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泵車承載結構及混凝土泵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工程機械,具體地,涉及一種泵車承載結構以及混凝土泵車。
【背景技術】
[0002]混凝土泵車工作時泵送系統(tǒng)的泵送油缸交替循環(huán)動作,以一定的頻率和泵送壓力將混凝土泵送到指定澆筑點。這種交替動作使混凝土泵車承受周期性的激勵力,這種激勵通過傳遞作用于臂架系統(tǒng),使得臂架結構承受較大振動應力,產(chǎn)生疲勞裂紋,不僅影響澆注作業(yè),而且會引起臂架結構發(fā)生疲勞破壞。
[0003]泵車臂架系統(tǒng)屬于柔性多體系統(tǒng),結構固有頻率較低,泵送工作時,液壓式雙缸混凝土泵的換向沖擊作用,首先作用于泵車下車副車架部分,副車架與泵車底架支腿系統(tǒng)焊接固聯(lián),因此副車架的受迫振動直接傳遞到底架支腿系統(tǒng),其振動傳遞路徑為:泵送油缸沖擊振動-副車架-底架-回轉及轉臺-臂架系統(tǒng)。當泵送油缸換向工作頻率與臂架結構一階固有頻率接近時,臂架系統(tǒng)發(fā)生共振,振幅較大。
[0004]實踐表明,臂架系統(tǒng)振動主要是由于臂架根部振動激擾產(chǎn)生的,該激擾力是泵送油缸交替工作引起的,因此改變泵送沖擊的傳遞路徑是防止臂架共振的有效途徑。
[0005]目前泵車減少振動的方式主要通過在臂架油缸上增加液壓減振閥,給予臂架油缸一個液壓反力實現(xiàn)振動相位的改變來實現(xiàn)(臂架共振時),但成本較高,且增加了臂架系統(tǒng)重量,因此應用得較少。
【發(fā)明內容】
[0006]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泵車承載結構,該泵車承載結構能夠有效地吸收振動能量,減少臂架系統(tǒng)的振動。
[0007]另外,本發(fā)明的目的還包括提供一種混凝土泵車,該混凝土泵車的泵車承載結構能夠有效地吸收振動能量,減少臂架系統(tǒng)的振動。
[0008]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泵車承載結構,該泵車承載結構包括安裝于車輛的底盤上的副車架,其中,所述副車架包括第一副車架和第二副車架,第一副車架和第二副車架上分別安裝有泵送系統(tǒng)和底架支腿系統(tǒng),該第一副車架和第二副車架通過第一柔性連接件連接。
[0009]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副車架的連接端部容納于所述第二副車架的連接端部并通過所述第一柔性連接件彼此連接。
[0010]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副車架的連接端部包括相互平行設置并且沿所述副車架的長度方向延伸的兩個縱向結構件,第二副車架的連接端部上設置有空腔,所述縱向結構件的連接端部能夠插入到所述第二副車架的連接端部的空腔內,所述第一柔性連接件連接在所述縱向結構件和所述空腔的內壁之間。
[0011]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副車架的縱向結構件插入到所述空腔中的長度大于或等于150mm,所述第一副車架的縱向結構件與所述第二副車架的空腔的內壁在橫向方向上的配合間隔為0-2mm。
[0012]優(yōu)選地,所述第二副車架的連接端部遠離第一副車架的一側設置有通孔,該通孔沿橫向方向延伸。
[0013]優(yōu)選地,所述泵車承載結構還包括連接于所述副車架和所述底架支腿系統(tǒng)之間的支撐件,所述支撐件包括第一支撐件和第二支撐件,所述第一支撐件和所述第二支撐件通過第二柔性連接件連接。
[0014]優(yōu)選地,所述第二支撐件連接于所述第二柔性連接件的一端,并且所述第二柔性連接件的另一端連接有第二連接板以連接于所述第一支撐件的連接端板。
[0015]優(yōu)選地,所述支撐件還包括外環(huán)板,該外環(huán)板套設于所述第一支撐件連接端部和所述第二支撐件的連接端部的外側,所述外環(huán)板與所述第二支撐件彼此固定,并且所述外環(huán)板與所述第一支撐件彼此間隙配合以可以相對滑動。
[0016]優(yōu)選地,所述泵車承載結構還包括設置在所述副車架和所述底盤之間的減振緩沖件。
[0017]另外,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一種混凝土泵車,其中,該混凝土泵車包括以上任意一項方案所述的泵車承載結構。
[0018]通過上述技術方案,通過在泵送系統(tǒng)與底架支腿系統(tǒng)之間的振動能量傳遞路徑上設置柔性連接件,即通過柔性連接件連接副車架的兩部分,從而能夠通過柔性連接件吸引振動能量,降低傳遞到底架支腿系統(tǒng)的振動能量,降低底架支腿系統(tǒng)的承載的臂架系統(tǒng)的振動強度,提高操作的安全性。
[0019]本發(fā)明的其它特征和優(yōu)點將在隨后的【具體實施方式】部分予以詳細說明。
【附圖說明】
[0020]附圖是用來提供對本發(fā)明的進一步理解,并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下面的【具體實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釋本發(fā)明,但并不構成對本發(fā)明的限制。在附圖中:
