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观看视频网站,亚洲熟妇色自偷自拍另类,啪啪伊人网,中文字幕第13亚洲另类,中文成人久久久久影院免费观看 ,精品人妻人人做人人爽,亚洲a视频

縫紉機的旋梭及縫紉機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737516閱讀:879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縫紉機的旋梭及縫紉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雙針縫紉機的旋梭及具有該旋梭的縫紉機。
背景技術
日本實用新型公開1994年75382號公報所記載的縫紉機在針板的下側具有一對水平旋梭。如圖14所示,縫紉機在針板201的送布孔210、211內具有送布板208、218,該送布板208、218具有容針孔281、381??p紉機的兩根機針(省略圖示)穿過容針孔281、381上下移動,在箭頭C方向上形成針跡。水平旋梭202、212分別具有外旋梭203、213與內旋梭204、214。外旋梭203、213分別以軸243、343為旋轉中心,并與機針的上下移動相配合地沿順時針(分別沿箭頭A方向、箭頭B方向)旋轉。外旋梭203、213分別以能夠使內旋梭204、214相對于外旋梭203、213獨立地旋轉的方式支承內旋梭204、214。內旋梭204、214分別具有從外周部分的上邊緣向徑向外側突出設置的板狀的內旋梭止轉部241、341。針板201在下表面上具有突出的一對抵接部207 (272、271)、217 (371、372)。內旋梭止轉部241、341分別與抵接部272、371相抵接,阻止內旋梭204、214隨著外旋梭203、213的旋轉而旋轉。面線穿過機針的針眼??p紉機利用外旋梭203、213的梭尖(省略圖示)分別捕捉貫穿了布的機針的面線??p紉機使面線分別與從阻止狀態(tài)的內旋梭204、214的底線孔244、344引出的底線交錯而進行縫制??p紉機的挑線桿(省略圖示)挑起面線。面線進行“送線”而從水平旋梭202、212脫離?!八途€”是指,面線通過內旋梭204、214與外旋梭203、213之間并穿過內旋梭止轉部241,341與針板201的抵接部207、217之間的間隙。進行“送線”后的面線與底線61、161交錯??p紉機將與面線交錯的底線61、161引入布中并形成針跡??p紉機的內旋梭204、214為了避免當從底線孔244、344引出底線時內旋梭止轉部241、341成為障礙而使底線孔244、344的位置處于從機針正下方(容針孔281、381的位置)離開的位置。由于在縫制過程中布被沿箭頭C方向輸送,因此將會在底線61、161上分別施加有箭頭D、E方向的力。施加在底線61、161上的箭頭D、E方向的力作為旋轉力施加在內旋梭204、214上。由于底線孔244、344的位置分別處于從容針孔281、381位置離開的位置,因此在縫制過程中施加在底線61、161上的力(箭頭D、E)的大小較大。底線孔244的位置相對于容針孔281的位置位于箭頭C方向側,底線孔344的位置相對于容針孔381的位置位于與箭頭C方向相反的一側。因此,箭頭D、E的力的方向不同。在箭頭D方向的力的作用下,內旋梭204的朝向箭頭A方向的旋轉力減少。在箭頭E方向的力的作用下,內旋梭214的朝向箭頭B方向的旋轉力增大。因此,內旋梭止轉部241、341施加在抵接部207、217上的力各不相同。即,伴隨著外旋梭203、213的旋轉運動由內旋梭止轉部241、341施加在面線上的滑動阻力的大小在內旋梭止轉部241側與內旋梭止轉部341側是不同的。因此,縫紉機存在有在水平旋梭202與水平旋梭212中產生“送線”的差別的問題。