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針穿線裝置及該針穿線裝置的操作單元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能夠通過穿線銷移動而在針的針孔中容易穿線的針穿線裝置及該針穿線裝置的操作單元。
背景技術:
以往,作為這種針穿線裝置,已知有專利文獻I 3所記載的裝置。專利文獻I的針穿線裝置具有:插入針的針插入孔;以與該針插入孔相交的方式延伸的穿線孔;設在穿線孔的入口附近的線放置部;具有線卡定片(穿線銷)的工作部件(穿線部件);以及按壓工作部件的按壓部件。若在將針插入針插入孔并將線安置在線放置部的狀態(tài)下,用戶按壓按壓部件,則工作部件擺動,線卡定片將安置于線放置部的線引入穿線孔中并使其穿過針孔。另外,若用戶解除對按壓部件的按壓,則在保持線穿過針孔的狀態(tài)下,工作部件通過彈簧擺動并恢復,返回到原來的狀態(tài)。專利文獻2的針穿線工具具有:插入針的針支撐用孔;以與針支撐用孔相交的方式延伸的貫通路;線放置部;臂部(穿線部件);以及與臂部連接的突出部件(穿線銷)。若在將針插入針支撐用孔中并將線安置在線放置部的狀態(tài)下,用戶按壓按鈕,則臂部擺動,突出部件將安置于線放置部的線移動以使其穿過針孔,若用戶解除對按鈕的按壓,則臂部通過其彈力返回到原來的位置,隨之突出部件在保持線穿過針孔的狀態(tài)下向反方向返回。專利文獻3的針穿線裝置具有:形成有針插入孔和相對于該針插入孔具有角度地延伸的線插入狹縫的針支撐部件;具有能夠在從針支撐部件分離的位置與接近針支撐部件的位置之間移動的穿線銷的穿線部件;以及能夠相對于針支撐部件移動的轉(zhuǎn)換部件。穿線銷在從分離的位置向接近的位置移動時,以使插入到針插入狹縫的線插入到針孔的方式工作。而且,轉(zhuǎn)換部件能夠在將穿線部件限制在接近針支撐部件的位置上的位置、與容許穿線部件在從針支撐部件分離的位置與接近的位置之間移動的位置之間移動?,F(xiàn)有技術文獻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3315364號公報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平11 — 491號公報專利文獻3:國際公開第2009 / 113529號小冊子但是,在這些現(xiàn)有的針穿線裝置中,當穿線部件擺動而隨之穿線銷接近針時,有可能產(chǎn)生由于穿線銷的前端與針的針孔以外的部分抵接而不能順利通過針孔的情況。在產(chǎn)生了這種情況時,若繼續(xù)強迫操作穿線部件,則穿線銷因不能承受其負載而有可能彎曲并破損。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是鑒于這種問題而做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種針穿線裝置,其在穿線銷的前端與針的針孔以外的部分抵接而不能穿過針孔時,能夠防止穿線銷破損。而且,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能夠裝卸自如地安裝在上述針穿線裝置的主體上的操作單元。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中的第一發(fā)明涉及一種針穿線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針支撐機構,具有針插入孔和相對于該針插入孔具有角度地相交的線插入狹縫;穿線機構,以能夠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移動的方式設在上述針支撐機構上,并且具有在從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動時,能夠?qū)⒁巡迦氲缴鲜鼍€插入狹縫的線壓入已插入到上述針插入孔的針的針孔中的穿線銷;第一加力部件,對上述穿線機構向第一位置的方向加力;操作部件,用于克服上述第一加力部件的作用力而使上述穿線機構向第二位置移動;以及第二加力部件,使上述操作部件與上述穿線機構相對地背離,若對上述操作部件向接近上述穿線機構的方向進行操作,則上述穿線機構被上述第二加力部件推壓而克服上述第一加力部件的作用力并向第二位置移動,在上述穿線機構向第二位置移動的情況下,在上述穿線銷與插入到上述針插入孔的針抵接時,上述穿線機構停止向第二位置移動,并且上述操作部件克服上述第二加力部件的作用力并接近上述穿線機構。本發(fā)明中的第二發(fā)明在第一發(fā)明的基礎上,其特征在于,具有至少局部地圍繞上述針支撐機構的罩,上述操作部件安裝在該罩上。