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立體停車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安全型停車裝置,以及利用該停車裝置的停車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立體式復合車位設備已成為解決停車位不足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技術方案。目前立體式復合車位設備大多都是雙層無避讓形式的,底層車位無載車臺,由車輛直接自由進出,上層停車平臺為立柱懸臂式結構,然后通過橫移、升降機構完成上層停車平臺上的車輛的駛入或駛出,市場上該結構方式的設備具有機械結構復雜、操作繁瑣缺點。
還有一種雙層避讓式復合車位設備,其結構為多個底層平臺共用一組導軌,實現(xiàn)車位的左右平移,為了實現(xiàn)車位移動操作,需要始終空出一個底層停車位;上層平臺在升降驅動系統(tǒng)的驅動下實現(xiàn)升降運動,當下方停車位使用中,且需要將車輛駛入或駛出上層停車位時,下層多輛車輛要依次沿導軌平移,使待駛出的上層車輛的正下方停車位空出,然后降落上層停車平臺;該結構方式的停車設備具有空間利用率低、上下層車位相互影響、操作復雜等缺點。
較常見的還有一種簡易升降式車庫,每組車庫能容量上下兩層各一輛車輛,上層的車輛隨載車板一起升降并停放在載車板上,下層的車輛??吭谙路剑斚萝囄徊煌7跑囕v時,載車板可降落于地面上,停放在載車板上的車輛即可自由出入。
上述升降式車庫,用戶在駕駛車輛進入停車平臺時,需要時刻注意道路上其他車輛和行人的狀況,對于突發(fā)情況,上述停車設備防撞性能不強,不具備防護能力。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安全型停車裝置及停車系統(tǒng),上下層停車平臺之間的操作互不影響,適合用戶獨自操作;且在停車裝置上設置有防護體,防護體對停車裝置以及停車裝置中的汽車進行保護,避免其他物體與停車裝置以及停車裝置上車輛的直接碰撞。
為實現(xiàn)上述目標,本發(fā)明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安全型停車裝置,包括底座、停車平臺,停車平臺為可折疊結構,包括底座上的底部停車平臺,以及安裝于底座上的、位于所述底部停車平臺上方的至少一層上部停車平臺;所述至少一層上部停車平臺中的每一層可相對于底座橫向移動以遠離或靠近所述底座,所述至少一層上部停車平臺中的每一層可相對于底座豎向升降以折疊或展開;所述停車裝置包括防撞裝置,所述防撞裝置包括防護體。
進一步,所述防撞裝置還包括警示物,所述警示物為警示牌、警示燈、聲光報警器和警示涂料中的一種或多種。
優(yōu)選的,防護體為包覆在停車裝置部件上的緩沖材料,在所述緩沖材料外設置有反光材料或熒光材料作為警示物。
進一步,所述防護體包括防護軌道和彈性支撐物,所述防護軌道設置在底座上,在停車裝置受到?jīng)_擊的情況下,所述停車裝置可沿著所述防護軌道移動;所述彈性支撐物設置停車裝置可能與其他物體發(fā)生碰撞的位置,在碰撞發(fā)生時通過所述彈性支撐物進行緩沖。
進一步,所述防護體包括安裝于停車裝置上的彈性支撐物,和/或安裝于所述彈性支撐物上的外保護架。
優(yōu)選的,所述彈性支撐物為具有內(nèi)部空間的容器,所述容器的內(nèi)部空間填充耗能材料。
優(yōu)選的,所述容器為囊袋,囊袋內(nèi)填充有泡沫塑料顆粒、泡沫鋁、泡沫砂、橡膠塊或聚氨酯彈性體中的一種或多種耗能材料。
優(yōu)選的,所述容器為一端封閉或兩端均封閉的管,所述耗能材料為水、油或膠狀物。
