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把手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域:
本發(fā)明有涉及一種把手裝置,尤其是指一種裝設于配電盤收納箱箱門上的把手裝置。
在以往配電盤收納箱箱門上均設置有配有鎖頭的把手裝置,此種裝置的把手裝置在日本第2898588號等發(fā)明專利案中已述及。其把手裝置如
圖10所示,包括有裝設有箱門的箱體100與把手110。把手110包括有把手本體111,設置在把手本體111后端的旋轉(zhuǎn)軸112,設置在把手本體111前端的鎖頭113,以及設置在鎖頭113前端、可以自由旋轉(zhuǎn)的按壓鈕114。此種把手裝置在設置于箱體100上收納凹部101內(nèi)的底面處,并插有可以自由旋轉(zhuǎn)的旋轉(zhuǎn)軸112,而把手110收納在箱體100的收納凹部101中,把手的上方側(cè)可以自由升起。
在使用此種把手裝置時,使用者僅將鑰匙插入鎖頭113中旋轉(zhuǎn)即可達到鎖頭113的鎖合與開啟動作。當設置在把手本體111鎖頭113下方的作動板113a朝后方側(cè)作動時,按壓鈕114便可以轉(zhuǎn)動。當按壓按壓鈕114時,箱體100上的卡合用凹部121與按壓鈕114的卡合部122便會分開,圖10是此種狀態(tài)的示意圖。在把手本體111與旋轉(zhuǎn)軸112的連接處設置有一彈簧115,利用彈簧115的彈力使把手110的前端側(cè)可以從箱體100的收納凹部101朝上方升起。通過操作升起的把手110,把手110與裝設有箱門的箱體100便可以作相對的旋轉(zhuǎn)動作,通過此一動作,旋轉(zhuǎn)軸112的后端便可與固定板狀的卡合金屬120一起作旋轉(zhuǎn)動作。由此,配電盤收納箱等的本體部(圖中未示)與卡合金屬120便會解除卡合的狀態(tài)。依上述的動作,若用鑰匙插入設置有按壓鈕114的鎖頭113中,并在操作前端部升起把手110的情況下,便可防止由箱體100處升起的把手110撞到手的情形發(fā)生。
日本第2898588號發(fā)明專利的目的在于以彈簧115彈力的反作用力可使得按壓鈕114的卡合部122停止旋轉(zhuǎn),因箱體100的卡合用凹部121需形成有解除卡合情形的解除線,也就是說這種發(fā)明的把手裝置,其按壓鈕114的旋轉(zhuǎn)軸116位置與箱體100的卡合用凹部121位置位于同一條線s之上,故按壓鈕114的卡合部122可朝彈簧115的反作用力方向即旋轉(zhuǎn)軸116的水平方向動作。當把手回到卡合位置時,彈簧的反作用力便會迫使按壓鈕旋轉(zhuǎn),使得卡合部122與卡合用凹部121可以再度卡合,如此,把手110便可以確實收納于收納于箱體100中的收納凹部101中而進行可靠的卡合。
由于按壓鈕114的旋轉(zhuǎn)軸116與箱體100的卡合用凹部121位置設置在同一條線s上,故設置于按壓鈕114按壓片114a后方的卡合部122與箱體100的卡合用凹部121必須要有相對應的配位關系。而把手本體111前方的按壓片114a上設有突起。
另外,為了可以進行把手開閉的操作,把手110的把手整體的長度L1也需要有所限制。為此,上述把手裝置的按壓鈕114必須定位設置在把手110前端的限定位置上。在此一把手裝置上,把手110的前端按壓片114a的位置處形成有突起。含有按壓片114a的把手整體長度為L1。但由于薄片狀的按壓片114a為旋轉(zhuǎn)作動的組件,在開閉操作時會產(chǎn)生樞轉(zhuǎn)的動作,故實際上位含有按壓片114a的部分也就是把手本體111本身的長度L2,才是把手的長度。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把手裝置,其即使彈簧的反作用力作用也不會解除把手與箱體間的卡合,同時提供一種更能穩(wěn)固握持的把手長度,以進行把手的開閉動作。
