的預牽伸區(qū)域,所述兩個皮圈由兩個皮圈支持輥支撐。毛條在這個預牽伸區(qū)域中由于進料輥對和皮圈對之間的圓周速度差異而被精制和延長。
兩個皮圈沿著它們接觸的預定展距的一個互相安裝到一起,并提供沿著這個展距用于在它們之間設置的預牽伸條子的引導和輸送裝置。
皮圈對的下皮圈遵循近似三角形的路徑,其由下皮圈支持輥、稱作小型橋接件的引導部件(其沿著接觸展距的一部分支持下皮圈接觸上皮圈)和保證下皮圈設定張力的帶確定。
皮圈對的上皮圈遵循近似三角形的路徑,其由上皮圈支持輥和所謂反向籠狀件確定,所述反向籠狀件在條子離開兩個皮圈的出口區(qū)域產生了一個上皮圈銳角。這個反向籠狀件借助于其隔離部件的一個停留在靠近出口區(qū)域的小型橋接件上。
兩個皮圈之間的接觸的展距因而被限定在帶支持輥對的引入夾緊口和夾緊口或引出區(qū)域之間,所述夾緊口或引出區(qū)域在小型籠狀件和小型橋接件之間。
主牽伸區(qū)域在上述皮圈對的引入夾緊口和牽伸輥對的夾緊口之間限定,牽伸輥設置在條子運動方向的下游,在那里條子由于牽伸輥對和皮圈對之間的圓周速度差異被進一步精制和延長。
牽伸的條子從牽伸輥對被喂入到凝聚裝置或者直接喂至紡紗機的扭轉組件,例如環(huán)形的扭轉組件。
條子在牽伸期間和之后的均勻度和壓實度不僅決定最終紗線的質量,而且決定條子在上述牽伸階段和在隨后的凝聚、加捻和紗線卷繞階段的阻力、并因此決定這些處理階段可以執(zhí)行的速度和效率。
為了獲得均勻的牽伸并減少由于過于受限的牽伸而使條子分裂或撕裂的風險,建議提高皮圈支持輥對的夾緊口和牽伸輥對的夾緊口之間的距離。同時,建議減小皮圈對的出口區(qū)域和牽伸輥對的夾緊口之間的距離,以減小纖維基本上不受控制地穿過的所述自由拉伸。
另一方面,所謂隔距,其是下皮圈支持輥的旋轉軸線和下引出輥的旋轉軸線之間的距離,必須根據組成條子的單纖維的平均長度和類型選擇。
如果這個隔距相對于單纖維的平均長度增加得太大,至少部分重疊的纖維連續(xù)序列不再被保證在皮圈支持輥對和牽伸輥對之間。
此外,通過增加皮圈對的出口區(qū)域和牽伸輥對之間的距離,間距也增大了,在那里條子是自由的,換句話說沒有橫斷于運動方向的支撐,并因此經受橫向纖維磨散和截面不勻的現象。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因此在于制造一種可以用于紡紗機的牽伸裝置,其特征在于可以獲得上述的對照需求并解決參考現有技術提出的問題。
這個和其它目的通過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紡紗機的牽伸裝置獲得。
為了更好地理解本發(fā)明并認識其優(yōu)點,一個實施方案的形式將在下文作為非限制實施例描述,參考附圖,其中圖1是一部分紡紗站的側視圖,包含根據本發(fā)明的牽伸裝置;圖2是根據本發(fā)明的牽伸裝置的側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參考附圖,紡紗機的紡紗站1包括一對進料輥2、3,它們限定一個夾緊口4,毛條被喂入5其中(點劃線)。
根據實施方案的一個形式,進料輥對2、3的下進料輥2,類似于稍后將被描述的其它下部輥由一段優(yōu)選開槽的縱向旋轉桿組成,和相鄰的紡紗站一樣,其可以通過以根據箭頭12的受控方式旋轉操作。
上部反向進料輥3有利地以空轉方式通過桿或支梁13支撐,借助于其上部進料輥3可以壓靠下部進料輥2,因此后者拖動它使其根據箭頭12’旋轉。
當毛條5脫離進料輥對2、3的夾緊口4時,其穿過在進料輥對2、3和皮圈對8、9的引入夾緊口7之間限定的預牽伸區(qū)域6。
優(yōu)選地,皮圈對8、9的下部皮圈8繞下部皮圈支撐輥10、引導部件14和皮帶張緊桿15卷繞,它們確定了其近似三角形的路徑。
有利地,下部皮帶支持輥10包括一個縱向桿的刻花段,優(yōu)選和鄰近的紡紗站一樣,其可以通過以根據箭頭16的受控方式旋轉而操作,并且適于沿下皮圈8的路徑牽引下皮圈8。
引導部件或小型橋接件14被這樣設置以至其沿著與上皮圈9接觸17的至少一部分展距支持下皮圈8,同時優(yōu)選彈性地支持皮帶張緊桿15,以保證下皮圈8的設定張力。
上皮圈9優(yōu)選空載并被支持,因此其可以通過下皮圈8的牽引而移動。
根據實施方案的一個形式,上皮圈9繞上皮圈支持輥11和反向籠狀件18卷繞,它們確定了其近似三角形的路徑。上皮圈支持輥11以空載方式由支持桿13支撐,這允許其被壓靠下皮圈支持輥10,因此下皮圈支持輥10可以通過牽引上皮圈支持輥11移動皮圈對8、9。
