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紡織品染整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正反蒸軋染色設備及其方法。
背景技術:
眾所周知,分散性染料在一定的溫度條件下會升華為氣體,而傳統(tǒng)的熱溶升華染色加工過程中相當大的一部分染料分子升華后并未吸附于布料纖維之中,而是揮發(fā)到大氣之中,所以傳統(tǒng)的染色設備以及染色方法,存在染料利用率不高,得色量較淺以及色牢度差的問題。
還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現(xiàn)有的染色設備在染色時,會造成布料的正面和反面出現(xiàn)色差的問題,布料的正反兩面的染色效果不一致。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種染料利用率較高,得色量較深,色牢度較高,以及布料的正面和反面的染色效果更加一致,色差較小的正反蒸軋染色設備及其方法。
一種正反蒸軋染色設備,包括:沿布料的傳送方向依次設置的布料發(fā)送裝置、染料浸軋裝置、布料正面蒸軋染色裝置、布料反面蒸軋染色裝置及成品收集裝置;
所述布料正面蒸軋染色裝置包括第一機架、第一驅動組件、第一加熱大輪、第一耐高溫輸送帶及第一支撐導輪組,所述第一驅動組件設置于所述第一機架上,所述第一驅動組件與所述第一加熱大輪連接,所述第一驅動組件用于驅動所述第一加熱大輪轉動,所述第一支撐導輪組包括多個第一支撐導輪,所述第一耐高溫輸送帶分別套置于各所述第一支撐導輪上,且所述第一耐高溫輸送帶包覆在所述第一加熱大輪外,所述第一加熱大輪與所述第一耐高溫輸送帶用于共同夾持布料,所述第一加熱大輪用于與布料的正面貼合,以用于對布料進行正面蒸軋染色操作;
所述布料反面蒸軋染色裝置包括第二機架、第二驅動組件、第二加熱大輪、第二耐高溫輸送帶及第二支撐導輪組,所述第二驅動組件設置于所述第二機架上,所述第二驅動組件與所述第二加熱大輪連接,所述第二驅動組件用于驅動所述第二加熱大輪轉動,所述第二支撐導輪組包括多個第二支撐導輪,所述第二耐高溫輸送帶分別套置于各所述第二支撐導輪上,且所述第二耐高溫輸送帶包覆在所述第二加熱大輪外,所述第二加熱大輪與所述第二耐高溫輸送帶用于共同夾持布料,所述第二加熱大輪用于與布料的反面貼合,以用于對布料進行反面蒸軋染色操作。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正反蒸軋染色設備還包括烘干拉幅定型裝置,所述烘干拉幅定型裝置在布料的傳送方向上位于所述布料反面蒸軋染色裝置及所述成品收集裝置之間。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正反蒸軋染色設備還包括加熱烘筒裝置,所述加熱烘筒裝置在布料的傳送方向上位于所述染料浸軋裝置及所述正面蒸軋染色裝置之間,所述加熱烘筒裝置設置有多個加熱烘筒,各所述加熱烘筒用于分別與布料貼合,以用于對布料進行加熱烘干操作。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染料浸軋裝置包括染料槽、含浸輪組、超聲波振動裝置及軋輥組件,所述含浸輪組及所述超聲波振動裝置容置于所述染料槽中,所述含浸輪組與所述軋輥組件沿布料的傳送方向依次設置。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正反蒸軋染色設備還包括壓持裝置,所述壓持裝置包括布料正面壓持組件及布料反面壓持組件,所述布料正面壓持組件包括間隔設置的多個第一壓輪,各所述第一壓輪用于壓持所述第一耐高溫輸送帶,進而對布料施加壓力,所述布料反面壓持組件包括間隔設置的多個第二壓輪,各所述第二壓輪用于壓持所述第二耐高溫輸送帶,進而對布料施加壓力。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布料發(fā)送裝置包括沿布料的傳送方向依次設置的布料發(fā)送組件、張力控制組件及燙平輪組。