又本發(fā)明的其它目的在于,利用按壓鈕可使把手與箱體可靠且順暢地進行卡合與開啟,且利用鎖頭進行可靠的鎖合。
本發(fā)明的把手裝置,其特點在于它裝設在箱體上,可利用把手后端為中心升起與旋動,其中在把手的前端設置有卡合塊,在箱體上設置有可與卡合塊相卡合的卡合部,所述卡合塊位于容置部中以進行前進與卡合部卡合,后退與卡合部解除卡合的相對配位位置,所述卡合塊搭配卡合用彈簧以壓迫卡合塊可以向前移動,所述把手前端上方設置有可以自由樞轉(zhuǎn)的按壓鈕,此按壓鈕具有可迫使卡合塊移動的作動部,通過按壓按壓鈕使作動部旋轉(zhuǎn)而壓迫卡合塊使其可克服卡合用彈簧的彈力而移向后退位置上。
如上所述的把手裝置,其特點在于把手上設置有鎖頭,此鎖頭在上鎖時,卡合塊位于前進位置上而不能后退,在解鎖時,卡合塊便可在前進與后退位置間移動,卡合塊的前端形成有與卡合部相卡合的前端卡合部,把手的本體前端具備有可收納按壓鈕、卡合塊與鎖頭的收納部,此收納部的前端面為開放狀,以使位于前端面的按壓鈕與前端卡合部可以外露于收納部外。
如上所述的把手裝置,其特點在于卡合塊與鎖頭之間增設有連接部,此連接部在鎖頭上鎖狀態(tài)時位于前進位置,在鎖頭解鎖狀態(tài)時位于后退位置,并可伴隨鎖頭的作動而移動,連接部與卡合塊之間配置有上述的卡合用彈簧,以便卡合塊可因卡合用彈簧的彈力而位于前進的方向,當連接部在后退位置時,卡合塊便可以克服卡合用彈簧的彈力而向后退,當連接部在前進位置時,連接部與卡合塊的距離很小,卡合塊無法向后退方向移動。
如上所述,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即使彈簧的作用也不會解除把手與箱體卡合的動作,同時具有更加穩(wěn)固握持的把手長度以方便把手開閉動作的把手裝置。
以下結(jié)合附圖進一步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shù)特點及目的。
附圖簡要說明圖1是本發(fā)明實施例的俯視圖。
圖2是圖1的右視圖。
圖3是圖1的Ⅲ-Ⅲ線剖視圖。
圖4是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主視圖。
圖5是圖3把手前端的放大示意圖。
圖6a是圖3把手前端上鎖狀態(tài)的放大示意圖。
圖6b是圖3把手前端按壓按壓鈕狀態(tài)的放大示意圖。
圖7a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按壓鈕的俯視圖。
圖7b是圖7a的剖視圖。
圖7c是圖7a的側(cè)視圖。
圖8a是本發(fā)明卡合塊的俯視圖。
圖8b是圖8a的剖視圖。
圖8c是圖8a的側(cè)視圖。
圖8d是圖8a的主視圖。
圖9a是本發(fā)明上鎖狀態(tài)時,卡合塊與連接部的位置關系示意圖。
圖9b是本發(fā)明解鎖狀態(tài)時,卡合塊與連接部的位置關系示意圖。
圖10是傳統(tǒng)把手裝置的剖面圖。
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俯視圖,圖2為圖1的右視圖,而圖3為圖1的Ⅲ-Ⅲ線剖視圖。
本發(fā)明的把手裝置包括有箱體1,把手2,鎖頭5,及卡合機構(gòu)6。在箱體1的上方設置有把手收納凹部1 1,此把手收納凹部11用以收納把手之用,其位于箱體1的上方,且中央部位呈四角形的下凹,而上方側(cè)為開口的凹部。
