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固定組件及外壁施工構造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在固定于建筑物的構造本體的金屬基底上,固定多片四方錯縫接合方式的外壁板的固定組件及使用其的外壁施工構造。
背景技術:
過去,具有在固定于建筑物的構造本體的金屬基底上,固定多片外壁板而成的外壁施工構造(參照專利文獻1、2)。
在該過去的外壁施工構造中,使用固定配件,用以在金屬基底固定上述外壁板。
然而,在上述外壁施工構造中,對接左右的外壁板。為此,在左右的外壁板間的接合間隙部需要通過帽形連接件澆注密封材料,從而成為增大施工成本的原因。另外,根據密封施工的質量,存在損害外觀設計性的可能性。另外,密封材料的惡化也有可能導致外觀設計性和防漏性能的下降。
因此,即使對于上述外壁板的左右接合方式,作為錯縫接合方式,也可考慮按所謂的四方錯縫接合方式構筑外壁施工構造。在該場合,在成為鄰接配置的4片外壁板的接合中央部的上下左右接合部配置固定配件。
可是,由于對固定配件進行固定的金屬基底先固定于柱(構造本體)上,所以,上述固定配件相對該金屬基底的左右方向的固定位置就被固定下來,存在不能使配置于上側的左右外壁板的重量支承力均勻的可能性。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3-129638號公報(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3-213885號公報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就是鑒于這樣的過去的問題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施工容易而且可獲得外觀設計性優(yōu)良的外壁施工構造的固定組件和外壁施工構造。
第1發(fā)明的固定組件用于將多片四方錯縫接合方式的外壁板固定在固定于建筑物的構造本體;其特征在于該固定組件為配置到上下左右4片上述外壁板的上下左右接合部地構成,具有接合于下側的上述外壁板的上邊部和上側的上述外壁板的下邊部的固定配件,重合于該固定配件的背面?zhèn)鹊嘏洳⒅玫纸佑谏鲜鼋饘倩椎南聣|板,通過配置于該下墊板的背面?zhèn)炔⒔雍嫌谏鲜鼋饘倩锥鴮⑸鲜龉潭ㄅ浼蜕鲜鱿聣|板固定于上述金屬基底的接合板,及螺緊于該接合板而在上述金屬基底固定上述固定配件和上述下墊板的固定螺釘,上述固定配件具有抵接于上述外壁板的里側面的基板部,形成于該基板部的上端和下端、分別抵接于上述下墊板的上方腳部和下方腳部,從上述基板部朝前方沿水平方向立設的支承部,從該支承部朝斜上方彎曲的上板卡止部,及從上述支承部朝斜下方彎曲的下板卡止部,在上述支承部上方的基板部形成比該基板部后退的凹陷部,同時,在該凹陷部具有插通上述固定螺釘的第1固定用開口部,另外,在上述下墊板形成用于插通上述固定螺釘的第2固定用開口部,上述第1固定用開口部具有朝左右伸長的形狀,上述固定配件為可相對上述下墊板朝左右滑動地固定于上述金屬基底地構成。(技術方案1)下面,說明本發(fā)明的作用效果。
上述固定組件如上述那樣配置到四方錯縫接合的4片外壁板的上下左右接合部,可將該外壁板固定在金屬基底。為此,通過使用上述固定組件,可容易地獲得四方錯縫接合的外壁施工構造。該四方錯縫接合的外壁施工構造,由于外壁板間的接縫部不明顯,所以,外觀設計性優(yōu)良。
另外,通過形成為四方錯縫接合構造,由于不需要特別進行接縫部的處理,所以,施工容易,可大幅度降低施工成本。
另外,上述固定組件將上述第1固定用開口部形成為左右伸長的形狀。所以,可使上述固定配件相對于上述下墊板左右滑動。即,上述固定組件的上述下墊板即使僅可固定到相對上述金屬基底沿左右方向的規(guī)定位置,上述固定配件也可相對于上述金屬基底朝左右方向固定到某種程度范圍的任意位置。
如上述那樣,按照本發(fā)明,可提供能夠獲得施工容易而且外觀設計性優(yōu)良的外壁施工構造的固定組件。
