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吊頂技術領域,涉及一種吊頂連接組件,尤其是涉及一種用于鋼結構桁架與石膏板連接的吊頂連接組件。
背景技術:
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經濟生活條件的逐步改善,人們越來越追求生活的品質與生活的優(yōu)雅,對家居裝修風格的一致性與協調統(tǒng)一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實際的建筑施工過程中,傳統(tǒng)的冷彎薄壁鋼結構桁架與石膏板之間的連接都是螺釘直接連接,采用該連接方式主要是將石膏板通過一定間距的螺釘與桁架下弦相連,從而達到固定石膏板的作用。然而,在實際使用時,由于各榀桁架的下弦很難保持在同一個平面上,因此,直接將石膏板與桁架下弦固定,會使石膏板表面不平整,尤其是當桁架間距過大時,石膏板還會出現過大的豎向變形,影響其正常的使用功能,這使得吊頂質量往往很難保證,并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而目前,針對上述問題的研究報道甚少,這也限制了冷彎薄壁鋼結構桁架的推廣使用。有鑒于此,特提出本發(fā)明用以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就是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種結構簡單,經濟實用,適合工業(yè)化批量加工,安裝容易,且能夠有效解決現有技術中石膏板由于跨度過大而產生豎向變形問題的用于鋼結構桁架與石膏板連接的吊頂連接組件。
本發(fā)明的目的可以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
一種用于鋼結構桁架與石膏板連接的吊頂連接組件,該連接組件設置在桁架下弦與吊頂石膏板之間,并將桁架下弦與吊頂石膏板固定在一起,所述的連接組件包括多個均勻布設在桁架下弦上的凸牙狀連接板,并且所述的多個凸牙狀連接板的底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的凸牙狀連接板的頂部與桁架下弦固定連接,底部通過 連接元件與吊頂石膏板固定連接,在工作狀態(tài)下,多個凸牙狀連接板相互配合形成多個連接節(jié)點,共同保證吊頂石膏板平面的平整度。
相鄰兩凸牙狀連接板的間距相等。
所述的凸牙狀連接板包括與吊頂石膏板固定連接的下水平板、與下水平板平行設置的上水平板以及設置在下水平板與上水平板之間的斜板,所述的上水平板與桁架下弦固定連接。
所述的上水平板共設有一對,并且每個上水平板分別通過斜板與下水平板連接。
兩斜板反向傾斜設置在上水平板與下水平板之間。
所述的上水平板與斜板的夾角α為100-120°。
優(yōu)選的,所述的上水平板與斜板的夾角α為100°。
所述的上水平板一側通過弧形過渡與斜板連接,另一側設有向下傾斜的邊板。
所述的邊板與上水平板的夾角β為135-145°。
優(yōu)選的,所述的邊板與上水平板的夾角β為135°。
所述的連接元件為螺釘或螺栓中的一種。
作為優(yōu)選的技術方案,所述的斜板與下水平板之間通過弧形過渡連接。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吊頂連接組件可以保證底面在同一個平面上,當吊頂石膏板與之相連時,可以保證整個吊頂石膏板平面的平整度,同時,由于吊頂連接組件中的各凸牙狀連接板之間的間距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相應調整,這樣能夠在桁架下弦與吊頂石膏板之間形成多個連接節(jié)點,保證各連接節(jié)點受力均勻,有效分散了吊頂石膏板自身存在的應力,進而有效避免了吊頂石膏板由于跨度過大而易產生豎向變形的技術問題,提高了安裝精度、速度和便捷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中吊頂石膏板的安裝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凸牙狀連接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現有技術中吊頂石膏板的安裝結構示意圖;
圖中標記說明:
1—桁架下弦、2—吊頂石膏板、3—凸牙狀連接板、4—下水平板、5—上水平板、6—斜板、7—邊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詳細說明。
實施例1:
如圖1所示,一種用于鋼結構桁架與石膏板連接的吊頂連接組件,該連接組件設置在桁架下弦1與吊頂石膏板2之間,并將桁架下弦1與吊頂石膏板2固定在一起,連接組件包括多個均勻布設在桁架下弦1上的凸牙狀連接板3,并且多個凸牙狀連接板3的底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相鄰兩凸牙狀連接板3的間距相等,凸牙狀連接板3的頂部與桁架下弦1固定連接,底部通過螺釘與吊頂石膏板2固定連接,在工作狀態(tài)下,多個凸牙狀連接板3相互配合形成多個連接節(jié)點,共同保證吊頂石膏板2平面的平整度。
如圖2所示,凸牙狀連接板3包括與吊頂石膏板2固定連接的下水平板4、與下水平板4平行設置的上水平板5以及設置在下水平板4與上水平板5之間的斜板6,上水平板5與桁架下弦1固定連接。上水平板5共設有一對,并且每個上水平板5分別通過斜板6與下水平板4連接。兩斜板6反向傾斜設置在上水平板5與下水平板4之間。上水平板5與斜板6的夾角α為100°,并且上水平板5一側通過弧形過渡與斜板6連接,另一側設有向下傾斜的邊板7。其中,邊板7與上水平板5的夾角β為135°。
本實施例中,凸牙狀連接板3共設有3個,相鄰兩凸牙狀連接板3的間距為1.2m,在實際設計時,斜板6與下水平板4之間通過弧形過渡連接。
現有技術的吊頂石膏板的安裝結構如圖3所示,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施例吊頂連接組件可以保證底面在同一個平面上,當吊頂石膏板2與之相連時,可以保證整個吊頂石膏板2平面的平整度,同時,由于吊頂連接組件中的各凸牙狀連接板3之間的間距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相應調整,這樣能夠在桁架下弦1與吊頂石膏板2之間形成多個連接節(jié)點,保證各連接節(jié)點受力均勻,有效分散了吊頂石膏板2自身存在的應力,進而有效避免了吊頂石膏板2由于跨度過大而易產生豎向變形的技術問題,提高了安裝精度、速度和便捷性。
實施例2:
本實施例中,凸牙狀連接板3共設有6個,相鄰兩凸牙狀連接板3的間距為0.8m,在實際設計時,上水平板5與斜板6的夾角α為120°,邊板7與上水平板 5的夾角β為145°。其余同實施例1。
實施例3:
本實施例中,凸牙狀連接板3共設有8個,相鄰兩凸牙狀連接板3的間距為1m,在實際設計時,上水平板5與斜板6的夾角α為105°,邊板7與上水平板5的夾角β為140°。其余同實施例1。
上述的對實施例的描述是為便于該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能理解和使用發(fā)明。熟悉本領域技術的人員顯然可以容易地對這些實施例做出各種修改,并把在此說明的一般原理應用到其他實施例中而不必經過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因此,本發(fā)明不限于上述實施例,本領域技術人員根據本發(fā)明的揭示,不脫離本發(fā)明范疇所做出的改進和修改都應該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