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健康墊及包含有該健康墊的健康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床墊及床,特別是一種可作為坐墊或床墊的健康墊,以及一運用該健康墊的健康床。
背景技術:
對一例如植物人、中風者,肢體局部或全部癱瘓者、活動不便的老人等需長期臥病在床的使用者而言,由于無法自主地移動肢體,因此在長時間躺臥的情況下,身體與床墊接觸的各部位容易因長期承受過大的壓迫,導致血液循環(huán)障礙而引發(fā)褥瘡,因此看護者必需經(jīng)常為病人翻動身體并按摩,以舒解壓迫、促進血液循環(huán)流通,但為病人翻身按摩對護士或家屬等看護者而言是極為吃力的工作;為舒解壓迫,避免褥瘡的產(chǎn)生,于是發(fā)明了氣墊床,如圖1所示,為公知的氣墊1。然本發(fā)明是為符合患者的需要,提出類似床墊的健康墊,用以解決長期臥床者可能產(chǎn)生褥瘡的困擾。
如圖1、2所示,氣墊1裝設在床架11上,稱為氣墊床,包括多個第一充氣件12、多個第二充氣件13、以及包覆所述第一與第二充氣件12、13的墊套14,第一充氣件12與第二充氣件13相互交錯設置,且連接至一充氣機(圖中未顯示)。當充氣機對第一充氣件12充氣時,第一充氣件12會鼓起,此時人的身體躺臥在氣墊1上,就對第一充氣件12產(chǎn)生壓迫(如圖1所示),當欲改變身體的壓迫位置時,只要將第二充氣件13充氣,并將第一充氣件12內(nèi)的氣體泄放,即可改變氣墊1對身體的壓迫位置(如圖2所示)。藉此將使得所述第一充氣件12及第二充氣件13交互充氣,對躺在該氣墊1上的使用者的身體部位產(chǎn)生壓迫位置的轉換,以避免身體的同一處長時間持續(xù)地受到壓力的作用,從而達到避免褥瘡產(chǎn)生的效果。
然而,由于該氣墊1的充氣件12、13的作動方式僅能達到西醫(yī)所謂的壓迫位置的轉換,并無法達到中醫(yī)所要的推拿效果,因此對使用者而言,無法促進其血液的流通,以致僅為病患使用,其效果非最佳而有一定的限度,因而無法獲得健康者為疏緩生活緊張所帶來的筋骨、肌肉緊繃的效果,其能帶給使用者的效果層面,仍然非常有限。
因此,如何創(chuàng)造具有更大功效與能受廣大市場接受的墊類,以使得其同時達到疏緩筋骨、肌肉的緊繃,并維持肌膚保持良好的狀態(tài),使長期使用者或老人得以松懈肌肉、筋骨,能享有較為良好的生活質量,保持良好的狀態(tài),減少痛苦,已成為相關業(yè)者亟思改良之處。
發(fā)明內(nèi)容
因此,本發(fā)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健康墊,可供任何人使用,對健康者可達到促進血液循環(huán),舒解背部肌肉壓力,松懈筋骨以消除疲勞的作用;對長時間坐臥在其上方的使用者可達到轉換其壓迫位置及通風,并施以推拿按摩的效果,以保持肌膚良好的狀態(tài),避免麻痹等不良變化的形成,達到血液流通的功效。
根據(jù)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健康墊鋪設于一撐架上,如椅子、椅架、床或床架,該健康墊包含一固定桿單元、一設置于該固定桿單元上方的移動桿單元,及一墊體單元。
其中,該固定桿單元包括兩個間隔排列并可設置于床架上的固定桿組。
該移動桿單元包括兩個分別對應該固定桿組的移動桿組,及一可推移該移動桿組的推拿動力件,使每一移動桿組能相對每一固定桿組移動。
該墊體單元設置在該移動桿組之間且能隨其移動,該墊體單元包括多個間隔并平行排列的橫桿。
當啟動該移動桿單元的推拿動力件時,可往復地推動每一移動桿組,藉此帶動該墊體單元的每一橫桿來回移動,從而對使用者處于坐姿或臥姿時,進行推拿及變換壓迫位置。
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包含有上述健康墊的健康床。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這一目的,本發(fā)明的健康床包含一床架單元及三個所述的健康墊,該健康墊并排地設置在該床架單元上且相鄰的健康墊呈樞接狀態(tài)。
藉此,臥躺在本發(fā)明的健康床上的使用者,將可藉由該健康墊的操控,達到除了壓迫位置轉換以及推拿按摩的功能之外,更具有翻身的功能,以紓解身體不適與緊張疲勞,同時保持肌膚良好的狀態(tài),避免麻痹等不良變化的功能。
圖1是現(xiàn)有健康墊的剖視圖,表示健康墊的各部件的相對關系;圖2是圖1在另一狀態(tài)的剖視圖,與圖1共同說明健康墊各部件的相對作動關系;圖3是實施例一的立體圖,說明健康墊的大部結構及其相對位置,且該實施例設置在一撐架上,其中,一覆蓋單元被切剖開;圖4是實施例一的局部放大立體圖,說明每一橫桿是穿套在移動桿單元上;圖5是實施例一的又一局部放大立體圖,說明每一橫桿下也可以裝設有彈性件;圖6是實施例一的側視圖,說明墊體單元的推抬動力件未作動時的狀態(tài);圖7是實施例一的側視圖,說明該墊體單元的推抬動力件已作動時的狀態(tài),使相間隔的橫桿上移而凸出其它的橫桿;