若在兩個水平旋梭中產生“送線”的差別,則存在有面線的送線情況不穩(wěn)定,兩者的針跡變得不均勻的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在雙針縫紉機的兩個水平旋梭中均勻地進行“送線”、并能夠使兩者的針跡均勻的縫紉機的旋梭及縫紉機。技術方案I的縫紉機的旋梭是雙針縫紉機的旋梭,該旋梭具有能夠旋轉的外旋梭和以能夠相對于上述外旋梭旋轉的方式支承在上述外旋梭內的內旋梭,上述內旋梭包括:內旋梭止轉部,其設置在上述內旋梭的外周面的開口側端部,并與和上述開口相對的縫紉機的針板所具有的抵接部相抵接,阻止上述內旋梭與上述外旋梭一起旋轉;以及底線導出部,其設置在上述內旋梭的外周面的規(guī)定位置,用于在上述內旋梭上安裝有梭心時將卷繞在上述梭心上的底線導出到上述內旋梭外;該縫紉機的旋梭的特征在于,上述規(guī)定位置是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的位置,該第一位置是在俯視狀態(tài)下上述內旋梭的外周面與下述直線相交的點中的容針孔側的位置,該直線是在俯視狀態(tài)下將上述內旋梭的旋轉軸心和當上述外旋梭旋轉時上述內旋梭止轉部與上述抵接部相抵接的位置連結起來的直線;該第二位置是在俯視狀態(tài)下上述內旋梭的外周面與從上述針板的容針孔向與在縫制時輸送布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直線相交的點中的容針孔側的位置。位于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的底線導出部與針板的容針孔之間的距離較短。因此,和底線導出部與容針孔之間的距離較長時相比,在縫制過程中施加在從左右的內旋梭分別引出的底線上的力變小,施加在底線上的力的方向大致相同。即,作為旋轉力施加在左右的內旋梭上的力較小且左右均勻。伴隨著外旋梭的旋轉運動,在內旋梭止轉部與抵接部之間的抵接位置處,施加在面線上的滑動阻力的大小在左右較小且均勻。因此,縫紉機能夠防止兩個旋梭中的“送線”產生差別,從而能夠使兩者的針跡均勻。在技術方案2的縫紉機的旋梭中,上述內旋梭還包括:軸,其能夠插入上述梭心的中央的孔;梭心壓板,其以能夠轉動的方式被上述軸的頂端部支承,用于在上述梭心安裝在上述內旋梭上時按壓上述梭心;以及缺口部,其位于上述外周面,能夠供上述梭心壓板的頂端部插入;上述梭心壓板的頂端部具有上述底線導出部。內旋梭在按壓梭心的梭心壓板的頂端部具有底線導出部。因此,向內旋梭容納梭心時從梭心引出的底線在將梭心壓板的頂端部插入缺口部之前能夠容易地穿過底線導出部。在技術方案3的縫紉機的旋梭中,上述內旋梭還具有底線槽,該底線槽從上述開口側端部向上述底線導出部形成,用于向上述底線導出部引導上述底線。從梭心引出的底線被直線狀的底線槽引導而能夠容易地向底線導出部穿過。在技術方案4的縫紉機的旋梭中,上述底線槽從上述開口側端部向上述底線導出部形成為L字形狀。由于底線槽呈L字形狀,因此能夠防止在將底線導出部設置在內旋梭止轉部的大致下方時底線槽與內旋梭止轉部相干擾。從梭心引出的底線被底線槽引導而能夠容易地向內旋梭止轉部的大致下方的底線導出部穿過。在技術方案5的縫紉機的旋梭中,上述內旋梭具有用于容納上述梭心的蓋部,該蓋部的外周面構成上述內旋梭的外周面,上述蓋部在上述蓋部的外周面上的上述規(guī)定位置具有上述底線導出部。容納梭心并嵌入內旋梭內的蓋部在外周面上的規(guī)定位置具有底線導出部。因此,底線導出部與容針孔之間的距離較短。因此,和底線導出部與容針孔之間的距離較長時相比,在縫制過程中施加在從兩個內旋梭分別引出的底線上的力變小,施加在底線上的力的方向大致相同。即,作為旋轉力施加在左右的內旋梭上的力較小且左右均勻。伴隨著外旋梭的旋轉運動,在內旋梭止轉部與抵接部之間的抵接位置處,施加在面線上的滑動阻力的大小在左右較小且均勻。因此,縫紉機能夠防止兩個旋梭中的“送線”產生差別,從而能夠使兩者的針跡均勻。技術方案6的縫紉機具有技術方案I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縫紉機的旋梭。因此,縫紉機起到與上述技術方案I至5相同的效果。

