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整體三維多向結構平頂預制體的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三維編織技術,具體是一種頂部和身部均為三維多向結構預制體的整體編織成型方法,屬于增強纖維及編織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中國專利公告號CN1851083,公告日是2006年10月25日,名稱為‘封頂三維織物及其織造方法’中公開了一種封頂三維織物及其織造方法,該織物具有頂部和身部由經(jīng)紗與緯紗一次連續(xù)織造完成的不分層的三維整體結構。該專利解決了封頂織物頂部和身部整體制造的難題,相比頂部和身部分開制造再連接成整體的制備方法有顯著的進步和優(yōu)勢。不足之處是頂部和身部采用不同結構及制備工藝,特別是頂部采用角聯(lián)鎖結構,該結構只是相鄰層兩兩相連,層間力學性能低,且該結構中經(jīng)紗彎曲對其經(jīng)向力學性能影響較大,因此,在頂部力學性能要求高的結構復合材料領域應用限制較大。此外,頂部和身部采用不同結構和制備工藝,不同結構間存在界面問題,界面性能對復合材料的整體性能影響較大。‘三維編織中紗線的運動規(guī)律分析’(文章編號1000-3851- (2002)02-0071-04)一文中介紹了三維編織復合材料是近年來迅速發(fā)展的工程結構復合材料,具有整體性能好,力學性能合理,高的損傷容限和顯著的抵抗裂紋擴散的能力,為復合材料應用于主承力結構件提供了廣闊的前景?!赌暇┖娇蘸教齑髮W學報》期刊2008年第40卷第2期中‘三維五向矩形編織復合材料的細觀結構模型’ 一文中介紹了三維五向編織復合材料不僅保持了三維四向編織復合材料沿厚度方向良好的力學性能,且顯著改善了其面內力學性能,因此,日益受到復合材料學術界和工業(yè)界的高度重視。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克服了現(xiàn)有封頂技術中角聯(lián)鎖結構層間力學性能低,頂部和身部采用不同結構和制備工藝對復合及材料性能易造成不利影響等問題,采用“選束引出-補償引入”工藝整體制備三維多向平頂預制體。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概述如下一種整體三維多向結構平頂預制體的制備方法,包括下列步驟I)根據(jù)預制體平頂?shù)耐庑纬叽缂袄w維體積含量確定攜紗器的陣列[mXn],按總數(shù)N準備起始紗線,把每組起始紗線的兩端分別固定到第I號、第2號方機行列編號相同的攜紗器上;前述起始紗線為合股紗,由S (S > 2)股同規(guī)格的紗束自然捻合形成;前述攜紗器的陣列[mXn]為主體編織紗或軸向紗的行列排布,m為行數(shù)、η為列數(shù);前述起始紗線總數(shù)N=編織紗總數(shù)+軸向紗總數(shù)=(mXn+ m+ n)+ (mXn);2)從起始紗線紗長的中間位置開始,按第一編織成型方向4 (即由起始紗線中間到起始紗線與第I號方機相對應一端的方向),方型四步法工藝編織平頂?shù)那鞍氩糠?,第I號方機每運動一個機器循環(huán),把其左側邊界攜紗器上的起始紗線逐組“選束引出”同一股數(shù)的紗束,另在起始紗線外準備新紗束,任取新紗束中的兩組,將第一組新紗束的一端“補償引入”到前述“選束引出”紗束后剩余的紗線中,兩者自然捻合后固定到原起始紗線固定的攜紗器上,另一端暫不固定留作它用,繼而將第二組新紗束沿起始紗線“選束引出”紗線的起始點回繞固結后一端與起始紗線“選束引出”的紗束自然捻合成一組紗線,另一端與前述“留作它用”的一端自然捻合成另一組紗線,把上述新組合形成的兩組紗線依次固定到第3號方機右半邊同一行相鄰列的攜紗器上;依次重復循環(huán),直至第I號方機左側邊界攜紗器上的起始紗線全部完成“選束引出”操作,繼而進行第I號方機右側“選束引出-補償引入”操作,方法及步驟同左側,不同之處是最后新組合形成的兩組紗線依次固定到第4號方機左半邊同一行相鄰列的攜紗器上,重復循環(huán),完成預制體平頂前半部分的編織; 