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抗震救生房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特殊環(huán)境中用的建筑物,具體說涉及一種抗震救生房。
背景技術:
自然災害是人類無法阻止,最近幾年世界各國的自然災害頻發(fā),08年汶川地震帶給人們的災害,是令人觸目驚心的,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建筑物層出不窮。高層建筑的層高記錄也不斷刷新。無論是商業(yè)建筑還是住宅建筑,高層成了主流。而目前對于地震的預防只是提高建筑物的抗震級別,但是汶川地震及今年日本的地震讓人們發(fā)現(xiàn)僅依靠房子的抗震級別是沒有保障的。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抗震救生房,其在地震時可以使建筑物內的人員的安全得到進一步保障并且可以逃生、其結構簡單、費用低。為了實現(xiàn)上述方案,本發(fā)明的技術解決方案為一種抗震救生房,其中包括若干個由抗震材料制成的艙體,所述艙體的數(shù)量與樓房層數(shù)相同,相鄰所述艙體上下布置并連接在一起,各所述艙體為空腔柱體,各所述艙體的頂板和底板分別與樓房各層的上、下層板連接,所述艙體高度等于樓層高,所述艙體的內腔設有逃生道,所述逃生道由封閉的環(huán)形墻體構成或由艙體的內腔壁與隔斷墻圍成,與所述逃生道位置對應的所述艙體的頂板和底板上分別設有與逃生道內腔相通的通孔,所述艙體的側壁上安裝有一個或若干個艙門,所述逃生道的側壁上安裝有一個或若干個逃生道門,所述逃生道的內腔壁安裝有爬梯,所述艙體與逃生道之間的空間為救生艙。本發(fā)明抗震救生房,其中各所述艙體的頂板和底板分別與樓房各層的上、下層板的鋼架構焊接在一起。本發(fā)明抗震救生房,其中所述艙體的內腔表面及逃生道的內、外壁上分別涂覆有防火保溫層,在所述防火保溫層外表面安裝有軟緩沖層,在所述軟緩沖層外表面安裝有硬緩沖層。本發(fā)明抗震救生房,其中所述艙體的壁上設有若干個通風格柵。本發(fā)明抗震救生房,其中所述艙體的外壁上設有若干個第一凸棱或若干個第一凹槽,與所述第一凸棱或第一凹槽位置對應所述艙體的內壁上設有若干個第二凹槽或第二凸棱。本發(fā)明抗震救生房,其中所述逃生道的橫截面積為可容一人通過的面積。本發(fā)明抗震救生房,其中所述救生艙內安裝有至少一個固定安全帶及生活必需品,所述救生艙內設置有應急線路管路通道,所述應急線路管路通道內設有電力管線、通信管線及水管。 本發(fā)明抗震救生房,其中所述艙體為圓柱形或多棱柱形。 本發(fā)明抗震救生房,其中相鄰所述艙體之間通過螺栓連接或焊接或卡箍連接。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發(fā)明抗震救生房通過施工安裝于樓房內,使每個艙體位于各層樓中,當?shù)卣饡r,各層樓內的逃生人員可迅速進入救生艙內,然后把艙門關閉,由于艙體采用抗震材料制成,因此逃到救生艙內的人員安全得到進一步保障,如果所在樓層是安全沒有坍塌的,當?shù)卣鸾Y束時,可以打開艙門一直從救生艙出去而逃生,當逃生人員所在的樓層是坍塌樓層時,在即時進入救生艙后關好艙門,待地震結束時,打開逃生道門,通過逃生道中的爬梯向下或向上尋找適合逃生的樓層位置,爬到安全的樓層時,進入該樓層的救生艙內,打開艙門從該層樓逃生出去,該抗震救生房結構簡單,造價低。
圖1是本發(fā)明抗震救生房實施例一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發(fā)明抗震救生房實施例一的單艙俯視示意圖(去掉頂板);圖3是本發(fā)明抗震救生房實施例一的艙體壁局部放大剖視圖;圖4是本發(fā)明抗震救生房實施例二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圖5是本發(fā)明抗震救生房實施例二的艙體壁局部放大剖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如圖1、圖2所示,本發(fā)明抗震救生房實施例一的結構示意圖,該救生房包括若干個由抗震材料制成的艙體1,該救生房安裝于樓房中,艙體1的數(shù)量與樓房層數(shù)相同。