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抗震型偏心背栓及安裝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公開一種抗震型偏心背栓及安裝方法,包括沉頭螺栓、偏心管、抗震套、尼龍墊圈和螺母。所述沉頭螺栓頭部的直徑、高度、錐度與飾板背栓孔底部擴孔的錐形楔孔溝槽相吻合;所述偏心管為背栓孔套件,外徑和高度與背栓直孔相適應,在平端面設有偏心通孔,孔徑與沉頭螺栓的螺桿穿過配合;所述抗震套為裹在偏心管外表面,并與背栓孔壁相接觸的柔性薄膜套管。本發(fā)明是綜合運用機械偏心和柔性緩沖性能原理的新穎結構石材飾板背栓,其安裝方法分幾個步驟完成:飾板打背孔、錐形擴孔、清理粉末、孔底注膠(或螺栓頭部拌膠)、放入螺栓、置入偏心管、安裝掛件、加墊圈、旋緊螺母等。本發(fā)明的抗震型偏心背栓,成本低,安裝方便,對飾板無應力、無損傷;同時防震抗震性能好,使用安全可靠,可廣泛用于各種飾面板干掛施工。
【專利說明】一種抗震型偏心背栓及安裝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屬于建筑裝飾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抗震型偏心背栓及安裝方法。
[0002]
【背景技術】
[0003]在建筑石材幕墻干掛工藝施工中,背栓系統(tǒng)以安全可靠的性能,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認可,逐步在建筑裝飾領域推廣使用。目前市面上普遍使用的各型背栓多為膨脹式結構,但膨脹式背栓存在膨脹系數(shù)小,與背栓孔底部擴槽的結合度低,時常會發(fā)生虛假錨固的情況;在安裝作業(yè)中操作不好控制,稍有不慎極易產(chǎn)生突出破壞面板的結果。同時使用在高層建筑上,由于受地震和無時無刻正負風荷載的作用,背栓與孔底、孔壁的硬性接觸,長而久之會出現(xiàn)粉末和崩邊現(xiàn)象,背栓卡位極易產(chǎn)生走錨松脫危險。
[0004]
【發(fā)明內(nèi)容】
[0005]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安裝方便,對石材飾板無應力、無損傷,同時具備抗震性能好、安全可靠的抗震型偏心背栓。
[0006]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xiàn)的,所述抗震型偏心背栓,包括沉頭螺栓、偏心管、抗震套、尼龍墊圈和螺母,其結構特征在于:所述沉頭螺栓頭部的直徑、高度、錐度與飾板背栓孔底部擴孔的錐形楔孔溝槽相吻合,求沉頭螺栓頭部與錐形楔孔溝槽最大的接觸面,實現(xiàn)有效的卡位;所述偏心管為背栓孔套件,外徑與背栓直孔相適應,能自由的置入背栓直孔中,在平端面設有偏心通孔,孔徑與沉頭螺栓的螺桿穿過配合,將螺栓頭部迫入底部錐形楔孔溝槽達到有效深度,保證沉頭螺栓卡固退不出來;所述偏心管高度必須小于背栓直孔深度,螺母擰緊實現(xiàn)背栓把掛件與飾板穩(wěn)固可靠的連結;所述抗震套為裹在偏心管外表面與背栓孔壁相接觸的柔性薄膜套管,避免鋼質(zhì)偏心管與孔壁的硬性摩擦;所述尼龍墊圈具有緩沖抗震作用。
[0007]所述沉頭螺栓為單個螺栓,為了使背栓與飾板連結受力分布更均衡,可設置雙螺栓或~螺栓,增加背栓與錐形楔孔溝槽接觸卡點,提高拉拔力。
[0008]所述偏心管為單通孔偏心管,與沉頭螺栓相配合可設置雙偏心通孔或~偏心通孔;所述偏心通孔靠背栓孔洞一側可設置為貫通缺口,目的在于增加沉頭螺栓頭部楔入孔底溝槽的實際深度,來保證有效的卡位接觸面積。
[0009]所述偏心管為鋼質(zhì),可設置為硬質(zhì)塑料或鋁合金、鉛鋅等有色金屬材質(zhì),當為塑料或鋁合金等硬度較低的材質(zhì)時,不采用防震套即可達到緩沖抗震。