圖8是實施例二的立體圖,說明健康墊的大部結構及其相對位置,且該健康墊設置在一撐架上,其中,一覆蓋單元被切剖開;圖9是實施例二的局部放大立體圖;圖10是實施例二的局部立體分解圖,說明墊體單元中的墊塊與橫桿結合的方式;圖10-1是實施例二的另一局部立體分解圖,說明墊體單元的墊塊與橫桿的另一種結合方式;圖11是實施例二的局部立體分解圖,說明墊體單元的墊塊與橫桿的又一種結合方式;圖11-1是實施例二的局部立體分解圖,說明墊體單元的墊塊與橫桿的再一種結合方式;圖12是一側視圖,說明墊體單元的推抬動力件未作動時的狀態(tài);圖13是一側視圖,說明墊體單元的推抬動力件已作動時的狀態(tài),使相間隔的墊塊上移而凸出其它的墊塊;圖14是一作動示意圖,說明實施例二的拍擊單元的構成狀態(tài);圖15是一作動示意圖,配合圖14說明拍擊單元運作的狀態(tài);圖16是一立體圖,說明施例三的大部構件及其相關位置;圖17是一側視圖,說明該健康床的前、后抬動力件作動時,可讓使用者呈半坐姿狀態(tài),其中,覆蓋單元已被移除;圖18是一側視圖,說明健康床供使用者進行洗頭的狀態(tài);圖19是一側視圖,說明健康床可讓使用者朝右翻身的狀態(tài);圖20是一側視圖,說明健康床可讓使用者朝左翻身的狀態(tài);圖21是一側視圖,說明健康床是位于頭低腳高的狀態(tài);及圖22是一側視圖,說明健康床是位于頭高腳低的狀態(tài);圖中10健康床 2健康墊 20撐架3固定桿單元 31固定桿組 311第一固定桿312第二固定桿313第三固定桿314第四固定桿315彈性片4移動桿單元 41移動桿組 411第一移動桿412第二移動桿413第三移動桿414第四移動桿415滾輪 42推拿動力件421馬達 422齒輪箱423伸縮件5墊體單元51串接桿 52墊塊 520穿伸槽521穿孔 522通風槽53彈性件 531卡接塊
532凸出件54橫桿 541穿置孔 55推抬桿551凹槽部56推抬動力件561馬達 562凸輪件57旋轉管6拍擊單元61拍擊件611拍擊頭 612連桿613彈性件62拍擊動力件621馬達 622連動件7覆蓋單元71包覆套72入風口8床架單元81床架 811扶手桿組 82舉升件83前抬動力件831馬達 832齒輪組 833伸縮件 84后抬動力件841馬達 842齒輪組 843伸縮件 85左抬動力件851馬達 852伸縮件 86右抬動力件861馬達862伸縮件87側舉動力件9支撐桿具體實施方式
有關本發(fā)明的前述及其它技術內(nèi)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圖式的數(shù)個較佳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地呈現(xiàn)。在本發(fā)明被詳細描述之前,要注意的是,在以下的說明內(nèi)容中,類似的組件是以類似的編號來表示。
實施例一如圖3所示,表示本發(fā)明健康墊2的第一較佳實施例,其設置在一撐架20上,該健康墊2包含一固定桿單元3、一設置于該固定桿單元3上方的移動桿單元4、一設置在該移動桿單元4之間的墊體單元5、以及一覆蓋單元7。
在本實施例中,撐架20是一床架,但撐架20也可以是一椅架或其它可撐立的架體,而不受本實施例舉例說明的限制。
固定桿單元3包括兩個間隔排列并可設置在該撐架20上的固定桿組31。每一固定桿組31具有依序間隔排列的第一固定桿311、第二固定桿312、第三固定桿313、第四固定桿314、以及多個分別連接該第一和第二固定桿311和312、第二和第三固定桿312和313、第三和第四固定桿313和314的彈性片315,所述的彈性片315也可以用其它樞接方式取代,如多轉折樞接、單一轉折樞接等,一樣可達到轉折的效果;若少一固定桿組31,一樣可達成相同的效果;因此,本發(fā)明的范圍不受固定桿組31具體數(shù)目多少的限制。
移動桿單元4包括兩個對應設置在固定桿組31上方的移動桿組41、以及可推移該移動桿組41的推拿動力件42。每一移動桿組41具有間隔排列的第一移動桿411、第二移動桿412、第三移動桿413、第四移動桿414。第一、二、三、四移動桿411~414分別具有多個滾輪415,使每一移動桿組41能相對每一固定桿組31移動。在本實施例中,每一滾輪415設置在該第一、二、三、四移動桿411~414的兩相對端;當然,也可以根據(jù)需要再加設數(shù)個滾輪415,以增加支撐力,若少一移動桿組41,一樣可達成相同的效果;因此,本發(fā)明的范圍不受移動桿組41數(shù)目多少的限制。
推拿動力件42可往復地推動每一移動桿組41,使每一滾輪415能在每一固定桿組31上滾動。在本實施例中,如圖3所示,推拿動力件42推動第四移動桿414。該推拿動力件42包括由一電力控制的馬達421、一可受該馬達421驅動的齒輪箱422,以及一被該齒輪箱422所帶動而能伸長或縮短的伸縮件423;但推拿動力件42也可以用油壓缸及相關的組件來達成推動每一移動桿組41的目的。然而,此方面的驅動方式并非本發(fā)明的單一特征,因此不能限制本發(fā)明的范圍。
