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縫紉機的切線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在可動刀開始切線前能將從梭延伸出的底線拉出規(guī)定量 的縫紉機的切線裝置。
背景技術:
一般而言,工業(yè)縫紉機在其針板的下側包括具有固定刀和可動刀的切線裝 置。切線裝置在縫制結束時動作,將從針板上的加工布延伸的面線和從梭延伸 的底線同時切斷。以往的切線裝置包括可動刀直線狀往復移動的直線移動型切 線裝置和可動刀繞軸擺動的擺動型切線裝置。
日本專利公開特許公報2005年第278928號公報所記載的縫紉機具有擺動
型的切線裝置。切線裝置的固定刀用螺釘固定在針板的下表面上。切線裝置的
可動刀安裝成能以與針板的下表面垂直的支撐銷為中心進行擺動。固定刀和可 動刀具有隔著針板的針孔形成位置相對的刀尖。可動刀的與刀尖相反的一側的
端部通過連接桿與切線連桿機構連接。切線時,連接桿通過切線連桿機構的動 作進行前后移動。可動刀通過連接桿的移動進行擺動。擺動的可動刀的刀尖與 固定刀的刀尖互動,將面線和底線切斷。
底線以巻繞在梭心上的狀態(tài)收容在配置于針板下側的梭內(nèi)部。面線穿通縫 針的針眼,通過刺透針板上的加工布下降的縫針的上升運動,在針板的下側形 成面線環(huán)??p紉機通過旋轉的梭的梭尖將面線環(huán)捕捉后使底線與該面線環(huán)交織 來形成線跡??p紉機具有將與底線交織的面線環(huán)拉緊的挑線桿。在通過挑線桿 的動作將面線環(huán)拉緊后,切線裝置將面線和底線切斷。
面線環(huán)的拉緊動作是將從梭內(nèi)部的梭心延伸出的底線向上方拉起。以往的 切線裝置在底線被拉起的狀態(tài)下將底線切斷。底線張力在切斷時瞬間增大,巻 繞有該底線的梭心會在梭內(nèi)部空轉。因此,底線因梭心空轉而富余,存在重新
4開始縫制后的縫制狀態(tài)會變得不穩(wěn)定的問題。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不讓切斷底線時增大的底線張力傳遞到梭心、以 防止梭心空轉的縫紉機的切線裝置。
技術方案1的縫紉機的切線裝置,設置在針板下側具有與縫針的上下運動 同步旋轉的梭的縫紉機中,具有切線機構,該切線機構具有固定于所述針板的 下表面的固定刀以及在與所述針板的下表面平行的面內(nèi)進行往復擺動的可動 刀,通過所述可動刀和所述固定刀的互動,將所述可動刀在從待機位置前進到 最大擺動位置的期間內(nèi)捕捉的面線和所述可動刀在從最大擺動位置后退到待 機位置的期間內(nèi)捕捉的底線切斷,所述縫紉機的切線裝置具有底線拉出機構, 該底線拉出機構與所述可動刀的擺動連動地進行動作,在前進的所述可動刀捕 捉到所述面線后并在后退的所述可動刀捕捉所述底線之前,將該底線從所述梭 中拉出規(guī)定量。
底線拉出機構與切線機構的可動刀的擺動連動地進行動作。后退的可動刀 將底線拉出機構從梭中拉出規(guī)定量的底線捕捉。可動刀將前進時捕捉到的面線 和后退時捕捉到的底線在其與固定刀之間切斷。切斷時的底線因底線拉出機構 的拉出動作而具有適度的松弛性。因此,切斷時增大的底線張力不會傳遞到梭 內(nèi)部的梭心,可防止梭心空轉。
在技術方案2的縫紉機的切線裝置中,所述針板具有供所述縫針穿通的針 孔,所述底線拉出機構安裝在所述針板的下表面上,能以與該下表面垂直的支 撐軸為中心進行擺動,并具有相對于所述針孔被配置在與所述可動刀相反的一 側的擺動桿,該擺動桿通過與所述可動刀的前進反向地前進而將所述底線拉 出。
底線拉出機構具有擺動桿,該擺動桿在針板的下側以支撐軸為中心進行擺 動。擺動桿相對于針板上所設的針孔被配置在與切線裝置的可動刀相反的一 側。擺動桿通過與可動刀反向地前進,在不妨礙可動刀前進的情況下可靠地捕 捉底線并將其拉出。后退的可動刀通過擺動桿的后退能可靠地捕捉被該擺動桿拉出的底線。底線拉出機構的擺動桿通過與切線機構的可動刀連動地進行擺 動,可靠地將底線拉出,并可靠地使被拉出的底線移向可動刀。
