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混凝土管樁機械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混凝土管樁高效自動切割設備。
背景技術:
在管樁生產中,一般的生產的管樁具有標準性質,但是在有些時候建筑時所需要的管樁的高度比較低,則需要對管樁進行切割,管樁的切割一般的采用小型的切割機進行人工切割,這樣浪費了人力資源,且采用小型切割機對管樁進行切割時容易切割到對管樁支撐的支撐塊,容易損壞到切割機,并且在切割時無法對切割輪進行有效的緩沖作用,容易對切割輪造成損壞,縮短其使用壽命,且生產效率低下。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新的技術方案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有效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混凝土管樁高效自動切割設備。
為達到本發(fā)明之目的,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混凝土管樁高效自動切割設備,所述混凝土管樁高效自動切割設備包括底板、位于所述底板上方左右兩側的支架裝置、設置于所述支架裝置上的電機裝置、位于所述支架裝置上方的定位裝置、設置于所述定位裝置上的切割輪裝置、位于所述切割輪裝置下方的支撐裝置及設置于所述支撐裝置上方左右兩側的固定裝置,所述底板上設有位于其下方左右兩側的第一支撐桿、設置于所述第一支撐桿下方的第一滾輪、設置于所述第一支撐桿上的第一固定桿、位于所述底板上方左右兩側的第一豎桿、設置于所述第一豎桿上端的第二滾輪,所述支架裝置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底板上方的左右兩側,所述支架裝置包括第一支架、設置于所述第一支架一側的第二支架、設置于所述第一支架另一側的第一橫桿、位于所述第一橫桿下方的第二固定桿、第一彎曲桿、設置于所述第一支架上端的第二橫桿、設置于所述第二橫桿端部的第三滾輪、位于所述第二橫桿下方的第二彎曲桿,所述電機裝置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底板上方的左右兩側,所述電機裝置設置于所述支架裝置上,所述電機裝置包括第一電機、設置于所述第一電機上的第一輸出軸、位于所述第一電機上方的第三固定桿、位于所述第一電機下方的第四固定桿、設置于所述第一輸出軸上的第一拉線,所述定位裝置包括升降桿、位于所述升降桿左右兩側的第一豎板、設置于所述第一豎板一側的第五固定桿、位于所述第一豎板另一側的限定塊、位于所述升降桿下方左右兩側的第一彈簧、位于所述第一彈簧之間的第一固定環(huán)、位于所述第一固定環(huán)下方的第二拉線,所述切割輪裝置包括框架、位于所述框架左右兩側的第三支架、收容于所述框體內的第二彈簧、位于所述第二彈簧下方的第一移動板、位于所述第三支架下方的第三彈簧、位于所述第一移動板下方的第二豎桿、位于所述第二豎桿左右兩側的第四彈簧、位于所述第四彈簧下方的第二移動板及設置于所述第二豎桿下端的切割輪,所述支撐裝置包括第二支撐桿、位于所述第二支撐桿左右兩側的第六固定桿、第五彈簧、位于所述第五彈簧上方的支撐板、位于所述支撐板左右兩端的第一固定板、設置于所述第一固定板上的第二固定板、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板下方的第六彈簧、位于所述第二固定板下方的第七彈簧、第二固定環(huán)及位于所述支撐板內的支撐塊,所述固定裝置包括第二電機、設置于所述第二電機上的第二輸出軸、設置于所述第二輸出軸上的第三拉線、位于所述第三拉線下方的第三豎桿、設置于所述第三豎桿上端的第四滾輪及設置于所述第三拉線一端的支撐輥。
所述第一支撐桿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底板下方,所述第一支撐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撐桿的上端與所述底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桿的下端設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滾輪設有兩個,所述第一滾輪呈圓柱體,所述第一滾輪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且與所述第一支撐桿樞軸連接,所述第一固定桿設有四個,所述第一固定桿呈傾斜狀,所述第一固定桿的上端與所述底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豎桿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底板上方的左右兩側,所述第一豎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豎桿的下端與所述底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豎桿的上端設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滾輪設有兩個,所述第二滾輪呈圓柱體,所述第二滾輪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內且與所述第一豎桿樞軸連接。
所述第一支架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的下端與所述底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的上端呈水平狀,所述第二支架呈L型,所述第二支架的一端與所述底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橫桿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支架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桿上設有貫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二固定桿呈傾斜狀,所述第二固定桿的下端與所述底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橫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彎曲桿呈彎曲狀,所述第一彎曲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橫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彎曲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橫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橫桿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支架的上端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橫桿的另一端設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滾輪呈圓柱體,所述第三滾輪收容于所述第三凹槽內且與所述第二橫桿樞軸連接,所述第二彎曲桿呈彎曲狀,所述第二彎曲桿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橫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彎曲桿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支架固定連接。
