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針織設備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用于針織大圓機的除塵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公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于針織物的需求量也越來越高,樣式要求也越來越高,而針織大圓機的出現(xiàn),則很好的解決了上述問題,滿足了針織物高需求、多樣式的要求。
針織大圓機又叫大圓機、針織圓緯機,一般由機架、輸紗器、喂紗嘴、針織組件、傳動組件、潤滑除塵組件、電氣控制組件、牽拉卷取組件和其他輔助裝置構成,現(xiàn)有的除塵裝置多采用隨主軸旋轉的風扇組件,雖然一定程度上清除了機體及輸紗器周圍的紗塵,但是也只能覆蓋局部區(qū)域且不能保證環(huán)境周圍的雜質灰塵又落回原紗線上,因而除塵效果較差,生產出的布料不夠清潔。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針對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用于針織大圓機的除塵裝置,其通過設置罩體式的除塵裝置既可有效除去紗線原有的雜塵還可有效避免周圍環(huán)境中的雜塵落到紗線上,清潔效果好。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的一個技術方案是:
一種用于針織大圓機的除塵裝置,包括機座、支撐體、織布架和設于所述織布架的輸紗器,還包括設于所述織布架的除塵裝置,所述除塵裝置包括設于所述織布架外圍的第一除塵罩、設于所述織布架中部的第二除塵罩、密封盒、抽風設備和收集箱,所述密封盒通過管道分別連通所述第一除塵罩、第二除塵罩和抽風設備,所述抽風設備和所述收集箱相連通;所述第一除塵罩用于吸收所述輸紗器處的紗塵,所述第二除塵罩用于吸收所述機座中心處的紗塵。
進一步的,第一除塵罩包括同軸設置且分隔連接的第一外罩體和第一內罩體,所述第一外罩體和第一內罩體均為環(huán)形結構;所述第一外罩體內均勻的設有若干第一管道,所述第一管道的一端對應于所述輸紗器,所述第一管道的另一端連通所述密封盒。
進一步的,第一外罩體和第一內罩體之間通過若干定位板連接,所述定位板支撐于所述織布架上。
進一步的,第二除塵罩包括隔開設置的第二外罩體和第二內罩體,所述第二外罩體和第二內罩體均為圓臺型結構,且兩者的上下端之間均密封;所述第二外罩體通過若干第二管道連通所述密封盒,所述第二內罩體上設有若干抽氣孔。
進一步的,第二外罩體和第二內罩體的上下端分別通過第一環(huán)形板和第二環(huán)形板密封連接。
進一步的,密封盒為環(huán)形結構,其固定于第一除塵罩的上方。
進一步的,抽風設備為設于所述機座外部的鼓風機,所述鼓風機通過第三管道連通所述密封盒。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勢在于:
通過在織布架外圍設置第一除塵罩,每個輸紗器都有對應的管道進行吸塵,可有效除去輸紗器及輸送帶處的紗塵,還可防止周圍環(huán)境的雜塵落入原紗線上;通過在織布架中心部設置第二除塵罩,有效吸走因主軸旋轉過程中激起而上升的紗塵,進一步保證布料的清潔;鼓風設備直接將吸取的紗塵通入到收集箱集中處理,避免周圍環(huán)境遭受二次污染,也保證了工作環(huán)境的清潔。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jù)這些附圖獲得其它的附圖,其中:
圖1是本實用新型用于針織大圓機的除塵裝置的整機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用于針織大圓機的除塵裝置的除塵裝置的局部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用于針織大圓機的除塵裝置的第二除塵罩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用于針織大圓機的除塵裝置的第二除塵罩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用于針織大圓機的除塵裝置的第二除塵罩的底部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用于針織大圓機的除塵裝置的第一除塵罩的結構示意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用于針織大圓機的除塵裝置的喂紗嘴組件的安裝結構示意圖;