在把手收納凹部11內(nèi),底面的后端側(cè)形成有供連接軸穿設的穿通孔12。連接軸4可穿插于穿通孔12中,并可以在穿通孔12中旋轉(zhuǎn)。
箱體1的周圍填設有防水填料14后,在配電盤收納箱的門(圖中未示)上所穿設的孔洞中置入把手收納凹部11。如此,在門孔周圍設置有防水填料14的狀態(tài)下,在安裝部13上安裝固定金屬13a與螺栓13b以將把手收納凹部11固定于箱門上。
把手2與把手本體3,把手本體與箱體1間連接有所述的連接軸4。把手本體3利用連接軸4的軸針43作為旋轉(zhuǎn)軸以進行旋轉(zhuǎn)動作升起、降下;而在把手本體3的后端側(cè)連接有連接軸4,圖3顯示出兩種狀態(tài)。當把手本體3旋轉(zhuǎn)升起時,把手本體3會形成如圖示般朝斜上方升起的立起狀態(tài)而停止。此連接軸4設置在箱體1上用以使把手2與箱體1可以作相互的運動。
在把手本體3的前端形成有可收納鎖頭5與卡合裝置6于其中的收納部31。此一收納部31較把手本體3的中央部位的下方要為突出,以便于在握持把手2時手不會從把手2上滑開,從而具有更佳的握持效果。
在連接軸4與把手本體3的上述軸部軸針43旋轉(zhuǎn)處上,設置有可使把手本體3的前端側(cè)從箱體1處升起的彈簧44。此彈簧44為一回圈,并由回圈的兩端延伸出兩較長的彈簧腳。彈簧44的回圈部中貫穿有連接軸4的軸針43,而彈簧44的兩彈簧腳中其中一只壓設在把手本體3后端,另一只插設在連接軸4之上。
在連接軸4的下方設置有卡合金屬20,此卡合金屬20可以裝設在箱門框的卡合處(圖中未示),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卡合其上。故在當握持升起的把手2并加以旋轉(zhuǎn)時,連接軸4會跟著旋轉(zhuǎn),而帶動卡合金屬與箱門框中的卡合處解除卡合,因此箱門便可與箱門框脫離。
鎖頭5由圓柱型鎖所構(gòu)成,并裝設在把手本體3的前端部位。此鎖頭5可用鑰匙插入圓柱型鎖中進行上鎖與解鎖的動作。鎖頭5的下方設置有使連接部作動的動作部51,通過上鎖時鑰匙的轉(zhuǎn)動,使得鎖頭5轉(zhuǎn)動而讓動作部51向前方前端方向轉(zhuǎn)動。另一方面,當解鎖時,通過鑰匙向反方向旋轉(zhuǎn),使動作部51朝后退方向后端方向轉(zhuǎn)動。此一鎖頭裝置可以為圓柱型的傳統(tǒng)鎖頭或電子式鎖頭。
再對卡合裝置加以詳細說明??ê涎b置6在卡合狀態(tài)時,把手2與箱體1處于隨時可解除卡合的卡合狀態(tài)??ê涎b置6包括有卡合塊7,作為卡合用彈簧的回圈式彈簧71,連接部8,以及按壓鈕9。這些構(gòu)成卡合裝置6的各構(gòu)件7、71、8、9與鎖頭5一起配位裝設在把手本體3的收納部31之中。此收納部31在其上面、下面與左右側(cè)面形成有4個壁面,且前端為開放狀態(tài)。在此實施例中,為使按壓鈕9可配位設置在把手2的最前端,在收納部31上面的最前端形成開放的狀態(tài),以使按壓鈕9可以配位設置在收納部31的前端且外露于外面(參看圖4)。露出部分之后端為圓柱狀的鎖頭5。
現(xiàn)在請參看圖4至6,在此就按壓鈕9加以詳細說明。按壓鈕9利用樞軸91裝設于把手本體2上,并可以自由旋轉(zhuǎn)。樞軸91裝設于收納部31前端的左右側(cè)面上,此樞軸91的軸芯部位位于按壓鈕9后端中,而按壓鈕9的前端便可以后端為中心作樞轉(zhuǎn)動作。在此按壓鈕9的上方設置有供使用者按壓的按壓面9a,此按壓面9a外露于收納部31前端部位的開放部中。按壓鈕9前端向下延伸,形成有一可使卡合塊7移動的作動部92。此作動部92在使用者按壓按壓鈕9的上方時會朝后方移動,正確地說是按壓鈕9前端朝下方、后方作樞轉(zhuǎn)運動。在此實施例中,如圖4所示,其作動部92由按壓鈕9前端向下延伸而出,而其中央部位安置卡合塊7的前端卡合部72并使其外露。整體而言,收納部31的前端開放部設置有按壓鈕9及卡合塊7,并在其中藏設有鎖頭5,以防止不當?shù)牟僮魇褂谩?br>