小型反向籠狀件18優(yōu)選被形成和設置為產生上皮圈9靠近條子離開兩個皮圈8、9接觸17展距的引出區(qū)域的一個銳角反向曲線。小型反向籠狀件18也包括一個隔離部件19,反向籠狀件18通過其??吭谛⌒蜆蚪蛹?4上以保證在小型反向籠狀件18和小型橋接件14之間的預定間距,其限定了皮圈對8、9的引出夾緊口20的實際位置。這個隔離部件的構造優(yōu)選根據將要在紡紗站中處理的纖維而變化。
兩個皮圈8、9的接觸17的展距因此被限定在引入口7(其與皮帶支持輥對10、11的夾緊口一致)和引出口20之間,引出口20被限定在小型反向籠狀件18和引導部件(小型橋接件)14之間。
進料輥對2、3,特別是下進料輥2可以以不同的圓周速度操作,具體是其小于皮圈對8、9可以通過下皮圈支持輥10操作的圓周速度。上述下部輥圓周速度的差異導致條子5在預牽伸區(qū)域6中的傳輸速度差異,其導致毛條長度和構造的精制和延長。
這樣預-牽伸的條子進入皮圈對8、9的引入口7,并在它們之間沿著它們接觸17的展距運送至皮圈對8、9的引出口20。
當條子離開皮圈對8、9的引出口20時,其穿過一個在所述引出口20和處于引出口20下游的牽伸輥對21、22的夾緊口24之間的最后牽伸區(qū)域。
牽伸輥對21、22可以以比皮圈8、9更高的圓周速度操作,以最后一次牽伸條子。
根據實施方案的一個形式,牽伸輥的下輥21由一個縱向桿的開槽段構成,優(yōu)選與相鄰紡紗站一樣,其可以通過以根據箭頭23的受控方式旋轉而操作,并且該下輥適于牽引??吭谄渖系纳喜繝可燧?2以使其旋轉。
有利地,上部牽伸反向輥22以空載方式由桿或支梁13支撐,通過后者所述上部牽伸輥22可以壓靠在下部牽伸輥21上,因此牽引其使其根據箭頭23’旋轉。
牽伸輥對21、22和皮圈對8、9之間的圓周速度差異導致條子在主牽伸區(qū)域中的傳輸速度差異,其導致預牽伸條子的精制和長度延長。
離開牽伸輥對21、22的牽伸后的條子然后被喂入凝聚裝置或直接喂入扭轉組件,它們是公知的并且因此不再詳細描述。
有利地,小型引導橋接件或部件14具有一個用于下皮圈8的引導面25,其具有沒有任何空穴的基本上凸起的形狀,因此由引導部件14支撐的皮帶8、9的接觸17的展距部分具有恒定數值的曲率,并且與所述引導面25保持恒定接觸。
更有利地,通常稱作的隔距s,其是在條子輸送方向中下皮圈支持輥10的旋轉軸線26和下牽伸輥21的旋轉軸線27之間的距離s,該隔距s小于在條子輸送方向中上皮圈支持輥11的旋轉軸線28和上牽伸輥22的旋轉軸線29之間的距離。
優(yōu)選地,上皮圈支持輥11的旋轉軸線28處于下皮圈支持輥10的旋轉軸線26的上游(沿著條子5的輸送方向T),并且在輸送方向T中以一個在3.0毫米和6.0毫米之間變化的距離a離開旋轉軸線26,優(yōu)選以一個在4.0毫米和4.5毫米之間變化的距離a并且,此外更優(yōu)選地,上牽伸輥22的旋轉軸線29處于下牽伸輥21的旋轉軸線27的下游,并且在條子的輸送方向T中以一個在3.0毫米和6.0毫米之間變化的距離b離開旋轉軸線27,優(yōu)選以一個在4.0毫米和4.5毫米之間變化的距離b。
根據實施方案特別有利形式,在皮圈支持輥對10、11的旋轉軸線26、28之間的平面或直接連線與在牽伸輥對21、22的旋轉軸線27、29之間的平面或直接連線之間所限定的角度α包含在10°和25°之間,優(yōu)選在15°和20°之間,更優(yōu)選約17°。
由于皮圈支持輥對和牽伸輥對的前述配置,在同等隔距的基礎上可以增加條子的牽伸間隔。然而,條子通過繞著下部有關輥圓周表面的反向曲線效應而被進一步引導。
根據本發(fā)明的另一進步,小型反向籠狀件18在條子的輸送方向T中具有延伸,其是這樣的以至反向籠狀件18的一個反向曲線末端31設置在兩個牽伸輥21、22之間的匯聚喉中。
優(yōu)選地,對于約45毫米的隔距s,反向彎曲末端31離開上皮圈支持輥11的旋轉軸線28的距離r(稱作為小型籠狀件18的范圍r)包含在38毫米和45毫米之間,優(yōu)選在40毫米和43毫米之間,更加優(yōu)選約42.5毫米。在這個形式的實施方案中,上述的在皮圈支持輥對10、11的旋轉軸線26、28之間的偏移a有利地包含在3.5毫米和6.5毫米之間,并且在牽伸輥對21、22的旋轉軸線27、29之間的偏移b有利地包含在4毫米和5毫米之間。這個配置特別適合于梳理棉纖維條子的牽伸。
在本發(fā)明的范圍中,已經發(fā)現當單位/隔距r/s的比率大于0.8時可以獲得特別均勻的紗線。有利地,這個r/s比率包括在0.8和1.05之間的區(qū)間中,優(yōu)選在0.9和1.0之間,并且根據優(yōu)選實施方案,約0.94。這一點,結合在皮圈支持輥對和牽伸輥對的從約17°至約20.5°的上述定向角度α,使條子的牽伸可以分布在一個增加的距離中,同時提供用于引導和橫向遏制條子以避免膨脹和紗線磨散的充分的裝置。
