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上彎針機構的漏油防止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包縫機中的上彎針機構的漏油防止裝置,具體涉及為了提高縫 紉機的高速運轉性能,可防止向上彎針臺外周面供給的潤滑油中的剩余潤滑油 隨著上彎針臺的滑動升降動作向周圍、特別是向上彎針導向構件上方部泄漏飛 散而弄臟線和布料等的上彎針機構的漏油防止裝置。更具體地講,涉及具有如 下基本結構的上彎針機構的漏油防止裝置,它包括固定于縫紉機框架的上彎 針導向構件;在形成于該上彎針導向構件的圓形孔內以可圍繞該圓的中心自由
旋轉的形態(tài)被嵌合保持的圓柱狀的上彎針導向體;可自由滑動地插通在徑向貫 通該上彎針導向體而形成的孔中、在其上端固定有上彎針的上彎針臺;以連動 狀態(tài)將該上彎針臺的下端連接到所述上彎針軸、以使該上彎針臺隨著上彎針軸 的正反往復旋轉而被所述上彎針導向體引導、使其一邊繞所述圓的中心傾動一 邊進行滑動升降的連桿機構;以及向所述上彎針臺外周面供油的潤滑油供給單 元。
背景技術:
作為具有上述那樣的基本結構的上彎針機構的漏油防止裝置,例如像日本 特許公開公報的特開平9 — 66184號和特開2004_187940號所公開的那樣,以 往公知有如下的提案通過使上彎針臺的外周面與形成于上彎針導向體的貫通 孔上端的孔周緣滑動接觸即金屬接觸,將向上彎針臺外周面供給而沾附在其上 的、在該上彎針臺上升時被帶上來的潤滑油的剩余部分刮去,將該被刮去的剩 余潤滑油積存在油槽內的上端部或所述貫通孔上端周圍的開孔內,該油槽以面 向將圓柱狀上彎針導向體可自由旋轉地嵌合保持的上彎針導向構件上形成的 圓形孔的上部開口的形態(tài)沿著上彎針導向體的上半部周面呈圓弧狀彎曲形成, 利用重力及因所述上彎針導向體的旋轉運動而在所述圓弧狀油槽內引起的負
壓或泵體的強制吸引力,將這種被積存的剩余潤滑油回收(排油)到縫紉機框 架的下方部。
但是,在上述以往公知的上彎針機構的漏油防止裝置中,沾附于上彎針臺 外周面的潤滑油的剩余部分是通過上彎針臺的外周面與上彎針導向構件的孔 周緣之間的金屬接觸來刮去的,因此,為了發(fā)揮可防止剩余潤滑油向上方飛散 的可靠而又充分的刮去作用并防止上彎針臺的外周面與上彎針導向構件的孔 周緣(或貫通孔)之間發(fā)生燒結等現象,需要有將兩者的間隙設定得非常微小 且精密的高精度加工技術。并且,即便能設定加工成微小且精密的間隙,由于 縫紉機長期使用所造成的磨損,間隙也會逐漸加大,剩余潤滑油的刮去作用會 發(fā)生時效性惡化,其結果是,潤滑油向上方的飛散量增加,并會使?jié)櫥蛡鬟f 到上彎針臺外周面,造成向下方滴流而弄臟縫紉機框架等,存在規(guī)定漏油防止 功能逐漸變差的問題。
為了解決這種具有以往公知的上彎針機構的漏油防止裝置的問題,本申請
人曾開發(fā)了日本特許公開公報的特開2006 — 150025號所公開的那樣的上彎針 機構的漏油防止裝置,并申請了專利(以下稱為"已申請專利技術")。
由本申請人提出的已申請專利技術的上彎針機構的漏油防止裝置其主要 部分如圖17和圖18所示,在圓柱狀的上彎針導向體6上,在上彎針導向體6 的厚度方向上形成有與為供上彎針臺8滑動自如地插通而在該上彎針導向體6 的徑向上貫通形成的貫通孔7正交的上下兩個貫通長孔19、 20,其中,上部的 貫通長孔19內嵌合著帶有彈性唇部21a的油封環(huán)21,該彈性唇部21a與所述 上彎針臺8的外周面彈性地滑動接觸,將沾附于該外周面的潤滑油的剩余部分 刮去,另一方面,下部的貫通長孔20內嵌合著可將被刮去的剩余潤滑油吸收 保持的吸油環(huán)22。
采用上述由本申請人提出的已申請專利技術,通過上彎針臺8的外周面與 油封環(huán)21彈性滑動接觸、即以非金屬彈性接觸方式將沾附于該上彎針臺8的 潤滑油剩余部分刮去,在使兩者(上彎針臺8的外周面和唇部21a)間不產生 過大的間隙而以精密的間隙狀態(tài)緊貼的同時,能使它們的磨損非常少,由此, 能始終可靠且充分地發(fā)揮剩余潤滑油的刮去作用,而且,由于被油封環(huán)21的
