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陶瓷制品的加工設備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陶瓷均勻自動噴釉機。
背景技術:
瓷器在未上釉之前一律稱為陶胚或素胚,以高嶺土制成,有很淺淡的光澤,在以往的日用陶瓷生產中,各陶瓷廠家因原材料性能的差異或是各種產品外形的限制原因,施釉工序只能采用手工浸釉的工藝方法進行施釉,手工浸釉生產效率低,同時由于在施釉過程中手指接觸坯體,使坯體在施釉后留下手指印,影響坯體的施釉質量,另外,由于釉水中加有多種化工材料,這些化工材料對人體有腐蝕作用。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陶瓷均勻自動噴釉機,在機架上設置噴釉輸送裝置,在噴釉輸送裝置上設置噴釉載具,并在機械上設置與噴釉載具上的陶瓷配合的噴釉裝置,通過噴釉轉盤配合兩組連接的噴釉轉臂,可以實現陶瓷的全方位自動噴釉,同時采用方形的噴釉網板作為噴釉頭,進而可以實現自動均勻的噴釉,降低了人力勞作的同時確保了良好的噴釉效果。
為了實現以上目的,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陶瓷均勻自動噴釉機,它包括機架(1)和配電控制箱(2),所述的機架(1)上設置有噴釉輸送裝置(8),所述的噴釉輸送裝置(8)上設置有噴釉載具(5),所述的機架(1)上還設置有與噴釉載具(5)配合的噴釉裝置(9),所述的噴釉裝置(9)包括設置在機架(1)上部的噴釉安裝座(31),所述的噴釉安裝座(31)上安裝有噴釉轉座(32),所述的噴釉轉座(32)上鉸接有第一噴釉轉臂(34),且第一噴釉轉臂(34)配合有第一噴釉轉臂電機(33),所述的第一噴釉轉臂(34)的另一端鉸接有第二噴釉轉臂(36),且第二噴釉轉臂(35)配合有第二噴釉轉臂電機(35),所述的第二噴釉轉臂(35)連接有方形的噴釉網板(37),所述的噴釉網板(37)通過噴釉管(38)連接有噴釉泵,所述的噴釉輸送裝置(8)、噴釉轉座(32)、第一噴釉轉臂電機(33)、第二噴釉轉臂電機(35)和噴釉泵連接到配電控制箱(2)。
進一步的,所述的機架(1)上設置有放料座(3),所述的放料座(3)通過上料機械手(4)與噴釉載具(5)配合,所述的上料機械手(4)包括設置在機架(1)上的上料座(11),所述的上料座(11)上設置有上料轉盤(12),所述的上料轉盤(12)上鉸接有第一上料轉臂(14),且第一上料轉臂(14)配合有第一上料轉臂電機(13),所述的第一上料轉臂(14)另一端鉸接有第二上料轉臂(17),所述的第二上料轉臂(17)的兩端分別連接有第二轉臂連桿(16)和取料吸盤氣缸(22),所述的第二轉臂連桿(16)的另一端鉸接在上料轉盤(12)上且配合有第二上料轉臂電機(15),所述的取料吸盤氣缸(22)連接有與產品配合的取料吸盤(23),所述的上料轉盤(12)、第一上料轉臂電機(13)、第二上料轉臂電機(15)和取料吸盤氣缸(22)連接到配電控制箱(2)。
進一步的,所述的第二上料轉臂(17)的末端連接有取料轉動電機(18),所述的取料轉動電機(18)連接有取料轉座(19),所述的取料轉座(19)的兩端安裝有取料吸盤氣缸(22),且取料轉座(19)的中部設置有豎桿類限位器(25),所述的取料轉動電機(18)和限位器(25)連接到配電控制箱(2)。
進一步的,所述的取料轉座(19)上設置有相互配合的取料橫向給進氣缸(20)和取料橫向活動座(21),所述的取料吸盤氣缸(22)設置在取料橫向活動座(21)上,所述的取料吸盤(23)配合有吸力增強器(24),所述的取料橫向給進氣缸(20)和吸力增強器(24)連接到配電控制箱(2)。
進一步的,所述的噴釉載具(5)的中部為不合格品放置板(7),側部設置有用于放置產品的載釉網板(6),所述的噴釉載具(5)的外側設置有相互配合的產品夾緊電機(26)和產品夾緊絲桿(27),所述的產品夾緊絲桿(27)配合有與載釉網板(6)上的產品配合的產品夾緊推塊(28),所述的產品夾緊電機(26)連接到配電控制箱(2)。
