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管柱支撐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建筑用支撐,具體涉及一種建筑用管柱支撐。
背景技術:
由于當前建筑樓板和梁大多采用現澆混凝土結構,為了控制樓板在澆筑時模板產生的變形和應力,常常需要在樓板及大型梁底應力集中處增加設置底部臨時支撐。常用的底部支撐有:腳手架支撐、獨立鋼柱支撐和塔架支撐。民用建筑樓板厚度在一般為150mm 200mm,底部支撐采用腳手架支撐即可。核電廠房擁有許多厚大樓板(450 1400mm),施工時需選用承載力較大的底部支撐,但上述四種常用支撐均存在不少弊端:腳手架支撐承載力及穩(wěn)定性均較差;獨立鋼柱支撐承載力及穩(wěn)定性均較好但自重大、成本高;塔架支撐承載力、穩(wěn)定性及成本均較好,但布置時占用空間較多。此四種支撐均無法同時實現承載力高、穩(wěn)定性好、成本低、占用空間少的要求。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出一種可以同時實現承載力高、穩(wěn)定性好、成本低以及占用空間少等要求的支撐構件。本實用新型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提出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管柱支撐,包括單元柱、分別設于所述單元柱底、端部的可調支座和可調頂撐,所述單元柱包括鋼管,所述鋼管的端、底部分別固接有第一、第二連接板,所述可調頂撐和可調支座分別通過緊固件連接到所述第一、第二連接板。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中的可調頂撐通過承受上部荷載并通過滑動座作用在單元柱上,單元柱通過上部連接板承受上部頂撐的荷載并通過下部連接板將荷載作用在可調支座上,可調制作通過滑動座承受上部單元柱傳遞的荷載并通過底座將荷載傳至地面。本實用新型頂部可調支撐的下端與單元柱連接、單元柱下端與可調支座連接,組成一個柱狀固定支撐結構,起支撐作用。頂部支撐和底部支座可調節(jié),能夠實現樓板施工的支撐高度的微調。與現有支撐構件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本實用新型單元柱由鋼管組成,單個支撐構件承載力和穩(wěn)定性得到極大提高。2.本實用新型頂部可調頂撐和底部可調支座與單元柱的連接為滑動座與連接板通過緊固件連接,支撐構件整體性更好,穩(wěn)定性更高。上述技術方案的完善和改進有:對本實用新型中管柱支撐的進一步完善有:所述可調支座包括支座調節(jié)絲杠,所述支座調節(jié)絲杠底部設有底座,所述支座調節(jié)絲杠上設有第一滑動座,所述可調頂撐包括頂撐調節(jié)絲杠,所述頂撐調節(jié)絲杠頂的頂部設有頂撐,所述頂撐調節(jié)絲杠頂上設有第二滑動座,所述第一、二滑動座上設有旋轉調節(jié)手柄。為了提高單個支撐構件的承載能力及其穩(wěn)定性,所述單元柱內的鋼管為排列成矩形的四根。為了提高單個支撐構件的承載能力及其穩(wěn)定性,所述單元柱還包括綴板。為了整體性更好,穩(wěn)定性更高,所述連接板開有螺栓安裝孔,所述第一、二滑動座上開有螺栓安裝孔,所述第一、第二滑動座通過螺栓與所述連接板連接。為了充分適應各種不同施工環(huán)境的需要,包括至少兩根單元柱,所述單元柱沿其軸向分別依次相接組合,所述單元柱具有多種規(guī)格,單元柱之間通過用高強螺栓固定連接板實現加長連接,可以實現不同高度樓板施工的需要。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管柱支撐作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圖2是單元柱結構示意圖。圖3是圖2中A-A處的橫載面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中可調支座結構示意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中可調頂撐結構示意圖。圖6是本實用新型中的單元柱之間的組合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根據
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單元柱2、分別設于所述單元柱2底、端部的可調支座3和可調頂撐I。其中,如圖2和圖3所示,單元柱2由四根腳手鋼管2.1和連接板焊接而成,連接板包括第一連接板2.2和第二連接板2.4。第一連接板2.2和第二連接板2.4上開有連接螺栓孔2.5。第一連接板2.2和第二連接板2.4分別焊接于四根腳手鋼管2.1的兩端,直接承受由上部可調頂撐I傳遞下來的豎向力,并將豎向力傳遞給下部單位。如圖6所示,對于不同高度的樓板施工,單元柱2可以加長,可以制作不同長度規(guī)格的單元柱2,通過沿單元柱2軸向對接來實現單元柱2的加長,以滿足不同高度樓板施工的需求。單元柱2與單元柱2的連接通過上一根單元柱2的第二連接板2.4和下一根單元柱2的第一連接板2.2依次連接實現,單元柱2與可調頂撐I的連接通過第一連接板2.2與第二滑動座1.3的連接實現。第一連接板2.2連接板與第二滑動座1.3通過高強螺栓連接。四根腳手鋼管2.1組合作為豎向承力結構,承載力較單根腳手鋼管2.1有較大提升,實現了高承載能力的要求。其中,如圖4所示,可調支座3由第一滑動座3.1、第一調節(jié)手柄3.4、調節(jié)絲杠3.2和底座3.3焊接組成。底座3.3和第一調節(jié)手柄3.4內孔及支座調節(jié)絲杠3.2外表面車絲,第一滑動座3.1上鉆四個連接孔,底座3.3與支座調節(jié)絲杠3.2旋轉連接。第一調節(jié)手柄