如圖4、5所示、結合圖6,墊體單元5設置在兩個移動桿組41之間并能隨其移動,墊體單元5包括多個間隔平行排列的橫桿54,還包括設置在每一橫桿54底面的推抬桿55、可推移該推抬桿55的推抬動力件56、以及多個分別穿套在橫桿54并可被轉動的旋轉管57。其中,推抬桿55和旋轉管57的有無不受限制。
橫桿54穿套在移動桿單元4的移動桿組41上,為使每一橫桿54可相對移動桿組41做上下移動(如圖4所示),可以在每一橫桿54的兩相對端裝置彈性件53(如圖5所示),每一彈性件53用于自動調整每一橫桿54的高低位置,以符合使用者的身形曲線,讓使用者感覺舒適。
再結合圖7,推抬桿55與所述的移動桿組41同步進行移動,且于其頂面形成有多個間隔對應每一橫桿54并可容置該橫桿54的凹槽部551。當推抬動力件56將推抬桿55上推時,可使未對應凹槽部551的橫桿54被向上抬移,從而呈間隔起伏的姿態(tài)。
在本實施例中,每一橫桿54的截面均為圓形并可套設有至少一上述的旋轉管57,使得所述的旋轉管57可繞對應的橫桿54的軸線轉動。當然,在實際使用上,并不一定需要所述的旋轉管57或彈性件53,但也可以將所述的旋轉管57設計成管徑不均一或是不規(guī)則的外形,因此,當無旋轉管57時,所述的橫桿54的外形就不一定要是圓形,也可以是其它的形狀,同樣可以有推拿的效果。
如圖3所示,覆蓋單元7是包覆墊體單元5并具有一由布質材料或其它柔軟材質所制成的包覆套71,可讓使用者具有較舒適的臥躺感受、方便更換,還可用于阻隔使用者直接接觸墊體單元5。
再結合圖5、6,當啟動移動桿單元4的推拿動力件42時,可往復地推動每一移動桿組41,藉此帶動墊體單元5的橫桿54來回移動,從而能對使用者在坐姿或臥姿時,進行推拿及變換壓迫位置。當所述的橫桿54裝設有所述的旋轉管57時,則旋轉管57會隨著每一橫桿54的移動而產(chǎn)生轉動,且該旋轉管57亦可分成多個小段成滾珠狀,使健康墊2擁有滾動按摩的功能。較佳地,若是再加上推抬動力件56動作,則可提升促進血液循環(huán)的推拿效果。
實施例二如圖8、9所示,結合圖12,本發(fā)明健康墊2的第二較佳實施例與第一較佳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在于墊體單元5包括多個橫桿54、多個墊塊52,或者還包括多個間隔排列并呈長條狀的串接桿51、多個穿套在每一串接桿51并間隔設置的墊塊52、多個介于墊塊52與橫桿54之間的彈性件53、多個設置在每一橫桿54底面并可隨每一橫桿54移動的推抬桿55,及多個可推移多個推抬桿55上下移動的推抬動力件56。由于墊體單元5具有所述的墊塊52,因此,不僅無須將所述的橫桿54設計成圓形截面,而且也不需要有所述的旋轉管57(見圖4)。該健康墊2還可以包括一可用于拍擊使用者背部的拍擊單元6。由前面所述,便可知道串接桿51、彈性件53、推抬桿55、拍擊單元6等均可視需要配置,有無不受限制。
每一墊塊52交錯排列并可界定出介于兩個相鄰墊塊52之間的穿伸槽520。每一墊塊52具有多個可供所述的串接桿51穿伸并呈直立長條狀的穿孔521,及多個自頂面凹設的通風槽522,其中,所述穿孔521的設置讓每一墊塊52可獨立地上下活動。
每一彈性件53在第一較佳實施例中僅是設置在每一橫桿54的兩相對端,而在本實施例中,則是使用更多的彈性件53并設置在所述的墊塊52與橫桿54之間,每一彈性件53為壓縮彈簧,同樣地,當使用者躺臥在該健康墊2上時,可藉由每一彈性件53,自動地調整每一墊塊52的位置,以符合使用者的身形,而能舒適地躺臥其上。
所述的橫桿54是與串接桿51相互平行并以一固定、一非固定的方式分別連接在移動桿組41的第一、二、三、四移動桿411~414上,其中,未固定于移動桿組41的橫桿54也可固定在推抬桿55上,固不固定在該推抬桿55上,不受限制。然而,所述的橫桿54所采取一固定、一非固定的方式是為了能被間隔地上抬,因此,只要能使所述的橫桿54達到被間隔地上抬的目的,均為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
如圖10所示,由于所述的墊塊52、彈性件53,及橫桿54數(shù)量眾多(圖中僅顯示其一),為求組裝方便,可在每一彈性件53底端裝設一卡接塊531。其中,每一卡接塊531的底徑接近每一橫桿54凹部的寬度,從而能直接地卡制在所述的橫桿54上,或是在每一卡接塊531的底端設兩凹槽,以穿套方式置入每一橫桿54上,再用螺絲將每一墊塊52、彈性件53,以及卡接塊531鎖設在一起,藉此,使每一彈性件53壓縮,而讓每一墊塊52均受到某個程度的推力,因此,可使整個墊體單元5呈平坦狀(此狀態(tài)可參考圖8所示),不致凹凸不平,影響美觀。
如圖10-1所示,表示墊塊52、彈性件53、橫桿54的另一種結合方式,與圖10所示組合方式的區(qū)別在于,在每一卡接塊531上加設一墊片(圖中未給出部件標號),在橫桿54的凹槽兩邊設有凸緣,該墊片可卡在橫桿54上的凹槽內(nèi),通過該墊片將卡接件531和橫桿54連接起來,可達到方便快速地裝卸的目的。
