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縫紉機的引線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涉及縫紉機的引線裝置。
圖10和11展示的是常規(guī)的引線裝置。在該縫紉機中,諸如底線、面線的線52a是按下述方式進行穿線的,也即,首先將線筒52放置在相應(yīng)地豎直設(shè)置在線筒夾持支架50上的線筒釘上,將從線筒52延伸出來的線52a掛在引線器夾持器53的引線器53a上,將線52a穿入引線板55的引線孔55a,將通過引線孔55a的線52a插入到窄縫狀引線凹槽55b中,從而被凹口55c所夾持,將線52a插入到主體54的引導(dǎo)槽54a中,將線52a夾緊在設(shè)置于主體54前部份的拉力裝置的拉力園盤之間,在將線52a向下拉時,將線52a穿入至打圈器、機針等。
然而,在常規(guī)的引線裝置中有下列問題。
(1)由于每根線52a被依次穿到引線板55的每個引線孔55a和每個引線凹槽55b中,要它被每一凹口55c所夾持,因此穿線操作很難,并很花時間。
(2)由于線被凹口55c夾持時,線52a被引導(dǎo),因此,不僅在引線器夾持器53的引線器53a上升或下降,且在線52a不均勻地移動時,線都易于脫出。結(jié)果,縫紉操作所必須的一定拉力就不能施加在線52a上。
(3)由于引線板55的上部份必須從主體54突出,因為線52a要穿入到引線孔55a中,因此,從引線器53a延伸出來的線52a不僅在引線器夾持器53的引線器53a上升或下降時,而且在線52a不均勻移動時,都容易和引線板55相纏結(jié)。
本發(fā)明是根據(jù)常規(guī)引線裝置的技術(shù)問題而進行的,并具有以下結(jié)構(gòu)。
發(fā)明第一個目標(biāo)提出的縫紉機引線裝置包括引線件7,每一引線件相應(yīng)地放置在主體1的每一線筒6和拉力裝置8之間,用于從每個線筒6引導(dǎo)每根線6a,其中每一所述引線件7的特征在于包括與每一引線凹槽部份16的一端相連的基端部份,引線凹槽在主體1的上端是敞口的,包括具有彎曲部份7a的頂端部份,彎曲部份7a在其前表面與主體1的后壁彈性地相接觸,以及包括線安放空間,它由引線凹槽部份1b的下端部份所界定。
發(fā)明第二個目標(biāo)提出的縫紉機引線裝置的特征在于還包括凹口5b和5c,它們成形在主體1的后表面,位于每一引線凹槽部份1b后端部份的右、左側(cè),其中引線件7的基端部份被安放在一個凹口5b中,而引線件7的頂端部份被安放在另一凹口5c中,而在引線凹槽部份1b和另一凹口5c之間的拐角部位成形有倒棱部份5f。
發(fā)明第三個目標(biāo)提出的縫紉機引線裝置的特征在于每一引線件7的基端部份成形有附屬曲線部份7b,所述附屬曲線部份7b被插入至并與夾持部份5e彈性相接觸,夾持部份形成在主體1的一個凹口5b的下表面上。
由以上安置顯然可見,雖然引線裝置的另件有若干個,但為說明方便起,將它們作為單獨一件來加以說明。
按照發(fā)明第一個目標(biāo)的穿線操作可以下列方式進行,即,例如,通過將線6a掛在引線器夾持器3的引線器9a上,將線6a從設(shè)置在主體1的線筒6中拉出,然后,將一段適當(dāng)長度的拉出的線6a從主體的上部份插入到主體1的引線凹槽部份1b,在向線6a稍加拉力的同時,將線6a向下壓,從而在引線凹槽部份1b中向下降的線6a與引線件7的彎曲部份7a相接觸,并沿著彎曲部份7a下降。結(jié)果,在線6a彈性地使引線件7的彎曲部份7a變形的同時,線6a進入至彎曲部份7a的頂端部份和主體1之間,然后,線通過彎曲部份7a的頂端下邊緣,被安放在線安放空間10中。這時,與主體1后壁彈性接觸的彎曲部份7a的前表面被推開。在線6a從此處通過之后,彎曲部份7a彈性地恢復(fù)至其原始狀態(tài),于是它又和主體1的后壁彈性地接觸。因此,只要沿著引線凹槽部份1b壓線6a,就能方便、快捷地將線6a穿引。在將線6a穿入到引線件7后,將線6a插入到拉力裝置8的一對拉力園盤之間,這樣就能對線6a施加一定的拉力,然后,將線6a的頂端穿入至機針,打圈器等以完成穿線操作。