改變編織方向,按第二編織成型方向6(即由起始紗線中間到起始紗線與第2號方機相對應一端的方向)編織預制體平頂?shù)暮蟀氩糠?,方法及步驟同前半部分,不同之處是起始編織用方機改為第2號方機,最后新組合形成的共四組紗線分別固定到第3號方機左半邊、第4號方機右半邊同一行相鄰列的攜紗器上,重復循環(huán),完成平頂后半部分的編織,制備出全部平頂;前述一個機器循環(huán)是指攜紗器完成一個循環(huán)的四步運動,在預制體編織成型方向形成一個節(jié)距的花節(jié);前述攜紗器包括主體紗攜紗器和邊紗攜紗器,主體紗攜紗器和邊紗攜紗器都由編織紗線攜紗器和軸向紗攜紗器組成;前述準備的新紗束總數(shù)為2 m,其細度同于“選束引出”的紗束;前述的第I號、第3號、第2號、第4號方機依次按順時針方向等間距排列;3)把前述的第I號、第3號、第2號、第4號方機布置成方形或圓形,按四步法方型或圓型編織工藝制備身部。前述的“選束引出”工藝每次引出的紗束股數(shù)為S-I (S ^ 2),“引入”工藝每次引入的紗束股數(shù)也為s-l (S ^ 2),“選束引出-引入”后紗線的細度和起始紗線保持一致。3.采用本發(fā)明編織的平頂預制體身部上、下部分的周長、厚度等外形尺寸相同或不同。4.采用本發(fā)明編織的平頂預制體為三維四向或四向以上結構;采用四步法方型或圓型編織工藝。5.采用本發(fā)明編織的平頂預制體頂部為平頂,身部為方柱形、圓柱形、截錐形或錐臺形,平頂預制體為頂部和身部的組合。6.采用本發(fā)明進行平頂預制體編織用紗線為碳纖維、玻璃纖維、石英纖維、高硅氧纖維、聚乙烯纖維、芳綸纖維或金屬纖維等其它高性能纖維。本發(fā)明所采用的方型和圓型四步法工藝為三維編織技術的已知編織方法,以四步為一個編織循環(huán)。本發(fā)明所采用的方機是指三維編織設備底盤的形狀為方形,為現(xiàn)有技術,該方機的結構型式分行列結構和角輪結構兩種,本發(fā)明采用的方機是行列結構。本發(fā)明所制備的平頂預制體身部上、下部分周長變化通過增減攜紗器列數(shù),壁厚變化通過增減攜紗器行數(shù)予以實現(xiàn),行列數(shù)增減工藝為三維編織領域的已知技術。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頂部和身部均采用三維多向結構并整體編織成型,不僅豐富了封頂預制體的制備工藝,且破解了頂部和身部采用不同結構及制備工藝造成的界面問題,有效提高了頂部及整體力學性能。本發(fā)明可應用于三維多向結構整體平頂預制體的制備,填補了三維編織技術在整體封頂預制體上的應用空白,有效提高了頂部及整體力學性能,為其在主、次承力結構件上的應用奠定了技術基礎。
圖1-1為本發(fā)明中方型四步法三維四向編織工藝的攜紗器排布及運動規(guī)律示意圖;圖1-2為本發(fā)明中方型四步法三維五向編織工藝的攜紗器排布及運動規(guī)律示意圖;圖2-1為本發(fā)明制備的方管型三維多向整體平頂預制體形狀示意圖;圖2-2為本發(fā)明制備的圓管型三維多向整體平頂預制體形狀示意圖;圖2-3為本發(fā)明制備的圓臺型三維多向整體平頂預制體形狀示意圖;圖2-4為本發(fā)明制備的棱臺型三維多向整體平頂預制體形狀示意圖;圖3-1為本發(fā)明制備的三維四向結構預制體表面紋理示意圖;圖3-2為本發(fā)明制備的三維五向結構預制體表面紋理示意圖;圖3-3為本發(fā)明制備的三維六向結構預制體表面紋理示意圖;圖3-4為本發(fā)明制備的三維七向結構預制體表面紋理示意圖;圖4-1為本發(fā)明中方型預制體編織用方機的平面布置示意圖;圖4-2為本發(fā)明中圓型預制體方機的平面布置示意圖;圖5為本發(fā)明中平頂?shù)闹苽涔に囀疽鈭D;圖6為本發(fā)明中“選束引出-補償引入”工藝示意圖;圖7為本發(fā)明制備的三維四向方管型整體平頂預制體尺寸及形狀示意圖;圖8為本發(fā)明制備的三維五向圓臺型整體平頂預制體尺寸及形狀示意圖;圖9為本發(fā)明制備的三維五向圓臺型整體平頂預制體加紗用方機的平面布置示意圖。圖I中,“〇”表示編織紗線攜紗器,“ X ”表示軸向紗攜紗器;“一”、“一”、“ ”、
