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观看视频网站,亚洲熟妇色自偷自拍另类,啪啪伊人网,中文字幕第13亚洲另类,中文成人久久久久影院免费观看 ,精品人妻人人做人人爽,亚洲a视频

車輛的座椅斜靠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2119090閱讀:291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車輛的座椅斜靠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申請涉及一種車輛的座椅斜靠裝置,用來相對作為座椅面的座椅襯墊可旋轉地安裝作為靠背的座椅靠背。
背景技術
這種類型的車輛座椅斜靠裝置(seat recliner)包括一個框架,例如,將其安裝在座椅襯墊側面的底板上。座椅斜靠裝置包括一個安裝在座椅靠背的臂板上的蓋子。將框架和蓋子制成可相對彼此旋轉??蚣苌湘i緊件的外齒輪(齒)與蓋子內圓周表面上的內齒輪接合(即嚙合)。這種接合避免了框架和蓋子之間的相對旋轉,從而將座椅靠背以一給定角度支撐在適當的位置上。有關此內容可參考例如日本待審專利公開號2002-10847和2002-291563。
在該框架中,在內齒輪的附近設有樞軸和導向裝置。鎖緊件設有一有槽軸承,該軸承可滑動地與樞軸接合。該鎖緊件設有一弧形的支承面,該支承面可滑動地抵靠在導向裝置的導向表面上并且與該軸承共軸。該導向表面從內齒輪的附近朝向內齒輪的內部而形成與樞軸共軸的一弧形。該內齒輪的內部包括一凸輪盤,其用于向外驅動鎖緊件,從而使外齒輪和內齒輪相互接合。
然而,在座椅斜靠裝置中,力從內齒輪沿一對角(diagonal)向內的方向通過鎖緊件作用在導向表面上。此作用使力從內齒輪沿著內齒輪延伸的弧線的切線方向并朝該弧線的中心,即朝內齒輪的內側向內延伸從而作用在鎖緊件上。沿切線方向的該力可與從導向表面上來的反作用力平衡。然而,該向內的力不能僅由在導向表面和被壓在該導向表面上的固定表面之間的摩擦力來平衡。因此,向內壓凸輪盤的力不可避免地出現了。
凸輪盤和鎖緊件以線接觸的方式來進行接觸。在向內力的作用下,凸輪盤和鎖緊件在接觸部分發(fā)生很大的彈性變形。該彈性變形減小了在內齒輪和外齒輪之間的接合深度,而且降低了可歸因于該接合的耦合強度。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用于車輛的座椅斜靠裝置,該座椅斜靠裝置能增強蓋子的內齒輪和鎖緊件的齒之間的耦合強度。
本發(fā)明的座椅斜靠裝置具有以下特征。該座椅斜靠裝置包括一安裝在第一座椅件上的基座。該座椅斜靠裝置包括一安裝在第二座椅件上的齒輪,其能夠相對基座旋轉。該齒輪具有沿其一圓周表面的第一齒。該座椅斜靠裝置包括一在第一齒內部可運動的鎖緊件。該鎖緊件具有可與第一齒接合的第二齒。該座椅斜靠裝置包括一用于在第一和第二座椅件之間建立一角度的凸輪,將其設計成使鎖緊件旋轉從而使第一和第二齒彼此接合。該座椅斜靠裝置包括一在該基座上的導向裝置,其具有一用于可滑動地導向鎖緊件的導向表面,從而使第一和第二齒彼此接合。該導向裝置從第一齒的附近向凸輪的附近徑向延伸。該導向裝置在相對于第一齒的接近側和鎖緊件之間形成了一個間隙。
可優(yōu)選的是,在距離導向裝置的最遠位置上,一作用線垂直于鎖緊件的第二齒的齒輪表面。該間隙在該作用線與導向裝置的相交位置之內沿徑向延伸。
可優(yōu)選的是,鎖緊件在基座上由一樞軸可旋轉地支撐。該鎖緊件具有一弧形外圓周部。該外圓周部由該導向裝置的導向表面可滑動地支撐,從而使第一和第二齒彼此接合。
可優(yōu)選的是,該鎖緊件由一對彼此平行的導向裝置的導向表面可滑動地支撐,從而使第一和第二齒彼此接合。該鎖緊件和導向裝置之一具有一凹進處。
可優(yōu)選的是,該間隙從該第一齒的附近徑向向內延伸。該導向裝置在其相對于第一齒的接近側設有一端部。該間隙在該端部和彼此相對的該鎖緊件的一外圓周表面之間設有一間隙部。該間隙部窄于另一個間隙部。
可優(yōu)選的是,該導向裝置的端部設有一可抵靠在鎖緊件上的端部表面。該端部表面相對于由該導向表面引導的鎖緊件的運動方向徑向向外傾斜。
可優(yōu)選的是,該基座在該第一齒附近設有一樞軸。在該樞軸和該導向裝置之間設有該鎖緊件的該第二齒。該樞軸起到該鎖緊件的一個杠桿支點的作用。
可優(yōu)選的是,在距離導向裝置的最遠位置上,一作用線垂直于該鎖緊件的一第二齒的齒輪表面。該間隙從該第一齒附近向該作用線與導向裝置的相交位置徑向向內延伸。


圖1為第一實施例中車輛座椅斜靠裝置的重要部件的正視圖;圖2為沿圖1中II-II線剖開的座椅斜靠裝置的橫截面視圖;圖3為沿圖1中III-III線剖開的座椅斜靠裝置的橫截面視圖;圖4為圖1中鎖緊件的放大正視圖;圖5為圖4中點劃線圍出部分的放大視圖;圖6為圖1中座椅斜靠裝置的重要部件的分解立體圖;圖7為圖1中座椅斜靠裝置的正視圖;圖8為沿圖7中VIII-VIII線剖開的座椅斜靠裝置的截面視圖;圖9為沿圖8中箭頭IX-IX所示觀察點觀察的座椅斜靠裝置的視圖;圖10為說明在圖1座椅斜靠裝置中,從內齒輪作用在鎖緊件上力的視圖,其中d1代表輸入的方向;圖11為說明從圖1中座椅斜靠裝置的內齒輪作用在鎖緊件上力的另一個視圖;圖12為第二個實施例中座椅斜靠裝置的主要部件的分解立體圖;圖13為圖12中座椅斜靠裝置的主要部件的正視圖;圖14為圖12所示的框架的正視圖;圖15為圖12所示的蓋子的正視圖;圖16為第三個實施例中車輛座椅斜靠裝置的主要部件的前方示意圖;圖17為圖16中鎖緊件的放大的前方示意圖;
