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观看视频网站,亚洲熟妇色自偷自拍另类,啪啪伊人网,中文字幕第13亚洲另类,中文成人久久久久影院免费观看 ,精品人妻人人做人人爽,亚洲a视频

添紗編織方法及其所用的編織部件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753055閱讀:355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添紗編織方法及其所用的編織部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具有可編織切換花紋的供紗切換裝置的圓編織機的添紗(plating)編織方法及其所用的編織部件。
技術背景關于采用單面編織(single knit)編織機的添紗編織方法, 一般如熟知, 在圓編織機中,將多根異種紗合紗在1個供紗用引導(供紗口),并向織 針供紗,且紗相互不反轉(zhuǎn)地同時織入(參照下記專利文獻O。此外,關于利用具有供紗切換裝置的雙面編織機編織多根編織紗的現(xiàn) 有技術,有本申請人本人先申請的編織機用供紗切換裝置(參照下述專利 文獻2)。其中記載了至少使l個以上的突指(finger)向工作位置移動。專利文獻l:美國專利第3581525號公報專利文獻2:特開2000-328403利用專利文獻1所述的添紗編織的織品是單面編織的織品,利用分別 從設置有第1號切換裝置(striper box)的第1號供紗口、和設置有第2 號切換裝置的第2號供紗口供給的紗,編織1個循環(huán)。由于如此使用兩個 供紗口,生產(chǎn)量減半。此外,利用具有專利文獻2所述的供紗切換裝置的雙面編織編織機編 織多根編織紗的現(xiàn)有技術中,合紗2根紗,但由于從相同的地方供紗,因 此紗容易相互反轉(zhuǎn),不能說是完全的添紗編織。發(fā)明內(nèi)容本發(fā)明是鑒于以上問題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通過改進導紗器和附 屬于其的編織部件,提供一種添紗編織方法,能夠同時可靠地供紗切換面 紗和地紗,生產(chǎn)性不降低,由面紗和地紗構(gòu)成的異種紗也不反轉(zhuǎn)。此外,還提供一種該方法使用的編織部件。本發(fā)明的方法是在具有切換至少三根編織紗的供紗切換裝置的圓編 織機中,進行供紗切換和添紗編織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添紗編織的一方 的第一根紗被伴隨編織機的旋轉(zhuǎn)移動的捕捉器捕捉,通過紗分離部件的外側(cè),被導向到設在導紗器的外側(cè)的第一引導槽;另一方的第二根紗被伴隨 編織機的旋轉(zhuǎn)移動的捕捉器捕捉,通過紗分離部件的內(nèi)側(cè),被導向到設在 導紗器的內(nèi)側(cè)的第二引導槽;此外,第一根紗、第二根紗都被捕捉器)導 向至織針。本發(fā)明的編織部件,是在具有至少切換3根編織紗的供紗切換裝置的 圓編織機中,所述供紗切換裝置的選擇性地工作的供紗突指向織針供紗時 使用的編織部件,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部件構(gòu)成導紗器,其至少具備兩 個導紗槽;紗分離部件,其將第一根紗分離導向所述導紗槽中的一方的第 一引導槽,將第二根紗分離導向所述導紗槽中的另一方的第二引導槽。根據(jù)本發(fā)明,在具有供紗切換裝置的圓編織機中,通過在導紗器上設 置第一根紗(例如面紗)用的第一引導槽和第二根紗(例如地紗)用的第 二引導槽,各紗可不反轉(zhuǎn)地進行確實的添紗編織。在供紗切換時通過紗分 離部件從供紗突指供給的紗確實被導入到所述引導槽,由于將兩根紗合紗 在一個供紗口,因此能夠不降低生產(chǎn)量地提供在添紗編織中附加布邊花紋 的新型織品。尤其在利用雙面編織機的編織中,由于在抽針編織中,能夠切換成為 從抽針部觀察的背面線圈的面紗,因此可得到至今沒有的凝結(jié)意匠的織品 (參照圖20)。此外,在利用單面編織機的編織中,通過根據(jù)地紗在面紗中分開使用 濃淡兩色的紗,可得到具有防止在正面的反照或顯示濃色深淺的效果等的 織品。另外,在后述的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中,可繼續(xù)使用具備以往的 供紗切換裝置的圓編織機,只需變更導紗器和其附屬的編織部件就能實 施,不需要新設特殊的裝置。


