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建筑功能設備終端的集成件的制作方法
建筑功能設備終端的集成件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屬于建筑裝飾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將建筑功能設備終端集成安裝的集成件。
背景技術:
目前,建筑構造的功能設備終端琳瑯滿目,如照明設備、空調風口、消防用的煙感器及噴淋頭、警報器、監(jiān)控探頭、攝像頭、暖通、檢修口、無線覆蓋等,如照明設備是建筑中必不可少的功能裝置;安裝有中央空調的大樓,室內都需要開空調風口 ;在室內吊頂結構中, 一般都開有檢修口 ;對有些建筑場所,如超市,還安裝有消防用的煙感器及噴淋頭、警報器、 監(jiān)控探頭、攝像頭等;在隧道、地鐵站、過街通道、過江隧道等場所也有與上述相類似的功能設備終端。就傳統(tǒng)技術而言,上述諸多建筑功能設備終端都是獨立安裝的,且這些建筑功能設備的終端都顯露于建筑構造外部。如照明裝置,其包括發(fā)光體、燈架,燈架固定安裝于建筑構造,發(fā)光體與電源電聯(lián)接,發(fā)光體還與控制電路相聯(lián),共同構成一個照明裝置。如裝有中央空調的大樓,其室內的風口處還需另裝通風護罩。如安裝有消防用的煙感器及噴淋頭、 警報器、監(jiān)控探頭、攝像頭等功能設備終端,還必須獨立裝配與其配套的構件。由于上述諸多建筑功能設備的終端都是獨立安裝的,且這些建筑功能設備的終端都顯露于建筑構造之外,這對建筑結構而言,其存在著諸多缺陷各種建筑功能設備終端的部件零散且凌亂,結構錯綜復雜,嚴重影響建筑的整體結構及整潔、美觀度;此外,各種建筑功能設備終端的裝配、維修也麻煩。為解決此技術問題,本申請人提出了多款將建筑功能設備終端集成安裝的集成帶,已被國家知識產權局受理或授權。現(xiàn)申請人提出另一種技術方案來解決前述技術問題。
發(fā)明內容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建筑功能設備終端的集成件,其將至少一個建筑功能設備的終端如照明裝置/消防用的煙感器或噴淋頭/警報器/喇叭/監(jiān)控探頭/無線覆蓋/攝像頭 /暖通/檢修口 /空調通風口等集成安裝,使建筑結構整齊、有序、簡潔。為達到上述技術目的,本發(fā)明采取如下技術方案建筑功能設備終端的集成件,包括兩條相對稱且平行布設的側板,側板由型材制成,兩側板通過數(shù)根連接構件相連,兩側板間容置建筑功能設備終端,將所述的建筑功能設備終端集成于一體,建筑功能設備終端朝向外部;所述的集成件固定安裝于建筑。優(yōu)選的,連接構件掛接所述的側板。優(yōu)選的,側板外壁沿長度方向形成上下相對的第一凸條、第二凸條,第一凸條、第二凸條與側板外壁間分別形成第一滑道、第二滑道;所述連接構件的內壁形成向上折彎的鉤部,該鉤部鉤接于側板外壁的第一滑道;所述的連接構件設置轉動片,該轉動片可向下轉動至插入側板外壁的第二滑道。
優(yōu)選的,兩側板間安裝面板,面板上裝配所述的建筑功能設備終端。優(yōu)選的,兩側板分別通過一扣件與面板掛接。優(yōu)選的,面板的兩邊沿分別擱于所述的兩側板之上。優(yōu)選的,兩側板間設一由型材制成的光槽,光槽形成未封閉的容納區(qū),容納區(qū)內裝發(fā)光體,發(fā)光體的投射光線射向外部,所述的兩側板分別通過一扣件掛接所述的光槽。優(yōu)選的,兩側板間設一由型材制成的光槽,光槽形成未封閉的容納區(qū),容納區(qū)內裝發(fā)光體,發(fā)光體的投射光線射向外部,光槽的兩邊沿分別擱于所述的兩側板之上。優(yōu)選的,兩側板間設一由型材制成的光槽,光槽形成未封閉的容納區(qū),容納區(qū)內裝發(fā)光體,光槽吊裝于所述的連接構件上;兩側板間安裝面板,面板上沖孔,沖孔處裝入格柵罩;所述的發(fā)光體投射光線透過格柵罩射向外部。優(yōu)選的,面板的兩邊沿分別固接一掛件,所述的兩側板分別通過一扣件掛接所述的掛件。優(yōu)選的,兩側板分別通過一扣件掛接一混流構件的兩邊沿,混流構件安裝風口葉片,風口葉片通過混流構件留有的空隙與外部貫通;優(yōu)選的,兩側板間擱置一混流構件,混流構件安裝風口葉片,風口葉片通過混流構件留有的空隙與外部貫通。