圖8是本實用新型用于針織大圓機的除塵裝置的喂紗嘴的結構示意圖;
圖9是本實用新型用于針織大圓機的除塵裝置的喂紗嘴的爆炸圖;
圖10是本實用新型用于針織大圓機的除塵裝置的導紗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它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至圖10,一種用于針織大圓機的除塵裝置,包括機座1、支撐體、織布架、設于織布架的輸紗器11、喂紗圈101、設于喂紗圈101的喂紗嘴組件和設于織布架的除塵裝置,除塵裝置包括設于織布架外圍的第一除塵罩3、設于織布架中部的第二除塵罩2、密封盒3、抽風設備4和收集箱5,密封盒3通過管道分別連通第一除塵罩3、第二除塵罩2和抽風設備4,抽風設備4和收集箱5相連通;第一除塵罩3用于吸收輸紗器11處的紗塵,第二除塵罩2用于吸收機座1中心處的紗塵。
第一除塵罩3包括同軸設置且分隔連接的第一外罩體302和第一內罩體305,第一外罩體302和第一內罩體305均為環(huán)形結構,第一外罩體302內均勻的設有若干第一管道303,第一管道303的一端對應于輸紗器11,第一管道303的另一端連通密封盒12;具體的,第一外罩體302包括互相垂直連接的水平向環(huán)形薄壁和豎直向環(huán)形薄壁,第一管道303斜向的貫穿水平向環(huán)形薄壁和密封盒12的底壁;第一管道303的數(shù)量與輸紗器11的數(shù)量相一致。第一外罩體302和第一內罩體305之間通過若干定位板304連接,定位板304支撐于織布架上,第一外罩體302和第一內罩體305之間的空隙剛好可以容納織布架,定位板304可為矩形等任意幾何形狀,只要不影響安裝配合即可。收集箱5內設置過濾網以收集紗塵,抽風設備4為設于機座1外部的鼓風機,鼓風機通過第三管道401連通密封盒12。使用時,輸送帶及每個輸紗器11附近處的紗塵由第一管道303一對一吸入,經抽風設備4送入收集箱5,做到全方位處理,不留死角。
第二除塵罩2包括隔開設置的第二外罩體201和第二內罩體203,第二外罩體201和第二內罩體203均為圓臺型結構,且兩者的上下端之間均密封,第二外罩體201和第二內罩體203可采用薄壁球殼結構,第二外罩體201和第二內罩體203之間的空隙作為空氣流道;第二外罩體201通過若干第二管道連通密封盒12,第二內罩體203上設有若干抽氣孔204,抽氣孔204為長條型結構,沿第二內罩體203的長度方向設置。第二外罩體201和第二內罩體203的上下端分別通過第一環(huán)形板202和第二環(huán)形板205密封連接,這樣抽風設備4的吸力完全透過抽氣孔204作用于織布架中心部分,使得中心部分的紗塵被吸走。密封盒12為環(huán)形結構,相應的其內部設有環(huán)形的密封腔,其固定于第一除塵罩3的上方。
喂紗嘴組件包括若干喂紗嘴7、若干導紗機構和氣動升降機構,喂紗嘴7包括本體701、若干沿豎直方向設于本體701上端的安裝孔7012、導紗塊702、設于本體701下端的兩個喂紗孔7011和設于本體701一側的定位塊703,導紗塊702上設有兩個導紗眼7021,導紗塊702通過可拆卸的緊固件安裝于安裝孔7012內,定位塊703連接喂紗圈101;氣動升降機構包括若干固定于機座1的氣缸9和設于氣缸9輸出端的導紗圈8,導紗機構包括導紗座9和設于導紗座9一側的導紗輪10,導紗座9固定于導紗圈8上。
喂紗圈101通過支撐件102固定于機座1上,導紗圈8位于喂紗圈101和機座1之間。導紗圈8為環(huán)形結構,導紗座9固定于導紗圈8的下端,導紗圈8的直徑略大于喂紗圈101的直徑。導紗輪10通過軸桿固定于導紗座9側壁處,導紗輪10伸出于導紗圈8的外側,導紗輪10與喂紗嘴7之間的橫向距離要保持接近,避免氨綸線被過長繞設。若干安裝孔7012由上而下平行設置。緊固件為螺栓704,導紗塊702的側壁處設有與螺栓704相配合的螺紋孔7022。導紗塊702近似圓形塊體結構,定位塊703為“L”型結構,定位塊703的頂端設有連接塊7031,連接塊上設有若干螺釘孔,螺釘孔內通過安裝螺釘與喂紗圈101連接。使用時,棉紗線依次穿過其中一個導紗眼7021和一個喂紗孔7011,氨綸線依次穿過另一個導紗眼7021、導紗輪10和另一個喂紗孔7011,根據(jù)不同張力需要調節(jié)氣缸9輸出端的升降高度,即可調整喂紗線的張力大小,而上下調節(jié)導紗塊702可調整棉紗線和氨綸線的進紗角度,獲得較佳的張力保證針織平穩(wěn)可靠。
以上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它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