按照發(fā)明第一個目標(biāo)的引線裝置,在線6a被穿入到引線件7之后,引線件7的頂端部份就恢復(fù)至其原始狀態(tài),從而在引線凹槽部份1b的下端部份確立了線安放空間10,消除了引線件7和主體1之間的間隙。因此,在縫紉操作時,假如線6a是在線筒6和引線件7之間豎直地移動,或即使線6a不均勻地移動,等,線6a也很難從引線件7中脫出。由于引線件7是固定在主體1的后表面,且它能與主體1相連而不突出在主體1之外,因此,即使,例如引線器夾持器3的引線器上、下移動,即使線6a不均勻地移動,線6a也不容易和引線件7相纏結(jié)等。此外,由于引線件7是暴露在主體1的后表面,即使它變形或變壞時,引線件7能用另一個來替換。
按照發(fā)明的第二個目標(biāo),當(dāng)線在引線凹槽部份1b中下降時,線6a與引線件7的彎曲部份7a接觸,并沿著彎曲部份7a下降,當(dāng)它被沿著到棱部份5f所引導(dǎo)時,線6a下降,并在使彎曲部份7a彈性變形的同時,進入至彎曲部份7a的頂端部份和另一凹口7c的側(cè)壁之間,通過彎曲部份7a的頂端下邊緣,然后被安放在線安放空間10之中。這里,線6a很容易彎曲部份,這樣,線就避免被引線凹槽1b和另一凹口5c之間的拐角部份損壞。
按照引線裝置的這種布置,線6a通過彎曲部份7a的頂端下邊緣之后,引線件7彈性地復(fù)位,從而去除了引線件7與另一凹口5c側(cè)壁之間的間隙。此外,由于引線件7被安放在凹口5b和5c中,不向外突出,線6a不容易與引線件7相纏結(jié),等。
按照發(fā)明的第三個目標(biāo),作為引線件7的固定部份,附屬曲線部份7b,是通過僅僅將附屬曲線部份7b壓入到夾持部份5e中,從而將其與夾持部份5e相連的,因此,即使不使用諸如粘接劑等固定裝置,它也不易于從夾持部份5e中脫出。此外,由于引線件7是暴露在主體1的后表面,當(dāng)引線件7變形或變壞時,能很容易地用另一個來替換引線件7。
圖1是本發(fā)明最佳實施例提出的縫紉機引線裝置主要部份的側(cè)視截面圖;圖2是圖1中縫紉機引線裝置和縫紉機的后視圖;圖3是圖2中縫紉機上蓋的后視圖4是沿圖3中IV-IV線的橫截面圖;圖5是圖1中引線裝置的引線件;圖6是展示穿線操作的圖;圖7是展示另一個穿線操作的圖;圖8是圖2中縫紉機主要部份的透視圖;圖9的圖2中縫紉機主要部份的透視圖;圖10是常規(guī)縫紉機主要部份的透視圖;而圖11是常規(guī)引線板圖。
現(xiàn)在將結(jié)合圖1至9對本發(fā)明最佳實施例提出的縫紉機引線裝置2進行說明,在這些圖中展示了一個應(yīng)用于包邊縫紉機中引線裝置的實施例??p紉機的主體1包括設(shè)置在其后上表面的線筒支架1a,引線器夾持器3和若干相應(yīng)地、豎直向上地設(shè)置在線筒支架1a上的線筒釘4。如圖8所示,引線器夾持器3是可伸縮移動的,并具有安裝在其上端的引線板9。該引線板9是由金線線棒彎曲而成的,并具有若干以一定間距形成在其左、右的U形引線器9a。實際上,每一引線器9a向下垂掛形成具有U形形狀,且每一引線器9a的U形部份的基礎(chǔ)端(圖8中的上端)放置在另一個以防止線6a脫出。每個線筒釘4放置一個纏繞的線卷6,即線筒,且后者插入在前者上,并安裝在基本上對應(yīng)每一引線器9a下部的位置。
主體1的上端由上蓋5組成,上蓋5安裝在相應(yīng)放置在上蓋5左、右的滑輪蓋12和右蓋13之間。前、后蓋相應(yīng)地放置在上蓋的前、后。把手16被滑輪蓋12和右蓋13可擺動地加以支承,當(dāng)移動縫紉機時,用手將把手握住。引線裝置2成形在上蓋5上,位于引線器夾持器3之前。上蓋5具有若干(在該實施例中為4或5個)窄縫狀的引線凹槽部分1b,它向前、后延伸,在上端是敞開的,并達到上蓋的中間部分。在每一引線凹槽部分1b下端部分的后表面成形有凹口5b和5c,如圖3所示,它們位于下端部分的右、左側(cè)。所形成的一個凹口5b(從后部看時為左側(cè))延伸至基本與引線凹槽部分1b下端相對應(yīng)的位置,而所形成的另一個凹口5c(從后部看時為右側(cè))在與引線凹槽部分1b的下端相對應(yīng)的位置,以其為中心,豎直地延伸。在其上,一個凹口5b的下表面形成臺階表面5d。夾持部分5e是一個向下延伸的孔,形成在臺階表面5d上。如圖3和4所示,上、下延伸的倒棱部分5f成形在另一凹口5c和引線凹槽部分1b之間的拐角位置。