第2項發(fā)明的外壁施工構造通過在固定于建筑物構造本體的金屬基底固定多片四方錯縫接合方式的外壁板而構成;其特征在于在上下左右4片上述外壁板的上下左右接合部配置用于將該外壁板固定于上述金屬基底的固定組件,該固定組件具有下述的固定配件、重合于該固定配件的背面?zhèn)鹊嘏渲玫南聣|板、配置于該下墊板的背面?zhèn)鹊慕雍习濉⒓奥菥o于該接合板的固定螺釘,上述固定配件具有抵接于上述外壁板的里側面的基板部,形成于該基板部的上端和下端、分別抵接于上述下墊板的上方腳部和下方腳部,從上述基板部朝前方沿水平方向立設的支承部,從該支承部朝斜上方彎曲的上板卡止部,及從上述支承部朝斜下方彎曲的下板卡止部,在上述支承部上方的基板部形成比該基板部后退的凹陷部,同時,在該凹陷部具有插通上述固定螺釘的第1固定用開口部,另外,在上述下墊板形成用于插通上述固定螺釘的第2固定用開口部,上述第1固定用開口部具有朝左右伸長的形狀,上述固定配件為可相對上述下墊板朝左右滑動地固定于上述金屬基底地構成,
上述固定組件將上述固定配件接合到下側的上述外壁板的上邊部和上側的上述外壁板的下邊部,上述下墊板抵接于上述金屬基底,上述接合板接合于上述金屬基底,同時,通過在該接合板螺緊上述固定螺釘,將上述固定配件和上述下墊板固定于上述金屬基底,從而將上述外壁板固定在上述金屬基底(技術方案6)。
下面,說明本發(fā)明的作用效果。
上述外壁施工構造如上述那樣,通過將多片四方錯縫接合方式的外壁板固定在金屬基底而構成,在4片外壁板的上下左右接合部配置上述固定組件。為此,外壁板間的接縫部不明顯,可獲得外觀設計性優(yōu)良的外壁施工構造。
另外,通過形成為四方錯縫接合構造,不需要特別進行接縫部的處理,所以,施工容易,可大幅度降低施工成本。
另外,上述固定組件將上述第1固定用開口部形成為左右伸長的形狀,可使上述固定配件相對于上述下墊板左右滑動。即,上述固定組件的上述下墊板即使僅可固定到相對上述金屬基底沿左右方向的規(guī)定位置,上述固定配件也可相對于上述金屬基底朝左右方向固定到某種程度范圍的任意位置。
另外,上述外壁施工構造由于使用金屬基底,所以,強度和耐久性優(yōu)良。
如上述那樣,按照本發(fā)明,可提供能夠獲得施工容易而且外觀設計性優(yōu)良的外壁施工構造。
圖1為實施例1的固定組件的正面圖。
圖2為實施例1的外壁施工構造的正面圖。
圖3為實施例1的固定組件的側面圖。
圖4為實施例1的固定配件的正面圖。
圖5為實施例1的下墊板的正面圖。
圖6為實施例1的由通過固定配件的支承部的切斷面獲得的外壁施工構造的縱斷面圖。
圖7為實施例1的使固定配件朝右方滑動后的狀態(tài)的固定組件的正面圖。
圖8為實施例1的使固定配件朝左方滑動后的狀態(tài)的固定組件的正面圖。
圖9為實施例1的固定組件的背面圖。
圖10為示出實施例1的可從第1目視用開口部和第2目視用開口部確認接合板這一狀態(tài)的固定組件的正面圖。
圖11為實施例1的外壁施工構造的正面圖。
圖12為實施例1的外壁施工構造的立體圖。
圖13為實施例1的金屬滑道或金屬胴緣的立體圖。
圖14為實施例1的由通過固定配件的中央水平板部的切斷面獲得的外壁施工構造的縱斷面圖。
圖15為表示實施例1的使固定組件卡止于下側的外壁板的上邊部的狀態(tài)的俯視圖。
圖16為實施例1的從金屬胴緣的前板的后方觀看到將固定組件配置于金屬基底的狀態(tài)的說明圖。
圖17為實施例1的在金屬胴緣對固定配件進行固定的方法的說明圖。
圖18為圖17之后的固定配件的固定方法的說明圖。
圖19為圖18之后的固定配件的固定方法的說明圖。
圖20為與圖15的A-A線箭頭斷面相當的排出雨水的構造的說明圖。
圖21為實施例2的外壁施工構造的正面圖。
圖22為實施例2的外壁施工構造的縱斷面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在上述第1發(fā)明中(技術方案1),上述固定組件也可在構筑翻新用的外壁施工構造時使用。在該場合,金屬基底直接固定于現(xiàn)存壁(RC、ALC、磚、混凝土塊壁等),或通過現(xiàn)存壁固定于多個構造本身。
另外,上述金屬基底可具有例如在上述構造本體分別沿大體水平方向固定的多個金屬滑道和沿與該多個金屬滑道大體垂直的方向固定的多個金屬胴緣。