在技術方案3的縫紉機的切線裝置中,所述底線拉出機構的擺動桿與所述 切線機構連接。
底線拉出機構的擺動桿通過與切線機構連接而可靠地與切線機構的可動 刀連動。前進的擺動桿可靠地將底線拉出,后退的擺動桿可靠地使被拉出的底 線移向可動刀。
在技術方案4的縫紉機的切線裝置中,具有連接桿,該連接桿將所述底線 拉出機構的擺動桿在從所述支撐軸離開的位置上與所述切線機構的可動刀連 接。
擺動桿通過連接桿與可動刀連接。擺動桿通過用連接桿連接的可動刀的擺 動進行擺動。擺動桿利用具有一根連接桿的簡單結構與切線機構連動地進行動 作。
在技術方案5的縫紉機的切線裝置中,所述底線拉出機構在所述可動刀到 達所述最大擺動位置前將所述底線捕捉,當所述可動刀到達了所述最大擺動位 置時將所述底線拉出規(guī)定量。
底線拉出機構在不妨礙可動刀前進的時刻將底線捕捉,并在可動刀后退前 的時刻結束底線的拉出??蓜拥对谇斑M時可靠地將面線捕捉,并在后退時可靠 地將被底線拉出機構拉出的底線捕捉。通過可動刀和固定刀的互動,可靠地將 被可動刀捕捉到的面線和底線切斷。
在技術方案6、 7的縫紉機的切線裝置中,所述可動刀具有線捕捉部,該
線捕捉部將所述面線在所述針板的下部形成的面線環(huán)在從加工布延伸出的一 側捕捉,所述擺動桿在所述線捕捉部捕捉到所述面線環(huán)后將所述底線捕捉。
擺動桿在前進的可動刀的線捕捉部捕捉到面線環(huán)后的時刻將底線捕捉。前 進的擺動桿在不會被面線環(huán)鉤住的情況下能可靠地將底線捕捉。
圖1是設于縫紉機內(nèi)部的本發(fā)明的切線裝置的立體圖。圖2是設于縫紉機內(nèi)部的本發(fā)明的切線裝置的側視圖。
圖3是本發(fā)明的切線裝置的主要部分的俯視圖。 圖4是本發(fā)明的切線裝置的主要部分的仰視圖。 圖5是可動刀的俯視圖。 圖6是切線凸輪板的主視圖。 圖7是梭的主視圖(切線前的待機狀態(tài))。
圖8是切線機構和底線拉出機構的俯視圖(切線前的待機狀態(tài))。 圖9是梭的主視圖(暫停狀態(tài))。
圖IO是切線機構和底線拉出機構的俯視圖(暫停狀態(tài))。 圖ll是梭的主視圖(底線的卡合開始狀態(tài))。
圖12是切線機構和底線拉出機構的俯視圖(底線的卡合開始狀態(tài))。 圖13是梭的主視圖(可動刀的最大擺動狀態(tài))。
圖14是切線機構和底線拉出機構的俯視圖(可動刀的最大擺動狀態(tài))。 圖15是梭的主視圖(即將要切線的狀態(tài))。
圖16是切線機構和底線拉出機構的俯視圖(即將要切線的狀態(tài))。 圖17是梭的主視圖(切線后的狀態(tài))。
圖18是切線機構和底線拉出機構的俯視圖(切線后的狀態(tài))。 圖19是說明切線機構和底線拉出機構的動作的時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參照表示最佳實施方式的附圖來詳細說明本發(fā)明。 如圖1 圖4所示,縫紉機M具有前后方向較長的箱形的底座1。在底 座1的后部設置有向上方豎起的立柱2。在立柱2的上部設置有機臂3,該 機臂3以與底座1相對的形態(tài)向前方(圖1的下方作為縫紉機M的前方) 延伸。在底座l前部的上表面上安裝有可裝拆的針板8。
在機臂3的內(nèi)部設置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主軸4。主軸4通過從配置 于立柱2內(nèi)部的縫紉機馬達(未圖示)傳遞來的動力進行旋轉。主軸4對 設于機臂3的前部內(nèi)側的針桿驅動機構(未圖示)和挑線桿驅動機構(未圖示)進行驅動。
如圖2所示,針桿5可上下運動地支撐在機臂3的前部。縫針6安裝 在向機臂3的下方突出的針桿5的下端。針桿5和縫針6通過針桿驅動機 構的動作進行上升、下降。如圖1、圖3所示,針板8具有與縫針6的下降 位置對應設置的針孔8a。