進一步的,所述的噴釉輸送裝置(8)包括設置在機架(1)上的噴釉支架(41),所述的噴釉支架(41)上設置有噴釉輸送架(42),所述的噴釉輸送架(42)上設置有相互配合的噴釉輸送電機(43)和噴釉輸送絲桿(44),所述的噴釉載具(5)套接在噴釉輸送絲桿(44)上,所述的噴釉輸送電機(43)連接到配電控制箱(2)。
進一步的,所述的噴釉支架(41)的前后側的左右部均設置有聯動器(46),左右走向的聯動器(46)之間設置有連動軸(47),前后走向的聯動器(46)之間設置有開合絲桿(49),且聯動器(46)使連動軸(47)和開合絲桿(49)同步轉動,其中一個聯動器(46)配合有開合曲柄(48),所述的開合曲柄(48)連接到開合氣缸,所述的開合絲桿(49)的前半部和后半部螺絲方向相反,且前半部和后半部均配合有噴釉輸送架(42),且前后噴釉輸送架(42)上的載釉網板(6)內側分別設置有相互配合的配合插塊(50)和配合凹塊(51),所述的開合氣缸連接到配電控制箱(2)。
進一步的,所述的機架(1)上設置有與噴釉載具(5)上的載釉網板(6)配合的下料裝置(10),所述的下料裝置(10)包括設置在噴釉支架(41)內中部可以上下升降的并與配合插塊(50)及配合凹塊(51)配合的下料輸送裝置(53),所述的下料輸送裝置(53)的前后側設置有與配合插塊(50)或配合凹塊(51)配合的下料頂料裝置(52),所述的下料頂料裝置(52)和下料輸送裝置(53)連接到配電控制箱(2)。
進一步的,所述的下料頂料裝置(52)包括設置在機架(1)上的頂料座(54),所述的頂料座(54)上設置有頂料軸承座(55),所述的頂料軸承座(55)上安裝有頂料轉軸(56),所述的頂料轉軸(56)連接有頂料電機(57),且其上套接有頂料齒輪,所述的頂料齒輪配合有頂料升降齒條(58),所述的頂料升降齒條(58)上連接有與配合插塊(50)或配合凹塊(51)配合的頂料升降座(59),所述的頂料電機(57)連接到配電控制箱(2)。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為:
1、在機架上設置噴釉輸送裝置,在噴釉輸送裝置上設置噴釉載具,并在機械上設置與噴釉載具上的陶瓷配合的噴釉裝置,通過噴釉轉盤配合兩組連接的噴釉轉臂,可以實現陶瓷的全方位自動噴釉,同時采用方形的噴釉網板作為噴釉頭,進而可以實現自動均勻的噴釉,降低了人力勞作的同時確保了良好的噴釉效果。
2、上料機械手和放料座的設計,實現了噴釉的自動化上料,進一步提高自動化的程度,同時上料機械手通過轉盤配合兩組上料轉臂,能夠實現全方位精度的取料和放料,提高了放料的精度。
3、上料機械手的取料轉動電機和取料轉座的設計,可以實現雙組取料和放料,進一步提高了自動化上料的效率。
4、取料橫向給進氣缸的設計,可以調整取料轉座上的取料吸盤氣缸的位置,進而能夠使兩組取料吸盤實現精準的同時取料和放料。
5、噴釉載具的結構設計,既可以將不合格品進行取放,同時還能對載釉網板上的產品進行夾緊,防止其在噴釉的過程中出現晃動,進一步提高噴釉的精度。
6、噴釉輸送裝置的結構簡單,操作方便,且輸送的精度高,輸送平穩(wěn),能夠很好的與噴釉裝置的實現協同操作。
7、開合絲桿配合兩組噴釉輸送架的設計,可以同時進行前后兩側的噴釉載具上的產品同時噴釉,提高了噴釉的效率,同時開合氣缸控制開合絲桿的轉動,進而實現前后兩側載釉網板相向或相背運動,通過配合插塊和配合凹塊的配合,可以實現噴釉載具在輸送的過程中更加平穩(wěn)。
8、下料裝置的設計,可以實現自動化下料,且下料裝置的結構設計巧妙,通過下料頂料裝置可以將前后側通過配合插塊和配合凹塊卡緊的兩組載釉網板同時頂出,并且通過可以升降的下料輸送裝置將其送出,不會與噴釉載具產生干涉。
9、下料頂料裝置的結構巧妙,操作簡便,且可以實現左右頂料升降座的同時頂料,同時頂料的高度嚴格可控。
附圖說明
圖1為一種陶瓷均勻自動噴釉機的立體示意圖。
圖2為上料機械手的立體示意圖。
圖3為取料轉動電機及取料轉轉座部分的立體示意圖。
圖4為噴釉載具的立體示意圖。
圖5為噴釉裝置的立體示意圖。
圖6為噴釉輸送裝置的前視圖。
圖7為圖6中A-A的剖視圖。
圖8為下料裝置與噴釉輸送裝置的俯視圖。
圖9為下料頂料裝置的立體示意圖。