一種正反蒸軋染色方法,采用如任一所述的正反蒸軋染色設備進行;其包括如下步驟:
控制布料發(fā)送裝置將布料送出;
將布料送至染料浸軋裝置的染液中進行染色操作,并對布料進行壓軋;
將布料送至布料正面蒸軋染色裝置中,并使布料夾持在所述第一加熱大輪與所述第一耐高溫輸送帶之間,在預設升華溫度下,對布料的正面進行正面蒸軋染色操作,其中,所述預設升華溫度為120℃~230℃;
將布料送至布料反面蒸軋染色裝置中,并使布料夾持在所述第二加熱大輪與所述第二耐高溫輸送帶之間,在所述預設升華溫度下,對布料的反面進行反面蒸軋染色操作;其中,所述預設升華溫度為120℃~230℃;
對布料進行冷卻操作;
將布料送至成品收集裝置中進行成品收集操作。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染液包括如下質量百分比的各組分:分散性染料0~5%,增稠劑0~2%,均染劑0~2%,滲透劑0~2%,柔軟劑0~2%,分散劑0~30%,消泡劑0~2%,固色劑0~2%,膠黏劑0~30%,余量為水。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對布料進行壓軋操作時,控制布料的染液軋余率小于80%。
首先,上述正反蒸軋染色設備的布料正面蒸軋染色裝置及布料反面蒸軋染色裝置用于對含有染液的布料進行蒸軋染色操作,能夠使得布料纖維更好地吸附染料分子,對染料的利用率較高,并且得色量較深,色牢度較高。此外,還能夠解決布料的正面和反面出現(xiàn)色差的問題,從而使得布料的正面和反面的染色效果更加一致,色差較小,品質更佳。
其次,上述正反蒸軋染色設備的壓持裝置通過多組軋輪,即多個第一壓輪及多個第二壓輪對布料的反復壓軋,能夠對布料實現(xiàn)間歇式加壓操作,加上高溫對纖維結構的溶脹,對纖維微結構的分子間隙而言,相當于進行了若干次的正壓-負壓呼吸運動,這樣染料分子容易進入布料纖維分子間隙之中。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一實施方式的正反蒸軋染色設備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另一實施方式的正反蒸軋染色設備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一實施方式的正反蒸軋染色方法的步驟流程圖;
圖4為本發(fā)明另一實施方式的正反蒸軋染色設備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fā)明另一實施方式的正反蒸軋染色設備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fā)明另一實施方式的正反蒸軋染色設備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便于理解本發(fā)明,下面將參照相關附圖對本發(fā)明進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圖中給出了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方式。但是,本發(fā)明可以以許多不同的形式來實現(xiàn),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實施方式。相反地,提供這些實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對本發(fā)明的公開內容理解的更加透徹全面。