圖1是水平旋梭2、12與針板I的俯視圖。圖2是針板I的左側視圖。圖3是水平旋梭2的分解立體圖。圖4是內旋梭4的俯視圖。圖5是內旋梭4的側視圖。圖6是第二實施例的內旋梭4的俯視圖。圖7是第二實施例的內旋梭4的側視圖。圖8是第三實施例的水平旋梭2的立體圖。圖9是表示內旋梭4的底線孔44的位置關系的圖。圖10是變形方式的水平旋梭20、120與針板I的俯視圖。圖11是變形方式的水平旋梭20的分解立體圖。圖12是變形方式的水平旋梭20的立體圖。圖13是表示變形方式的內旋梭80的底線孔92的位置關系的圖。圖14是以往技術的水平旋梭202、212與針板201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附圖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圖1的紙面的上方、下方、左方、右方、表面?zhèn)蒛、背面?zhèn)确謩e是針板I的后方、前方、左方、右方、上方、下方。參照圖1、圖2說明針板I與水平旋梭2、12。本實施方式的縫紉機是左右設置有兩根機針的雙針縫紉機??p紉機在俯視呈長方形的針板I的左右下方且相對于針板I對稱的位置配置水平旋梭2、12。針板I在中央部具有左右一對送布孔10、11。送布孔10、11在內部具有送布板8、18。送布板8、18分別在如后方向大致中央具有能夠供機針上下貫芽的各針孔81、181。送布板8、18在上表面上具有鋸齒狀的凹凸。送布板8、18在送布孔10、11內沿前后方向往返移動。在縫制過程中,送布板8、18在其與配置在針板I上方的壓腳(省略圖示)之間夾持布而進行送出。針板I在左右兩端部的下表面上具有供后述的水平旋梭2的內旋梭止轉部41抵接的抵接部7、17。抵接部7、17從針板I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抵接部7具有以隔開一定間隔的方式設置的第一抵接部71與第二抵接部72,抵接部17具有以隔開一定間隔的方式設置的第一抵接部171與第二抵接部172。第一抵接部71在與第二抵接部72之間具有供內旋梭止轉部41 (后述)進入的間隙73。抵接部17是與抵接部7相同的構造。第一抵接部171在與第二抵接部172之間具有供內旋梭止轉部141 (后述)進入的間隙。參照圖1、圖3說明水平旋梭2的詳細構造。圖3的上下方向是水平旋梭2的上下方向。水平旋梭2位于針板I的左下方,是以上下方向為軸線旋轉的旋梭。水平旋梭2具有外旋梭3、內旋梭4、梭軸34等。梭軸34是水平旋梭2的旋轉軸。外旋梭3在俯視狀態(tài)下沿順時針旋轉。內旋梭4以自由旋轉的方式嵌入外旋梭3內。卷繞有底線的梭心6安裝在內旋梭4內。水平旋梭12位于針板I的右下方,并以上下方向為軸線旋轉。水平旋梭12具有外旋梭13、內旋梭14等。外旋梭13在俯視狀態(tài)下沿順時針旋轉。內旋梭14以自由旋轉的方式嵌入外旋梭13內。卷繞有底線的梭心16安裝在內旋梭14內。如圖3所示,外旋梭3固定于與機針(省略圖示)的升降運動同步旋轉的梭軸34的上端部。外旋梭3具有內旋梭容納部31、槽部35、梭尖32、梭壓板33等。內旋梭容納部31是用于容納內旋梭4的有底圓筒形狀的構件。內旋梭容納部31具有沿著內周的槽部35。槽部35供后述的內旋梭4的凸緣部45嵌入槽內,以能夠供內旋梭4進行旋轉的方式支承內旋梭4。梭尖32在外旋梭3的外周部朝向外旋梭3的旋轉方向突出。