5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使用的雙面圓編織機的編織部的剖視圖。圖2表示本發(fā)明使用的供紗切換裝置的供紗突指位于"切換位置"的 狀態(tài)。圖3表示本發(fā)明使用的供紗切換裝置的供紗突指位于"通常位置"的 狀態(tài)。圖4是表示本發(fā)明使用的單面圓編織機的編織部的剖視圖。 圖5表示向本發(fā)明使用的導紗器及紗分離部件導向面紗和地紗的通常 位置。圖6表示從圖5的狀態(tài)切換面紗的一系列的過程。(a)是主視圖,(b) 是側(cè)視圖。圖7表示從圖5的狀態(tài)切換面紗的一系列的過程。(a)是主視圖,(b) 是側(cè)視圖。圖8表示從圖5的狀態(tài)切換面紗的一系列的過程。(a)是主視圖,(b) 是側(cè)視圖。圖9表示從圖5的狀態(tài)切換面紗的一系列的過程。(a)是主視圖,(b) 是側(cè)視圖。圖IO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針筒針的工作線。 圖11是表示圖10中的1-1斷面的編織說明圖。 圖12是表示圖10中的2-2斷面的編織說明圖。 圖13是表示圖10中的3-3斷面的編織說明圖。 圖14是表示圖10中的4-4斷面的編織說明圖。圖15表示向本發(fā)明使用的導紗器及紗分離部件導向面紗和地紗的通 常位置。(與圖5相同)圖16表示從圖15的狀態(tài)切換地紗的一系列的過程。(a)是主視圖, (b)是側(cè)視圖。圖17表示從圖5的狀態(tài)切換地紗的一系列的過程。(a)是主視圖, (b)是側(cè)視圖。圖18表示從圖5的狀態(tài)切換地紗的一系列的過程。(a)是主視圖, (b)是側(cè)視圖。圖19表示從圖5的狀態(tài)切換地紗的一系列的過程。(a)是主視圖,(b)是側(cè)視圖。圖20表示使用本發(fā)明的編織部件編織的抽針羅紋織品。 圖21表示使用本發(fā)明的編織部件編織的單面編織品。 圖22是紗分離部件的后視圖。圖中11、 11B —導紗器,IIP —面紗用導向(第一引導槽),11G—地 紗用導向(第二引導槽),12 —供紗切換裝置,B —供紗突指,14、 14B — 捕捉器,15 —導紗部,16 —紗分離部件,17—導紗板。
具體實施方式
在導紗器(yarn carrier)中,引導面紗(plating yam)和地紗的第一 引導槽和第二引導槽在向織針供給編織紗的一側(cè)朝向斜下方,第一引導槽 設在導紗器的外側(cè),第二引導槽設在導紗器的內(nèi)側(cè)。導紗器的第一引導槽和第二引導槽的位置優(yōu)選設定成,可將所述第一 根紗導向織針的針鉤內(nèi)前方,將所述第二根紗導向織針的針鉤內(nèi)后方。優(yōu)選向所述導紗器導向所述第一根紗和所述第二根紗的位置相對于 針筒針和針盤針大致對稱。紗分離部件優(yōu)選可裝卸地安裝在導紗器上。在不進行添紗編織而編織 通常的條紋花紋的情況下,也能夠以取下紗分離部件的狀態(tài)使用導紗器。紗分離部件的安裝位置優(yōu)選其前端延伸到多根供紗突指中、第一根紗 所使用的供紗突指和第二根紗所使用的供紗突指的邊界的導紗板的下端 部。此外,優(yōu)選在紗分離部件上設置導紗部。以防止因行走中的編織紗的 振動使第一根紗從第一引導槽(面紗用導向)脫落。在一個供紗切換裝置上優(yōu)選設置用于切換第一根紗的至少兩個供紗 突指,和用于切換第二根紗至少設置兩個供紗突指。