[0021]圖1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的泵車承載結構安裝于車輛的底盤上的結構示意圖。
[0022]圖2是圖1中的I區(qū)域的放大后的結構圖。
[0023]圖3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的第一副車架的主視圖。
[0024]圖4是圖3所示的第一副車架的俯視圖。
[0025]圖5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的第二副車架的主視圖。
[0026]圖6是圖5所示的第二副車架的俯視圖。
[0027]圖7是根據(jù)本發(fā)明一種【具體實施方式】的第一支撐件的主視圖。
[0028]圖8是圖7所示的第一支撐件的俯視圖。
[0029]圖9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的第二支撐件的主視圖。
[0030]圖10是圖9所示的第二支撐件的俯視圖。
[0031]附圖標記說明
[0032]1底盤2副車架
[0033]3泵送系統(tǒng)4支撐件
[0034]5底架支腿系統(tǒng) 6臂架系統(tǒng)
[0035]21第一副車架22第二副車架
[0036]23第一柔性連接件24通孔
[0037]25第一連接板26支撐件安裝部
[0038]41第一支撐件42第二支撐件
[0039]43第二柔性連接件44外環(huán)板
[0040]45第二連接板46連接端板
【具體實施方式】
[0041]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應當理解的是,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僅用于說明和解釋本發(fā)明,并不用于限制本發(fā)明。
[0042]在本發(fā)明中,在未作相反說明的情況下,使用的方位詞如“前、后”通常是指車輛行駛方向的“前、后”。另外,為了表達方便,使用了“第一”、“第二”等術語區(qū)分相似的部件,但這些術語不應理解為是對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的限定。
[0043]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如圖1和2所示,提供了一種泵車承載結構,該泵車承載結構包括安裝于車輛的底盤1上的副車架2,其中,副車架2包括第一副車架21和第二副車架22,第一副車架21和第二副車架22上分別安裝有泵送系統(tǒng)3和底架支腿系統(tǒng)5,第一副車架21和第二副車架22通過第一柔性連接件23連接。一般地,如圖1所示,泵送系統(tǒng)3可以安裝在位于車輛后部的第一副車架21上,底架支腿系統(tǒng)5可以安裝在車輛前部的第二副車架22上,當然,根據(jù)不同的需求也可以將泵送系統(tǒng)3安裝在車輛的前部并且將底架支腿系統(tǒng)5安裝在車輛的后部,并且也可以是車輛的左部或右部等安裝位置。底架支腿系統(tǒng)5可以將支腿伸出以支撐在工作平臺(如地面)上,提高整車的穩(wěn)定性,并且其上部的轉臺可以支撐臂架系統(tǒng)6或其他機械結構。
[0044]泵送系統(tǒng)3是最主要的振動源,其在工作時通過泵送油缸的交替循環(huán)動作產(chǎn)生振動,并且通過所在副車架2將振動傳遞到底架支腿系統(tǒng)5,繼而傳遞到底架支腿系統(tǒng)5所承載的臂架系統(tǒng)6,引起臂架系統(tǒng)6的振動。在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中,通過在振動的傳遞路徑上設置第一柔性連接件23,即在第一副車架21和第二副車架22之間設置第一柔性連接件23,可以吸收并衰減振動能量,降低傳遞到臂架系統(tǒng)6的振動能量,降低臂架系統(tǒng)6的振動強度。其中,第一柔性連接件23可以有多種形式,可以是金屬或合金材料制成的彈簧(本發(fā)明優(yōu)選地使用彈簧)或簧片,也可以硫化的柔性橡膠實體等,只要是可以有效地吸收振動能量的材料及結構都可以用于本發(fā)明。
[0045]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為了提高第一副車架21與第二副車架22之間連接剛度,第一副車架21的連接端部容納于第二副車架22的連接端部并通過第一柔性連接件23彼此連接。當安裝有該泵車承載結構的車輛轉彎時,底架支腿系統(tǒng)5和泵送系統(tǒng)3由于慣性會產(chǎn)生側向滑移趨向從而帶動第一副車架21和第二副車架22產(chǎn)生側向滑移的趨向,如果僅使用第一柔性連接件23連接,第一柔性連接件23不能提供足夠側向剛度,第一副車架21和第二副車架22可以產(chǎn)生側向滑移;采用以上所述結構,保護底盤1的結構(如構成底盤1的結構件,可以是大梁),可以防止上述情況的發(fā)生。
[0046]另外,第一副車架21的連接端部包括相互平行設置并且沿副車架2的長度方向延伸的兩個縱向結構件(可以通過橫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