梭尖32在縫制時捕捉面線所形成的環(huán),在內旋梭4的外周旋轉而使面線與底線交錯,形成針跡。梭壓板33設置在外旋梭3的上端部,并從上方按壓內旋梭4。內旋梭4嵌入外旋梭3的內旋梭容納部31內,能夠相對于外旋梭3獨立地旋轉。內旋梭4具有梭心容納部47、內旋梭止轉部41、軸43、梭心壓板42、底線孔44、凸緣部45、突起部46、底線槽49。內旋梭4在將梭心容納在梭心容納部47的狀態(tài)下利用梭心壓板42從上方按壓梭心來防止梭心脫落。梭心容納部47具有有底的圓筒形狀,并在內部容納卷繞有底線的梭心6 (參照圖1),該有底的圓筒形狀具有向上方開口的、俯視呈大致圓形的開口部。梭心容納部47在中央具有直立的軸43。梭心6通過使軸孔(省略圖示)貫穿軸43而安裝于梭心容納部47。軸
43在上端部具有能夠轉動的梭心壓板42。梭心壓板42的頂端部彎曲,且該梭心壓板42具有側視L字形。梭心壓板42從上方按壓梭心6。使用者在使梭心壓板42朝上立起并將梭心6插入梭心容納部47內之后,使梭心壓板42水平躺倒并將頂端部放入缺口部50 (后述)內。因此,梭心壓板42防止梭心6脫落。內旋梭止轉部41是從內旋梭4的上邊緣向徑向外側突出的板狀的突起。內旋梭止轉部41進入抵接部7的第一抵接部71與第二抵接部72之間的間隙73 (參照圖1)內。以自由旋轉的方式嵌入外旋梭3內的內旋梭4在外旋梭3的旋轉的影響下被作用有向與外旋梭3相同的方向旋轉的力。但是,進入間隙73內的內旋梭止轉部41與第二抵接部72相抵接而阻止內旋梭4旋轉。突起部46在內旋梭4的上邊緣并在從內旋梭止轉部41沿逆時針(俯視)離開的位置向徑向外側突出。也可以沒有突起部46。內旋梭4在與突起部46相反一側的上邊緣具有能夠供梭心壓板42的頂端部插入的缺口部50。當使梭心壓板42躺倒時,頂端部進入缺口部50,構成外周面48的一部分。嵌入外旋梭3的槽部35內的凸緣部45在內旋梭4的外周面48中在比上下方向中央靠下側的位置以一定高度且一定寬度沿著外周面48突出。內旋梭4在突起部46的兩端部具有從上邊緣向下方呈直線狀切入而形成的槽481、482。水平旋梭12的內旋梭14與內旋梭4相同地具有內旋梭止轉部141、軸143、梭心壓板142、底線孔(省略圖示)、凸緣部(省略圖示)、突起部146、底線槽(省略圖示),并容納卷繞有底線的梭心16。由于水平旋梭12的構造與水平旋梭2的構造相同,因此省略水平旋梭12的詳細說明。參照圖3 圖5說明內旋梭4的底線孔44的第一實施例。圖5的上下方向是指內旋梭4的上下方向。內旋梭在外周面48的上下方向中央的上側具有底線孔44。底線孔
44貫穿內旋梭4的周壁。底線孔44將從容納在梭心容納部47內的梭心引出的底線向內旋梭4外導出。底線槽49是從底線孔44朝向內旋梭4的上邊緣呈直線狀形成的槽。底線槽49將底線引導至底線孔44。底線孔44在內旋梭止轉部41與突起部46之間位于內旋梭止轉部41附近且下方的位置處。后面詳細說明底線孔44的位置。當將梭心容納在梭心容納部47內時,使用者從梭心引出底線并使該底線從槽481向內旋梭4外伸出。使用者使伸出到內旋梭4外的底線穿過固定在外周面48上的板簧56(參照圖3)與外周面48之間。板簧56對底線施加規(guī)定的張力。使用者使穿過了板簧56與外周面48之間的底線從槽482穿過內旋梭4內。使用者使穿過了內旋梭4內的底線穿過底線槽49并從底線孔44向內旋梭4外導出。使用者使梭心壓板42躺倒,防止容納在內旋梭4內的梭心脫落。參照圖6、圖7說明內旋梭4的底線孔44的第二實施例。圖7的上下方向是指內旋梭4的上下方向。由于底線孔44與內旋梭止轉部41之間的位置關系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因此省略詳細說明。底線槽49B從底線孔44向左方以與內旋梭4的上邊緣平行且水平的方式延伸。