優(yōu)選的,兩側板間設置格柵裝置,所述的兩側板分別通過一扣件掛接一格柵裝置的兩邊沿。優(yōu)選的,兩側板間設置格柵裝置,所述的格柵裝置擱置于兩側板。優(yōu)選的,連接構件上裝配所述的建筑功能設備終端。本發(fā)明建筑功能設備終端的集成件可安裝于諸多建筑結構中,如建筑室內、地鐵站臺、隧道、過街通道、過江隧道等場所,如住宅樓、商用樓、超市、車站等,其根據建筑場所的需求,將建筑功能設備終端如照明裝置/消防用的煙感器或噴淋頭/警報器/喇叭/監(jiān)控探頭/空調通風口 /攝像頭/暖通/檢修口 /無線覆蓋等集成裝配,融合如主照明/副照明(美觀)/消防/警報/監(jiān)控/空調通風/攝像/暖通/檢修等功能,使建筑結構整齊、 簡潔、有序。本發(fā)明可以根據所裝配的建筑功能設備終端的大小及數(shù)量來截取兩側板的長度, 同時安裝時可以調整兩側板的間距,從而本發(fā)明的集成件不限長、不限寬、不限高,便于安裝、設計、施工,其結構簡潔、美觀、實用。
圖1是實施例1兩側板與連接構件的裝配圖。圖2是實施例1連接構件與滑片的立體分解圖。圖3是實施例1連接構件與滑片的主視圖。圖4是實施例1連接構件與滑片的俯視圖。圖5是實施例1連接構件與滑片的左視圖。圖6是實施例1滑片的主視圖。圖7是實施例1的結構圖。圖8是實施例1的局部分解放大圖。
圖9是實施例2的結構圖。圖10是實施例2的局部分解放大圖。圖11是掛件的主視圖。圖12是實施例3的結構圖。圖13是實施例4的結構圖。圖14是實施例5的結構圖。圖15是實施例6的結構圖。圖16是實施例7的結構圖。圖17是實施例8的結構圖。圖18是實施例9的結構圖。圖19是吊掛件的結構圖。圖20是實施例10的結構圖。圖21是實施例11的結構圖。圖22是實施例12的結構圖。圖23是實施例13的結構圖。圖M是實施例14的結構圖。圖25是實施例15的結構圖。圖沈是實施例16的結構圖。圖27是實施例17的結構圖。圖28是實施例18的結構圖。圖四是實施例18的局部分解放大圖。圖30是另一種連接構件與滑片的主視圖。圖31是實施例19的結構圖。圖32是實施例20的結構圖。圖33是實施例21的結構圖。圖34是實施例22的結構圖。圖35是實施例23的結構圖。圖36是實施例M的結構圖。圖37是實施例25的結構圖。圖38是實施例沈的結構圖。圖39是實施例27的結構圖。圖40是第三種連接構件的主視圖。圖41是第三種連接構件的側視圖。圖42是第三種連接構件的俯視圖。圖43是實施例28的結構圖。圖44是圖43的局部放大分解圖。圖45是實施例四的結構圖。圖46是實施例30的結構圖。圖47是實施例31的結構圖。
圖48是實施例32的結構圖。
圖49是實施例33的結構圖。
圖50是實施例34的結構圖。
圖51是實施例35的結構圖。
圖52是實施例36的結構圖。
圖53是實施例37的結構圖。
圖M是實施例38的結構圖。
圖55是實施例39的結構圖。
圖56是實施例40的結構圖。
圖57是實施例41的結構圖。
圖58是實施例42的結構圖。
圖59是實施例43的結構圖。
圖60是實施例44的結構圖。
圖61件實施例45的結構圖。
圖62件實施例46的結構圖。
圖63是實施例47的結構圖。
圖64是實施例48的結構圖。
圖65是實施例49的結構圖。
圖66是實施例50的結構圖。
圖67是實施例51的結構圖。
圖68是實施例52的結構圖。
圖69是實施例53的結構圖。
圖70是實施例54的結構圖。
圖71是實施例55的結構圖。
圖72是實施例56的結構圖。
圖73是實施例57的結構圖。
圖74是實施例58的結構圖。
圖75是實施例59的結構圖。
圖76是實施例60的結構圖。
圖77是第四種連接構件的主視圖。
圖78是第四種連接構件的側視圖。
圖79是第四種連接構件的俯視圖。
圖80是實施例61的結構圖。
圖81是實施例62的結構圖。
圖82是實施例63的結構圖。
圖83是實施例64的結構圖。
圖84是實施例65的結構圖。
圖85是實施例66的結構圖。
圖86是實施例67的結構圖。