優(yōu)選的,所述彈性支撐物為安裝于停車裝置上的一個或多個彈簧,所述彈簧安裝于停車裝置可能與其他物體發(fā)生碰撞的位置,在碰撞發(fā)生時通過彈簧接收碰撞力。
優(yōu)選的,所述彈性支撐物為安裝在停車裝置部件上的一個或多個可撓性空心體,所述可撓性空心體安裝于停車裝置可能與其他物體發(fā)生碰撞的位置,可撓性空心體內(nèi)封入氣體。
優(yōu)選的,可撓性空心體上安裝有具有內(nèi)部空間的剛性殼體,剛性殼體上設置有連通所述可撓性空心體內(nèi)部空間與剛性殼體內(nèi)部空間的通孔,以及與所述通孔配合的具有進氣口的單向閥,在所述可撓性空心體內(nèi)部空間的壓力小于剛性殼體內(nèi)部空間壓力時,所述單向閥開啟。
優(yōu)選的,所述可撓性空心體通過管道連接有空氣壓縮機,在所述可撓性空心體內(nèi)部空間的壓力下降時,所述空氣壓縮機啟動。
進一步,所述底座的一側設置有第一滑槽,上部停車平臺通過位于第一滑槽內(nèi)的第一橫向滑移機構和位于第一滑槽內(nèi)的豎向升降機構安裝在底座上,豎向升降機構支撐所述上部停車平臺;所述停車裝置還包括電路控制裝置,與所述第一橫向滑移機構和所述豎向升降機構電連接,用以控制所述第一橫向滑移機構的橫向位移,以及控制所述豎向升降機構的豎向位移。
優(yōu)選的,所述第一橫向滑移機構包括電機、動力傳輸機構和導軌,導軌位于底座的第一滑槽中,通過動力傳輸機構連接電機與底部停車平臺。
進一步,所述豎向升降機構包括在中部鉸接連接的第一升降桿和第二升降桿、與兩升降桿相連的動力傳輸機構、與動力傳輸機構相連的電機;所述第一升降桿、第二升降桿的一端安裝在第一橫向滑移機構上,所述第一升降桿、第二升降桿的另一端安裝在對應的上部停車平臺上;所述電機通過所述動力傳輸機構控制兩個升降桿端部的相對位移,從而控制所述上部停車平臺上升或下降。
進一步,第一橫向滑移機構的一端設置有下滑孔,該第一橫向滑移機構對應的上部停車平臺的一端設置有上滑孔,第一升降桿的一端與所述上部停車平臺鉸接,另一端通過滾輪安裝于所述第一橫向滑移機構的下滑孔中;第二升降桿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橫向滑移機構鉸接,另一端通過滾輪安裝于所述上部停車平臺上的上滑孔中。
進一步,第一橫向滑移機構的兩端分別設置有下滑孔,該第一橫向滑移機構對應的上部停車平臺的兩端分別設置有上滑孔,第一、第二升降桿的端部,均通過滾輪分別安裝于所述第一橫向滑移機構的下滑孔或所述上部停車平臺上的上滑孔中,并與所述動力傳輸機構相連接。
進一步,所述底部停車平臺可相對于底座橫向移動以遠離或靠近所述底座。
進一步,所述上部停車平臺和/或底層停車平臺上安裝至少一個轉向機構,用于調(diào)整車輛的車身方向。
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一種停車系統(tǒng),停車系統(tǒng)由前述的安全型停車裝置排列組成;所述停車系統(tǒng)包括至少一排停車裝置,每排的多個停車裝置的對角線位于同一直線上,或者每排的多個停車裝置的中軸線位于同一直線上。
本發(fā)明由于采用以上技術方案,使之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作為舉例,具有以下的優(yōu)點和積極效果:(1)上下層停車平臺停車操作獨立、便捷,停車平臺上下層之間互不影響;(2)在停車裝置上設置有防護體和警示物,防護體對停車裝置以及停車裝置中的汽車進行保護,避免其他物體與停車裝置以及停車裝置上車輛的直接碰撞,警示物用于提醒車輛和行人注意,減小突發(fā)事故發(fā)生的概率,保障停車安全;(3)通過在停車平臺設置車輛轉向機構,使車輛能更便捷地駛入、駛出停車位,改善了用戶體驗。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安全型停車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上述實施例提供的防護體結構示例圖;