底線槽49B是穿過內旋梭止轉部41的下方并朝向內旋梭4的上邊緣呈大致直角彎曲、且形成為大致L字形狀的槽。底線槽49B與底線槽49相同地將底線引導至底線孔44。由于在第二實施例中使用者將卷繞有底線的梭心容納于內旋梭4的過程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因此省略說明。參照圖8說明內旋梭4的底線孔44的第三實施例。第三實施例的內旋梭4在梭心壓板42的頂端部42B具有底線孔44。梭心壓板42具有供使用者抓住的直線部42A和從該直線部42A呈大致直角向下方彎曲的頂端部42B。內旋梭4在內旋梭止轉部41與突起部46之間的外周面48上具有能夠供梭心壓板42的頂端部42B插入的缺口部50。缺口部50具有下端部向突起部46側彎曲的大致L字形狀。當使梭心壓板42躺倒時,頂端部42B進入缺口部50,構成外周面48的一部分。因此,底線孔44在頂端部42B進入缺口部50的狀態(tài)下位于外周面48上。當將梭心容納于梭心容納部47時,使用者從梭心引出底線,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地使該底線從槽481 (參照圖3)向內旋梭4外伸出。使用者在使從槽481伸出到內旋梭4外的底線穿過外周面48與板簧56之間之后,使底線朝向外側穿過設置在梭心壓板42的頂端部42B的底線孔44。使用者使梭心壓板42躺倒,將頂端部42B放入缺口部50。底線在大致L字形的缺口部50的彎曲部分暫時進入內旋梭4內,并從頂端部42B的底線孔44向內旋梭4外伸出。參照圖9說明第一實施例 第三實施例的底線孔44與內旋梭止轉部41之間的位置關系。優(yōu)選的是,底線孔44設置在內旋梭止轉部41附近。具體而言,優(yōu)選的是,底線孔44的位置設置在第一位置44A與第二位置44B之間的范圍44C內。第一位置44A是在俯視狀態(tài)下外周面48與下述直線相交的位置,該直線是在俯視狀態(tài)下將當外旋梭3的旋轉時內旋梭止轉部41與抵接部7的第二抵接部72相抵接的抵接位置和作為內旋梭4的旋轉軸心的軸43連結起來的直線。第二位置44B是下述直線與外周面48相接的接點,該直線是在俯視狀態(tài)下從送布板8位于朝向前后方向的可動范圍的大致中央部時的容針孔81的位置向與送布板8的可動方向,即前后方向正交的左方延伸的直線。底線孔44的位置并不限于在內旋梭止轉部41與突起部46之間并在內旋梭止轉部41附近且下方的位置,只要是范圍44C內的位置即可。當將底線孔44設置在范圍44C外時,縫紉機有可能產生以下問題。當將底線孔44設置在比第一位置44A靠范圍44C外的位置時,由于面線在“送線”之前與底線交錯,因此難以通過內旋梭止轉部41與抵接部7之間。當將底線孔44設置在比第二位置44B靠范圍44C外的位置時,底線孔44的位置靠近以往的底線孔244 (參照圖14)。即,像以往的縫紉機的旋梭那樣,伴隨著外旋梭203、213的旋轉運動,利用內旋梭止轉部41、141施加在面線上的滑動阻力的大小在內旋梭止轉部41側與內旋梭止轉部141側是不同的。因此,縫紉機在水平旋梭2與水平旋梭12中產生“送線”的差別。對水平旋梭的變形方式進行說明。參照圖10說明針板I與水平旋梭20、120。變形方式的縫紉機與實施方式一樣是雙針縫紉機。變形方式的縫紉機在俯視呈長方形的針板I的左右下方且相對于針板I對稱的位置配置有水平旋梭20、120。由于除水平旋梭20、120以外的針板I等的構造與上述實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說明。參照圖10 圖13說明水平旋梭20的詳細構造。圖11的上下方向是指水平旋梭20的上下方向。水平旋梭20位于針板I的左下方,是以上下方向為軸線旋轉的旋梭。水平旋梭2具有外旋梭3、內旋梭80、梭軸34等。