該實施例取兩個艙體1來闡述,兩個由大型鋼制型材做成的艙體1上下布置并通過螺栓連接在一起,艙體1最好選擇質量更輕、更經(jīng)濟、更堅固的承壓材料制成。兩個艙體1均為空腔圓柱體,也可以為空腔棱柱形,兩個艙體1的頂板2和底板3分別與所在樓房對應層的上、下層板的鋼架構焊接在一起,艙體1的高度等于樓層高度,各艙體1經(jīng)過兩戶人家,即相鄰兩戶人家的隔墻14位于該艙體1的中部,此處為了保護隱私,隔墻14可做隔音處理。結合圖 3所示,艙體1的內腔表面涂有防火保溫層17,在防火保溫層17外表面安裝軟緩沖層16,在軟緩沖層16外表面安裝硬緩沖層15,其中硬緩沖層15可以選擇橡膠材料,軟緩沖層16可以選擇海綿材料或PVC發(fā)泡材料。通過硬緩沖層15和軟緩沖層16的設置可以使艙體1內的人員在地震過程碰撞到墻上時起到緩沖作用,保護人員安全,通過防水保溫層17可使艙內的逃生人員在火災等災害中保護生命,安全逃脫。艙體1的內腔設有逃生道4,逃生道4由艙體1的內腔壁與弧形隔斷墻5圍成,逃生道4的橫截面面積為可容一人通過的面積。隔墻14與隔斷墻15連接且隔墻14位于隔斷墻15的垂直平分線上,逃生道4的內、外壁上分別涂覆有防火保溫層17,在防火保溫層 17外表面安裝軟緩沖層16,在軟緩沖層16外表面安裝硬緩沖層15。與逃生道4位置對應的艙體1的頂板2和底板3上分別設有與逃生道4內腔相通的通孔,艙體1的側壁上安裝有兩個艙門6,兩家各使用一個,艙門6要保證常開狀態(tài),逃生道4的側壁上安裝有兩個逃生道門7,兩家各使用一個,平時逃生道門7保證常關,當震后逃生時要保證常開,逃生道4的內腔壁上安裝有爬梯8,供逃生時用。艙體1與逃生道4之間的空間為救生艙9。艙體1的壁上設有若干個通風格柵10。 通風格柵10的開口不易過大且開口方向呈一定坡度,確保外面的硬物扎進來時不對準救生艙9內,另外通風格柵10的另外一個重要作用就是隨時觀察外面的情況,以此判斷是否可以開門逃生,哪層樓安全可以逃生。救生艙9內安裝有至少一個固定安全帶及生活必需品。固定安全帶可以在強震時使用,防止救生艙9內因抖動過大而使救生者撞傷,地震停止時可帶入逃生道4,鏈接安全繩索繼續(xù)防護逃生者。救生艙9內設置有應急線路管路通道13,應急線路管路通道13內設有電力管線、通信管線及水管。供使用者在地震中與地震后逃出前在救生艙9內應急使用。如圖4所示,為本發(fā)明抗震救生房實施例二的俯視結構示意圖,該實施例與上述實施例的結構基本相同,其不同之處是該逃生道4位于艙體1的內腔中部,此種結構為三戶以上人家共用一個逃生道4出現(xiàn)的情況。該實施例中有四戶人家共用一個逃生道4,相鄰兩戶的隔墻分別位于該艙體內,將該艙體1的內腔平均分成四塊,逃生道4是由封閉的環(huán)形墻體構成,各隔墻14分別與逃生道4垂直連接。如圖5所示,艙體1的外壁上加工若干個第一凸棱11,與第一凸棱11位置對應的艙體1的內壁上加工若干個第二凹槽12,第一凸棱 11與第二凹槽12的形狀相同、凹凸對應,這樣可以加強艙體1的硬度、抗彎折。地震時,在樓中的逃生人員用最短的時間進入所在層的救生艙9內,由于艙門6為常開,所以逃生人員直接進入救生艙9內并即刻關閉艙門6。如果逃生人員所在樓層為沒有坍塌的樓層,通過通風格柵10隨時觀察外面的情況,當?shù)卣鹜V箷r,打開艙門出去直接逃生;如果所在樓層坍塌了,逃生人員在進入救生艙9內并關閉艙門6后,通過通風格柵觀察外面情況,當?shù)卣鹜V箷r,打開逃生道門7,順逃生道4內的爬梯8向外爬,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地震停止時,各層艙體1的艙門6和逃生道門7要全部打開,這樣可以保證坍塌樓層的逃生人員爬至沒有坍塌的樓層時,可以進入該層的救生艙9內,并從艙體1出去逃生。