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紡織品的加濕機構,屬于紡織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濕度條件與紡織工藝緊密相關,紡織工業(yè)生產使用的是纖維原料,在不同的濕度條件下,它們的物理特性和機械特性(如回潮率、強力、伸長度、柔軟性和導電性等)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變化,比如棉纖維,在相對濕度為 60%-70% 時,纖維的強力臂干燥狀態(tài)可提高50% 左右,這是因為吸濕后的棉纖維,由于分子間的距離增加,在外力的作用下會產生相對位移,所以纖維的伸長度隨著相對濕度的上升而增加。同樣,由纖維原料紡織而成的半成品紡織品,在進行后續(xù)加工之前,其濕度也比較重要,會影響后續(xù)各道工序的生產情況,直接影響成品的產量和質量。
目前加濕方式采用較多的是中央空調噴淋室,其投資和運營成本較高,大大增加了生產成本。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紡織品的加濕機構。
本發(fā)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
一種紡織品的加濕機構,包括支撐紡織品的支撐裝置,還包括支撐架,所述支撐架上設置有加濕盒,所述加濕盒一側開設有進口,另一側開設有出口,所述加濕盒內設置有噴嘴,所述噴嘴與一儲水箱相連,所述儲水箱與一加熱爐相連,所述加濕盒內還設置有回收槽。
所述的一種紡織品的加濕機構,所述支撐裝置包括第一支撐桿和第二支撐桿,所述第一支撐桿上設置有第一卷筒,第二支撐桿上設置有第二卷筒,所述第一支撐桿和第二支撐桿之間設置所述支撐架。
所述的一種紡織品的加濕機構,所述第一支撐桿和第二支撐桿的高度相等。
所述的一種紡織品的加濕機構,所述加濕盒由配合使用的上部分和下部分組成,所述上部分設置有朝向下部分設置的凸起,下部分上設置有凸起對應的凹槽。
所述的一種紡織品的加濕機構,所述噴嘴位于下部分內。
所述的一種紡織品的加濕機構,所述加濕盒內設置有濕度感應器。
本發(fā)明所達到的有益效果:
本發(fā)明的加濕機構結構簡單,紡織品進入加濕盒進行加濕,能夠充分對紡織品進行加濕,并且不會對外界造成影響,同時,回收槽能夠回收加濕盒內的冷凝水,保證加濕盒內的干凈。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加濕盒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支撐架,2、加濕盒,21、進口,22、出口,23、上部分,24、下部分,25、凸起,26、凹槽,3、噴嘴,4、儲水箱,5、加熱爐,6、回收槽,71、第一支撐桿,72、第二支撐桿,81、第一卷筒,82、第二卷筒,9、濕度感應器,10、紡織品。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描述。以下實施例僅用于更加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而不能以此來限制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
如圖所示,本發(fā)明的一種紡織品的加濕機構,包括支撐紡織品10的支撐裝置,還包括支撐架1,所述支撐架1上設置有加濕盒2,所述加濕盒2一側開設有進口21,另一側開設有出口22,所述加濕盒2內設置有噴嘴3,所述噴嘴3與一儲水箱4相連,所述儲水箱4與一加熱爐5相連,所述加濕盒2內還設置有回收槽6。
所述支撐裝置包括第一支撐桿71和第二支撐桿72,所述第一支撐桿71上設置有第一卷筒81,第二支撐桿72上設置有第二卷筒82,所述第一支撐桿71和第二支撐桿72之間設置所述支撐架1。紡織品10首先繞設在第一卷筒81上,同時,第二卷筒82轉動,帶動紡織品從第一卷筒81移動到第二卷筒82上,在移動的過程中通過加濕盒2對紡織品10進行加濕。具體地,所述第一支撐桿71和第二支撐桿72的高度相等,即紡織品10平行的移動。
所述加濕盒2由配合使用的上部分23和下部分24組成,所述上部分23設置有朝向下部分24設置的凸起25,下部分24上設置有凸起25對應的凹槽26。加濕盒2的上部分23和下部分24可自由拆卸,方便清洗,通過凹槽26卡合凸起25,上部分23和下部分24拆裝方便。更進一步地,所述噴嘴3位于下部分24內,即出水方向向上。
所述加濕盒2內設置有濕度感應器9。通過濕度感應器9檢測加濕盒2內的濕度,從而利用加濕機構對濕度進行調節(jié)。
本發(fā)明的加濕機構使用時,加熱爐5對儲水箱4進行加熱,產生的蒸汽通過噴嘴3進入加濕盒2,紡織品10從進口21進入加濕盒2,從出口22離開加濕盒2,完成對紡織品10的加濕。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變形,這些改進和變形也應視為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