如圖11所示,是關于墊塊52、彈性件53、及橫桿54的另一種組合方式,在每一卡接塊531上可加設有兩個對應的凸出件532,呈片狀,并可直接穿過對應的橫桿54上,再轉個角度即可卡制在該橫桿54上,快速且方便地進行組裝。然而,所述卡接塊531也可卡制在所述的墊塊52底面,均可達到組裝方便的目的。
如圖11-1所示,在每一卡接塊531上的兩凸出件532是呈圓柱狀,而對應的橫桿54則形成有可供該凸出件532穿設的穿置孔541,讓卡接塊531可輕微地擺動,以更符合人體的曲線。關于所述的墊塊52、彈性件53,及橫桿54的組裝方式還有相當多種的變化,但此部分并非本發(fā)明的單一特征,因此不構成對本發(fā)明范圍的限制。
如圖12、13所示,所述的推抬桿55分別對應地連接第一、二、三、四移動桿411~414,且能與其同步移動。每一推抬桿55的頂面均形成有多個可容置所述的橫桿54的凹槽部551。
值得注意的是,所述的凹槽部551分別對應上述已固定在移動桿組41上的橫桿54,而未固定在該移動桿組41上的橫桿54或可固定在所述的推抬桿55上。
藉由每一推抬動力件56將每一推抬桿55上抬,能使未固定在移動桿組41上(或是固定在每一推抬桿55上)的橫桿54上移,而已固定在移動桿組41上的橫桿54容置在所述的凹槽部551中,使得墊體單元5的橫桿54或墊塊52呈現(xiàn)出間隔起伏(或是一凹一凸)的姿態(tài)。在本實施例中,每一推抬動力件56由一馬達561及一可受該馬達561驅動并位于推抬桿55底面的凸輪件562組成,藉由每一凸輪件562的轉動能推移每一推抬桿55。然而,使推抬桿55上移的方式還有許多其它方法,在此難以一一說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當理解,達到上移的方式并非本發(fā)明的單一特征,不構成對本發(fā)明范圍的限制。
如圖14、15所示,拍擊單元6包括多個可分別容置于墊體單元5的穿伸槽520的拍擊件61,及一可帶動每一拍擊件61部分凸出于所對應穿伸槽520的拍擊動力件62。每一拍擊件61具有一由彈性材料制成的拍擊頭611、一連桿612,及一介于該拍擊頭611與連桿612之間的彈性件613,使每一拍擊件61具有彈性作用從而避免搥傷使用者。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的拍擊件61位于所述的第一移動桿411之間區(qū)域的穿伸槽520中,可用于拍擊使用者的背部,但也可以設置在其它位置,如所述的第二、第三、或第四移動桿412~414(見圖8)之間區(qū)域的穿伸槽520中,以拍擊使用者的腰部、臀部,或是腿部等位置,以滿足不同的需求。而所述的拍擊件61設置的位置可依使用者的需求而加以變化,其并非本發(fā)明的單一特征,不構成對本發(fā)明范圍的限制。
如圖15所示,拍擊動力件62包括一馬達621及一可受該馬達621驅動的連動件622。每一拍擊件61可穿套在連動件622上,當馬達621旋轉時,可使每一拍擊件61反復地凸伸于穿伸槽520,達到連續(xù)拍擊使用者的效果。同樣地,能使每一拍擊件61達到凸伸于穿伸槽520的效果,還有其它實現(xiàn)方法,依本說明內(nèi)容而進行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仍屬于本發(fā)明的范圍。
如圖8、9所示,覆蓋單元7還包括一開設于包覆套71上并可供空氣通過的入風口72。藉由該入風口72導入空氣,并在每一墊塊52的通風槽522內(nèi)流通,以進行散熱,使久躺的使用者不致因悶熱而傷害皮膚。當然,也可以視需要輸入熱風,可具有保暖的效果。
當使用者臥躺于健康墊2上時,可啟動各種有益身體健康的功能。例如當啟動移動桿單元4的推拿動力件42時,即可往復地推動每一移動桿組41,其推移的距離可為一個墊塊52的長度或是其它適當?shù)木嚯x,藉此帶動墊體單元5的每一橫桿54(如圖3所示)或墊塊52,從而對使用者的各個部位,如背部、腰部、臀部、及腿部等進行推拿,舒活筋骨與舒緩酸痛。
值得一提的是,該推拿動力件42可視使用者的需要而進行慢速運轉,以使所述的橫桿54(如圖3所示)或墊塊52輕緩地進行水平位移轉換動作,特別是當使用者處于睡眠狀態(tài)的時候,可在不打擾使用者睡眠的情況下,持續(xù)地對其施以推拿以舒緩肌肉,讓使用者更感舒暢。
同時,因所述的橫桿54(如圖3所示)或墊塊52的位移,讓使用者原先壓迫的位置得以獲得舒緩,具有變換壓迫位置及推拿的效果。對于久臥床上的使用者而言,還可藉由該功能保持肌膚良好的狀態(tài),避免麻痹等不良變化發(fā)生。
如圖12、13所示,當啟動墊體單元5的推抬動力件56時,藉由凸輪件562將推抬桿55上推,可使部分墊塊52凸出于其它墊塊52,配合推拿動力件42的運作,使墊體單元5水平地來回移動,藉此提高推拿的效果。
如圖14、15所示,當啟動拍擊單元6的拍擊動力件62時,可使每一拍擊件61凸出于每一墊塊52,從而對使用者進行拍背動作,特別是當使用者的呼吸道可能有積痰時,還可藉由所述的拍擊件61的功能,幫助將痰咳出。