彈性唇部21a刮去的剩余潤滑油立即被配置于油封環(huán)21下部的吸油環(huán)22吸收 保持,因此可抑制粉塵混入該剩余潤滑油內,并能防止剩余潤滑油在傳遞到上 彎針臺8的外周面和貫通孔7的內周面后向下方滴流而弄臟縫紉機框架等部件 的現象。另外,還能將被所述吸油環(huán)22吸收保持的剩余潤滑油的一部分重新 供給到上彎針臺8的外周面,在上彎針臺8的潤滑中循環(huán)利用。不僅整體上使 用了少量潤滑油,而且還能長期且圓滑地維持上彎針臺8的升降運動,能解決 上述以往公知的上彎針機構的漏油防止裝置的問題。
然而,通過對由本申請人提出的已申請專利技術進行更進一步的研究,結 果發(fā)現仍然存在著以下的問題,即,被油封環(huán)21的彈性唇部21a刮去的剩余 潤滑油的一部分繞回到油封環(huán)21的外周部而積存在該油封環(huán)21與貫通長孔19 的端內周面間形成的微小空間部x內,積存于該微小空間部x內的潤滑油隨著 上彎針導向體6的往復旋轉而向油封環(huán)21的上方濺起,濺起的潤滑油重新沾 附于上彎針臺8的外周面,向上方外部飛散,會在較短的使用時間內發(fā)生漏油 現象。這種漏油現象在向上彎針臺8外周面的供油量增大時就會在更短的使用 時間內發(fā)生,存在不能長期且穩(wěn)定性良好地維持規(guī)定的漏油防止功能的問題。
發(fā)明內容
鑒于上述問題,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上彎針機構的漏油防止裝置, 能始終可靠且良好地發(fā)揮剩余潤滑油的刮去作用,同時,不僅能防止粉塵混入 剩余潤滑油內,而且即使增加了供油量,也能可靠地防止被刮去的剩余潤滑油 重新沾附于上彎針臺外周面而向上方飛散,能長期且穩(wěn)定性良好地維持規(guī)定的 漏油防止功能。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而提出的本發(fā)明中技術方案1所記載發(fā)明的上彎針機 構的漏油防止裝置,包括固定于縫紉機框架的上彎針導向構件;在該上彎針 導向構件上形成的圓形孔內以可圍繞該圓的中心自由旋轉的形態(tài)被嵌合保持 的圓柱狀的上彎針導向體;可自由滑動地插通在徑向貫通該上彎針導向體而形 成的孔中、在其上端固定有上彎針的上彎針臺;將該上彎針臺的下端以連動狀 態(tài)連接到所述上彎針軸、以使該上彎針臺隨著上彎針軸的正反往復旋轉而被所
述上彎針導向體引導、使其一邊繞所述圓的中心傾動一邊進行滑動升降的連桿 機構;以及向所述上彎針臺外周面供油的潤滑油供給單元,在所述圓柱狀的上 彎針導向體上沿上彎針導向體的厚度方向貫通形成有與所述貫通孔正交的上 下兩個長孔,其中,在上部的貫通長孔內嵌合著帶有彈性唇部的油封環(huán),該彈 性唇部與所述上彎針臺的外周面彈性地滑動接觸,將沾附于該外周面的潤滑油 剩余部分刮去,同時在下部的貫通長孔內嵌合著可將被刮去的剩余潤滑油吸收 保持的吸油環(huán),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彎針導向體的上部貫通長孔內,在所述 油封環(huán)的外周部安裝有可將被所述彈性唇部刮去的潤滑油吸收的多孔質構件。
根據具有上述特征結構的技術方案1所記載的發(fā)明,當然能獲得本申請人 提出的已申請專利技術的效果,即通過以非金屬彈性接觸方式將沾附于上彎 針臺外周面的潤滑油剩余部分刮去,在使上彎針臺外周面與唇部間不產生過大 的間隙而以精密的間隙緊貼的同時,能使它們的磨損非常少,由此能始終可靠 且充分地發(fā)揮剩余潤滑油刮去作用的效果;由于被油封環(huán)的彈性唇部刮去的剩 余潤滑油立即被配置于油封環(huán)下部的吸油環(huán)吸收保持,因此可抑制粉塵混入該 剩余潤滑油內,并能防止剩余潤滑油在傳遞到上彎針臺外周面和貫通孔內周面 后向下方滴流而弄臟縫紉機框架等部件的效果;以及通過將被所述吸油環(huán)吸收 保持的剩余潤滑油的一部分重新供給到上彎針臺外周面而在上彎針臺的潤滑 中循環(huán)利用,不僅整體上使用了少量潤滑油,而且還能長期且圓滑地維持上彎 針臺升降運動的效果。