挑線桿驅動機構對設于機臂3前部的挑線桿(未圖示)進行驅動。挑 線桿通過針桿驅動機構的動作進行上下運動,在上升時將面線16 (參照圖 7)拉起。針桿驅動機構和挑線桿驅動機構是以往公知的機構,省略其圖示 和詳細說明。
如圖2所示,梭9設置在針板8下側的底座1的內(nèi)部。梭9與縫針6 的上升、下降同步地進行旋轉。梭9和縫針6在針板8上的加工布W (參照 圖7)上形成線跡。驅動梭9的下軸7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形態(tài)配置于底座 l的內(nèi)部。梭9通過聯(lián)軸器57與下軸7的前端部連接。下軸7通過從主軸 4傳遞來的動力進行旋轉。
如圖7所示,梭9具有外梭51、內(nèi)梭52和梭心套53。外梭51通過下 軸7的旋轉沿正面看的順時針方向旋轉。外梭51與主軸4驅動的縫針6的 上下運動同步地進行旋轉。外梭51在外周部上具有朝該外梭51的旋轉方 向延伸的梭尖51a。梭尖51a與外梭51的旋轉對應地沿著該外梭51的外周 繞轉移動。
內(nèi)梭52從前側與外梭51嵌合。梭心套53是前表面封閉的筒狀體。底 線17巻繞在底線梭心(未圖示)上。梭心套53收容該底線梭心,并安裝 在內(nèi)梭52上。內(nèi)梭52和梭心套53處于止轉狀態(tài),以在外梭51的旋轉期 間也不旋轉。
如圖7所示,面線16穿通在設于縫針6前端部的針眼6a中??p針6 的前端在下降時貫穿加工布W而到達針板8的下側。通過外梭51的旋轉進 行繞轉移動的梭尖51a在通過縫針6的下降位置時將從縫針6的針眼6a延 伸出的面線16的面線環(huán)16a捕捉。面線環(huán)16a通過梭尖51a的繞轉移動而 擴大,在通過內(nèi)梭52和梭心套53的前表面時與底線17交織。如上所述,通過挑線桿上升,將面線環(huán)16a拉緊,交織的面線16和底線17形成線跡。
底線出口 53a設置在梭心套53的前表面上部的左側。與底線17交織 的面線16從底線出口 53a將底線17拉出。底線17從前側向后側通過底線 出口53a,經(jīng)由針板8的針孔8a而與加工布W相連。
如圖1、圖2所示,在底座1和立柱2的內(nèi)部設置有本發(fā)明的切線裝 置ll。切線裝置ll具有配置于針板8下側的切線機構12和底線拉出機 構42、以及驅動切線機構12的切線連桿機構15。
如圖4、圖8所示,切線機構12具有固定刀18和可動刀19。固定刀 18是可彈性變形的薄板,具有L字形的平面形狀。如圖8所示,固定刀18 使用穿通在一個端部(基端部)所設的孔中的固定螺釘20而固定于在針板 8的下表面。固定刀18的刀刃部18a設置在從右側前方與針板8上所設的 針孔8a相對的另一個端部(前端部)。
可動刀19使用階梯螺栓21而安裝在針板8的固定刀18后側(針孔 8a的右側后方)的下表面上??蓜拥?9以階梯螺栓21為中心,與針板8 平行地在位于固定刀18下側的平面內(nèi)擺動。
如圖5所示,可動刀19具有伸出部,該伸出部以階梯螺栓21穿通的 螺栓孔19i為中心朝三個方向延伸。在一個伸出部的前端設置有線梳理部 19a、刀刃部19b、線引導部19c、線卡合部19d和線捕捉部19e。線梳理部 19a是朝寬度方向的一側突出的嘴狀部分。線引導部19c是與線梳理部19a 相連的圓弧狀部分。線卡合部19d是將線梳理部19a與可動刀19的螺栓孔 19i的形成部分相連的圓弧狀部分。線捕捉部19e是將線引導部19c與螺栓 孔19i的形成部分相連的部分。線捕捉部19e比線引導部19c和螺栓孔19i 的形成部分薄,形成為朝向線梳理部19a寬度變窄的三角形槽狀。刀刃部 19b形成在貫穿線捕捉部19e的線梳理部19a側的頂點位置的貫穿孔19f 的周緣上。