因此,藉由該健康墊2的構件的作動,特別是藉由墊體單元5作水平往復位移轉換動作,可以全面地推拿或按摩臥靠在該健康墊2上的使用者的皮膚與肌肉,而有助于其血液循環(huán),保持肌膚良好的狀態(tài),并避免麻痹等不良變化產(chǎn)生。
實施例三如圖16、17所示,為本發(fā)明健康床10的一較佳實施例,可將上述實施例中的健康墊2放置在一床架上形成一完整的床,該健康床10包含一床架單元8,及三個健康墊2、2’、2”。所述的健康墊2、2’、2”并排地設置在該床架單元8上,且相鄰的健康墊2、2’、2”呈相互樞接。
所述的健康墊2、2’、2”的組成構件及所能達到的功能已經(jīng)在上述實施例中揭露,因此本實施例不再詳述。藉由配合該床架單元8,健康床10具有更多可幫助使用者或是協(xié)助照顧人員照顧使用者的功能,詳見下列說明。
如圖17所示,床架單元8包括一床架81、一用以支撐并可舉升該床架81的舉升件82、分別設置在該床架81上的前、后抬動力件83、84、左、右抬動力件85、86(見圖19),及一側舉動力件87(見圖21)。
如圖16所示,床架81具有兩個設置在兩側并可折收放平的扶手桿組811(圖中僅顯示其一),供使用者扶持及防止其摔落床下。
舉升件82可使床架81水平上升或下降,調整出適合使用者上下床或方便家屬照顧使用者的高度。在本實施例中,是利用電氣方式啟動該舉升件82,但也可以采用人工手搖方式進行。
如圖17所示,前抬動力件83可使固定桿組31的第一固定桿311向上揚升,推動使用者上半身呈傾斜狀態(tài),適于休閑、閱讀或是方便照顧人員對使用者進行喂食動作。而后抬動力件84可舉升固定桿組31的第三固定桿313,讓使用者的腿部彎曲,配合前抬動力件83,則可讓使用者呈半坐姿狀態(tài)。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的前、后抬動力件83、84是采用由一馬達831、841、一可受該馬達831、841驅動的齒輪組832、842,及一被該齒輪組832、842所帶動而能伸長或縮短的伸縮件833、843組成。但也可以是應用油壓缸及相關的組件來達成固定桿組31的第一、第三固定桿311、313向上舉升的目的。在每次使用健康床10時,由于前、后抬動力件83、84的作動次數(shù)并不頻繁,當然也可以是以手工搖動的方式,達到上述要求的目的。然而,這方面的驅動構件與方式并非本發(fā)明的重要特征,且為本領域技術人員所公知,因此不構成對本發(fā)明的限制。
如圖18所示,健康床10還可讓使用者方便進行洗頭。固定桿組31的第一固定桿311與移動桿組41的第一移動桿411(均顯示其一)呈可彎折狀,讓使用者在平躺仰臥時,使頭部向下傾斜,方便洗頭。在本實施例中,是利用一可移動地設于該第一固定桿311底面上的支撐桿9,來決定第一固定桿311與第一移動桿411是否呈彎折狀。也就是說,當前抬動力件83使第一固定桿311向上轉動一個適當角度時,在使用者需要洗頭時,只需拉離支撐桿9,讓第一固定桿311與第一移動桿411因自重而下垂以呈現(xiàn)彎折狀,讓使用者的頭部向下傾斜,即可進行洗頭,而不必大費周章地抬移使用者;當無須使用洗頭功能時,只要將支撐桿9穿入,即可支撐第一固定桿311與第一移動桿411呈水平狀。
如圖19、20所示,左抬動力件85可推舉相鄰的健康墊2、2’,而讓使用者進行向右翻身的動作。同理,右抬動力件86可推舉相鄰的健康墊2’、2”,進行向左翻身的動作,避免使用者單邊壓迫過久,同時也方便照顧人員對使用者進行擦背、換衣等動作。在本實施例中,左、右抬動力件85、86由一馬達851、861、一可受該馬達851、861驅動而能伸長或縮短的伸縮件852、862組成。但也可以應用油壓缸及相關的組件來達成舉升所述的健康墊2、2’、2”的目的。當然也可以是以手工搖動的方式,同樣可以達到上述目的。然而,此方面的驅動構件與方式并非本發(fā)明的單一特征,且是本領域技術人員所公知的,因此不構成對本發(fā)明的限制。
如圖21、22所示,側舉動力件87設置在舉升件82上并可使床架81朝前或朝后傾斜,可讓使用者呈頭高腳低或頭低腳高的狀態(tài),得以改變血液循環(huán)狀態(tài),增進健康者的循環(huán)功能,或是方便使用者進行治療。例如,在實際醫(yī)療行為中,一種稱為耳石異位癥的治療方式即可采用該側舉動力件87的側舉功能。由于其發(fā)病的原因是內(nèi)耳橢圓囊的耳石脫落,常使患者發(fā)生昡暈,借助該側舉動力件87,使患者呈頭低腳高的狀態(tài),幫助醫(yī)師施以耳石復位術。
由于健康床10的功能眾多,為避免人員操作失誤而誤傷組件,可設置一電連接每一動力件的控制單元(圖未示),以分別控制所述的動力件的作動,例如當前、后抬動力件83、84(見圖17)動作時,則限制左、右抬動力件85、86(見圖19)或側舉動力件87不可動作。當然,亦可配合在每一動力件附近設置數(shù)個極限開關(Limit Switch,LS)…等電子式或機械式控制裝置(圖未示),再增加一層保護,確保安全使用該健康床10。