卡合塊7如圖4、5、8所示,具備有前端卡合部72,承受上述作動部92所施力的受動部73,以及承受回圈式卡合用彈簧71所施力的彈力承受部74。在此實施例中,彈力承受部74形成有可以容置回圈式卡合用彈簧71前端部位的凹部,而此彈力承受部74的左右兩側(cè)形成有可受鎖頭5鎖合限制的被限制部76。
卡合塊7設置在把手2內(nèi)收納部31內(nèi),并可進行前后作動。為可使卡合塊7進行穩(wěn)定的作前后方向的移動,在卡合塊7的后端形成被容置部75。
在此實施例中,卡合塊7的前端中央形成有前端卡合部72,此前端卡合部72的后方側(cè)形成有被限制部76與彈力承受部74。被容置部75為卡合塊7的左右兩側(cè)朝后端延伸而出的一對延伸塊。
前端卡合部72可與形成于箱體1的把手收納凹部11前端部位的卡合部15相卡合,從而使把手2保持收納的狀態(tài)。在此實施例中,前端卡合部72的凸部與卡合部15的凹部相卡合,若其凹凸的形態(tài)互換,亦可達到相同的卡合效果??ê蠅K7在把手2保持卡合狀態(tài)時,卡合用彈簧71會相對向后退。在后退后,卡合塊7便會相對于卡合用彈簧71后退的力而向前進,因而使前端卡合部72與卡合部15作卡合的動作。另一方面,即使對把手2施以一使其升起的力量時,前端卡合部72與卡合部15也不會解除卡合的狀態(tài)。為了達到此一功效,前端卡合部72的下方與卡合部15的上方為斜面構(gòu)造,而前端卡合部72的上面與卡合部15為非斜面構(gòu)造。
延設在卡合塊7后方的被容置部75如圖5所示,在鎖頭5與按壓鈕9的間設有分隔按壓鈕9與鎖頭5的區(qū)面壁16,此區(qū)面壁16的兩側(cè)延伸到鎖頭5的左右兩側(cè)。因此卡合塊7設置在收納部31的下方中并可作前后方向的滑移,而被容置部75位于區(qū)面壁16之下,且其無法向上樞轉(zhuǎn)。也就是說,在此實施例中,區(qū)面壁16的下方僅是由可讓卡合塊7作前后方向移動的容置部16a所構(gòu)成。
連接部8如圖3、5、9所示,其是將鎖頭5的上鎖、解鎖的動作傳遞至卡合塊7的構(gòu)件,其會伴隨著上鎖、解鎖的動作而作前進、后退。在此實施例中,形成有可使鎖頭5的動作部51旋轉(zhuǎn)且容置鎖頭5動作部51于其中的長孔81,隨著鎖頭5的旋轉(zhuǎn),動作部51會以圓形運動在長孔81內(nèi)滑動,而使連接部8向前移動(參看圖9a)。在解鎖時,連接部8會以相反的方向向后運動(參看圖 9b)。在此實施例中,連接部8可與鎖頭5部分為分開或一體成型的設計均可,以達到將鎖頭5的動作傳遞給卡合塊7。
此連接部8的前端連接有被限制部76與阻止被限制部76后退動作的限制部82。為使所述卡合用彈簧71的彈力承受部74間可以得到正確的配位,在連接部8的前端設置有彈簧支撐部83。在此實施例中,卡合用彈簧71為回圈式彈簧,而彈簧支撐部83是使此種彈簧插入其中的構(gòu)件。
再對此把手的操作方法加以詳細說明。
首先就上鎖的狀態(tài)加以說明。上鎖時,鎖頭5的動作部51會向前移動,而連接部8也相對到達前進位置上(參看圖6a及圖9a)。在此,已前進的連接部8的限制部82與卡合塊7的被限制部76相接,使卡合塊7也固定于前進位置上,而使得前端卡合部72與箱體1的卡合部15呈卡合的狀態(tài)。在此種狀態(tài)下,即使按壓按壓鈕9,因為鎖頭5上鎖限制的關系,卡合塊7也無法后退,因此把手2無法升起。