可動刀19的其余兩個伸出部具有從各自的面垂直豎起的連接銷22、 47。連接銷22、 47的方向相反。設于一個伸出部的連接銷22的方向朝下 (朝圖5紙面的反面),設于另一個伸出部的連接銷47的方向朝上(朝圖5紙面的正面)。
如圖8所示,可動刀19安裝成使具有連接銷22、 47的伸出部朝向后 方的形態(tài)。作為可動刀19的擺動中心的階梯螺栓21位于下軸7的右側(面 線環(huán)16a開始鉤在梭心套53上的一側)且位于針孔8a的后側。連接銷22 與切線連桿機構15的第三連桿37的前端部連接。如后面所述,第三連桿 37通過切線連桿機構15的動作沿前后方向進行往復動作。通過第三連桿 37的往復動作,可動刀19在待機位置(如圖4、圖8、圖18所示)與最大 擺動位置(如圖14所示)之間進行擺動。
當可動刀19從最大擺動位置向待機位置擺動時,通過可動刀19的刀 刃部19b和固定刀18的刀刃部18a互動而將面線16和底線17切斷。面線 16在面線環(huán)16a與加工布W相連的部分被切斷。
如圖1、圖2所示,主軸4具有固定于后端部附近的凸輪板25。凸輪 板25配置于機臂3與立柱2的連接部。如圖l、圖3所示,前后延伸的引 導軸28設置在凸輪板25的固定位置的左側。引導軸28對驅動桿26予以 支撐。驅動桿26和引導軸28可沿前后方向移動。
如圖3所示,驅動桿26利用設于后側的壓縮螺旋彈簧30的彈力朝前 方施力。驅動桿26的左端部抵靠在按壓板31上。按壓板31能以上下方向 的軸32為中心進行擺動。按壓板31與切線螺線管27的輸出端連接。
當切線螺線管27不動作時,驅動桿26利用壓縮螺旋彈簧30的彈力向 前方移動,成為待機位置(在圖3中用實線表示)。當切線螺線管27動作 時,按壓板31以軸32為中心進行擺動,從而將驅動桿26朝后方推壓。驅 動桿26克服壓縮螺旋彈簧30的彈力向后方移動,成為動作位置(在圖3 中用雙點劃線表示)。
驅動桿26沿著凸輪板25向右方延伸。如圖2 圖4所示,驅動桿26 在其右端部附近的后面支撐有滾子部件29。滾子部件29通過驅動桿26向 后位置移動而嵌入到設于凸輪板25的凸輪槽25a (參照圖6)內(nèi)。
如圖6所示,凸輪板25的凸輪槽25a在以主軸4為中心的圓形槽的一 部分上具有第一凸輪部A、第二凸輪部B、第三凸輪部C、第四凸輪部D、
10第五凸輪部E和第六凸輪部F。第二凸輪部B和第四凸輪部D是以主軸4 為中心的圓弧狀部分。第二凸輪部B的半徑大于第四凸輪部D的半徑,小 于凸輪部A F以外的圓形槽部的半徑。第一凸輪部A將圓形槽部與第二凸 輪部B相連。第三凸輪部C將第二凸輪部B與第四凸輪部D相連。第五凸 輪部E和第六凸輪部F是將第四凸輪部D與圓形槽部相連的部分。第一凸 輪部A、第三凸輪部C、第五凸輪部E和第六凸輪部F通過使其從主軸4中 心的距離連續(xù)地減小或增大來實現(xiàn)各自的相連。
嵌入凸輪槽25a內(nèi)的滾子部件29在通過第一凸輪部A和第三凸輪部C 的期間內(nèi),以靠近凸輪板25 (主軸4)中心的形態(tài)移動,在通過第五凸輪 部E和第六凸輪部F的期間內(nèi),以離開凸輪板25中心的形態(tài)移動。驅動桿 26通過滾子部件29的移動進行擺動。驅動桿26的擺動方向在滾子部件29 通過第一凸輪部A和第三凸輪部C的期間內(nèi)和滾子部件29通過第五凸輪部 E和第六凸輪部F的期間內(nèi)相反。第二凸輪部B是為了在滾子部件29通過 第一凸輪部A和第三凸輪部C的期間內(nèi)使驅動桿26的擺動暫停而設置的。 凸輪板25的凸輪槽25a是為了確定驅動桿26的擺動時刻和擺動速度而設 置的。
如圖1 圖4所示,驅動桿26的右端部與切線連桿機構15的第一連 桿35的上端部連接。驅動桿26具有將右端部的附近向前方彎曲而形成的 抵接片26a。抵接片26a通過從下側抵靠高度調(diào)節(jié)螺釘(未圖示)來限制驅 動桿26右端部的高度。當驅動桿26移動到上述動作位置時,驅動桿26的 滾子部件29嵌入凸輪板25的凸輪槽25a的圓形槽部。當驅動桿26移動到 上述待機位置時,滾子部件29從凸輪槽25a中脫離。