圖18為說明在圖16座椅斜靠裝置中,從內齒輪作用在鎖緊件上力的視圖,其中d1代表輸入的方向;圖19為說明在圖16座椅斜靠裝置中,從內齒輪作用在鎖緊件上力的另一個視圖;圖20為另一個實施例中座椅斜靠裝置的主要部件的正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1至20以例子的方式對本發(fā)明的實施例進行描述。
(第一個實施例)結合附圖1至11對第一個實施例的車輛座椅斜靠裝置E1進行描述。座椅斜靠裝置E1包括蓋子60,將該蓋子裝配到框架10的圓形凹槽14的內表面上。蓋子60沿著凹槽14的內圓周面可共軸地旋轉。座椅斜靠裝置E1包括可回轉或可樞轉的鎖緊件20和可旋轉的凸輪盤或凸輪40。件20、40都沿軸向方向設置在框架10和蓋子60之間。
蓋子60包括沿其內圓周面在兩個相對位置上的內齒輪61。將鎖緊件20安裝在框架20的兩個位置上,以便繞樞軸16旋轉。鎖緊件20包括外齒輪(齒)21,該外齒輪面對各內齒輪61而設置。外齒輪(齒)21可與內齒輪61相嚙合。凸輪盤40可繞其旋轉中心的孔42沿第一方向或逆時針方向樞軸地旋轉。該旋轉使凸輪盤40沿徑向向外的方向推動兩個鎖緊件20中的每一個,并使外齒輪21與內齒輪61相嚙合。凸輪盤40沿相反方向或順時針方向的旋轉將釋放這種嚙合。
如圖7所示,將框架10和蓋子60中的一個連接到座椅墊150上,而將另一個連接到座椅靠背160上。鎖緊件20的外齒輪21與內齒輪61的嚙合允許座椅靠背160相對于座椅墊150以一給定的角度固定。在本實施例中,將框架10沿橫向方向設置或固定到座椅墊150的左和右兩端。將蓋子60沿橫向方向固定到座椅靠背160的左和右兩端。將在左和右側的操作桿30通過下面將詳述的細齒部(聯軸節(jié))32連接到管狀軸50上。如圖2和3所示,將操作桿30壓入到凸輪盤40的孔42中以便固定。操作桿30包括細齒部32和34,用于從和向外界傳輸扭矩。將細齒部32和34壓入到凸輪盤40的孔42中,并使細齒部32和34的角度位置與框架10相一致。細齒部32和位于軸50的內表面上的細齒部(聯軸節(jié))51相接合。細齒部34和位于操作杠桿31的連接孔中的細齒部35相接合。細齒部32和34沿著圓周方向具有相同的形狀以及凸起和凹槽的位置。
在圖1中,鎖緊件20包括鎖緊凸輪表面41,其沿著框架10的圓周方向以180度彼此間隔成角度地設置。凸輪表面41相對凸輪盤40的孔(旋轉軸)42的旋轉中心以180度彼此間隔成角度地設置。將凸輪盤40設置在與線L1大體垂直的線L2上,線L1將凸輪表面41彼此連接。凸輪盤40包括限制性外圓周表面45,該表面相對孔42的旋轉中心以180度彼此間隔成角度地設置??蚣?0包括第一導向突起(導向裝置)11A(將在下面詳述),將其設置在與線L3大體垂直的線L4上,線L3連接鎖緊件20的凸輪表面25。第一導向裝置11A沿圓周方向以180度彼此間隔成角度地設置。該第一導向裝置11A分別包括滑動表面11c,該滑動表面11c可與凸輪盤40的相應外圓周表面45滑動地接觸。每一個外圓周表面45都是由圍繞凸輪盤40的孔42的旋轉中心弧形彎曲的表面來構成的。每個外圓周表面45通??苫瑒拥嘏c第一導向裝置11A的相應一個滑動表面11c相接觸,同時凸輪盤40在一角度范圍內旋轉?;瑒颖砻?1c為扁平形狀,而且大體上平行于連接鎖緊件20的凸輪表面25的線?;瑒颖砻?1c引導凸輪盤40朝向每個凸輪表面25運動。
框架10包括半圓柱形的樞軸16,該樞軸在內齒輪61的附近可旋轉地支撐鎖緊件20。每個鎖緊件20都包括一個半圓形的有槽軸承23,該軸承與樞軸16可旋轉地嚙合。每個鎖緊件20都包括弧形滑動支撐面24,該支承面相對于軸承23設置在外齒輪21的相對側。支承面24與軸承23共軸。
框架10包括第一導向突起11A,該突起在外力P的作用下可抵靠并進而固定支承面24。外力P是有助于在框架10和蓋子60之間相對旋轉的力,該力通過內齒輪61和外齒輪21的嚙合部分以及通過鎖緊件20作用到樞軸16上。
該外力P是力作用在將向后移動的座椅靠背上時產生的。
將框架10的外表面通過焊接或通過使用螺釘裝配到底板110上,該底板作為座椅墊150的加強件的一部分。將蓋子60的外表面通過焊接或通過使用螺釘裝配到臂板120上,該臂板作為座椅靠背160的加強件的一部分??蚣?0和蓋子60都設有共軸安裝的彈簧130。彈簧130沿向前(F)方向偏壓臂板120,從而使座椅靠背160向前。
框架10整體為一平圓形狀。該框架10包括圓形的凹槽14,該凹槽與在框架10的外圓周附近中形成的圓形內圓周表面14a共軸。框架10在樞軸位置包括一個旋轉中心孔17,用以將操作桿30插入到該孔17中。
兩個第一導向突起11A,兩個第二導向突起(滑動導向裝置)11B,兩個突起13,以及兩個樞軸16都從凹槽14的底面凸出出來。樞軸16具有半圓形的外圓周表面,其可與鎖緊件20的半圓形軸承23相接合從而旋轉地支撐鎖緊件20。在從內齒輪61附近到凸輪盤40附近的區(qū)域中,第一導向裝置11A和第二導向裝置11B沿徑向相對樞軸的位置設置。每個第一導向裝置11A都包括一第一導向表面11a,該表面可滑動地引導可繞樞軸16旋轉的鎖緊件20的第一外圓周表面27。同樣,每個第二導向裝置11B都包括一第二導向表面11b,該表面可滑動地引導可繞樞軸16旋轉的鎖緊件20的第二外圓周表面(外圓周)28。第一外圓周表面27相對樞軸16而言更靠近框架10的旋轉中心。此處,外力P僅作用在導向表面11a上。第一外圓周表面27和導向表面11a不僅可引導鎖緊件20繞樞軸16旋轉,而且還避免鎖緊件20從樞軸16上脫離下來。