此鎖頭5在解鎖時,鎖頭5的動作部51會后退,連接部8也會跟著后退(如圖5,圖9b所示)。通過此一后退動作,連接部8的限制部82與卡合塊7的被限制部76便會分開,因此卡合塊7可向后移動。但是因為卡合用彈簧71作用一彈力于卡合塊7上,故卡合塊7依然會保持前進狀態(tài),從而與箱體1的卡合部15保持卡合的狀態(tài)。
上述的卡合狀態(tài)如圖6b所示,當按壓按壓鈕9時,其作動部92朝后方移動,卡合塊7的受動部73朝后方擠壓。由此,卡合塊7便克服卡合用彈簧71的彈力而后退。結(jié)果,前端卡合部72與箱體1的卡合部15分離,且由于彈簧44的作用,把手2會升起。升起的把手2可利用樞轉(zhuǎn)而帶動卡合金屬20與門框的卡合處(圖中未示)的分離,從而箱門便可開啟。而在把手2樞轉(zhuǎn)時,把手2具備有優(yōu)良的握持效果。
在此,在把手2本體的前端形成有收納按壓鈕9、卡合塊7與鎖頭5的收納部31,而收納部31全體均可作為把手握持用的部分,故可以增強把手2的穩(wěn)固握持效果。此收納部31的前端面為開放狀,按壓鈕9的前端面與前端卡合部72外露于收納部31的前端,使得把手整體的長度與握持效果可以有效的提升。在此一實施例中,收納部31的左右側(cè)包覆按壓鈕9,雖使可活動的按壓鈕9從收納部31突出,但其不安定狀態(tài)的握持條件卻可因此而被消除。
當把手2倒置時,把手2也可克服彈簧44的彈力而向下方樞轉(zhuǎn)。這樣,此卡合塊7的前端卡合部72下方與卡合部15的上方成為一斜面,當卡合塊7克服了卡合用彈簧71的彈力后退時,前端卡合部72依然和卡合部15處于卡合狀態(tài)。
這時,若按壓鈕9與卡合塊7為一體成型時,因為彈簧44的作用,前端卡合部72與卡合部15便可解除卡合的狀態(tài)。由于在本發(fā)明的把手中,按壓鈕9與卡合塊7為不同的構(gòu)件,故本發(fā)明前端卡合部72與卡合部15的卡合狀態(tài)并不會解除。再詳細一點地說,彈簧44對把手2全體施以一使其升起的彈力,而這彈力由前端卡合部72與卡合部15的間卡合的狀況而抵銷??ê蠅K7后端側(cè)的被容置部75位于區(qū)面壁16的下方朝后方延伸而無法朝上方樞轉(zhuǎn)。在此實施例中,在區(qū)面壁16的下方設置有卡合塊7的被容置部75,可阻止卡合塊7的樞轉(zhuǎn)。因此,卡合塊7無法旋轉(zhuǎn),前端卡合部72與卡合部15也不會解除卡合。
本發(fā)明的按壓鈕9為旋轉(zhuǎn)式,利用此一旋轉(zhuǎn)動作可使卡合塊7朝后方移動,無疑,按壓按壓鈕9可使卡合塊7向后退,而使得卡合塊7與卡合部15成為可靠的解除卡合狀態(tài)。換句話說,按壓鈕9的后端設有支軸而使得前端可作上下樞轉(zhuǎn)的動作,而按壓鈕9前端側(cè)向下延伸,形成可迫使卡合塊7移動的作動部92。由此,當按壓按壓鈕9上方使其樞轉(zhuǎn)時,前端下方的作動部92便會朝后方移動以壓迫卡合塊7移動。因此,即使把手因為長期使用而產(chǎn)生生銹的情形時,依然可以通過按壓按壓鈕9而使得卡合塊7向后方移動。
本發(fā)明的實施形態(tài)并不限于上述的形態(tài),例如實施在沒有設置鎖頭5的把手場合,或者是把手可以升起后、但卻不能旋轉(zhuǎn)的場合中均可實施本發(fā)明的理念。按壓鈕9配位設置在把手2的最前端以使把手長度可以達到可靠方便握持的長度,或者按壓鈕可配位設置在把手2的前端而非最前端的位置均可。