如圖16所示,結合圖8,由上述說明可知,包括三個健康墊2、2’、2”的健康床10,確實具有以下所述的技術效果一、有效地保持肌膚良好的狀態(tài),并避免麻痹等不良變化產(chǎn)生健康墊2的墊體單元5可藉由移動桿單元4的推拿動力件42做往復作動,進行全面的水平位移轉換動作,因此讓使用者的背面受到全面且連續(xù)的推拿,而非僅僅如公知技的有限頻率的定點推壓,因此其可有效地避免肌膚不良變化的發(fā)生。
二、具有多項健身或協(xié)助照顧的功能如上所述,藉由健康墊2的各構件設置及其作動,除了可讓使用者享有全面推拿健身功能之外,還可藉由墊體單元5的推抬桿55(見圖12)與拍擊單元6的設置,而加強推拿效果與進行拍背等功能,從而有助于使用者的血液順暢流通,幫助積痰咳出;進一步地,藉助床架單元8的前、后抬動力件83、84(見圖17)的設置,讓使用者可呈半坐姿態(tài);藉助床架單元8的左、右抬動力件85、86(見圖19)的設置,輔助使用者進行翻身;藉助床架單元8的側舉動力件87(見圖21)的設置,可讓使用者頭腳上下傾斜,改變使用者的血液循環(huán)或協(xié)助醫(yī)療的進行。
三、用途廣泛如前所述,由于健康墊2具備多種功能,再加上現(xiàn)代人多有腰酸背痛等癥狀,因此,健康墊2或健康床10除了適合一般人使用以外,還可以供年長者或久病臥床的病患使用,具有龐大的市場與商機。
四、降低成本由于健康墊2與健康床10具有多樣化的功能,因此,對于需使用該健康墊2與健康床10的業(yè)者,例如個人用戶、贍養(yǎng)院或醫(yī)院而言,將可節(jié)省購置其它相關設備或儀器的成本,并同時可騰出更大的空間以供使用;再者,拍背、按摩、推拿、翻身等繁瑣事務,均可由健康床10代勞,有助于減輕看護人員的工作負擔。因此,業(yè)者同時還可節(jié)省人力成本,同時又有益于贍養(yǎng)者或病患的身體健康,從而降低各項成本,創(chuàng)造更多的收益,并增加市場競爭力。
綜合上述,本發(fā)明的健康墊2是可以單獨使用的,將其放置在任何想要推拿或按摩的地方,例如椅架或床架上,就可以進行推拿,舒活筋骨,相當方便。而將該健康墊2與床架結合在一起,便成為可健身或與治療合并使用的多功能健康床10,具有極佳的應用性。
如圖3、6、8、16所示,健康墊2與健康床10整合了西醫(yī)對于體膚壓迫位置轉換理論何中醫(yī)的推拿理論。藉由該移動桿單元4的推拿動力件42,使墊體單元5的的橫桿54(見圖4)或墊塊52作往復移動,達到推拿與轉換壓迫位置,促進血液循環(huán),避免肌膚不良變化的形成;或是緩慢移動,而能在不影響使用者的睡眠下,順暢其血液循環(huán);利用推抬桿55與推抬動力件56,使一部分橫桿54(見圖4)或墊塊52凸出而能加強推拿效果;通過拍擊單元6進行拍背,有助于使用者咳出積痰;運用三個健康墊2、2’、2”相互樞接而設置在該床架81上,并加設該前、后、左、右抬動力件83~86(見圖17、19)及側舉動力件87(見圖21),形成一可輔助使用者進行抬起上半身、舉起腿部、翻動身體,或進行治療的健康床10。種種功效不僅有益于正常健康者保健身體,特別是對于長期臥床的人,如老人或癱瘓者是十足的幫助,同時又可減少看護人員的工作項目與減輕其壓力。
以上通過較佳實施例描述了本發(fā)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當理解,上述的實施例并不構成對本發(fā)明的限制,按照本發(fā)明的實質及其說明的內(nèi)容,作出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仍屬于本發(fā)明的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健康墊,適用鋪設于一撐架上,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固定桿單元,包括兩個間隔排列并鋪設于該撐架上的固定桿組;一移動桿單元,設置于該固定桿單元上方,包括兩個分別對應該固定桿組的移動桿組、及一可推移該移動桿組的推拿動力件,使每一移動桿組能相對每一固定桿組移動;和一墊體單元,設置在該移動桿組之間并能隨其移動,該墊體單元包括多個間隔平行排列的橫桿。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健康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桿單元的每一固定桿組具有依序間隔排列的第一固定桿、第二固定桿、第三固定桿、第四固定桿,及連接兩相鄰固定桿的彈性片、或單轉折或多轉折樞接,該移動桿單元的每一移動桿組具有間隔排列的第一移動桿、第二移動桿、第三移動桿、第四移動桿,該第一、二、三、四移動桿分別具有多個滾輪。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健康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墊體單元的橫桿呈圓形,該墊體單元還包括多個可被轉動的旋轉管,在每一橫桿上至少套設有一所述的旋轉管。