根據本發(fā)明的牽伸裝置使可以獲得這樣的紗線,與由現有技術的裝置獲得的紗線相比,其被更均勻地牽伸、具有更少的毛羽和更小的阻力。
此外,因為增加的有效距離,由于條子局部過載而造成的條子撕裂的風險被減小,條子在有效距離處牽伸。
皮圈-支持輥對和牽伸輥對沿著條子輸送方向T的輥子偏移配置提供了額外的反向曲面(由相關的下部輥的圓周表面形成),其以引導和支持的方式輸送條子以進一步減小意外分離和膨脹或紗線磨散的風險。
因此,所述牽伸裝置通過解決關于處理期間條子阻力的問題實現了在速度和紡紗效率方面更大的提高。
權利要求
1.具有雙皮圈用于紡紗站(1)的牽伸裝置,包括-一對進料輥(2,3);-一對處于進料輥對(2,3)下游的皮圈支持輥(10、11);-一對繞所述皮圈支持輥(10、11)卷繞的皮圈(8,9);-引導和反向彎曲裝置(14,18,31,15),它們調節(jié)皮圈(8,9)的路徑以產生接觸(17)的展距,所述皮圈(8,9)固定到該引導和反向彎曲裝置,形成用于條子(5)的引導裝置;-一對處于皮圈對(8,9)接觸(17)的展距下游的牽伸輥(21,22),其中在進料輥對(2,3)的夾緊口(4)和在所述皮圈支持輥(10,11)之間的皮圈(8,9)的引入夾緊口(7)之間形成一個預牽伸區(qū)域,其中在皮圈支持輥對(10,11)和牽伸輥對(21,22)之間產生一個主牽伸區(qū)域,其中在皮圈支持輥對(10,11)旋轉軸線(26,28)之間的平面或直接連線與在牽伸輥對(21,22)旋轉軸線(27,29)之間的平面或直接連線之間所限定的角度(α)大于10°。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牽伸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α)包含在10°和25°之間。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牽伸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α)為約17°。
4.如前述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牽伸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條子(5)輸送方向中下皮圈支持輥(10)的旋轉軸線(26)和下牽伸輥(21)的旋轉軸線(27)之間的距離(s)小于在條子(5)輸送方向中上皮圈支持輥(11)的旋轉軸線(28)和上牽伸輥(22)的旋轉軸線(29)之間的距離。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牽伸裝置,其特征在于,上皮圈支持輥(11)的旋轉軸線(28)在條子(5)的輸送方向中處于下皮圈支持輥(10)的旋轉軸線(26)的上游,并且兩個旋轉軸線(26,28)在條子(5)輸送方向中的距離(a)包含在3.0毫米和6.0毫米之間。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牽伸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距離(a)包含在4.0毫米和6.0毫米之間。
7.如利要求4-6中任一項所述的牽伸裝置,其特征在于,上牽伸輥(22)的旋轉軸線(29)在條子(5)的輸送方向中處于下牽伸輥(21)的旋轉軸線(27)的下游,并且兩個旋轉軸線(29,27)之間的距離(b)包含在3.0毫米和6.0毫米之間。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牽伸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距離(b)包含在4.0毫米和4.5毫米之間。
9.如前述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牽伸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向彎曲和引導裝置(14,18,31,15)包括一個具有引導面(25)的小型橋接件(14),其適于支撐和引導所述皮帶(8,9)的下部皮圈,所述引導面(25)為基本上凸形,因此由引導部件(14)支撐的皮帶(8,9)接觸(17)的展距的一部分具有恒定數值的曲率,并且與所述引導面(25)保持恒定接觸。