本發(fā)明中的第三發(fā)明在第二發(fā)明的基礎上,其特征在于,上述罩能夠在將上述穿線機構限制在第二位置上的限制位置、與容許上述穿線機構相對于上述針支撐機構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移動的容許位置之間移動,當上述罩從限制位置向容許位置移動時,上述第二加力部件在上述穿線機構上滑動。本發(fā)明中的第四發(fā)明在第三發(fā)明的基礎上,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罩移動到上述容許位置時,上述穿線機構通過上述第一加力部件向第一位置移動,上述第二加力部件根據(jù)該移動發(fā)生變形。本發(fā)明中的第五發(fā)明在第二至第四中任一項發(fā)明的基礎上,其特征在于,具有主體,該主體容納上述針支撐機構和上述穿線機構,并且使上述罩能夠在上述限制位置與上述容許位置之間滑動,上述針支撐機構和上述穿線機構能夠從上述主體插入和取出,而且上述罩能夠相對于上述主體進行裝卸。本發(fā)明中的第六發(fā)明涉及一種操作單元,形成為能夠裝卸于針穿線裝置上,該針穿線裝置具有:針支撐機構,具有針插入孔和相對于該針插入孔具有角度地相交的線插入狹縫;穿線機構,以能夠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移動的方式設在上述針支撐機構上,并且具有在從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動時,能夠?qū)⒁巡迦氲缴鲜鼍€插入狹縫的線壓入已插入到上述針插入孔的針的針孔中的穿線銷;以及第一加力部件,對上述穿線機構向第一位置的方向加力,上述操作單元的特征在于,具有:罩,至少局部地圍繞上述針支撐機構;操作部件,安裝在該罩上,并且用于克服上述第一加力部件的作用力而使上述穿線機構向第二位置移動;以及第二加力部件,使上述操作部件與上述穿線機構背離,若對上述操作部件向接近上述穿線機構的方向進行操作,則上述穿線機構被上述第二加力部件推壓而克服上述第一加力部件的作用力并向第二位置移動,在上述穿線機構向第二位置移動的情況下,在上述穿線銷與插入到上述針插入孔的針抵接時,上述穿線機構停止向第二位置移動,并且上述操作部件克服上述第二加力部件的作用力并接近上述穿線機構。本發(fā)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根據(jù)本發(fā)明的針穿線裝置,起到以下效果。即,在穿線機構向接近針支撐機構的方向移動,隨之穿線機構的穿線銷接近針的情況下,在穿線銷的前端與針的針孔以外的部分抵接而不能穿過針孔時,通過第二加力部件變形而能緩沖作用于穿線銷的力,能夠防止穿線銷的破損。 而且,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操作單元,起到以下效果。即,相對于主體,通過交換具有穿線銷破損防止功能的操作單元與沒有穿線銷破損防止功能的罩,能夠?qū)︶槾┚€裝置后續(xù)附加穿線銷的破損防止功能,或者進行與其相反的動作。
圖1是本發(fā)明的針穿線裝置的容納時的外觀圖。圖2是圖1的針穿線裝置的容納時的縱剖視圖。圖3是表示圖1的針穿線裝置的容納時的內(nèi)部結(jié)構的縱剖視圖。圖4是圖1的針穿線裝置的分解立體圖。圖5是圖1的針穿線裝置的內(nèi)部機構單元的分解立體圖。圖6是主體的縱剖視圖。圖7是罩的縱剖視圖。圖8是具有彈簧的操作部件的剖視圖。圖9是圖1的針穿線裝置的使用時的縱剖視圖。圖10是圖1的針穿線裝置的使用時的縱剖視圖。圖11是圖1的針穿線裝置的使用時的縱剖視圖。圖12是圖1的針穿線裝置的使用時的縱剖視圖。圖13是圖1的針穿線裝置的使用時的縱剖視圖。圖14是表示利用針穿線裝置使線穿過針孔的針的圖。圖15是設有不具有穿線銷破損防止功能的罩的針穿線裝置的縱剖視圖。圖16是用于說明在設有不具有穿線銷破損防止功能的罩的主體上,或者在設有具有穿線銷破損防止功能的操作單元的主體上,更換內(nèi)部機構單元的情況的說明圖。圖中:10 一針穿線裝置,30 一主體,32 一罩(操作單元),34 一針支撐機構,34c —針插入孔,34e —針插入狹縫,42 —穿線機構,48b —穿線銷,50 —彈簧(第一加力部件),54 —操作部件(操作單元),56 —彈簧(第二加力部件)(操作單元),70 —針,70a —針孔,72 —線。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使用
