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經編機紗線張力補償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張力補償裝置,特別是涉及一種用于經編機地梳和賈卡梳的紗線 張力補償裝置。
背景技術:
現有的經編機紗線張力補償裝置,由轉動地安裝在經編機油箱內的傳動主軸、用 于成圈機構運動的成圈主軸、固定安裝在所述成圈主軸上的第一擺動套、連接桿、轉動地安 裝在經編機機架上的第二擺動套、回復彈簧、扇形鏈輪、轉動地安裝在經編機機架上的張力 桿以及固定安裝在所述張力桿上的張力片構成;其中,所述連接桿的兩端分別與所述第一 擺動套和第二擺動套的下端轉動連接,所述回復彈簧的兩端分別與所述第二擺動套的上端 和扇形鏈輪的一鏈齒相連,所述扇形鏈輪固定安裝在所述張力桿上。在經編機工作時,傳動 主軸每旋轉一圈,傳動主軸通過連桿傳動機構使所述成圈主軸往復擺動一次,成圈主軸擺 動時,其通過第一擺動套和連接桿使第二擺動套擺動,從而使回復彈簧向扇形鏈輪施力使 其擺動,扇形鏈輪擺動使張力桿上的張力片上下擺動一次,張力片上下擺動時補償紗線張 力?,F有經編機通過上述裝置來補償紗線張力,并以此來保證成圈運動的順利進行,但是, 這種紗線張力補償裝置在紗線成圈編織時存在以下缺點,即由于成圈主軸只作往復擺動, 相應地由其控制的紗線張力補償裝置補償的張力分別對應于成圈主軸擺動過程中的最前 位置和最后位置,所述成圈主軸擺動時的最前位置和最后位置分別對應于織針在成圈運動 時擺動到達的最前位置和最后位置,織針在最前位置或最后位置時,紗線受到最小或最大 張力,而成圈運動時紗線需要補償的張力不僅在織針的最前位置和最后位置,最前與最后 之間位置的張力也需及時補償,例如當紗線彎紗成圈時所受張力也較大,而此時成圈主軸 還沒有擺動到最后位置,因而紗線張力得不到及時補償,以致織針受到較大張力而變形,從 而常常導致漏針、插針等事故的發(fā)生,使得經編機不能正常運行。另外,由于這種紗線張力 補償裝置只能補償織針在最前位置或最后位置時紗線的最小或最大張力,最前與最后之間 位置的張力無法進行補償,因此,當經編機提升編織速度時,則更不能滿足紗線的張力補償 要求,從而使編織速度受到極大限制。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不僅能補償織針在最前位置或最后位置時 紗線的最小或最大張力,而且最前與最后之間位置的張力也能及時補償,從而能更好地滿 足成圈編織過程中紗線張力要求的一種經編機紗線張力補償裝置。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采用這樣的一種經編機紗線張力補償裝置,其包括 轉動地安裝在經編機油箱內的傳動主軸、轉動地安裝在經編機機架上的張力桿以及固定 安裝在所述張力桿上的張力片,該張力補償裝置還包括轉動地安裝在經編機機架上的偏心 軸、連接桿、擺動套以及設置在所述傳動主軸和偏心軸之間的傳動機構;所述擺動套的一端 與所述張力桿固定連接,另一端與所述連接桿的上端轉動連接;所述連接桿的下端與所述偏心軸的一端轉動連接,所述偏心軸通過所述傳動機構由傳動主軸驅動轉動。在本發(fā)明中,所述設置在傳動主軸和偏心軸之間的傳動機構優(yōu)選由固定安裝在所 述傳動主軸上的主動同步輪、固定安裝在所述偏心軸上的從動同步輪、轉動地安裝在經編 機油箱上的中間過渡同步輪以及設置在各同步輪之間的同步帶構成。本發(fā)明所述偏心軸的偏心距優(yōu)選在2 15毫米之間,最佳為4毫米。采用上述結構后,由于經編機的紗線成圈運動是由油箱內的傳動主軸控制的,而 所述紗線張力補償裝置中張力片的上下擺動也是由所述傳動主軸控制,兩者做的是同步運 動。在紗線作成圈運動時,傳動主軸轉過的角度與控制張力的張力片擺動的角度相同,這 樣,當織針運動到最前位置或最后位置時,張力片隨著張力桿擺動到最高位置或最低位置, 從而能及時補償紗線的最小或最大張力;當織針運動到最前與最后之間位置時,張力片隨 著張力桿上下擺動到最高和最低位置之間,及時增加或者減小紗線張力,因此很好地滿足 了成圈編織過程中的紗線張力要求。本發(fā)明的張力補償裝置還可設置一個扇形鏈輪和一個回復彈簧,所述扇形鏈輪固 定安裝在所述張力桿上,所述回復彈簧的一端通過鏈條與所述扇形鏈輪的一鏈齒相連,另 一端與經編機機架相連。采用上述結構后,能消除所述擺動套擺動到最高或最低位置時的 沖擊力,從而延長張力補償裝置的使用壽命。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經編機紗線張力補償裝置的一種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發(fā)明經編機紗線張力補償裝置的一種側視示意圖。圖3為本發(fā)明中偏心軸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參見圖1、2、3所示的一種經編機紗線張力補償裝置,包括轉動地安裝在經編機油 箱內的傳動主軸1、轉動地安裝在經編機機架上的張力桿2以及固定安裝在所述張力桿2上 的張力片3,該張力補償裝置還包括轉動地安裝在經編機機架上的偏心軸4、連接桿5、擺動 套6以及設置在所述傳動主軸1和偏心軸4之間的傳動機構7 ;所述擺動套6的一端可通 過螺栓與所述張力桿2固定連接,另一端通過短軸14與所述連接桿5的上端轉動連接;所 述連接桿5的下端與所述偏心軸4的一端4-1轉動連接,所述偏心軸4通過所述傳動機構7 由傳動主軸1驅動轉動。