圖中所示文字標注表示為:1、機架;2、配電控制箱;3、放料座;4、上料機械手;5、噴釉載具;6、載釉網板;7、不合格品放置板;8、噴釉輸送裝置;9、噴釉裝置;10、下料機構;11、上料座;12、上料轉盤;13、第一上料轉臂電機;14、第一上料轉臂;15、第二上料轉臂電機;16、第二轉臂連桿;17、第二上料轉臂;18、取料轉動電機;19、取料轉座;20、取料橫向給進氣缸;21、取料橫向活動座;22、取料吸盤氣缸;23、取料吸盤;24、吸力增強器;25、限位器;26、產品夾緊電機;27、產品夾緊絲桿;28、產品夾緊推塊;31、噴釉安裝座;32、噴釉轉座;33、第一噴釉轉臂電機;34、第一噴釉轉臂;35、第二噴釉轉臂電機;36、第二噴釉轉臂;37、噴釉網板;38、噴釉管;41、噴釉支架;42、噴釉輸送架;43、噴釉輸送電機;44、噴釉輸送絲桿;46、聯動器;47、連動軸;48、開合曲柄;49、開合絲桿;50、配合插塊;51、配合凹塊;52、下料頂料裝置;53、下料輸送裝置;54、頂料座;55、頂料軸承座;56、頂料轉軸;57、頂料電機;58、頂料升降齒條;59、頂料升降座。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領域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進行詳細描述,本部分的描述僅是示范性和解釋性,不應對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有任何的限制作用。
如圖1-圖9所示,本發(fā)明的具體結構為:一種陶瓷均勻自動噴釉機,它包括機架1和配電控制箱2,所述的機架1上設置有噴釉輸送裝置8,所述的噴釉輸送裝置8上設置有噴釉載具5,所述的機架1上還設置有與噴釉載具5配合的噴釉裝置9,所述的噴釉裝置9包括設置在機架1上部的噴釉安裝座31,所述的噴釉安裝座31上安裝有噴釉轉座32,所述的噴釉轉座32上鉸接有第一噴釉轉臂34,且第一噴釉轉臂34配合有第一噴釉轉臂電機33,所述的第一噴釉轉臂34的另一端鉸接有第二噴釉轉臂36,且第二噴釉轉臂35配合有第二噴釉轉臂電機35,所述的第二噴釉轉臂35連接有方形的噴釉網板37,所述的噴釉網板37通過噴釉管38連接有噴釉泵,所述的噴釉輸送裝置8、噴釉轉座32、第一噴釉轉臂電機33、第二噴釉轉臂電機35和噴釉泵連接到配電控制箱2。
優(yōu)選的,所述的機架1上設置有放料座3,所述的放料座3通過上料機械手4與噴釉載具5配合,所述的上料機械手4包括設置在機架1上的上料座11,所述的上料座11上設置有上料轉盤12,所述的上料轉盤12上鉸接有第一上料轉臂14,且第一上料轉臂14配合有第一上料轉臂電機13,所述的第一上料轉臂14另一端鉸接有第二上料轉臂17,所述的第二上料轉臂17的兩端分別連接有第二轉臂連桿16和取料吸盤氣缸22,所述的第二轉臂連桿16的另一端鉸接在上料轉盤12上且配合有第二上料轉臂電機15,所述的取料吸盤氣缸22連接有與產品配合的取料吸盤23,所述的上料轉盤12、第一上料轉臂電機13、第二上料轉臂電機15和取料吸盤氣缸22連接到配電控制箱2。
優(yōu)選的,所述的第二上料轉臂17的末端連接有取料轉動電機18,所述的取料轉動電機18連接有取料轉座19,所述的取料轉座19的兩端安裝有取料吸盤氣缸22,且取料轉座19的中部設置有豎桿類限位器25,所述的取料轉動電機18和限位器25連接到配電控制箱2。
優(yōu)選的,所述的取料轉座19上設置有相互配合的取料橫向給進氣缸20和取料橫向活動座21,所述的取料吸盤氣缸22設置在取料橫向活動座21上,所述的取料吸盤23配合有吸力增強器24,所述的取料橫向給進氣缸20和吸力增強器24連接到配電控制箱2。
優(yōu)選的,所述的噴釉載具5的中部為不合格品放置板7,側部設置有用于放置產品的載釉網板6,所述的噴釉載具5的外側設置有相互配合的產品夾緊電機26和產品夾緊絲桿27,所述的產品夾緊絲桿27配合有與載釉網板6上的產品配合的產品夾緊推塊28,所述的產品夾緊電機26連接到配電控制箱2。
優(yōu)選的,所述的噴釉輸送裝置8包括設置在機架1上的噴釉支架41,所述的噴釉支架41上設置有噴釉輸送架42,所述的噴釉輸送架42上設置有相互配合的噴釉輸送電機43和噴釉輸送絲桿44,所述的噴釉載具5套接在噴釉輸送絲桿44上,所述的噴釉輸送電機43連接到配電控制箱2。