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如圖1 圖3所示,本發(fā)明的針穿線裝置10整體上具有細長結(jié)構,在其一端部側(cè)設有針穿線單元12,在另一端側(cè)設有容納單元14,兩單元在軸向上連結(jié)而成為一體。針穿線單元12具有:兼用容納單元14的主體的筒狀的主體30 ;后述的內(nèi)部機構單元33 ;以及同樣后述的操作單元。在主體30的外側(cè),筒狀的罩32以在主體30的軸向上的預定范圍內(nèi)滑動自如的方式嵌合。容納單元14具有在主體30內(nèi)劃分容納空間的殼體18、和能夠裝卸地覆蓋安裝在殼體18及主體30的端部上的蓋16。通過從殼體18及主體30拆卸蓋16,能夠在殼體18的容納空間內(nèi)容納例如手工藝用的針等。另外,在以下說明中為了便于說明,對于針穿線單元12,將容納單元14側(cè)稱為后端側(cè),將相反側(cè)稱為前端側(cè)。主體30形成為四方筒狀,在其上部形成有向軸向延伸的長孔30c。在主體30的前端側(cè),如圖4及圖6所不,設有向上方開放的橫截面U字形的細長部30a。該細長部30a形成為寬度比主體30窄,彼此相對的一對側(cè)板以前端側(cè)的部分比后端側(cè)的部分高度低的方式形成。而且,細長部30a上的向上方開放的開放部30b以大致相等的寬度與主體30的長孔30c連通。另外,在細長部30a的各側(cè)板上的前端側(cè)部分的內(nèi)表面上形成有卡定突部30d,在細長部30a的各側(cè)板上的后端側(cè)部分的上部形成有卡定突起30e。在主體30內(nèi)插入固定內(nèi)部機構單元33,該內(nèi)部機構單元33具有針支撐機構34和穿線機構42。如圖5所示,針支撐機構34具有大致對稱地形成的一對針支撐部件36、38和安裝在這些針支撐部件上的保護罩52。一對針支撐部件36、38分別具有薄壁的板狀主體361、38i。在圖5中左側(cè)的針支撐部件36的板狀主體36i上形成有多個配合突起36a,在右側(cè)的針支撐部件38的板狀主體38i上形成有多個配合孔38a。通過使這些多個配合突起36a嵌合在針支撐部件38的多個配合孔38a中而組合一對針支撐部件36、38,并且在組合的一對針支撐部件36、38上安裝保護罩52,從而構成針支撐機構34。在板狀主體361、38i的前端部,分別設有向下方突出的凸緣部36b、38b。這些凸緣部36b、38b在將組合一對針支撐部件36、38而構成的針支撐機構34插入到主體34內(nèi)時,與主體30的細長部30a的前端面抵接。在一對針支撐部件36、38的板狀主體361、38i的相對面上,分別形成有從其前端邊緣向后端方向延伸的長槽部36c、38c。在組合一對針支撐部件36、38而構成針支撐機構34時,長槽部36c、38c形成用于插入針的針插入孔34c (參照圖3)。在一對針支撐部件36、38的板狀主體361、38i的前端側(cè)上部,分別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36d、38d。在針支撐機構34插入到主體30內(nèi)時,這些突出部36d、38d位于主體30的細長部30a的開放部30b的上方。而且,在組合針支撐部件36、38而構成針支撐機構34時,在這些突出部36d、38d的相對面彼此之間形成極小的間隙。該間隙與針插入孔34c連通,能夠使線通過。另外,在板狀主體361、38i的前端側(cè)上部,在突出部36d、38d的后端側(cè)的位置形成有支撐部36s、38s。在組合針支撐部件36、38而構成針支撐機構34時,在這些支撐部36s、38s的相對面彼此之間,形成能夠使穿線機構42的穿線銷48b通過的極小的間隙。突出部36d、38d的后端側(cè)的上表面形成為傾斜面36t、38t,從該傾斜面36t、38t的后端形成有相對于長槽部36c、38c大致垂直的垂直面。另外,支撐部36s、38s的前端側(cè)的面構成為與傾斜面36t、38t及垂直面的形狀相對應的形狀。傾斜面36t、38t、垂直面以及支撐部36s、38s的前端側(cè)的面劃分從板狀主體361、38i的上端向針插入孔34c的后端側(cè)的末端部延伸的狹縫36e、38e。狹縫36e、38e沿著傾斜面36t、38t傾斜地延伸之后,向正交于長槽部36c、38c的方向延伸,并與長槽部36c、38c相交。而且,在組合一對針支撐部件36、38而構成針支撐機構34時,由狹縫36e、38e形成線插入狹縫34e (參照圖3)。另外,在一對針支撐部件36、38的板狀主體361、38i的相對面上,分別形成有從狹縫36e、38e的下端向下方延伸的第一凹部36g、38g。在組合一對針支撐部件36、38而構成針支撐機構34時,由該一對凹部36g、38g形成通孔34g (參照圖3)。另外,在板狀主體361、38i的相對面(內(nèi)表面)上,以與長槽部36c、38c的后端側(cè)的末端部相鄰的方式分別形成有容納槽36f、38f。在組合一對針支撐部件36、38而構成針支撐機構34時,由該容納槽36f、38f形成磁鐵容納部34f (參照圖3)。在磁鐵容納部34f內(nèi)容納磁鐵40。而且,在板狀主體361、38i的相對面的相反側(cè)的面(外表面)上,分別形成有用于支撐保護罩52的第二凹部38m(在圖5中左側(cè)的針支撐部件36上,未圖示第二凹部)。