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使布或成衣產(chǎn)生無規(guī)則褪色效應的方法,以及用此法獲得的最終產(chǎn)品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與使布產(chǎn)生無規(guī)則褪色效應的方法有關,不管是整塊織物還是成衣;并和用此法獲得最終產(chǎn)品有關。
在現(xiàn)代服裝工業(yè)的某些領域內(nèi),在創(chuàng)作“用汨了的”,或褪了色的外觀方面,正在作不懈的努力,一個最明顯的趨勢是用粗斜紋布制作衣服。
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這種效應是通過應用次氯酸的鹽,即次氯酸鹽來產(chǎn)生的。最常用的鹽是次氯酸鈉,它是通過或?qū)⒙葰馔ㄈ霘溲趸c溶液中,或電解氯化物的辦法來制取的。次氯酸溶液(一般為0.2~0.5%)廣泛用作漂白劑,特別是在紡織工業(yè)中,由于C10陰離子的強氧化性質(zhì),形成了強有力的漂白劑。
次氯酸鹽溶液以其常見的次氯酸鈉消毒液,有產(chǎn)權的家用漂白劑和消毒劑產(chǎn)品等形式,同樣在手工業(yè)和家庭中作為洗滌助劑而廣泛使用,這些物質(zhì)可對織物和衣服產(chǎn)生均勻一致的漂白作用,按照時間長短,可或多或少地可辨別出它的最終結果。
此后,以無規(guī)則褪色效應為特點的外觀已成為一種趨勢。
這種趨勢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是實際應用石頭洗滌,即將布浸泡在除浮石以外無其它物質(zhì)的水中,在經(jīng)該法處理過的粗斜紋布上試驗產(chǎn)生的這種效應是一種自然褪色,一種“用汨了”的外觀,其特點在于明暗區(qū)間的對比。然而對成衣來說,這種效應僅趨向于在接縫上及其周圍出現(xiàn),而其余織物的顏色大體上保持一致。
已經(jīng)做過使用相同的石頭清洗方法并加入次氯酸鈉來生產(chǎn)更為真實的外觀的試驗。而用這種方法確實有助于減少工作時間,最后的結果與原來的石頭清洗頗為相似,褪色僅限于衣服的接縫處。
因此,公開的本方法的目的是在織物或衣服制成品上產(chǎn)生無規(guī)則褪色效應,其主要特點是出現(xiàn)許多不規(guī)則的斑紋,這些斑紋顏色明暗的色度不同,而且在布或衣服的整個區(qū)域上呈不均勻分布。
用實施已公開的本方法來達到上述目的,它包括在干燥狀態(tài)下漂白布的一些工序,利用浸漬具有強漂白性能的液體的浮石顆?;蝾愃撇牧希诡w粒和布一起在一個旋轉的滾筒里翻滾,兩者緊密接觸,然后在滾筒按預定持續(xù)時間旋轉之后,回收顆粒,用清洗和脫水的方法消除殘留在布上的漂白劑。
按照本發(fā)明,在回收顆粒和消除殘留漂白劑的操作程序中可按上述程序進行,也可按相反的順序進行。
使用質(zhì)地相當粗糙的浮石顆粒,這樣可以大量吸收高效漂白劑(例如次氯酸鹽),開動機器脫水一段給定的時間間隔,此間隔與所需布的強度和外觀型式有關,這樣產(chǎn)生雙重褪色作用機械的,盡量粗糙的浮石顆粒表面在布纖維上產(chǎn)生的研磨作用,還有化學的,由浸漬顆粒的漂白劑產(chǎn)生。
按照公開的本方法,僅在布接觸浮石顆粒的那些部位發(fā)生漂白作用。這樣,不管是塊料還是已制成了衣服,我們可在加工中使整塊布獲得無規(guī)則褪色效應。
現(xiàn)在用附圖舉例詳細說明本發(fā)明。其中
圖1是說明全部褪色工藝的方框圖,包括公開的本工藝方法的各工序和可放在本方法的工序之前的幾個工序。
圖2是用于實施本方法的設備的側視圖,表示處于第一個典型的工作位置。
圖3是圖2所示設備的立體圖,表示處于第二個典型的工作位置。
