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旋轉緩沖器用安裝工具及旋轉緩沖器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將旋轉緩沖器安裝在主體與門之間或框體與門之間時使用的旋轉緩沖器用安裝工具及具備此種安裝工具的旋轉緩沖器裝置。
背景技術:
以往的旋轉緩沖器的一例如下述專利文獻1所記載。該旋轉緩沖器包括形成為有底圓筒狀的緩沖器本體和基端部以可旋轉的方式插入到該緩沖器本體中的轉子。在緩沖器本體的外周面的基端部、即底部側的端部上形成有第一卡合部,該第一卡合部具有相互平行的兩個平面部。另一方面,在從緩沖器本體突出的轉子的前端部形成有第二卡合部,該第二卡合部具有相互平行的兩個平面部。需要說明的是,在緩沖器本體與轉子之間內(nèi)置有緩沖器機構,該緩沖器機構阻止轉子向一方向的高速旋轉而抑制成低速,并容許向另一方的高速旋轉。將上述結構的旋轉緩沖器安裝在例如便器本體與閥座之間時,在便器本體上設置第一托架,在閥座上設置第二托架。第一托架具有第一卡合孔,在第一卡合孔中以不可轉動的方式插入有緩沖器本體的第一卡合部。另一方面,第二托架具有第二卡合孔,在第二卡合孔中以不可轉動的方式插入有轉子的第二卡合部。由此,閥座經(jīng)由第一、第二托架及旋轉緩沖器以可旋轉的方式與便器本體連結,使閥座轉動時,對應于此,轉子相對于緩沖器本體轉動。需要說明的是,在閥座向閉方向旋轉時,便座的旋轉速度被旋轉緩沖器抑制成低速。在閥座向開方向旋轉時,其旋轉速度不被旋轉緩沖器抑制成低速,而便座能夠以高速進行旋轉。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10-1983號公報在上述以往的旋轉緩沖器中,緩沖器本體的第一卡合部和轉子的第二卡合部以相互不同的形狀及尺寸形成。因此,第一及第二托架的第一及第二卡合孔也形成為相互不同的形狀及尺寸。因此,將第一及第二托架應分別安裝在便器本體及便座上的部位弄錯而分別安裝于便座及便器本體時,存在無法將旋轉緩沖器相對于第一及第二托架進行安裝、或旋轉緩沖器的緩沖器本體及轉子與便器本體及便座的安裝關系變得與正常的關系相反的問題。
發(fā)明內(nèi)容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第一發(fā)明涉及旋轉緩沖器用安裝工具,該旋轉緩沖器具有緩沖器本體及能夠相對于該緩沖器本體旋轉的轉子,在上述緩沖器本體上形成有第一卡合部,該第一卡合部以不可旋轉的方式插入到在第一托架上設置的第一卡合孔中,在上述轉子上形成有第二卡合部,該第二卡合部具有比上述第一卡合部小的外形尺寸,且以不可旋轉的方式插入到第二托架的第二卡合孔中,所述旋轉緩沖器用安裝工具的特征在于,具有供上述第二卡合部以不可旋轉的方式插入的筒狀的襯套,在該襯套上形成有第三卡合部, 上述第一卡合部能夠以不可旋轉的方式插入到上述第一卡合孔及上述第二卡合孔中,上述第三卡合部能夠以不可旋轉的方式插入到上述第一卡合孔及上述第二卡合孔中,上述第二卡合部經(jīng)由上述第三卡合部以不可旋轉的方式插入到上述第二卡合孔中。這種情況下,優(yōu)選,上述緩沖器本體形成為有底筒狀,在上述緩沖器本體的底部側的基端部上形成有上述第一卡合部,上述轉子的基端部以可旋轉的方式插入到上述緩沖器本體中,在從上述緩沖器本體向外部突出的上述轉子的前端部上形成有上述第二卡合部。優(yōu)選,在上述襯套的位于上述緩沖器本體側的前端部上一體地設有供上述緩沖器本體的前端部以可旋轉的方式嵌入的嵌合筒部。優(yōu)選,在上述嵌合筒部的外周面的軸線方向上的中間部形成有沿周向呈環(huán)狀延伸的環(huán)狀突出部。