“ I ”表示編織紗線攜紗器的運動方向;(a)為原始狀態(tài),(b)為第一步,(C)為第二步,(d)為第三步,Ce)為第四步;圖3-2中,縱向虛線表示三維五向的第五向軸向紗。圖3-3中,縱向虛線表示三維六向的第五向軸向紗,橫向虛線表示三維六向的第六向周向紗。圖3-4中,縱向虛線表示三維七向的第五向軸向紗,橫向虛線表示三維七向的第六向周向紗,小粗點表示三維七向的第七向法向紗。圖4-1中,方形虛線表示用于方型預制體編織成型的方型編織環(huán),“〇”表示編織紗線攜紗器,1#、2#、3#、4#分別表不第I號方機、第2號方機、第3號方機、第4號方機,“L”表示方機左側、“R”表示方機右側。
圖4-2中,圓形虛線表示用于圓型預制體編織成型的圓型編織環(huán),“〇”表示編織紗線攜紗器,1#、2#、3#、4#分別表不第I號方機、第2號方機、第3號方機、第4號方機,“L”表示方機左側、“ R”表示方機右側。圖5中,虛線所示為平頂上半部和下半部的分界線,“]”和“[”表示“選束引出-補償引入”的紗線。圖6中,“ / ”表示“選束引出-補償引入”工藝中引出、引入紗線的方向,新組合形成的兩組紗線為(3-1) (5-2)和(5-1) (5-2)。圖9中,“JS1#”、“JS2#”、“JS3#”、“JS4#”分別表示I號加紗方機、2號加紗方機、3
號加紗方機、4號加紗方機。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描述。實施例I :用T300碳纖維3K兩股合股,四步法工藝編織一件三維四向方管型整體封頂預制體(參見圖2-1)。預制體芯模尺寸106X62X150mm3 (aXbXh),壁厚為5 mm,纖維體積含量為50%。其制備方法如下(I)編織工藝參數(shù)設計根據(jù)預制體的周長和纖維體積含量設計編織工藝參數(shù),編織紗(三維四向結構全部為編織紗線攜紗器,無軸向紗攜紗器)[mXn]= 8X324 (邊長a面的列數(shù)為102列,長度b對應列數(shù)為64列),母向花節(jié)長度為42. 8mm/10個花節(jié),周向花節(jié)長度為22. 6mm/10個花節(jié)。(2)制備平頂I:計算起始紗線總數(shù)N=編織紗總數(shù)=mXn+ m+ n=8X 324+8+324=2924組把每組起始紗線3的兩端分別固定到第I號、第2號方機行列編號相同的攜紗器上,參見圖1_1、圖4-1、圖5 ;從起始紗線3紗長的中間位置開始,按第一編織成型方向4,方型四步法工藝編織預制體平頂I的前半部分,參見圖5,第I號方機每運動一個機器循環(huán),參見圖4-1,把其左側邊界攜紗器上的起始紗線3 (對應編織成型平頂兩側邊7中的左側邊)逐組“選束引出”同一股數(shù)的紗束(3-1),細度為3K,另在起始紗線3外準備新紗束,總量為2 m (本實施例中m=8行)即16組,細度為3K,任取其中兩組(5-1)、(5-2),將第一組新紗束(5-1)(細度為3K)的一端“補償引入”到前述“選束引出”紗束后剩余的紗線(3-2)中,兩者自然捻合成6K后固定到原起始紗線3固定的攜紗器上,另一端暫不固定留作它用,繼而將第二組新紗束(5-2)(細度為3K)沿起始紗線3 “選束引出”紗線的起始點回繞固結后一端與起始紗線3 “選束引出”的紗束(3-1)(細度為3K)自然捻合成一組紗線,細度為6K,另一端與前述“留作它用”的一端(細度為3K)自然捻合成另一組紗線,細度為6K,參見圖6,把上述新組合的兩組紗線依次固定到第3號方機右半邊的同一行相鄰列攜紗器上,參見圖4-1 ;依次重復循環(huán),直至第I號方機左側邊界攜紗器上的起始紗線3全部完成“選束引出”操作,繼而進行第I號方機右側“選束引出-補償引入”操作,方法及步驟同左側,不同之處是最后新組合形成的兩組紗線依次固定到第4號方機左半邊同一行相鄰列的攜紗器上,參見圖4-1,重復循環(huán),完成預制體平頂前半部分的編織,參見圖5 ;改變編織方向,按第二編織成型方向6編織預制體平頂I的后半部分,參照圖5,方法及步驟同前半部分,不同之處是起始編織用方機改為第2號方機,最后新組合形成的共四組紗線分別固定到 第3號方機左半邊、第4號方機右半邊同一行相鄰列的攜紗器上,參見圖4-1,重復循環(huán),完成平頂后半部分的編織,制備出全部平頂1,參見圖5 ;前述的第I號、第3號、第2號、第4號方機依次按順時針方向等間距排列;(3)制備身部把前述的第I臺、第3臺、第2臺、第4臺方機布置成方形,參見圖4-1,按四步法方型編織工藝制備方管型的身部2,參見圖2-1、圖7,由于身部為直柱形,上下部分周長和壁厚沒有變化,故不需要加、減紗操作,重復循環(huán)編織到身部要求的長度尺寸150mm,剪切下樣即完成方管型三維四向整體封頂預制體的制備。實施例2 用B型石英紗195Tex兩股合股,四步法工藝編織一件三維五向圓錐型平頂預制體(參見圖2-3)。預成型體芯模尺寸頂部Φχ=48ι πι,身部C>48mmX Φ 144 mmX300mm(ΦχΧΦΒΧ&),壁厚為5 mm,纖維體積含量為50%,參見圖8。其制備方法如下(I)編織工藝參數(shù)設計根據(jù)平頂預制體的外周長和纖維體積含量設計編織工藝參數(shù),頂部編織紗[mXn]= 10行X152列,軸向紗為10行X 152列,母向花節(jié)長度為20mm/10個花節(jié),周向花節(jié)長度為20mm/10個花節(jié);身部編織紗[mXn]= 10行X452列,軸向不動紗為10行X452列,參見圖1-2、圖4-2 ;母向花節(jié)長度為30mm/10個花節(jié),周向花節(jié)長度為20mm/10個花節(jié)。(2)制備平頂I:計算起始紗線總數(shù)N=編織紗總數(shù)+軸向紗總數(shù)=(mXn+ m+ n)+ (mXn) = (10行 X 152 列 +10 行 +152 列)+ (10 行 X 152 列)=3202 組把每組起始紗線3 (包括編織紗線和軸向紗)的兩端分別固定到第I號、第2號方機行列對應的攜紗器上,參見圖4-2、圖5 ;從起始紗線3紗長的中間位置開始,按第一編織成型方向4,方型四步法工藝編織圓錐型預制體平頂I的前半部分,參見圖5 ①對第I號方機左側邊界編織紗線實施“選束引出-補償引入”操作參見圖1-2、圖4-2,第I號方機每運動一個機器循環(huán),把其左側邊界起始編織紗線(對應編織成型平頂預制體兩側邊7中的左側面)逐組“選束引出” 195Tex的紗束(3-1),共10組,另準備新紗束,總量為2 m (本實施例中m=10行)即20組,細度為195Tex,任取其中兩組(5-1)、(5-2),將第一組新紗束(5-1)(細度為195Tex)的一端“補償引入”到前述“選束引出”紗束后剩余的紗線(3-2)中,兩者自然捻合成390Tex后固定到原起始編織紗線固定的攜紗器上,另一端暫不固定留作它用,繼而將第二組新紗束(5-2)(細度為195Tex)沿起始編織紗線“選束引出”紗線的起始點回繞固結后一端與起始編織紗線“選束引出”的紗束(3-1)(細度為195Tex)自然捻合成一組紗線,細度為390Tex,另一端與前述“留作它用”的一端(細度為195Tex)自然捻合成另一組紗線,細度為390Tex,參見圖6,把上述新組合的兩組紗線依次固定到第3號方機右半邊同一行相鄰列的編織紗線攜紗器上,參見圖4-2,重復循環(huán)直至10組編織紗線逐一完成“選束引出”操作。②對第I號方機左側邊界軸紗實施“選束引出-補償引入”操作