圖4是圖2所示設備的另外一個側視圖,表示處于第三個典型的工作位置。
圖5表示了與圖2、3和4所示設備不同的實施方案,處于三個工作位置之一。
圖6表示圖5設備的另一工作位置。
圖7和圖8是采用公開的本工藝方法在粗斜紋布織物上產(chǎn)生效應的實例,分別表示沒縫和有縫布局部狀況。
根據(jù)基本原理,可以肯定地說,布的人工褪色至今照例已用化學腐蝕的方法完成了,其中浮石已作為產(chǎn)生機械腐蝕的媒質(zhì)來使用。而且該化學腐蝕作用,譬如說,正如由次氯酸鈉產(chǎn)生的那樣,由于化學物質(zhì)當然定會被充滿該作業(yè)機器的水所稀釋,因此,仍然是有一定限度的。
與此相反,公開的本工藝方法重視化學和機械相結合的腐蝕作用,其結果是很有效的。
在進行完全的褪色工藝之前,不管是作為純粹的整塊塊狀織物,還是已經(jīng)制成了衣服,織物可按圖1所示進行常規(guī)處理。A表示熨平,B表示通過在熱水(50~60℃)中浸泡來軟化,C表示脫水。所有三個工序都使用一般的加工方法進行。用D表示的第四工序大體上分為D1、D2和D3三步,正是這些構成了本公開的基本內(nèi)容。
在D1步,可滲透物質(zhì)顆粒2浸漬了強力漂白劑;該顆粒是粗糙的,只要漂白劑是液體就能保證特別高的吸收率。第二步D2表示將浸漬漂白劑的顆粒2放入加工機1的旋轉滾筒1a中,它在給定的時間周期內(nèi)轉動、脫水。在實踐中此時間與布的機械特性和所希望的褪色效果有關(按照申請人經(jīng)驗大約5分鐘)。
完成了D2步,即可進行D3步,即回收顆粒2,或者將它們除去。
可從普通的浮石得到顆粒2,具有強漂白性的介質(zhì)可以是普通的次氯酸鈉,然而選擇的范圍決不限于這兩種物質(zhì)。例如顆粒2可用粗紙質(zhì)材料制成,這樣一當它的機械和化學作用完成后就溶解,這可通過在褪色周期中止時,向加工機1的同一滾筒中充水的辦法來達到,或者將滾筒的物料轉移到與加工機安裝在同一條生產(chǎn)線上的另一臺機器上。采用這種特殊方法能除去顆粒,而不是回收,但是足夠清潔。采用浮石能進行合意的回收,因為顆粒可用新的漂白劑重新浸漬,并在以后的加工周期里重復使用。
圖1的方框E表示另一工序,在此工序中,附著在布上的漂白劑的殘留痕跡(次氯酸鈉或諸如此類)被消除,例如采用過氧化氫,通過一般的洗-浸泡-脫水工序來完成這一工作。
實驗表明,在工序D內(nèi),當把具有適當數(shù)量的粗糙的浸漬了漂白劑的顆粒,譬如說浮石,放在旋轉的加工機中時,極高的機械和化學腐蝕率相結合,伴隨著脫水和布與石頭的無規(guī)則接觸,在接觸的部位便產(chǎn)生顏色明暗的鮮明差別。在整個過程中,在織物或成衣上產(chǎn)生的所有褪色作用呈現(xiàn)不一致、無規(guī)則。
公開的本工藝方法可用帶有旋轉滾筒的機器1實現(xiàn),它可以向前傾斜(見圖4),從它的填料窗口11傾斜到傾倒布或衣服3的終點,還被用來連接附屬裝置的一個另件,該附屬設備至少有三個位置以4表示的第一個位置,在此位置收集并浸漬顆粒2;以5表示的第二個位置,從這里將已浸漬的顆粒2排到滾筒1a里;以6表示的第三個位置,用于在每個循環(huán)之后回收或清除顆粒2。實際上,這三個位置是機器和裝置采用的典型工作配置,相應地在圖2、3和4中說明。
此裝置基本上是一簡單結構,包括料箱7有一敞開的頂8,并且至少一面9呈斜角。在優(yōu)選的實施例內(nèi),料箱7裝有注入口10,從此處,譬如說將盛于固定在料箱上的箱式泵組件20里的次氯酸鈉,噴灑在顆粒上。料箱7先從機器1處于直立的(圖2所示的第一工位4)第一個較低的位置移到裝置被旋轉的第二個提升位置(圖3和圖6所示的第二工位5),使料箱的斜面9向下傾斜并正對著機器的窗口11,以便將顆粒倒入盛有要褪色的布或衣服3的滾筒1a里。
從第2個位置,料箱7再一次降低到第三個位置和最后位置(見圖4和5),在此位置,機器1向前傾斜至傾卸褪色布的終點,如適當,還可傾卸顆粒2。