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健康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橫桿可上下移動地穿套在所述的移動桿單元的移動桿組上,所述的墊體單元還包括多個設置在每一橫桿兩相對端的彈性件,用以上下推移每一橫桿,從而自動調整每一橫桿的高低位置。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健康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墊體單元還包括設置在每一橫桿底面的推抬桿,及一可推移該推抬桿的推抬動力件,該推抬桿的頂面形成有多個間隔對應可容置每一橫桿的凹槽部。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健康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未固定于移動桿組的橫桿固定在所述的推抬桿上。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健康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墊體單元還包括多個間隔排列且彼此交錯的墊塊。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健康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墊體單元還包括多個介于每一墊塊與橫桿之間的彈性件,及多個間隔排列并串接每一墊塊的串接桿,每一墊塊具有多個可供每一串接桿穿伸且呈直立狀的穿孔,使每一墊塊可獨立地上下活動。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健康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橫桿分別是一固定、一非固定地連接在所述的移動桿組上。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健康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墊體單元還包括設置在每一橫桿底面并可隨其移動的推抬桿,及一可推移該推抬桿的推抬動力件,該推抬桿的頂面形成有多個可容置所述橫桿的凹槽部,每一凹槽部對應已固定在所述移動桿組的橫桿,利用該推抬動力件將該推抬桿上推,使位于未固定于該移動桿組的橫桿能被向上抬移,進而使部分墊塊凸出其它墊塊。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健康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未固定于移動桿組的橫桿固定在所述的推抬桿上。
1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健康墊,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拍擊單元,該拍擊單元包括多個拍擊件及一可帶動所述的拍擊件作動的拍擊動力件,每一拍擊件容置于兩相鄰的橫桿之間。
13.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健康墊,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拍擊單元,該拍擊單元包括多個拍擊件及一可帶動所述的拍擊件作動的拍擊動力件,在兩相鄰的墊塊之間具有一穿伸槽,每一拍擊件容置于每一穿伸槽中,使每一拍擊件可于穿伸槽中活動穿伸。
14.如權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健康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每一拍擊件具有一由彈性材料制成的拍擊頭、一連桿,及一介于該拍擊頭與連桿之間的彈性件。
1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健康墊,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包覆所述的墊體單元的覆蓋單元,該覆蓋單元包括一由柔軟材質制成的包覆套。
16.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健康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墊體單元上的覆蓋單元還包括一可供空氣通過的入風口,藉由該入風口導入空氣并可在該墊體單元中流通。
17.一種健康床,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床架單元,包括一床架;多個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健康墊,并排地設置在該床架上,且相鄰的健康墊相互樞接;一左抬動力件和一右抬動力件,位于該多個健康墊的下方,當該左抬動力件動作時,可使左側的兩健康墊向右翻動,而當該右抬動力件動作時,則使右側的兩健康墊向左翻動。