凸輪板25通過主軸4的旋轉進行旋轉。位于上述動作位置的驅動桿 26通過凸輪板25的旋轉而以引導軸28為支點進行擺動。切線連桿機構15 的第一連桿35通過驅動桿26的擺動而沿上下方向往復移動。另一方面, 位于上述待機位置的驅動桿26不受凸輪板25的旋轉的影響而保持停止狀 態(tài)。由于驅動桿26不進行上下運動,因此第一連桿35也不進行上下運動。
下面說明切線連桿機構15。切線連桿機構15具有上述第一連桿35和切線連桿機構15將配置于機臂3內(nèi)部的 主軸4作為驅動源,使切線機構12的可動刀19擺動。
切線連桿機構15的第一連桿35縱向地配置于立柱2的內(nèi)側。第一連 桿35的上端部與驅動桿26的右端部連接。第一連桿35的下端部與配置于 立柱2與底座1的連接部的中間桿39連接。如圖2所示,中間桿39具有L 字形的側面形狀,能以左右方向的軸為中心進行轉動。中間桿39具有向上 方延伸的第一臂39a和向前方延伸的第二臂39b。第一連桿35的下端部與 第二臂39b的前端部連接。如圖l、圖2所示,中間桿39的第二臂39b利 用拉伸螺旋彈簧40的彈力向上方施力。第一連桿35利用拉伸螺旋彈簧40 的彈力向上方移動。
切線連桿機構15的第二連桿36沿前后方向配置在底座1的內(nèi)側。第 二連桿36的后端部與中間桿39的第一臂39a的上端部連接。第二連桿36 的前端部與調(diào)節(jié)桿38連接。如圖2 圖4所示,調(diào)節(jié)桿38配置在底座1 的處于針板8后側的內(nèi)部。調(diào)節(jié)桿38能以上下方向的軸41為中心進行轉 動。調(diào)節(jié)桿38在其上下兩端部具有朝相同的方向突出的第一臂38b和第二 臂38c。第二連桿36的前端部通過調(diào)節(jié)連接片(未圖示)與位于下方的第 二臂38c的前端部連接。
切線連桿機構15的第三連桿37沿前后方向配置在底座1的第二連桿 36前方的內(nèi)側。第三連桿37的后端部通過連接銷23 (參照圖8)與調(diào)節(jié)桿 38的第一臂38b的前端部連接。第三連桿37的前端部與設置在可動刀19 的右后側的伸出部上的連接銷22連接。
下面說明底線拉出機構42。
如圖4、圖8所示,底線拉出機構42具有擺動桿43和連接桿45。擺 動桿43用階梯螺栓44 (相當于支撐軸)支撐在針板8的處于針孔8a后方 的下表面上。階梯螺栓44與針板8垂直。擺動桿43以階梯螺栓44為中心, 在固定刀18和可動刀19的下方且在與針板8平行的面內(nèi)擺動。
擺動桿43從階梯螺栓44的支撐位置向前方延伸。擺動桿43在從待機 位置(如圖8、圖18所示)經(jīng)由退避位置(如圖10、圖16所示)到最大
12說 擺動位置(如圖14所示)的范圍內(nèi)進行擺動。在擺動桿43位于待機位置 時,其前端部位于針孔8a的左側。在擺動桿43從待機位置朝退避位置擺 動時,其前端部從針孔8a離開。在擺動桿43從退避位置朝最大擺動位置 擺動時,其前端部通過針孔8a的下部。擺動桿43在從最大擺動位置朝待 機位置返回時如后面所述地將底線17拉出。
擺動桿43在長度方向大致中間部具有向上方突出的連接銷46。連接 桿45將連接銷46與設置在可動刀19的左后側的伸出部上的連接銷47連 接。擺動桿43與通過連接桿45進行傳遞的可動刀19的擺動連動。
下面根據(jù)圖19的時序圖來說明底線拉出機構42的底線拉出動作和切 線機構12的切線動作。在圖19中,當針桿5和縫針6位于最高位置時, 主軸4的相位角為0。。
切線螺線管27在縫制中不動作。驅動桿26位于上述待機位置,不受 凸輪板25的旋轉的影響而保持停止狀態(tài)??蓜拥?9和擺動桿43位于待機 位置(如圖8所示)。