需要說明的是,當元件被稱為“固定于”另一個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個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當一個元件被認為是“連接”另一個元件,它可以是直接連接到另一個元件或者可能同時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類似的表述只是為了說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實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義,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術和科學術語與屬于本發(fā)明的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通常理解的含義相同。本文中所使用的術語只是為了描述具體的實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發(fā)明。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及/或”包括一個或多個相關的所列項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組合。
一個例子是,一種正反蒸軋染色設備,包括:沿布料的傳送方向依次設置的布料發(fā)送裝置、染料浸軋裝置、布料正面蒸軋染色裝置、布料反面蒸軋染色裝置及成品收集裝置;所述布料正面蒸軋染色裝置包括第一機架、第一驅動組件、第一加熱大輪、第一耐高溫輸送帶及第一支撐導輪組,所述第一驅動組件設置于所述第一機架上,所述第一驅動組件與所述第一加熱大輪連接,所述第一驅動組件用于驅動所述第一加熱大輪轉動,所述第一支撐導輪組包括多個第一支撐導輪,所述第一耐高溫輸送帶分別套置于各所述第一支撐導輪上,且所述第一耐高溫輸送帶包覆在所述第一加熱大輪外,所述第一加熱大輪與所述第一耐高溫輸送帶用于共同夾持布料,所述第一加熱大輪用于與布料的正面貼合,以用于對布料進行正面蒸軋染色操作;所述布料反面蒸軋染色裝置包括第二機架、第二驅動組件、第二加熱大輪、第二耐高溫輸送帶及第二支撐導輪組,所述第二驅動組件設置于所述第二機架上,所述第二驅動組件與所述第二加熱大輪連接,所述第二驅動組件用于驅動所述第二加熱大輪轉動,所述第二支撐導輪組包括多個第二支撐導輪,所述第二耐高溫輸送帶分別套置于各所述第二支撐導輪上,且所述第二耐高溫輸送帶包覆在所述第二加熱大輪外,所述第二加熱大輪與所述第二耐高溫輸送帶用于共同夾持布料,所述第二加熱大輪用于與布料的反面貼合,以用于對布料進行反面蒸軋染色操作。