圖87是實施例68的結構圖。圖88是實施例69的結構圖。圖89是實施例70的結構圖。圖90是圖89的A部放大圖。圖91是第五種連接構件(轉動片動作前)的結構圖。圖92是第五種連接構件(轉動片動作后,其下邊沿朝下)的結構圖。圖93是第六種連接構件(轉動片動作前)的結構圖。圖94是第六種連接構件(轉動片動作后,其下邊沿朝下)的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作詳細說明。實施例1 本實施例集成件裝配風口葉片。如圖1-8所示,兩側板1由型材制成, 兩側板1相對稱且相平行布設,兩側板1之間圍成一未封閉的容納區(qū),用于容納建筑功能設備的終端。側板1的上部沿長度方向向內側折彎90度后,再向下折彎90度,從而該端部
1-1呈朝下狀態(tài),該端部1-1的相對兩側壁呈向下的斜面狀,且此相對的兩側壁形成相對的弧形凹部1-1A??奂?向上形成兩側壁4-1,兩側壁4-1保留一定間距,兩側壁4-1的上端部向對側形成弧形凸起4-1A,該弧形凸起4-1A與側板1上邊沿端部的弧形凹部I-IA相適配而卡接。側板1可卡接多個扣件4,裝配時,將扣件4對準側板1的端部1-1并向上推,扣件4的兩側壁4-1的弧形凸起4-1A沿側板端部1-1的斜面滑動并向外撐開,直至其兩側的弧形凸起4-1A卡入側板端部的弧形凹部1-1A,扣件4裝配到位,兩者牢固卡接。扣件4的下部4-1向兩側延伸形成橫向的掛板4-2。側板1的下邊沿1-4向外翻折90度,翻折部1-4的端部內側沿其長度方向形成一道凸條,從而形成一道滑道1-4A,與此相對應地,在側板1外壁下部也形成一沿其長度方向延伸的凸條,從而也形成一道滑道1-4B。此兩滑道1-4A、1-4B的端部可插入適當厚度的對接片,用于對接兩條側板。側板1的翻折部1-4可用于支撐建筑的其它構件,如吊頂天花板。連接構件2的側向示圖大致呈U型,其上部形成多個不同形狀的孔,用于連接建筑構造或連接建筑功能設備終端;其側壁沖成一彈片及工字形孔,用于裝配其它構件。側板1的外壁沿其長度方向形成兩道凸條1-2A、1-2B,兩凸條再向對翻折90度,從而形成上下相對應的兩道滑道1-3A、1-3B。連接構件2的下部兩側邊沿形成相對應的缺口 2-1,兩缺口扣接滑片3,滑片3的兩側邊沿形成勾狀的扣接部3-1,滑片3通過兩側的扣接部3-1而扣于連接構件2的缺口
2-1處。而滑片3的下邊沿3-2向內折彎90度后,再向下折90度,下邊沿3_2插入側板1 外壁的下滑道1-3B。連接構件2的兩側邊中上部內壁形成向上折彎的鉤部2-2,該鉤部2-2 置入側板1外壁的上滑道1-3A,從而連接構件2的兩側邊各與兩側板滑插式配合。裝配時, 將連接構件對準側板的滑道插入并止于適當?shù)奈恢?。根據所安裝建筑功能設備終端的數(shù)量及側板的長度,兩側板可通過一根、兩根、三根、四根或更多連接構件相連。側板1通過數(shù)個扣件4連接撐件5,撐件5由型材制成,撐件5與側板1基本等長, 沿其長度方向形成與扣件4的下部掛板4-2相適配的兩滑道5-1Α、5-1Β,撐件5的上邊沿端部折彎后形成一滑道5-2A,其該側的壁上沿長度方向也形成一條凸條,該凸條與壁間形成滑道5-2B,該滑道5-2B與滑道5-2A上下相對應。上下滑道5_2A、5_2B插接撐架6的一側壁6-1,整條撐件5插接多段撐架6,撐架6的另一側壁6-2插接于相對應的撐件7的上下滑道7-1Α、7-1Β,撐件7由型材制成,其另一側壁也形成上下滑道,撐件7與撐件5的下部留有空間。側板1的內壁沿長度方向還形成凸邊1-5,撐件5的邊沿頂于側板的內壁,邊沿上部頂觸于側板凸邊1-5的下表面。撐架6的中部掛接卡件8,撐架6的中下部沿其長度形成相對的撐邊6-3A、6_3B, 兩側撐邊6-3A、6-3B的端部保留一定間距,卡件8的上部伸入撐架6之內,其兩側呈斜坡狀,并由撐邊6-3A、6-;3B支撐且可滑動???下部呈夾頭狀,卡件8的下部8_1卡接風口葉片9,風口葉片9的上部兩側呈斜面狀,且形成相對的凹部9-1,凹部9-1夾于卡件8的夾頭8-1。裝配時,將卡件8對準撐架6的端部插入,后將風口葉片9上端對準卡件8向上推, 其上部的兩側斜坡逐漸使卡件8下部的夾頭8-1撐開,直至其凹部9-1卡入卡件8的夾頭 8-1,兩者牢固卡接。風口葉片9的下部通過撐件5與撐件7留有的空間與外界貫通。本實施例裝配四個風口葉片9,中間兩個風口葉片9由兩個相鄰的撐件7支撐。當然,可根據數(shù)量風口葉片9的數(shù)量來增減撐件7的個數(shù)。實施例2 如圖9-11所示,側板1、連接構件2的結構及兩者的裝配關系與實施例 1相同,參考實施例1。