在一個供紗切換裝置具備的多個供紗突指內(nèi),第一根紗所使用的供紗 突指優(yōu)選使用從該供紗突指供紗的導紗器離開的位置上的供紗突指。這是 因為,在供紗切換時面紗通過紗分離部件的外側(cè),以容易導入導紗器上的 第一引導槽。另一方面,第二根紗所使用的供紗突指優(yōu)選使用靠近導紗器 的位置上的供紗突指。這是因為,在供紗切換時地紗通過紗分離部件的內(nèi)側(cè),以容易導入導紗器上的第二引導槽。在本發(fā)明的添紗編織中,能夠單獨任意地同時或分別切換第一根紗和 第二根紗。在上述說明中,第一根紗是面紗和地紗的任何一方的紗,第二根紗是 面紗和地紗的另一方的紗。例如,第一根紗是面紗,第二根紗是地紗。 以下,基于

本發(fā)明的實施例。 [實施例1]圖1是表示雙面圓編織機的編織部的主要部位的剖面圖。在由多個支架(未圖示)支承的機座1的上方設有編織部2。圖中符號3表示針筒。 在形成于針筒3的外周的針槽(未圖示)的上部收容有在垂直方向滑動自 如的針筒針(未圖示)。在針筒3的針槽的下部收容有用于控制針筒針的底腳片(未圖示)。 與針筒3的下部相對地設置選針器4,進行底腳片的控制,以在織品上顯 示花紋。在選針器4的上部配置用于控制針筒針的針筒三角座(cylinder camholder) 5,通過收容在針筒三角座5內(nèi)的三角(cam)(未圖示)使針 筒針上下往返運動。針筒三角座5由環(huán)狀的中間環(huán)6支承。中間環(huán)經(jīng)由支撐件7被下部環(huán) 8支承。此外,選針器4被設置在固定于機座上的下部環(huán)8上。由于圖l是雙面圓編織機,因此另外具有針盤9、針盤三角座IO。沿 著形成于針盤9的上表面的針槽,水平方向滑動自如地收容針盤針(未圖 示)。通過收容在針盤三角座10中的三角(未圖示)針盤針水平方向往返 運動。在針盤三角座10上設有導紗器11,導紗器ll向織針供給編織紗。在所述針筒3的下側(cè)部,有與其一體安裝的驅(qū)動齒輪22,在由配置在 編織機上的驅(qū)動源驅(qū)動時,與針筒3共同同速地旋轉(zhuǎn)。在針盤三角架10上方裝備有供紗切換裝置12。在圖2及圖3所示的 供紗切換裝置12上,配設有引導多根中的各編織紗的多個供紗突指13。 供紗突指13向下方運動后,進行使其向上方后退的2階段的動作,在下 部位置即"切換裝置"(參照圖2)、和上部位置即"通常位置"(參照圖3) 之間選擇性地運動,從而向織針供給編織紗。該供紗切換裝置12的詳細 結(jié)構(gòu)及動作在特開2005-42260中有記載。選擇性地運動的供紗切換裝置12的供紗突指13,在移動到進行向織 針供紗的位置時(即供紗突指13從"通常位置"移動到"切換裝置"后), 被固定在針盤9上,與編織機的旋轉(zhuǎn)一同沿著圓周方向移動的捕捉器14 處于被供給的位置,捕捉由供紗突指13保持的編織紗。由捕捉器14拉下 的編織紗通過導紗板17 (參照圖5)的底面,導紗板17為隔開多根紗且 使紗的位置穩(wěn)定而被配置在供紗切換裝置12的下部。如圖5~10、 15~19所示,在導紗器11上設有面紗用引導(第一引導 槽)IIP及地紗用引導(第二引導槽)IIG。第一引導槽IIP沿著導紗器 的外側(cè)(表側(cè)面)向斜下方行走,第二引導槽11 G沿著導紗器的內(nèi)側(cè)(里 側(cè)面)向斜下方行走。在上述圖中,由于第二引導槽11G難分清,因此另 外在圖22中示出導紗器的后視圖。返回到圖5等,在導紗器11的下部,通過螺釘可裝卸地安裝有紗分 離部件16。紗分離部件16具有設在導紗器側(cè)的截面U字型的導紗部15、 和前端16b延伸到特定的導紗板17的下端部的彎曲臂16a。特定的導紗板 17指的是在多根供紗突指內(nèi)面紗所使用的供紗突指和地紗所使用的供紗 突指的邊界的導紗板。配設在紗分離部件16的外側(cè)的編織紗(面紗),通過捕捉器14被導 入導紗器的面紗用導向(第一引導槽)11P及導紗部15。另一方面,配設 在紗分離部件16的內(nèi)側(cè)的編織紗(地紗),通過捕捉器14被導入導紗器 的地紗用導向(第二引導槽)IIG。