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圓編織機和用于加載由圓編織機生產的織物的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圓編織機和用于加載(taking up)由圓編織機生產的 織物的方法。
本發(fā)明涉及紡織領域,尤其是涉及通過圓編織機生產織物,其中 所述圓編織機設置有轉動滾筒和用于取下和加載由轉動滾筒生產的織 物的取下及加載組件。更詳細地,如授權給同一申請人的專利 IT1.309.184中公開和描述的,用于取下和加載管狀織物的裝置通常可 轉動地安裝在機架上并且作用在來自相應滾筒的管狀織物上。通常, 可動的取下及加載組件包括用于使被進給管狀織物變平的裝置和一個 或多個用于控制被加工織物的進給的牽引元件。
背景技術:
已知,可動的取下及加載組件與機器滾筒整體地轉動,換句話說, 機器滾筒和取下及加載組件兩者圍繞共同的中心旋轉軸以相同的角速 度旋轉。機器滾筒和取下及加載組件的同步協(xié)調運動通過牽引所述取 下及加載組件或通過機械傳動裝置實現,所述機械傳動裝置使所述取 下及加載組件具有與滾筒相同的角速度。
取下及加載組件可以在取下所述織物之后使管狀織物巻繞成巻, 或者它可以設置有自動切割來自滾筒的織物的切割裝置,所述織物隨 后通過適當的展開裝置打開并且在已經打開的巻中取下。
如上所述的編織機存在一些缺陷,主要是在不連續(xù)或股數過多的 紗線中,即,經受本身結構的織物加捻,該現象通常稱作"轉"。
由于具有增大其結構阻力的螺旋的上述紗線結構本身的應力,該 性質顯著影響由編織機生產的管狀織物的結構,如果利用取下及加載 組件直接切割的話,所述織物可以變形或纏繞為具有"加捻"的圃柱形
狀或變形的平面形狀。
因為上述應力,由機器生產和加載的管狀織物因此趨向于變形。 在一些情況下,即使在對所述產品進行進一步精整處理之后,這對于 由如此巻繞成巻的織物生產的制造物品而言也會引起嚴重的變形問 題,從而降低了織物制造物品的質量。在克服這些問題的嘗試中,已 經實現了 一些制造發(fā)明以平衡紗線以避免自纏繞結構。
它們中的一部分使用平衡加捻紗線(但是相當昂貴),使用反向加
捻紗線(但是產生稱作,,千條綢(millerays),,的不希望的效果),或 者加載管狀織物及其在織物的自然加捻之后的手工切割。
在后一種技術方案中,編織管在沒有應力的情況下垂下和落下, 以便使所述編織管利用其自然螺旋扭轉變形。盡管伴有所述織物的變 形螺旋,但是該織物隨后以捻轉方式相對于編織物的"肋"或縱向繩, 即以"扭曲(twisted warp)"方式手動切割。盡管沿著其變形線,但 是由此獲得的平幅針織物"捻轉,,切割,因為織物已經扭轉并且達到其 結構穩(wěn)定性,從而有可能防止平幅針織物隨后的變形。
但是,還應當指出的是,當自動加載管狀織物而不直接在加載組 件中切割后者時,有時會在所述織物上產生永久皺褶,該皺褶相對于 隨后的切割線傾斜并因此使織物及成品質量下降。
使用采用"捻轉切割"制成的所述織物,有可能獲得能以各種方式 處理的服裝產品,例如染色、高溫洗滌、用于軟化的研磨或其他方式, 但是仍保持它們的結構。
捻轉切割不會在成品上引起任何美觀問題,因為對于給定薄度來 說,成品在各種處理之后是同質的,并且縱向繩或"凸條紋"不再與水 平的線圏橫列(courses)不同??椢镆呀浵鄬τ诳v向繩進行捻轉切割 的事實因此與美學觀點不相關。
由于管狀織物的切割在其變形之后進行并且考慮所述變形,因此 有可能獲得在由于各種洗滌和燙平操作造成的預售或售后處理期間保 持穩(wěn)定和不會變形的產品。
圖IO顯示了利用合股紗線制成的編織管4,其在變形之前表現為
利用傳統(tǒng)紗線制成的普通管,并且沿順著縱向編織繩或凸條紋4a且平 行于中心軸"X"的切割線切割。如圖ll所示的如此獲得的平幅針織物 平行于縱向編織繩或凸條紋4a進行切割,并且隨后傾向于如圖11所 示(出于清楚的原因采用夸大的方式)捻轉,造成利用所述織物4制 造的編織產品的變形。
圖10a顯示了變形之后的同一編織管4,所述變形在所述管4在 無外部牽引力的情況下垂下時發(fā)生,如形成于變形后的縱向繩或凸條 紋4a的定向線和"扭曲,,的校正切割線5之間的角度a所示。相對于 凸條紋4a"捻轉"的所述切割線5能夠獲得如圖lla所示的織物,其相 對于凸條紋4a捻轉切割,但是已經變形之后則不再變形,從而實現尺 寸上的穩(wěn)定。
但是,因為根據上述經驗的手工過程制造織物取決于操作人員的 能力,因此該方法相當昂貴,不可靠且低重復性。
并且,所述技術不適用于無縫產品,其不進行裁剪與縫制,而是 保持與由編織機生產的編織管相同的結構。
最后,應當指出的是,加載織物成管狀有時造成在未,,正確"生產 的所述織物上產生永久皺褶,隨后織物變形造成成品的質量下降。