切線螺線管27根據(jù)縫制結束時的切線指令進行動作。通過切線螺線管 27的動作,驅動桿26朝動作位置移動。如上所述,移動到動作位置的驅動 桿26通過凸輪板25的旋轉而以引導軸28為支點進行擺動。驅動桿26的 擺動通過切線連桿機構15傳給切線機構12,使該切線機構12的可動刀19 擺動。當主軸4的相位角為大致270。時,可動刀19開始前進??蓜拥?9 的前進是在驅動桿26的滾子部件29從凸輪板25的凸輪槽25a的第一凸輪 部A經(jīng)由第二凸輪部B再沿第三凸輪部C移動的期間內(nèi)進行的動作??蓜?刀19從待機位置(如圖8所示)擺動到最大擺動位置(如圖14所示)。 在滾子部件29沿第二凸輪部B移動的期間內(nèi),驅動桿26停止擺動??蓜?刀19在前進的途中(如圖10所示的位置)暫停。
圖7是可動刀19位于切線前的待機位置時的梭9的主視圖。底線17 從梭心套53的底線出口 53a出來,朝針板8的針孔8a延伸。梭9的梭尖 51a將面線環(huán)16a捕捉,處于使該面線環(huán)16a開始擴大的狀態(tài)。驅動桿26 的滾子部件29沿著凸輪槽25a的第一凸輪部A開始移動,可動刀19開始前進。
圖9是可動刀19位于暫停位置時的梭9的主視圖。被梭9的梭尖51a 捕捉到的面線環(huán)16a通過梭9的旋轉而擴大。前進的可動刀19的線梳理部 19a進入被擴大的面線環(huán)16a內(nèi)。在驅動桿26的滾子部件29沿著凸輪槽 25a的第二凸輪部B移動的期間內(nèi),可動刀19以捕捉到面線環(huán)16a的狀態(tài) 暫停在針孔8a的前方。如圖19所示,可動刀19在主軸4的相位角為大致 290° 310°的范圍內(nèi)暫停。在可動刀19的暫停期間內(nèi),被梭9的梭尖51a 捕捉到的面線環(huán)16a開始鉤在梭心套53的前表面上。
在凸輪板25旋轉、驅動桿26的滾子部件29進入了凸輪槽25a的第三 凸輪部C的位置上,可動刀19重新開始前進。在可動刀19開始前進直至 暫停的期間內(nèi),底線拉出機構42的擺動桿43從待機位置(如圖8所示) 朝退避位置(如圖IO所示)擺動。通過可動刀19在暫停后重新開始前進, 擺動桿43從退避位置向最大擺動位置(如圖14所示)擺動。
如圖6所示,第三凸輪部C具有比第一凸輪部A大的傾斜度。暫停后 的可動刀19以大于暫停前的移動速度的高速度擺動到最大擺動位置(如圖 14所示)。圖11是暫停后的可動刀19的擺動途中(主軸4的相位角為大 致340°時)的梭9的主視圖。圖12是暫停后的可動刀19的擺動途中的切 線機構12和底線拉出機構42的俯視圖。如圖12所示,面線環(huán)16a的從縫 針6延伸出的一側鉤在可動刀19的線卡合部19d上。面線環(huán)16a的從加工 布W延伸出的一側沿著可動刀19的線引導部19c滑,在線捕捉部19e上 橫穿。如圖11所示,面線環(huán)16a開始脫離梭9。如圖12所示,擺動桿43 的前端部在針孔8a的附近將底線17捕捉。擺動桿43在擺動到最大擺動位 置的期間內(nèi)將前端部捕捉到的底線17從梭心套53中拉出。
如上所述,當擺動桿43的前端將底線17捕捉時,面線環(huán)16a的從加 工布W延伸出的一側位于可動刀19的線捕捉部19e上。因此,捕捉到底線 17的擺動桿43可在不被面線環(huán)16a鉤住的情況下擺動。
當縫紉機主軸4的相位角為大致360°時,可動刀19和擺動桿43到 達最大擺動位置(如圖14所示)。到達了最大擺動位置的擺動桿43從梭心套53中拉出規(guī)定量的底線17。
在驅動桿26的滾子部件29沿著凸輪槽25a的第四凸輪部D移動的期 間內(nèi),到達了最大擺動位置的可動刀19和擺動桿43停止在圖14所示的位 置。如圖19所示,可動刀19和擺動桿43在主軸4的相位角為大致360。
8°范圍內(nèi)暫停。如圖19所示,在可動刀19和擺動桿43的暫停期間內(nèi), 挑線桿上升而將面線16拉起。