另外,上述外壁板為具有設于上邊部的上部下榫舌、設于下邊部的下部上榫舌、設于左右的橫下榫舌和橫上榫舌,即所謂四方錯縫接合構造的外壁板。上述四方錯縫接合指,在下側的外壁板的上部下榫舌重合上側外壁板的下部上榫舌,在左側的外壁板的橫下榫舌重合右側的外壁板的橫上榫舌,并相互接合外壁板。
另外,上述固定配件最好在上述支承部的下方具有沿垂直方向朝前方立設的垂直立設部(技術2)。
在該場合,當使用上述固定組件將外壁板固定在金屬基底上時,在上述垂直立設部,例如可抵接左下側的外壁板的側端面。即,在從左方依次固定上述外壁板的場合,可將上述外壁板的右側端面抵接于上述垂直立設部。
這樣,可正確地對齊上述外壁板的左右方向的位置,大幅度改善施工性。而且,由于可防止施工后的外壁板的左右偏移,所以,可實現(xiàn)長期的外壁施工構造的穩(wěn)定化。
另外,在上述第1發(fā)明(技術方案1)或第2發(fā)明(技術方案6)中,上述固定配件和上述下墊板最好分別具有用于從上述固定組件的前方目視上述接合板回轉狀態(tài)的第1目視用開口部和第2目視用開口部(技術方案3、技術方案8)。
在該場合,可容易而且可靠地進行在金屬基底螺釘固定上述固定組件的作業(yè)。
另外,最好上述固定配件具有在與上述支承部大體同一高度位置的大體中央部分從上述基板部朝前方立設的中央水平板部和在該中央水平板部的前端朝鉛直方向形成的中央前板部。另外,上述上板卡止部的前端與上述下板卡止部的前端由朝鉛直方向形成的連設板連接,該連設板配置到上述中央前板部的前方。在上述中央水平板部和上述中央前板部的左右端部從上述中央水平板部的上面到上述中央前板部的前面連續(xù)地配置有防漏用的彈性構件(技術方案4、技術方案9)。
在該場合,沿上述固定組件的上側的2片外壁板間的接合間隙部朝外壁板的前方排出而落下的雨水。
即,上述固定配件在上述中央水平板部的左右端部的上面配置上述彈性構件。由此,配置于上述固定配件上方的外壁板的下邊部緊密接觸于上述彈性構件。
這樣,落到上述固定配件的中央水平板部、要朝左右方向移動的雨水則被上述彈性構件擋住。
另外,上述連設板配置到上述中央前板部的前方。上側的外壁板的下部上榫舌的里側面抵接于上述連設板。由此,在上述外壁板的下部上榫舌的里側面與上述中央前板部之間形成前方間隙。
這樣,形成于上述中央水平板部、其左右端部的彈性構件、及上述外壁板的下邊部之間的空間與上述前方間隙一起構成通往外壁施工構造前方的通水路。
為此,落到上述固定配件的中央水平板部、并由上述彈性構件擋住的雨水順暢地通過上述通水路排出到壁面前方。為此,雨水不會浸入到外壁施工構造的內部。
通過這樣使用上述固定配件,可確實地防止上述雨水浸入到外壁施工構造的內部,并可確實地防止上述外壁板和基底材料等的腐蝕和劣化。關于該浸水防止功能的詳細內容將在后述的實施例中進行說明。
作為上述彈性構件,可使用例如由EPDM等構成的獨立氣泡的發(fā)泡體等。
另外,最好上述下墊板將突出到背面的背面肋形成為圓環(huán)狀或圓弧狀,該背面肋的外周面抵接于在構成上述金屬基底的金屬胴緣的前面沿其長度方向連續(xù)形成的前面開口部的開口端(技術方案5)。
在該場合,可相對于上述金屬胴緣將上述固定組件固定到正確的位置。另外,由于上述背面肋形成為圓環(huán)狀或圓弧狀,所以,可在上述固定組件相對于上述金屬胴緣自由回轉的狀態(tài)下進行固定作業(yè)。
此后,在上述第2發(fā)明(技術方案6)中,最好上述固定配件在上述支承部的下方具有沿垂直方向立設于前方的垂直立設部,上述固定組件的左下或右下的外壁板將其側端面抵接于上述垂直立設部(技術方案7)。
在該場合,可正確地對齊上述外壁板的左右方向的位置,并大幅度改善施工性。而且,由于可防止施工后的外壁板的左右偏移,所以,可實現(xiàn)長期的外壁施工構造的穩(wěn)定化。
另外,最好上述下墊板將突出到背面的背面肋形成為圓環(huán)狀或圓弧狀,該背面肋的外周面抵接于在構成上述金屬基底的金屬胴緣的前面沿其長度方向連續(xù)形成的前面開口部的開口端(技術方案10)。
在該場合,可相對上述金屬胴緣將上述固定組件固定到正確的位置。另外,由于上述背面肋形成為圓環(huán)狀或圓弧狀,所以,可在上述固定組件相對于上述金屬胴緣自由回轉的狀態(tài)下進行固定作業(yè)。因此,可更容易而且確實地進行外壁施工構造的施工。
