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遮陽棚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傘具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它涉及一種遮陽棚。
【背景技術】
[0002]現在市場上的遮陽棚采用折疊式的便于收起,但是這種遮陽棚不適合惡劣天氣進行使用,且在使用的時候,容易出現因為自身重力不夠,或者自身的抗風、抗雪強度不夠,導致出現被刮走或者被壓塌情況出現,嚴重的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安全,并且傳統(tǒng)的遮陽棚采用單個安裝,且進行多個安裝的時候,需要單個的連在一起,不僅浪費材料,也浪費安裝時間。
【實用新型內容】
[0003]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抗風抗雪強度強,且便于拆裝以及可以多個安裝的遮陽棚。
[0004]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遮陽棚,包括立柱和與立柱一體連接的底座,所述立柱上設有定位塊和限位組,所述限位組包括第一限位片和第二限位片,所述立柱上設有縱挑桿,所述縱挑桿包括第一支桿、第二支桿和第三支桿,所述第三支桿一端與第一支桿一端連接,所述第二支桿置于第一支桿和第三支桿之間,所述第一支桿和第三支桿之間朝第二支桿方向成30度到60度夾角,所述第三支桿的另一端上設有卡于第一限位片和第二限位片之間的通過螺釘固定連接的第三限位片,所述第一支桿的另一端套于定位桿上,所述第一支桿一側上設有伸縮桿,所述伸縮桿與第一支桿固定端相對于第一支桿可306度轉動。
[0005]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通過立柱設置成兩個,加上立柱與底座連接,通底座與底面直接固定,并且通過在立柱上設有定位塊和限位組,通過在立柱上設有縱挑桿,所述縱挑桿包括第一支桿、第二支桿和第三支桿,第三支桿一端與第一支桿一端連接,第二支桿置于第一支桿和第三支桿之間,所述第一支桿和第三支桿之間朝第二支桿方向成30度到60度夾角,使得第一支桿和第三支桿形成一個夾角,并且通過第三支桿的另一端上設有卡于第一限位片和第二限位片之間的通過螺釘固定連接的第三限位片,所述第一支桿的另一端套于定位桿上,使得第一支桿和第三支桿與立柱形成了三角形,通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來使得立柱與縱挑桿的穩(wěn)定強度,并且通過第二支桿置于第三支桿和第一支桿之間,起到了支撐的作用,進一步的保證了縱挑桿的強度,并且第三支桿上設有第三限位片卡于第一限位片和第二限位片之間通過螺釘連接,便于拆卸,并且通過第一支桿套于定位桿中,加上第一支桿一側上設有伸縮桿,所述伸縮桿與第一支桿固定端相對于第一支桿可306度轉動,通過伸縮桿的設計,保證了在大雪天或者大風天,能夠將伸縮桿放下,然后通過伸縮桿調節(jié)高度,能夠更好的放置穩(wěn)定,起到了良好的支撐,增強了整體的承重能力,當刮大風下大雨的時候,能夠起到了支撐作用,配合上固定在底面的立柱,使得在受到大雪大風的時候能夠進行良好的承重和穩(wěn)定。
[0006]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第一支桿與定位塊相套端上設有與伸縮桿同側的第一定位座,所述第一支桿與第三支桿連接端上設有與第一定位座同側的第二定位座,所述第一定位座上設有圓柱狀的第一卡位座,所述第二定位座上設有圓柱狀的第二卡位座,所述第一卡位座上套有第一斜頂桿,所述第二卡位座上套有第二斜頂桿,所述第一斜頂桿與第一卡位座通過螺釘連接,所述第二斜頂桿與第二卡位座通過螺釘連接。
[0007]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通過第一支桿與定位塊相套端上設有與伸縮桿同側的第一定位座,第一支桿與第三支桿連接端上設有與第一定位座同側的第二定位座,第一定位座上設有圓柱狀的第一卡位座,第二定位座上設有圓柱狀的第二卡位座,第一卡位座上套有第一斜頂桿,第二卡位座上套有第二斜頂桿,所第一斜頂桿與第一^N立座通過螺釘連接,第二斜頂桿與第二卡位座通過螺釘連接,通過第一定位座和第二定位座上分別設有第一卡位座和第二卡位座,通過第一斜頂桿直接套于第一^位座上通過螺釘連接,通過第一斜頂桿直接套于第一卡位座上通過螺釘連接,保證了連接的可拆卸性,然后通過該連接方式,便于在實際的時候的拆裝。
[0008]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第一斜頂桿與第一卡位座連接端的另一端設有用于固定第一斜頂桿和第二斜頂桿的十字頂,所述第一斜頂桿和第二斜頂桿上設有遮陽布,所述遮陽布一端設有固定在第一斜桿與第一定位座相套端的第一固定條,所述遮陽布設有固定條的相鄰端設有固定在第二斜桿與第二定位座相套端第二固定條。
[0009]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通過十字頂的設計,能夠更好的用于卡于第一斜頂桿和第二斜頂桿,加上另一根立柱上的設置的斜頂桿,能夠使得支架形成一個四方,便于了遮陽布的放置,并且通過在遮陽布上設有第一固定條和第二固定條,能夠保證了遮陽布能夠剛好的固定在第一斜頂桿上和第二斜頂桿上,通過第一固定條和第二固定條的設置使得遮陽布固定更加牢固,避免被風吹走,更加保證了抗風強度。
[0010]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遮陽布邊緣內設有翻邊,所述翻邊內設有鋼絲繩,所述翻邊內設有用于連接鋼絲繩兩端的鎖緊裝置。
[0011 ]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通過在遮陽布邊緣內設有翻邊,通過在翻邊內設置鋼絲繩,可以增加遮陽布的重量,便于遮陽布的固定,通過在翻邊內設有用于連接鋼絲繩兩端的鎖緊裝置,通過鎖緊裝置對鋼絲繩的鎖緊,使得不會出現遮陽布蓬松,便于在使用的過程中,不容易出現遮陽布盛積雪處,也不容易出現刮風出現蓬松部,導致風在內部積蓄,而影響整體抗風強度。