又一個例子是,一種正反蒸軋染色設備,包括:沿布料的傳送方向依次設置的布料發(fā)送裝置、染料浸軋裝置、布料正面蒸軋染色裝置、布料反面蒸軋染色裝置及成品收集裝置;所述布料正面蒸軋染色裝置包括第一機架、第一驅動組件、第一加熱大輪、第一耐高溫輸送帶及第一支撐導輪組,所述第一驅動組件設置于所述第一機架上,所述第一驅動組件與所述第一加熱大輪連接,所述第一驅動組件用于驅動所述第一加熱大輪轉動,所述第一支撐導輪組包括多個第一支撐導輪,各所述第一支撐導輪分別與所述第一驅動組件連接,所述第一驅動組件用于分別驅動各所述第一支撐導輪轉動,所述第一耐高溫輸送帶分別套置于各所述第一支撐導輪上,且所述第一耐高溫輸送帶包覆在所述第一加熱大輪外,所述第一加熱大輪與所述第一耐高溫輸送帶用于共同夾持布料,所述第一加熱大輪用于與布料的正面貼合,以用于對布料進行正面蒸軋染色操作;所述布料反面蒸軋染色裝置包括第二機架、第二驅動組件、第二加熱大輪、第二耐高溫輸送帶及第二支撐導輪組,所述第二驅動組件設置于所述第二機架上,所述第二驅動組件與所述第二加熱大輪連接,所述第二驅動組件用于驅動所述第二加熱大輪轉動,所述第二支撐導輪組包括多個第二支撐導輪,各所述第二支撐導輪分別與所述第二驅動組件連接,所述第二驅動組件用于分別驅動各所述第二支撐導輪轉動,所述第二耐高溫輸送帶分別套置于各所述第二支撐導輪上,且所述第二耐高溫輸送帶包覆在所述第二加熱大輪外,所述第二加熱大輪與所述第二耐高溫輸送帶用于共同夾持布料,所述第二加熱大輪用于與布料的反面貼合,以用于對布料進行反面蒸軋染色操作。
為了進一步理解上述正反蒸軋染色設備的發(fā)明構思,例如,請參閱圖1,正反蒸軋染色設備10包括:布料發(fā)送裝置100、染料浸軋裝置200、布料正面蒸軋染色裝置300、布料反面蒸軋染色裝置400及成品收集裝置500,布料發(fā)送裝置100、染料浸軋裝置200、布料正面蒸軋染色裝置300、布料反面蒸軋染色裝置400及成品收集裝置500沿布料的傳送方向依次設置,也就是說,布料經(jīng)過正反蒸軋染色設備10時,順序經(jīng)過布料發(fā)送操作、染料浸軋操作、布料正面蒸軋染色操作、布料反面蒸軋染色操作及成品收集操作。
請參閱圖1,布料正面蒸軋染色裝置300包括第一機架310、第一驅動組件、糾偏裝置320、第一加熱大輪330、第一耐高溫輸送帶340、第一支撐導輪組及第一壓輪350,所述第一驅動組件設置于所述第一機架上,所述第一驅動組件與所述第一加熱大輪連接,所述第一驅動組件用于驅動所述第一加熱大輪轉動,所述第一支撐導輪組包括多個第一支撐導輪,各所述第一支撐導輪分別與所述第一驅動組件連接,所述第一驅動組件用于分別驅動各所述第一支撐導輪轉動,需要說明書的是,第一支撐導輪組通過所述第一耐高溫輸送帶進行帶動,即所述第一支撐導輪組通過所述第一耐高溫輸送帶轉動而進行轉動,即兩者傳動連接,所述第一耐高溫輸送帶分別套置于各所述第一支撐導輪上,且所述第一耐高溫輸送帶包覆在所述第一加熱大輪外,所述第一加熱大輪與所述第一耐高溫輸送帶用于共同夾持布料30,以使得含有染液的布料位于所述第一加熱大輪與所述第一耐高溫輸送帶圍成的密閉空間內。所述第一加熱大輪用于與布料的正面貼合,以用于對布料進行正面蒸軋染色操作。布料反面蒸軋染色裝置400包括第二機架410、第二驅動組件420、第二加熱大輪430、第二耐高溫輸送帶440、第二支撐導輪組及壓輪450,所述第二驅動組件設置于所述第二機架上,所述第二驅動組件與所述第二加熱大輪連接,所述第二驅動組件用于驅動所述第二加熱大輪轉動,所述第二支撐導輪組包括多個第二支撐導輪,需要說明書的是,第一支撐導輪組通過所述第一耐高溫輸送帶進行帶動,即所述第一支撐導輪組通過所述第一耐高溫輸送帶轉動而進行轉動,即兩者傳動連接,所述第二耐高溫輸送帶分別套置于各所述第二支撐導輪上,且所述第二耐高溫輸送帶包覆在所述第二加熱大輪外,所述第二加熱大輪與所述第二耐高溫輸送帶用于共同夾持布料,以使得含有染液的布料位于所述第二加熱大輪與所述第二耐高溫輸送帶圍成的密閉空間內。所述第二加熱大輪用于與布料的反面貼合,以用于對布料進行反面蒸軋染色操作。