3.4,通過第一調節(jié)手柄3.4的相對位置來控制第一滑動座3.1的相對位置,從而實現底座
3.3和第一滑動座3.1相對間距的調節(jié)。第一滑動座3.1直接承受上部單位傳下的豎向荷載,通過底座3.3直將豎向荷載傳遞給下部單位??烧{支座3與單元柱2的連接通過第二連接板2.4與第一滑動座3.1的連接實現。其中,如圖5所示,可調頂撐I由第二滑動座1.3、第二調節(jié)手柄1.4、頂撐調節(jié)絲杠1.2和頂撐1.1焊接組成。頂撐1.1和第二調節(jié)手柄1.4內孔及頂撐調節(jié)絲杠1.2外表面車絲,第二滑動座1.3上鉆四個連接孔,頂撐1.1與頂撐調節(jié)絲杠1.2旋轉連接。旋轉第二調節(jié)手柄1.4,通過第二調節(jié)手柄1.4的相對位置來控制第二滑動座1.3的相對位置,從而實現頂撐1.1和第二滑動座1.3相對高度的調節(jié)。頂撐1.1直接作用在面板或龍骨底部,承擔面板向下傳遞的荷載,通過第二滑動座1.3將荷載傳遞給單元柱。頂撐1.1頂部設有頂叉1.5用于固定龍骨,也可將頂叉1.5去掉頂撐1.1直接支撐到樓板底模。為了進一步支撐構件的承載能力及其穩(wěn)定性,單元柱2還包括綴板2.3綴板可有效的提高單元柱2的穩(wěn)定性。在使用管柱支撐時,先將單元柱2、可調支座3和可調頂撐I組裝好,再在現場進行支設。支設具體操作步驟為:首先,先確定單元柱2支設間距并放線;然后,按放線位置準確安放單元柱2 ;最后,轉動調節(jié)手柄1.4、3.4調節(jié)支撐高度,使管柱支撐的頂撐1.1穩(wěn)定的支撐在樓板或梁下。本實用新型管柱支撐還可以與塔架支撐組合布置,實現樓板早拆的目的。具體操作為:先根據方案布置管柱支撐和塔架支撐,待混凝土澆筑后達到設計強度的50% (現場留置同條件試塊)時拆除塔架支撐體系,留下管柱支撐,此時,為保證支撐體系的整體穩(wěn)定性,可采用腳手鋼管及扣件將管柱支撐連接成整體,待樓板混凝土強度達到拆除要求后即可將管柱支撐拆除。本實用新型的不局限于上述實施例,凡采用等同替換形成的技術方案,均落在本實用新型要求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管柱支撐,其特征在于:包括單元柱、分別設于所述單元柱底、端部的可調支座和可調頂撐,所述單元柱包括鋼管,所述鋼管的端、底部分別固接有第一、第二連接板,所述可調頂撐和可調支座分別通過緊固件連接到所述第一、第二連接板。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管柱支撐,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調支座包括支座調節(jié)絲杠,所述支座調節(jié)絲杠底部設有底座,所述支座調節(jié)絲杠上設有第一滑動座,所述可調頂撐包括頂撐調節(jié)絲杠,所述頂撐調節(jié)絲杠頂的頂部設有頂撐,所述頂撐調節(jié)絲杠頂上設有第二滑動座,所述第一、二滑動座上設有旋轉調節(jié)手柄。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管柱支撐,其特征在于:所述單元柱內的鋼管為排列成矩形的四根,所述單元柱還包括綴板。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管柱支撐,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板開有螺栓安裝孔,所述第一、二滑動座上開有螺栓安裝孔,所述第一、第二滑動座通過螺栓與所述連接板連接。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管柱支撐,其特征在于:所述單元柱至少兩根,所述單元柱分別沿其軸向依次相接組合。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管柱支撐,其特征在于:所述單元柱具有多種長度規(guī)格。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管柱支撐,其特征在于:所述頂撐頂部設有頂叉。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管柱支撐,包括單元柱、分別設于所述單元柱底、端部的可調支座和可調頂撐,所述單元柱包括鋼管,所述鋼管的端、底部分別固接有第一、第二連接板,所述可調頂撐和可調支座分別通過緊固件連接到所述第一、第二連接板。本實用新型中的可調頂撐通過承受上部荷載并通過滑動座作用在單元柱上,單元柱通過上部連接板承受上部頂撐的荷載并通過下部連接板將荷載作用在可調支座上,可調制作通過滑動座承受上部單元柱傳遞的荷載并通過底座將荷載傳至地面。本實用新型頂部可調支撐的下端與單元柱連接、單元柱下端與可調支座連接,組成一個柱狀固定支撐結構,起支撐作用。頂部支撐和底部支座可調節(jié),能夠實現樓板施工的支撐高度的微調。
文檔編號E04G25/04GK202990450SQ20122064797
公開日2013年6月12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30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11月30日
發(fā)明者丁健, 魏慶平, 王凱, 王兵兵 申請人:中國核工業(yè)華興建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