因此,與大量殘次品一起,經常出現具有不同質量的產品,隨后 造成相當大的經濟損失。
發(fā)明內容
在這種情況下,本發(fā)明的技術任務是提供用于制造能夠基本上消 除上述缺陷的織物的圓編織機和方法。在所述技術任務的框架中,本 發(fā)明的重要目的是構思一種圓編織機,其對由機器滾筒生產的管狀織 物起作用的取下及加載組件允許加載編織管,考慮由于其內應力產生 的隨后的織物變形。本發(fā)明的另一個技術任務是提供能夠通過所述編 織機的控制系統(tǒng)以幾何檢測和算法控制方式加載由機器生產的編織管 的機器和方法,以便獲得尺寸穩(wěn)定并且不產生后續(xù)結構變形的平幅針 織物。
本發(fā)明的最終技術目的在于提供能夠通過自動執(zhí)行織物切割加載 由機器生產的編織管的機器和方法,所述織物切割考慮了織物內應力, 因此相對于隨后的織物變形來說是"正確的"。
所述技術任務和目的基本上通過圓編織機和用于制造織物的方法 實現,其特征在于它們包括一個或多個下文要求保護的技術方案。
下文僅以象征性和非限制實例的方式包括了附圖顯示的根據本發(fā)
明的機器的一些優(yōu)選的(但不專有的)實施例的描述,其中
圖l是根據本發(fā)明的機器的正視圖,其根據用于加載管狀織物的
第一實施例部分地剖開和顯示;
圖la是如圖l所示的機器的第二實施例的視圖,其中取下及加載
組件和滾筒之間的移動通過機械裝置進行; 圖lb顯示了如在先圖中所示的固定機架;
圖2是圖1所示裝置的第三實施例的正視圖,其中取下及加載組 件還自動切割、展開和加載展開的織物,并且示意性地顯示了如此制 造的織物;
圖3顯示了帶有一裝置的編織機下部的透視圖,所述裝置以自動
切割的開放方式加載由圖2所示編織機的滾筒生產的管狀織物;
圖4顯示了如圖2所示機器的取下及加載組件的支架的透視圖5是如圖2所示機器的取下及加載組件的透視圖6是圖5所示取下及加載組件的切割裝置的放大透視圖7是根據本發(fā)明的機器的正視圖,其部分地剖開并根據本發(fā)明
的第一實施例的第一變形;
圖8是根據本發(fā)明的機器的正視圖,其部分地剖開并根據本發(fā)明
的第一實施例的第二變形;
圖9是根據本發(fā)明的機器的正視圖,其部分地剖開并根據本發(fā)明
的笫一實施例的第三變形;
圖IO示意性地顯示了帶有傳統(tǒng)的切割線指示的非變形管狀織物,
其中所述切割線平行于旋轉軸線并且平行于針織物的,,凸條紋"的軸
線;
圖10a是如圖IO中所示的視圖,顯示了由于內應力而變形的織物,
變形織物的"肋"的軸線指示和正確的切割線;
圖li示意性地顯示了平行于織物肋并產生結構變形的傳統(tǒng)方式 的織物切片;
圖lla示意性地顯示了具有根據本發(fā)明的正確傾角并且沒有結構
變形的織物切片;
圖12顯示了具有對應于其結構變形的螺旋切割線指示的管狀織物。
具體實施例方式
參考附圖,數字l在全文范圍內表示根據本發(fā)明的圓編織機。
圓編織機1 (在圖中未完全顯示)包括可動滾筒3和固定支架2 (圖lb),所述固定支架包括具有底座2a、三個側部支撐腿2b和上 部支撐環(huán)2c的下固定支架。可動滾筒3安裝在上環(huán)2c上,在所述滾 筒上逐漸地制造至少一個管狀織物(顯示在圖2中并以數字4表示)。 編織機1還包括取下及加載組件6,其與滾筒3上的支架2可操作地 接合并用于加栽由滾筒3生產的管狀織物。可動滾筒3可被致動以便 圍繞中心旋轉軸線"X"以適合于當前制造的管狀織物的預定角速度轉 動。取下及加載組件6包括圍繞中心旋轉軸線"X"轉動的支架7,所 述支架頂部優(yōu)選地設置有用于使來自滾筒3的管狀織物變平的平化裝 置8。平化裝置8包括擴展框架(其可以具有任何適當形狀)和一對 平行輥9,所述擴展框架用于通過基本上沿徑向方向使管狀織物變平 而逐漸改變管狀織物的圓柱形狀,所述平行輥適于彼此隔開并限定供 給中的織物的邊界。
織物回復輥13位于取下及加載組件6的支架7的中心部分處,通 過取下及加載組件6的部件,提供織物的一組牽引輥14基本上在與回 復輥13相同的平面內接合。用于展開織物的加載組件15布置在牽引
輥14組的下游。作為可選方案,可以提供用于巻繞重疊層形式的管狀 織物的本身已知的裝置。
在如圖2所示的第三實施例中,參考通常稱作,,開放式(OPEN) "的機器,其中,織物在機器中于平行輥9下面自動切斷,切割裝置 10可以操作地布置,所述切割裝置將在下文進行更詳細地描述并沿預 定切割軌線逐漸切割供給中的織物,并且打開及展開裝置11用于展開 單層的切割織物。
參考圖2,打開及展開裝置ll還包括用于織物及其通過切割獲得 的側邊的兩個分叉輥12,織物從所述分叉輥到達用于展開織物的上述 回復輥13。每個分叉輥12優(yōu)選且有利地設置有獨立電機12a,其進一 步有助于展開供給中的織物。分叉輥12優(yōu)選地沿向下分叉的直線傾 斜,其使施加到位于滾筒周邊上的織物上的牽引力更均勻地分布。圖 4顯示了用于所述分叉輥12的支撐件43。