驅動桿26的滾子部件29在凸輪槽25a的第四凸輪部D的末端朝第五 凸輪部E和第六凸輪部F轉移,沿著第五凸輪部E和第六凸輪部F連續(xù)地 移動。可動刀19和擺動桿43在最大擺動位置上停止后,向待機位置反向 擺動(后退)。如圖6所示,第五凸輪部E和第六凸輪部F具有與第三凸 輪部C相同程度的大傾斜度。因此,可動刀19和擺動桿43以高速度后退, 朝待機位置(如圖18所示)返回。
可動刀19在向待機位置后退的途中與擺動桿43的前端部交叉。被擺 動桿43的前端部捕捉到的底線17移向交叉的可動刀19的線捕捉部19e。 如圖15、圖16所示,可動刀19將被線捕捉部19e捕捉到的面線16和底線 17按壓在固定刀18的刀刃部18a上進行切斷。
本發(fā)明的切線裝置ll在可動刀19前進的期間內(nèi)將面線16捕捉,在可 動刀19后退的期間內(nèi)將底線17捕捉進行同時切斷。底線拉出機構42的擺 動桿43與可動刀19的擺動連動地進行擺動。擺動桿43在前進時將底線17 捕捉,在到達了最大擺動位置時從梭心套53中拉出規(guī)定量的底線17。在挑 線桿上升而將面線16拉起時,底線17也具有適度的松弛性。具有松弛性 的底線17的張力在通過可動刀19的擺動而將底線17切斷時不會增大,不 會傳遞到梭心套53內(nèi)部的底線梭心,由此可防止底線梭心空轉。因此,不 會造成重新開始縫制后的縫制狀態(tài)不穩(wěn)定。
底線拉出機構42的擺動桿43相對于針孔8a設置在與切線機構12的 可動刀19相反的一側,與可動刀19反向地前進而將底線17捕捉。擺動桿 43利用連接桿45與可動刀19連接。擺動桿43以機械方式與可動刀19連 動地進行擺動(前進和后退)。擺動桿43在不妨礙可動刀19動作的情況下前進,捕捉底線17并將其拉出。被擺動桿43捕捉的底線17可靠地移向 后退時與擺動桿43交叉的可動刀19。因此,切線機構12能可靠地將底線 17切斷,底線拉出機構42在切線前能可靠地將底線17拉出。
底線拉出機構42僅包括用階梯螺栓44安裝于針板8下表面的擺動桿 43以及將擺動桿43與可動刀19連接的連接桿45,可簡化結構。底線拉出 機構42的擺動桿43在面線環(huán)16a的從加工布W延伸的一側到達了可動刀 19的線捕捉部19e時將底線17捕捉,并在可動刀19到達了最大擺動位置 時將底線17拉出規(guī)定量。擺動桿43在不與面線16接觸的狀態(tài)下能可靠地 將底線17拉出。
下面對局部變更了上述實施方式的變形例進行說明。
1) 也可以是底線拉出機構42采用將擺動桿43與拉出用的致動器直接 連接的結構。通過控制致動器的動作,擺動桿43與切線機構12的可動刀 19連動地進行擺動而將底線17拉出。
2) 也可以是切線機構12采用將可動刀19與切線用的致動器直接連接 的結構,而底線拉出機構42采用將擺動桿43與拉出用的致動器直接連接 的結構。通過控制切線用的致動器動作使可動刀19擺動,將面線16和底 線17切斷。通過關聯(lián)地控制拉出用的致動器和切線用的致動器的動作,使 擺動桿43與可動刀19連動地進行擺動,在用可動刀19切斷前將底線17 拉出。
從上面的詳細說明可知,本發(fā)明的縫紉機的切線裝置具有底線拉出機 構。底線拉出機構與切線機構的可動刀的往復擺動連動。在從最大擺動位 置后退到待機位置的可動刀捕捉底線之前,底線拉出機構將該底線捕捉, 從梭中將其拉出規(guī)定量。在通過切線機構的可動刀和固定刀的互動將面線 和底線切斷前的狀態(tài)下,被底線拉出機構拉出的底線具有適度的松弛性。 因此,切斷時增大的底線張力不會傳遞到梭內(nèi)部的梭心,可防止梭心空轉, 縫制重新開始后的縫制狀態(tài)不會變得不穩(wěn)定。
權利要求
