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建筑物保溫板材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提高注模效率及散熱性能,具備防塵功能的一種具有散熱功能的水泥發(fā)泡板注模機構。
背景技術:
當今市場制造發(fā)泡水泥板澆筑生產線大概有下面幾種:
(1)龐大的全自動生產線,需要很長的廠房投資大,設備包括預混、自動澆筑、烘房、養(yǎng)護室、軌道、磨具,軌道托板,一套設備下來采購成本大,用人多,維護保養(yǎng)復雜,包括產量還不盡如人意與設備投資的回報不成比例。
(2)簡易的小型攪拌機,設備投資少,但卻占用人員較多,需占用3-5倍人員,且計量不準確容易產生質量問題引起塌模發(fā)泡高度不一,不但增加廢料,同時也增加水泥發(fā)泡板的生產成本。
(3)一種帶濕混作為預混的生產線,表面產量高速度快,但卻增加了清潔的難度,污染河流,在每次設備停機或者工人休息的時候必須使用大量的水清理設備的所有含有水和水泥的部分,違背了提倡節(jié)能減排的初衷,而且龐大的生產線需要的廠房限制和高額的設備價格也令大多廠家望而卻步;設備整體移動的生產線,最初水泥發(fā)泡板配方還不夠成熟時這種設備占領了一大部分市場,因為水泥在發(fā)泡過程中的脆弱導致磨具不能移動從而使該產品的優(yōu)越性被廣大廠家認可,但隨著配方的成熟與多樣化,這種設備已逐漸被淘汰,它需要不斷的回頭加料,還需要干粉預混合,包括它發(fā)泡的磨具必須在兩軌道之間固定,所以它的不方便還有發(fā)泡的局限性已經不能滿足大多客戶的需求。
中國專利(cn202727084u)公開了一種無機水泥發(fā)泡保溫板注模生產線,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混料裝置,所述混料裝置的底部設置有出料口;輸送裝置,其使混料通過輸送帶輸送至下游的攪拌裝置;所述攪拌裝置,將攪拌好的混料通過底部的澆鑄口澆鑄至接受箱內;接受箱循環(huán)移動裝置,其使所述接受箱放置在接受箱循環(huán)移動裝置的上部;啟模裝置,其使所述接受箱內形成的模塊與所述接受箱脫離;和切割裝置,其使所述模塊切割為一定規(guī)格的保溫板。該技術方案通過混料裝置將水泥、粉煤灰混合后再通過輸送裝置輸送至下游的的攪拌裝置,在攪拌裝置內再加入發(fā)泡劑、粘合劑、母料,水進行充分攪拌,再將攪拌后的漿料澆鑄到接受箱內,在經過接受箱循環(huán)移動裝置的循環(huán)移動,其上的接受箱內的無機水泥、粉煤灰、發(fā)泡劑、母料、粘結劑在一定時間內膨脹且凝固成模塊,再通過啟膜裝置使接受箱內的所述模塊與所述接受箱脫離,脫離后的接受箱可在接受箱循環(huán)移動裝置上繼續(xù)循環(huán)使用,模塊通過下游的切割裝置切割成一定規(guī)格的保溫板。但是該生產線結構不夠嚴密,占地面積大,沒有合理排布設備進行布局導致資源的浪費,在實現精準和布局方面有待提高。
又如中國專利(cn204382455u)公開了一種發(fā)泡保溫板生產線,包括發(fā)泡攪拌箱、與發(fā)泡攪拌箱連接的發(fā)泡劑箱、設置在發(fā)泡攪拌箱頂部的攪拌電機、用于發(fā)泡保溫板成型的澆筑成型模具,還包括攪拌車架和用于攪拌車架移動的行走軌道,所述攪拌車架左側安裝有上料系統以及提升料斗;所述發(fā)泡攪拌箱頂部從上到下依次設有原料混合倉、旋轉喂料器、電子流量計和氣動開關閥,所述原料混合倉和發(fā)泡攪拌箱固定在所述攪拌車架上;所述攪拌車架右側還安裝有一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與所述原料混合倉、旋轉喂料器、電子流量計、氣動開關閥和攪拌電機連接。該技術方案采用移動式生產方法,澆鑄成型磨具位置固定,在移動中進行澆筑成型發(fā)泡保溫板。但是依舊存在生產線結構不夠嚴密,占地面積大的問題,且只有一套攪拌裝置,導致生產效率的滯后,無法滿足現代生產過程的需求。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提高注模效率及散熱性能,具備防塵功能的一種具有散熱功能的水泥發(fā)泡板注模機構。