根據本發(fā)明,機器還包括用于在織物巻取期間改變取下及加載組 件6和滾筒3之間的相對角位置的裝置16、 23和44。
所述裝置16、 23、 44將在下文對特定實施例的描述中詳細公開, 并且根據各種情況可以基本上包括
使取下及加載組件6獨立于滾筒3旋轉致動的控制裝置16;
互連裝置23,其可以有選擇地從其中取下及加載組件6與滾筒3 成整體(并且與后者整體轉動)的笫一工作狀態(tài)轉換到其中取下及加 載組件6以給定的相對瞬時角速度相對于滾筒3移動的第二工作狀態(tài);
機械式間歇偏移裝置44、 45、 46,其使取下及加載組件6和滾筒 3之間的相對角位置在所述滾筒3—轉的至少一個角位置偏移。
應當指出的是,在本文中,術語"角速度"包括瞬時(即,在每一 瞬時)的相對角速度和在多轉之后獲得的總或"平均,,角速度。因此, 即使取下及加載組件6與滾筒3整體轉動一整圏并隨后以間歇方式" 偏移"一些角度,但不管怎樣,取下及加載組件6和滾筒3之間都存在 不同的角速度。
有利地,機器l還包括與取下及加載組件6可操作關聯(lián)的控制裝
置16,所述控制裝置用于使所述取下及加載組件以一角速度旋轉致 動,其中該角度從低于可動滾筒3的角速度的最小值向高于可動滾筒 3的角速度的最大值變化。優(yōu)選地,所述控制裝置16與例如布置在支 架2中的外殼隔室中的至少一電子控制單元17(在圖3中示意性地顯 示)可操作地關聯(lián),并且設計為能根據在滾筒3上制造的管狀織物的 旋轉速度調節(jié)取下及加載組件6的角速度。換句話說,電子控制單元 17通過控制裝置16控制取下及加載組件6的角速度,使得后者比機 器1的滾筒3更快或更慢地轉動,以便實現限定用于加栽織物的軌線 的本發(fā)明的目的。優(yōu)選地,電子控制單元17整合到編織機的傳統(tǒng)的綜 合電子控制系統(tǒng)中,以便由機器的傳統(tǒng)控制裝置進行控制。在圖2的 實施例中,電子控制單元17優(yōu)選地對分叉輥12的獨立電機12a起作 用,以便控制與織物切角成比例的最佳織物取下(takedown),這取 決于取下及加栽組件6和滾筒3之間的相對轉動。
編織機還可以包括例如為光學裝置或其他類型的自動檢測裝置 (圖中未顯示),其能夠自動檢測織物變形螺旋線(helix)的傾角, 并且可操作地連接到電子控制單元17上。
所述裝置可以例如當開始生產,在沒有牽引力的情況下制造一部 分管狀織物,讓其自由變形并檢測其變形時致動。
如此檢測的值可以與手動設定值,或者與根據紗線類型和其余生 產參數預定的值進行比較,作為對機器設定正確性的進一步核對。特 別是并且作為實例,取下及加載組件6相對于滾筒3的相對旋轉符合 下列數學等式
P = 7i 2r tan ( 90 - oc )
P - 7T D tan ( 90 _ oc )
其中(參見圖11a和12), "P"是管狀織物的扭轉率,即,所需管 狀織物的毫米數,使得滾筒3至少相對于取下及加載組件6偏移一轉; "D"和',r"分別為管狀織物的直徑和半徑;以及,"oc"是指啟動機器 1之前在電子控制單元17中的螺旋線傾角度數設定值(或由檢測裝置 自動檢測)。
如果機器1例如為30"圓編織機,并且螺旋傾角為5° ,根據上述 等式之一的扭轉率為
P = 7i 762mm 11.43 P = 27348mm = 27.348m
在這種情況下,取下及加載組件相對于滾筒3每隔27,348毫米的 所生產管狀織物延遲一轉。
根據制造方法的各種參數和可以由拉幅輥的轉速獲得(所述值可 以由控制單元17直接檢測或手動設定),每轉生產的管狀織物例如可 以為
Prg-60mm/轉
所生產管狀織物(Prg)除以mm為單位的扭轉率給出了滾筒3 和取下及加載組件6之間偏移360° ( —轉)所需的轉數。 27348mm: 60mm/轉-455.8轉
此外,要進行360°偏移的取下及加栽組件6所需的相應轉數除 以滾筒3和取下及加載組件6之間的360。偏移,給出了取下及加載 組件6和滾筒3之間的角偏移/轉。
360度455.8轉=滾筒每轉0.789度
根據所述參數,取下及加載組件6相對于滾筒3以后者的0.789 度/轉延遲,開幅輥的速度按比例低于滾筒速度。
相反地,如果機器1為30"圓編織機,并且螺旋傾角為-5° ,根 據上述等式的扭轉率為
<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16</formula>
在這種情況下,旋轉的取下及加載組件6以所生產管狀織物的 27348mm/轉相對于滾筒3超前。