所述第一電機的側面與所述第一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輸出軸呈圓柱體,所述第一輸出軸的一端與所述第一電機連接,所述第三固定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三固定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固定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一電機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固定桿呈傾斜狀,所述第四固定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固定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一電機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拉線的上端與所述第一輸出軸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拉線的下端穿過所述第一通孔,且頂靠在所述第二滾輪上。
所述第一豎板設有兩個,所述第一豎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豎板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支架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固定桿設有兩個,所述第五固定桿呈傾斜狀,所述第五固定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五固定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一豎板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限定塊設有兩個,所述限定塊位于所述第一豎板之間,所述限定塊呈長方體,所述限定塊的一端與所述第一豎板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升降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升降桿位于所述第一豎板之間,所述升降桿的側面與所述第一豎板的側面滑動連接,所述升降桿位于所述限定塊的下方,所述第一彈簧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升降桿下方的左右兩側,所述第一彈簧呈豎直狀,所述第一彈簧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的上端與所述升降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環(huán)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升降桿下方的左右兩側,所述第一固定環(huán)呈半圓環(huán)狀,所述第一固定環(huán)的兩端與所述升降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拉線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升降桿下方的左右兩側,所述第二拉線的上端與所述第一固定環(huán)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拉線的下端與所述第一輸出軸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拉線頂靠在所述第三滾輪上。
所述框架的橫截面呈倒置的凹字形,所述框架的上表面與所述升降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架設有兩個,所述第三支架呈L型,所述第三支架的一端與所述升降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架的另一端與所述框體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設有三個,所述第二彈簧呈豎直狀,所述第二彈簧的上端與所述框架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的下端與所述第一移動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移動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移動板的側面與所述框架的內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二豎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二豎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一移動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豎桿的下端設有第四凹槽,所述第二移動板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第二豎桿的左右兩側,所述第二移動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移動板的一端與所述第二豎桿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設有兩個,所述第三彈簧呈豎直狀,所述第三彈簧的上端與所述第三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的下端與所述第二移動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彈簧設有兩個,所述第四彈簧呈豎直狀,所述第四彈簧的下端與所述第二移動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彈簧的上端與所述第一移動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切割輪收容于所述第四凹槽內且與所述第二豎桿樞軸連接。