10.如前述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牽伸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向彎曲和引導裝置(14,18,31,15)包括一個小型反向籠狀件(28),其適于支撐和引導所述皮帶(8,9)的上皮圈(9),所述小型反向籠狀件(18)在條子(5)的輸送方向中具有一個延伸,其是這樣的以至小型籠狀件(18)的反向彎曲末端(31)設置在兩個牽伸輥(21,22)之間的匯聚喉中。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牽伸裝置,其特征在于,反向彎曲末端(31)離開上皮圈支持輥(11)旋轉軸線(28)的距離(r)與條子(5)輸送方向中下皮圈支持輥(10)旋轉軸線(26)和下牽伸輥(21)旋轉軸線(27)之間的距離(s)之間的比率(范圍r/隔距s)大于0.8。
12.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牽伸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比率(r/s)包括在0.8和1.05之間的區(qū)間中。
13.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牽伸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比率(r/s)包括在0.9和1.0之間的區(qū)間中。
14.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牽伸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比率(r/s)為約0.94。
15.如前述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牽伸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條子(5)輸送方向中下皮圈支持輥(10)旋轉軸線(26)和下牽伸輥(21)旋轉軸線(27)之間的距離(s)為約45毫米,并且反向彎曲末端(31)離開上皮圈支持輥(11)的旋轉軸線(28)的距離(r)包括在38毫米和45毫米之間的區(qū)間中。
16.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牽伸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距離(r)包括在40毫米和43毫米之間的區(qū)間中。
17.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牽伸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距離(r)為約42.5毫米。
18.包括根據前述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牽伸裝置的紡紗機的紡紗站(1)。
19.包括根據權利要求18所述的一個或多個紡紗站的紡紗機。
全文摘要
一種用于紡紗站(1)的牽伸裝置,包括一對進料輥(2,3)、一對處于進料輥對(2,3)下游的皮圈支持輥(10,11)、一對繞所述皮圈支持輥(10,11)卷繞的皮圈(8,9)、反向彎曲和引導裝置(14,18,31,15),它們限定皮圈(8,9)的路徑以產生接觸(17)的展距,所述皮圈(8,9)沿其互相固定到一起。在皮圈對(8,9)接觸(17)的展距下游設置一對牽伸輥(21,22)。在進料輥對(2,3)的夾緊口(4)和所述皮圈(8,9)的引入夾緊口(7)之間產生預牽伸區(qū)域,所述引入夾緊口(7)在所述皮圈支持輥(10,11)之間。在皮圈支持輥對(10,11)和牽伸輥(21,22)之間產生主牽伸區(qū)域,其角度(α)大于10°。
文檔編號D01H5/26GK1704512SQ200510065910
公開日2005年12月7日 申請日期2005年4月15日 優(yōu)先權日2004年5月31日
發(fā)明者C·洛卡泰利 申請人:馬爾佐利股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