(實施例)(實施例1)下面根據圖1~圖20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固定組件及使用其的外壁施工構造。
圖6為由通過固定配件5的支承部54的切斷面獲得的外壁施工構造6的縱斷面圖,圖11為用于說明配置固定組件1的位置的外壁施工構造6的正面說明圖,圖14為由通過固定配件5的中央水平板部501的切斷面獲得的外壁施工構造6的縱斷面圖。圖15為表示使固定組件1卡止于下側的外壁板4的上邊部41的狀態(tài)的俯視圖,圖20為與圖15的A-A線箭頭斷面相當的固定組件1的排水功能的說明圖。
另外,圖20的雙點劃線表示各外壁板4的前方部分(設計面)的輪廓。將帶符號a2~d2的雙點劃線示出輪廓的外壁板4的前方部分與分別用帶符號a1~d1的實線示出輪廓的外壁板4的后方部分做成一體。另外,符號4a、4b、4c、4d表示分別配置到成為基準的固定組件1的左下、右下、左上、右上的外壁板4。即,外壁板4a~4d為分別具有后方部分的輪廓a1~d1和前方部分的輪廓a2~d2的外壁板。
固定組件1如圖2所示那樣,用于在固定于建筑物的構造本體2的金屬基底3上固定多片四方錯縫接合方式的外壁板4。
該固定組件1如圖11所示那樣,配置到成為鄰接配置的上下左右4片的上述外壁板4的接合中央部的上下左右接合部64。該固定組件1如圖3所示那樣,具有固定配件5、下墊板11、接合板12、及固定螺釘13。
如圖6所示那樣,上述固定配件5與下側的上述外壁板4的上邊部41和上側的上述外壁板4的下邊部42接合。上述下墊板11與上述固定配件5的背面?zhèn)戎睾系嘏渲?,并抵接于上述金屬基?。上述接合板12配置到上述下墊板11的背面?zhèn)龋⒔雍嫌谏鲜鼋饘倩?,從而將上述固定配件5和上述下墊板11固定于上述金屬基底3。固定螺釘13與接合板12螺緊,將上述固定配件5和上述下墊板11固定于上述金屬基底3。
如圖3、圖4、圖6所示那樣,上述固定配件5具有基板部51、上方腳部52及下方腳部53、支承部54、上板卡止部55、下板卡止部56。
上述基板部51如圖6所示那樣抵接于上述外壁板4的里側面46。上述上方腳部52和下方腳部53形成于基板部51的上端和下端,分別抵接于上述下墊板11。上述支承部54從上述基板部51朝前方水平地立設。上述上板卡止部55從該支承部54朝斜上方彎曲,上述下板卡止部56從上述支承部54朝斜下方彎曲。
另外,在上述支承部54的上方的基板部51形成比該基板部51后退的凹陷部57,同時,在該凹陷部57設置插通上述固定螺釘13的第1固定用開口部58。
另外,在上述下墊板11形成用于插通上述固定螺釘13的第2固定用開口部118。
如圖4所示那樣,上述第1固定用開口部58具有朝左右伸長的形狀。另外,如圖1、圖7、圖8所示那樣,上述固定配件5相對上述下墊板11可朝左右滑動地固定于上述金屬基底3。
另外,如圖2所示那樣,上述金屬基底3具有分別沿大體水平方向固定于上述構造本體2的多個金屬滑道31和沿大體鉛直方向固定于該多個金屬滑道31的多個金屬胴緣32。也可不使用金屬滑道31,而直接將金屬胴緣32固定于構造本體2(柱)。
該金屬胴緣32通過將不銹鋼擠壓成形為約1.2mm的厚度而形成為斷面為大體C字形的長形體(圖2、圖13)。該金屬胴緣32也可使用鐵或鋁材,其成形方法也可使用擠壓成形以外的彎曲加工。
上述金屬滑道31也具有與上述金屬胴緣32同樣的形狀。
該金屬滑道31和上述金屬胴緣32如圖13所示那樣,分別具有平板狀的背板311、321,從該背板311、321的寬度方向的端部朝前方立設的1對立設板312、322,及從各立設板312、322的前端朝相互面向的方向彎曲的1對前板313、323。
另外,如圖11、圖12所示那樣,上述外壁板4為具有設于上邊部41的上部下榫舌410、設于下邊部42的下部上榫舌420、設于右邊部43的橫下榫舌430、及設于左邊部44的橫上榫舌440的,所謂的四方錯縫接合構造的外壁板。通過在下側的外壁板4的上部下榫舌410重合上側的外壁板4的下部上榫舌420,在左側的外壁板4的橫下榫舌430重合右側的外壁板4的橫上榫舌440,而進行四方錯縫接合,從而構成外壁施工構造6。