將第一外圓周表面27,第二外圓周表面28以及導向表面11a和11b都制成弧形,該弧形與鎖緊件20繞樞軸16的旋轉中心共軸,即,與軸承23共軸。第一導向裝置11A包括朝向旋轉中心的滑動表面11c。第一導向裝置11A還包括朝向滑動支承面24的支承面11d。支承面24和支承面11d都制成與軸承23共軸的弧形。
第二導向裝置11B設有導向表面11b,該導向表面在導向裝置的凸輪盤40側形成,或者在第二導向裝置11B相對于凸輪盤40的接近側上形成。導向表面11b具有一凹進處,該凹進處在該導向表面的內齒輪61側上形成或者在導向表面11b相對于內齒輪61的接近側上形成,而且在導向表面11b和鎖緊件20之間形成間隙G1。形成的該間隙G1直到一徑向向內的位置,該位置與作用線L5和第二導向裝置11B的相交位置有關。第二導向裝置11B在其內側設有導向表面11b。在距離第二導向裝置11B最遠的位置上,作用線L5垂直于鎖緊件20的外齒輪21的齒輪表面。
突起13分別設置在一個第一導向裝置11A和另一個第二導向裝置11B之間以及在一個第一導向裝置11A和另一個第二導向裝置11B之間的位置上。突起13夾持鎖緊彈簧70的基部70a。
如圖1所示,諸如螺旋彈簧的鎖緊彈簧70將凸輪盤40偏壓成將要沿逆時針方向旋轉。彈簧70偏壓凸輪盤40使其沿逆時針旋轉并使鎖緊件20的外齒輪21通常與內齒輪61相嚙合。
第一導向裝置11A,第二導向裝置11B,突起13和樞軸16利用壓機通過模壓加工一體地形成在框架10上。
將蓋子60設計成與框架10類似的平圓形。蓋子60包括沿輪緣60a的內圓周表面設置的內齒輪61,該輪緣60a可旋轉地裝配到框架10的內圓周表面14a上。蓋子60包括在樞軸位置的旋轉中心孔62,該孔用于將操作桿30插入其中。
環(huán)形夾具80覆蓋并夾持住蓋子60和框架10的外圓周。夾具80將蓋子60和框架10夾持成使它們可以相對轉動而不能沿軸向彼此分開。鎖緊件20包括在樞軸16的一側上的外齒輪21,而且該外齒輪位于在相對內齒輪的一部分上。鎖緊件20包括在相對于外齒輪21的相對側上的鎖緊凸輪表面25。該鎖緊凸輪表面25接收來自于凸輪盤40的鎖緊凸輪表面41上的力。當凸輪表面25接收來自凸輪表面41上的力的時候,鎖緊件20繞樞軸16順時針旋轉。該旋轉使外齒輪21與內齒輪61相互嚙合。
將外齒輪21形成在直到最接近于樞軸16的一位置上。外齒輪21與內齒輪61的齒分別具有設置在60°到90°范圍內的壓力角。在圖4中,外齒輪21包括在其相對樞軸16接近側的齒,該齒的高度低于其它齒而其頂圓的半徑大于其它的齒。
外圓周表面22位于外齒輪21相對于樞軸的相對側。將外圓周表面22加工成扁平的以便不與內齒輪61接觸。外圓周表面22在相對于內齒輪61的遠端設有鎖緊—脫離凸輪表面26,該凸輪表面26接收來自于凸輪盤40的鎖緊—脫離凸輪表面44上的力。也就是說,當凸輪表面26接收來自凸輪表面44上的力的時候,鎖緊件20逆時針旋轉。該旋轉使外齒輪21從內齒輪61上脫離。
如圖8和9所示,將操作桿30松弛地裝入到機架10和蓋子60的兩個中心孔17和62中。將操作桿30還以有余量方式分別插入到位于底板110和臂板112上的支承孔112和122中。操作桿30包括細齒部34和32。細齒部34從底板110向外伸出來。細齒部32從臂板120向外伸出來。將操作杠桿31連接到細齒部35上。在操作杠桿31上安裝有操作旋鈕33。
凸輪盤40在其旋轉中心設有孔42,將操作桿30的壓力插入軸30a壓入到該孔中以便固定凸輪盤40。凸輪盤40在其外圓周上包括兩個凸輪表面41和兩個凸輪表面44。凸輪盤40的外圓周包括鎖定部43,在該鎖定部上可將鎖緊彈簧70的外端70b鎖定。
鎖緊彈簧70可為一螺旋彈簧。鎖緊彈簧70包括由突起13夾持的基部70a。鎖緊彈簧70的外端70b由凸輪盤40的鎖定部43來鎖定。如圖1所示,鎖緊彈簧70將凸輪盤40偏壓至將沿逆時針旋轉。凸輪盤40通過位于兩個軸向對稱位置上的鎖定部43可有效地接收來自兩個鎖緊彈簧70沿切向方向的偏壓力。
下面說明車輛座椅斜靠裝置E1的操作和有益效果。
將座椅斜靠裝置E1裝配到一座椅上。通常,如圖1所示,凸輪盤40在彈簧70的偏壓力作用下逆時針旋轉。該旋轉使凸輪表面41壓在鎖緊件20的凸輪表面25上。該壓力可使鎖緊件20繞樞軸16順時針旋轉。該旋轉使外齒輪21和蓋子60的內齒輪61相嚙合。此嚙合可避免座椅靠背160的旋轉。在這種情況下,如圖1所示,線L1和L2分別與線L3和L4大體上重疊。
同時,通過對操作杠桿31的操作旋鈕33的操作使操作桿30順時針旋轉。該旋轉釋放了凸輪盤40的凸輪表面41和鎖緊件20的凸輪表面25之間的接合。隨后,凸輪表面44壓靠在鎖緊件20的凸輪表面26上。
結果,鎖緊件20繞樞軸16逆時針旋轉。該旋轉釋放了蓋子60的內齒輪61和外齒輪21之間的嚙合,從而建立一種松開狀態(tài)。安裝在蓋子60即座椅靠背160上的臂板120,在螺旋彈簧130的偏壓力作用下將沿向前(F)方向旋轉。