所述第二支撐桿呈豎直狀,所述第二支撐桿的下端與所述底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撐桿的上端與所述支撐板固定連接,所述第六固定桿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第二支撐桿的左右兩側,所述第六固定桿呈傾斜狀,所述第六固定桿的下端與所述底板固定連接,所述第六固定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支撐桿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彈簧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第二支撐桿的左右兩側,所述第五彈簧呈豎直狀,所述第五彈簧的下端與所述底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五彈簧的上端與所述支撐板固定連接,所述支撐板呈彎曲狀,所述第一固定板設有兩個,所述第一固定板呈長方體,所述支撐板的端部與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板設有兩個,所述第二固定板呈長方體,所述第二固定板的端部與所述第一固定板的端部固定連接,所述第六彈簧設有兩個,所述第六彈簧呈豎直狀,所述第六彈簧的下端與所述底板固定連接,所述第六彈簧的上端與所述第一固定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七彈簧設有兩個,所述第七彈簧呈豎直狀,所述第七彈簧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橫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七彈簧的上端與所述第二固定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環(huán)設有兩個,所述第二固定環(huán)的兩端與所述第二固定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拉線的下端繞過所述第二滾輪且與所述第二固定環(huán)固定連接,所述支撐塊呈豎直狀,所述支撐塊的下表面與所述支撐板的內表面固定連接。
所述第二電機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二固定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輸出軸呈圓柱體,所述第二輸出軸的一端與所述第二電機連接,所述第三豎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三豎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豎桿的上端設有第五凹槽,所述第四滾輪呈圓柱體,所述第四滾輪收容于所述第五凹槽內且與所述第三豎桿樞軸連接。
所述第三拉線的一端與所述第二輸出軸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拉線的另一端與所述支撐輥固定連接,所述支撐輥呈圓柱體且位于所述支撐板內,所述支撐輥與所述支撐板的內表面滑動連接,所述支撐輥位于所述支撐塊的左右兩側,所述支撐輥上設有第六凹槽。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發(fā)明混凝土管樁高效自動切割設備使用方便,能夠對管樁進行有效的支撐固定作用,防止切割時左右滾動,并且切割時可以防止切割到支撐輥,進而防止對切割機造成損壞,并且切割時對切割輪起到較好的緩沖作用,在保證切割輪對管樁進行正常切割的前提下,對切割輪起到較好的保護作用,延長其使用壽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混凝土管樁高效自動切割設備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混凝土管樁高效自動切割設備做出清楚完整的說明。
如圖1所示,本發(fā)明混凝土管樁高效自動切割設備包括底板1、位于所述底板1上方左右兩側的支架裝置2、設置于所述支架裝置2上的電機裝置3、位于所述支架裝置2上方的定位裝置4、設置于所述定位裝置4上的切割輪裝置5、位于所述切割輪裝置5下方的支撐裝置6及設置于所述支撐裝置6上方左右兩側的固定裝置7。
如圖1所示,所述底板1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底板1上設有位于其下方左右兩側的第一支撐桿11、設置于所述第一支撐桿11下方的第一滾輪12、設置于所述第一支撐桿11上的第一固定桿13、位于所述底板1上方左右兩側的第一豎桿14、設置于所述第一豎桿14上端的第二滾輪15。所述第一支撐桿11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底板1下方,所述第一支撐桿11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撐桿11的上端與所述底板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桿11的下端設有第一凹槽111,所述第一凹槽111呈長方體狀。所述第一滾輪12設有兩個,所述第一滾輪12呈圓柱體,所述第一滾輪12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111且與所述第一支撐桿11樞軸連接,使得所述第一滾輪12可以在所述第一凹槽111內旋轉。所述第一固定桿13設有四個,所述第一固定桿13呈傾斜狀,所述第一固定桿13的上端與所述底板1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桿13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11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豎桿14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底板1上方的左右兩側,所述第一豎桿14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豎桿14的下端與所述底板1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豎桿14的上端設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滾輪15設有兩個,所述第二滾輪15呈圓柱體,所述第二滾輪15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內且與所述第一豎桿14樞軸連接,使得所述第二滾輪15可以在所述第二凹槽內旋轉。