圖3為上述實施例提供的停車系統(tǒng)中多個停車裝置的布置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防護體結構的安裝結構圖;
圖5-7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防護體結構的安裝結構圖;
圖8-9為上述實施例提供的具有調(diào)壓裝置的防護體結構示例圖;
圖10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豎向升降機構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1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豎向升降機構的另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12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另一立體式復合車位的停車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13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第一橫向滑移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14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轉動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標號如下:
停車裝置100;底座110;底部停車平臺120;第二橫向滑移機構121;上部停車平臺130;滑孔131、131a、131b;車輛轉向機構132;電路控制裝置140;第一橫向滑移機構150;滑孔151、151a、151b;滾輪152a、152b;動力傳輸機構153;電機154;豎向升降機構160;升降桿161、161a、161b;滾輪162a、162b、162c、162d;動力傳輸機構163;電機164;車輛200;防護體170;警示物180;囊袋171;耗能材料172;固定件173;彈簧本體174;安裝板175;螺釘176;可撓性空心體177;剛性殼體178;出氣口178a;通孔1781;彈性部件1782;單向閥179;進氣口179a;管道190;空氣壓縮機191;空氣壓縮機驅動裝置191a;壓力計192;電線193;防護軌道300。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提供的停車裝置及其停車系統(tǒng)作進一步詳細說明。需說明的是,附圖采用簡化的形式且非精準的比例,僅用以方便、明晰地輔助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目的。本發(fā)明中所描述的停車平可以有多個停車位。因結構類似,工作原理相同,以每層停車平臺具有一個停車位為例進行說明。另外,本發(fā)明中的“橫向”是指水平或接近水平的方向,本發(fā)明中所稱“豎向”指垂直或接近垂直的方向。
實施例一
圖1為本實施例提供的停車裝置100的結構示意圖一。