在此基礎上,由于被油封的環(huán)彈性唇部刮去的繞回到油封環(huán)外周部的一部 分剩余潤滑油可被多孔質構件吸收保持,因此,能盡量防止被刮去的潤滑油的 一部分隨著上彎針導向體的往復旋轉向油封環(huán)的上方濺起、重新沾附于上彎針 臺的外周面而向上方飛散、從而在短時間內有損漏油防止功能的現象,可獲得 能長時期、可靠且穩(wěn)定性良好地維持規(guī)定的漏油防止功能那樣的明顯效果。
另外,為了實現上述同一 目的而提出的本發(fā)明中技術方案4所記載發(fā)明的 上彎針機構的漏油防止裝置,包括固定于縫紉機框架的上彎針導向構件;在
該上彎針導向構件上形成的圓形孔內以可圍繞該圓的中心自由旋轉的形態(tài)被
嵌合保持的圓柱狀的上彎針導向體;可自由滑動地插通在徑向貫通該上彎針導
向體而形成的孔中、在其上端固定有上彎針的上彎針臺;將該上彎針臺的下端 以連動狀態(tài)連接到所述上彎針軸、以使該上彎針臺隨著上彎針軸的正反往復旋 轉而被所述上彎針導向體引導、并使其一邊繞所述圓的中心傾動一邊進行滑動 升降的連桿機構;以及向所述上彎針臺的外周面供油的潤滑油供給單元,在所 述圓柱狀的上彎針導向體上貫通形成有與所述貫通孔正交的上下兩個長孔,其 中,在上部的貫通長孔內嵌合著帶有彈性唇部的油封環(huán),該彈性唇部與所述上 彎針臺的外周面彈性地滑動接觸,將沾附于該外周面的潤滑油剩余部分刮去, 同時在下部的貫通長孔內嵌合著可將被刮去的剩余潤滑油吸收保持的吸油環(huán), 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彎針導向體的上部貫通長孔內的所述油封環(huán)外周部安裝 有可將被所述彈性唇部刮去的潤滑油吸收的多孔質構件,并設置有將被所述多 孔質構件吸收的潤滑油強制回收的潤滑油強制回收單元。
根據具有上述特征結構的技術方案4所記載的發(fā)明,在上述技術方案1 所記載的發(fā)明的效果基礎上,雖然當在縫紉機高速運轉中為確保上彎針臺良好 的潤滑性能而加大對該上彎針臺的供油量、從而相應地增加了刮去剩余潤滑油 的油量時,所述多孔質構件的吸收量也相應增加而成為飽和狀態(tài),會促使更早 地發(fā)生漏油,但由于這種情況下可利用強制回收單元將被多孔質構件吸收的潤 滑油強制回收進行排油,因此能更加可靠且合理地防止剩余潤滑油重新沾附于 上彎針臺外周面以及隨之發(fā)生的向上方飛散,可獲得能明顯提高所期望的漏油 防止功能及其持續(xù)性的效果。
在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1或技術方案4所記載發(fā)明的上彎針機構的漏油防止 裝置中,在所述上彎針導向體的貫通孔內,在比所述油封環(huán)高的上方位置另外 設置有帶有粉塵密封用彈性唇部的粉塵密封環(huán),用于防止粉塵從所述上彎針導 向體的上方部進入所述貫通孔內(技術方案2、 5),或者,在所述油封環(huán)上, 除剩余潤滑油的刮去用彈性唇部外還一體形成有粉塵密封用彈性唇部,用于防 止粉塵從所述上彎針導向體的上方部進入所述貫通孔內(技術方案3、 6),由 此,能防止因從上方部飛散落下的粉塵進入貫通孔內的刮去用彈性唇部與上彎 針導向體外周面之間而造成這些部件磨損、或者因粉塵混入被刮去的剩余潤滑 油中而使?jié)櫥阅茏儾钅菢拥牟涣棘F象。特別是當油封環(huán)采用了將剩余潤滑油
的刮去用彈性唇部和粉塵密封用彈性唇部一體形成的結構時,只需使用單一的 油封環(huán)即可,因此,不僅能簡化構造及組裝,而且能發(fā)揮上述的防塵效果,能 防止造成潤滑性能變差的不良現象發(fā)生。
另外,作為技術方案4所記載的發(fā)明的上彎針機構的漏油防止裝置中的潤 滑油強制回收單元,即可像技術方案7所述的那樣,包括為了引導被所述多 孔質構件吸收的潤滑油向所述吸油環(huán)側流下、以使所述上下的貫通長孔連通連 接的形態(tài)在上彎針導向體上形成的油槽;為了將包括經由該油槽流下的潤滑油 在內的被所述吸油環(huán)吸收保持的潤滑油強制回收、以前端吸引口與所述下部貫 通長孔開口連接的形態(tài)在縫紉機框架上形成的排油孔;以及與該排油孔連接的 吸引泵,或者也可像技術方案8所述的那樣,包括為了將被所述多孔質構件