[0010]本發(fā)明所述抗震型偏心背栓的安裝方法,分幾個步驟完成:1)飾板打背孔,在飾板背面確認位置鉆直孔,直孔大小與抗震套外徑相匹配,讓帶抗震套的偏心管順利置入錐形擴孔,直孔完成后向外擴孔,在孔底部形成錐形楔孔溝槽清理孔洞,用壓縮空氣將鉆孔和擴孔產(chǎn)生的粉末和水份吹理干凈;4?孔底注膠(或螺栓頭部拌膠),在孔底錐形楔孔部注入密封膠或結構膠,或直接用沉頭螺栓頭部拌和著膠,密封膠干固后起到緩沖和填隙作用,可增強背栓抗震性能;5?放入螺栓,把沉頭螺栓放入背栓孔內(nèi),螺桿移到孔洞邊緣,頭部伸進錐形楔孔溝槽;4)置入偏心管,帶抗震套的偏心管套上沉頭螺栓螺桿并置入孔洞中,將沉頭螺栓頭部壓迫楔進孔底溝槽內(nèi),卡住溝壁不能退出;5?安裝掛件,把要連接的掛件裝入背栓螺桿上:6)加墊圈,墊上尼龍墊圈提高抗震效果-,7)旋緊螺母,擰緊螺母使背栓與飾板牢固卡位完成掛件連接安裝。
[0011]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本發(fā)明是綜合運用機械偏心和柔性緩沖性能原理的新穎結構石材飾板背栓,結構合理簡單,成本低廉,安裝方便,對飾板無應力、無損傷;同時防震抗震性能好,使用安全可靠,可廣泛用于石材飾面板的干裝施工。
[0012]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3]附圖1為本發(fā)明在飾板安裝使用狀態(tài)的截面示意圖;
〔附圖2為本發(fā)明的結構正視圖和偏心管套俯視圖;
〔附圖3為本發(fā)明雙孔背栓結構正視圖和雙偏心管套俯視圖;
〔附圖4為本發(fā)明安裝步驟示意圖;
[標號說明:1-沉頭螺栓,11 一螺栓頭部,12 —螺桿;2-偏心管,21 —偏心通孔,22—貫通缺口; 3—抗震套;4 一尼龍墊圈;5 —螺母;6 —直孔;7—錐形楔孔;8—密封膠;9 一掛件;10 —飾板。
【具體實施方式】
[0014]為詳細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內(nèi)容、構造特征、所實現(xiàn)目的及效果,以下結合實施方式并配合附圖詳予說明。
[0015]參照附圖1 一附圖2,所示本發(fā)明公開的一種抗震型偏心背栓,包括沉頭螺栓1、偏心管2、抗震套3、尼龍墊圈4和螺母5,其結構特征在于:所述沉頭螺栓頭部11的直徑、高度、錐度與飾板10背栓孔底部擴孔的錐形楔孔7相吻合,求沉頭螺栓頭部11與錐形楔孔7溝槽最大的接觸面,實現(xiàn)有效的卡位;所述偏心管2為背栓孔套件,外徑和高度與背栓直孔6相適應,能自由的置入背栓直孔6中,在平端面設有偏心通孔21,孔徑與沉頭螺栓1的螺桿12穿過配合,將螺栓頭部11迫入底部錐形楔孔7溝槽,達到有效深度保證沉頭螺栓退不出來;所述偏心管2高度必須小于背栓直孔6深度,螺母5擰緊實現(xiàn)背栓把掛件9與飾板10穩(wěn)固可靠的連結;所述抗震套4為裹在偏心管5外表與背栓直孔6壁接觸的柔性薄膜套管,避免鋼質(zhì)偏心管2與孔壁的硬性摩擦;所述尼龍墊圈4具有緩沖抗震作用。
[0016]本實施例中,所述沉頭螺栓1為單個螺栓,為了使背栓與飾板連結受力分布更均衡,可設置雙螺栓(圖3)^8螺栓,增加背栓與錐形楔孔7溝槽接觸卡點,提高拉拔力。
[0017]本實施例中,所述偏心管2為單通孔偏心管,與沉頭螺栓1相配合可設置雙偏心通孔(圖3)或~偏心通孔;所述偏心通孔21靠背栓孔洞一側可設置為貫通缺口 22,目的在增加沉頭螺栓頭部11楔入錐形楔孔7溝槽的實際深度,來保證有效的卡位接觸面積。