根據圖1所示的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取下及加載組件6可以圍 繞中心旋轉軸線"X"旋轉致動并且通過互連裝置23與所述滾筒3關 聯(lián),所述互連裝置可以從其中取下及加載組件6與所述滾筒3 —體的 第一工作狀態(tài)有選擇地轉換到其中取下及加載組件6以給定的相對瞬 時角速度相對于滾筒3移動的第二工作狀態(tài)。特別地,所述互連裝置
23包括將整體動作傳遞給滾筒3的至少第 一驅動元件24,和將相關動 作傳遞給取下及加載組件6的至少第二驅動元件25和作用在第二運動 驅動元件25上的輔助電機。
第一運動驅動元件24例如為與滾筒3整體轉動并且通過傳統(tǒng)軸承 系統(tǒng)24a安裝到取下及加載組件6的框架上的冕狀齒輪,第二運動驅 動元件25為安裝到取下及加載組件6上并且與冕狀齒輪操作關聯(lián)的齒 輪。第一驅動元件24和第二驅動元件25、滾筒3和取下及加載組件6 之間的關聯(lián)可以相反,獲得基本上相同的結果。
基本上,如果輔助電機25不起作用的話,取下及加載組件6與滾 筒3整體轉動,但是當所述輔助電機25由機器控制系統(tǒng)致動時,取下 及加載組件6相對于滾筒進行相對轉動,從而總體上以不同于(根據 不同的情況高于或低于)滾筒3的速度的絕對轉速轉動。
該技術方案能夠在第一驅動元件24和第二驅動元件25之間獲得 非常高的傳動比(例如,1/4200),從而在滾筒3和取下及加載組件6 的轉速差方面獲得非常高的精度。
特別地,取下及加載組件6通過至少在滾筒3下延伸的牽引框架 42 (圖1和4)連接到滾筒3上。當滾筒3圍繞中心旋轉軸線"X"旋 轉致動時,它與牽引框架42—起轉動,詳細地講,所述牽引框架例如 包括兩個牽引臂42,從而也旋轉牽引取下及加載組件6。
滾筒3的運動通過傳統(tǒng)驅動裝置30獲得,因為所述驅動裝置本身 已知,因此不再詳細描述。
在如圖la顯示的第二實施例中,用于改變相對角位置的裝置16、 23、 44包括機械式間歇偏移裝置44、 45、 46,其使取下及加載組件6 和滾筒3之間的相對角位置在所述滾筒3—轉的至少一角位置偏移。
實際上,在這種情況下,例如仍存在與滾筒整體轉動的第一運動 驅動元件24 (例如,冕狀齒輪),和安裝在取下及加載組件6上并與 第一運動驅動元件24操作關聯(lián)的第二運動驅動元件25(例如,齒輪)。
但是,在該情況下,沒有輔助電機26,而機械式偏移裝置包括固 定元件45 (例如齒條或凸輪),所述固定元件與機器的固定支架2整
合在一起并且當后者在取下及加栽組件6旋轉期間于其軌線上與所述 取下及加載組件形成接觸時與第二運動驅動元件25配合,從而導致第 二元件25的給定旋轉,因此導致取下及加載組件6和滾筒3之間每轉 的給定偏移。在這種情況下,第二運動驅動元件25應當通過適當的安 裝裝置46 (包括例如軸承和已知的"自由輪"裝置)安裝在取下及加載 組件6上,并且可以設置有與凸輪45配合且通過彈簧在轉動第二元件 25后返回到適當位置上的致動桿。
基本上,在本說明書中沒有詳細公開的已知機構可以用于間歇式 偏移裝置44、 45、 46。
在另一變形中,可以提供與滾筒3—體或者與滾筒3以同步方式 轉動的旋轉框架7,取下及加載組件6可以安裝在所述滾筒上,并且 該取下及加載組件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在所述旋轉框架上移動以便獲得 取下及加載組件6和滾筒3之間希望的角速度差。
在如圖2-6顯示的第三實施例中,參考通常設計為"開放式"機 器的機器,取下及加載組件6還設置有在織物巻繞之前自動切割織物 的切割裝置10。
如圖5和6所示,所述切割裝置10包括至少一切割元件10a,其 中所述切割元件在它基本上平行于所述中心旋轉軸線,,X"的第一位置 和它相對于所述中心旋轉軸線"X"傾斜的第二位置之間移動,以便在 基本上螺旋形切割軌線上切割來自滾筒3的管狀織物,所述軌線的扭 轉率優(yōu)選地相當于所述管狀織物的加捻率。
與滾筒3和取下及加栽組件6之間的角速度差成比例地選擇切割 元件10a的位置,從而限定希望的切割螺旋傾角,以便符合由機器生 產的管狀織物的加捻螺旋。如圖5和6所示,切割裝置10最好還包括 至少一電動機40,其有利地由電子控制單元17控制以便致動切割元 件10。
切割元件10a還有利地與致動裝置39關聯(lián),所述致動裝置39用 于使切割元件10a在第一和第二位置之間移動以便將其放置在用于切 割供給中管狀織物的適當位置處。
致動裝置39可以手動。在這種情況下,在機器1的每次致動之前 或者當必須在所述機器1上制造具有不同于上述一個管狀織物的不同 參數的管狀織物時,用于切割供給中的管狀織物的切割元件10a的適 當位置通過使后者相對于比例尺39a移動由對致動裝置39起作用的操 作人員直接完成。
作為可選方案,致動裝置39可以為自動的并且因此由電子控制單 元17直接控制,以便以自動或編程方式根據希望的傾角限定切割元件 10。