一種停車裝置100,包括底座110、停車平臺,停車平臺為可折疊結構,包括安裝于底座110上的底部停車平臺120,以及安裝于底座110上的、位于所述底部停車平臺120上方的上部停車平臺130;所述上部停車平臺130可相對于底座110橫向移動以遠離或靠近所述底座110,所述上部停車平臺130可相對于底座110豎向升降以折疊或展開。所述底座110與上部停車平臺130通過升降機構160連接,所述升降機構160包括升降桿161(包括升降桿161a、161b)。上部停車平臺130上安裝有防護體170,防護體上設置有警示物180。
所述警示物,為警示牌、警示燈、聲光報警器和警示涂料中的一種或多種。
本實施例中,防護體為包覆在停車裝置部件上的緩沖材料,參見圖2所示。在上部停車平臺130的端部包覆緩沖材料作為防護體170。所述緩沖材料可以采用橡膠塊、橡膠輪胎、橡膠條、聚氨酯彈性體,也可以采用塑料泡沫,比如聚氨酯泡沫、聚氯乙烯泡沫、聚苯泡沫、碳泡沫、PEI泡沫、PMI泡沫、聚酰亞胺泡沫材料。
在所述緩沖材料外設置反光材料或熒光材料作為警示物180。
反光材料,也稱逆反射材料、回復反射材料。其廣泛應用于交通標志標線、突起路標、輪廓標識、交通錐、防撞筒等各種道路交通安全設施,以及汽車號牌、衣物鞋帽、消防、鐵路、水運、礦區(qū)等。
熒光材料是由金屬(鋅、鉻)硫化物或稀土氧化物與微量活性劑配合經(jīng)煅燒而成。熒光材料吸收一定波長的光,立刻向外發(fā)出不同波長的光,稱為熒光,當入射光消失時,熒光材料就會立刻停止發(fā)光。更確切地講,熒光是指在外界光照下,人眼見到的一些相當亮的顏色光。
采用涂覆的方法在防護體外表面設置反光材料或熒光材料作為警示物。上述方式作為舉例而非限制,本領域技術人員也可以采用粘貼、噴、刷的方式將反光材料或熒光材料設置在防護體上。
以上關于所述上部停車平臺130上防護體170的設計僅為舉例,并不構成限定。
以典型的工作步驟為例,利用停車裝置100的停車方法如下。
第一階段:在停車區(qū)域安裝停車裝置100,停車裝置100的入口平行或垂直于道路。初始狀態(tài)下,停車平臺為折疊狀態(tài),從下至上所述底座110、底部停車平臺120和上部停車平臺130疊合在一起。
第二階段:第二待停車輛200需停車時,通過豎向升降機構160升起上部停車平臺130,第二待停車輛200駛入底部停車平臺120停車。
第三階段:第一待停車輛200需離開時,控制上部停車平臺130橫向移出以遠離所述底座,再控制豎向升降機構160將上部停車平臺130降落至路面,第一待停車輛200離開上部停車平臺130;控制豎向升降機構160將上部停車平臺130豎向升起至預訂高度,再控制上部停車平臺130橫向移入以靠近所述底座,回歸原位。
第四階段:第三待停車輛200需停車時,控制上部停車平臺130橫向移出以遠離所述底座,再控制豎向升降機構160將上部停車平臺130降落至路面,第三待停車輛200駛入上部停車平臺130停車。
第五階段:第二待停車輛200需離開時,駛出底部停車平臺120。
第六階段:第四待停車輛200需停車時,第四待停車輛200駛入底部停車平臺120停車。
在后車輛的停車、駛離方法以此類推。
在所述停車裝置處于非使用狀態(tài)時,停車平臺為折疊狀態(tài),從下至上所述底座110、底部停車平臺120和上部停車平臺130疊合在一起,便于保存、轉移和運輸。
當上部停車平臺為2層時,包括下層上部停車平臺和上層上部停車平臺,上、下層上部停車平臺均可相對于底座橫向移動和豎向升降,上、下層上部停車平臺的橫向移動機構和豎向升降機構互相獨立,比如可以在底座上設置多組第一滑槽以容納不同層上部停車平臺的橫向移動機構和豎向升降機構,一組滑槽對應一層上部停車平臺。上、下層上部停車平臺的橫向移動方向可相同或相反,上、下層上部停車平臺的橫向移動方向可相同或相反。所述第一滑槽在底座上對稱設置,優(yōu)選為2個。
當然,上部停車平臺可根據(jù)需要設置為3層以上的結構,橫向伸縮、豎向升降的工作原理類同。