吸收的潤滑油直接強制回收、以前端吸引口與所述上部貫通長孔開口連接的形
態(tài)在縫紉機框架上形成的排油孔;以及與該排油孔連接的吸引泵。
并且,作為技術方案4所記載的發(fā)明的上彎針機構的漏油防止裝置中的潤 滑油強制回收單元的構成要素即油槽,如技術方案9所述,最好是在所述上彎 針導向體的旋轉軸線方向兩面的、以所述上彎針臺的滑動軸心為中心的左右大 致對稱位置上形成有多個油槽。這種情況下,可使被油封環(huán)外周部的多孔質構 件吸收而成為飽和狀態(tài)的潤滑油一邊隨著上彎針導向體的往復旋轉而向左右 流動, 一邊經由下位的油槽而被順利地引向下部貫通長孔內的吸油環(huán)側流下, 能更加可靠且迅速地發(fā)揮剩余潤滑油的強制回收作用,能進一步提高所期望的 漏油防止效果。
圖1為以取下前蓋板的狀態(tài)來表示組裝有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上彎針機 構的漏油防止裝置的包縫機中的縫紉機框架整體的主視圖。 圖2為上彎針機構的分解立體圖。 圖3為該上彎針機構的組裝立體圖。 圖4為該上彎針機構的主視圖。 圖5為該上彎針機構主要部分的放大主視圖。
圖6為該上彎針機構主要部分的放大俯視圖。
圖7為沿圖5的A—A線的橫剖視圖。
圖8為沿圖6的B—B線的縱剖視圖。
圖9為沿圖5的C一C線的縱剖視圖。
圖IO為該上彎針機構的組裝部附近的縱剖側視圖。
圖11為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上彎針機構主要部分的放大主視圖。
圖12為該上彎針機構主要部分的放大主視圖。
圖13為沿圖11的A—A線的橫剖視圖。
圖14為沿圖12的E—E線的橫剖視圖。
圖15為沿圖11的F—F線的橫剖視圖。
圖16為該上彎針機構的組裝部附近的縱剖側視圖。
圖17為由本申請人提出的己申請專利技術中的上彎針機構主要部分的放 大主視圖。
圖18為該上彎針機構主要部分的放大主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參照
本發(fā)明的實施例。
圖1為以取下安裝于縫紉機框架1的前蓋板(未圖示)的狀態(tài)來表示 組裝有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上彎針機構的漏油防止裝置的包縫機中的縫紉 機框架1整體的主視圖,在該縫紉機框架1的前面顯露出上彎針機構2。
圖2為上彎針機構2的分解立體圖,圖3為該上彎針機構2的組裝立 體圖,圖4為該上彎針機構2的主視圖。在這些圖中,符號3是通過固定 螺釘4固定于縫紉機框架1前面的上彎針導向構件,在該上彎針導向構件3 的前端部形成有沿送布方向的圓形孔5,該圓形孔5的上下方向上具有面對 著上彎針導向構件3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開口 5A、 5B。在所述圓形孔5內, 可圍繞圓形孔5的圓中心旋轉自如地嵌合保持著圓柱狀的上彎針導向體6, 在該圓柱狀的上彎針導向體6上形成有沿其徑向貫通的貫通孔7,同時在該 貫通孔7中插通著滑動自如的筒軸狀的上彎針臺8。
在所述上彎針臺8的上端部通過固定螺釘9固定有上彎針10,同時, 該上彎針臺8的下端部通過筒狀銷14可相對旋轉地與上彎針曲柄13的另 一端連接,該上彎針曲柄13的基端通過緊固螺釘12固定在與縫紉機主軸 (未圖示)連動而正反往復旋轉的上彎針軸ll上,沿上下方向(圖4中箭 頭u-d的方向)進行往復擺動運動,利用該上彎針曲柄13和筒狀銷14,隨 著所述上彎針軸11的正反往復旋轉,使所述上彎針臺8被上彎針導向體6 引導,使其一邊圍繞所述圓的中心傾動一邊進行滑動升降,由此構成了連 桿機構。