下面,將該松開狀態(tài)恢復回鎖緊狀態(tài)。釋放操作旋鈕30,所述的操作旋鈕30可被旋緊從而將座椅靠背160保持在一希望的傾斜位置上。接下來,在鎖緊彈簧70的偏壓力作用下使凸輪盤40逆時針旋轉。該旋轉使鎖緊件20順時針旋轉,而且使外齒輪21和內齒輪61相互嚙合,這樣建立起鎖緊狀態(tài)。
根據該座椅斜靠裝置E1,當外齒輪21和內齒輪61相互嚙合時,施加力W從而使框架10和蓋子60彼此相對旋轉。如圖10所示,力沿方向d1作用在鎖緊件20上,其中方向d1垂直于每個嚙合齒的齒輪表面。該力f1通過鎖緊件20作用在第二導向裝置11B和凸輪盤40上。因此,如圖11所示,力對角向內作用在鎖緊件20上。同時,第二導向裝置11B的導向表面11b抵靠在鎖緊件20上,該導向表面11b沿垂直于鎖緊件20的方向對其作用一反作用力f2。同樣,凸輪盤40的凸輪表面抵靠在鎖緊件20上,該凸輪表面沿垂直于切線的方向對鎖緊件作用一反作用力f3。
作用在鎖緊件20上的力f1與作用在第二導向裝置11B的導向表面上的反作用力f2和作用凸輪盤40上的反作用力f3相平衡。間隙G1設置在第二導向裝置11B相對于內齒輪61的接近側和鎖緊件20之間。作用在鎖緊件20上的力f1的方向與作用在滑動導向裝置的導向表面11b上的力f2的方向相互偏離。該偏離使在第二導向裝置11B上沿一旋轉方向的力矩作用在鎖緊件20上。該力矩使鎖緊件20的齒21和內齒輪61相互嚙合。該力矩的方向是沿遠離凸輪盤40的向外方向。
由鎖緊件20作用在凸輪盤40上的力被減小到等于外力的程度。這樣也減小了在凸輪盤40和鎖緊件20之間接觸部分的變形。
因此,可以使在鎖緊件20的齒21和內齒輪61之間的接合深度不致被盡可能多地降低。這就提高了齒21和內齒輪61之間的耦合強度。
尤其是,在距離第二導向裝置11B最遠的位置,來自內齒輪61的力f1的作用線L5是沿著垂直于鎖緊件20的齒21的齒輪表面的方向作用的。在作用線L5和第二導向裝置11B相交之內形成了導向表面11b。在相對該位置或相交位置的內齒輪側,間隙G1在鎖緊件20的第二外圓周表面28和第二導向裝置11B之間形成。因此,如圖11所示,作用在導向表面11b上的反作用力和作用在鎖緊件20上的反作用力相互偏離且不會相交。該偏離使作用在鎖緊件20上的力矩被增強,而且使從內齒輪61朝向外的分布力也增強了。這會進一步提高鎖緊件20的齒21和內齒輪61之間的耦合強度。
(第二個實施例)下面,結合附圖12至15對本發(fā)明的第二個實施例進行說明。
如圖12至15,座椅斜靠裝置E2包括一例如平圓形的框架10S。該座椅斜靠裝置E2包括一蓋子60S,該蓋子具有一外圓周表面,其可覆蓋在框架10S上形成的圓形凹槽14S的內表面,而且該蓋子可以沿著框架10S的內圓周表面旋轉。蓋子60S在其內圓周表面上包括一內齒輪61S。一環(huán)形蓋80S覆蓋并夾持住框架10S和蓋子60S的外圓周。在這種方式中,框架10S和蓋子60S可彼此相對轉動地連接在一起。
座椅斜靠裝置E2包括鎖緊機構100S。鎖緊機構100S包括鎖緊件20S,該鎖緊件設置在框架10S的內表面上用以沿框架10S的徑向方向滑動。鎖緊件20S可與蓋子60S的內齒輪61S嚙合。鎖緊機構100S包括操作桿30S,該操作桿在其中心可旋轉地支撐框架10S和蓋子60S。鎖緊機構100S包括一體地安裝在操作桿30S上的操作杠桿。鎖緊機構100S包括一個凸輪盤或凸輪40S,通過操作杠桿的旋轉該凸輪盤或凸輪可使鎖緊件20S沿著一徑向方向運動。鎖緊機構100S還包括通常使鎖緊件20S朝向外圓周偏壓的鎖緊彈簧70S。
借助鎖緊彈簧70S的偏壓力,鎖緊件20S與內齒輪61S相互嚙合,而且能避免在框架10S和蓋子60S之間的相對旋轉。操作桿30S的旋轉(沿圖13中的順時針)使鎖緊件20S被凸輪盤40S向內拉動從而松開。在這種方式中,框架10S和蓋子60S可相對彼此自由地旋轉。
結合附圖13對鎖緊機構100S進行更詳細的描述。在框架10S的內表面上沿直徑方向彼此相對地設置至少一個鎖緊件20S,例如,兩個鎖緊件20S。每個鎖緊件20S的導向裝置(滑動導向裝置)11S包括一對導向表面11Sb,其沿徑向在框架10S的內部中形成。將鎖緊件20S朝向操作桿30S可滑動地安裝在該對導向表面11Sb之間的空間中。導向裝置11S是通過對框架10S的內部底面進行模制(所謂的模壓加工)來形成的。凹進處11Sa分別在一對導向裝置11S相對于圓周的頭部的外側形成。
鎖緊件20S的外圓周表面上設有弧形的外齒輪(齒)21S,該外齒輪與蓋子60S的內齒輪61S嚙合。鎖緊件20S在與齒輪相對側的端面上設有斜面22S。鎖緊件20S的一端設有突起25S。在該斜面22S和突起25S之間設有凹槽26S。
該對導向裝置11S是在從內齒輪61S的附近到沿徑向遠離樞軸位置的凸輪盤40S的附近的一區(qū)域中形成的。
每對導向裝置11S都包括導向表面11Sb,該導向表面11Sb位于凸輪盤40S側或者在導向裝置11S相對于凸輪盤40S側上。導向裝置11S包括一個凹進處,該凹進處設置在內齒輪61S側或者在導向裝置11S相對于內齒輪61S的接近側上,從而在鎖緊件20S和導向裝置11S之間形成間隙G2。導向裝置11S可滑動地支撐鎖緊件20S的右和左側面(外表面)20Sa。間隙G2的形成直到一位置,該位置與作用線L5S和一個導向裝置11S的相交位置有關。在遠離導向裝置11S的最遠位置上,作用線L5S的方向垂直于鎖緊件20S的外齒輪21S的齒輪表面。同樣構成其它導向裝置11S的導向表面11Sb。