優(yōu)選,在上述第一托架上形成有供上述嵌合筒部的前端部以可旋轉的方式嵌入的第一支承孔,并在該第一支承孔的底部形成有上述第一卡合孔,在上述第二托架上形成有供上述嵌合筒部的基端部以可旋轉的方式嵌入的第二支承孔,并在該第二支承孔的底部形成有上述第二卡合孔。優(yōu)選,上述第一卡合部和上述第三卡合部具有彼此相同的截面形狀,上述第一卡合孔和上述第二卡合孔具有彼此相同的截面形狀。優(yōu)選,上述第一卡合部和上述第三卡合部具有彼此相同的截面形狀,上述第一卡合孔和上述第二卡合孔具有彼此不同的截面形狀。優(yōu)選,上述第一卡合部和上述第三卡合部具有彼此不同的截面形狀,上述第一卡合孔和上述第二卡合孔具有彼此相同的截面形狀。為了解決上述問題,第二發(fā)明涉及旋轉緩沖器,具有緩沖器本體及能夠相對于該緩沖器本體旋轉的轉子,在上述緩沖器本體上形成有第一卡合部,該第一卡合部以不可旋轉的方式插入到在第一托架上設置的第一卡合孔中,在上述轉子上形成有第二卡合部,該第二卡合部具有比上述第一卡合部小的外形尺寸,且以不可旋轉的方式插入到第二托架的第二卡合孔中,所述旋轉緩沖器的特征在于,還具有供上述第二卡合部以不可旋轉的方式插入的筒狀的襯套,在該襯套上形成有第三卡合部,上述第一卡合部能夠以不可旋轉的方式插入到上述第一卡合孔及上述第二卡合孔中,上述第三卡合部能夠以不可旋轉的方式插入到上述第一卡合孔及上述第二卡合孔中,上述第二卡合部經(jīng)由上述第三卡合部以不可旋轉的方式插入到上述第二卡合孔中。這種情況下,優(yōu)選,上述緩沖器本體形成為有底筒狀,在上述緩沖器本體的底部側的基端部上形成有上述第一卡合部,上述轉子的基端部以可旋轉的方式插入到上述緩沖器本體中,在從上述緩沖器本體向外部突出的上述轉子的前端部上形成有上述第二卡合部。優(yōu)選,在上述襯套的位于上述緩沖器本體側的前端部上一體地設有供上述緩沖器本體的前端部以可旋轉的方式嵌入的嵌合筒部。優(yōu)選,在上述嵌合筒部的外周面的軸線方向上的中間部形成有沿周向呈環(huán)狀延伸的環(huán)狀突出部。優(yōu)選,在上述第一托架上形成有供上述嵌合筒部的前端部以可旋轉的方式嵌入的第一支承孔,并在該第一支承孔的底部形成有上述第一卡合孔,在上述第二托架上形成有供上述嵌合筒部的基端部以可旋轉的方式嵌入的第二支承孔,并在該第二支承孔的底部形成有上述第二卡合孔。
優(yōu)選,上述第一卡合部和上述第三卡合部具有彼此相同的截面形狀,上述第一卡合孔和上述第二卡合孔具有彼此相同的截面形狀。優(yōu)選,上述第一卡合部和上述第三卡合部具有彼此相同的截面形狀,上述第一卡合孔和上述第二卡合孔具有彼此不同的截面形狀。優(yōu)選,上述第一卡合部和上述第三卡合部具有彼此不同的截面形狀,上述第一卡合孔和上述第二卡合孔具有彼此相同的截面形狀。發(fā)明效果根據(jù)具有上述特征結構的本發(fā)明,由于在緩沖器本體上形成的第一卡合部和在襯套上形成的第三卡合部都能夠以不可轉動的方式插入到第一卡合孔及第二卡合孔中,因此在將旋轉緩沖器經(jīng)由第一、第二托架安裝在主體與旋轉體之間時,不管將第一、第二托架安裝在主體及旋轉體的哪一方上,都能夠?qū)⑿D緩沖器經(jīng)由第一、第二托架安裝在主體和旋轉體上。而且,能夠?qū)⑿D緩沖器安裝成使其緩沖器本體及轉子與主體及旋轉體的安裝關系成為正常的狀態(tài)。