本發(fā)明的第二、三實施例為第一實施例的變形例,利用按壓鈕,可使得把手與箱體可靠且圓滑的進行卡合與解除卡合的動作。另外,利用鎖頭可使得把手具有上鎖與解鎖的功效。特別是在第二實施例中,由于在把手的本體前端形成有可收納按壓鈕、卡合塊與鎖頭的收納部,故使把手具有更具穩(wěn)固握持的長度。在第三實施例中,在卡合塊與鎖頭間設有一連接部,可使得卡合塊與鎖頭的位置分隔開來,且利用連接部來達到上鎖與解鎖之時,可將鎖頭動作可靠地傳遞至卡合塊。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把手裝置,其特征在于它裝設于箱體(1)上,可以利用把手(2)后端為中心升起與旋動,其中在把手(2)的前端設置有卡合塊(7),在箱體(1)上設置有可與卡合塊(7)相卡合的卡合部(15),所述卡合塊(7)位于容置部(16)中以進行前進與卡合部(15)卡合,后退與卡合部(15)解除卡合的相對配位位置,所述卡合塊(7)搭配卡合用彈簧(71)以壓迫卡合塊(7)可以向前移動,所述把手(2)前端上方設置有可以自由樞轉(zhuǎn)的按壓鈕(9),此按壓鈕(9)具有可迫使卡合塊(7)移動的作動部(92),通過按壓按壓鈕(9)使作動部(92)旋轉(zhuǎn)而壓迫卡合塊(7)使其可克服卡合用彈簧(71)的彈力而移向后退位置上。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之把手裝置,其特征在于把手(2)上設置有鎖頭(5),此鎖頭(5)在上鎖時,卡合塊(7)位于前進位置上而不能后退,在解鎖時,卡合塊(7)便可在前進與后退位置間移動,卡合塊(7)的前端形成有與卡合部(15)相卡合的前端卡合部(72),把手(2)的本體(3)前端具備有可收納按壓鈕(9)、卡合塊(7)與鎖頭(5)的收納部(31),此收納部(31)的前端面為開放狀,以使位于前端面的按壓鈕(9)與前端卡合部(72)可以外露于收納部(31)外。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所述之把手裝置,其特征在于卡合塊(7)與鎖頭(5)之間增設有連接部(8),此連接部(8)在鎖頭(5)上鎖狀態(tài)時位于前進位置,在鎖頭(5)解鎖狀態(tài)時位于后退位置,并可伴隨鎖頭(5)的作動而移動,連接部(8)與卡合塊(7)之間配置有上述的卡合用彈簧(71),以使卡合塊(7)可因卡合用彈簧(71)的彈力而位于前進的方向,當連接部(8)在后退位置時,卡合塊(7)便可以克服卡合用彈簧(71)的彈力而向后退,當連接部(8)在前進位置時,連接部(8)與卡合塊(7)的距離很小,卡合塊(7)無法向后退方向移動。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的把手裝置,在可利用彈簧升起的把手前端的收納部中設有按壓鈕以及卡合塊,并設有卡合用彈簧、連接部以及鎖頭。鎖頭在解除鎖合狀態(tài)時,為使連接后退,按壓按壓鈕就使卡合用彈簧作用于卡合塊而使卡合塊后退。如此,卡合塊與箱體的卡合部便會分離而解除卡合狀態(tài),而把手會因為彈簧的彈力作用而升起;在鎖合狀態(tài)時,即使連接部向后退,卡合塊也無法后退,把手無法升起。本裝置可裝設在配電盤收納箱箱門上,即使彈簧作用也不會解除手與箱體卡合動作,具有更穩(wěn)固握持的把手長度以方便把手開閉。
文檔編號E05B5/00GK1296109SQ0010535
公開日2001年5月23日 申請日期2000年3月30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1999年11月10日
發(fā)明者星本康雄 申請人:星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