當力作用在將要向后傾斜的座椅靠背上時,間隙G2可以只設置在載荷所作用的導向裝置上。
將操作桿30S松弛地裝入到位于機架10S和蓋子60S的兩個孔12S和62S中。將操作桿30S分別松弛地插入到位于底板110S和臂板120S上的支承孔112S和122S中。操作桿30S包括從底板110S向外伸出的一部分,將操作杠桿31S連接到該部分上。操作桿30S包括從臂板120S向外伸出的一部分,在該部分上形成用于連接鎖緊兩端的細齒部32S。在操作杠桿31S上安裝有操作旋鈕33S。
將凸輪盤40S壓入并裝配到操作桿30S的中間部分上。凸輪盤40S包括以凸輪表面41S形成的外圓周端面。凸輪表面41S與在鎖緊件20S的端面上形成的接合部23S相接合,該接合部23S在與齒輪的相對側上形成,用以向外壓鎖緊件20S。凸輪表面41S包括由突起42S形成的其它外圓周端面。突起42S沿將松開的方向壓住鎖緊件20S的突起25S。凸輪盤40S具有在其上形成的鎖定部43S,該鎖定部43S鎖緊鎖緊彈簧70S的兩個外端。鎖緊彈簧70S具有基部,該基部安裝在框架10S內部中形成的兩個突起13S上。通常將鎖定部43S偏置成向外壓鎖緊件20S。
將蓋子60S安裝在框架10S內部中形成的凹槽14S中。蓋子60S設置在凹槽14S的內彎曲表面和蓋子60S的外圓周表面之間而且可以相對框架10S轉動。蓋子60S包括具有一內圓周表面的圓形凹槽。該內圓周表面包括一環(huán)形的內齒輪61S,該內齒輪與鎖緊件20S的外齒輪21S嚙合。
根據鎖緊機構100S,將鎖緊件20S通過鎖緊彈簧70S和凸輪盤40S的共同作用而向外壓。鎖緊件20S的外齒輪21S與蓋子60S的內齒輪61S嚙合,從而在旋轉中鎖緊蓋子60S。在此鎖緊狀態(tài)中,操作桿30S沿圖13的順時針旋轉。該旋轉使凸輪盤40S的凸輪表面41S從鎖緊件20S的鎖定部23S上脫離開。凸輪盤40S的突起42S在鎖緊件20S的斜面22S上滑動從而進入到鎖緊件20S的凹槽26S中。此后,突起42S向下壓鎖緊件20S的突起25S,從而使鎖緊件20S向中心移動。在鎖緊件20S的外齒輪21S與蓋子60S的內齒輪61S之間的嚙合被釋放,從而松開蓋子60S。
通過內齒輪61S接合的外齒輪21S,力作用在相對旋轉的框架10S和蓋子60S上。該力通過鎖緊件20S沿遠離內齒輪61S的方向對角向內作用在一個導向裝置11S的導向表面11Sb上。該力沿垂直于每個嚙合齒的齒輪面的方向作用在鎖緊件20S上。該力通過鎖緊件20S作用在導向裝置11S和凸輪盤40S上。
在這種情況下,與第一個實施例類似,作用在鎖緊件20S上的力與作用在導向表面11Sb上的反作用力和作用凸輪盤40S上的反作用力相平衡。
凹進處設置在導向裝置11S相對于內齒輪的接近側,因此,在鎖緊件20S和導向裝置11S之間形成間隙G2。間隙G2使作用在鎖緊件20S上的力的方向與作用在導向表面11Sb上的力的方向相互偏離。該偏離使導向裝置11S沿旋轉方向的力矩作用在鎖緊件20S上。該力矩使外齒輪21S和內齒輪61S相互嚙合。該力矩的方向是沿遠離凸輪盤40S的。
由鎖緊件20S作用在凸輪盤40S上的被減小到等于外力的程度。這樣也減小了在凸輪盤40S和鎖緊件20S之間接觸部分的變形。
因此,可以使在鎖緊件20S的齒21S和內齒輪61S之間的接合深度不致被盡可能多地降低。這就提高了齒21S和內齒輪61S之間的耦合強度。
尤其是,在距離一個導向裝置11S最遠的位置上,來自內齒輪61S的力f1的作用線L5S是沿著垂直于鎖緊件20S的齒21S的齒輪表面的方向作用的。在作用線L5S和導向裝置11S的相交位置的一內部位置上,形成了導向表面11Sb。因此,作用在導向表面11Sb上的反作用力和作用在鎖緊件20S上的反作用力相互偏離且不會相交。該偏離使作用在鎖緊件20S上的力矩被增強,而且使從內齒輪61S朝向外的力也增強了。這會進一步提高鎖緊件20S的齒21S和內齒輪61S之間的耦合強度。
當用于使框架10S和蓋子60S相對旋轉的力作用在其它導向裝置11S的導向表面11Sb上時,優(yōu)點與作用在一個導向裝置11S的導向表面11Sb上的相同。
(第三個實施例)下面,結合附圖16至20對本發(fā)明的第三個實施例的座椅斜靠裝置E3進行說明。
如圖16,第二導向突起11B設有一導向表面11b,該導向表面設置在凸輪盤40側或者設置在第二導向突起11B相對于凸輪盤40的接近側。第二導向突起11B還設有一個凹進處,該凹進處位于內齒輪61側或者位于第二導向突起11B相對內齒輪61的接近側,這樣,可以確保在鎖緊件20和第二導向突起11B之間0.6至1.3mm的間隙G3。該間隙G3的形成直到一徑向向內的位置,該位置和作用線L5與第二導向突起11B的相交位置有關。第二導向裝置11B在其內側設有導向表面11b。第二導向裝置11B設有在其上形成的導向表面11b。在距離第二導向裝置11B最遠的位置上,作用線L5垂直于鎖緊件20的外齒輪21的齒輪表面。
如圖17所示,鎖緊件20的第二外圓周表面28的外齒輪21側,或者在表面28相對外齒輪21的側附近設有突起20a,該突起20a位于第二導向裝置11B的端部11d的相對于內齒輪61側,或者位于端面11d的相對于內齒輪61側附近。
突起20a和第二導向裝置11B的端部11d之間具有約0.2至0.5mm的輕微間隙。隨著外齒輪21和內齒輪61嚙合,一個力(載荷)作用在框架10和蓋子60上,當超過一給定值(例如,大約1000至2000NЭm)時,兩者彼此相對旋轉。該力使鎖緊件20的突起20a抵靠在位于相對側的第二導向裝置11B的端部11d上。