利用上述停車裝置組成的停車系統(tǒng),停車系統(tǒng)包括至少一排停車裝置,每排的多個停車裝置按一定規(guī)則進行排列,常規(guī)的,比如多個停車裝置的縱向中軸線位于同一直線上,相鄰兩排停車裝置之間的距離可容納停車平臺完全伸出。如圖3(A)所示。為保證多個停車平臺的同時操作,每個停車裝置的臨空面盡可能的多,比如可以將每排的多個停車裝置的對角線位于同一直線上,如圖3(B)所示,如此,每個停車裝置的四面均臨空,停車裝置的多個停車平臺可選擇向兩個方向分別橫向移出、移入,實現(xiàn)同一時間多輛車進入、駛離停車裝置。
實施例二
進一步參閱圖4。
該實施例與實施例一的區(qū)別,在于防護體的結構和設置方式不同。
參見圖4,該實施例中的防護體包括防護軌道300和彈性支撐物。所述防護軌道300設置在停車裝置100的底座110上,在停車裝置100受到?jīng)_擊的情況下,所述停車裝置100可沿著所述防護軌道300移動。碰撞產(chǎn)生的能量一部分被整個停車裝置100的移動消耗了,以此,可以減小施加于停車裝置以及碰撞物上的能量。
所述彈性支撐物設置停車裝置可能與其他物體發(fā)生碰撞的位置,參見圖4A,所述彈性支撐物安裝在底座110的端部外側,在碰撞發(fā)生時,通過所述彈性支撐物接觸碰撞物進行緩沖。
所述彈性支撐物的結構參見圖4B所示,包括安裝支架和多個彈簧組成的彈簧組,彈簧組通過安裝支架安裝在底座的端部外側。還可在彈簧組外設置外保護架,參見圖4C所示,所述外保護架不僅可以保護彈簧,還可以將碰撞力均勻地分散至多個彈簧上。所述外保護架,優(yōu)選的,采用高強度材料制作。
實施例三
進一步參閱圖5-9。
該實施例與實施例一的區(qū)別,在于防護體的結構和設置方式不同。所述防護體為安裝于停車裝置上的彈性支撐物。所述防護體170(即彈性支撐物)為安裝在停車裝置各部件上的、具有內(nèi)部空間的容器,所述內(nèi)部空間填充耗能材料。
防護體170(即彈性支撐物)安裝的部位,優(yōu)選的,安裝于停車裝置可能與其他物體發(fā)生碰撞的位置,比如底層停車平臺、上層停車平臺的端部,比如底座的外側面、升降結構的外側面等。
所述容器可以為囊袋,參見圖5所示進行說明。圖5A中,防護體包括囊袋171,囊袋171內(nèi)填充的耗能材料172,以及將囊袋安裝于停車裝置上的固定件173。圖5B中,囊袋171通過固定件安裝于底座110上。
所述囊袋可以采用耐磨的纖維織物制作,比如尼龍材料。
所述耗能材料,可以是橡膠、塑料、泡沫材料、廢木料中的一種或多種,比如聚氨酯泡沫、聚氯乙烯泡沫、聚苯泡沫、碳泡沫、PEI泡沫、PMI泡沫、聚酰亞胺泡沫、Balsa木、泡桐木、杉木、泡沫鋁、泡沫砂、橡膠輪胎、橡膠粒、橡膠塊、聚氨酯彈性體等。根據(jù)重量需要,還可增加密度比較大的陶粒、石子、煤矸石粉、液體、混凝土、加氣泡沫混凝土中一種或幾種。
所述固定件173可以采用系帶、便于拆卸的魔術貼,也可以采用螺釘作為固定件。
所述容器還可以為一端封閉或兩端均封閉的管,在管內(nèi)填充水、油或膠狀物作為耗能材料。液體具有緩沖、耗能作用,并且液體體積不易被壓縮,如此,防撞結構體在液體壓力的作用下不會發(fā)生明顯的折彎壓潰,能夠有效抵御外界撞擊。
參見圖6A,所述防護體170還可以為安裝于停車裝置上的多個彈簧,所述彈簧安裝于停車裝置可能與其他物體發(fā)生碰撞的位置,在碰撞發(fā)生時通過彈簧接收碰撞力。
參見圖6B,所述防護體包括彈簧本體174和安裝板175,安裝板通過螺釘176安裝在上部停車平臺130上。所述螺釘安裝方式,以及防護體安裝的部位作為舉例而非限制,比如還可以采用膠粘劑、卡扣的方式進行安裝。
防護體也可以采用其他防撞結構,參見圖7所示。