然后沿著圓周方向移動,確實供給織 針。[動作說明1:面紗的切換]圖5 圖9是表示向本發(fā)明使用的導紗器及紗分離部件供給面紗和地 紗的通常位置及面紗切換的一系列過程的圖示。在用(a) (b)分圖表示 時,(a)是主視圖,(b)是側(cè)視圖。此處,以切換6根不同的紗時的例子進行說明。為便于說明將6根紗 稱為A紗、B紗、C紗、D紗、E紗、F紗,說明一系列動作。在圖5中,在供紗裝置12上配置有作為面紗的A紗、B紗,和作為 地紗的C紗、D紗、E紗、F紗。經(jīng)由導紗器向針筒針供給B紗和F紗。 以下將圖5的此狀態(tài)稱為"通常狀態(tài)"。在圖6(a) (b)中,隨著從B紗向A紗的切換,A紗的供紗突指13A 從編織機外側(cè)越過針筒針的上面,直到編織機內(nèi)側(cè)的切換位置以圓弧運動 向"切換位置"移動。然后,與編織機一同向圓周方向移動的捕捉器14 捕捉A紗,捕捉器14再繼續(xù)移動。此時,繼續(xù)進行所述B紗和F紗向針 筒針的供給。在圖7 (a) (b)中,被捕捉器14捉到的A紗通過紗分離部件16的 外側(cè),利用捕捉器14再繼續(xù)移動。在圖8 (a) (b)中,通過紗分離部件16的外側(cè)的A紗繼續(xù)通過導紗 器11的外側(cè)。所述B紗和F紗繼續(xù)進行向針筒針的供給。在圖9 (a) (b)中,利用捕捉器14,導入導紗器的面紗用引導(第 一引導槽)11P及導紗部15,向針筒針供給A紗。放開被內(nèi)設在A紗的 供紗突指13A內(nèi)的紗捕獲器捕捉的A紗,同時B紗的供紗突指13B利用 內(nèi)設的紗捕獲器捕捉B紗后,用動刀切斷B紗。然后,供紗突指13A向 "通常位置"移動。[動作說明2:地紗的切換]圖15 圖19是表示地紗切換的一系列過程的圖示。在用(a) (b)的 分圖表示時,(a)是主視圖,(b)是側(cè)視圖。此處,也以切換6根不同的紗時的例子進行說明。為便于說明將6根 紗稱為A紗、B紗、C紗、D紗、E紗、F紗,說明一系列動作。圖15中,在供紗切換裝置12上作為面紗配置有A紗、B紗,作為地 紗配置有C紗、D紗、E紗、F紗。經(jīng)由供紗突指向針筒針供給B紗和F 紗。以下將圖15的此狀態(tài)稱為"通常狀態(tài)"。(與圖5相同)在圖16(a) (b)中,隨著從F紗向C紗的切換,C紗的供紗突指13C 從編織機外側(cè)越過針筒針的上面,直到編織機內(nèi)側(cè)的切換位置以圓弧運動 向"切換位置"移動。然后,與編織機一同沿圓周方向移動的捕捉器14 捕捉C紗,捕捉器14在繼續(xù)移動。此時,所述B紗和F紗繼續(xù)向針筒針供給。在圖17 (a) (b)中,被捕捉器14捕捉到的C紗通過紗分離部件16 的內(nèi)側(cè),利用捕捉器14再繼續(xù)移動。在圖18 (a) (b)中,通過紗分離部件16的內(nèi)側(cè)的C紗繼續(xù)通過導紗器ll的內(nèi)側(cè)。所述B紗和F紗繼續(xù)向針筒針的供給。在圖19 (a) (b)中,利用捕捉器14,被導入導紗器的地紗用引導(第 二引導槽)IIG,向針筒針供給C紗。放開內(nèi)設在C紗的供紗突指13C中 的紗捕獲器捕捉的C紗,同時F紗的供紗突指13F利用內(nèi)設的紗捕獲器捕 捉F紗后,用動刀刃切斷F紗。然后,供紗突指13F向"通常位置"移動。 [動作說明3:面紗及地紗的切換]在動作說明1中示出面紗的切換過程,動作說明2表示了地紗的切換 過程,但也可以進行組合上述過程的面紗和地紗的切換。 [添紗編織的說明]圖IO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針筒針的工作線。圖11是表示圖10中 的1-1斷面的編織說明圖。圖11是具有針筒針和針盤針的雙面編織機的編織部,表示從導紗器 的右側(cè)面向針筒針和針盤針供給面紗(黑色P)和地紗(白色G)時的 位置關系。面紗被從靠近針筒針和針盤針的針鉤的一側(cè)供紗,地紗被從遠 離針鉤的一側(cè)供紗。面紗和地紗的供紗位置相對于針筒針和針盤針大致對 稱。圖12是表示圖10中的2-2剖面的編織說明圖。