需要說明的是,當含有染液的布料順序進入所述正面蒸軋染色裝置及反面蒸軋染色裝置時,由所述第一加熱大輪及所述第二加熱大輪對含有染液的布料進行加熱,加熱過程中布料位于所述第一加熱大輪和所述第一耐高溫輸送帶之間以及位于所述第二加熱大輪和所述第二耐高溫輸送帶之間,布料所攜帶的染液中的水分被加熱后變成水蒸汽,這些水蒸汽分別存在于所述第一加熱大輪及第一耐高溫輸送帶之間以及所述第二加熱大輪和所述第二耐高溫輸送帶之間,也就是說,布料的周圍是高溫的水蒸氣,此高溫的水蒸氣能夠潤濕和溶脹布料的纖維,并提高纖維分子的動能,加速纖維分子的運動,使得纖維的分子結構擴張,分子間隙增大,有利于染料分子進入纖維分子間隙之中。并且,所述第一加熱大輪及所述第二大輪對布料進行加熱時,染液中的染料在高溫下,實現(xiàn)從固態(tài)轉變?yōu)樯A狀態(tài)的效果,升華后的染料分子被包覆于所述第一加熱大輪及所述第一高溫輸送帶之間以及所述第二加熱大輪和所述第二耐高溫輸送帶之間,即染液中水蒸氣和燃料分子均被鎖緊在所述第一加熱大輪及所述第一高溫輸送帶之間以及所述第二加熱大輪和所述第二耐高溫輸送帶之間,而不會揮發(fā)到大氣之中,在整個加熱過程中染料分子都與布料纖維分子緊密接觸,整個加熱過程染料分子都充分混合于高溫水蒸汽之中,在高溫水分子的媒介作用下,染料分子更加容易進入纖維分子間隙之中,使得布料纖維更好地吸附和接納染料分子,對染料利用率的較高,并且得色量較深,色牢度較高,布料表面浮色較少,減輕了后續(xù)的水洗負荷,污水排放量較少。
還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所述布料正面蒸軋染色裝置及所述布料反面蒸軋染色裝置均能夠對布料進行整體染色,區(qū)別在于,在所述布料正面蒸軋染色裝置中,由于布料的正面與所述第一加熱大輪接觸,布料的正面的動能更大,吸附的染料更多,即布料的正面得色量較深,同理,在所述布料反面蒸軋染色裝置中,布料的反面得色量較深,通過設置所述布料正面蒸軋染色裝置及所述布料反面蒸軋染色裝置能夠解決布料的正面和反面出現(xiàn)色差的問題,從而使得布料的正面和反面的染色效果更加一致,色差較小,品質更佳。
當然,運行過程中染料分子仍存在被所謂范德華力和氫鍵的作用下與纖維分子結合而進入纖維分子結構內部的情況。布料的整個加熱過程,染料分子都充分混合于高溫水蒸汽之中,在水分子的媒介作用下,經(jīng)過壓輪的反復壓軋,使得染料分子更加容易進入纖維分子間隙之中,進而使得布料纖維盡可能多地吸附、接納染料分子,因此用本發(fā)明方法染色染料利用率高,并且得色量較深。采用本發(fā)明方法以物理的方式增加染料的利用率,可減少或不用傳統(tǒng)染色的染料助劑,利于環(huán)保。由于本發(fā)明染料分子吸附較為完全,因此經(jīng)染色后的布料基本不需要再經(jīng)過水洗過程,對要求特別高的成品如果仍需要水洗,其水洗過程的用水量也大幅減少,非常利于環(huán)保。加熱過程結束后經(jīng)自然冷卻或風冷或冷卻輪冷卻,則染料分子就與纖維分子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染料微粒就固著于布料的纖維里面,送至落布架或經(jīng)收卷裝置收卷為成品,相對于傳統(tǒng)染色設備,上述正反蒸軋染色設備的能耗更低,污水排放量更少,并且染料利用率高,色牢度更好。
例如,所述正反蒸軋染色設備還包括加熱烘干裝置,所述加熱烘干裝置在布料的傳送方向上位于所述染料浸軋裝置及所述正面蒸軋染色裝置之間,所述加熱烘筒裝置為多個加熱烘筒或加熱烘箱或加熱拉幅定型機,以用于對布料進行加熱烘干操作。
