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竹結(jié)構(gòu)技術(shù)領(lǐng)域,涉及一種原竹房屋框架體系。
背景技術(shù):
現(xiàn)有的房屋框架大多采用鋼結(jié)構(gòu)或木頭構(gòu)成,其中,鋼結(jié)構(gòu)的重量較重,并且成本較高,然而由于木頭的生長周期較長,從而導(dǎo)致木頭的房屋框架對環(huán)境的破壞較大,同時木頭的重量較大,房屋框架的穩(wěn)定較差。在全球節(jié)能環(huán)保的大趨勢下,竹子由于具有繁殖容易、生長快、成材早及產(chǎn)量高等特點,已經(jīng)大量應(yīng)用于建筑結(jié)構(gòu)中,尤其是在一些多地震地區(qū)或旅游觀光區(qū),因此很有必要設(shè)計出一種新型、綠色環(huán)保的原竹房屋框架體系,同時擁有良好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現(xiàn)有技術(shù)的缺點,提供了一種原竹房屋框架體系,該房屋框架體系以原竹為基礎(chǔ)構(gòu)建而成,安全性及可靠性較高。
為達(dá)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所述的原竹房屋框架體系包括若干原竹框架,其中,各原竹框架平行分布,且各原竹框架均包括第一竹立柱、第二竹立柱、第三竹立柱、第一竹橫梁、第一原竹、第二原竹、第三原竹及第四原竹;
第二竹立柱位于第一竹立柱與第三竹立柱之間,且第二竹立柱的高度大于第一竹立柱的高度及第三竹柱子的高度,第一竹橫梁的一端固定于第一竹立柱的頂部,第一竹橫梁的另一端固定于第三竹立柱的頂部,第一竹橫梁的中部搭接于第二竹立柱上;
第一原竹的一端及第二原竹的一端均搭接于第一竹立柱的頂部,第三原竹的一端及第四原竹的一端均搭接于第三竹立柱的頂部,第一原竹的另一端、第二原竹的另一端、第三原竹的另一端及第四原竹的另一端相連接且搭接于第二竹立柱的頂部;
第一原竹的側(cè)面與第二原竹的側(cè)面相連接,第三原竹的側(cè)面與第四原竹的側(cè)面相連接。
還包括第二竹橫梁,其中,第二竹橫梁的一端與第一竹立柱側(cè)面的中部相連接,第二竹橫梁的另一端與第三竹立柱側(cè)面的中部相連接,第二竹橫梁的中部穿過第二竹立柱側(cè)面的中部相連接。
第一竹立柱包括第五原竹、第六原竹、第七原竹、第八原竹及若干第九原竹及若干第十原竹,其中,第五原竹、第六原竹、第七原竹及第八原竹呈矩形分布,且各第九原竹及各第十原竹均位于第五原竹、第六原竹、第七原竹及第八原竹之間,且各第九原竹位于各第十原竹的上方,第二竹橫梁插入于第九原竹與第十原竹之間;
第一竹橫梁搭接于各第九原竹的頂部,且第二竹橫梁位于第五原竹與第六原竹之間及第七原竹與第八原竹之間,第二竹橫梁位于第七原竹與第八原竹之間;
第一螺栓穿過第六原竹及第七原竹將第六原竹與第七原竹相連接,第二螺栓穿過第五原竹及第八原竹將第五原竹與第八原竹相連接,第三螺栓依次穿過第五原竹及第六原竹將第五原竹與第六原竹相連接,第四螺栓依次穿過第七原竹、各第九原竹及第八原竹將第七原竹、各第九原竹及第八原竹相連接。
第三竹立柱與第二竹立柱的結(jié)構(gòu)相同。
所述第二竹立柱包括第十一原竹、第十二原竹、第十三原竹、第十四原竹、若干第十五原竹、若干第十六原竹及若干第十七原竹,其中,第十五原竹、第十六原竹及第十七原竹自上到下依次分布,各第十五原竹、各第十六原竹及各第十七原竹均位于第十一原竹、第十二原竹、第十三原竹及第十四原竹之間,第二竹橫梁穿過第十一原竹與第十二原竹之間及第十三原竹與第十四原竹之間,第二竹橫梁的中部搭接于各第十七原竹的頂部,各第十六原竹的下端位于第二竹橫梁上,第一竹橫梁搭接于各第十六原竹的頂部,各第十五原竹的底部位于第一竹橫梁上,第一原竹的端部、第二原竹的端部、第三原竹的端部及第四原竹的端部搭接于各第五原竹的頂部;