本實施例中,鏤花板11的兩側邊沿11-1上翻90度,側邊固接掛件12,掛件12的一側壁12-1與鏤花板11的上翻邊相貼并固接,掛件12的另一側壁12-2與鏤花板11的本體部分相貼并固接,掛件12的中部與鏤花板11的本體間留有間隙,且掛件12的中部形成一條槽12-3,該槽插入扣件4的下部,扣件4的下部掛板4-2支撐掛件12的中部。裝配時, 將扣件4的下部滑插入掛件12的槽內,然后將扣件4卡接于側板1的上端部。連接構件2安裝日光燈10,日光燈10朝下,其投射光線通過鏤花板11照射向外部。實施例3 如圖12所示,側板1、連接構件2的結構及兩者的裝配關系與實施例1 相同,參考實施例1。面板13與側板1的配合結構與實施例2鏤花板與側板的配合結構相同,參考實施例2。面板13安裝射燈或筒燈14,射燈或筒燈的燈殼穿過面板13,燈殼內的發(fā)光體朝向外部;或者,也可以采取以下結構連接構件2上吊裝射燈或筒燈14,射燈或筒燈的燈殼穿過面板13,燈殼內的發(fā)光體朝向外部。實施例4 如圖13所示,側板1、連接構件2的結構及兩者的裝配關系與實施例1 相同,參考實施例1。面板13與側板1的配合結構與實施例2鏤花板與側板的配合結構相同,參考實施例2。面板13下部安裝導軌射燈15,導軌射燈15朝向外部。實施例5 側板1、連接構件2的結構及兩者的裝配關系與實施例1相同,參考實施例1。如圖14所示,面板13與側板1的配合結構與實施例2鏤花板與側板的配合結構相同,參考實施例2。面板13下部安裝煙感或喇叭16,煙感或喇叭16朝向外部。實施例6 如圖15所示,側板1、連接構件2的結構及兩者的裝配關系與實施例1 相同,參考實施例1。面板13與側板1的配合結構與實施例2鏤花板與側板的配合結構相同,參考實施例2。面板13穿過(消防)噴淋頭17,噴淋頭17的上部可與連接構件2相固定,也可不與連接構件2相觸;噴淋頭17的下部可與面板13相固定,或者也可間隙配合,噴淋頭17 朝向外部。實施例7 如圖16所示,側板1、連接構件2的結構及兩者的裝配關系與實施例1 相同,參考實施例1。面板13與側板1的配合結構與實施例2鏤花板與側板的配合結構相同,參考實施例2。面板13下部安裝LED點光源18,LED點光源8向外部投射光線。實施例8 如圖17所示,側板1、連接構件2的結構及兩者的裝配關系與實施例1 相同,參考實施例1。面板13與側板1的配合結構與實施例2鏤花板與側板的配合結構相同,參考實施例2。面板13下部安裝LED線光源19,LED線光源19向外部投射光線。實施例9 如圖4、18、19所示,側板1、連接構件2的結構及兩者的裝配關系與實施例1相同,參考實施例1。面板13與側板1的配合結構與實施例2鏤花板與側板的配合結構相同,參考實施例2。連接構件2通過吊掛件22吊掛兩光槽23。連接構件2的頂壁開有長條形孔;吊掛件22上部具有兩個扣頭22-1,此兩扣頭22-1卡入連接構件頂壁的孔??奂?2的下部形成相對的掛鉤22-2,兩側掛鉤22-2鉤住光槽23上部兩邊沿的外翻邊23_1,光槽23沿兩側板1長度方向布設,光槽23形成未封閉的容納區(qū),容納區(qū)的開口朝下,其內裝發(fā)光體20。面板13局部沖孔,沖孔處裝入防眩光格柵21,防眩光格柵21處于發(fā)光體20之下,發(fā)光體20 的投射光線透過防眩光格柵21照向外部。以上實施例對集成件安裝單個建筑功能設備的終端結構予以詳細說明,而實際上,可以將前述實施例中所涉的建筑功能設備終端任意組合,通過截取集成件側板的長度, 在同一集成件上集成安裝多個建筑功能設備終端;或者,可以通過集成件側板端部間的對接來實現(xiàn)組合效果。實施例10 如圖20、30所示,其與實施例1的不同之處在于兩側板的間距小,兩側板間只布設兩排風口葉片9。本實施例其它內容參考實施例1。實施例11 如圖21、30所示,其側板與連接構件的裝配關系與實施例1相同,參考實施例1。本實施例中,光槽M由型材制成,沿兩側板1的長度方向安裝,其形成未封閉的容納區(qū),容納區(qū)開口朝下,其內裝發(fā)光體25,光槽M下部兩側形成外凸狀的鉤M-1,其鉤合格柵罩沈,格柵罩沈處于發(fā)光體25之下,發(fā)光體25所投射的光線透過格柵罩沈照向外部空間。光槽M的兩側沿長度方向形成兩滑道M-2AJ4-2B,兩滑道內伸入扣件4的下部掛板4-2,從而將光槽M與側板1裝配一起。實施例12 如圖22、30所示,其與實施例3的不同之處在于兩側板的間距小。實施例13 如圖23、30所示,其與實施例4的不同之處在于兩側板的間距小。實施例14 如圖M、30所示,其與實施例5的不同之處在于兩側板的間距小。實施例15 如圖25、30所示,其與實施例6的不同之處在于兩側板的間距小。實施例16 如圖26、30所示,其與實施例7的不同之處在于兩側板的間距小。