[0012]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鎖緊裝置包括調節(jié)套和置于調節(jié)套兩端的調節(jié)桿,所述調節(jié)桿與調節(jié)套螺紋連接,所述調節(jié)桿與調節(jié)套連接端的另一端與鋼絲繩連接。
[0013]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通過鎖緊裝置包括調節(jié)套和置于調節(jié)套兩端的調節(jié)桿,調節(jié)桿與調節(jié)套螺紋連接,通過旋轉調節(jié)套來調整調節(jié)套于調節(jié)桿之間的連接面積,并且調節(jié)桿與調節(jié)套連接端的另一端與鋼絲繩連接,通過這樣的連接,旋轉進行鎖緊的時候,旋轉增加調節(jié)桿和調節(jié)套的接觸面積,然后帶動著鋼絲收緊,使得遮陽布邊緣呈圓弧狀,保證了遮陽布整體緊繃,不會出現蓬松處,也不會導致風在內部繼續(xù),更好的保證了產品的抗風性,整體緊繃,也容易使得積雪會在積壓一定的程度自動滑落,不容易給予產品帶來損害。
[0014]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第一斜頂桿與十字頂連接端的另一端上設有用于鋼絲卡位的第一固定塊和第二斜頂桿與十字頂連接端的另一端上設有用于鋼絲卡位的第二固定塊。
[0015]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通過鋼絲繩卡位在第一固定塊和第二固定塊,保證了在收緊的時候,能夠有個固定點,便于力的收集,以及保證了遮陽布的收緊的力的固定。
[0016]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第一支桿上還設有與第一定位座相對側的第三定位座,第一支桿上設有與第二定位座相對的第四定位座,所述第三定位座上設有第三卡位座,第四定位座上設有第四卡位座。
[0017]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通過第三定位座和第四定位座的設計,并且第三定為座上設有第三卡位座,第四定位座上設有第四卡位座,通過這樣的設置,三根立柱,就可以搭兩個遮陽棚,以此類推,可以連續(xù)大面積安裝,減少單個安裝的材料浪費問題,并且提高安裝效率。
【附圖說明】
[0018]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種遮陽棚的結構示意圖。
[0019]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種遮陽棚的縱挑桿的俯視示意圖。
[0020]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種遮陽棚的立柱與底座連接示意圖。
[0021]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種遮陽棚的十字頂連接結構示意圖。
[0022]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種遮陽棚的第一斜頂桿結構示意圖。
[0023]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種遮陽棚的鎖緊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24]圖中附圖標記:101、立柱、102、底座;103、定位塊;104、限位組;1041、第一限位片;1042、第二限位片;201、縱挑桿;202、第一支桿;203、第三支桿;204、第二支桿;205、第一定位座;2051、第一^N立座;206、第二定位座;2061、第二卡位座;207、第三定位座;2071、第三卡位座;208、第四定位座;2081、第四卡位座;301、第一斜頂桿;302、第一固定塊;401、第二斜頂桿;501、十字頂;601、遮陽布;602、第二固定條;603、翻邊;701、鎖緊裝置;702調節(jié)套;703、調節(jié)桿;801、鋼絲繩。
【具體實施方式】
[0025]參照圖1至圖6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做進一步說明。
[0026]—種遮陽棚,包括立柱101和與立柱101 —體連接的底座102,所述立柱101上設有定位塊103和限位組104,所述限位組104包括第一限位片1041和第二限位片1042,所述立柱101上設有縱挑桿201,所述縱挑桿201包括第一支桿202、第二支桿204和第三支桿203,所述第三支桿203 —端與第一支桿202 —端連接,所述第二支桿204置于第一支桿202和第三支桿203之間,所述第一支桿202和第三支桿203之間朝第二支桿204方向成30度到60度夾角,所述第三支桿203的另一端上設有卡于第一限位片1041和第二限位片1042之間的通過螺釘固定連接的第三限位片,所述第一支桿202的另一端套于定位桿上,所述第一支桿202 —側上設有伸縮桿,所述伸縮桿與第一支桿202固定端相對于第一支桿202可306度轉動。
[0027]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通過立柱101設置成兩個,加上立柱101與底座102連接,通底座102與底面直接固定,并且通過在立柱101上設有定位塊103和限位組104,通過在立柱101上設有縱挑桿201,所述縱挑桿201包括第一支桿202、第二支桿204和第三支桿203,第三支桿203 —端與第一支桿202 —端連接,第二支桿204置于第一支桿202和第三支桿203之間,所述第一支桿202和第三支桿203之間朝第二支桿204方向成30度到60度夾角,使得第一支桿202和第三支桿203形成一個夾角,并且通過第三支桿203的另一端上設有卡于第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