由于外旋梭3與上述實施方式相同,因此簡化詳細說明。內旋梭80以自由旋轉的方式嵌入外旋梭3內。安裝有梭心(省略圖示)的蓋部90安裝在內旋梭80內,該梭心卷繞有底線。水平旋梭120位于針板I的右下方,以上下方向為軸線旋轉。水平旋梭120具有外旋梭13、內旋梭180等。由于外旋梭13與上述實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詳細說明。內旋梭180以自由旋轉的方式嵌入外旋梭13內。安裝有梭心(省略圖示)的蓋部190安裝在內旋梭180內,該梭心卷繞有底線。夕卜旋梭3具有用于容納內旋梭80的有底圓筒形狀的內旋梭容納部31。內旋梭容納部31具有沿著內周形成的槽部35。內旋梭容納部31以能夠供內旋梭80進行旋轉的方式支承內旋梭80,該內旋梭80的凸緣部88抵接于槽部35。外旋梭3的梭尖32在縫制時捕捉面線所形成的環(huán),繞內旋梭80的外周使面線與底線交錯,形成針跡。外旋梭3的梭壓板33設置在外旋梭3的上端部,并從上方按壓內旋梭80。參照圖10 圖12說明內旋梭80的構造。內旋梭80嵌入外旋梭3的內旋梭容納部31內,并能夠相對于外旋梭3獨立地旋轉。內旋梭80具有用于容納梭心(省略圖示)的蓋部90和用于安裝蓋部90的內旋梭基部82。內旋梭80將容納有梭心的蓋部90安裝于內旋梭基部82,利用蓋壓板86從上方按壓蓋部90以防止蓋部90與梭心脫落。內旋梭基部82具有梭心容納部87、側壁83、軸85、蓋壓板86、內旋梭止轉部84、凸緣部88等。梭心容納部87具有向上方開口的、有底的圓筒形狀,該有底的圓筒形狀具有俯視呈大致圓形的底部。梭心容納部87在底部的中央具有直立的軸85。梭心6與蓋部90通過使梭心的軸孔(省略圖示)貫穿軸85而安裝于梭心容納部87。軸85在上端部具有能夠轉動的蓋壓板86。蓋壓板86從上方按壓蓋部90。側壁83豎立設置在內旋梭基部82的外部。使用者在使蓋壓板86朝上立起并將容納有梭心的蓋部90安裝于梭心容納部87之后,使蓋壓板86水平躺倒以防止蓋部90從內旋梭基部82脫落。[0051]內旋梭止轉部84是從側壁83的上邊緣向徑向外側突出的板狀的突起。內旋梭止轉部84進入針板I的抵接部7的第一抵接部71、第二抵接部72之間的間隙(參照圖10)內。以自由旋轉的方式嵌入外旋梭3內的內旋梭80在外旋梭3的旋轉的影響下被作用有使內旋梭80向與外旋梭3相同的方向旋轉的力。但是,進入第一抵接部71、第二抵接部72之間的間隙內的內旋梭止轉部84與第二抵接部72相抵接而阻止內旋梭80旋轉。嵌入外旋梭3的槽部35內的凸緣部88在內旋梭基部82的外周部中比上下方向中央靠下側的位置以一定高度且一定寬度沿著外周面突出。蓋部90在下方具有開口部。蓋部90具有外周面91、軸孔95、突起部94、缺口部96、底線孔92、底線槽93。軸孔95是設置在蓋部90的上部中央的軸孔。軸85的上端部能夠貫穿到軸孔95內。突起部94在蓋部90的上邊緣并在從內旋梭止轉部84沿逆時針(俯視)離開的位置向徑向外側突出。突起部94是能夠與開啟器(opener,省略圖示)相抵接的部位。開啟器使內旋梭80向與外旋梭3相反的方向旋轉而在內旋梭止轉部84與抵接部7之間形成間隙。由于本變形方式的縫紉機沒有開啟器,因此也可以沒有突起部94。蓋部90在從突起部94沿順時針(俯視)離開的位置具有缺口部96 (參照圖10)。缺口部96是向徑向內側切掉蓋部90的上邊緣而成的部位。缺口部96嵌入內旋梭80的側壁83上端,并負責將蓋部90容納在梭心容納部87內時的定位。如圖12所示,蓋部90在外周面91的上下方向中央的上側具有底線孔92。底線孔92貫穿蓋部90的周壁。底線孔92將從容納在蓋部90內的梭心引出的底線向內旋梭80外導出。底線槽93是從底線孔92朝向蓋部90下邊緣呈直線狀形成的槽。底線槽93將底線引導到底線孔92內。底線孔92在缺口部96與突起部94之間位于缺口部96附近且下方。