應當指出的是,相對于中心軸線"x"傾斜并且最好基本上螺旋狀
的切割軌線根據由于紗線應力原因的管狀織物的加捻率確定并通過滾 筒和取下及加載組件之間的角速度差獲得。
根據如圖7所示的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的第一變形,控制裝置16 包括優(yōu)選為無電刷電動機或任意其他適當類型的至少一臺電動機18, 和操作位于電動機18和取下及加載組件6之間用于使后者以預定角度 旋轉致動的驅動裝置19。
如圖7所示,電動機18與取下及加載組件6的支架7的側邊7a 整體地接合,以便圍繞中心旋轉軸線"X"與后者一起轉動,并且連接 到在電動機18下延伸的驅動軸18a上的驅動裝置19主要在取下及加 載組件6下面延伸。更為詳細地,驅動裝置19包括安裝到電動機18 的驅動軸18a上的第一驅動輪20。第一驅動輪20圍繞第一旋轉軸線 "Y"與驅動軸18a整體地轉動,所述第一旋轉軸線"Y"基本上平行于 滾筒3和取下及加載組件6的中心旋轉軸線"X"。驅動裝置19還包括 與第一驅動輪20基本上位于相同平面上的第二驅動輪21。第二驅動 輪21與第一驅動輪20操作地配合,為固定的,并且與中心旋轉軸線 "X"上的固定支架2整體地接合。驅動皮帶22還操作放置于第一和第 二驅動輪20、 21之間。所述驅動皮帶22部分地包圍第一和第二驅動 輪20、 21,以便作為第一驅動輪20圍繞第一旋轉軸線,,Y"旋轉的結 果使取下及加載組件6旋轉。
根據如圖8所示的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的第二變形,與驅動裝置
19 一起組成控制裝置16且用于旋轉致動取下及加載組件6的電機18 與固定的支撐結構2整體地接合。換句話說,在這種情況下,取下及 加載組件6獨立于固定的電機18轉動,所述電機18是固定的。
如圖8所示,設計成能旋轉致動取下及加栽組件6的驅動裝置19 包括第一齒輪27,其安裝在電機18的驅動軸18a上以便圍繞第一旋 轉軸線"Z"轉動,所述第一旋轉軸線基本上平行于滾筒3和取下及加 載組件6的中心旋轉軸線"X"。驅動裝置19還包括第二齒輪28,其 基本上位于與第一齒輪27相同的平面內并與后者配合。第四齒輪28 與取下組件6整體地接合以便圍繞中心旋轉軸線"X"與后者一起轉 動。作為代替齒輪27、 28的可選方案并且采用完全等效的方式,可以 提供一對通過適當驅動皮帶連接的滑輪。更為詳細地,第四齒輪28 通過操作位于第四齒輪28和固定支架2之間的適當滾動裝置28a整體 支撐取下及加載組件6。有利地,控制裝置16還包括已知類型的電機 29和(已知類型的)第二驅動裝置30,所述電機29與固定支架2接 合,所述驅動裝置30操作地位于電機29和機器1的滾筒3之間以便 使后者圍繞中心旋轉軸線,,X"以預定角速度旋轉驅動。
特別地,第二驅動裝置30包括第一和第二驅動輪31、 32,所述 驅動輪位于同一平面內并通過驅動皮帶33將一個操作連接到另一個 上。第一驅動輪31安裝到電機29的驅動軸29a上并且可以圍繞第一 旋轉軸線"B,,自由旋轉,所述第一旋轉軸線基本上平行于滾筒3和取 下及加載組件6的中心旋轉軸線"X"。相反地,第二驅動輪32安裝到 相應的驅動軸34上以便與后者一起圍繞基本上平行于第一旋轉軸線 "B"的第二旋轉軸線"C"轉動。
第二驅動裝置30還包括位于同一平面內并配合以旋轉致動滾筒3 的第三和第四齒輪35、 36,所述平面基本上與第一和第二驅動輪31、 32所處平面平行。第三齒輪35與驅動軸34 —體以便與后者和第二驅 動輪32—起圍繞第二旋轉軸線,,C"轉動。第四齒輪36與機器1的滾 筒3整體地接合并且與第三齒輪35接合以便使所述滾筒以希望的角速 度旋轉致動。第四驅動輪36通過適當的滾動裝置36a至少部分地支撐
機器1的滾筒3,所述滾動裝置36a操作地位于第四齒輪36和固定支 架2之間。
根據如圖9顯示的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的第三變形,控制裝置16 通過與固定支架2整體接合的一個電機18'控制和操縱機器1的滾筒3 和取下及加載組件6的運動。在這種情況下,控制裝置16設置有第一 和第二驅動裝置37、 38,其可以基本上與用于使取下及加載組件6旋 轉的第一實施例的第二變形(圖8)的驅動裝置19相同,并且與用于 使?jié)L筒3旋轉的第二驅動裝置30相同。在這種情況下,第一和第二驅 動裝置37、 38兩者使用電機18'的驅動軸18a'的運動,它們在相對側 上與所述驅動軸接合。
在這種情況下顯而易見的是,為了改變加載組件相對于滾筒速度 的轉速,第一驅動裝置37(或可選地,第二驅動裝置38)包括變速裝 置41,其可以手動致動,或者優(yōu)選地通過電子控制單元17自動致動。 為了減少用于識別機器1的部件的參考數字,組成第一驅動裝置37 的元件基本上具有與在第一實施例的第二變形的驅動裝置19的描述 中4吏用的相同的參考數字,并且組成第二驅動裝置38的元件基本上具 有在第二驅動裝置30的描述中使用的相同數字。