而且,在板狀主體361、38i的相對面(內(nèi)表面)上,分別形成有用于容納切斷器60的第三凹部36η (在圖5中右側(cè)的針支撐部件38上,未圖示第三凹部)。另外,在一對針支撐部件36、38的板狀主體361、38i中的相對面的相反側(cè)的面(夕卜表面)上,與第二凹部38m并排地分別形成有卡定凹部36q、38q (在圖5中左側(cè)的針支撐部件36上,未圖示卡定凹部36q,而在圖16中圖示了卡定凹部36q)。在針支撐機構34插入到主體30內(nèi)時,這些卡定凹部36q、38q卡定在主體30的上述的卡定突部30d上。而且,在一對針支撐部件36、38的板狀主體361、38i中的相對面的相反側(cè)的面(夕卜表面)上,分別形成有相互向相反方向的側(cè)方突出的卡定突起36r、38r (在圖5中左側(cè)的針支撐部件36上,未圖示卡定突起36r,而在圖16中圖示了卡定突起36r)。在針支撐機構34插入到主體30內(nèi)時,這些卡定突起36r、38r卡定在主體30的上述的卡定突起30e上。在一對針支撐部件36、38的板狀主體361、38i的長度方向大致中央的上部,分別形成有第一缺口部36h、38h,并且形成有從該第一缺口部36h、38h的后端以臺階狀切掉的第二缺口部36u、38u。另外,在板狀主體361、38i的后端部,穿設有軸承孔36j、38j。另外,在板狀主體361、38i的第二缺口部36u、38u,分別形成有從其底部向上方以橫截面大致半圓的柱狀突出的突起36k、38k。在組合一對針支撐部件36、38而構成針支撐機構34時,由該突起36k、38k形成彈簧支撐突起34k (參照圖3)。在該彈簧支撐突起34k上,卷繞安裝線圈狀的彈簧50 (第一加力部件)。在一對針支撐部件36、38的第二凹部38m內(nèi)分分別嵌入保護罩52的后述的一對腳部52a、52a,保護罩52以這些一對腳部52a、52a夾入針支撐部件36、38的方式安裝在針支撐部件36、38上。保護罩52是用于保護后述的穿線機構42的穿線銷48b的罩,具有一端側(cè)以大致三角形狀折彎的頭部52b。在該頭部52b的另一端側(cè),設有以U字形較大地折彎的一對腳部52a、52a。通過使保護罩52的頭部52b卡定在支撐部36s、38s上,并且使腳部52a、52a分別進入一對針支撐部件36、38的第二凹部38m內(nèi),使腳部52a的端部分別軸支撐在形成于第二凹部的軸承部,從而保護罩52安裝在針支撐部件36、38上。保護罩52的一對腳部52a、52a具有彈性,其彎曲部能夠向前后方向變形。在頭部52b的上側(cè)端部,在寬度方向大致中央,形成有向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狹縫52c,在頭部52b的下側(cè)端部,在寬度方向大致中央,形成有向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二狹縫52e。另外,在頭部52b的上側(cè)端部突設有小突起52d。在保護罩52安裝于一對針支撐部件36、38上的狀態(tài)下,在保護罩52的頭部52b與板狀主體361、38i的突出部36d、38d的傾斜面36t、38t之間,形成與線插入狹縫34e連通的間隙。在如上所述構成的針支撐機構34上,可擺動地安裝有穿線機構42。穿線機構42具有大致對稱地形成的一對夾持部件44、46、支撐在這些夾持部件44、46之間的穿線部件48、以及作為第一加力部件的彈簧50。而且,一對夾持部件44、46以夾住針支撐部件36、38的板狀主體361、38i的方式配置。 在圖5中左側(cè)的夾持部件44上形成有多個配合突起44a,在右側(cè)的夾持部件46上,在與配合突起44a對應的位置上形成有多個配合孔46a,在穿線部件48上,在與配合突起44a對應的位置上形成有多個配合孔48a。通過將左側(cè)的夾持部件44的各配合突起44a嵌合在穿線部件48的各配合孔48a及右側(cè)的夾持部件46的各配合孔46a中,以在一對夾持部件44、46之間夾住穿線部件48的狀態(tài)組合這些夾持部件,從而構成穿線機構42。在穿線部件48的前端部,形成有向下方垂下的穿線銷48b。該穿線銷48b從一對夾持部件44、46的間隙向外方突出。 在圖5中左側(cè)的夾持部件44的內(nèi)表面的后端部,形成有向側(cè)方突出的樞軸44c,在右側(cè)的夾持部件46上,在與該樞軸44c對應的位置上形成有缺口 46c。通過將該樞軸44c嵌合在一對針支撐部件36、38的軸承孔361、38i中,從而穿線機構42可轉(zhuǎn)動地安裝在針支撐機構34上。在一對夾持部件44、46上,形成有沿著上端邊緣延伸且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突出的邊緣部。該邊緣部的前端側(cè)部分成為比后端側(cè)部分還向上方以臺階狀突出的突出部44d、46d。另外,在夾持部件44、46的相對面上,分別形成有彈簧支撐凹部44b、46b。