優(yōu)選的,所述的噴釉支架41的前后側的左右部均設置有聯動器46,左右走向的聯動器46之間設置有連動軸47,前后走向的聯動器46之間設置有開合絲桿49,且聯動器46使連動軸47和開合絲桿49同步轉動,其中一個聯動器46配合有開合曲柄48,所述的開合曲柄48連接到開合氣缸,所述的開合絲桿49的前半部和后半部螺絲方向相反,且前半部和后半部均配合有噴釉輸送架42,且前后噴釉輸送架42上的載釉網板6內側分別設置有相互配合的配合插塊50和配合凹塊51,所述的開合氣缸連接到配電控制箱2。
優(yōu)選的,所述的機架1上設置有與噴釉載具5上的載釉網板6配合的下料裝置10,所述的下料裝置10包括設置在噴釉支架41內中部可以上下升降的并與配合插塊50及配合凹塊51配合的下料輸送裝置53,所述的下料輸送裝置53的前后側設置有與配合插塊50或配合凹塊51配合的下料頂料裝置52,所述的下料頂料裝置52和下料輸送裝置53連接到配電控制箱2。
優(yōu)選的,所述的下料頂料裝置52包括設置在機架1上的頂料座54,所述的頂料座54上設置有頂料軸承座55,所述的頂料軸承座55上安裝有頂料轉軸56,所述的頂料轉軸56連接有頂料電機57,且其上套接有頂料齒輪,所述的頂料齒輪配合有頂料升降齒條58,所述的頂料升降齒條58上連接有與配合插塊50或配合凹塊51配合的頂料升降座59,所述的頂料電機57連接到配電控制箱2。
具體使用時,先將待噴釉的陶瓷產品放置在放料座3上,然后通過配電控制箱2控制上料轉盤11轉動到一定位置,然后通過第一上料轉臂電機13和第二上料轉臂電機15調整好第一上料轉臂和第二上料轉臂的位置,然后通過取料轉動電機18調整取料轉座19的位置,之后通過取料橫向給進氣缸21調節(jié)取料橫向給進座22的位置,之后通過取料吸盤氣缸23帶動取料吸盤24將產品吸住,通過同樣的方式將產品送至載釉網板6上,之后通過配電控制箱控制噴釉輸送裝置8和噴釉裝置9協同作用,噴釉裝置9的位置調節(jié)和上料機械手4的調節(jié)基本一致,待噴釉完成后,將噴釉載具5輸送到左端,然后通過開合氣缸帶動開合絲桿48轉動,進而帶動前后側的噴釉載具相互靠攏,并使配合插塊50插入配合凹塊51中,之后通過頂料電機57帶動頂料轉軸56轉動,通過頂料齒輪帶動頂料升降齒條58上升,進而帶動頂料升降座59向上將前后側的載釉網板6同時頂出,之后通過下料輸送裝置53上升超出噴釉載具5,然后將噴釉網板6通過下料輸送裝置53送出。
需要說明的是,在本文中,術語“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變體意在涵蓋非排他性的包含,從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不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還包括沒有明確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還包括為這種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所固有的要素。
本文中應用了具體個例對本發(fā)明的原理及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以上實例的說明只是用于幫助理解本發(fā)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以上所述僅是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由于文字表達的有限性,而客觀上存在無限的具體結構,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潤飾或變化,也可以將上述技術特征以適當的方式進行組合;這些改進潤飾、變化或組合,或未經改進將發(fā)明的構思和技術方案直接應用于其它場合的,均應視為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