第五螺栓依次穿過第十一原竹、一部分第十五原竹及第十二原竹將第十一原竹、一部分第十五原竹及第十二原竹相連接,第六螺栓穿過第十二原竹及第十三原竹將第十二原竹與第十三原竹相連接,第七螺栓依次穿過第十三原竹、另一部分第十五原竹及第十四原竹將第十三原竹、另一部分第十五原竹及第十四原竹相連接,第八螺栓穿過第十四原竹及第十一原竹將第十四原竹與第十一原竹相連接。
還包括第一固定板及第二固定板,其中,第一原竹的端部、第二原竹的端部、第三原竹的端部及第四原竹的端部均位于第一固定板與第二固定板之間,且第一原竹的端部、第二原竹的端部、第三原竹的端部、第四原竹的端部、第一固定板及第二固定板通過螺栓相連接。
第一原竹與第二原竹之間、以及第三原竹與第四原竹之間均通過螺栓相連接。
還包括第十八原竹,其中,第十八原竹位于第一竹橫梁上,第十八原竹的一端與第四原竹的端部相連接,第十八原竹的另一端與第二原竹的端部相連接。
第十八原竹與第二原竹之間固定有若干第一支撐原竹及若干第二支撐原竹,且各第一支撐原竹沿豎直方向分布,各第二支撐原竹傾斜分布,且各第一支撐原竹與各第二支撐原竹依次交錯分布。
第十八原竹與第四原竹固定有若干第三支撐原竹及若干第四支撐原竹,且各第四支撐原竹沿豎直方向分布,各第三支撐原竹傾斜分布,且各第三支撐原竹與各第四支撐原竹依次交錯分布。
本發(fā)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發(fā)明所述的原竹房屋框架體系包括若干平行分布的原竹框架,其中,各原竹框架包括第一竹立柱、第二竹立柱、第二竹立柱、第一竹橫梁、第一原竹、第二原竹、第三原竹及第四原竹,第一竹立柱、第二竹立柱及第三竹立柱通過第一竹橫梁相連接,第一原竹、第二原竹、第三原竹及第四原竹組成人字形頂,從而通過原竹實現(xiàn)房屋框架的構(gòu)建,結(jié)構(gòu)簡單,操作方便,整個房屋框架的穩(wěn)定性及可靠性較好,并且重量較輕,抗震能力較強(qiáng)。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其中,1為第一原竹、2為第二原竹、3為第三原竹、4為第四原竹、5為第五原竹、6為第六原竹、7為第七原竹、8為第八原竹、9為第九原竹、10為第十原竹、11為第十一原竹、12為第十二原竹、13為第十三原竹、14為第一支撐原竹、15為第十五原竹、16為第十六原竹、17為第十七原竹、18為第二支撐原竹、19為第三支撐原竹、20為第四支撐原竹、21為第十八原竹。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jié)合附圖對本發(fā)明做進(jìn)一步詳細(xì)描述:
參考圖1,本發(fā)明所述的原竹房屋框架體系包括若干原竹框架,其中,各原竹框架平行分布,且各原竹框架均包括第一竹立柱、第二竹立柱、第三竹立柱、第一竹橫梁、第一原竹1、第二原竹2、第三原竹3及第四原竹4;第二竹立柱位于第一竹立柱與第三竹立柱之間,且第二竹立柱的高度大于第一竹立柱的高度及第三竹柱子的高度,第一竹橫梁的一端固定于第一竹立柱的頂部,第一竹橫梁的另一端固定于第三竹立柱的頂部,第一竹橫梁的中部搭接于第二竹立柱上;第一原竹1的一端及第二原竹2的一端均搭接于第一竹立柱的頂部,第三原竹3的一端及第四原竹4的一端均搭接于第三竹立柱的頂部,第一原竹1的另一端、第二原竹2的另一端、第三原竹3的另一端及第四原竹4的另一端相連接且搭接于第二竹立柱的頂部;第一原竹1的側(cè)面與第二原竹2的側(cè)面相連接,第三原竹3的側(cè)面與第四原竹4的側(cè)面相連接。