在穿線機構42組合于針支撐機構34時,這些彈簧支撐凹部44b、46b容納卷繞安裝于針支撐機構34的彈簧支撐突起34k上的彈簧(第一加力部件)50。S卩,彈簧50安裝在針支撐機構34的彈簧支撐突起34k與穿線機構42的彈簧支撐凹部44b、46b之間,對穿線機構42向背離針支撐機構34的方向加力。如上所述,穿線機構42的夾持部件44、46與一對針支撐部件36、38的板狀主體361、38i的外表面鄰接,穿線機構42能夠以樞軸44c為中心相對于針支撐機構34擺動。另夕卜,穿線機構42通過彈簧50的加力,以夾持部件44、46的突出部44d、46d背離針支撐機構34的支撐部36s、38s的方式被加力。換言之,穿線機構42向背離針支撐機構34的方向被加力。而且,穿線機構42克服彈簧50的作用力,以夾持部件44、46的突出部44d、46d接近針支撐機構34的支撐部36s、38s的方式擺動,換言之,向接近針支撐機構34的方式擺動。另外,在一對針支撐部件36、38的板狀主體361、38i的外表面上,分別形成有防脫突起38p (在圖5中左側(cè)的針支撐部件36上,未圖示防脫突起),在一對夾持部件44、46的內(nèi)表面上,分別形成有防脫突起44e、46e。夾持部件44、46以向突出部44d、46d背離針支撐機構34的支撐部36s、38s的方向擺動的方式被彈簧50加力,而夾持部件44、46的防脫突起44e、46e分別與板狀主體361、38i的防脫突起38p抵接,從而阻止該狀態(tài)以上的擺動。以下將穿線機構42如此向背離針支撐機構34的方向擺動的極限位置稱為“第一位置”。另外,以下將穿線機構42克服彈簧50的作用力而向接近針支撐機構34的方向最大限度擺動的位置稱為“第二位置”。若穿線機構42向第二位置擺動,則夾持部件44、46的突出部44d、46d接近針支撐機構34的支撐部36s、38s。在穿線機構42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進行擺動運動時,穿線機構42的穿線銷48b能夠在從形成于針支撐部件36、38的支撐部36s、38s的相對面之間的上述間隙,經(jīng)由針插入孔34c與線插入狹縫34e相交的部分直到通孔34g之間進行往復運動。如圖16所示,具有針支撐機構34及穿線機構42的內(nèi)部機構單元33從主體30的細長部30a的開放部30b及主體30的長孔30c插入到主體30內(nèi)。此時,主體30的卡定突部30d卡定在針支撐部件36、38的卡定凹部36q、38q內(nèi),并且針支撐部件36、38的卡定突起36r、38r卡定在主體30的卡定突起30e上,針支撐部件36、38的凸緣部36b、38b與主體30的細長部30a的前端面抵接,安裝成不容易從主體30脫落。罩32以圍繞主體30和內(nèi)部機構單元33的方式設置。罩32能夠在如圖2及圖3所不覆蓋從細長部30a的開放部30b及主體30的長孔30c露出的穿線機構42、并且將穿線機構42限制在第二位置上的位置(以下稱為“限制位置”),與如圖9所示從限制位置向后端方向滑動而使細長部30a及穿線機構42的后端側(cè)部分露出、并且容許穿線機構42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擺動的位置(以下稱為“容許位置”)之間,在主體30上移動。為了使罩32相對于主體30位于限制位置或容許位置,在罩32的內(nèi)表面上形成有卡定突起32a(參照圖7),在主體30的外表面上,在與限制位置或容許位置的罩32的卡定突起32a對應的位置上形成有卡定突起30f (參照圖4、圖6)。通過限制位置或容許位置的罩32的卡定突起32a卡定在對應的主體30的卡定突起30f上,從而能夠防止限制位置或容許位置的罩32容易向另一方移動。另外,如圖7所示,在罩32的上部的前半部分,形成有與主體30的長孔30c對應的開口部32e,如圖9 圖11所示,穿線機構42的一部分能夠從該開口部32e向上方突出。而且,如圖4及圖7所示,在罩32的上部,形成有與內(nèi)部機構單元33的穿線機構42相對應地向上方擴張的操作部件安裝部32b。操作部件安裝部32b的上部除了后端部側(cè)之外大部分開放。在操作部件安裝部32b的后端側(cè)的兩側(cè)端部,分別形成有銷接受孔32,而且,在操作部件安裝部32b的內(nèi)周面上,形成有從各銷接受孔32c向軸線方向延伸至操作部件安裝部32b的前端側(cè)的引導槽32d。而且,在罩32的操作部件安裝部32b,可擺動地安裝有操作部件54。如圖4所示,在操作部件54的后端部的兩側(cè)端,分別設有相互向相反方向的側(cè)方突出的擺動銷54a,一對擺動銷54a可轉(zhuǎn)動地嵌合在操作部件安裝部32b的銷接受孔32c內(nèi)。在操作部件54上的一對擺動銷54a之間的部位形成有狹縫54e。