以上所述實施例僅僅是對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進行描述,并非對本發(fā)明的范圍進行限定,在不脫離本發(fā)明設計精神的前提下,本領域普通工程技術人員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作出的各種變形和改進,均應落入本發(fā)明的權利要求書確定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抗震救生房,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個由抗震材料制成的艙體(1),所述艙體 (1)的數(shù)量與樓房層數(shù)相同,相鄰所述艙體(1)上下布置并連接在一起,各所述艙體(1)為空腔柱體,各所述艙體(1)的頂板( 和底板C3)分別與樓房各層的上、下層板連接,所述艙體(1)高度等于樓層高,所述艙體(1)的內腔設有逃生道G),所述逃生道由封閉的環(huán)形墻體構成或由艙體(1)的內腔壁與隔斷墻(5)圍成,與所述逃生道(4)位置對應的所述艙體(1)的頂板( 和底板( 上分別設有與逃生道(4)內腔相通的通孔,所述艙體(1) 的側壁上安裝有一個或若干個艙門(6),所述逃生道的側壁上安裝有一個或若干個逃生道門(7),所述逃生道的內腔壁安裝有爬梯(8),所述艙體(1)與逃生道(4)之間的空間為救生艙(9)。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抗震救生房,其特征在于各所述艙體(1)的頂板(2)和底板(3)分別與樓房各層的上、下層板的鋼架構焊接在一起。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抗震救生房,其特征在于所述艙體(1)的內腔表面及逃生道(4)的內、外壁上分別涂覆有防火保溫層(17),在所述防火保溫層(17)外表面安裝有軟緩沖層(16),在所述軟緩沖層(16))外表面安裝有硬緩沖層(15)。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抗震救生房,其特征在于所述艙體(1)的壁上設有若干個通風格柵(10)。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抗震救生房,其特征在于所述艙體(1)的外壁上設有若干個第一凸棱或若干個第一凹槽(11),與所述第一凸棱或第一凹槽(11)位置對應所述艙體(1) 的內壁上設有若干個第二凹槽或第二凸棱(12)。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抗震救生房,其特征在于所述逃生道的橫截面積為可容一人通過的面積。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抗震救生房,其特征在于所述救生艙(9)內安裝有至少一個固定安全帶及生活必需品,所述救生艙(9)內設置有應急線路管路通道(13),所述應急線路管路通道(13)內設有電力管線、通信管線及水管。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抗震救生房,其特征在于所述艙體(1)為圓柱形或多棱柱形。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抗震救生房,其特征在于相鄰所述艙體(1)之間通過螺栓連接或焊接或卡箍連接。
全文摘要
一種抗震救生房,屬于特殊環(huán)境用的建筑物技術領域,包括若干個艙體,相鄰艙體上下連接,各艙體為空腔柱體,各艙體頂板和底板分別與樓房各層的上、下層板連接,艙體高度等于樓層高,艙體內腔設有逃生道,逃生道由封閉環(huán)形墻體構成或由艙體內腔壁與隔斷墻圍成,與逃生道位置對應的艙體頂板和底板上分別設有與逃生道內腔相通的通孔,艙體側壁上安裝至少一個艙門,逃生道側壁上安裝有至少一個逃生道門,逃生道內腔壁安裝爬梯,艙體與逃生道之間的空間為救生艙。本發(fā)明在地震時可以使建筑物內的人員的安全得到進一步保障并且可以逃生、其結構簡單、費用低。
文檔編號E04H9/02GK102296861SQ20111014378
公開日2011年12月28日 申請日期2011年5月31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5月31日
發(fā)明者戚國強 申請人:戚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