底線槽93的形狀并不限于直線狀,也可以是從底線孔92以與蓋部90的下邊緣平行且水平的方式延伸、并向下邊緣方向呈大致直角彎曲的L字形狀。由于水平旋梭120的構造與水平旋梭20的構造相同,因此省略水平旋梭120的詳細說明。當將梭心容納于內旋梭80時,使用者將梭心容納于蓋部90。使用者從梭心引出底線,并使該底線從蓋部90在周壁上所具有的槽(省略圖示)向蓋部90外伸出。使用者使從上述槽伸出到蓋部90外的底線穿過固定在外周面91上的板簧911 (參照圖11)與外周面91之間。板簧911對底線施加規(guī)定的張力。使用者使穿過了板簧911與外周面91之間的底線從蓋部90在周壁上所具有的其他槽(省略圖示)穿過蓋部90內。使用者使穿過了蓋部90內的底線穿過底線槽93并從底線孔92向蓋部90外導出。使用者使蓋部90的缺口部96與內旋梭基部82的側壁83的位置對齊。使用者將蓋部90嵌入梭心容納部87內。使用者使蓋壓板86躺倒,按壓容納于內旋梭80的蓋部90,防止梭心脫落。參照圖13說明上述變形方式的底線孔92與內旋梭止轉部84之間的位置關系。優(yōu)選的是,底線孔92設置于在將蓋部90嵌入梭心容納部87內時的內旋梭止轉部84附近。具體而言,優(yōu)選的是,底線孔92的位置設置在第一位置92A與第二位置92B之間的范圍92C內。第一位置92A是在俯視狀態(tài)下外周面91與下述直線相交的位置,該直線是在俯視狀態(tài)下將當外旋梭3旋轉時內旋梭止轉部84與抵接部7的第二抵接部72相抵接的抵接位置和作為內旋梭80的旋轉軸心的軸85連結起來的直線。第二位置92B是下述直線與外周面91相接的接點,該直線是在俯視狀態(tài)下從送布板8位于朝向前后方向的可動范圍的大致中央部時的容針孔81的位置向與送布板8的可動方向、即前后方向正交的左方延伸的直線。底線孔92的位置并不限于在缺口部96與突起部94之間并在缺口部96附近且下方的位置,只要是范圍92C內的位置即可。當將底線孔92設置在范圍92C外時,縫紉機有可能產生以下問題。當將底線孔92設置在比第一位置92A靠范圍92C外的位置時,由于面線在“送線”之前與底線交錯,因此難以通過內旋梭止轉部84與抵接部7之間。當將底線孔92設置在比第二位置92B靠范圍92C外的位置時,底線孔92的位置靠近以往的底線孔244 (參照圖14)。因此,縫紉機在水平旋梭20與水平旋梭120中產生“送線”的差別。底線孔44、92是底線導出部的一個例子。底線導出部并不限于底線孔44、92,也可
以是槽等。在上述實施方式中,能夠供機針上下貫穿的容針孔81、181設于送布板8、18,但是也可以不設于送布板8、18而設于針板I。
權利要求1.一種縫紉機的旋梭,其是雙針縫紉機的旋梭(2、12),該旋梭(2、12)具有能夠旋轉的外旋梭(3、13)和以能夠相對于上述外旋梭旋轉的方式支承在上述外旋梭內的內旋梭(4、14), 上述內旋梭包括: 內旋梭止轉部(41、141),其設置在上述內旋梭的外周面的開口側端部,并與和上述開口相對的縫紉機的針板(I)所具有的抵接部(7、17)相抵接,阻止上述內旋梭與上述外旋梭一起旋轉;以及 底線導出部(44、144),其設置在上述內旋梭的外周面的規(guī)定位置,用于在上述內旋梭上安裝有梭心時將卷繞在上述梭心上的底線導出到上述內旋梭外; 該縫紉機的旋梭的特征在于, 上述規(guī)定位置是第一位置(44A)與第二位置(44B)之間的位置(44C), 該第一位置(44A)是在俯視狀態(tài)下上述內旋梭的外周面與下述直線相交的點中的容針孔側的位置,該直線是在俯視狀態(tài)下將上述內旋梭的旋轉軸心(43)和當上述外旋梭旋轉時上述內旋梭止轉部與上述抵接部相抵接的位置連結起來的直線; 該第二位置(44B)是在俯視狀態(tài)下上述內旋梭的外周面與從上述針板的容針孔(81)向與在縫制時輸送布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直線相交的點中的容針孔側的位置。