在構成所述連桿機構的筒狀銷14的中空部內裝填有浸漬了潤滑油的 油芯15,同時該筒狀銷14水平狀配置固定于縫紉機框架1內部的下方位置, 上面部具有切口部16a的供油筒16的內部也裝填有油芯17,該油芯17的 一端部從供油筒16的端面稍許突出,以與所述上彎針臺8的下端部滑動接 觸。通過這樣構成,當上彎針臺8滑動升降時,隨著該上彎針臺8的下端 部間歇性地與所述油芯17的突出端部滑動接觸,浸漬于油芯17的潤滑油 的一部分在濺起的同時與油芯17的突出端部間歇性接觸而轉移至油芯15 側,保持在該油芯15中的潤滑油緩慢滲出而沾附于銷14,這些沾附的潤滑 油隨著銷14的往復旋轉而飛散,形成噴霧狀,發(fā)揮向所述上彎針臺8的外 周面8a供給潤滑油的功能,由此構成了潤滑油供給單元。
具有上述這種基本結構的包縫機的上彎針機構2中,如圖5 圖9所 示,在所述圓柱狀的上彎針導向體6上,沿該上彎針導向體6的厚度方向 形成有與其徑向的貫通孔7正交的貫通狀的上下兩個長孔19、 20。這兩個 貫通長孔19、 20中,在上部的貫通長孔19內嵌合著油封環(huán)21,在該油封 環(huán)21的內周面?zhèn)纫惑w形成有彈性唇部21a和粉塵密封用彈性唇部21b,所 述彈性唇部21a與所述上彎針臺8的外周面8a彈性滑動接觸,將由所述潤 滑油供給單元供給來的沾附于該外周面8a的潤滑油剩余部分刮去,所述粉 塵密封用彈性唇部21b用于防止粉塵從所述上彎針導向體6的上方部進入 貫通孔7內,同時,在該油封環(huán)21的外周部嵌合著海綿等多孔質構件25, 在將這種多孔質構件25填充于該油封環(huán)21與貫通長孔19的端內周面之間
所形成的微小空間部的狀態(tài)下,可吸收被所述彈性唇部21a刮去的剩余潤 滑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在所述上彎針導向體6的下部貫通長孔20內嵌合著由毛氈 等構成的吸油環(huán)22,該吸油環(huán)22可將被所述油封環(huán)21的彈性唇部21a刮 去的剩余潤滑油中的、通過所述上彎針臺8的外周面與所述貫通孔7的內 周面間的微小間隙而流下來的一部分潤滑油吸收保持。
另外,如圖1所示,在縫紉機框架1上形成有傾斜狀穿設的排油孔23, 該排油孔23的長度從縫紉機框架1的下端部一直到達所述上彎針導向構件 3的前端部附近。該排油孔23的下端部通過排油管(未圖示)與次擺線泵 或齒輪泵等泵體(未圖示)連接,同時,如圖IO所示,在排油孔23的上 端部穿設形成有與其正交的吸引口 24,該吸引口 24與所述上彎針導向體6 上形成的上部貫通長孔19開口連接,利用所述泵體及排油孔23,將被所述 多孔質構件25吸收保持的剩余潤滑油從吸引口 24經由所述排油孔23強制 回收(排油),由此構成了潤滑油強制回收單元。
下面,對包括上述第一實施例的上彎針機構2的漏油防止裝置的包縫 機的動作進行說明。
隨著與縫紉機主軸(未圖示)的旋轉連動的上彎針軸11的正反往復旋 轉,上彎針曲柄13沿圖4的箭頭u — d方向往復擺動運動,在該上彎針曲 柄13的往復擺動運動下,上彎針臺8沿圖4的箭頭ul — dl方向在上彎針 導向體6的貫通孔7內滑動升降,同時上彎針導向體6在上彎針導向構件3 的圓形孔5內圍繞該圓的中心往復旋轉。這樣,上彎針10如圖4的箭頭a 所示以拋物線狀的軌跡進行運動,與未圖示的針及下彎針配合運動,從而 形成鎖邊縫。
在這種鎖邊縫紉動作中,當所述上彎針臺8滑動升降時,隨著該上彎 針臺8的下端部間歇性地與供油筒16內的油芯17的突出端部滑動接觸, 浸漬于油芯17的潤滑油的一部分在濺起的同時從油芯17轉移至油芯15偵U, 保持在該油芯15中的潤滑油緩慢滲出而沾附于銷14,這些沾附的潤滑油隨 著銷14的往復旋轉而飛散成噴霧狀,潤滑油向所述上彎針臺8的外周面8a
供給而沾附在該外周面8a上。由此,能良好地保持上彎針機構2中的上彎 針臺8滑動升降的潤滑性。
并且,由于沾附在上彎針臺8的外周面8a上的潤滑油中的剩余部分在 上彎針臺8的外周面8a與油封環(huán)21的彈性唇部21a彈性接觸下被刮去, 因此能防止該剩余潤滑油向上彎針導向體6及上彎針導向構件3的上方飛 散(漏油)而弄臟線和布料等事態(tài)的發(fā)生。
