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氣動升降桅桿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氣動升降桅桿,具體涉及一種由多節(jié)氣缸構成,以壓縮空 氣為動力,可上下伸縮的桅桿。
背景技術:
氣動升降桅桿,又稱升降桿,在移動通訊和軍事、國防通訊上應用廣泛。 目前現(xiàn)有的氣動升降桅桿,是由鋼管或鋁合金管為缸體,加上活塞、節(jié)套和密 封圈、氣嘴等構成。使用時,用氣管將氣缸上的氣嘴和氣泵連接到一起,通電 啟動氣泵,將壓縮空氣輸入桅桿缸體,從而推動桅桿上升。當桅桿達到極限高 度、缸體的壓縮空氣達到一定壓力值時,即可關閉氣泵,停止供氣。但是由于 這些密封件會隨著桅桿的升降而升降,并且桅桿內的氣壓高于桅桿外的氣壓, 這樣桅桿的氣密性很難得到保證,會有微泄露現(xiàn)象。因此要使桅桿長時間保持 高度,就要不斷地向缸體內補充壓縮空氣,使之保持一定的壓力值,通稱"保 壓"。否則,桅桿就會下降。尤其是在野外操作時,如果桅桿的密封件出現(xiàn)問題, 會導致桅桿無法使用。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針對上述現(xiàn)有的氣動升降桅桿不"保壓"就不能長期保持高度的問 題,提供一種無需"保壓"就可長期保持高度的氣動升降桅桿。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采用如下的技術方案
氣動升降桅桿,在底座上固定連接外缸體,外缸體內設置有與其滑動配合 的活塞,活塞上固定連接活動缸體,活動缸體內設置有與其滑動配合的內活塞, 活動缸體至少有兩個,對應的內活塞至少有l(wèi)個,在每個缸體的上端設置節(jié)套, 在底座上設置進氣口,在除最上級內活塞外的其它內活塞上及活塞上設置通氣 孔,在每個缸體的上端設置排氣孔,所述節(jié)套頂部連接有抱閘裝置。
所述抱閘裝置包括抱箍,抱箍的兩端連接有固定塊,固定塊通過絲桿螺紋 連接。所述抱箍通過連接片與節(jié)套相連接。所述抱箍內設置有抱箍固定潤滑套。
所述進氣口上安裝有進氣閥。每個缸體與其活塞的接觸面間設置密封圈及 固定潤滑套。相鄰兩個活動缸體間設置起限位作用的擋環(huán)。每個節(jié)套與上一級活動缸體的接觸面間設置固定滑套,每個節(jié)套的上端面設置防震圈。在活動缸 體的表面設置軸向的導向鍵,在節(jié)套上設置導向槽,導向鍵嵌在導向槽內。上 一級活動缸體的下端位于下一級活塞的內腔內。
本發(fā)明的技術效果在于1、本發(fā)明在節(jié)套的頂部連接一個簡單的抱閘裝置, 依靠抱箍和缸體外表面緊密接觸所產(chǎn)生的靜摩擦力來實現(xiàn)桅桿長期保持高度的 目的,取消了現(xiàn)有的氣動升降桅桿要長期保持高度就必須依靠供電、氣泵和由 電磁閥、壓力傳感器等組成的自動控制系統(tǒng)來"保壓",降低了生產(chǎn)和運行成本, 環(huán)保節(jié)能。2、本發(fā)明的抱箍裝置與缸體之間緊密連接,消除了運動的機械部件 之間的間隙,大大提高了桅桿的穩(wěn)定性。3、現(xiàn)有技術的氣動升降桅桿受氣體物 理特性的影響, 一般只有二個使用高度 一個是收縮后的初始高度, 一個是升 起后的最大高度,這就大大降低了桅桿的利用率和效果。本發(fā)明的抱箍裝置可 以在在初始和最大高度之間任意定位,滿足了用戶的需要。4、本發(fā)明在抱箍內 設置有抱箍固定潤滑套,可以減小抱箍與桅桿的摩擦,使桅桿伸縮自如、順暢 升降。