料箱7的旋轉運動由一個常規(guī)的操作機構13產(chǎn)生,在所示的本實施例中,此機構是液壓缸。
萬一要回收顆粒2,需要和布分離,其裝置將包括一個格篩12,它與加工機的框架鉸接,并由操作機構13操縱。在優(yōu)選的實施例中,格篩12可在兩面連接到料箱7的一側,并橫跨在它的開口頂面8上(見圖3和4)。在浸漬期間,依靠掛在格篩12上的料箱7的側面,格篩支撐料箱7和它所裝載的顆粒2。而后向著第二個或者說卸料位置(見圖3)向上旋轉,從那里,顆粒最終通過機器1的窗口11,向下滾到旋轉滾筒1a里。此時借助位于料箱的開口頂部8上面的格篩12(圖4),它裝有柵格,顆粒通過柵格從布或衣服上可分離出來,在一個操作過程后可掉到料箱中。這些同樣的顆粒然后重新浸漬次氯酸鈉,并用在下一循環(huán)內(nèi)??梢钥吹綑C器1的窗口11裝有一圍圈21以幫助顆粒和布通過。
圖5和圖6表明了設備其它的實施方案,這樣設計是為了減少所需人員。料箱7與操作機構13保持永久連接,而格篩12不是和料箱完全分開,僅相對于開口的頂部8從料箱敞開的第一位置滑到格篩全部蓋住敞開頂部的第二位置,顯然在第一位置,料箱7的開口頂部8保持自由暢通,給顆粒提供進入機器1的通道;而第二個位置是為回收在褪色工序完成后從由機器傾倒出的布或衣服3上分離出的顆粒2的。
權利要求
1.在布或已制成的衣服上,產(chǎn)生無規(guī)則褪色效果的方法,包括以下工序使具有高吸收性能的粗糙的可滲透材料的顆粒浸漬于具有強漂白性的物質(zhì);將已浸漬的顆粒和布一起放入可旋轉的滾筒內(nèi);在預定的時間周期內(nèi)旋轉滾筒,將布和顆粒一起脫水翻滾;在顆粒從已褪色的布或衣服上分離后,將其回收或去除;用一般的清洗操作工藝,消除附著在布上的殘留漂白劑。
2.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顆粒是從浮石制取的,而具有強漂白特性的物質(zhì)是次氯酸鹽溶液,最好是次氯酸鈉溶液。
3.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顆粒是從粗糙的紙質(zhì)材料取得的,而具有強漂白特性的物質(zhì)是次氯酸鹽溶液,最好是次氯酸鈉溶液。
4.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顆粒與布一起翻滾的預定時間周期應與褪色布所需的強度和外觀相對應;其中顆粒產(chǎn)生雙重褪色作用,這一方面是由于在布的纖維與顆粒的粗糙表面之間產(chǎn)生的無規(guī)則磨擦接觸的機械褪色作用;另一方面是由于在布或衣服和浸漬了顆粒的漂白劑之間接觸產(chǎn)生的化學褪色作用,這樣,在加工過的布和衣服的整個范圍內(nèi),產(chǎn)生了雜亂分布的不同顏色明暗度的無規(guī)則斑紋的視覺效應。
5.用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獲得的一種最終產(chǎn)品,其中,所產(chǎn)生的褪色外觀是不均勻的,呈現(xiàn)出不同顏色明暗度的無規(guī)則斑紋,這種效果是由于浸漬液體漂白劑的粗糙材料顆粒產(chǎn)生的雜亂磨擦作用而獲得的。
全文摘要
在公開的方法中,使要褪色的布與浮石顆粒進行干燥接觸,浮石顆粒用諸如次氯酸鹽的化學漂白劑浸漬,這一操作在普通的加工機器中進行,機器的滾筒按預定持續(xù)時間旋轉。
文檔編號D06Q1/02GK1030952SQ87105230
公開日1989年2月8日 申請日期1987年7月29日 優(yōu)先權日1987年7月6日
發(fā)明者弗朗切斯科·里奇 申請人:黃金貿(mào)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