如圖1所示,所述支架裝置2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底板1上方的左右兩側。所述支架裝置2包括第一支架21、設置于所述第一支架21一側的第二支架22、設置于所述第一支架21另一側的第一橫桿23、位于所述第一橫桿23下方的第二固定桿24、第一彎曲桿25、設置于所述第一支架21上端的第二橫桿26、設置于所述第二橫桿26端部的第三滾輪28、位于所述第二橫桿26下方的第二彎曲桿27。所述第一支架21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21的下端與所述底板1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21的上端呈水平狀。所述第二支架22呈L型,所述第二支架22的一端與所述底板1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22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支架21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桿23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橫桿23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支架21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桿23上設有貫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一通孔231,所述第一通孔231呈方形。所述第二固定桿24呈傾斜狀,所述第二固定桿24的下端與所述底板1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桿24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橫桿23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彎曲桿25呈彎曲狀,所述第一彎曲桿25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橫桿23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彎曲桿25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支架21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橫桿26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橫桿26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支架21的上端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橫桿26的另一端設有第三凹槽261,所述第三凹槽261呈長方體狀。所述第三滾輪28呈圓柱體,所述第三滾輪28收容于所述第三凹槽261內且與所述第二橫桿26樞軸連接,使得所述第三滾輪28可以在所述第三凹槽261內旋轉。所述第二彎曲桿27呈彎曲狀,所述第二彎曲桿27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橫桿26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彎曲桿27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支架21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電機裝置3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底板1上方的左右兩側,所述電機裝置3設置于所述支架裝置2上。所述電機裝置3包括第一電機31、設置于所述第一電機31上的第一輸出軸32、位于所述第一電機31上方的第三固定桿33、位于所述第一電機31下方的第四固定桿34、設置于所述第一輸出軸32上的第一拉線35。所述第一電機31與電源連接,使其可以正常運行,所述第一電機31上設有開關,方便打開或者關閉,所述第一電機31的側面與所述第一支架21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輸出軸32呈圓柱體,所述第一輸出軸32的一端與所述第一電機31連接,使其可以正常運行。所述第三固定桿33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三固定桿33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支架21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固定桿33的下端與所述第一電機31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固定桿34呈傾斜狀,所述第四固定桿34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支架21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固定桿34的上端與所述第一電機3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拉線35的上端與所述第一輸出軸32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拉線35的下端穿過所述第一通孔231,且頂靠在所述第二滾輪15上。