另外,如圖11、圖12、圖20所示那樣,在上述外壁板4的上部下榫舌410和橫下榫舌430的前面澆注密封材料49。然后,從該密封材料49上重合其它的外壁板4的下部上榫舌420或橫上榫舌440,通過推壓上述密封材料49,從而防止雨水從相鄰的外壁板4間的接合間隙部67、670的浸入。
另外,上述固定配件5在上述支承部54的下方具有沿垂直方向朝前方立設的垂直立設部59(參照圖3)。
上述固定配件5和下墊板11如圖4、圖5分別示出的那樣,分別具有用于從上述固定組件1的前方目視上述接合板12(參照圖3)回轉狀態(tài)的第1目視用開口部511和第2目視用開口部111。
上述第1目視用開口部511形成于上述固定配件5的上方腳部52上,上述第2目視用開口部111形成于上述下墊板11的上述第2固定用開口部118的上方。然后,如圖1、圖7、圖8所示那樣,使上述第1目視用開口部511和第2目視用開口部111的一部分或全部相互重合地組合固定配件5和下墊板11。
另外,如圖12、圖14、圖15所示,上述固定配件5具有在與上述支承部54大體同一高度位置的大體中央部分從上述基板部51朝前方立設的中央水平板部501和在該中央水平板部501的前端朝鉛直方向形成的中央前板部502。另外,如圖3、圖6、圖12所示那樣,上述上板卡止部55的前端和上述下板卡止部56的前端由沿鉛直方向形成的連設板556連接。
該連設板556如圖15所示那樣,配置在上述中央前板部502的前方。另外,如圖1、圖12、圖14、圖15所示那樣,在上述中央水平板部501和上述中央前板部502的左右端部,從上述中央水平板部501的上面到上述中央前板部502的前面連續(xù)地配置防漏用的彈性構件503。
作為上述彈性構件503,可使用例如由EPDM等構成的獨立氣泡的發(fā)泡體。
另外,如圖16所示那樣,上述下墊板11將突出到背面的背面肋114形成為圓弧狀,該背面肋114的外周面抵接在沿其長度方向連續(xù)地形成于構成上述金屬基底3的金屬胴緣32的前面的前面開口部321的開口端322。
另外,如圖3、圖5~圖8所示那樣,在上述下墊板11,形成在上述第2目視用開口部111的上方朝前方突出的上方導向突起112。另外,上述下墊板11在上述第2固定用開口部118的下方沿上述下墊板11的整個寬度設置朝前方隆起的前面肋113。
上述上方導向部112對上述固定配件5的上端部進行導向,可順利地進行該固定配件5的左右滑動。
另外,上述接合板12如圖6、圖9所示那樣設置配合于上述固定螺釘13的螺紋槽131的配合爪121。通過該配合爪121配合于螺紋槽131,從而防止固定螺釘13的松動,實現(xiàn)外壁施工構造6的耐久性的提高。
本例的外壁施工構造6如圖6所示那樣,通過由上述固定組件1將上述外壁板4固定于上述金屬基底3而構筑。
即,使上述固定配件5接合到下側的上述外壁板4的上邊部41和上側的上述外壁板4的下邊部42,使上述下墊板11抵接于上述金屬基底3的前面。然后,將上述接合板12接合于上述金屬基底3,同時,將上述固定螺釘13擰緊于該接合板12,從而將上述固定配件5和上述下墊板11固定于上述金屬基底3。這樣,將上述外壁板4固定于上述金屬基底3。
另外,如圖6、圖15、圖19所示那樣,上述固定組件1通過將上述接合板12接合于上述金屬胴緣32的1對前板323,從而固定于上述金屬胴緣32。
另外,如圖2所示那樣,上述外壁板4除上述上下左右接合部64以外由例如固有的固定配件61(參照日本特開2003-213885號公報)固定。另外,最下段的外壁板4的下邊部42同樣由例如固有的起始配件63支承。
當使用上述固定組件1將外壁板4固定于金屬基底3時,在配置于下側的2片外壁板4間的接合間隙部67插入上述垂直立設部59,同時,將上述下板卡止部56卡止于上述外壁板4的上邊部41的上部下榫舌410(參照圖6、圖12)。此時,將上述垂直立設部59插入到上述接合間隙部67,如圖15所示那樣,將上述垂直立設部59抵接于左側的外壁板4的右面的側端面431。
然后,將上述固定組件1固定于上述金屬胴緣32。此時,如圖17所示那樣,從上述金屬胴緣32的1對前板323間插入上述接合板12。然后,如圖18、圖19所示那樣,通過使上述固定螺釘13朝緊固方向回轉,從而使上述接合板12回轉,同時使其前進,并使其接合于上述前板323的背面。