實施例17 如圖27、30所示,其與實施例8的不同之處在于兩側板的間距小。實施例18 本實施例的集成件裝配格柵面板。如圖觀、29、30所示,連接構件2與兩側板1的裝配關系與實施例1相同,參考實施例1。本實施例中,格柵條27內部鏤空,其橫截面呈子彈形,數(shù)根格柵條27平行布設且與側板1相平行,數(shù)根格柵條27通過連桿28相連,連桿28的兩端固接翻邊四,翻邊四的邊沿上翻90度,側邊固接掛件12,掛件12的一側壁12-1與翻邊四的上翻邊相貼并固接,掛件12的另一側壁12-2與翻邊四的本體部分相貼并固接,掛件12的中部與翻邊四的本體間留有間隙。掛件12的中部形成一條槽12-3,該槽插入扣件4的下部,且扣件4的下部掛板4-2支撐掛件12的中部。裝配時,將扣件4的下部滑插入掛件12的槽內,然后將扣件4卡接于側板1的上端部。本實施例適用于建筑空調風口或檢修口,即格柵面板的上方正對建筑空調風口或檢修口,建筑空調風口或檢修口通過下文的格柵面板與外部空間貫通。上述實施例11至18的各集成件規(guī)格相同,可以將前述實施例中所涉的建筑功能設備終端任意組合,通過截取集成件側板的長度,在同一集成件上集成安裝多個建筑功能設備終端;或者,可以通過集成件側板端部間的對接來實現(xiàn)組合效果。實施例19 如圖31所示,與實施例10不同之處在于兩側板1的向下折彎部1_1 處于其內壁中下部,相應的凸邊1-5也處于側板1的內壁中下部。實施例20 如圖32所示,與實施例11不同之處在于兩側板1的向下折彎部1_1 處于其內壁中下部,相應的凸邊1-5也處于側板1的內壁下部。實施例21 如圖33所示,與實施例23不同之處在于兩側板1的向下折彎部1_1 處于其內壁中下部,相應的凸邊1-5也處于側板1的內壁下部。實施例22 如圖34所示,與實施例13不同之處在于兩側板1的向下折彎部1_1 處于其內壁中下部,相應的凸邊1-5也處于側板1的內壁下部。實施例23 如圖35所示,與實施例14不同之處在于兩側板1的向下折彎部1_1 處于其內壁中下部,相應的凸邊1-5也處于側板1的內壁下部。實施例M 如圖36所示,與實施例15不同之處在于兩側板1的向下折彎部1-1 處于其內壁中下部,相應的凸邊1-5也處于側板1的內壁下部。實施例25 如圖37所示,與實施例16不同之處在于兩側板1的向下折彎部1_1 處于其內壁中下部,相應的凸邊1-5也處于側板1的內壁下部。實施例沈如圖38所示,與實施例17不同之處在于兩側板1的向下折彎部1_1 處于其內壁中下部,相應的凸邊1-5也處于側板1的內壁下部。實施例27 如圖39所示,與實施例18不同之處在于兩側板1的向下折彎部1_1 處于其內壁中下部,相應的凸邊1-5也處于側板1的內壁下部。上述實施例19至27的集成件規(guī)格相同,可以將前述實施例中所涉的建筑功能設備終端任意組合,通過截取集成件側板的長度,在同一集成件上集成安裝多個建筑功能設備終端;或者,可以通過集成件側板端部間的對接來實現(xiàn)組合效果。圖40-42顯示了一種應用于實施例觀-60之中的連接構件2,該U型連接構件2的兩側邊的下邊沿2-1向內折彎90度后,再向下折90度,端部朝下;連接構件2的兩側邊內壁形成向上折彎的鉤部2-2。連接構件2的兩側邊還形成工字形通孔2-3。
實施例觀本實施例的集成件裝配面板13。如圖43、44所示,兩側板1由型材制成,兩側板1相對稱且相平行布設,兩側板1之間圍成一未封閉的容納區(qū),用于容納建筑功能設備的終端。側板1的外壁沿其長度方向形成兩道凸條1-2A、1-2B,兩凸條再向對翻折 90度,從而形成上下相對應的兩道滑道1-3A、1-3B。連接構件2的下邊沿2_1插入側板1 外壁的下滑道1-3B,而其該鉤部2-2置入側板1外壁的上滑道1-3A。側板1的上邊沿1-1向內翻折90度,該翻折部的上表面沿長度方向形成一道擱置槽1-4。面板13的兩邊沿分別折彎數(shù)次,其端頭13-1呈朝下狀,該朝下的端頭13-1置入側板1的擱置槽1-4。