在圖11中被供紗的面 紗(黑色P)和地紗(白色G),在利用三角下降的針筒針中,面紗(黑色)成為內(nèi)側(cè),地紗(白色)成為外側(cè),并被捕捉,沿著針鉤內(nèi)部移動, 在針鉤上部,如圖所示面紗(黑色)向外側(cè)移動,地紗(白色)向內(nèi)側(cè)移動。同樣,在利用三角下降的針盤針中,面紗(黑色P)成為左側(cè),地 紗(白色G)成為右側(cè),并被捕捉,沿著支架內(nèi)部移動,在支架上部, 如圖所示面紗(黑色)向外側(cè)移動,地紗(白色)向內(nèi)側(cè)移動。圖B是表示圖10中的3-3斷面的編織說明圖。然后,面紗(黑色 P)和地紗(白色G),通過打開利用三角上升的針筒針的針舌,面紗(黑 色)成為內(nèi)側(cè),地紗(白色)成為外側(cè),如此向針筒針的針桿部移動。同 樣,通過三角上升的針盤針通過打開針舌,面紗(黑色)成為左側(cè),地紗 (白色)成為右側(cè),如此向針盤針的針桿部移動。圖14是表示圖10中的4-4斷面的編織說明圖。然后,面紗(黑色 P)和地紗(白色G),關閉通過三角下降的針筒針的針舌,面紗(黑色)成為內(nèi)側(cè),地紗(白色)成為外側(cè),被從針筒針的針鉤部退圈(clear), 形成環(huán)。地紗(白色G)成為正面線圈,面紗(黑色)成為背面線圈。 同樣,通過三角下降的針盤針關閉針舌,面紗(黑色)成為左側(cè),地紗(白 色)成為右側(cè),被從針盤針的針鉤部退圈,形成環(huán)。地紗(白色G)成 為正面線圈,面紗(黑色P)成為背面線圈。圖20表示使用本發(fā)明的編織部件編織的抽針羅紋織品,表示在供紗 裝置中作為面紗配置A紗、B紗,作為地紗配置C紗、D紗、E紗、F紗, 任意地切換這些紗的一例織品。在正面線圈的第1線圈橫列中出現(xiàn)D紗, 在其背面有B紗。因此,從針筒針抽出的抽針部觀察的背面線圈的第l線 圈橫列中出現(xiàn)B紗,其背面為D紗。同樣,在正面線圈的第2線圈橫列 中出現(xiàn)E紗,在背面的第2線圈橫列中出現(xiàn)B紗,在正面線圈的第3線圈 橫列中出現(xiàn)F紗,在背面的第3線圈橫列中出現(xiàn)A紗,在正面線圈的第4 線圈橫列中出現(xiàn)D紗,在背面的第4線圈橫列中出現(xiàn)B紗。如此,由于能夠自由的切換地紗和面紗,因此可得到至今沒有的凝結(jié) 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織品。[實施例2]圖4是表示單面圓編織機的編織部的剖視圖,在由多個支架(未圖示) 支承的機座1B的上方設有編織部2B。圖中符號3B表示針筒。在形成于 針筒3B的外周的針槽(未圖示)內(nèi)收容有在垂直方向滑動自如的針筒針 (未圖示)。在與針筒3B對置的選針器部4B中進行選針,以對編織組織提供變 化。在選針器部4B的上部配置控制針筒針的針筒三角座5B,通過收容在 針筒三角座5B內(nèi)的三角(未圖示)使針筒針上下往返運動。另外,針筒三角座5B由環(huán)狀的中間環(huán)6B支承。中間環(huán)經(jīng)由支撐件 7B被下部環(huán)8B支承。此外,選針器部4B被設置在固定于機座上的下部 環(huán)8B上。由于圖4是單面圓編織機,因此另外具有沉降片座環(huán)19、沉降片三角 座20。在編織時與針筒針(未圖示)協(xié)動的沉降片18在配置在水平方向 配置的沉降片座環(huán)19中,在半徑方向滑動自如。沉降片18由安裝在沉降 片三角座20的沉降片三角21控制。另外,沉降片三角座20由環(huán)狀的沉降片三角座底環(huán)23支承,沉降片 三角座底環(huán)23經(jīng)由支撐件24由中間環(huán)6B支承。在沉降片三角座底環(huán)23上,在導紗器環(huán)25上設置有導紗器支架26, 其用于安裝向織針供給編織紗的導紗器IIB。在所述針筒3B的下側(cè)部,有與其一體安裝的驅(qū)動齒輪22B,在由配 置在編織機上的驅(qū)動源驅(qū)動時,與針筒3B共同同速旋轉(zhuǎn)。