當使上述接合板12回轉時,施工者可從分別形成于上述固定配件5和下墊板11的第1目視用開口部511和第2目視用開口部521看到接合板12是否隨著上述固定螺釘13的回轉而確實地回轉。
另外,上述起始配件63及上下左右接合部64以外的上述固定配件61也由同樣的接合板固定于金屬胴緣32。
當配置上方的外壁板4時,如圖6所示那樣,使該外壁板4的下邊部42支承在上述固定組件1的固定配件5的支承部54,同時,使其卡止于上板卡止部55。具體地說,使設于上述下邊部42的下部上榫舌420后方的下邊接合部421支承在支承部54,同時,使其卡止于上板卡止部55。
此時,如圖6、圖12、圖15所示那樣,使設于上述固定配件5的彈性構件503緊密接觸于上述下邊接合部421和上述下部上榫舌420的里側面422。另外,在上述固定配件5的連設板556抵接有上述外壁板4的下部上榫舌420的里側面422。
下面,說明本實施例的作用效果。
上述固定組件1如上述那樣配置到四方錯縫接合方式的4片外壁板4的上下左右接合部64,可將該外壁板4固定于金屬基底3。為此,通過使用上述固定組件1,從而可容易地獲得四方錯縫接合的外壁施工構造6。該四方錯縫接合的外壁施工構造6,由于外壁板4間的接縫部不明顯,所以,外觀設計性優(yōu)良。
另外,通過形成為四方錯縫接合構造,由于不需要特別進行接縫部的密封處理,所以,施工容易,可大幅度降低施工成本。
另外,上述固定組件1通過將上述第1固定用開口部58形成為朝左右伸長的形狀而構成。為此,如圖7、圖8所示那樣,可使上述固定配件5相對上述下墊板11朝左右滑動。即,上述固定組件1的上述下墊板11即使僅可固定于相對于上述金屬基底3沿左右方向的規(guī)定位置,上述固定配件5也可相對于上述金屬基底3進行左右方向的位置調整,從而固定于適當的位置。
另外,上述固定配件5具有上述垂直立設部59,如圖15所示那樣,上述固定組件1的左下的外壁板4將其側端面431抵接于上述垂直立設部59。這樣,可正確地對齊上述外壁板4的左右方向的位置,并大幅度地改善施工性。而且,由于可防止施工后的外壁板4的左右的偏移,所以,可實現(xiàn)外壁施工構造6的長期的穩(wěn)定化。
另外,由于上述固定配件5和上述下墊板11分別具有上述第1目視用開口部511和第2目視用開口部111,所以,可如圖10所示那樣通過第1和第2目視用開口部看到接合板12的回轉。為此,可容易而且確實地進行用螺釘將上述固定組件1固定到金屬基底3的作業(yè)。
另外,上述固定配件5具有上述中央水平板部501和上述中央前板部502,另外,將上述連設板556配置到上述中央水平板部501的前方,并在上述中央水平板部501和上述中央前板部502的左右端部配置防漏用的彈性構件503。
為此,如圖20所示那樣,可朝外壁板4的前方排出沿上述固定組件1的上側的2片外壁板4間的接合間隙部67落下的雨水7。
即,上述固定配件5在上述中央水平板部501的左右端部的上面配置上述彈性構件503。為此,配置于上述固定配件5上方的外壁板4的下邊部42(下部上榫舌420的里側面422和下邊接合部421)緊密接觸于上述彈性構件503。
這樣,落到上述固定配件5的中央水平板部501、要朝左右方向移動的雨水7則被上述彈性構件503擋住。
另外,如圖15所示那樣,上述連設板556配置到上述中央前板部502的前方。然后,如圖6所示那樣,上側的外壁板4的下部上榫舌420的里側面422抵接于上述連設板556。為此,如圖14、圖15所示那樣,在上述外壁板4的下部上榫舌420的里側面422與上述中央前板部502之間形成前方間隙14。
這樣,形成于上述中央水平板部501、其左右端部的彈性構件503、上述外壁板4的下邊部42之間的空間與上述前方間隙14一起構成通往外壁施工構造6的前方的通水路140。
為此,如圖20所示那樣,落到上述固定配件5的中央水平板部501、并由上述彈性構件503擋住的雨水7通過上述通水路140被順暢地排出到壁面前方。為此,雨水7不會浸入到外壁施工構造6的內部。
即,如圖20所示那樣,浸入到左右外壁板4間的接合間隙部67的雨水7由上述密封材料49阻止其朝橫向的移動,而沿上述接合間隙部67朝下方落下。雨水7通過固定配件5的中央前板部502的前面進一步朝與下方相連的接合間隙部67移動落下。