連接構件2的工字通孔2-3裝入一卡簧30,卡簧30的一邊頂于連接構件2的側邊內壁,另一邊頂于面板13的折彎邊沿。本實施例連接構件與側板間的裝配關系可替換實施例1-27中兩者的裝配關系; 反之,實施例1-27中連接構件與側板間的裝配關系可替換本實施例兩者的裝配關系,不再詳述。本實施例面板的安裝簡便,且與兩側板的裝配牢固、穩(wěn)定。實施例四如圖45所示,本實施例中,其側板與連接構件的結構及兩者的裝配關系與實施例觀相同。本實施例的集成件裝配格柵面板,格柵面板的結構參考實施例18,與實施例18的不同之處在于本實施例中,其翻邊四折彎成向下狀,其與側板間的裝配關系參考實施例觀。實施例30 如圖46所示,其側板與連接構件的結構及兩者的裝配關系與實施例觀相同。本實施例面板與側板的裝配關系與實施例觀相同,本實施例的面板13上安裝導軌射燈15,導軌射燈朝向外部。實施例31 如圖47所示,其側板與連接構件的結構及兩者的裝配關系與實施例觀相同。本實施例面板與側板的裝配關系與實施例觀相同,本實施例的面板13上安裝煙感器或喇叭16,煙感器或喇叭朝向外部。實施例32 如圖48所示,其側板與連接構件的結構及兩者的裝配關系與實施例觀相同。本實施例面板與側板的裝配關系與實施例觀相同,本實施例的面板13上安裝噴淋頭17,噴淋頭朝向外部。實施例33 如圖49所示,其側板與連接構件的結構及兩者的裝配關系與實施例觀相同。本實施例透光板13與側板的裝配關系與實施例觀相同。實施例34:如圖50所示,其側板與連接構件的結構及兩者的裝配關系與實施例觀相同。本實施例光槽的結構參考實施例11,兩者的不同之處在于本實施例中,光槽的邊沿呈向下狀,其與側板的裝配關系參考實施例觀。實施例35 如圖51所示,其側板與連接構件的結構及兩者的裝配關系與實施例觀相同。本實施例面板與側板的裝配關系與實施例觀相同,本實施例的面板13上安裝射燈或筒燈14,射燈或筒燈朝向外部。實施例36 如圖52所示,其側板與連接構件的結構及兩者的裝配關系與實施例觀相同。本實施例面板與側板的裝配關系與實施例觀相同,本實施例的面板13上安裝LED 點光源18,LED點光源的投射光線射向外部。實施例37 如圖53所示,其側板與連接構件的結構及兩者的裝配關系與實施例觀相同。本實施例面板與側板的裝配關系與實施例觀相同,本實施例的面板13上安裝LED 線光源19,LED線光源的投射光線射向外部。實施例38 如圖M所示,其側板與連接構件的結構及兩者的裝配關系與實施例觀相同。本實施例集成件裝配混流構件,混流構件的結構參考實施例10,兩者的不同之處在于混流構件的邊沿呈朝下狀,其與側板的裝配關系參考實施例觀。上述實施例觀至38的集成件規(guī)格相同,可以將前述實施例中所涉的建筑功能設備終端任意組合,通過截取集成件側板的長度,在同一集成件上集成安裝多個建筑功能設備終端;或者,可以通過集成件側板端部間的對接來實現(xiàn)組合效果。實施例39 如圖55所示,其與實施例觀的不同之處在于其擱置槽形成于側板內壁中上部的凸邊上。實施例40 如圖56所示,其與實施例四的不同之處在于其擱置槽形成于側板內壁中上部的凸邊上。實施例41 如圖57所示,其與實施例30的不同之處在于其擱置槽形成于側板內壁中上部的凸邊上。實施例42 如圖58所示,其與實施例31的不同之處在于其擱置槽形成于側板內壁中上部的凸邊上。實施例43 如圖59所示,其與實施例32的不同之處在于其擱置槽形成于側板內壁中上部的凸邊上。實施例44 如圖60所示,其與實施例33的不同之處在于其擱置槽形成于側板內壁中上部的凸邊上。實施例45 如圖61所示,其與實施例34的不同之處在于其擱置槽形成于側板內壁中上部的凸邊上。實施例46 如圖62所示,其與實施例35的不同之處在于其擱置槽形成于側板內壁中上部的凸邊上。實施例47 如圖63所示,其與實施例36的不同之處在于其擱置槽形成于側板內壁中上部的凸邊上。實施例48 如圖64所示,其與實施例37的不同之處在于其擱置槽形成于側板內壁中上部的凸邊上。實施例49 如圖65所示,其與實施例38的不同之處在于其擱置槽形成于側板內壁中上部的凸邊上。上述實施例39至49的集成件規(guī)格相同,可以將前述實施例中所涉的建筑功能設備終端任意組合,通過截取集成件側板的長度,在同一集成件上集成安裝多個建筑功能設備終端;或者,可以通過集成件側板端部間的對接來實現(xiàn)組合效果。實施例50 如圖66所示,其與實施例28的不同之處在于兩側板的高度高。實施例51 如圖67所示,其與實施例四的不同之處在于兩側板的高度高。實施例52 如圖68所示,其與實施例30的不同之處在于兩側板的高度高。實施例53 如圖69所示,其與實施例31的不同之處在于兩側板的高度高。實施例M 如圖70所示,其與實施例32的不同之處在于兩側板的高度高。實施例55 如圖71所示,其與實施例33的不同之處在于兩側板的高度高。