為了更好地進一步提高染料利用率、得色量以及色牢度,例如,請參閱圖2,所述正反蒸軋染色設備還包括壓持裝置600,所述壓持包括布料正面壓持組件610及布料反面壓持組件620,所述布料正面壓持組件包括間隔設置的多個第一壓輪611,各所述第一壓輪用于壓持所述第一耐高溫輸送帶,所述布料反面壓持組件包括間隔設置的多個第二壓輪621,各所述第二壓輪用于壓持所述第二耐高溫輸送帶;又如,所述加熱大輪和包覆于加熱大輪外的耐高溫輸送帶的外圓周設有若干組壓輪,對耐高溫輸送帶及加熱大輪之間的布料施加壓力,利于纖維分子間隙對染料分子的吸附,這樣,當染料分子隨著布料運行時,溫度由低到高,染料分子動能由小到大,染料分子隨著布料在行進過程中依次經(jīng)過各所述第一壓輪及各所述第二壓輪的壓軋,布料在高溫的水蒸氣的潤濕、溶脹的同時被各所述第一壓輪及各所述第二壓輪反復壓軋,對于高溫溶脹狀態(tài)下纖維的微結構而言,相當于經(jīng)過了若干次的呼吸運動,在所述壓輪的壓軋過程中,纖維分子間隙縮小,在沒有被壓軋的時候纖維分子間隙變大,使分子間隙內形成負壓,染料分子被軋入或吸入布料纖維的分子間隙之中,初期由于溫度較低,只是較小的染料分子能夠被軋入纖維的分子間隙之中,隨著不斷運行,纖維及水和染料分子的溫度不斷升高,纖維分子間隙變大,染料分子動能變大,較大的染料分子也能進入纖維的分子間隙之中,后期,由于溫度最高,纖維分子間隙變得最大,而染料分子達到了升華狀態(tài),此時染料分子幾乎全部升華為氣態(tài)的單分子,所以染料分子在壓輪對纖維微結構的負壓作用下能夠盡可能多地被吸附進入纖維的分子間隙之中。
為了提供適宜的張緊力,以防止所述第一高溫輸送帶從所述第一加熱大輪上偏離的問題,以及防止所述第二高溫輸送帶從所述第二加熱大輪上偏離的問題,例如,所述正反蒸軋染色設備還包括糾偏裝置,所述糾偏裝置鄰近所述布料正面蒸軋染色裝置及布料反面蒸軋染色裝置設置,所述糾偏裝置包括多個糾偏輪,各所述糾偏輪分別用于套置耐高溫輸送帶;又如,所述大輪蒸軋染色裝置為兩組或多組大輪蒸軋染色裝置,連續(xù)地對布料的正反面進行加熱,使布料的正反兩面的染色效果更加一致。兩組或多組大輪蒸軋染色裝置均設有加熱大輪、包覆于所述加熱大輪外的耐高溫輸送帶及其支撐導輪、糾偏裝置,這樣,能夠提供適宜的張緊力,以防止所述第一高溫輸送帶從所述第一加熱大輪上偏離的問題,以及防止所述第二高溫輸送帶從所述第二加熱大輪上偏離的問題。
為了對布料進一步干燥,并對布料起到拉幅定型的作用,例如,請參閱圖2,所述正反蒸軋染色設備還包括烘干拉幅定型裝置700,所述烘干拉幅定型裝置在布料的傳送方向上位于所述布料反面蒸軋染色裝置及所述成品收集裝置之間,應該注意的是此過程的烘干溫度應低于染料的升華溫度,這樣,能夠對布料進一步干燥,并對布料起到拉幅定型的作用。
為了防止染料在大輪蒸軋染色裝置中過度泳移,使貼近加熱大輪的布面顏色過深,并防止布料在烘干過程中產(chǎn)生泳移造成色斑,同時保持布料的幅寬,例如,所述正反蒸軋染色設備還包括加熱烘筒裝置,所述加熱烘筒裝置在布料的傳送方向上位于所述染料浸軋裝置及所述正面蒸軋染色裝置之間,所述加熱烘筒裝置設置有多個加熱烘筒,各所述加熱烘筒用于分別與布料貼合,以用于對布料進行加熱烘干操作,進一步,還可以在所述加熱烘筒的外圍設置壓輪,對加熱過程中的布料間歇性地施加壓力;又如,在工藝流程中所述染料浸軋裝置、大輪蒸軋染色裝置之間設有一組或多組加熱烘筒,對浸軋染料后布料中的含水量進行定量烘干,使進入大輪蒸軋染色裝置的布料含水量低于30%,優(yōu)選為10%,利于后續(xù)生產(chǎn);又如,為了降低布料在軋涂過程中的收縮率,同時為保證染料均勻地軋涂在布料上面,所述染料浸軋裝置采用一涂多軋式軋車;又如,為防止染料在大輪蒸軋染色裝置中過度泳移,使貼近加熱大輪的布面顏色過深,并防止布料在烘干過程中產(chǎn)生泳移造成色斑,同時保持布料的幅寬,在工藝流程中所述染料浸軋裝置、大輪蒸軋染色裝置之間設有一組烤箱或烘干拉幅定型機,對浸軋染料后的布料進行非接觸式烘干,對浸軋染料后布料中的含水量進行定量烘干,使進入大輪蒸軋染色裝置的布料含水量低于30%,優(yōu)選為10%,利于后續(xù)生產(chǎn)。