參照圖1-1的軸向紗布置規(guī)律,軸向紗進行“選束引出”的總組數(shù)也為10組,操作方法同步驟①,不同之處是最后需固定到與編織紗線攜紗器相鄰的軸向紗攜紗器上。③對第I號方機右側邊界編織紗線和軸向紗實施“選束引出-補償引入”操作操作步驟 基本與步驟①②相同,不同之處是最后新組合形成的兩組紗線分別固定到第4號方機左半邊同一行相鄰列的編織紗線攜紗器和軸紗攜紗器上,重復步驟①②③循環(huán),完成預制體平頂?shù)那鞍氩糠志幙?,參見圖5、圖8。④改變編織方向,按第二編織成型方向6編織圓錐型預制體平頂I的后半部分,參見圖5、圖8,操作步驟基本同前半部分,不同之處是起始編織用方機改為第2號方機,最后新組合形成的共四組紗線分別固定到第3號方機左半邊、第4號方機右半邊同一行相鄰列的攜紗器上,重復循環(huán),完成平頂后半部分的編織,制備出全部平頂I ;前述的第I號、第3號、第2號、第4號方機依次按順時針方向等間距排列;(3)制備身部把前述的第I臺、第3臺、第2臺、第4臺方機布置成圓形,按四步法圓型編織工藝制備圓錐型平頂預制體的身部2,參照圖2-3、圖4-2、圖8,由于身部為圓錐型,下部分周長 > 上部分周長,為保證預制體纖維體積含量上、下一致,由上部分編織到下部分要增加紗線,又上、下部分壁厚不發(fā)生變化,故只增加列數(shù)就可滿足要求,設計加紗規(guī)律1次/機器循環(huán),共加紗100次,第一次編織紗加22錠,不動紗加20錠,下一次運動紗加44錠,不動紗加40錠,在圓周上增設四臺方機用于加紗,采取四臺加紗方機同時加紗的方法,增加的紗線按由左向右的順序固定到加紗方機的攜紗器上,先固定編織紗線,再固定軸向紗線,參照圖1-2、圖4-2、圖9,依此循環(huán)直至增加到452列編織紗和452列軸向紗,編織到身部的長度尺寸300mm,剪切下樣即完成圓錐型三維五向平頂預制體的制備。前述編織圓錐型預制體身部時采取的圓周均布定點加紗方法為三維編織加紗技術中的已知技術,其加紗規(guī)律根據(jù)預制體的外形尺寸變化可設計。注I.每組起始紗線由S股纖維束組成,每股纖維束再由多根纖維單絲組成,單絲的組成數(shù)量及捻度在纖維出廠時已確定。2.纖維細度的計量單位,為方便表征本發(fā)明中石英纖維采用特克斯(Tex),碳纖維采用K數(shù)(IK即有1000根單絲構成的單根纖維)。
權利要求
1.一種整體三維多向結構平頂預制體的制備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下列步驟 1)根據(jù)預制體平頂(I)的外形尺寸及纖維體積含量確定攜紗器的陣列[mXn],按總數(shù)N準備起始紗線(3),把每組起始紗線(3)的兩端分別固定到第I號、第2號方機行列編號相同的攜紗器上; 前述起始紗線為合股紗,由S (S > 2)股同規(guī)格的紗束自然捻合形成; 前述攜紗器的陣列[mXn]為主體編織紗或軸向紗的行列排布,m為行數(shù)、η為列數(shù); 前述起始紗線總數(shù)N=編織紗總數(shù)+軸向紗總數(shù)=(mXn+ m+ n) + (mXn); 2)從起始紗線(3)紗長的中間位置開始,按第一編織成型方向(4),方型四步法工藝編織平頂(I)的前半部分,第I號方機每運動一個機器循環(huán),把其左側邊界攜紗器上的起始紗線(3)逐組“選束引出”同一股數(shù)的紗束(3-1),另在起始紗線(3)外準備新紗束,任取新紗束中的兩組(5-1)、(5-2),將第一組新紗束(5-1)的一端“補償引入”到前述“選束引出”紗束后剩余的紗線(3-2)中,兩者自然捻合后固定到原起始紗線(3)固定的攜紗器上,另一端暫不固定留作它用,繼而將第二組新紗束(5-2)沿起始紗線(3) “選束引出”紗線的起始點回繞固結后一端與起始紗線(3) “選束引出”的紗束(3-1)自然捻合成一組紗線,另一端與前述“留作它用”的一端自然捻合成另一組紗線,把上述新組合形成的兩組紗線依次固定到第3號方機右半邊同一行相鄰列的攜紗器上; 依次重復循環(huán),直至第I號方機左側邊界攜紗器上的起始紗線(3)全部完成“選束引出”操作,繼而進行第I號方機右側“選束引出-補償引入”操作,方法及步驟同左側,不同之處是最后新組合形成的兩組紗線依次固定到第4號方機左半邊同一行相鄰列的攜紗器上,重復循環(huán),完成預制體平頂前半部分的編織; 