每一引線件7被固定在夾持部分5e上。如圖5所示,每一引線件7都是由彈簧鋼絲彎曲形成環(huán)狀的,其一部分被切去。第一引線件7包括在上端部分的彎曲部分7a,它是一個具有大直徑(半徑為r2),向上凸起的曲線部分,和在下端部分的,具有小直徑(半徑r1)的,向下凹入的附屬曲線部分7b。附屬曲線部分7b被插入在夾持部分5e中,這時它彈性地變形,并與夾持部分5e的內(nèi)壁彈性地接觸。如圖3和4所示,引線件7的基端部分放置在一個凹口5b中,這時引線件7與上蓋5相連。在這種情況下,大直徑彎曲部分7a在引線凹槽部分的后表面?zhèn)葯M越引線凹槽部分1b的下端上部分,引線件7的頂端部分放置在另一凹口5c中,而引線件7的頂端前表面與另一凹口5c的前壁(主體1的后壁)彈性相接觸,彎曲部分7a的頂端下邊緣放置在略低于引線凹槽部分1b的下端的位置。在其上,具有至少在另一凹口5c中彎曲的上半表面的彎曲部分7a具有半圓形的線安放空間10,在引線凹槽部分1b的下端部分接受線6a。
上蓋5用螺絲加以固定,形成主體1的上部分。如圖3所示,設(shè)置在上蓋5兩側(cè)的突起5h相應(yīng)地被滑輪蓋12和右蓋13(未表示)的臺階表面所夾持,并如圖1所示,它們定位在當(dāng)它們相應(yīng)地被前蓋14的后表面和后蓋15的上表面所支承的時候。螺絲通過界定在上蓋5,且每一都包括一長孔的通孔5g而擰入,它們被固定在滑輪蓋12,右蓋13等之上。在將上蓋5和前蓋14聯(lián)接成,使上蓋5和前蓋14聯(lián)接到主體1上,而拉力裝置8的一對拉力圓盤8a被放置在上蓋5和前蓋14的引線凹槽部分1b之前時,引線凹槽部分1b就形成。
現(xiàn)在將說明引線裝置的操作。諸如底線和面線的線6a的穿引操作將如下述進行。
首先將線6a放置在豎直方向上設(shè)置在線筒支架1a上的線筒釘4上,然后將線6a掛在引一器夾持器3的引線器9a之間,并拉出一定數(shù)量。接著,用手在適當(dāng)?shù)拈L度上拿著線6a,將其穿入引線裝置2。也即,如圖1中由假想線表示的,被手在主體1的前、后側(cè)拿著的線16a被穿入到主體1的引線凹槽部分1b中,在對線6a施加一定拉力的同時,將它向下拉。如圖6和7中的虛線所示,當(dāng)線6a下降的同時,它向引線凹槽部分1b中另一凹口5c偏移,線6a與彎曲部分7a相接觸并沿著彎曲部分7a的彎曲上表面向下。
結(jié)果,在線6a下降的同時,它被倒棱部分5f所引導(dǎo),從而如圖7虛線所示地將彎曲部分7a彈性地變形,于是它進入彎曲部分7a的頂端和另一凹口5c的側(cè)壁之間,通過彎曲部分的頂端下邊緣,被接受在線安放空間10的內(nèi)部。當(dāng)線6a通過彎曲部分7a的頂端下邊緣時,線6a的后端部分是相當(dāng)?shù)叵蛳铝?。另一凹?c的下端部分成形成傾斜表面以便不阻礙線6a通過彎曲部分7a頂端下邊緣的通道。在線6a通過彎曲部分7a的頂端下邊緣之間,彎曲部分7a就彈性地恢復(fù)至原始狀態(tài),它與另一凹口5c的側(cè)壁彈性相接觸,從而當(dāng)它向上凸出時在其本身和上蓋5的引線凹槽部分1b的下端之間形成線安放空間10。結(jié)果,線6a就被接受在線安放空間10之中。在這里,只要沿著引線凹槽部分1b壓線就能方便、快捷地進行穿線操作。
在將6a穿入到引線裝置2完成時,將線6a穿在拉力裝置8的一對拉力圓盤8a之間,以便對線6a施加一定的拉力,去除松馳部分,然后將線6a的頂端穿入到打圈器或機針中,從而完成穿線操作。