如圖1所示,所述定位裝置4包括升降桿45、位于所述升降桿45左右兩側的第一豎板41、設置于所述第一豎板41一側的第五固定桿42、位于所述第一豎板41另一側的限定塊43、位于所述升降桿45下方左右兩側的第一彈簧44、位于所述第一彈簧44之間的第一固定環(huán)46、位于所述第一固定環(huán)46下方的第二拉線47。所述第一豎板41設有兩個,所述第一豎板41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豎板41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支架2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固定桿42設有兩個,所述第五固定桿42呈傾斜狀,所述第五固定桿42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支架21固定連接,所述第五固定桿42的上端與所述第一豎板41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限定塊43設有兩個,所述限定塊43位于所述第一豎板41之間,所述限定塊43呈長方體,所述限定塊43的一端與所述第一豎板41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限定塊43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一豎板41的上表面處于同一平面內。所述升降桿45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升降桿45位于所述第一豎板41之間,所述升降桿45的側面與所述第一豎板41的側面滑動連接,所述升降桿45位于所述限定塊43的下方。所述第一彈簧44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升降桿45下方的左右兩側,所述第一彈簧44呈豎直狀,所述第一彈簧44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支架21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44的上端與所述升降桿45的下表面固定連接,從而對所述升降桿45起到支撐作用。所述第一固定環(huán)46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升降桿45下方的左右兩側,所述第一固定環(huán)46呈半圓環(huán)狀,所述第一固定環(huán)46的兩端與所述升降桿45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拉線47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升降桿45下方的左右兩側,所述第二拉線47的上端與所述第一固定環(huán)46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拉線47的下端與所述第一輸出軸32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拉線47頂靠在所述第三滾輪28上。
如圖1所示,所述切割輪裝置5包括框架51、位于所述框架51左右兩側的第三支架52、收容于所述框體51內的第二彈簧53、位于所述第二彈簧53下方的第一移動板54、位于所述第三支架52下方的第三彈簧55、位于所述第一移動板54下方的第二豎桿57、位于所述第二豎桿57左右兩側的第四彈簧56、位于所述第四彈簧56下方的第二移動板58及設置于所述第二豎桿57下端的切割輪59。所述框架51的橫截面呈倒置的凹字形,所述框架51的上表面與所述升降桿45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架52設有兩個,所述第三支架52呈L型,所述第三支架52的一端與所述升降桿45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架52的另一端與所述框體51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53設有三個,所述第二彈簧53呈豎直狀,所述第二彈簧53的上端與所述框架51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53的下端與所述第一移動板54的上表面固定連接,從而對所述第一移動板54起到支撐作用。所述第一移動板54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移動板54的側面與所述框架51的內表面滑動連接,使得所述第一移動板54可以在所述框架51內上下移動。所述第二豎桿57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二豎桿57的上端與所述第一移動板54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豎桿57的下端設有第四凹槽571,所述第四凹槽571呈長方體狀。所述第二移動板58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第二豎桿57的左右兩側,所述第二移動板58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移動板58的一端與所述第二豎桿57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55設有兩個,所述第三彈簧55呈豎直狀,所述第三彈簧55的上端與所述第三支架52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55的下端與所述第二移動板58的上表面固定連接,從而對所述第二移動板58起到支撐作用。所述第四彈簧56設有兩個,所述第四彈簧56呈豎直狀,所述第四彈簧56的下端與所述第二移動板58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彈簧56的上端與所述第一移動板54的下表面固定連接,進而可以對所述第二移動板58起到支撐及緩沖的作用。所述切割輪59收容于所述第四凹槽571內且與所述第二豎桿57樞軸連接,使得所述切割輪59可以在所述第四凹槽571內旋轉,所述切割輪59與電機連接,使得其可以帶動所述切割輪59主動旋轉。
如圖1所示,所述支撐裝置6包括第二支撐桿61、位于所述第二支撐桿61左右兩側的第六固定桿62、第五彈簧63、位于所述第五彈簧63上方的支撐板64、位于所述支撐板64左右兩端的第一固定板65、設置于所述第一固定板65上的第二固定板66、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板65下方的第六彈簧67、位于所述第二固定板66下方的第七彈簧68、第二固定環(huán)及位于所述支撐板64內的支撐塊。所述第二支撐桿61呈豎直狀,所述第二支撐桿61的下端與所述底板1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撐桿61的上端與所述支撐板64固定連接。所述第六固定桿62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第二支撐桿61的左右兩側,所述第六固定桿62呈傾斜狀,所述第六固定桿62的下端與所述底板1固定連接,所述第六固定桿62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支撐桿61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彈簧63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第二支撐桿61的左右兩側,所述第五彈簧63呈豎直狀,所述第五彈簧63的下端與所述底板1固定連接,所述第五彈簧63的上端與所述支撐板64固定連接。