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三線絨布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在大圓機的編織部編織的三線絨布。尤其涉及一種在面料表面富有網(wǎng)眼效果的設計面料。
背景技術:
:一般在大圓機編織部編織的三線絨布為,面紗線圈壓住毛紗,地紗線圈從上方夾住而重疊編織,其特征在于毛紗不會在面料表面露出。因為由毛紗(Ok—)、面紗(夕<'和地紗(二:yh^y)的3根紗線組成而編織,所以被稱為"三線絨布"。在面料背面出現(xiàn)的代表性花紋有1隔1鋸齒紋、2隔1斜紋、3隔1鋸齒紋,有的織機編織的面料可以用毛紗表現(xiàn)出提花風格。如圖1為3隔1鋸齒紋的三線絨布,如表1為其面料的結構意匠圖。表1O二成圈(二、y卜)爭=集圈(毛紗)一二浮線(夕工少卜)B:區(qū)域、C:橫列<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4</column></row><table>3隔1鋸齒紋三線絨布結構意匠圖(現(xiàn)有組織)但是,在如上述所示的面料中不存在以由面紗線圈和地紗線圈組成為基礎而還具有鮮明的網(wǎng)眼花紋效果的兼?zhèn)鋬蓚€特點的三線絨布。
實用新型內(nèi)容為解決如上述課題,本實用新型通過一種由毛紗、面紗及地紗的3根紗線組成并用大圓機編織的三線絨布而達成,其特征在于,所有的面紗形成成圈,而地紗形成成圈或者形成浮線。優(yōu)選的是,其特征為一個區(qū)域由連續(xù)編織的毛紗、面紗和地紗組成,在最初區(qū)域形成集圈的毛紗被面紗線圈壓住,從上方夾住而重疊編織有地紗線圈,在緊接最初區(qū)域的接下來的區(qū)域,在上述最初區(qū)域的毛紗形成集圈的同一個行上,地紗形成浮線。實用新型效果如上述所示,在本實用新型的面料中,得到由面紗線圈和地紗線圈組成的基礎面料上還具有鮮明的網(wǎng)眼花紋效果的三線絨布,因此富有通氣性,而且兼?zhèn)淙€絨和網(wǎng)眼花紋的兩個特點,從而得到富有設計性的三線絨布。而且,在集圈部的所有毛紗被面紗線圈穩(wěn)固握住,因此不會受到網(wǎng)眼花紋的影響,也不會使毛紗線圈不平整,從而得到漂亮的面料。圖1是現(xiàn)有組織的3隔1鋸齒紋三線絨布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提出的3隔1鋸齒紋三線絨(網(wǎng)眼)面料的背面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提出的2隔1斜紋三線絨(網(wǎng)眼)面料的背面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提出的1隔1鋸齒紋三線絨(網(wǎng)眼)面料的背面圖。圖中A1、A4一實施例1的毛紗A2、A5一實施例1的面紗A3、A6一實施例1的地紗B1、B4—實施例2的毛紗B2、B5—實施例2的面紗B3、B6一實施例2的地紗C1、C4一實施例3的毛紗C2、C5一實施例3的面紗C3、C6一實施例3的地紗。具體實施方式如下述所示,關于本實用新型的最佳實施方式,邊參照有關表和附圖邊進行說明。另外,表中的符號o表示地紗成圈、參表示面紗成圈、一表示毛紗浮線、W表示地紗浮線。符號B稱為區(qū)域,為了方便起見,由毛紗、面紗、地紗組成的3個橫列構成1個區(qū)域。符號C表示橫列,即在面料上橫向連續(xù)形成的線圈。雖然沒標記符號,但在面料上縱向連續(xù)形成的線圈表示縱行。圖2至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面料,表2至表4表示與上述的圖2至圖4對應的布結構分解圖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3隔1鋸齒紋三線絨(網(wǎng)眼)布、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的2隔1斜紋三線絨(網(wǎng)眼)布、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3的1隔1鋸齒紋三線絨(網(wǎng)眼)布的背面圖。實施例1下面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1的圖2和表2。在圖2和表2中第1區(qū)域的毛紗(Al)的結構為第l縱行形成集圈、從第2縱行至第4縱行形成浮線,依次循環(huán)。第1區(qū)域的面紗(A2)的結構為所有的縱行形成成圈,依次循環(huán)。第1區(qū)域的地紗(A3)的結構為從第1縱行至第2縱行形成成圈、第3縱行形成浮線、第4縱行形成成圈,依次循環(huán)。接下來,第2區(qū)域的毛紗(A4)的結構為從第1縱行至第2縱行形成浮線、第3縱行形成集圈、第4縱行形成浮線,依次循環(huán)。第2區(qū)域的面紗(A5)的結構為所有的縱行形成成圈,依次循環(huán)。第2區(qū)域的地紗(A6)的結構為第1縱行形成浮線、從第2縱行至第4縱行形成成圈,依次循環(huán)。如上述所示,由6個橫列構成1個循環(huán)而形成花紋。