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縫紉機的旋梭,其特征在于, 上述內旋梭還包括: 軸(43、143),其能夠插入上述梭心的中央的孔; 梭心壓板(42、142),其以能夠轉動的方式被上述軸的頂端部支承,用于在上述梭心安裝在上述內旋梭上時按壓上述梭心;以及 缺口部(50),其位于上述外周面,能夠供上述梭心壓板的頂端部(42B)插入; 上述梭心壓板的頂端部具有上述底線導出部(44 )。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縫紉機的旋梭,其特征在于, 上述內旋梭還具有底線槽(49、49B),該底線槽(49、49B)從上述開口側端部向上述底線導出部形成,用于向上述底線導出部引導上述底線。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縫紉機的旋梭,其特征在于, 上述底線槽(49B)從上述開口側端部向上述底線導出部形成為L字形狀。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縫紉機的旋梭,其特征在于, 上述內旋梭具有用于容納上述梭心的蓋部(90、190), 該蓋部的外周面構成上述內旋梭的外周面, 上述蓋部在上述蓋部的外周面上的上述規(guī)定位置具有上述底線導出部。
6.一種縫紉機,其特征在于, 該縫紉機具有權利要求1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縫紉機的旋梭。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在雙針縫紉機的兩個水平旋梭中均勻地進行“送線”并能夠使兩者的針跡均勻的縫紉機的旋梭及縫紉機。內旋梭在外周面的上下方向中央的上側具有貫穿周壁的底線孔。底線孔將卷繞在梭心上的底線導出到內旋梭外。底線孔位于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的范圍內。因此,底線孔與容針孔之間的距離較短。因此,在縫制過程中施加在左右的底線上的力較小且左右均勻。在內旋梭止轉部與抵接部之間的抵接位置產生的面線的滑動阻力的大小較小且均勻。由于在兩個水平旋梭之間難以產生“送線”的差別,因此面線的送線情況穩(wěn)定。因此,左右的針跡均勻。
文檔編號D05B57/14GK203065802SQ20122073084
公開日2013年7月17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26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12月28日
發(fā)明者中村俊輔, 水野靖, 林康良, 中村潔, 畑中潤, 桑畑俊壽 申請人:兄弟工業(yè)株式會社, 株式會社廣瀨制作所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北宁市| 建昌县| 奈曼旗| 莲花县| 鄯善县| 凉城县| 奉节县| 修水县| 杭州市| 广元市| 彰化市| 武平县| 京山县| 大邑县| 五华县| 亳州市| 休宁县| 股票| 西藏| 奇台县| 梓潼县| 南皮县| 大冶市| 清原| 平安县| 洞口县| 襄汾县| 浮梁县| 嵊泗县| 礼泉县| 宝清县| 玉山县| 渭源县| 尼玛县| 襄城县| 遂平县| 新邵县| 湖南省| 承德县| 青川县| 绍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