實施例56 如圖72所示,其與實施例34的不同之處在于兩側板的高度高。實施例57 如圖73所示,其與實施例35的不同之處在于兩側板的高度高。實施例58 如圖74所示,其與實施例36的不同之處在于兩側板的高度高。實施例59 如圖75所示,其與實施例37的不同之處在于兩側板的高度高。實施例60 如圖76所示,其與實施例38的不同之處在于兩側板的高度高。上述實施例50至60的集成件規(guī)格相同,可以將前述實施例中所涉的建筑功能設 備終端任意組合,通過截取集成件側板的長度,在同一集成件上集成安裝多個建筑功能設 備終端;或者,可以通過集成件側板端部間的對接來實現(xiàn)組合效果。圖77、78、79顯示了第四種連接構件的結構,本連接構件應用于實施例61_69。實施例61 如圖80所示,其與實施例28的不同之處在于兩側板的間距大,且無 卡A ο實施例62 如圖81所示,其與實施例四的不同之處在于兩側板的間距大,且無
卡簧實施例63 如圖82所示,其與實施例30的不同之處在于兩側板的間距大,且無
卡簧實施例64 如圖83所示,其與實施例31的不同之處在于兩側板的間距大,且無
卡簧實施例65 如圖84所示,其與實施例32的不同之處在于兩側板的間距大,且無
卡A ο實施例66 如圖85所示,其與實施例33的不同之處在于兩側板的間距大,且無
卡簧實施例67 如圖86所示,其與實施例35的不同之處在于兩側板的間距大,且無
卡簧實施例68 如圖87所示,其與實施例36的不同之處在于兩側板的間距大,且無卡簧實施例69 如圖88所示,其與實施例37的不同之處在于兩側板的間距大,且無
卡簧上述實施例61至69的集成件規(guī)格相同,可以將前述實施例中所涉的建筑功能設 備終端任意組合,通過截取集成件側板的長度,在同一集成件上集成安裝多個建筑功能設 備終端;或者,可以通過集成件側板端部間的對接來實現(xiàn)組合效果。實施例70 如圖89、90所示,本實施例中,滑片3通過鉚釘鉚接于連接構件2的內 壁,滑片3的下邊沿向內折彎后,再向下折彎,其端部朝下,插入側板外壁的下滑道中。此結 構可替換前述所有實施例中相應的結構,不再詳述。本實施例中,扣件4的上部呈朝上的尖狀,其相對兩側壁呈斜面狀,且此相對的兩 側壁形成相対的弧形凹部4-1A??奂?的下部4-1向兩側延伸形成橫向的掛板4-2。側板 1的內壁形成凸邊,該凸邊向下折彎,折彎部形成兩側壁1-1,兩側壁1-1保留一定間距,兩 側壁1-1的下端部相對側形成弧形凸起1-1A,該弧形凸起I-IA與扣件4的弧形凹部4-1A 相適配而卡接。側板1可卡接多個扣件4,裝配吋,將扣件4對準側板1的凸邊折彎部并向 上推,直至其兩側的弧形凹起4-1A卡入側板的弧形凸起1-1A,扣件4裝配到位,兩者卡接牢固。此結構可替換實施例1-27相應的結構,不再詳述。圖91、92顯示了第五種連接構件的結構,該連接構件2的內壁下部設置轉動片3, 轉動片3的一頭為撥動部3-1,該撥動部與連接構件2的內壁相垂直,其另一頭為插入部 3-2,該插入部3-2與連接構件2的內壁間保留間距,將其向下轉動到位后,下邊沿朝下,并插入側板外壁的下滑道中。此結構可替換前述所有實施例中相應的結構即連接構件與側板的裝配結構。圖93、94顯示了第六種連接構件的結構,其每一側壁的內壁都設置兩個轉動片, 轉動片的結構與圖91、92顯示的轉動片相同。此結構可替換前述所有實施例中相應的結構即連接構件與側板的裝配結構。從上述實施例可以看出,本發(fā)明集成件不限長、不限寬、不限高,其適用范圍廣、安裝簡便。此外,連接構件與側板間也可以通過鉚接、螺接等方式連接。本發(fā)明集成件的應用不受位置限定,如建筑室內頂面、墻壁,或者,在地鐵站臺、隧道、過街通道、過江隧道等頂面、側壁。本發(fā)明的集成件可以相互對接、任意組合使用,形成豐富多變的組裝效果,通過對接,多條集成件可以形成整體呈矩形、三角形、菱形或者其它不規(guī)則的形狀,以增強美觀效果。以上對本發(fā)明各種技術方案的優(yōu)選實施例作了詳細說明,對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依據本發(fā)明提供的思想,在本發(fā)明具體實施方式