本發(fā)明提供的一種具有散熱功能的水泥發(fā)泡板注模機構,包括原料區(qū)、總水箱、總發(fā)泡水箱及注模腔,所述原料區(qū)位于注模腔一側,總水箱及總發(fā)泡水箱位于注模腔上方,另外設置一原料輸送機銜接原料區(qū)及注模腔,所述注模腔內設有至少一組注模組件,每組所述注模組件包括:加熱配水箱、發(fā)泡水配水箱、原料配料倉、混合攪拌倉及磨具,所述加熱配水箱、發(fā)泡水配水箱及原料配料倉均位于所述混合攪拌倉上方,所述磨具位于所述混合攪拌倉下方,所述加熱配水箱與所述總水箱連通,所述發(fā)泡水配水箱與所述總發(fā)泡水箱連通,所述原料配料倉位于所述原料輸送機輸出端下方,所述加熱配水箱、發(fā)泡水配水箱及原料配料倉的均通入所述混合攪拌倉,所述注模腔一側設有風機,所述注模腔上與所述風機相對的一側側壁開設出風格柵。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注模腔為一中空矩形腔體,所述風機位于所述注模腔一側,所述出風格柵位于所述注模腔上與所述風機相對的一側,所述風機出風口朝向所述注模腔腔內。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出風格柵內壁覆蓋一層第一濾網。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于所述出風格柵內側,即位于所述注模腔腔內設有一抖動濾網,所述抖動濾網位于所述風機與所述第一濾網之間,且位于所述第一濾網一側,與所述第一濾網相鄰。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抖動濾網下方設有一抖動機構,所述抖動機構通過驅動裝置驅動上下或左右抖動,所述抖動濾網隨所述抖動機構同步抖動。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注模腔下方還設有一粉塵輸出機構,所述粉塵輸出機構位于所述抖動濾網正下方,所述粉塵輸出機構從所述注模腔腔內通至所述注模腔外側。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包括兩組所述注模組件,兩組所述注模組件分別為兩組所述加熱配水箱、兩組發(fā)泡水配水箱、一組原料配料倉、兩組混合攪拌倉及兩組磨具,兩組所述加熱配水箱及兩組發(fā)泡水配水箱分別通過兩個三通管道連通與所述總水箱及總發(fā)泡水箱,所述三通管道內設有分流閥,所述分流閥包括兩個工位,兩個工位分別導三通管道的兩個支路,分流閥在兩個工位上交替開閉。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兩組所述加熱配水箱內均設有一加熱器、一水位傳感器及一溫度傳感器。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兩組所述發(fā)泡水配水箱內均設有一發(fā)泡水位傳感器。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原料配料倉內設有一重量傳感器。
本發(fā)明提供的一種具有散熱功能的水泥發(fā)泡板注模機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yōu)點:
一、本發(fā)明提供的一種具有散熱功能的水泥發(fā)泡板注模機構,僅僅于加熱配水箱內設置加熱器,對加熱配水箱內的水進行加熱,總水箱僅僅用于儲存清水,并分別向兩組加熱配水箱中配水,無需反復加熱,隨熱隨用,節(jié)約能源,由于兩組注模組件交替運行,因此,兩組加熱配水箱內的加熱器交替加熱,無需等待加熱,進而提高了生產效率。
二、本發(fā)明提供的一種水泥發(fā)泡板注模機構,僅僅于加熱配水箱內設置加熱器,對加熱配水箱內的水進行加熱,總水箱僅僅用于儲存清水,并分別向兩組加熱配水箱中配水,無需反復加熱,隨熱隨用,節(jié)約能源,由于兩組注模組件交替運行,因此,兩組加熱配水箱內的加熱器交替加熱,無需等待加熱,進而提高了生產效率。
三、本發(fā)明提供的一種水泥發(fā)泡板注模機構,風機向注模腔腔內吹風,并從出風格柵吹出,帶走注模腔腔內熱量,同時,為防止腔內粉塵從出風格柵吹出,在出風格柵內側設有一抖動濾網,抖動濾網首先濾除冷卻風中的粉塵,粉塵附著于抖動濾網表面,通過抖動濾網下方的抖動機構抖動,不斷抖落抖動機構表面的分成,防止抖動機構堵塞,保證出風通暢;另外,進一步的,在抖動濾網的后側,即在風格柵內側還覆有一層第一濾網,第一濾網進一步濾除冷卻風中的粉塵,防止粉塵從出風格柵吹出,保證工作環(huán)境的潔凈.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提供的一種具有散熱功能的水泥發(fā)泡板注模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所示的一種具有散熱功能的水泥發(fā)泡板注模機構的左視圖;
圖3為圖1所示的一種具有散熱功能的水泥發(fā)泡板注模機構中第一分流閥及第二分流閥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1所示的一種具有散熱功能的水泥發(fā)泡板注模機構中攪拌軸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圖4所示的攪拌軸的俯視圖;
圖6為圖1所示的一種具有散熱功能的水泥發(fā)泡板注模機構中注模腔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圖6所示的注模腔的右視圖;
圖8為圖1所示的一種具有散熱功能的水泥發(fā)泡板注模機構中防塵斗料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用以解釋本發(fā)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fā)明。
圖1至圖8示意性地顯示了本發(fā)明一種實施方式披露的一種具有散熱功能的水泥發(fā)泡板注模機構。
如圖1所示,本發(fā)明披露的一種具有散熱功能的水泥發(fā)泡板注模機構包括原料區(qū)17、總水箱1、總發(fā)泡水箱9及注模腔111,如圖1所示,原料區(qū)17位于注模腔111一側,總水箱1及總發(fā)泡水箱9位于注模腔111上方,總水箱1用于存儲清水,總發(fā)泡水箱9用于存儲發(fā)泡水,原料區(qū)17內存儲水泥、粉煤灰、特種纖維等主要材料的混合物料,原料區(qū)17底部為物料輸出端,另外設置一原料輸送機10銜接原料區(qū)17及注模腔111,將原料區(qū)17內的混合物料輸送至注模腔內,供注模使用。