另外,沿上述接合間隙部67朝下方落下的上述雨水7也可能落到上述固定配件5的中央水平板部54的上面。然后,該雨水7在上述中央水平板部54朝左右移動。
然而,通過在上述中央水平板部54的左右端部配置上述彈性構件503,從而擋住上述雨水7。
因此,上述雨水7沿形成于上述左右的彈性構件503間的上述通水路140流動,僅越過上述中央前板部502。這樣,雨水7從上下的外壁板2的接合間隙部670朝壁面前方排出。
通過這樣使用上述固定配件5,從而可確實地防止上述雨水7浸入到外壁施工構造5的內部,并可確實地防止上述外壁板2或構造本體3的腐蝕和劣化。
另外,上述彈性構件503由獨立氣泡的橡膠發(fā)泡體構成,所以,也不會由該彈性構件503自身吸收雨水,可進一步確實地防止雨水7的浸入。
另外,如圖5、圖16所示那樣,上述下墊板11形成背面肋114,該背面肋114的外周面抵接于上述金屬胴緣32的前面開口部321的開口端322。這樣,相對于上述金屬胴緣32將上述固定組件1固定到正確的位置。另外,由于上述背面肋114形成為圓弧狀,所以,可在相對于上述金屬胴緣32自由回轉的狀態(tài)下對上述固定組件1進行固定作業(yè)。
如上述那樣,按照本實施例,可提供施工容易而且外觀設計性優(yōu)良的外壁施工構造的固定組件和外壁施工構造。
(實施例2)本實施例為如圖21、圖22所示那樣將本發(fā)明的固定組件1用于翻新用的外壁施工構造60的例子。
在該場合,金屬基底3通過現(xiàn)存壁62固定于構造本體2。上述現(xiàn)存壁62可成為例如泥砂漿壁或RC、ALC、混凝土塊、磚壁等各種材質的壁。
其它與實施例1同樣。也可不使用金屬滑道31。
如本實施例那樣,當從現(xiàn)存壁62上配置新的外壁板4進行翻新時,使用上述金屬基底3的施工方法在施工性這一點更為有效。即,作為新的外壁板4的基底材料,通過使用強度優(yōu)良的上述金屬基底3,可減少其固定部位,并可大幅度提高施工性。
此外,具有與實施例1同樣的作用效果。
權利要求
1.一種固定組件,用于將多片四方錯縫接合方式的外壁板固定在固定于建筑物的構造本體的金屬基底;其特征在于該固定組件配置到上下左右4片上述外壁板的上下左右接合部,具有接合于下側的上述外壁板的上邊部和上側的上述外壁板的下邊部的固定配件,重合于該固定配件的背面?zhèn)鹊嘏渲貌⒌纸佑谏鲜鼋饘倩椎南聣|板,通過配置于該下墊板的背面?zhèn)炔⒔雍嫌谏鲜鼋饘倩锥鴮⑸鲜龉潭ㄅ浼蜕鲜鱿聣|板固定于上述金屬基底的接合板,及螺緊于該接合板而在上述金屬基底固定上述固定配件和上述下墊板的固定螺釘,上述固定配件具有抵接于上述外壁板的里側面的基板部,形成于該基板部的上端和下端、分別抵接于上述下墊板的上方腳部和下方腳部,從上述基板部朝前方沿水平方向立設的支承部,從該支承部朝斜上方彎曲的上板卡止部,及從上述支承部朝斜下方彎曲的下板卡止部,在上述支承部上方的基板部形成比該基板部后退的凹陷部,同時,在該凹陷部具有插通上述固定螺釘的第1固定用開口部,另外,在上述下墊板形成用于插通上述固定螺釘的第2固定用開口部,上述第1固定用開口部具有朝左右伸長的形狀,上述固定配件可相對于上述下墊板朝左右滑動地固定于上述金屬基底。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組件,其特征在于上述固定配件在上述支承部的下方具有沿垂直方向朝前方立設的垂直立設部。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固定組件,其特征在于上述固定配件和上述下墊板分別具有用于從上述固定組件的前方目視上述接合板回轉狀態(tài)的第1目視用開口部和第2目視用開口部。
4.根據權利要求1~3中任何一項所述的固定組件,其特征在于上述固定配件具有在與上述支承部大體同一高度位置的大體中央部分從上述基板部朝前方立設的中央水平板部和在該中央水平板部的前端朝鉛直方向形成的中央前板部,上述上板卡止部的前端與上述下板卡止部的前端由朝鉛直方向形成的連設板連接,該連設板配置到上述中央前板部的前方,在上述中央水平板部和上述中央前板部的左右端部從上述中央水平板部的上面到上述中央前板部的前面連續(xù)地配置防漏用的彈性構件。