另外,在與油封環(huán)21的彈性唇部21a的彈性接觸下從上彎針臺8的外 周面8a刮去的剩余潤滑油的一部分通過上彎針臺8的外周面與貫通孔7的 內周面間的微小間隙而流下,立即被配置于所述油封環(huán)21下部的吸油環(huán)22 吸收保持,由此,還能防止剩余潤滑油通過上彎針臺8的外周面8a及貫通 孔7的內周面向下方滴流而弄臟縫紉機框架1等的事態(tài),又由于被該吸油 環(huán)22吸收保持的潤滑油從該吸油環(huán)22的內周面重新向上彎針臺8的外周 面8a供給,在上彎針臺8升降運動的潤滑中循環(huán)利用,因此,潤滑油不再 浪費,不僅整體上使用少量潤滑油,而且能長期且圓滑地維持上彎針臺8 的升降運動。
另一方面,在與油封環(huán)21的彈性唇部21a的彈性接觸下從上彎針臺8 的外周面8a刮去的剩余潤滑油的殘留的一部分繞回到油封環(huán)21的外周部 而被多孔質構件25吸收保持,并且,在縫紉機高速運轉時,向上彎針臺8 的供油量增多,相應地,被油封環(huán)21的彈性唇部21a刮去的剩余潤滑油的 油量增加,其結果是,即使所述多孔質構件25的吸收油量增多而成為了飽 和狀態(tài),也能利用所述潤滑油強制回收單元強制地將被該多孔質構件25吸 收的潤滑油回收排油。由此,能防止被刮去的剩余潤滑油的一部分隨著上 彎針導向構件3的往復旋轉而向油封環(huán)21的上方濺起并在重新沾附于上彎 針臺8的外周面8a后向上方飛散那樣的、漏油防止功能在短時間內變差的 事態(tài)發(fā)生,能長期穩(wěn)定地維持所期望的漏油防止功能。
并且,由于從上彎針導向構件3的上方部飛散落下的線屑等粉塵被與 所述油封環(huán)21 —體形成的彈性唇部21b阻止而不能進入貫通孔7內,因此, 還能防止發(fā)生下列不良現象因所述粉塵進入上彎針臺8的外周面8a與貫
通孔7的內周面間而造成這些部件磨損,或者因粉塵混入被刮去的剩余潤 滑油中而使?jié)櫥阅茏儾睢?br>
如上所述,在基于潤滑油長期正常供給的潤滑性保持、對該潤滑油向 上方飛散所造成的線和布料等弄臟的防止即可靠的漏油防止功能的維持、 剩余潤滑油的循環(huán)再利用功能、粉塵進入貫通孔7內的防止功能、粉塵混 入剩余潤滑油內的防止功能的相互疊加作用下,就整體而言,能長期、順 暢且穩(wěn)定性良好地維持包縫機的動作。
圖11 圖16為表示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上彎針機構的漏油防止裝置
中的潤滑油強制回收單元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圖。在該第二實施例中,為了使與所述上彎針導向體6的徑向貫通孔7正交形成的上下兩個貫通長孔19、 20連通地連接,如圖15所示,在上彎針導向體6的旋轉軸線方向兩面6a、 6b上的、以上彎針臺8的滑動軸心為中心大致左右對稱的位置上形成有合 計四個油槽26,同時,在縫紉機框架1上以傾斜狀態(tài)穿設形成有排油孔23, 該排油孔23的下端部通過排油泵(未圖示)與次擺線泵或齒輪泵等泵體(未 圖示)連接,排油孔23上端的吸引口 24如圖16所示與所述上彎針導向體 6上形成的下部貫通長孔20開口連接,由帶有該吸引口 24的排油孔23、 所述泵體和所述油槽26構成了潤滑油強制回收單元。其它結構與第1實施 例相同,故對相應部件及部位標記同一符號并省略其詳細說明。
具有上述第二實施例的上彎針機構2的漏油防止裝置的包縫機的動作 基本上與第一實施例中的說明相同,但由于在與油封環(huán)21的彈性唇部21a 彈性接觸下從上彎針臺8的外周面8a刮去的剩余潤滑油的后處理方面與第 一實施例不一樣,故下面對該剩余潤滑油的后處理進行說明。
即,在與油封環(huán)21的彈性唇部21a彈性接觸下從上彎針臺8的外周面 8a刮去而繞回到油封環(huán)21外周部的剩余潤滑油雖被多孔質構件25吸收保 持,但因該多孔質構件25成為飽和狀態(tài)而未被吸收盡的潤滑油與經由所述 油槽26向下部貫通長孔20側流下并通過上彎針臺8的外周面8a及貫通孔 7的內周面向下方滴流來的潤滑油一起被吸油環(huán)22吸收保持,被該吸油環(huán) 22吸收保持的潤滑油被所述潤滑油強制回收單元強制回收進行排油。這樣,