當使該一對擺動銷54a嵌合在銷接受孔32c內(nèi)時,能夠縮小狹縫54e的寬度而使操作部件54的后端部撓曲,同時使擺動銷54a通過形成于罩32的操作部件安裝部32b的內(nèi)周面上的引導槽32d內(nèi),從而使擺動銷54a到達銷接受孔32c并與其嵌合,因此能夠?qū)⒉僮鞑考?4容易安裝在罩32上。而且,如圖8所示,在操作部件54的兩側(cè)板的外表面上,形成有阻止操作部件54從罩32脫離的防脫突起54c,在操作部件54的內(nèi)部形成有用于安裝彈簧56 (第二加力部件)的彈簧安裝臺54b。作為第二加力部件的彈簧56是以U字形折彎而形成的板簧,并且具有相互形成角度的第一片部56a和第二片部56b。彈簧56的第一片部56a側(cè)的前端部分固定在操作部件54的彈簧安裝臺54b上,第二片部56b側(cè)的前端部分經(jīng)由罩32的開口部32e與穿線機構42的上部接觸。彈簧56能夠以第一片部56a與第二片部56b的角度變化的方式進行彈性變形。在如上所述構成的針穿線單元12中,在不使用時,如圖2及圖3所示,罩32位于將穿線機構42限制在第二位置上的位置(限制位置),從細長部30a的開放部30b及主體30的長孔30c露出的穿線機構42的部分由罩32及操作部件54覆蓋。在該限制位置,彈簧56與穿線機構42的突出部44d、46d的前端側(cè)上表面接觸,彈簧的推壓力勝過彈簧50的作用力而使穿線機構42限制在第二位置,并與針支撐機構34 —起容納在罩32內(nèi)。操作部件54通過彈簧56的作用力,處于一部分從罩32的操作部件安裝部32b的開放部突出的狀態(tài),操作部件54的防脫突起54c卡在罩32的操作部件安裝部32b的上部而防止脫落。在該狀態(tài)下,如圖3所示,穿線銷48b插入到保護罩52的頭部52b的第二狹縫52e內(nèi),并插入支撐部36s、38s的相對面的間隙,其前端到達通孔34g。而且,穿線銷48b插入到頭部52b的第二狹縫52e內(nèi),對于一些外力起到保護作用。以下,參照圖9 圖13對于使用本發(fā)明的針穿線裝置10使線72穿過針70的針孔70a的作業(yè)進行說明。首先,如圖9所示,由用戶使罩32相對于主體30從限制位置向后端側(cè)滑動并移動至容許位置。若如此使罩32移動,則彈簧56的第二片部56b在穿線機構42的突出部44d、46d上滑動并移動至突出部44d、46d的后方。然后,彈簧50的作用力超過彈簧56的推壓力,穿線機構42從罩32的限制釋放而容許進行擺動運動,穿線機構42利用彈性變形的彈簧50的作用力向第一位置擺動,彈簧56對應于該擺動而變形。此時,雖然穿線銷48b的前端從通孔34g脫離,但穿線銷48b其一部分位于保護罩52的第一狹縫52c及第二狹縫52e內(nèi),由頭部52b保護。而且,夾持部件44、46的防脫突起44e、46e分別與形成于針支撐部件36、38的板狀主體361、38i上的防脫突起38p (圖5中未圖示第一針支撐部件36的防脫突起)抵接。然后,如圖10所示,由用戶將形成有針孔70a的針70的端部從前端側(cè)插入到針支撐機構34的針插入孔34c內(nèi)。若針70插入至針插入孔34c的深處(后端),則磁鐵40利用其磁力吸附針70,因此能夠?qū)⑨?0可靠地固定在針插入孔34c的固定位置,能夠防止針70落下。然后,將線72從針支撐機構34的突出部36d、38d的傾斜面36t、38t與保護罩52的頭部52b之間插入并插入到線插入狹縫34e內(nèi)。線插入狹縫34e的末端部以與針孔70a的位置對應的方式設置。線插入狹縫34e的末端部向正交于針插入孔34c的方向延伸而與針插入孔34c相交,因此用戶使線72到達至該相交的部分即可。然后,如圖11所示,若由用戶按壓操作部件54,則穿線機構42經(jīng)由彈簧56間接地被按壓,穿線機構42克服彈簧50的彈力向第二位置擺動,夾持部件44、46的突出部44d、46d接近針支撐機構34的支撐部36s、38s。在針70的針孔70a相對于線插入狹縫34e的末端部位于適當?shù)奈恢蒙系那闆r下,隨著用戶按壓操作部件54,如圖12所示,穿線部件48的穿線銷48b的前端使線72插入并進入到針70的針孔70a中,將線72向通孔34g側(cè)推出而使其通過針孔70a到達通孔34g,從而成為線72以環(huán)狀插入到針70的針孔70a內(nèi)的狀態(tài)。若用戶解除操作部件54的按壓,則在保持線72插入到針70的針孔70a的狀態(tài)下,穿線銷48b從通孔34g及針孔70a脫離。在穿線機構42擺動時,穿線銷48b在保護罩52的頭部52b的第一狹縫52c及第二狹縫52e內(nèi)移動,由頭部52b限制穿線銷48b在周面上的位移,因此能夠防止細的穿線銷48b折斷或彎曲。另一方面,在針70的針孔70a未相對于線插入狹縫34e位于適當?shù)奈恢玫那闆r下,若由用戶按壓操作部件54,則穿線銷48b的前端不能進入針孔70a內(nèi),而是與針70的針孔70a以外的部分抵接。在該穿線銷48b的抵接狀態(tài)下,若用戶繼續(xù)強迫按壓操作部件54,則在現(xiàn)有的針穿線裝置中穿線銷無法承受其負載而有可能彎曲而破損。