此處,第二導向裝置11B的端部11d設置在內齒輪61側或者設置在第二導向裝置11B相對于內齒輪61側附近。端部11d設置與鎖緊件20的突起20a相對的位置上。如圖16所示,端部11d抵靠在鎖緊件20上的端面沿由導向表面11b引導的鎖緊件20的運動方向有關的徑向方向向外傾斜。
當該載荷增加時,突起20a與位于其相對側的第二導向突起11B的端部11d相互咬合。
下面說明車輛座椅斜靠裝置E3的操作和有益效果等。
隨著外齒輪21和內齒輪61接合,由于車輛的前方振動而產生的載荷作用在座椅靠背上,使其向前移動。該載荷引起了作用在框架10和蓋子60上的力W,該力將使框架10和蓋子60彼此相對旋轉。在這種情況下,如圖18所示,一個力沿垂直于嚙合外齒輪21的每個齒的齒輪表面的方向作用在鎖緊件20上。該力通過鎖緊件20作用在第二導向裝置11B和凸輪盤40上。
根據這樣被輸入的力,如圖19所示,第二導向裝置11B的導向表面11b和鎖緊凸輪表面41都分別具有法向的反作用力L6和L7。通過該反作用力,將鎖緊件20固定在一鎖緊狀態(tài)而不會脫離接合。
此時,鎖緊件20的突起20a沒有抵靠在與其相對的第二導向裝置11B的端部11d上。第二導向裝置11B的導向表面11b相對于輸入的力偏離一定距離。因此,在鎖緊件20上產生了一力矩,該力矩沿使外齒輪21和內齒輪61彼此嚙合的方向作用在鎖緊件20上。該力矩能加強嚙合并且還能減小作用在凸輪盤40上的作用力。
當輸入的力增加時,第二導向裝置11B的導向表面11b開始變形。在這種情況下,鎖緊件20在樞軸16上的支撐作為一杠桿支點避免了該鎖緊件20出現自身繞鎖緊凸輪表面41的旋轉。取而代之的是,在保持嚙合的同時,推動鎖緊件20從而朝向第二導向裝置11B的方向運動。當該力(載荷)超過該給定值時,允許鎖緊件20的突起20a抵靠在與其相對的第二導向裝置11B的端部11d上。
因此,如圖19所示,抵靠在鎖緊件20上的第二導向裝置11B的端部11d具有沿其法向作用的作用力L8。
這樣,反作用力對角向內抵抗作用在鎖緊件20上的力。鎖緊件20的第二外圓周表面28和突起20a分別接觸第二導向裝置11B的導向表面11b和端部11d。反作用力對角向外地作用在第二導向裝置11B的導向表面11b和端部11d上。同樣,該反作用力沿垂直于切線的方向也作用在抵靠在鎖緊件20的凸輪盤40的凸輪表面上。
作用在鎖緊件20上的力與作用在第二導向突起11B的導向表面11b和端部11d上的反作用力和作用在凸輪盤40上的反作用力相平衡。
間隙G3設置在第二導向裝置11B和鎖緊件20之間。該間隙G3使作用在鎖緊件20上的力的方向與作用在第二導向裝置11B的導向表面11b上的力的方向相互偏離。該偏離使第二導向裝置11B側上的力矩沿旋轉方向作用在鎖緊件20上,其中第二導向裝置用作一杠桿支點。
沿一個方向的該力矩使鎖緊件20的外齒輪21和內齒輪61相互嚙合。該力矩指向遠離鎖緊件20的凸輪盤40側而向外。
由鎖緊件20作用在凸輪盤40上的力被減小到等于外力的程度。這樣也減小了在凸輪盤40和鎖緊件20之間接觸部分的變形。
向內作用在鎖緊件20上的力的增強可使突起20a壓靠在第二導向裝置11B的導向表面11b上。這種壓靠接觸使突起20a與該導向表面11b相互咬合。在與突起20a咬合的導向表面11b上的反作用力對角向外。
此時,鎖緊件20由樞軸16可旋轉地支撐。通過這種支撐,鎖緊件20在與凸輪盤40某一傾斜位置的接合部上不會旋轉。鎖緊件20沿一大體上平行的方向(實際上是聚集在凸輪盤40中心的圓周方向)壓靠在第二導向裝置11B上。
端部11d為受到此壓力的較小區(qū)域。因此,作用在端部11d上的反作用力L8小于作用在導向表面11b上的反作用力L6。因而,在導向表面11b與間隙G3相對的端部11d上的力矩向外作用在鎖緊件20上。該作用減小了把鎖緊件20朝凸輪盤40向下壓的力。
第二導向裝置11B的端部11d包括一與相對鎖緊件20的突起20a的接觸面。該接觸面沿徑向方向向外傾斜,該徑向方向與由導向表面11b引導的鎖緊件20的運動方向有關。通過這種傾斜,當鎖緊件20的突起20a壓在端部11d上時,力不會作用在沿徑向向內和向下的方向從而推動鎖緊件20。這樣,端部11d發(fā)揮了避免鎖緊件20向內運動的作用。這也會減小作用在凸輪盤40上的力。
當作用在鎖緊件20上的力增強時,第二導向突起11B和鎖緊件20的接觸面面積的擴大降低了表面壓力。表面壓力的降低減小了第二導向突起11B的變形。表面壓力的降低也減小了作用在凸輪盤40上的載荷,從而減輕了凸輪盤40的鎖定部相對鎖緊件20的變形。這還保持了在鎖緊件20的外齒輪21和內齒輪61之間的嚙合,從而增強了鎖緊強度。
進而,作用在鎖緊件20上的增強力消除了在第二導向裝置11B和鎖緊件20的第二外圓周表面28之間的間隙。第二導向突起11B的整個相對表面都能容納鎖緊件20。而且,突起20a完全與第二導向裝置11B的端部11d咬合。即使整個第二導向突起11B都容納了鎖緊件20的第二外圓周表面時,將鎖緊件20朝凸輪盤40向下壓的力也不會增加。
這樣,第二導向突起11B抵靠在鎖緊件20上的接觸面的范圍可根據作用在鎖緊件20上的力大小而改變,從而可使第二導向突起11B和凸輪盤40之間在強度方面調節(jié)平衡。這可顯著增強鎖緊的強度。