參見圖7A,所述防護體170為安裝在停車裝置部件上的可撓性空心體,所述可撓性空心體安裝于停車裝置可能與其他物體發(fā)生碰撞的位置,可撓性空心體內(nèi)封入氣體。當碰撞物接觸到可撓性空心體后,可撓性空心體被壓縮產(chǎn)生形變,吸收來自碰撞物的能量,減少傳遞到停車裝置的能量。
參見圖7B,所述防護體包括可撓性空心體177和安裝板175,安裝板175通過螺釘176安裝在上部停車平臺130上。
考慮到可撓性空心體形變后恢復時產(chǎn)生的反力,進一步,防護體設置有壓力平衡裝置。
參見圖8所示,所示壓力平衡裝置為安裝在可撓性空心體177上的具有內(nèi)部空間的剛性殼體178,剛性殼體177上設置有連通所述可撓性空心體177內(nèi)部空間與剛性殼體178內(nèi)部空間的通孔1781,以及與所述通孔配合的具有進氣口的單向閥179,在所述可撓性空心體177內(nèi)部空間的壓力小于剛性殼體178內(nèi)部空間壓力時,所述單向閥開啟。
該壓力平衡裝置減小反力的原理如下:當碰撞物撞擊可撓性空心體177時,可撓性空心體177被壓縮,可撓性空心體177內(nèi)部空間的壓力增大,可撓性空心體177內(nèi)部空間的壓力大于剛性殼體178內(nèi)部空間的壓力,單向閥179封堵在通孔1781上(單向閥的外表面與通孔的外表面緊密貼合),此時,可撓性空心體177持續(xù)增大,氣體通過單向閥179上的進氣口179a由可撓性空心體177內(nèi)部流向剛性殼體178內(nèi)部。隨著碰撞結束,可撓性空心體177恢復形變,此時可撓性空心體177內(nèi)部空間的壓力小于剛性殼體178內(nèi)部空間的壓力,單向閥179打開,剛性殼體178內(nèi)的壓縮氣體通過可撓性空心體177上出氣口178a進入可撓性空心體177內(nèi),如此,可以減小可撓性空心體177恢復形變的速度,減小回彈的反力。
參見圖9所示,所述壓力平衡裝置還可以為空氣壓縮機??蓳闲钥招捏w177通過管道190連接有空氣壓縮機191,在管道上安裝有壓力計192,壓力計193通過電線193連接空氣壓縮機驅動裝置191a。當可撓性空心體177的壓力下降至一定閾值時,壓力計192監(jiān)測到后,啟動空氣壓縮機驅動裝置191a,控制空氣壓縮機191進入工作狀態(tài),向可撓性空心體177充入空氣;當可撓性空心體177的壓力上升至一定閾值時,壓力計192監(jiān)測到后,關閉空氣壓縮機驅動裝置191a,空氣壓縮機191停止工作。
上述減小反力的壓力平衡裝置的設計僅為舉例,并不構成限定。
本領域技術人員在實施時,還可根據(jù)需要在所述彈性支撐物上安裝外保護架,外保護架設置在彈性支撐物的外側面,可直接接收碰撞物的接觸,優(yōu)選的,外保護架采用高強度材料制作。
實施例四
進一步參閱圖10-12。
圖10-11為優(yōu)選的豎向升降機構150的兩種結構示意圖,圖12為第一橫向滑移機構150連接有底座110及豎向升降機構160的結構示意圖。
如圖1,停車裝置100,還包括電路控制裝置140,以及設置于上部停車平臺130與底座110之間的第一橫向滑移機構150和豎向升降機構160。其中,底座110,設置于支撐面上,該支撐面可為地面、樓層底板或其它柱、板結構,用于支撐停車裝置100;底部停車平臺120安裝于底座110上。底座110上對稱設置有2個第一滑槽,每個第一滑槽中均設置一個橫向滑移機構和一個豎向升降機構,上部停車平臺130通過位于第一滑槽內(nèi)的第一橫向滑移機構和位于第一滑槽內(nèi)的豎向升降機構安裝在底座110上,豎向升降機構支撐所述上部停車平臺。第一橫向滑移機構150安裝于底座110上的第一滑槽內(nèi),豎向升降機構160安裝在第一橫向滑移機構150上。優(yōu)選的,折疊狀態(tài)下,從下至上所述底座110、底部停車平臺120和上部停車平臺130疊合在一起,第一橫向滑移機構和豎向升降機構完全容納在所述第一滑槽內(nèi),從而保證上部停車平臺130與下部的底部停車平臺和/或底座接觸。電路控制裝置140,與第一橫向滑移機構150和豎向升降機構160電連接,用以控制第一橫向滑移機構150的橫向位移,以及控制豎向升降機構160的豎向位移。