所述支撐板64呈彎曲狀,所述支撐板64具有彈性,使得所述支撐板61發(fā)送彎曲變形時,所述支撐板61可以恢復至初始狀態(tài)。所述第一固定板65設有兩個,所述第一固定板65呈長方體,所述支撐板61的端部與所述第一固定板65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板66設有兩個,所述第二固定板66呈長方體,所述第二固定板66的端部與所述第一固定板65的端部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板66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一固定板65的上表面處于同一平面內。所述第六彈簧67設有兩個,所述第六彈簧67呈豎直狀,所述第六彈簧67的下端與所述底板1固定連接,所述第六彈簧67的上端與所述第一固定板65固定連接。所述第七彈簧68設有兩個,所述第七彈簧68呈豎直狀,所述第七彈簧68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橫桿23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七彈簧68的上端與所述第二固定板66固定連接,進而可以對所述第一固定板65及第二固定板66起到支撐作用。所述第二固定環(huán)設有兩個,所述第二固定環(huán)的兩端與所述第二固定板66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拉線35的下端繞過所述第二滾輪15且與所述第二固定環(huán)固定連接。所述支撐塊呈豎直狀,所述支撐塊的下表面與所述支撐板64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支撐塊采用硬度較大的材料,使得切割輪不會將支撐塊切開。所述支撐板64采用光滑材料制成,即所述支撐板64采用摩擦系數(shù)較小的材料制成。所述支撐塊的上端設有第七凹槽,防止切割輪59對管樁切割完畢后切割到所述支撐塊。
如圖1所示,所述固定裝置7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支撐板64的左右兩側。所述固定裝置7包括第二電機71、設置于所述第二電機71上的第二輸出軸72、設置于所述第二輸出軸72上的第三拉線75、位于所述第三拉線75下方的第三豎桿73、設置于所述第三豎桿73上端的第四滾輪74及設置于所述第三拉線75一端的支撐輥76。所述第二電機71與電源連接,使其可以正常運行,所述第二電機71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二固定板66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輸出軸72呈圓柱體,所述第二輸出軸72的一端與所述第二電機71連接,使得所述第二電機71帶動所述第二輸出軸72旋轉。所述第三豎桿73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三豎桿73的下端與所述第一固定板65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豎桿73的上端設有第五凹槽731,所述第五凹槽731呈長方體狀。所述第四滾輪74呈圓柱體,所述第四滾輪74收容于所述第五凹槽731內且與所述第三豎桿73樞軸連接,使得所述第四滾輪74可以在所述第五凹槽731內旋轉。所述第三拉線75的一端與所述第二輸出軸72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拉線75的另一端與所述支撐輥76固定連接。所述支撐輥76呈圓柱體且位于所述支撐板64內,所述支撐輥76與所述支撐板64的內表面滑動連接,所述支撐輥76位于所述支撐塊的左右兩側,所述支撐輥76上設有第六凹槽761,所述第六凹槽761正對所述管樁,從而防止切割輪59切割到支撐輥76。
如圖1所示,所述本發(fā)明混凝土管樁高效自動切割設備使用時,首先打開第二電機71的開關,使得所述第二電機71啟動,然后使得所述第二輸出軸72旋轉,進而使得所述第三拉線75被拉緊,然后使得所述支撐輥76在支撐板64內向上滑動,且所述支撐輥76與所述支撐板64滑動,直至所述支撐輥76在支撐板64內向上移動一段距離即可。然后將管樁放入到所述支撐板64內,且使得支撐塊頂靠在管樁上,然后關閉第二電機71的開關,使得所述支撐輥76在所述支撐板64向下移動,由于第二電機71關閉,且支撐輥76向下移動時需要拉動所述第二輸出軸72旋轉,所述第二輸出軸72旋轉需要移動的阻力,進而所述第三拉線75對支撐輥76具有一定的拉力,并且由于支撐板64采用摩擦系數(shù)較小的材料制成,使得所述支撐輥76在重力及第三拉線75拉力的作用下使得與支撐板64的內表面發(fā)生相對滑動且向下滑動,使得所述第六凹槽761一直正對管樁,直至所述支撐輥76頂靠在管樁上,從而可以對管樁起到固定支撐的作用。然后打開與切割輪59連接電機的開關,使得所述切割輪59旋轉。然后打開第一電機31的開關,使得所述第一電機32帶動所述第一輸出軸32旋轉,進而使得所述第一拉線35及第二拉線47被拉緊,當所述第一拉線35被拉緊時,所述第二固定環(huán)向下移動,進而使得所述第二固定板66及第一固定板65向下移動,然后使得所述支撐板64的兩端向下移動,使得所述支撐板64發(fā)生彎曲變形,第五彈簧63、第六彈簧67及第七彈簧68被壓縮,然后所述支撐輥76繼續(xù)向支撐塊的方向滑動,使得所述支撐輥76始終頂靠在管樁上,進而可以對管樁始終起到支撐作用,并且由于支撐板64表面光滑,使得所述支撐輥76在所述支撐板64的內表面上滑動,使得第六凹槽761始終正對管樁,使得切割輪在對管樁進行切割時可以收容于第六凹槽761,防止切割到所述支撐輥76,當所述第二拉線47被拉緊時,所述第一固定環(huán)44向下移動,進而使得所述升降桿45向下移動,所述第一彈簧44被壓縮,然后使得所述切割輪裝置5向下移動,直至旋轉的切割輪59與位于其正下方的管樁接觸,然后所述切割輪裝置5繼續(xù)向下移動,使得所述切割輪59對管樁開始進行切割,由于所述第二彈簧53、第三彈簧55及第四彈簧56的設置,使得其對切割輪59起到較好的緩沖作用,并且由于第二彈簧53、第三彈簧55、第四彈簧56的彈力較大,從而其可以使得切割輪59對管樁順利的進行切割,并且在對所述管樁進行切割完畢時,所述切割輪59的下端收容于所述第六凹槽761及第七凹槽內,防止切割到所述支撐輥76及支撐塊,對其起到較好的保護作用,防止本切割機受到損壞,延長本發(fā)明的使用壽命。至此,本發(fā)明混凝土管樁高效自動切割設備使用過程描述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