在該第二實施例中,特別是在向上彎針臺8的外周面8a的供油量增多時, 也能防止被刮去的剩余潤滑油的一部分隨著上彎針導向構件3的往復旋轉 而向油封環(huán)21的上方濺起、在重新沾附于上彎針臺8的外周面8a后向上 方飛散那樣的漏油防止功能在短時間內變差的事態(tài)發(fā)生,能長期穩(wěn)定地維 持所期望的漏油防止功能。
另外,在上述第一實施例及第二實施例中,粉塵密封用彈性唇部21b 和剩余潤滑油刮去用彈性唇部21a —體形成于油封環(huán)21,但也可將帶有粉 塵密封用彈性唇部的粉塵密封環(huán)與油封環(huán)21分體設置,并在所述油封環(huán)21 的上方位置將該粉塵密封環(huán)嵌入上彎針導向體6的貫通孔7內。這種情況 下,能可靠地防止從上彎針導向體6及上彎針導向構件3的上方部飛散落 下的粉塵進入到具有剩余潤滑油的刮去用彈性唇部21a的油封環(huán)21的嵌合 位置。能進一步提高防止上述那樣的不良現象、即因所述粉塵進入上彎針 臺8的外周面8a與貫通孔7的內周面間而造成這些部件磨損或者因粉塵混 入被刮去的剩余潤滑油中而使?jié)櫥阅茏儾钅菢拥牟涣棘F象發(fā)生的效果。
另外,在上述第一實施例中,在縫紉機框架1上,將與泵體連接的排 油孔23的吸引口 24僅與上彎針導向體6上形成的上部貫通長孔19開口連 接,但如圖10中的虛線所示,也可再設置與下部貫通長孔20開口連接的 吸引口 24'。
并且,作為縫紉機框架1的排油孔23,如上述實施例所示,表示的排 油孔23是以一直線的傾斜狀態(tài)穿設而形成,其長度從縫紉機框架1的下端 部一直到達上彎針導向構件3的前端部附近,但不限定于此,也可將稍有 傾斜坡度而形成水平狀態(tài)的孔和與該孔連接而形成垂直狀態(tài)的孔組合而 成。
權利要求
1. 一種上彎針機構的漏油防止裝置,包括固定于縫紉機框架的上彎針導向構件;在所述上彎針導向構件上形成的圓形孔內以可圍繞該圓的中心自由旋轉的形態(tài)被嵌合保持的圓柱狀的上彎針導向體;可自由滑動地插通在徑向貫通所述上彎針導向體而形成的孔中、在上端固定有上彎針的上彎針臺;將所述上彎針臺的下端以連動狀態(tài)連接到上彎針軸、使所述上彎針臺隨著所述上彎針軸的正反往復旋轉而由所述上彎針導向體引導一邊繞所述圓的中心傾動一邊進行滑動升降的連桿機構;以及向所述上彎針臺的外周面供油的潤滑油供給單元,在所述圓柱狀的上彎針導向體上沿上彎針導向體的厚度方向貫通形成有與所述貫通孔正交的上下兩個長孔,其中,在上部的貫通長孔內嵌合著帶有彈性唇部的油封環(huán),該彈性唇部與所述上彎針臺的外周面彈性地滑動接觸而將沾附于該外周面的潤滑油剩余部分刮去,在下部的貫通長孔內嵌合著可將被刮去的剩余潤滑油吸收保持的吸油環(huán),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彎針導向體的上部貫通長孔內,在所述油封環(huán)的外周部安裝有可將被所述彈性唇部刮去的潤滑油吸收的多孔質構件。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上彎針機構的漏油防止裝置,其特征在于,在 所述上彎針導向體的貫通孔內,在比所述油封環(huán)高的上方位置另外設置有 帶有粉塵密封用彈性唇部的粉塵密封環(huán),該粉塵密封用彈性唇部用于防止 粉塵從所述上彎針導向體的上方部進入所述貫通孔內。
3.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上彎針機構的漏油防止裝置,其特征在于,在 所述油封環(huán)上,除剩余潤滑油的刮去用彈性唇部外還一體形成有粉塵密封 用彈性唇部,該粉塵密封用彈性唇部用于防止粉塵從所述上彎針導向體的 上方部進入所述貫通孔內。