圖1為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2為本發(fā)明中的抱閘裝置的主視圖3為圖2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作進一步的說明。 見圖1,本發(fā)明在底座16上固定連接外缸體11,外缸體11內設置有與其 滑動配合的活塞12,活塞12上固定連接活動缸體10,活動缸體10內設置有與 其滑動配合的內活塞17,活動缸體10至少有兩個,對應的內活塞17至少有1 個。在每個缸體的上端設置節(jié)套21,在底座16上設置進氣口,進氣口上安裝有 進氣閥15。在除最上級內活塞17外的其它內活塞17上及活塞12上設置通氣孔 18,在每個缸體的上端設置排氣孔19,節(jié)套21頂部連接有抱閘裝置。
見圖2及圖3,抱閘裝置包括抱箍l,抱箍l的兩端通過螺栓3連接有固定 塊7,固定塊7通過絲桿8螺紋連接。抱箍1通過連接片5與節(jié)套21相連接。 連接片5的兩端通過螺栓3分別固定在抱箍1和節(jié)套21上。抱箍1內設置有抱 箍固定潤滑套2,抱箍固定潤滑套2的材料是聚四氟乙烯,主要作用是在松開抱
閘裝置時減小抱箍1與桅桿的摩擦。
在每個缸體與其活塞的接觸面間設置密封圈14及固定潤滑套13,以提高密 封性能及潤滑性能。
在相鄰兩個活動缸體間設置起限位作用的擋環(huán)9,該擋環(huán)9與節(jié)套21配合, 對活動缸體10的移動距離進行控制。
在每個節(jié)套21與上一級活動缸體10的接觸面間設置固定滑套6,以改善節(jié) 套21與活動缸體10間的滑動性能。在每個節(jié)套21的上端面設置防震圈4,在 升降桅桿處于收縮狀態(tài)時,上一級節(jié)套的下端面壓在下一級節(jié)套的上端面上, 防震圈4的作用是避免了相互間發(fā)生碰撞,防震圈4可以用橡膠或其它彈性材 料制作。
在活動缸體IO上升過程中,為避免活動缸體IO發(fā)生轉動,在活動缸體IO 的表面設置軸向的導向鍵20,在節(jié)套21上設置導向槽,導向鍵20嵌在導向槽 內,使活動缸體IO在移動過程中具有良好的導向性能。上一級活動缸體10的 下端位于下一級內活塞17或活塞12的內腔內。
圖1所示為設置了 6個內活塞17加一個活塞12,共計7個活塞的結構圖, 相應的活動缸體10也有6個,加上外缸體ll,共計有7個缸體。
在沒有設置抱閘裝置前,其使用過程如下使用時,壓縮空氣經(jīng)過進氣閥 15進入外缸體11與活塞12下端的空間內,再通過活塞12上的通氣孔18,進 入由活塞12與內活塞17及活動缸體10圍成的空間內,……,直至進入最上級 內活塞17與次上級內活塞17與對應的活動缸體10構成的空間內。在沒有負載 的情況下,最上級內活塞17首先開始向上移動,在最上級內活塞17移動一定 距離后,次上級內活塞17接著開始向上移動,在次上級內活塞17移動一定距 離后,下一級內活塞17開始向上移動,依次類推。在升降桅桿上升到預定高度 后,所有活塞都停止移動。
在最上級內活塞17與其最上級活動缸體10上升至極限位置時,最上級活 動缸體10上的擋環(huán)9與次上級活動缸體10上的節(jié)套21接觸,使最上級內活塞 17與其最上級活動缸體10無法再向上移動,以保證最上級活動缸體10在次上 級活動缸體10內具有一定的長度,依次類推,使每個活動缸體10都在相鄰的 下一級缸體內具有一定的長度,從而確保整個升降桿具有足夠的剛性。
在增加了抱閘裝置后,平時抱閘裝置處于鎖緊狀態(tài),當桅桿需要上升或下
降時,用扳手松開絲桿8,使抱閘裝置與桅桿之間出現(xiàn)間隙,通過多級氣動桅桿 的充放氣使其上升或下降,到達指定位置后停止充放氣,用扳手鎖緊絲桿8,這 樣就完成多級氣動桅桿的鎖定。
抱閘裝置的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上升過程從最上節(jié)開始,先松開抱閘裝置,然后打開進氣閥開始充氣, 當該節(jié)上升到指定高度時,關閉進氣閥停止充氣鎖緊抱閘裝置,松開下一級抱 閘裝置,……,其它各節(jié)依此類推。下降過程先打開進氣閥給桅桿充氣,當 氣壓為1.5倍標準大氣壓時,關閉進氣閥,從最下第二節(jié)開始,松開抱閘裝置, 打開放氣閥,當此節(jié)完全降下時,關閉放氣閥,鎖緊抱閘裝置,松開下一級抱 閘裝置,……,其它各節(jié)依此類推。