<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7</column></row><table>一面紗(A5)—毛紗(A4)—地紗(A3)—面紗(A2)—毛紗(A1)3隔1鋸齒紋三線絨(網(wǎng)眼)布結構分解圖實施例2下面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的圖3和表3。在圖3和表3中第1區(qū)域的毛紗(B1)的結構為第1縱行形成集圈、從第2縱行至第3縱行形成浮線,依次循環(huán)。第1區(qū)域的面紗(B2)的結構為所有的縱行形成成圈,依次循環(huán)。第1區(qū)域的地紗(B3)的結構為從第1縱行至第2縱行形成成圈、第3縱行形成浮線,依次循環(huán)。接下來,第2區(qū)域的毛紗(B4)的結構為第l縱行形成浮線、第2縱行形成集圈、第3縱行形成浮線,依次循環(huán)。第2區(qū)域的毛紗(B5)的結構為所有的縱行形成成圈,依次循環(huán)。第2區(qū)域的地紗(B6)的結構為第1縱行形成浮線、從第2縱行至第3縱行形成成圈,依次循環(huán)。接下來,第3區(qū)域的毛紗(B7)的結構為從第1縱行至第2縱行形成浮線、第3縱行形成集圈,依次循環(huán)。第2區(qū)域的面紗(B8)的結構為所有的縱行形成成圈,依次循環(huán)。第2區(qū)域的地紗(B9)的結構為第1縱行形成成圈、第2縱行形成浮線、第3縱行形成成圈,依次循環(huán)。如上述所示,由9個橫列構成1個循環(huán)而形成花紋。表3〇=成圈攀二集圈(毛紗)—=浮線W二浮線(地紗)B:區(qū)域、C:橫列<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8</column></row><table>2隔1鋸齒紋三線絨(網(wǎng)眼)布結構分解圖實施例3下面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的圖4和表4。在圖4和表4中第1區(qū)域的毛紗(C1)的結構為第l縱行形成集圈、第2縱行形成浮線,依次循環(huán)。第1區(qū)域的面紗(C2)的結構為所有的縱行形成成圈,依次循環(huán)。第1區(qū)域的地紗(C3)的結構為第1縱行形成成圈、第2縱行形成浮線,依次循環(huán)。接下來,第2區(qū)域的毛紗(C4)的結構為第l縱行形成浮線、第2縱行形成集圈,依次循環(huán)。第2區(qū)域的面紗(C5)的結構為所有的縱行形成成圈,依次循環(huán)。第2區(qū)域的地紗(C6)的結構為第1縱行形成浮線、第2縱行形成成圈,依次循環(huán)。如上述所示,由6個橫列構成1個循環(huán)而形成花紋。表4〇=成圈參=集圈(毛紗)一二浮線W-浮線(地紗)B:區(qū)域、C:橫列第6C〇w〇—地紗(C6)25C〇〇〇〇—面紗(C5)B4C一一攀—毛紗(C4)第3C〇〇—地紗(C3)12C〇〇〇〇—面紗(C2)B1C參一參一—毛紗(C1)l隔l鋸齒紋三線絨(網(wǎng)眼)布結構分解圖上述實施例1至3的面料本身可以在眾所周知的三線絨衛(wèi)衣機上通過實施本實用新型的設定來編織??梢跃幙棾鲞@種面料的織機,例如為株式會社福原精機制作所公司(日本神戶市)所制造的DF3、Z/DF4機。本實用新型不僅限定于如上述所示的實施例1至3,還可以在權利要求的范圍內(nèi)進行各種各樣的組織變化。權利要求1.一種三線絨布,其通過大圓機編織,由毛紗、面紗及地紗的3根紗線組成,其特征在于,所有的面紗形成成圈,地紗形成成圈或者形成浮線。2.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三線絨布,其特征在于,一個區(qū)域由連續(xù)編織的毛紗、面紗和地紗組成,在最初區(qū)域形成集圈的毛紗被面紗線圈壓住,從其上方夾住而重疊編織有地紗線圈,在緊接最初區(qū)域的接下來的區(qū)域,在上述最初區(qū)域的毛紗形成集圈的同一個行上,地紗形成浮線。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三線絨布,其特征在于,毛紗花紋的浮線和成圈是l隔l。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三線絨布,其特征在于,毛紗花紋的浮線和成圈是2隔1。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三線絨布,其特征在于,毛紗花紋的浮線和成圈是3隔1。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三線絨布,其在由面紗線圈和地紗線圈組成的基礎面料上具有鮮明的網(wǎng)眼花紋效果。由毛紗、面紗及地紗的3根紗線組成并用大圓機編織的三線絨布,其特征在于,所有的面紗形成成圈,而地紗形成成圈或者形成浮線。進而,由連續(xù)編織的毛紗、面紗和地紗組成一個區(qū)域,在最初區(qū)域形成集圈的毛紗被面紗線圈壓住,從上方夾住而重疊編織有地紗線圈,在接下來的區(qū)域上述最初區(qū)域的毛紗形成集圈的同一個行上,地紗形成浮線。文檔編號D03D27/00GK201254634SQ20082012992公開日2009年6月10日申請日期2008年7月23日優(yōu)先權日2008年7月23日發(fā)明者古川智之,潔林申請人:株式會社福原精機制作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