4. 一種上彎針機構的漏油防止裝置,包括 固定于縫紉機框架的上彎針導向構件;在所述上彎針導向構件上形成的圓形孔內以可圍繞該圓的中心自由旋轉的形態(tài)被嵌合保持的圓柱狀的上彎針導向體;可自由滑動地插通在徑向貫通所述上彎針導向體而形成的孔中、在上 端固定有上彎針的上彎針臺;將所述上彎針臺的下端以連動狀態(tài)連接到上彎針軸、使所述上彎針臺 隨著所述上彎針軸的正反往復旋轉而由所述上彎針導向體引導一邊繞所述 圓的中心傾動一邊進行滑動升降的連桿機構;以及向所述上彎針臺的外周面供油的潤滑油供給單元,在所述圓柱狀的上彎針導向體上沿上彎針導向體的厚度方向貫通形成 有與所述貫通孔正交的上下兩個長孔,其中,在上部的貫通長孔內嵌合著 帶有彈性唇部的油封環(huán),該彈性唇部與所述上彎針臺的外周面彈性地滑動 接觸而將沾附于該外周面的潤滑油剩余部分刮去,在下部的貫通長孔內嵌 合著可將被刮去的剩余潤滑油吸收保持的吸油環(huán),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彎針導向體的上部貫通長孔內,在所述油封環(huán)的外周部安裝有可將被所述彈性唇部刮去的潤滑油吸收的多孔質構件,所述漏油防止裝置還設置有將被所述多孔質構件吸收的潤滑油強制回 收的潤滑油強制回收單元。
5.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上彎針機構的漏油防止裝置,其特征在于,在 所述上彎針導向體的貫通孔內,在比所述油封環(huán)高的上方位置另外設置有 帶有粉塵密封用彈性唇部的粉塵密封環(huán),該粉塵密封用彈性唇部用于防止 粉塵從所述上彎針導向體的上方部進入所述貫通孔內。
6.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上彎針機構的漏油防止裝置,其特征在于,在 所述油封環(huán)上,除剩余潤滑油的刮去用彈性唇部外還一體形成有粉塵密封 用彈性唇部,該粉塵密封用彈性唇部用于防止粉塵從所述上彎針導向體的 上方部進入所述貫通孔內。
7.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上彎針機構的漏油防止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潤滑油強制回收單元包括為了引導被所述多孔質構件吸收的潤滑油向所述吸油環(huán)側流下、以使 所述上部貫通長孔和下部貫通長孔連通連接的形態(tài)在上彎針導向體上形成 的油槽;為了將包括經由該油槽流下的潤滑油在內的被所述吸油環(huán)吸收保持的 潤滑油強制回收、以前端吸引口與所述下部貫通長孔開口連接的形態(tài)在縫 紉機框架上形成的排油孔;以及與所述排油孔連接的吸引泵。
8.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上彎針機構的漏油防止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潤滑油強制回收單元包括為了將被所述多孔質構件吸收的潤滑油直接強制回收、以前端吸引口 與所述上部貫通長孔開口連接的形態(tài)在縫紉機框架上形成的排油孔;以及 與所述排油孔連接的吸引泵。
9. 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上彎針機構的漏油防止裝置,其特征在于,所 述油槽在所述上彎針導向體的旋轉軸線方向兩面的、以所述上彎針臺的滑 動軸心為中心的左右大致對稱位置上形成有多個。
全文摘要
一種上彎針機構的漏油防止裝置,在可自由旋轉地嵌合保持于上彎針導向構件上形成的圓形孔內的圓柱狀的上彎針導向體上形成有與上彎針臺的滑動升降用貫通孔正交的上下兩個貫通長孔,上部貫通長孔內嵌合著與上彎針臺的外周面彈性地滑動接觸的帶有潤滑油刮去用唇部的油封環(huán),下部貫通長孔內嵌合著可將被刮去的剩余潤滑油吸收保持的吸油環(huán),由此,能可靠且良好地發(fā)揮剩余潤滑油的刮去作用,同時能可靠地防止該被刮去的剩余潤滑油重新沾附于上彎針臺的外周面而向上方飛散,能長期穩(wěn)定地維持漏油防止功能。
文檔編號D05B71/00GK101381933SQ20081021572
公開日2009年3月11日 申請日期2008年9月5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9月8日
發(fā)明者金川靖男 申請人:大和縫紉機制造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