、應用范圍上均會有改變之處,而這些改變也應視為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建筑功能設備終端的集成件,其特征是包括兩條相對稱且平行布設的側板,側板由型材制成,兩側板通過數(shù)根連接構件相連,兩側板間容置建筑功能設備終端,將所述的建筑功能設備終端集成于一體,建筑功能設備終端朝向外部;所述的集成件固定安裝于建筑。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功能設備終端的集成件,其特征是所述的連接構件掛接所述的側板。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功能設備終端的集成件,其特征是所述的側板外壁沿長度方向形成上下相對的第一凸條、第二凸條,第一凸條、第二凸條與側板外壁間分別形成第一滑道、第二滑道;所述連接構件的內壁形成向上折彎的鉤部,該鉤部鉤接于側板外壁的第一滑道;所述的連接構件設置轉動片,該轉動片可向下轉動至插入側板外壁的第二滑道。
4.如權利要求1-3任一項所述的建筑功能設備終端的集成件,其特征是兩側板間安裝面板,面板上裝配所述的建筑功能設備終端。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建筑功能設備終端的集成件,其特征是所述的兩側板分別通過一扣件與面板掛接;或者,所述面板的兩邊沿分別擱于所述的兩側板之上。
6.如權利要求1-3任一項所述的建筑功能設備終端的集成件,其特征是兩側板間設一由型材制成的光槽,光槽形成未封閉的容納區(qū),容納區(qū)內裝發(fā)光體,發(fā)光體的投射光線射向外部,所述的兩側板分別通過一扣件掛接所述的光槽;或者,所述光槽的兩邊沿分別擱于所述的兩側板之上。
7.如權利要求1-3任一項所述的建筑功能設備終端的集成件,其特征是兩側板間設一由型材制成的光槽,光槽形成未封閉的容納區(qū),容納區(qū)內裝發(fā)光體,光槽吊裝于所述的連接構件上;兩側板間安裝面板,面板上沖孔,沖孔處裝入格柵罩;所述的發(fā)光體投射光線透過格柵罩射向外部。
8.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建筑功能設備終端的集成件,其特征是所述面板的兩邊沿分別固接一掛件,所述的兩側板分別通過一扣件掛接所述的掛件。
9.如權利要求1-3任一項所述的建筑功能設備終端的集成件,其特征是所述的兩側板分別通過一扣件掛接一混流構件的兩邊沿,或者,所述的兩側板間擱置一混流構件,混流構件安裝風口葉片,風口葉片通過混流構件留有的空隙與外部貫通;或者,兩側板間設置格柵裝置,所述的兩側板分別通過一扣件掛接一格柵裝置的兩邊沿,或者,所述的格柵裝置擱置于兩側板。
10.如權利要求1-3任一項所述的建筑功能設備終端的集成件,其特征是所述的連接構件上裝配所述的建筑功能設備終端。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建筑功能設備終端的集成件,其包括兩條相對稱且平行布設的側板,側板由型材制成,兩側板通過數(shù)根連接構件相連,兩側板間容置建筑功能設備終端,將所述的建筑功能設備終端集成于一體,建筑功能設備終端朝向外部;集成件固定安裝于建筑。本發(fā)明可以根據所裝配建筑功能設備終端的大小及數(shù)量來截取兩側板的長度,同時安裝時可以調整兩側板的間距,從而本發(fā)明的集成件不限長、不限寬、不限高,便于安裝、設計、施工,其結構簡潔、美觀、實用。
文檔編號E04F13/074GK102277934SQ20111011083
公開日2011年12月14日 申請日期2011年4月22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4月22日
發(fā)明者徐建光 申請人:徐建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