如圖1和圖2所示,注模腔111為一中空矩形腔體,其頂面為第一支撐平臺2,如圖1和圖2所示,總水箱1及總發(fā)泡水箱9均置于第一支撐平臺2上方。注模腔111腔體內設有注模組件,注模組件包括:加熱配水箱3、發(fā)泡水配水箱16、原料配料倉12、混合攪拌倉6及磨具8,由于原料配料倉12位于注模腔111腔體內,因此,如圖1所示,注模腔111的第一支撐平臺2上對應原料配料倉12入口處開設入料口,原料輸送機10的輸出端位于入料口正上方。另外,如圖1所示,原料區(qū)17的物料輸出端的高度低于原料配料倉12入料口的高度,因此,原料輸送機10傾斜設置,且原料輸送機10的輸出端高于原料輸送機10輸出端。作為優(yōu)選的,如圖1所示,為了防止混合物料落入原料配料倉12時粉塵飄散,于入料口上方設置一防塵罩19,防塵罩19與第一支撐平臺2上表面連接,包覆整個入料口及原料輸送機10的輸出端。如圖1和圖2所示,加熱配水箱3、發(fā)泡水配水箱16及原料配料倉12均位于混合攪拌倉6上方,磨具8位于混合攪拌倉6下方,加熱配水箱3與總水箱1連通,其輸入端連接于總水箱1的輸出端,發(fā)泡水配水箱16與總發(fā)泡水箱9連通,其輸入端連接于總發(fā)泡水箱9的輸出端,原料配料倉12位于原料輸送機10輸出端下方,原料輸送機10將原料區(qū)17輸出的混合物料輸送至原料配料倉12,配料倉12內設有重量傳感器11,重量傳感器11用于計量送入原料配料倉12中混合物理料的重量,作為優(yōu)選的,重量傳感器11與原料區(qū)17的物料輸出端閥及原料輸送機10的驅動機構配合,當原料配料倉12內的重量傳感器11檢測到加入的混合物料達到預設重量時,原料區(qū)17的物料輸出端閥閉合,停止出料,同時原料輸送機10停止輸料,本發(fā)明此實施方式中,使用重量傳感器11控制精確加料,進而提高產品質量。
如圖1和圖2所示,加熱配水箱3、發(fā)泡水配水箱16及原料配料倉12的均通入混合攪拌倉6,混合攪拌倉6設有攪拌軸,加熱配水箱3、發(fā)泡水配水箱16及原料配料倉12分別將加熱水、發(fā)泡水、及水泥、粉煤灰、特種纖維等主要材料的混合物料通入混合攪拌倉6內進行攪拌混合,混合攪拌倉6的放料閥15位于磨具8正上方,加熱水、發(fā)泡水、及水泥、粉煤灰、特種纖維等主要材料的混合物料完全混合并發(fā)泡后,從其輸出口輸出至磨具8中完成注模。作為優(yōu)選的,如圖1所示,注模腔111內下方設有一第二支撐平臺7,第二支撐平臺7位于混合攪拌倉6輸出口所在平面,第二支撐平臺7將注模腔111分成上下兩個腔室,即將磨具8與上方加熱配水箱3、發(fā)泡水配水箱16、原料配料倉12、混合攪拌倉6分隔于兩個不同的腔室內,從而防止混合攪拌倉6在攪拌混合物料的過程中產生粉塵,防止粉塵落入磨具8,進而提高了注模質量。
作為優(yōu)選的,在本發(fā)明此實施方式中,分別包括至少一組上述注模組件,當包括至少兩組注模組件時,個注模組件交替運作或同事運作,從而提高了注模效率。如圖1和圖2所示,在本發(fā)明此實施方式中,以包括兩組注模組件為例加以說明,且兩組注模組件中共用一個上述原料配料倉12。如圖1和圖2所示,在本發(fā)明此實施方式中,模腔111的腔體內包括:兩組加熱配水箱3、兩組發(fā)泡水配水箱16、一組原料配料倉12、兩組混合攪拌倉6及兩組磨具8,作為優(yōu)選的,如圖2所示,兩組加熱配水箱3及兩組發(fā)泡水配水箱16分別位于兩組混合攪拌倉6上方兩側,一組原料配料倉12均位于兩組混合攪拌倉6之間上方,兩組磨具8分別位于兩組混合攪拌倉6正下方,即一組混合攪拌倉6分別對應一組加熱配水箱3、一組發(fā)泡水配水箱16及一組磨具8,原料配料倉12位于兩組混合攪拌倉6之間上方。作為進一步優(yōu)選的,兩組加熱配水箱3、兩組發(fā)泡水配水箱16、兩組混合攪拌倉6及兩組磨具8分別對稱設置于模腔111內,加快了水泥發(fā)泡板的注模速率,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提高了注模產量;同時,兩組加熱配水箱3、兩組發(fā)泡水配水箱16、一組原料配料倉12、兩組混合攪拌倉6及兩組磨具8在模腔111內于高度方向上分布設置,大大將笑了占地面積,大大簡化了以往注模生產線的龐大規(guī)?;b置,減小了廠房投資。