18.如權利要求17所述的健康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墊體單元還包括設置在每一橫桿底面并可隨其移動的推抬桿,及一可推移該推抬桿的推抬動力件,利用該推抬動力件將該推抬桿上推,使位于未固定于該移動桿組上的每一橫桿上移,進而使所述的橫桿可間隔地凸出。
19.如權利要求17所述的健康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墊體單元還包括多個間隔排列并彼此交錯且位于每一橫桿上方的墊塊、設置在每一橫桿底面并可隨其移動的推抬桿,及一可推移該推抬桿的推抬動力件,利用該推抬動力件將該推抬桿上推,可使每隔一橫桿上移,進而使對應已上移的橫桿的墊塊可凸出其它的墊塊。
20.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健康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未被上移的橫桿固定在所述的推抬桿上。
21.如權利要求17所述的健康床,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拍擊單元,該拍擊單元包括多個分別位于所述的墊體單元的每兩橫桿之間的拍擊件,及一可帶動上述拍擊件凸出每一橫桿的拍擊動力件。
22.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健康床,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拍擊單元,該拍擊單元包括多個分別位于所述的墊體單元的穿伸槽內(nèi)的拍擊件,及一可帶動上述拍擊件凸出每一穿伸槽的拍擊動力件。
23.如權利要求17所述的健康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床架單元還包括一用以支撐并可舉升該床架的舉升件。
24.如權利要求23所述的健康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床架單元還包括一設置在所述的舉升件上并可傾斜所述的床架的側舉動力件。
25.如權利要求17所述的健康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床架單元還包括分別設置在該床架上的前抬動力件和后抬動力件,該前抬動力件和后抬動力件可分別舉升所述的固定桿組的第一固定桿和第三固定桿。
26.如權利要求17所述的健康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床架具有兩個可折收的扶手桿組。
27.如權利要求17所述的健康床,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包覆所述的墊體單元的覆蓋單元,該覆蓋單元包括一由柔軟材質制成的包覆套。
28.如權利要求27所述的健康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墊體單元上的覆蓋單元具有一可供空氣通過的入風口,藉由該入風口導入空氣并可于該墊體單元內(nèi)流通,。
29.如權利要求17所述的健康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桿單元的每一固定桿組具有依序間隔排列的第一固定桿、第二固定桿、第三固定桿、第四固定桿,及連接兩相鄰固定桿的彈性片、或單轉折或多轉折樞接,該移動桿單元的每一移動桿組具有間隔排列的第一移動桿、第二移動桿、第三移動桿、第四移動桿,該第一、二、三、四移動桿分別具有多個滾輪,該第一固定桿與第一移動桿呈彎折狀,使位于使用者頭部下方的墊體單元下垂。
全文摘要
一種健康墊及包含有該健康墊的健康床,結合了西醫(yī)壓迫位置轉換及中醫(yī)推拿的理論,讓坐或臥者進行推拿及轉換壓迫位置,促使其血液順暢流通,疏緩生活緊張所帶來的筋骨、肌肉的緊繃,該健康墊包含一固定桿單元、一可相對該固定桿單元移動的移動桿單元、以及一設在該移動桿單元上而可隨之移動的墊體單元,該墊體單元包括有多種不同的構件,結合成多種不同的墊體,藉由該移動桿單元往復地連動該墊體單元,而使墊體單元作來回移動,達到推拿與轉換壓迫位置、促進血液循環(huán),使肌膚保持良好狀態(tài)等功效。
文檔編號A47C27/00GK1827072SQ20051013547
公開日2006年9月6日 申請日期2005年12月31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12月31日
發(fā)明者黃垤樹, 黃顥文, 黃顥中 申請人:黃垤樹, 黃顥文, 黃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