顯而易見的是,上文參考用于旋轉致動滾筒3和取下及加載組件 6的各種驅動裝置所描述的實例不限制本發(fā)明,可以設想用于使取下 及加栽組件6獨立于機器1的滾筒3轉動的任何其他類型的驅動裝置。
本發(fā)明具有重要的優(yōu)點。
首先,根據本發(fā)明的機器和方法能夠獲得具有高水平的質量和光 潔度的織物,其在下列制造步驟中不經受顯著的結構變形。這可以通 過織物加栽實現,預料由于內張力造成的隨后的自然加捻螺旋,從而 防止"正確"巻繞的織物的隨后變形。最后,應當指出的是,根據本發(fā) 明的機器和方法不是非常復雜,且相當便宜。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加載由圍繞中心軸線(″X″)轉動的圓編織機(1)的滾筒(3)生產的織物(4)的方法,包括下列步驟取下由滾筒(3)生產的所述織物(4)通過旋轉致動放置在所述滾筒(3)上用于取下和加載所述織物(4)的取下及加載組件(6)加載所述織物(4);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步驟,其中在所述織物(4)加載的所述步驟中,所述取下及加載組件(6)的角位置相對于所述滾筒(3)改變。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加載所述織物(4) 的所述步驟中,所述取下及加栽組件(6)以不同于所述滾筒(3)的 速度的角速度旋轉致動。
3. 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加載所述織物 (4)的步驟中,所述取下及加載組件(6)獨立于所述滾筒(3)旋轉致動。
4.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步驟,其中 在加載所述織物(4)的所述步驟期間,所述取下及加載組件(6)的 角位置相對于所述滾筒(3)在所述滾筒(3)每轉的至少一角位置偏 移。
5. 如上述權利要求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織物 (4)直接加載為管。
6. 如上述權利要求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它還包括 一步驟,其中來自滾筒(3)的管狀織物(4)在加載織物(4)的所述 步驟之前釘牢。
7. 如上述權利要求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滾筒 (3 )和所述取下及加載組件(6 )之間的角速度差是所述管狀織物(4 )加掄率的函數。
8. 如上述權利要求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它還包括 一步驟,其中在加載所述織物(4)的所述步驟之前,所述織物沿預定 切割軌線逐漸切割。
9. 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割軌線相對于 所述旋轉軸線("X")傾斜。
10. 如權利要求8或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過旋轉致動取 下及加載組件(6)執(zhí)行取下由滾筒生產的所述織物(4)、切割所述織 物(4)以及加載所述織物(4)的所述步驟,所述取下及加載組件設 置有設計能切割來自所述滾筒(3)的所述管狀織物(4)的切割裝置(10),并且布置在所述滾筒(3)上用于取下和加載所述織物(4), 其中所述切割裝置(10)以不同于所述滾筒(3)的速度旋轉致動。
11. 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割裝置(IO) 與所述取下及加載組件(6)整體地關聯(lián),所述取下及加載組件可以獨 立于所述滾筒(3)以不同于滾筒(3)的速度致動。
12. 如權利要求8-11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它還 包括下列步驟在所述切割織物(4)的步驟之前,將來自滾筒(3)的所述管狀 織物(4)釘牢;在由切割操作限定的切割織物(4)的側邊上使所述切割織物(4) 分叉;和 在加載所述織物(4)之前使所述分叉織物(4)展開。
13. 如權利要求8-12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切割 所述管狀織物(4)的所述步驟沿基本上螺旋形切割軌線發(fā)生。