因此,本實施例可靠地避免了在內齒輪61和外齒輪21之間接合深度的減小。針對皮帶在座位上型(belt-in-seat)的車輛的座椅斜靠裝置E,就其承受朝向車輛前方的很強的力的情況而言,這還提高了外齒輪21和內齒輪61之間的耦合強度。
距離第二導向裝置11B最遠的位置上,來自內齒輪61的力作用線L5的方向大體上垂直于鎖緊件20的外齒輪21的齒輪表面。在第二導向突起11B的導向表面11b和鎖緊件20的第二外圓周表面28之間形成了間隙G3。該間隙G3是在從作用線L5與第二導向裝置11B相交的位置開始,直到以突起方式形成的突起20a所在的一徑向向外的位置,也就是說直到與第二導向裝置11B的內齒輪61側或者第二導向裝置11B相對內齒輪61的接近側相對的突起20a之間形成的。作用在導向表面11b上的作用力和作用在鎖緊件20上的作用力相互偏離不相交。該偏離使作用在鎖緊件20上的力矩被增強,而且使朝內齒輪61側向外作用在外齒輪21上的力也增強。這還提高了在鎖緊件20的外齒輪21和內齒輪61之間的耦合強度。
在本實施例中,鎖緊件20的第二外圓周表面28的外齒輪側21具有突起20a,該突起相對于第二導向裝置11B的導向表面11b的內齒輪61側??商鎿Q的是,如圖20所示,其中與圖16相同的部件用相同的附圖標記來表示。鎖緊件20的第二外圓周表面28的外齒輪側21具有凹進處20d,該凹進處相對于第二導向裝置11B的導向表面11b的內齒輪61側。
該凹進處20d的設置形成了間隙G4,該間隙G4是在第二導向突起11B和鎖緊件20之間形成的。該凹進處20d允許突起20a變形,該突起20a位于鎖緊件20的第二外圓周表面28的外齒輪21側上并與第二導向裝置11B的導向表面11b的內齒輪61側相對。
在第二導向裝置11B和鎖緊件20之間形成的間隙G4使作用在鎖緊件20上力的方向與作用在第二導向裝置11B的導向表面11b上力的方向相互偏離不相交。該實施例的優(yōu)勢大體上與前述實施例的優(yōu)點相同。
日本專利申請P2002-289224(2002.10.1提交)和P2003-157193(2003.6.2提交)在此可以全文引作參考。
盡管已經結合了一些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了詳述,但是本發(fā)明并不限于上述實施例。在上述內容的啟示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可以對上述實施例進行各種修改和變化。本發(fā)明的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限定。
根據本發(fā)明,隨著鎖緊件的第二齒與齒輪的第一齒嚙合,一個力作用在齒輪和一基座上并使兩者相對彼此旋轉。該力沿著垂直于每個嚙合的第二個齒的齒輪表面的方向作用在鎖緊件上。該力通過鎖緊件作用在導向裝置和凸輪上。因此,作用在鎖緊件上的力對角向內。同時,導向裝置的導向表面抵靠在鎖緊件上,該導向表面具有一個作用在其上的垂直于導向表面的反作用力。同樣,抵靠在鎖緊件上的凸輪表面具有一垂直于切線的反作用力。
作用在鎖緊件上的力與作用在導向裝置的導向表面上的反作用力和作用在凸輪上的反作用力相平衡。間隙設置在導向裝置相對于齒輪的接近側和鎖緊件之間。作用在導向表面上的反作用力不是朝內的,而且使鎖緊件朝內和向下壓的力減小了。作用在鎖緊件上的力的方向與作用在導向裝置的導向表面上的力的方向是相互偏離的。該偏離使導向裝置沿一旋轉方向的力矩作用在鎖緊件上。該力矩使鎖緊件的第二齒和齒輪61的第一齒相互嚙合。該力矩的方向是沿遠離凸輪的一向外方向。
由鎖緊件作用在凸輪上的力被減小到等于外力的程度。這樣也減小了在凸輪和鎖緊件之間接觸部分的變形。
因此,可以使在鎖緊件的第二齒和齒輪的第一齒之間的接合深度不致被盡可能多地降低。這就提高了在第一齒和第二齒之間的耦合強度。
尤其是,在距離導向裝置最遠的位置上,作用在鎖緊件上的力作用線垂直于第二齒的齒輪表面。在該作用線和導向裝置的相交位置的內部形成了間隙。因此,作用在導向裝置的導向表面上的反作用力和作用在鎖緊件上的反作用力相互偏離且不會相交。該偏離使作用在鎖緊件上的力矩被增強,而且使用于與第一齒輪嚙合的朝向外的力也增強了。這會進一步提高鎖緊件的第二齒和齒輪的第一齒之間的耦合強度。
此外,當用于使基座和齒輪相對彼此旋轉的一個力或載荷超過一預定值時,導向裝置的導向表面會變形。鎖緊件的突起抵靠在導向裝置相對齒輪的端部側附近。導向裝置的端部接收作用在鎖緊件上的力。
在這種情況下,當較大的力作用在鎖緊件上時,鎖緊件的外圓周表面被壓靠在導向裝置的導向表面和鎖緊件的端部上。這種力的分布減小了作用在導向表面上的力,因此也減小了導向表面上的變形。鎖緊件的端部具有一個小于導向表面的接收表面,而且該端部比導向表面具有更小的反作用力。這可使力矩能被連續(xù)地產生。
因此,本發(fā)明減小了導向表面上的變形,而且能可靠地避免在第一齒和第二齒之間接合深度的減小。針對車輛的座椅斜靠裝置而言,這還提高了在第一齒和第二齒之間的耦合強度。
導向裝置的端部具有一個抵靠鎖緊件的端部表面,該端部表面相對于由導向表面引導的鎖緊件的運動方向徑向向外傾斜。垂直作用在該端部的端部表面上的反作用力指向外側,而不是向里指向凸輪。鎖緊件在外圓周表面抵靠在導向裝置的端部上,這樣就不會使一個向下和向內壓的力作用在鎖緊件上。導向裝置的端部避免了鎖緊件的向內運動,從而減小了作用在凸輪上的作用力。這還避免了凸輪和鎖緊件的接合部的變形,而且可以使在第一齒和第二齒之間的接合深度不會被降低。從而提高強度。