按照引線裝置2,在線6a穿過之后,引線件7的頂部分彈性地恢復(fù)至其原始狀態(tài),從而去除了引線件7和另一凹口5c側(cè)壁之間的間隙。結(jié)果,即使引線器夾持器3的引線器9a上升或下降,或者線6a不均勻地移動,線6a也很難從引線件7中脫出。此外,由于引線件7附著在組成主本1的上蓋5的后表面上,這樣,它不從主體1向上突出,即使引線器夾持器3的引線器9a上升或下降,或者線6a不均勻地移動,線6a也很難與引線件7及上蓋5相纏繞。還有,由于引線件7不向外突出,在它被放置在凹口5b和5c中時,線6a與引線件7的纏繞能非常好地被避免。再有,附屬曲線部分7b是引線件7的固定側(cè),只要將附屬曲線部分7b推入到夾持部分5e中,就能將它固定在夾持部分5e中,即使不使用粘接劑,它也不會從夾持部分5e中脫出。由于引線件7的暴露在主體1的后表面,因此其安裝或拆除操作十分方便,導(dǎo)至在其變形時能方便地加以替換。
由于另一凹口5c成形的位置是從與引線凹槽部分1b的下端相對應(yīng)的位置進一步向下延伸,因此當(dāng)線向下降被倒棱部分5f引導(dǎo)時,線6a能繞過彎曲部分7a的頂端下邊緣。此外,另一凹口5c是從與引線凹槽部分1b的下端相對應(yīng)的位置進一步向下延伸而形成的,而彎曲部分7a的頂端下邊緣位置低于引線凹槽部分1b的下端,這樣被安放在線安放空間10中的線6a很難從線安放空間10中脫出。
這里,雖然如圖5所示引線件7在其上端具有半圓形或倒U形的彎曲部份7a,在下端具有附屬曲線部分7b,它在上述實施例中基本為U形形狀,彎曲部分7a也可用這樣的方式來形成,即由上部分沿著引線凹槽部分1b進入的線6a被引向和由其自由端(頂端)所引導(dǎo),因此它也可以由向另一凹口5c向下傾斜的直線傾斜表面組成。附屬曲線部分7b也可具有V形形狀或其它的形狀,只要它能被壓在夾持部分5e而不會轉(zhuǎn)動。相應(yīng)地形成于上蓋5引線凹槽部分1b后表面,位于其兩側(cè)的凹口5b和5c也可取消,而引線件7可通過諸如螺絲可拆卸地固定在上蓋5的后表面。甚至在這樣的情況,最好在引線凹槽部分1b和上蓋5的后表面間的拐角部位成形倒棱部分5f。此外,雖然引線件7設(shè)置在上蓋5上,也可將平板狀引線板固定在上蓋5上,引線件7可安裝在該引線板上。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縫紉機引線裝置(2),包括引線件(7),每一引線件相應(yīng)地放置在主體(1)的每一線筒(6)和拉力裝置(8)之間,用于從每一線筒(6)引導(dǎo)每根線(6a),所述每一引線件(7)包括與每一引線凹槽部分(16)的一端相連的基端部分,引線凹槽部分在主體(1)的上端是敞口的;頂端部分,它具有彎曲部分(7a),彎曲部分(7a)在其前表面與主體(1)的后壁彈性地相接觸;以及線安放空間(10),它限定在引線凹槽部分(1b)的下端部分中。
2.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引線裝置(2)還包括凹口(5b)和(5c),它們成形在主體(1)的后表面,位于每一引線凹槽部分(1b)的后端部分的右、左側(cè),其中,引線件(7)的基端部分被安放在一個凹口(5b)中,而引線件(7)的頂端部分被安放在另一凹口(5c)中,在引線凹槽部分(1b)和另一凹口(5c)之間的拐角部位成形有倒棱部分(5f)。
3.如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引線裝置(2),其中每一引線件(7)的基端部分成形有附屬曲線部分(7b),所述附屬曲線部分(7b)被插入到夾持部分(5e)中,并與其彈性地接觸,該夾持部分成形在主體(1)的一個凹口(5b)的下表面上。
全文摘要
縫紉機的引線裝置,包括引線件,該引線件放置在相應(yīng)地設(shè)置在主體上的線筒和拉力裝置之間,用于從線筒引導(dǎo)線,而引線件包括與引線凹槽部分的一端相連的基端部分,引線凹槽部分在主體上端是敞口的;頂端部分,它具有彎曲部分,彎曲部分在其前表面與主體的后壁彈性地相接觸;以及線安放空間,它限定在引線凹槽部分的下端部分中。
文檔編號D05B53/00GK1143695SQ9610659
公開日1997年2月26日 申請日期1996年6月14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1995年6月14日
發(fā)明者水沼正則, 小島伸二 申請人:荷蘭勝家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