如圖2所示,在本發(fā)明此實施方式中,通過一個第一三通管道連通總水箱1及兩組加熱配水箱3,通過一個第二三通管道連通總發(fā)泡水箱9及兩組發(fā)泡水配水箱16,如圖1和圖2所示,第一三通管道及第二三通管分別穿過第一支撐平臺2,連通總水箱1及兩組加熱配水箱3、總發(fā)泡水箱9及兩組發(fā)泡水配水箱16。作為優(yōu)選的,第一支撐平臺2上供第一三通管道及第二三通管穿過的管道孔內分別嵌設有防塵圈,防塵圈分別套設于第一三通管道及第二三通管外,位于第一三通管道及第二三通管與管道孔之間,填充第一三通管道及第二三通管與管道孔間的空隙,從而達到防塵作用,防止模腔111內的粉塵從管道孔溢出,保證工作環(huán)境的清潔。作為進一步優(yōu)選的,在本發(fā)明此實施方式中,以兩組注模組件交替運行為例加以說明,因此,如圖1至圖3所示,第一三通管道及第二三通管內分別設有第一分流閥18及第二分流閥,第一分流閥18及第二分流閥分別位于第一三通管道及第二三通管的分流位置處,第一分流閥18及第二分流閥的結構相同,如圖3所示,以第一分流閥18為例加以說明,第一分流閥18位于第一三通管道的“t”形分流位置中部,其包括兩個工位,兩個工位分別導通第一三通管道的兩個支路,第一分流閥18在兩個工位上交替開閉。
作為優(yōu)選的,如圖2所示,在本發(fā)明此實施方式中,兩組加熱配水箱3內均設有一加熱器31及一溫度傳感器33,加熱器31用于對加熱配水箱3內的清水進行加熱,溫度傳感器33用于檢測加熱配水箱3內的水溫,當溫度傳感器33檢測到加熱配水箱3內的水溫到達預設溫度后,加熱器31停止加熱。另外,如圖2所示,兩組加熱配水箱3內還分別設有一水位傳感器32,水位傳感器32用于檢測兩組加熱配水箱3內水位高度。在本發(fā)明此實施方式中,僅僅于加熱配水箱3內設置加熱器31,對加熱配水箱3內的水進行加熱,總水箱1僅僅用于儲存清水,并分別向兩組加熱配水箱3中配水,無需反復加熱,隨熱隨用,節(jié)約能源,由于兩組注模組件交替運行,因此,兩組加熱配水箱3內的加熱器31交替加熱,無需等待加熱,進而提高了生產效率。水位傳感器32與第一分流閥18配合使用,當一組加熱配水箱3內的水位傳感器32檢測到水位到達規(guī)定高度后,第一分流閥18閉合通向該加熱配水箱3的支路,打開通向另一組加熱配水箱3的支路,對另一組加熱配水箱3加水。
作為優(yōu)選的,如圖2所示,在本發(fā)明此實施方式中,兩組發(fā)泡水配水箱16內均設有一發(fā)泡水位傳感器161,發(fā)泡水位傳感器161用于檢測兩組發(fā)泡水配水箱16內水位高度,發(fā)泡水位傳感器161與第二分流閥配合使用,當一組發(fā)泡水配水箱16內的發(fā)泡水位傳感器161檢測到發(fā)泡水位到達規(guī)定高度后,第二分流閥閉合通向該發(fā)泡水配水箱16的支路,打開通向另一組發(fā)泡水配水箱16的支路,對另一組發(fā)泡水配水箱16加發(fā)泡水。
作為優(yōu)選的,如圖2、圖4及圖5所示,混合攪拌倉6中部設有一攪拌軸51,攪拌軸51豎直設于混合攪拌倉6的中心位置處,攪拌軸51通過獨立軸承座5與減速機4連接,減速機4與電機轉軸連接,減速機4及攪拌軸51通過電機驅動轉動,作為優(yōu)選的,如圖2所示,攪拌軸51與獨立軸承座5連接處設有攪拌軸密封裝置14,攪拌軸密封裝置14采用雙層牛津密封圈,另外,獨立軸承座5與減速機4之間使用尼龍齒套連接;采用分體式安裝獨立軸承座5與減速機4分開使用尼龍齒套連接保證了減速機4的使用耐久性;攪拌軸密封裝置14更大大的保證獨立軸承座5的清潔。