鎖緊件由一樞軸可旋轉地支撐。這樣,在導向裝置和外圓周表面之間的間隙使鎖緊件沿圓周方向不會搖擺。而且鎖緊件在樞軸上旋轉。這樣,鎖緊件是大體上平行地(事實上,是沿圓周方向)壓向導向裝置。鎖緊件的外圓周部借助間隙較大地移動從而使鎖緊件傾斜的情況不會發(fā)生。這保護了第二齒的嚙合,從而避免了強度的降低。
在第二齒距離導向裝置的最遠位置上,作用在鎖緊件上的力作用線垂直于該第二齒的齒輪表面。間隙延伸直到作用線與導向裝置相交的內部。這使作用在導向裝置的導向表面上的反作用力沿徑向向內偏移。作用在導向表面上的反作用力和作用在鎖緊件上的反作用力相互偏離不相交。該偏離使作用在鎖緊件上的力矩被增強,而且使作用在第二齒上用于與第一齒嚙合的向外的力也增強了。這還提高了在齒輪的第一齒和鎖緊件的第二齒之間的耦合強度。
權利要求
1.一種座椅斜靠裝置,包括一安裝在第一座椅件上的基座;一安裝在第二座椅件上的齒輪;其能夠相對基座旋轉,該齒輪具有沿其一圓周表面的第一齒;一在第一齒內部可運動的鎖緊件,該鎖緊件具有可與第一齒接合的第二齒;一用于在第一和第二座椅件之間建立一角度的凸輪,將其設計成使鎖緊件旋轉從而使第一和第二齒彼此接合;一在基座上的導向裝置,其具有一用于可滑動地導向鎖緊件的導向表面,從而使第一和第二齒彼此接合,該導向裝置從第一齒的附近向凸輪的附近徑向延伸,該導向裝置在相對于第一齒的接近側和鎖緊件之間形成一個間隙。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斜靠裝置,其中在距離導向裝置的最遠位置上,一作用線垂直于鎖緊件的一個第二齒的齒輪表面,該間隙在該作用線與導向裝置相交位置之內沿徑向延伸。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斜靠裝置,其中鎖緊件在基座上由一樞軸可旋轉地支撐,該鎖緊件具有一弧形外圓周部,以及該外圓周部由該導向裝置的導向表面可滑動地支撐,從而使第一和第二齒彼此接合。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斜靠裝置,其中,該鎖緊件由一對彼此平行的導向裝置的導向表面可滑動地支撐,從而使第一和第二齒彼此接合,以及該鎖緊件和導向裝置之一具有凹進處。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斜靠裝置,其中,該間隙從第一齒的附近徑向向內延伸,該導向裝置在其相對于第一齒的接近側設有一端部,該間隙在該端部和彼此相對的該鎖緊件的一外圓周表面之間設有一間隙部,該間隙部窄于另一個間隙部。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座椅斜靠裝置,其中,該導向裝置的端部設有可抵靠在鎖緊件上的端部表面,該端部表面相對于由該導向表面引導的鎖緊件的運動方向徑向向外傾斜。
7.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座椅斜靠裝置,其中,該基座在該第一齒附近設有樞軸,在該樞軸和該導向裝置之間設有該鎖緊件的第二齒,以及該樞軸起到該鎖緊件的一個杠桿支點的作用。
8.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座椅斜靠裝置,其中,在距離導向裝置的最遠位置上,一作用線垂直于該鎖緊件的一個第二齒的齒輪表面,以及該間隙從該第一齒附近向該作用線與導向裝置的相交位置徑向向內延伸。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座椅斜靠裝置,其包括一安裝在第一座椅件上的基座(10);安裝在第二座椅件上的齒輪(60),能夠相對基座旋轉,該齒輪具有沿其一圓周表面的第一齒(61);在第一齒內部可運動的鎖緊件(20),該鎖緊件具有可與第一齒接合的第二齒(21);用于在第一和第二座椅件之間建立一角度的凸輪(40),其使鎖緊件旋轉從而使第一和第二齒彼此接合;在基座上的導向裝置(11B),具有一用于可滑動地導向鎖緊件的導向表面(11b),從而使第一和第二齒彼此接合,該導向裝置從第一齒的附近向凸輪的附近徑向延伸在相對于第一齒的接近側和鎖緊件之間形成一個間隙(G1)。該座椅斜靠裝置能增強蓋子的內齒輪和鎖緊件的齒之間的耦合強度。
文檔編號A47C1/025GK1496891SQ20031010009
公開日2004年5月19日 申請日期2003年10月8日 優(yōu)先權日2002年10月1日
發(fā)明者松浦寬, 大庭徹也, 也 申請人:富士機工株式會社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濮阳县| 汉沽区| 罗山县| 四川省| 邓州市| 凌海市| 海晏县| 吐鲁番市| 会泽县| 罗江县| 邢台市| 察哈| 密山市| 广平县| 乌海市| 广灵县| 荆州市| 淮阳县| 安庆市| 桂平市| 平江县| 新化县| 土默特左旗| 营口市| 永泰县| 建湖县| 水富县| 张家港市| 桑植县| 新宾| 马龙县| 勐海县| 开平市| 洞头县| 大石桥市| 丰台区| 合作市| 慈利县| 崇信县| 华安县| 平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