權利要求
1.氣動升降桅桿,在底座上固定連接外缸體,外缸體內設置有與其滑動配合的活塞,活塞上固定連接活動缸體,活動缸體內設置有與其滑動配合的內活塞,活動缸體至少有兩個,對應的內活塞至少有1個,在每個缸體的上端設置節(jié)套,在底座上設置進氣口,在除最上級內活塞外的其它內活塞上及活塞上設置通氣孔,在每個缸體的上端設置排氣孔,其特征在于所述節(jié)套頂部連接有抱閘裝置。
2. 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動升降桅桿,其特征在于所述抱閘裝置包括 抱箍,抱箍的兩端連接有固定塊,固定塊通過絲桿螺紋連接。
3. 按照權利要求2所述的氣動升降桅桿,其特征在于所述抱箍通過連接 片與節(jié)套相連接。
4. 按照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氣動升降桅桿,其特征在于所述抱箍內設 置有抱箍固定潤滑套。
5. 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動升降桅桿,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氣口上安裝 有進氣閥。
6. 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動升降桅桿,其特征在于每個缸體與其活塞 的接觸面間設置密封圈及固定潤滑套。
7. 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動升降桅桿,其特征在于相鄰兩個活動缸體 間設置起限位作用的擋環(huán)。
8. 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動升降桅桿,其特征在于每個節(jié)套與上一級 活動缸體的接觸面間設置固定滑套,每個節(jié)套的上端面設置防震圈。
9. 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動升降桅桿,其特征在于在活動缸體的表面 設置軸向的導向鍵,在節(jié)套上設置導向槽,導向鍵嵌在導向槽內。
10. 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動升降桅桿,其特征在于上一級活動缸體 的下端位于下一級活塞的內腔內。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氣動升降桅桿,針對現(xiàn)有的氣動升降桅桿不“保壓”就不能長期保持高度的問題而設計。本發(fā)明在底座上固定連接外缸體,外缸體內設置有與其滑動配合的活塞,活塞上固定連接活動缸體,活動缸體內設置有與其滑動配合的內活塞,活動缸體至少有兩個,對應的內活塞至少有1個,在每個缸體的上端設置節(jié)套,在底座上設置進氣口,在除最上級內活塞外的其它內活塞上及活塞上設置通氣孔,在每個缸體的上端設置排氣孔。本發(fā)明在節(jié)套的頂部連接一個簡單的抱閘裝置,依靠抱箍和缸體外表面緊密接觸所產(chǎn)生的靜摩擦力來實現(xiàn)桅桿長期保持高度的目的,降低了生產(chǎn)和運行成本,環(huán)保節(jié)能。
文檔編號E04H12/00GK101368452SQ200810196688
公開日2009年2月18日 申請日期2008年9月16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9月16日
發(fā)明者劉海濤, 剛 李, 楊仁火, 王建勇 申請人:無錫市華鷹移動照明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