1.一種縫紉機的切線裝置,設置在針板下側具有與縫針的上下運動同步旋轉的梭的縫紉機中,具有切線機構,該切線機構具有固定于所述針板的下表面的固定刀以及在與所述針板的下表面平行的面內(nèi)進行往復擺動的可動刀,通過所述可動刀和所述固定刀的互動,將所述可動刀在從待機位置前進到最大擺動位置的期間內(nèi)捕捉的面線和所述可動刀在從最大擺動位置后退到待機位置的期間內(nèi)捕捉的底線切斷,所述縫紉機的切線裝置的特征在于,具有底線拉出機構,該底線拉出機構與所述可動刀的擺動連動地進行動作,在前進的所述可動刀捕捉到所述面線后并在后退的所述可動刀捕捉所述底線之前,將該底線從所述梭中拉出規(guī)定量。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縫紉機的切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針板具有供所述縫針穿通的針孔,所述底線拉出機構安裝在所述針板的下表面上,能以與該下表面垂直 的支撐軸為中心進行擺動,并具有相對于所述針孔被配置在與所述可動刀 相反的一側的擺動桿,所述擺動桿通過與所述可動刀的前進反向地前進而將所述底線拉出。
3.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縫紉機的切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線拉 出機構的擺動桿與所述切線機構連接。
4.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縫紉機的切線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連接桿, 該連接桿將所述底線拉出機構的擺動桿在從所述支撐軸離開的位置上與所 述切線機構的可動刀連接。
5. 如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縫紉機的切線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線拉出機構在所述可動刀到達所述最大擺動位置前將所述底線捕 捉,當所述可動刀到達了所述最大擺動位置時將所述底線拉出規(guī)定量。
6. 如權利要求2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縫紉機的切線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動刀具有線捕捉部,該線捕捉部將所述面線在所述針板的下部形成的面線環(huán)在從加工布延伸出的一側捕捉,所述擺動桿在所述線捕捉部捕捉到所述面線環(huán)后將所述底線捕捉。
7.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縫紉機的切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動刀具有線捕捉部,該線捕捉部將所述面線在所述針板的下部 形成的面線環(huán)在從加工布延伸出的一側捕捉,所述擺動桿在所述線捕捉部捕捉到所述面線環(huán)后將所述底線捕捉。
全文摘要
一種縫紉機的切線裝置,具有與切線機構的可動刀往復動作連動的底線拉出機構。底線拉出機構在針板的下部將底線捕捉,從梭中將被捕捉的底線拉出規(guī)定量。在從待機位置前進的可動刀將面線捕捉并到達最大擺動位置為止的期間內(nèi),底線拉出機構將底線拉出。在后退的可動刀捕捉底線時,底線因底線拉出機構的拉出動作而處于適度的松弛狀態(tài)。松弛的底線的張力在切線機構將面線和底線切斷時不會增大,可防止梭內(nèi)部的梭心空轉。
文檔編號D05B63/00GK101514518SQ20091000673
公開日2009年8月26日 申請日期2009年2月19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2月20日
發(fā)明者中野元就, 宇野倫子, 早川範一, 水野雅繼, 福島將浩 申請人:兄弟工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