但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針穿線裝置10,在上述穿線銷48b的抵接狀態(tài)下,若用戶繼續(xù)按壓操作部件54,則如圖13所示,穿線機構42停止該狀態(tài)以上的擺動,但是操作部件54在使彈簧56變形的同時進行擺動,換言之操作部件54克服彈簧56的作用力而擺動。由此,對穿線銷48b的負載通過彈簧56的變形而吸收,因此能夠緩沖作用于穿線銷48b的力,能夠防止穿線銷48b破損。而且,即使在穿線銷48b以由彈簧56的彈力設定的適當?shù)牧εc針70抵接的狀態(tài)下,能夠使針70旋轉(zhuǎn)而將針孔70a向正確的方向矯正,由此能夠使穿線銷48b及線72插入針孔70a內(nèi)。或者,也可以重新將針70插入針插入孔34c內(nèi),并再次按壓操作部件54。在穿線銷48b在針孔70a內(nèi)往復運動而使線72正確地插入到針孔70a內(nèi)之后,從針插入孔34c取出針70,則如圖14所示,以線72的一部分以環(huán)狀插入到針孔70a內(nèi)的狀態(tài)被取出。若增大該環(huán)而使插入到針孔70a內(nèi)的線72的一端穿過針孔70a,則環(huán)被解開而使線72插入針孔70a內(nèi),從而完成針的穿線。在結(jié)束本發(fā)明的針穿線裝置10的使用之后,通過使位于容許位置的罩32返回到限制位置,從細長部30a的開放部30b及主體30的長孔30c露出的穿線機構42的部分再次由罩32及操作部件54覆蓋。隨著罩32返回到限制位置,彈簧56的第二片部56b在穿線機構42的突出部44d、46d上滑動并恢復,穿線機構42被彈簧56推壓而擺動到第二位置,夾持部件44、46的突出部44d、46d接近針支撐機構34。如上所述,根據(jù)本發(fā)明,能夠防止穿線銷48b破損,能夠提高針穿線裝置10的耐久性。根據(jù)本發(fā)明,在罩32上設有穿線銷48b的破損防止功能,通過交換該罩32與不具有穿線銷48b的破損防止功能的罩,能夠容易變更穿線銷48b的破損防止功能的有無。即,具備罩32、操作部件54及彈簧56且具有穿線銷48b的破損防止功能的操作單元,能夠相對于內(nèi)裝內(nèi)部機構單元33的主體30進行裝卸。相對于主體30,通過交換具有穿線銷48b的破損防止功能的操作單元與不具有穿線銷48b的破損防止功能的罩,能夠?qū)︶槾┚€裝置10后續(xù)附加穿線銷48b的破損防止功能,或者進行與其相反的動作。例如,在想要做成不具有穿線銷48b的破損防止功能的針穿線裝置10 -1的情況下,如圖15所示,除了不具有操作部件安裝部32b以外與罩32等價地形成罩32 — 1,并將該罩32 -1安裝在主體30上,而且將操作部件54及罩56不設在罩32 — I上即可。而且,在想要使該針穿線裝置10 -1具有穿線銷48b的破損防止功能的情況下,通過交換罩32 -1與操作單元,除此之外的部件保持原狀,能夠使其具有穿線銷48b的破損防止功能。將如圖15所示的針穿線裝置10 -1的罩32 — I交換成本發(fā)明的操作單元的操作能夠如下實施。首先,使罩32 -1在主體30上從限制位置向后端側(cè)滑動而移動到容許位置,并將由針支撐機構34和穿線機構42構成的內(nèi)部機構單元33從主體30的長孔30c及細長部30a的開放部30a取出。此時,如圖16所示,若將內(nèi)部機構單元33相對于主體30向傾斜上方提升,則能夠解除卡定突起36r、38r與卡定突起30e、30e的卡定,能夠?qū)?nèi)部機構單元33從主體30拉出。然后,將罩32 -1從主體30向前端方向拉出,使卡定突起30f與卡定突起32a的卡定解除,則能夠容易拆卸罩32 — I。然后,將具有罩32的操作單元安裝在主體30上,將內(nèi)部機構單元33插入到主體30內(nèi),則能夠使針穿線裝置10 -1具有穿線銷48b的破損防止功能。而且,通過相反的步驟,能夠返回到不具有穿線銷48b的破損防止功能的針穿線裝置10 — I。另外,從主體30取出的內(nèi)部機構單元33其單體也能具有針穿線功能,因此也能夠以內(nèi)部機構單元33單體使用。
權利要求
1.一種針穿線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針支撐機構,具有針插入孔和相對于該針插入孔具有角度地相交的線插入狹縫; 穿線機構,以能夠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移動的方式設在上述針支撐機構上,并且具有在從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動時,能夠?qū)⒁巡迦氲缴鲜鼍€插入狹縫的線壓入已插入到上述針插入孔的針的針孔中的穿線銷; 第一加力部件,對上述穿線機構向第一位置的方向加力; 操作部件,用于克服上述第一加力部件的作用力而使上述穿線機構向第二位置移動;以及 第二加力部件,使上述操作部件與上述穿線機構相對地背離, 若對上述操作部件向接近上述穿線機構的方向進行操作,則上述穿線機構被上述第二加力部件推壓而克服上述第一加力部件的作用力并向第二位置移動, 在上述穿線機構向第二位置移動的情況下,在上述穿線銷與插入到上述針插入孔的針抵接時,上述穿線機構停止向第二位置移動,并且上述操作部件克服上述第二加力部件的作用力并接近上述穿線機構。