優(yōu)選的,為了保證支撐用的豎向升降機構的承載力和穩(wěn)定性,豎向升降機構160可包括兩個中部相互鉸接的升降桿161a、161b,以及通過一動力傳輸機構163與升降桿161的一端相連的電機164;電機164通過動力傳輸機構163控制兩個升降桿161a、161b端部的相對位移,從而控制上部停車平臺130上升或下降。
停車裝置100的底部停車平臺120工作方式為:通過豎向升降機構160升起上部停車平臺130,車輛200駛入底部停車平臺120上。當然,停車系統(tǒng)100平行于道路設置時,車輛200可以通過側方停車的方式停入底部停車平臺120上;停車系統(tǒng)100垂直于道路設置時,車輛200可以通過倒車入庫的方式駛入。
停車裝置100的上部停車平臺130工作方式為:電路控制裝置140控制第一橫向滑移機構150橫向移出,再控制豎向升降機構160將上部停車平臺130降落至支撐面,待車輛200駛入上部停車平臺130上,再控制豎向升降機構160將上部停車平臺130升起一定高度,然后控制第一橫向滑移機構150帶動上部停車平臺130橫向移回。
其中,電路控制裝置140包括一控制面板和導線??刂泼姘迳显O置有電源開關、第一橫向滑移機構150橫向移出和移入開關、豎向升降機構160豎向上升和下降開關等。當然,在設置有第二橫向滑移機構和車輛轉向機構時,也包括第二橫向滑移機構的移出和移入開關,以及車輛轉向機構的轉向開關。各開關通過導線與相應的電源、電機等機構相連接。電路控制裝置140還可包括遠程信號接收裝置,接收來自用戶的非接觸式操作,比如紅外信號、遠程網(wǎng)絡控制信號等,提高用戶體驗。
圖10和圖11為豎向升降機構160的兩種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圖10中豎向升降機構160包括兩個中部相互鉸接的升降桿161a、161b;其中升降桿161a的下端鉸接于第一橫向滑移機構150上,升降桿161a的上端設置有滾輪162a,滾輪162a位于滑孔131中,該滑孔131設置于上部停車平臺130上;其中升降桿161b的上端鉸接于上部停車平臺130上,升降桿161b的下端設置有滾輪162b,滾輪162b位于滑孔151中,該滑孔151設置于第一橫向滑移機構150上。其中,升降桿161a的上端通過動力傳輸機構163連接一電機164。其中,通過動力傳輸機構163與電機164的連接方式可選為連桿式或齒輪嚙合式。豎向升降機構160的工作方式為:電機164帶動動力傳輸機構163,牽引滾輪162a在滑孔131中滑動;當滾輪162a滑動使得161a、161b的上端相互靠近,則豎向升降機構160帶動上部停車平臺130上升;反之,則豎向升降機構160帶動上部停車平臺130下降。
圖11所示的豎向升降機構160與圖10中的工作原理相同,結構類似,不同之處為:豎向升降機構160包括四個滾輪162a、162b、162c、162d,設置于上部停車平臺130上的滑孔131a、131b或第一橫向滑移機構150上的滑孔151a、151b中,電機164通過動力傳輸機構163分別與滾輪162a、162c相連。該結構的優(yōu)點在于,在電機轉速相同的情形下,上部停車平臺130的上升和下降的速度較圖10中所示快一倍。需要說明的是,圖10、圖11中電機164均設置于上部停車平臺130上,當然電機164亦可以設置于第一橫向滑移機構150上,原理相同。