所述偏心軸4可通過固定安裝在經編機機架上的軸承座13從而 構成與經編機機架的轉動連接。在本發(fā)明中,所述偏心軸4的偏心距優(yōu)選在2 15毫米之 間,最佳為4毫米。在本發(fā)明中,如圖1、2所示,所述設置在傳動主軸1和偏心軸4之間的傳動機構7, 優(yōu)選由通過漲緊套15固定安裝在所述傳動主軸1上的主動同步輪7-1、通過漲緊套15固定 安裝在所述偏心軸4上的從動同步輪7-2、通過固定安裝在經編機油箱上的安裝座16從而 轉動地安裝在油箱上的中間過渡同步輪7-3,以及設置在各同步輪7-1,7-2,7-3之間的同 步帶7-4構成。另外,為使同步帶與同步輪更好地嚙合,可在所述從動同步輪7-2和中間過 渡同步輪7-3之間設置壓輪11,該壓輪11可通過支架12轉動地安裝在經編機機架上。本發(fā)明的傳動機構7也可由鏈輪鏈條傳動機構或其它公知傳動機構構成,圖中未示。為消除所述擺動套6擺動到最高或最低位置時的沖擊力,延長張力補償裝置的使 用壽命,本發(fā)明的張力補償裝置還設置一個扇形鏈輪8和一個回復彈簧9,所述扇形鏈輪8 通過螺栓固定安裝在所述張力桿2上,所述回復彈簧9的一端通過鏈條10與所述扇形鏈輪 8的一鏈齒相連,另一端與經編機機架相連。本發(fā)明紗線張力補償裝置的工作過程如下在紗線成圈編織時,傳動主軸1轉一 圈,其上的主動同步輪7-1通過同步帶7-4帶動中間過渡同步輪7-3轉動,中間過渡同步輪 7-3通過同步帶7-4帶動從動同步輪7-2轉動,從動同步輪7-2轉動使得偏心軸4也隨之旋 轉,偏心軸4通過其一端4-1帶動連接桿5上下運動,從而使得擺動套6作上下擺動,進而 擺動套6使張力桿2擺動,最后固定安裝在張力桿2上的張力片3隨之上下擺動,如此反復 循環(huán)及時補償紗線張力。本發(fā)明經過試用,在紗線成圈編織時能及時補償紗線張力,使紗線張力保持一致, 另外,由于紗線張力能得到及時補償,因而經編機的編織速度得到了很大提升,大大提高了 生產效率,取得了很好的實用效果。
權利要求
一種經編機紗線張力補償裝置,包括轉動地安裝在經編機油箱內的傳動主軸(1)、轉動地安裝在經編機機架上的張力桿(2)以及固定安裝在所述張力桿(2)上的張力片(3),其特征在于該張力補償裝置還包括轉動地安裝在經編機機架上的偏心軸(4)、連接桿(5)、擺動套(6)以及設置在所述傳動主軸(1)和偏心軸(4)之間的傳動機構(7);所述擺動套(6)的一端與所述張力桿(2)固定連接,另一端與所述連接桿(5)的上端轉動連接;所述連接桿(5)的下端與所述偏心軸(4)的一端(4 1)轉動連接,所述偏心軸(4)通過所述傳動機構(7)由傳動主軸(1)驅動轉動。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經編機紗線張力補償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設置在傳動主 軸(1)和偏心軸(4)之間的傳動機構(7)由固定安裝在所述傳動主軸(1)上的主動同步輪 (7-1)、固定安裝在所述偏心軸(4)上的從動同步輪(7-2)、轉動地安裝在經編機油箱上的 中間過渡同步輪(7-3)以及設置在各同步輪(7-1,7-2,7-3)之間的同步帶(7_4)構成。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經編機紗線張力補償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張力補償裝 置還包括一個扇形鏈輪(8)和一個回復彈簧(9),所述扇形鏈輪(8)固定安裝在所述張力 桿(2)上,所述回復彈簧(9)的一端通過鏈條(10)與所述扇形鏈輪(8)的一鏈齒相連,另 一端與經編機機架相連。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經編機紗線張力補償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心軸(4) 的偏心距在2 15毫米之間。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經編機紗線張力補償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心軸(4)的 偏心距為4毫米。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經編機紗線張力補償裝置,包括安裝在經編機油箱內的傳動主軸、安裝在經編機機架上的張力桿以及安裝在張力桿上的張力片,該裝置還包括轉動地安裝在經編機機架上的偏心軸、連接桿、擺動套以及設置在傳動主軸和偏心軸之間的傳動機構;擺動套的一端與張力桿固定連接,另一端與連接桿的上端轉動連接;連接桿的下端與偏心軸的一端轉動連接,偏心軸由傳動主軸驅動轉動。所述傳動機構可由固定安裝在傳動主軸上的主動同步輪、固定安裝在偏心軸上的從動同步輪、轉動地安裝在油箱上的中間過渡同步輪以及設置在各同步輪之間的同步帶構成。本發(fā)明在紗線成圈編織時能及時補償紗線張力,使紗線張力保持一致,適合在經編機中推廣使用。
文檔編號D04B27/10GK101899745SQ20101023624
公開日2010年12月1日 申請日期2010年7月26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7月26日
發(fā)明者徐敏平, 朱曉宏, 王占洪 申請人:常州市潤源經編機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