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針穿線裝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至少局部地圍繞上述針支撐機構的罩, 上述操作部件安裝在該罩上。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針穿線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罩能夠在將上述穿線機構限制在第二位置上的限制位置、與容許上述穿線機構相對于上述針支撐機構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移動的容許位置之間移動, 當上述罩從限制位置向容許位置移動時,上述第二加力部件在上述穿線機構上滑動。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針穿線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罩移動到上述容許位置時,上述穿線機構通過上述第一加力部件向第一位置移動,上述第二加力部件根據(jù)該移動發(fā)生變形。
5.根據(jù)權利要求2 4中任一項所述的針穿線裝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主體,該主體容納上述針支撐機構和上述穿線機構,并且使上述罩能夠在上述限制位置與上述容許位置之間滑動, 上述針支撐機構和上述穿線機構能夠從上述主體插入和取出,而且上述罩能夠相對于上述主體進行裝卸。
6.一種操作單元,形成為能夠裝卸于針穿線裝置上, 該針穿線裝置具有: 針支撐機構,具有針插入孔和相對于該針插入孔具有角度地相交的線插入狹縫; 穿線機構,以能夠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移動的方式設在上述針支撐機構上,并且具有在從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動時,能夠?qū)⒁巡迦氲缴鲜鼍€插入狹縫的線壓入已插入到上述針插入孔的針的針孔中的穿線銷;以及 第一加力部件,對上述穿線機構向第一位置的方向加力, 上述操作單元的特征在于,具有: 罩,至少局部地圍繞上述針支撐機構; 操作部件,安裝在該罩上,并且用于克服上述第一加力部件的作用力而使上述穿線機構向第二位置移動;以及 第二加力部件,使上述操作部件與上述穿線機構背離, 若對上述操作部件向接近上述穿線機構的方向進行操作,則上述穿線機構被上述第二加力部件推壓而克服上述第一加力部件的作用力并向第二位置移動, 在上述穿線機構向第二位置移動的情況下,在上述穿線銷與插入到上述針插入孔的針抵接時,上述穿線機構停止向第二位置移動,并且上述操作部件克服上述第二加力部件的作用力并接近上述 穿線機構。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針穿線裝置,其在穿線銷的前端與針的針孔以外的部分抵接而不能穿過針孔時,能防止穿線銷破損。在針支撐機構(34)形成有針插入孔(34c)和相對于該針插入孔具有角度地相交的線插入狹縫(34e)。穿線機構(42)能在相對于針支撐機構背離的第一位置、與接近的第二位置之間擺動,由彈簧(50)向背離的方向加力,具有在從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擺動時能夠?qū)⒁巡迦氲骄€插入狹縫的線壓入已插入到針插入孔的針(70)的針孔(70a)的穿線銷(48b)。在至少局部地圍繞針支撐機構的罩(32)上,設有可擺動的操作部件(54)和對操作部件加力的彈簧(56),能通過操作部件克服彈簧的作用力對穿線機構進行擺動操作。
文檔編號D05B87/02GK103161042SQ20121054544
公開日2013年6月19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14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12月15日
發(fā)明者野口芳男, 鈴木智昭 申請人:株式會社壽, 維斯特克國際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