5.根據權利要求1~4中任何一項所述的固定組件,其特征在于上述下墊板將突出到背面的背面肋形成為圓環(huán)狀或圓弧狀,該背面肋的外周面抵接于在構成上述金屬基底的金屬胴緣的前面沿其長度方向連續(xù)形成的前面開口部的開口端。
6.一種外壁施工構造,通過在固定于建筑物構造本體的金屬基底固定多片四方錯縫接合方式的外壁板而構成;其特征在于在上下左右4片上述外壁板的上下左右接合部配置用于將該外壁板固定于上述金屬基底的固定組件,該固定組件具有下述的固定配件、重合于該固定配件的背面?zhèn)鹊嘏渲玫南聣|板、配置于該下墊板的背面?zhèn)鹊慕雍习濉⒓奥菥o于該接合板的固定螺釘,上述固定配件具有抵接于上述外壁板的里側面的基板部,形成于該基板部的上端和下端、分別抵接于上述下墊板的上方腳部和下方腳部,從上述基板部朝前方沿水平方向立設的支承部,從該支承部朝斜上方彎曲的上板卡止部,及從上述支承部朝斜下方彎曲的下板卡止部,在上述支承部上方的基板部形成比該基板部后退的凹陷部,同時,在該凹陷部具有插通上述固定螺釘的第1固定用開口部,另外,在上述下墊板形成用于插通上述固定螺釘的第2固定用開口部,上述第1固定用開口部具有朝左右伸長的形狀,上述固定配件可相對于上述下墊板朝左右滑動地固定于上述金屬基底,上述固定組件將上述固定配件接合到下側的上述外壁板的上邊部和上側的上述外壁板的下邊部,上述下墊板抵接于上述金屬基底,上述接合板接合于上述金屬基底,同時,通過在該接合板螺緊上述固定螺釘,將上述固定配件和上述下墊板固定于上述金屬基底,從而將上述外壁板固定在上述金屬基底。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外壁施工構造,其特征在于上述固定配件在上述支承部的下方具有沿垂直方向立設于前方的垂直立設部,上述固定組件的左下或右下的外壁板將其側端面抵接于上述垂直立設部。
8.根據權利要求6或7所述的外壁施工構造,其特征在于上述固定配件和上述下墊板分別具有用于從上述固定組件的前方目視上述接合板回轉狀態(tài)的第1目視用開口部和第2目視用開口部。
9.根據權利要求6~8中任何一項所述的外壁施工構造,其特征在于上述固定配件具有在與上述支承部大體同一高度位置的大體中央部分從上述基板部朝前方立設的中央水平板部和在該中央水平板部的前端朝鉛直方向形成的中央前板部,上述上板卡止部的前端與上述下板卡止部的前端由朝鉛直方向形成的連設板連接,該連設板配置到上述中央前板部的前方,在上述中央水平板部和上述中央前板部的左右端部從上述中央水平板部的上面到上述中央前板部的前面連續(xù)地配置防漏用的彈性構件。
10.根據權利要求6~9中任何一項所述的外壁施工構造,其特征在于上述下墊板將突出到背面的背面肋形成為圓環(huán)狀或圓弧狀,該背面肋的外周面抵接于在構成上述金屬基底的金屬胴緣的前面沿其長度方向連續(xù)形成的前面開口部的開口端。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施工容易而且可獲得外觀設計性優(yōu)良的外壁施工構造的固定組件和外壁施工構造。固定組件(1)用于將四方錯縫接合方式的外壁板固定到固定于構造本體的金屬基底(3)上。固定組件(1)配置到上下左右的4片外壁板的上下左右接合部,并具有固定配件(5)、下墊板(11)、接合板(12)、及固定螺釘(13)。固定配件(5)具有基板部(51)、上方腳部(52)和下方腳部(53)、支承部(54)、上板卡止部(55)、下板卡止部(56)。在支承部(54)的上方形成凹陷部(57),在凹陷部(57)具有第1固定用開口部(58)。在下墊板(11)形成第2固定用開口部(118)。第1固定用開口部(58)具有左右伸長的形狀。固定配件(5)可在相對下墊板(11)朝左右滑動的狀態(tài)下固定于金屬基底(3)。
文檔編號E04F13/00GK1609382SQ20041008608
公開日2005年4月27日 申請日期2004年10月21日 優(yōu)先權日2003年10月23日
發(fā)明者伊藤恒明 申請人:日吉華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