為了更好地燙平布料,以保持布料的幅寬,例如,所述布料發(fā)送裝置包括沿布料的傳送方向依次設置的布料發(fā)送組件、張力控制組件及燙平輪組,這樣,能夠更好地燙平布料,以保持布料的幅寬。
一實施方式中,所述布料發(fā)送裝置設有張力控制、布料發(fā)送裝置與軋車之間設有燙平輪組,所述收卷為中心軸式中心卷取或輪式表面卷取或擺布架落布收取。所述染料浸軋裝置之前及所述多軋輪式負壓蒸軋染色裝置之前及大輪蒸軋染色裝置前及成品收卷之前設有布料展開裝置,所述加熱大輪為單層式或雙層式電熱(或導熱油、蒸汽)加熱。所述加熱大輪外表面為工業(yè)硬鉻電鍍(或鐵氟龍噴涂、或貼覆鐵氟龍膠布)。所述耐高溫輸送帶為環(huán)形硅膠輸送帶。所述環(huán)形輸送帶的基帶為羊毛混紡或杜邦kevlar纖維或間位芳香族聚酞胺纖維(nomex)等既能夠耐高溫又不容易吸附染料分子的材質;又如,所述染料浸軋裝置為均勻軋車,所述染料浸軋裝置包括染料槽、含浸輪組、超聲波振動裝置及軋輥組件,所述含浸輪組及所述超聲波振動裝置容置于所述染料槽中,所述超聲波振動裝置對所述染液進行超聲波空化操作。所述含浸輪組與所述軋輥組件沿布料的傳送方向依次設置。染液中分散性染料含量為2%,增稠劑1%,尿素2%,工業(yè)用海藻酸鈉20%,用冰醋酸調節(jié)染液ph值為6,控制軋后含液量為60%;又如,為減少布料尤其是針織布在浸軋染料時的寬幅變窄,并使布料獲得均勻的染液,所述染料浸軋裝置為獨立設置的多軋棍式2浸多次壓軋裝置,布料依次經(jīng)過第一含浸輪組、第一軋輥組件、第二含浸輪組、第二軋輥組件經(jīng)過2次的浸泡和多次壓軋,布料染液含量更加均勻;又如,染液中分散性染料含量為1%,增稠劑0.8%,均染劑1%,滲透劑1.5%,柔軟劑1.2%,分散劑15%,消泡劑1%,固色劑1%,膠黏劑15%,用冰醋酸等調節(jié)染液ph值為6,其余為水??刂栖埡蠛毫?0%;又如,所述染料浸軋裝置由染料槽、含浸輪組、軋輥組件、動力裝置、升降調節(jié)裝置及至少3個上下排列的軋輪等組成,所述含浸輪組容置于所述染料槽中,所述含浸輪組與所述軋輥組件沿布料的傳送方向依次設置。動力由下面的軋輪通過齒輪依次向上傳遞,這樣所有的軋輪都有動力,避免在生產(chǎn)過程中將布料拉窄。布料在染料槽中浸泡染料后連續(xù)地進行多次壓軋,使染料分布更加均勻,又如,更進一步地,在布料和染料被多次壓軋的同時,對布料的正反兩個面進行加熱,揮發(fā)掉部分水分,同時對布料和染料起到加熱活化作用,可使部分染料分子進入纖維分子間隙之中。
為了能夠提高所述耐高溫輸送帶的耐高溫性能以及使其不易吸附染料分子,例如,所述第一耐高溫輸送帶及所述第二耐高溫輸送帶均包括輸送帶本體及粘接在所述輸送帶表面上的耐高溫層,所述耐高溫層的材質為鐵氟龍(polytetrafluoroethylene),所述輸送帶本體采用羊毛混紡纖維、凱芙拉纖維或芳香族聚酰胺纖維編織形成;又如,所述加熱大輪外表面為工業(yè)硬鉻電鍍、或鐵氟龍噴涂、或貼覆鐵氟龍膠布;又如,所述耐高溫輸送帶為環(huán)形硅膠輸送帶;又如,所述環(huán)形輸送帶的基帶為羊毛混紡或杜邦kevlar纖維或間位芳香族聚酞胺纖維(nomex)等既能夠耐高溫又不容易吸附染料分子的材質,這樣,能夠提高所述耐高溫輸送帶的耐高溫性能以及使其不易吸附染料分子。例如,所述耐高溫輸送帶不僅要能夠耐高溫,還要選擇輸送帶的材質不易吸收染料分子,首選耐高溫輸送帶工作面的材質為硅膠或鐵氟龍或羊毛混紡或杜邦kevlar纖維或間位芳香族聚酞胺纖維(nomex)或不銹鋼等既能夠耐高溫又不容易吸附染料分子的材質。所述加熱大輪為電熱或導熱油或蒸汽加熱。所述加熱大輪外表面為不銹鋼或工業(yè)硬鉻電鍍或鐵氟龍噴涂或貼覆鐵氟龍膠布。