在沉降片三角座20上方裝備有供紗切換裝置12。在供紗切換裝置12 上,配設有用于引導多根中的各個編織紗的多個供紗突指13。供紗突指 13向下方運動后,使其向上方后退的2階段的動作,并在下部位置即"切 換裝置"(參照圖2)、和上部位置即"通常位置"(參照圖3)之間有選擇 地運動,將編織紗供給織針。該供紗切換裝置12的詳細結(jié)構(gòu)及動作記載 于特開2005-42260中。有選擇地運動的供紗切換裝置的供紗突指13在向進行向織針供紗的 供紗位置移動時(即供紗突指13從"通常位置"移動到"切換裝置"后), 與導紗器11B鄰接且與編織機同速旋轉(zhuǎn)的捕捉器14處于供給紗的位置, 并捕捉由供紗突指13保持的編織紗。由捕捉器14拉下的編織紗通過為隔 開多根紗且使紗的位置穩(wěn)定而配置在供紗切換裝置12的下部導紗板17 (參照圖15)的底面。對于導紗器IIB,與實施例1同樣地,設置面紗用引導(第一引導槽) IIP及地紗用引導(第二引導槽)IIG,并相對于導紗器11B可裝卸地安 裝紗分離部件16。關于實施例2中的面紗及/或地紗的切換動作及添紗編織也與實施例1 相同。但是,"導紗器11B"(實施例2)需要替換讀為"導紗器11"(實施 例l),"捕捉器14B"(實施例2)需要替換讀為"捕捉器14 "(實施例l)。圖21表示由實施例2得到的單面編織品。在正面線圈的背面出現(xiàn)反 面線圈,在反面線圈的背面出現(xiàn)正面線圈。另外,在實施例1及實施例2中,具備編織提花編的機構(gòu),但在實施 本發(fā)明時不是必須的機構(gòu)。此外,在實施例1及實施例2中,通過卸下紗分離部件16,可作為編 織通常的條紋花紋的圓編織機使用。相反,對于現(xiàn)有的圓編織機,通過安裝本發(fā)明的編織部件(帶有紗分離部件的導紗器),能夠發(fā)揮本發(fā)明的添 紗功能。
權利要求
1.一種編織部件,其是在具有切換至少三根編織紗的供紗切換裝置(12)的圓編織機中,在所述供紗切換裝置的選擇性地運動的供紗突指(13)進行向織針供紗時使用的編織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導紗器(11、11B),其至少具備兩個導紗槽(11P、11G);紗分離部件(16),其將第一根紗分離并導向所述導紗槽中的一方的第一引導槽(11P),將第二根紗分離并導向所述導紗槽中的另一方的第二引導槽(11G)。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編織部件,其特征在于, 將所述兩個導紗槽(IIP、 11G)中的一方的第一引導槽(IIP)設在導紗器(11、 11B)的外側(cè),將所述導紗槽中的一方的第二引導槽(11G) 設在導紗器(11、 11B)的內(nèi)側(cè)。
3. 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導紗器(11、 11B)的所述第一引導槽(IIP)和所述第二引導槽 (11G)的位置被設定成,所述第一根紗被導向織針的針鉤內(nèi)前方,所述 第二根紗被導向織針的針鉤內(nèi)后方。
4. 如權利要求1 3中任何一項所述的編織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紗切換裝置(12)具備用于第一根紗的切換的至少兩個供紗突指(13)、和用于第二根紗的切換的至少兩個供紗突指(13)。
5. 如權利要求1 4中任何一項所述的編織部件,其特征在于, 供紗所述第一根紗和所述第二根紗的位置相對于針筒針和針盤針大致對稱。
6. 如權利要求1 5中任何一項所述的編織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根紗是面紗和地紗的任何一方的紗,所述第二根紗是面紗和地紗中的任何另一方的紗。
7. 如權利要求1 6中任何一項所述的編織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紗分離部件(16)可裝卸地被固定在所述導紗器(11、 11B)上。