[0018]附圖4所示,本實施例所述抗震型偏心背栓的安裝方法,分幾個步驟完成:1)打孔,采用專用的石材拓孔機,在飾板背面確認的位置鉆直孔6,直孔6大小與抗震套3外徑相匹配,讓帶抗震套3的偏心管2順利置入;2?擴孔,直孔6完成后向外擴孔,在孔底部形成錐形楔孔7溝槽;3?清理,用壓縮空氣將鉆孔和擴孔產(chǎn)生的粉末和水份清理干凈;4?注膠,向背栓孔底錐形楔孔7注入密封膠8,或在沉頭螺栓1的頭部11拌攪上密封膠8,密封膠8起到沉頭螺栓1與孔底孔壁的緩沖和填隙作用,可增強背栓抗震性能:5)放入螺栓,把沉頭螺栓1放入背栓孔內(nèi),螺桿12移到孔洞邊緣,頭部11伸進錐形楔孔7溝槽;4?置入偏心管,將帶抗震套3的偏心管2套上沉頭螺栓螺桿12置入孔洞中,將沉頭螺栓頭部11壓迫楔進錐形楔孔7溝槽內(nèi),卡住溝壁不能退出:5)安裝掛件,把要連接的掛件9裝入背栓螺桿12上;6?加墊圈,裝上掛件9后再加上尼龍墊圈4,提高背栓抗震效果;7?旋緊螺母,擰緊螺母5使背栓與飾板10牢固卡位完成掛件9連接安裝。
[0019]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本發(fā)明是綜合運用機械偏心和柔性緩沖性能原理的新穎結構石材飾板背栓,結構合理簡單,成本低廉,安裝方便,對飾板無應力,無損傷;同時防震抗震性能好,使用安全可靠,可廣泛用于石材飾面板的干裝施工。
[0020]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發(fā)明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發(fā)明說明書及附圖內(nèi)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修飾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發(fā)明的專利保護范圍內(nèi)。
【權利要求】
1.一種抗震型偏心背栓,包括沉頭螺栓、偏心管、抗震套、尼龍墊圈和螺母,其特征在于:所述沉頭螺栓頭部的直徑、高度、錐度與飾板背栓孔底部擴孔的錐形楔孔溝槽相吻合;所述偏心管為背栓孔套件,外徑和高度與背栓直孔相適應,在平端面設有偏心通孔,孔徑與沉頭螺栓的螺桿穿過配合;所述抗震套為裹在偏心管外表面與背栓孔壁相接觸的柔性薄膜套管。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抗震型偏心背栓,其特征在于:所述沉頭螺栓為單個螺栓,可設置雙螺栓或N螺栓。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抗震型偏心背栓,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心管為單偏心通孔,可設置雙偏心通孔或N偏心通孔;所述偏心通孔靠背栓孔洞一側可設置為貫通缺口。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抗震型偏心背栓,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心管為鋼質(zhì),可設置為硬質(zhì)塑料或鋁合金、鉛鋅等有色金屬材質(zhì)。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抗震型偏心背栓的安裝方法,分幾個步驟完成:飾板打背孔、錐形擴孔、清理粉末、孔底注膠(或螺栓頭部拌膠)、放入螺栓、置入偏心管、安裝掛件、加墊圈、旋緊螺母等。
【文檔編號】E04B2/88GK104499622SQ201410846031
【公開日】2015年4月8日 申請日期:2014年12月31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12月31日
【發(fā)明者】李劍峰 申請人:李劍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