本發(fā)明還包括第二竹橫梁,其中,第二竹橫梁的一端插入于第一竹立柱側(cè)面的中部相連接,第二竹橫梁的另一端插入于第三竹立柱側(cè)面的中部相連接,第二竹橫梁的中部穿過第二竹立柱側(cè)面的中部相連接。
第一竹立柱包括第五原竹5、第六原竹6、第七原竹7、第八原竹8及若干第九原竹9及若干第十原竹10,其中,第五原竹5、第六原竹6、第七原竹7及第八原竹8呈矩形分布,且各第九原竹9及各第十原竹10均位于第五原竹5、第六原竹6、第七原竹7及第八原竹8之間,且各第九原竹9位于各第十原竹10的上方,第二竹橫梁插入于第九原竹9與第十原竹10之間;第一竹橫梁搭接于各第九原竹9的頂部,且第二竹橫梁位于第五原竹5與第六原竹6之間及第七原竹7與第八原竹8之間,第二竹橫梁位于第七原竹7與第八原竹8之間;第一螺栓穿過第六原竹6及第七原竹7將第六原竹6與第七原竹7相連接,第二螺栓穿過第五原竹5及第八原竹8將第五原竹5與第八原竹8相連接,第三螺栓依次穿過第五原竹5及第六原竹6將第五原竹5與第六原竹6相連接,第四螺栓依次穿過第七原竹7、各第九原竹9及第八原竹8將第七原竹7、各第九原竹9及第八原竹8相連接。
第三竹立柱與第二竹立柱的結(jié)構(gòu)相同。
所述第二竹立柱包括第十一原竹11、第十二原竹12、第十三原竹13、第十四原竹、若干第十五原竹15、若干第十六原竹16及若干第十七原竹17,其中,第十五原竹15、第十六原竹16及第十七原竹17自上到下依次分布,各第十五原竹15、各第十六原竹16及各第十七原竹17均位于第十一原竹11、第十二原竹12、第十三原竹13及第十四原竹之間,第二竹橫梁穿過第十一原竹11與第十二原竹12之間及第十三原竹13與第十四原竹之間,第二竹橫梁的中部搭接于各第十七原竹17的頂部,各第十六原竹16的下端位于第二竹橫梁上,第一竹橫梁搭接于各第十六原竹16的頂部,各第十五原竹15的底部位于第一竹橫梁上,第一原竹1的端部、第二原竹2的端部、第三原竹3的端部及第四原竹4的端部搭接于各第五原竹5的頂部;第五螺栓依次穿過第十一原竹11、一部分第十五原竹15及第十二原竹12將第十一原竹11、一部分第十五原竹15及第十二原竹12相連接,第六螺栓穿過第十二原竹12及第十三原竹13將第十二原竹12與第十三原竹13相連接,第七螺栓依次穿過第十三原竹13、另一部分第十五原竹15及第十四原竹將第十三原竹13、另一部分第十五原竹15及第十四原竹相連接,第八螺栓穿過第十四原竹及第十一原竹11將第十四原竹與第十一原竹11相連接。
本發(fā)明還包括第一固定板及第二固定板,其中,第一原竹1的端部、第二原竹2的端部、第三原竹3的端部及第四原竹4的端部均位于第一固定板與第二固定板之間,且第一原竹1的端部、第二原竹2的端部、第三原竹3的端部、第四原竹4的端部、第一固定板及第二固定板通過螺栓相連接。
第一原竹1與第二原竹2之間、以及第三原竹3與第四原竹4之間均通過螺栓相連接。
本發(fā)明還包括第十八原竹21,其中,第十八原竹21位于第一竹橫梁上,第十八原竹21的一端與第四原竹4的端部相連接,第十八原竹21的另一端與第二原竹2的端部相連接;第十八原竹21與第二原竹2之間固定有若干第一支撐原竹14及若干第二支撐原竹18,且各第一支撐原竹14沿豎直方向分布,各第二支撐原竹18傾斜分布,且各第一支撐原竹14與各第二支撐原竹18依次交錯分布;第十八原竹21與第四原竹4固定有若干第三支撐原竹19及若干第四支撐原竹20,且各第四支撐原竹20沿豎直方向分布,各第三支撐原竹19傾斜分布,且各第三支撐原竹19與各第四支撐原竹20依次交錯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