14. 如權利要求8-1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據 所述管狀織物(4)的加捻率和所述滾筒、所述取下及加栽組件(6) 與所述切割裝置(10)之間的角速度差確定所述切割軌線。
15. —種用于在圓編織機(1)上生產織物(4)的方法,包括旋轉 致動旋轉滾筒(3)以便生產所述織物(4)和通過如上述權利要求中 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加載所述織物的步驟。
16. —種圓編織機,包括 支架(2);滾筒(3),其與支架(2)關聯(lián)并且圍繞旋轉軸線("X")以第一 角速度旋轉致動以便生產至少一管狀織物(4);取下及加載組件(6 ),其與支架(2 )操作關聯(lián)并且圍繞所述中心 旋轉軸線("X")以第二角速度旋轉致動以便接合并加載由所述滾筒 (3)生產的所述管狀織物(4),其特征在于,它還包括用于在織物加栽期間改變所述取下及加載 組件(6)和所述滾筒(3)之間的相對角位置的裝置(16, 44)。
17. 如權利要求17所述的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取下及加載組 件(6)可以圍繞中心旋轉軸線("X")以不同于所述滾筒(3)的第 一角速度的第二角速度旋轉致動。
18. 如權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取下及加 載組件(6 )可以獨立于所述滾筒(3 )的動作圍繞中心旋轉軸線("X") 旋轉致動。
19. 如權利要求16所述的機器,其特征在于,用于改變相對角位 置的所述裝置(16, 44)包括機械式間歇偏移裝置(45, 46),其使所 述取下及加載組件(6)和所述滾筒(3)之間的相對角位置在所述滾 筒(3) —轉的至少一角位置偏移。
20. 如權利要求16-19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機器,其特征在于,所 述取下及加載組件(6)的所述第二角速度可以在低于所述滾筒(3) 的第一角速度的最小值和高于所述滾筒(3)的所述第一角速度的最大 值之間變化。
21. 如權利要求16 - 20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機器,其特征在于,用 于改變相對角位置的所述裝置(16, 44)包括控制裝置(16),其至少 與所述取下及加載組件(6)操作關聯(lián)以便使其旋轉致動,所述控制裝 置(16)根據第一和第二角速度之間的預定關系限定取下及加載組件(6)的動作。
22. 如權利要求21所述的機器,其特征在于,它還包括至少一電 子控制單元(17),所述電子控制單元(17)與所述控制裝置(16)操 作關聯(lián)以便根據在所述機器(1)的所述滾筒(3)上生產的所述管狀 織物(4)的加捻率調節(jié)所述取下及加載組件(6)的角速度。
23. 如權利要求22所述的機器,其特征在于,它還包括用于自動 檢測在所述滾筒(3)上生產的所述管狀織物(4)的加捻率的裝置, 用于自動檢測的所述裝置操作連接到所述電子控制單元(17)上。
24. 如權利要求16-2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機器,其特征在于,所 述取下及加載組件(6)通過互連裝置(23)與所述滾筒(3)關聯(lián),所述互連裝置可以從其中所述取下及加載組件(6)與所述滾筒(3) 一體的第一工作狀態(tài)有選擇地轉換到其中所述取下及加載組件(6 )以 給定的相對角速度相對于所述滾筒(3)移動的第二工作狀態(tài)。
25. 如權利要求24所述的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互連裝置包括 與所述滾筒(3)整體轉動的至少第一運動驅動元件(24),和與所述 取下及加載組件(6)關聯(lián)的第二運動驅動元件(25)和對所述第二運 動驅動元件(25)起作用的輔助電機(26)。
26. 如權利要求25所述的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運動驅動 元件(24)是與所述滾筒(3)整體轉動的冕狀齒輪,所述第二運動驅 動元件(25)是轉動安裝到所述取下及加載組件(6)上并與所述冕狀 齒輪操作關聯(lián)的齒輪。
27. 如權利要求16-2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機器,其特征在于,所 述控制裝置(16)包括至少一電機(18);和驅動裝置(19 ),其操作地位于所述電機(18)和所述取下及加載 組件(6)之間以便以所述第二角速度使后者旋轉致動。