8. 如權利要求1 7中任何一項所述的編織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紗分離部件(16)的前端(16b)延伸到多根供紗突指中第一根紗使用的供紗突指和第二根紗使用的供紗突指的邊界的導紗板(17)的下 端部。
9. 如權利要求1 5中任何一項所述的編織部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紗分離部件(16)上設置第一根紗導向用的導紗部(15)。
10. 如權利要求1 9中任何一項所述的裝置,其中, 所述圓編織機是雙面編織圓編織機。
11. 如權利要求1 4、 6 9中任何一項所述的編織部件,其中, 所述圓編織機是單面編織圓編織機。
12. —種添紗編織方法,是在具有切換至少三根編織紗的供紗切換裝 置的圓編織機中,進行供紗切換和添紗編織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添紗編織的一方的第一根紗被伴隨編織機的旋轉(zhuǎn)移動的捕捉器(14、 14B)捕捉,通過紗分離部件(16)的外側(cè),被導向到設在導紗器(11、 11B)的外側(cè)的第一引導槽(IIP);另一方的第二根紗被伴隨編織機的旋轉(zhuǎn)移動的捕捉器(14、 14B)捕 捉,通過紗分離部件(16)的內(nèi)側(cè),被導向到設在導紗器(11、 11B)的 內(nèi)側(cè)的第二引導槽(11G);此外,第一根紗、第二根紗都被捕捉器(14、 14B)導向至織針。
13. 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一個供紗切換裝置(12)具備的多個供紗突指(13)中,第一根紗 所使用的供紗突指使用遠離該供紗突指供紗的導紗器(11、 11B)的位置 的供紗突指,第二根紗使用的供紗突指使用靠近導紗器(11、 11B)的位 置的供紗突指。
14. 如權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編織方法,其中, 所述第一根紗是面紗和地紗的任何一方的紗,所述第根紗是面紗和地紗的另一方的紗。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添紗編織方法,能夠同時可靠地供紗切換面紗和地紗,生產(chǎn)性不降低,由面紗和地紗構(gòu)成的異種紗也不反轉(zhuǎn)。一種編織部件,是在具有至少切換3根編織紗的供紗切換裝置(12)的圓編織機中,所述供紗切換裝置的選擇性地工作的供紗突指(13)向織針供紗時使用的編織部件,由導紗器(11)和紗分離部件(16)構(gòu)成。導紗器(11)至少具備兩個導紗槽(11P)。紗分離部件(16)將第一根紗分離導向所述導紗槽中的一方的第一引導槽(11P),將第二根紗分離導向所述導紗槽中的另一方的第二引導槽(11G)。
文檔編號D04B9/00GK101255631SQ20081000947
公開日2008年9月3日 申請日期2008年2月3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2月26日
發(fā)明者中村保雄 申請人:株式會社福原精機制作所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霸州市| 庐江县| 江北区| 抚顺县| 五寨县| 金平| 泌阳县| 天等县| 手机| 南投县| 芦溪县| 钟祥市| 陆川县| 泰安市| 桦南县| 和硕县| 甘泉县| 鹰潭市| 眉山市| 鄂托克前旗| 扶绥县| 北宁市| 仪征市| 台中县| 丰台区| 武城县| 漯河市| 泰宁县| 萍乡市| 长武县| 咸阳市| 馆陶县| 饶平县| 凤冈县| 静乐县| 乌兰察布市| 当阳市| 安达市| 吉首市| 明光市| 米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