例如,所述布料反面蒸軋染色裝置及所述成品收集裝置之間還設置有冷卻裝置,所述冷卻裝置為風冷或冷卻輪水冷裝置,用于對布料進行冷卻操作。
上述正反蒸軋染色設備10的布料正面蒸軋染色裝置300及布料反面蒸軋染色裝置400用于對含有染液的布料進行蒸軋染色操作,能夠使得布料纖維更好地吸附染料分子,對染料的利用率較高,并且得色量較深,色牢度較高。此外,還能夠解決布料的正面和反面出現(xiàn)色差的問題,從而使得布料的正面和反面的染色效果更加一致,色差較小,品質更佳。
又一個例子是,請參閱圖3,一種正反蒸軋染色方法,采用如任一所述的正反蒸軋染色設備進行,其包括如下步驟:
s110:控制布料發(fā)送裝置將布料送出。
s120:將布料送至染料浸軋裝置的染液中進行染色操作,并對布料進行壓軋;
s130:將布料送至布料正面蒸軋染色裝置中,并使布料夾持在所述第一加熱大輪與所述第一耐高溫輸送帶之間,在預設升華溫度下,對布料的正面進行正面蒸軋染色操作,其中,所述預設升華溫度為120℃~230℃。
s140:將布料送至布料反面蒸軋染色裝置中,并使布料夾持在所述第二加熱大輪與所述第二耐高溫輸送帶之間,在所述預設升華溫度下,對布料的反面進行反面蒸軋染色操作。
s150:對布料進行冷卻操作。
s160:將布料送至成品收集裝置中進行成品收集操作。
一實施方式中,所述染液包括如下質量百分比的各組分:分散性染料0.07%~5%,增稠劑0.01%~2%,均染劑0.01%~2%,滲透劑0.003%~2%,柔軟劑0.07%~2%,分散劑0.01%~30%,消泡劑0.01%~2%,固色劑0.01%~2%,膠黏劑0.1%~30%,余量為水。例如,所述染液包括如下質量百分比的各組分:分散性染料0.5%,增稠劑1%,均染劑1.5%,滲透劑0.4%,柔軟劑0.65%,分散劑23%,消泡劑1.2%,固色劑0.3%,膠黏劑26%,余量為水。
一實施方式中,所述染液包括如下質量百分比的各組分:分散性染料0.0%~5%,增稠劑0.0%~2%,均染劑0.0%~2%,滲透劑0.0%~2%,柔軟劑0.0%~2%,分散劑0.0%~30%,消泡劑0.0%~2%,固色劑0.00%~2%,膠黏劑00%~30%,余量為水,亦即,所述染液包括如下質量百分比的各組分:分散性染料0~5%,增稠劑0~2%,均染劑0~2%,滲透劑0~2%,柔軟劑0~2%,分散劑0~30%,消泡劑0~2%,固色劑0~2%,膠黏劑0~30%,余量為水。
一實施方式中,對布料進行壓軋操作時,控制布料的軋余率小于80%,這樣有利于后續(xù)生產(chǎn)。
例如,請參閱圖4至6,其為本發(fā)明其余實施方式的正反蒸軋染色設備的結構示意圖。
以上所述實施例的各技術特征可以進行任意的組合,為使描述簡潔,未對上述實施例中的各塊技術特征所有可能的組合都進行描述,然而,只要這些技術特征的組合不存在矛盾,都應當認為是本說明書記載的范圍。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發(fā)明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發(fā)明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因此,本發(fā)明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