28. 如權利要求27所述的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個電機 (18)與所述取下及加載組件(6)整體地接合以便與后者一起圍繞所述中心旋轉軸線("X")轉動。
29. 如權利要求27所述的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機(18)為 固定的,并與所述支架(2)整體地接合。
30. 如權利要求16-2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機器,其特征在于,所 述控制裝置(16)包括與所述支架(2)整體接合的電機(18,);第一驅動裝置(37),其操作地位于所述電機(18,)和所述取下 及加載組件(6)之間以便使后者圍繞所述中心旋轉軸("X")以所述 第二角速度旋轉致動;第二驅動裝置(38),其操作地位于所述電機(18,)和所述機器 (1)的所述滾筒(3)之間以便使后者圍繞所述中心旋轉軸線("X") 以所述第一預定角速度旋轉致動;和用于改變傳動比的裝置(41 ),其用于改變所述取下及加載組件(6 ) 和/或所述滾筒(3)的轉速,并且與所述第一驅動裝置(37)或與所 述第二驅動裝置(38)相關聯(lián)。
31. 如權利要求16-30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機器,其特征在于,它 還包括切割裝置(10 ),所述切割裝置(10 )與所述取下及加載組件(6 ) 操作關聯(lián)以便沿預定切割軌線逐漸切割所述管狀織物。
32. 如權利要求31所述的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割裝置(IO) 設計成能根據與中心旋轉軸線("X")相關的傾斜軌線切割所述織物(4)。
33. 如權利要求31或32所述的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割裝置 (10)與所述取下及加載組件(6)整體地關聯(lián)。
34. 如權利要求31 - 3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機器,其特征在于,所 述切割裝置(10)包括至少一切割元件(10a),該切割元件(10a) 至少在其相對于所述中心旋轉軸線("X")傾斜的第一位置和其沿相 反方向傾斜并相對于所述中心旋轉軸線("X")對稱的第二位置之間 轉換,所述切割元件(10a)根據切割裝置(10)和所述滾筒(3)之 間的角速度差在第一和笫二漸進角位置之間轉換。
35. 如權利要求34所述的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割裝置(IO) 可以在多個所述漸進工作位置之間轉換。
36. 如權利要求34或35所述的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割裝置 (10)可以在所述工作位置之間手動轉換。
37. 如權利要求34或35所述的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割裝置 (10)可在所述第一和第二位置之間自動轉換,并且由所述電子控制單元(17)控制和致動。
38. 如權利要求31 - 37中一項或多項所述的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割裝置(10)的切割軌線基本上為螺旋狀。
全文摘要
一種用于加載由圓編織機(1)的滾筒(3)生產的織物(4)的方法,包括取下織物(4)和加載織物(4)的步驟,這通過使獨立于滾筒(3)的取下及加載組件(6)以與滾筒(3)的速度不同的速度旋轉致動而實現。還提供了一種圓編織機,包括滾筒(3)和取下及加載組件(6),所述滾筒能以第一角速度旋轉致動以便生產至少一管狀織物(4),所述取下及加載組件能以第二角速度旋轉致動以便接合和加載由滾筒(3)生產的織物(4),其中所述取下及加載組件(6)可以獨立于滾筒(3)的動作以不同于滾筒(3)的第一角速度的第二角速度旋轉致動。
文檔編號D04B15/00GK101115875SQ200580047790
公開日2008年1月30日 申請日期2005年1月5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1月5日
發(fā)明者T·洛納蒂 申請人:桑托尼股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