改變編織方向,按第二編織成型方向(6)編織平頂(I)的后半部分,方法及步驟同前半部分,不同之處是起始編織用方機改為第2號方機,最后新組合形成的共四組紗線分別固定到第3號方機左半邊、第4號方機右半邊同一行相鄰列的攜紗器上,重復循環(huán),完成平頂后半部分的編織,制備出全部平頂(I); 前述一個機器循環(huán)是指攜紗器完成一個循環(huán)的四步運動,在預制體編織成型方向形成一個節(jié)距的花節(jié); 前述攜紗器包括主體紗攜紗器和邊紗攜紗器,主體紗攜紗器和邊紗攜紗器都由編織紗線攜紗器和軸向紗攜紗器組成; 前述準備的新紗束總數(shù)為2 m,其細度同于“選束引出”的紗束(3-1); 前述的第I號、第3號、第2號、第4號方機依次按順時針方向等間距排列; 3)把前述的第I號、第3號、第2號、第4號方機布置成方形或圓形,按四步法方型或圓型編織工藝制備身部(2)。
2.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整體三維多向結構平頂預制體的制備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選束引出”工藝每次引出的紗束股數(shù)為S-I (S ^ 2),“引入”工藝每次引入的紗束股數(shù)也為S-I (S ^ 2),“選束引出-引入”后紗線的細度和起始紗線保持一致。
3.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整體三維多向結構平頂預制體的制備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預制體身部上、下部分的周長、厚度等外形尺寸相同或不同。
4.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整體三維多向結構平頂預制體的制備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預制體為三維四向或四向以上結構;采用四步法方型或圓型編織工藝。
5.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整體三維多向結構平頂預制體的制備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預制體頂部為平頂,身部為方柱形、圓柱形、截錐形或錐臺形,平頂預制體為頂部和身部的組合。
6.根據(jù)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整體三維多向結構平頂預制體的制備方法,其特征是編織用紗線為碳纖維、玻璃纖維、石英纖維、高硅氧纖維、聚乙烯纖維、芳綸纖維或金屬纖維等其它高性能纖維。
全文摘要
整體三維多向結構平頂預制體的制備方法,本發(fā)明涉及一種三維編織技術,該方法采用三維多向結構,在方型四步法工藝制備平頂基礎上,通過“選束引出-補償引入”紗線制備身部并使平頂和身部整體編織成型,解決現(xiàn)有封頂制備技術中角聯(lián)鎖結構層間力學性能低,頂部和身部采用不同結構和制備工藝對復合及材料性能易造成不利影響等問題。本發(fā)明有效提高了平頂及整體力學性能,填補了三維編織技術在平頂預制體上的應用空白,為其在主、次承力結構件上的應用奠定了技術基礎。
文檔編號D04C1/06GK102634928SQ20121015082
公開日2012年8月15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15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5月15日
發(fā)明者尹鋒 申請人:宜興市華恒高性能纖維織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