圖12為第一橫向滑移機構150連接有底座110及豎向升降機構160的結構示意圖。圖12中豎向升降機構160與圖11中所示一致。第一橫向滑移機構150底部設置有滾輪152a、152b,其中滾輪152a可沿底座110上的滑孔橫向移動,滾輪152b設置于支撐面上。第一橫向滑移機構150通過動力傳輸機構153與一電機154連接。其工作原理為:電機154通過動力傳輸機構153,牽引第一橫向滑移機構150橫向移動,從而帶動上部停車平臺130的橫向移動。
其中,底部停車平臺120和上部停車平臺130的端部在與支撐面的連接處,可以設置為弧面結構或斜面結構,以方便車輛200平穩(wěn)駛入、駛出停車位。
圖10-圖12中所示的豎向升降機構160的升降桿161a、161b與上部停車平臺130之間的滾輪162a、162c與滑孔131a、131b組成的升降結構,也可以替換為另一結構,比如,在上部停車平臺130設置水平滑桿,滑桿外設置滑套,升降桿161的端部與滑套鉸接設置,滑套沿滑桿水平移動,調(diào)節(jié)升降桿161a、161b端部的相對位移,從而實現(xiàn)上部停車平臺130的升降操作。
上述實施例中包括兩個中部相互鉸接的升降桿組成的豎向升降結構并非限定,能穩(wěn)定支撐上部停車平臺、以及實現(xiàn)上部停車平臺相對底座豎向升降以折疊與展開的升降結構均可。比如將成對設置的升降桿161設置為可伸縮構件,優(yōu)選的比如采用液壓油缸。
實施例五
圖13為本實施例提供的立體式復合車位的停車裝置100的結構示意圖。該實施例與實施例四類似,區(qū)別之處在于:底部停車平臺120通過第二橫向滑移機構121設置于所述底座110上。第二橫向滑移機構121與第一橫向滑移機構150的結構類似。
第二橫向滑移機構121的工作方式為:第二橫向滑移機構121帶動底部停車平臺120橫向移出,車輛200直接開上底部停車平臺120,然后使第二橫向滑移機構121帶動底部停車平臺120橫向移入。相對于實施例三的優(yōu)點為:通過設置第二橫向滑移機構121,使底部停車平臺120可以橫向移出,車輛200可以直接開上底部停車平臺120,無需通過側方停車的方式停入,簡化了停車的難度,優(yōu)化了用戶體驗。
實施例六
圖14為本實施例提供的立體式復合車位的停車裝置100的結構示意圖。該實施例與實施例五類似,區(qū)別之處在于:上部停車平臺130通包含一個轉向機構132,當車輛200駛入上部停車平臺130時,可通過車輛轉向機構132調(diào)整車輛200的方向,通常使車輛200順時針或逆時針旋轉90度。
由日常生活可知,車輛200的長度通常為其寬度的2.5倍左右,比如車輛200的長4.8m,寬為1.8m,因此,立體式復合車位的停車裝置100垂直于路面設置時,比平行于路面設置,要多停至少一倍數(shù)量的車輛200。設置車輛轉向機構132的優(yōu)點為:可以使立體式復合車位的停車裝置100垂直于路面設置,方便車輛駛入上部停車平臺130。
當然,當?shù)撞客\嚻脚_120設置有第二橫向滑移機構121時,且在停車裝置垂直于道路設置時,亦可以在底部停車平臺120上設置車輛轉向機構132。當?shù)诙M向滑移機構121帶動底部停車平臺120橫向移出后,車輛200駛入底部停車平臺120上,然后通過車輛轉向機構132旋轉車輛200的車身方向,然后第二橫向滑移機構121帶動底部停車平臺120橫向移入。通過設置第二橫向滑移機構121、車輛轉向機構132減少了用戶倒車入庫的操作,優(yōu)化了用戶體驗。
上述描述僅是對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描述,并非對本發(fā)明范圍的任何限定,本發(fā)明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根據(jù)上述揭示內(nèi)容做的任何變更、修飾,均屬于權利要求書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