如圖4和圖5所示,作為優(yōu)選的,在本發(fā)明此實施方式中,攪拌軸51上設有至少兩組攪拌葉,每組攪拌葉包括至少一組攪拌支葉511,如圖4和圖5所示,在本發(fā)明此實施方式中,以包括兩組攪拌葉為例加以說明,兩組攪拌葉在豎直方向上排布,連接于攪拌軸51外壁,如圖4和圖5所示,每組攪拌葉包括四組攪拌支葉511,每組上的四組攪拌支葉511成“十”字形分布,作為優(yōu)選的,每組上的四組攪拌支葉511在豎直方向上交錯發(fā)布,位于不同的水平面上,作為進一步優(yōu)選的,兩組攪拌葉的八組攪拌支葉511在豎直方向上均勻分布,不重合。如圖4和圖5所示,作為更進一步優(yōu)選的,每組攪拌支葉511上分別設有至少一塊攪拌板5111,攪拌板5111位于攪拌支葉511中部,與攪拌支葉511傾斜連接,與攪拌支葉511形成一角度,且攪拌板5111與攪拌支葉511不垂直,另外,如圖4和圖5所示,每個攪拌支葉511的端部分別連接一攪拌塊5112。上述結構提高了攪拌效率,同時使攪拌更加均勻,提高產品質量。如圖2所示,在本發(fā)明此實施方式中,混合攪拌倉6內還設有粘度傳感器61,粘度傳感器61用于檢測混合攪拌倉6內的粘度,從而判斷是否混合均勻。
如圖6至圖8所示,作為優(yōu)選的,在本發(fā)明此實施方式中,注模腔111一側設有風機1111,風機1111出風口朝向注模腔111腔內,注模腔111上與風機1111相對的一側側壁開設出風格柵1112。作為進一步優(yōu)選的,風格柵1112內壁覆蓋一層第一濾網1113,另外,如圖6至圖8所示,于出風格柵1112內側,即位于注模腔111腔內設有一抖動濾網1114,抖動濾網1114位于風機1111與第一濾網1113之間,且位于第一濾網1113一側,與第一濾網1113相鄰,抖動濾網1114下方設有抖動機構1141,抖動機構1141通過驅動裝置1142驅動上下或左右抖動,抖動濾網1114隨抖動機構1141同步抖動。在本發(fā)明此實施方式中,風機1111向注模腔111腔內吹風,并從出風格柵1112吹出,帶走注模腔111腔內熱量,同時,為防止腔內粉塵從出風格柵1112吹出,在出風格柵1112內側設有一抖動濾網1114,抖動濾網1114首先濾除冷卻風中的粉塵,粉塵附著于抖動濾網1114表面,通過抖動濾網1114下方的抖動機構1141抖動,不斷抖落抖動機構1141表面的分成,防止抖動機構1141堵塞,保證出風通暢;另外,進一步的,在抖動濾網1114的后側,即在風格柵1112內側還覆有一層第一濾網1113,第一濾網1113進一步濾除冷卻風中的粉塵,防止粉塵從出風格柵1112吹出,保證工作環(huán)境的潔凈。
作為更進一步優(yōu)選的,如圖1盒如圖6所示,于注模腔111下方還設有一粉塵輸出機構1143,粉塵輸出機構1143位于第二支撐平臺7下方,且位于抖動濾網1114正下方,粉塵輸出機構1143從注模腔111腔內通至注模腔111外側,第二支撐平臺7上于粉塵輸出機構1143對應位置處開設粉塵落入口,從抖動濾網1114上抖落的粉塵直接落入粉塵輸出機構1143上,粉塵輸出機構1143將粉塵輸出注模腔111外。
上述說明示出并描述了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如前所述,應當理解本發(fā)明并非局限于本發(fā)明所披露的形式,不應看作是對其他實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種其他組合、修改和環(huán)境,并能夠在本發(fā)明所述發(fā)明構想范圍內,通過上述教導或相關領域的技術或知識進行改動。而本領域人員所進行的改動和變化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則都應在本發(fā)明所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