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的旋轉緩沖器裝置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圖,旋轉緩沖器裝置使用在框體與門之間。圖2是該第一實施方式的俯視圖。圖3是該第一實施方式的主視圖。圖4是該第一實施方式的側視圖。圖5是沿圖2的X-X線的放大剖視圖。圖6是沿圖3的X-X線的局部省略放大剖視圖。圖7是沿圖2的Y-Y線的放大剖視圖。圖8是沿圖2的Z-Z線的放大剖視圖。圖9是表示在該第一實施方式中使用的旋轉緩沖器的俯視圖。圖10是該旋轉緩沖器的主視圖。圖11是圖9的X向視圖。圖12是圖9的Y向視圖。圖13是表示在該第一實施方式中使用的襯套的俯視圖。圖14是該襯套的主視圖。圖15是該襯套的立體圖。圖16是沿圖13的X-X線的剖視圖。圖17是沿圖14的X-X線的剖視圖。圖18是圖13的Y向視圖。圖19是沿圖16的X-X線的剖視圖。圖20是沿圖16的Y-Y線的剖視圖。圖21是表示在該第一實施方式中使用的第一托架的俯視圖。圖22是該第一托架的主視圖。圖23是該第一托架的立體圖。
圖M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與圖5相同的剖視圖。圖25是表示該第二實施方式的與圖6相同的剖視圖。圖沈是表示在該第二實施方式中使用的襯套的俯視圖。圖27是沿圖沈的X-X線的剖視圖。圖觀是該襯套的立體圖。圖四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方式的與圖5相同的剖視圖。圖30是表示該第三實施方式的與圖6相同的剖視圖。圖31是表示該第三實施方式的與圖7相同的剖視圖。圖32是表示該第三實施方式的與圖8相同的剖視圖。圖33是表示在該第三實施方式中使用的襯套的俯視圖。圖34是該襯套的主視圖。圖35是圖33的X向視圖。圖36是該襯套的立體圖。圖37是表示在該第三實施方式中使用的第一托架的俯視圖。圖38是該第一托架的主視圖。圖39是該第一托架的立體圖。圖40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四實施方式的與圖5相同的剖視圖。圖41是表示該第四實施方式的與圖6相同的剖視圖。圖42是表示該第四實施方式的與圖7相同的剖視圖。圖43是表示該第四實施方式的與圖8相同的剖視圖。圖44是在該第四實施方式中使用的旋轉緩沖器的俯視圖。圖45是該旋轉緩沖器的主視圖。圖46是圖44的X向視圖。圖47是表示在該第四實施方式中使用的襯套的俯視圖。圖48是該襯套的主視圖。圖49是圖48的X向視圖。圖50是該襯套的立體圖。圖51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五實施方式的與圖1相同的圖。標號說明A旋轉緩沖器裝置A’旋轉緩沖器裝置1第一托架2第二托架2A第二托架3旋轉緩沖器4 襯套12a支承孔(第一支承孔;第二支承孔)12b卡合孔12e卡合孔
31緩沖器本體31c 第一"^合部32 轉子32b第二卡合部41嵌合筒部41a環(huán)狀突出部46第三卡合部46A第三卡合部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參照附圖,說明用于實施本發(fā)明的最佳方式。圖1 圖23表示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該實施方式是將本發(fā)明的旋轉緩沖器裝置設置在主體(未圖示)與使其開口部開閉的門D之間的實施方式,并使用兩個旋轉緩沖器裝置A、A’,兩個旋轉緩沖器裝置A、A’構成為鏡像對稱。因此,此處僅說明旋轉緩沖器裝置A,對于旋轉緩沖器裝置A’,將其與旋轉緩沖器裝置A相同的部分附加同一標號而省略其說明。如圖1 圖6所示,旋轉緩沖器裝置A具有第一托架1、第二托架2、旋轉緩沖器3 及襯套4。第一托架1安裝在主體上。第二托架2安裝在門D的上端部。第一托架1和第二托架2經(jīng)由使軸線朝向水平方向的旋轉緩沖器3及襯套4以可旋轉的方式連結。由此, 門D與主體以能夠以水平的旋轉軸線L(旋轉緩沖器的軸線)為中心旋轉的方式連結。門 D能夠在圖1所示的閉位置和門D的下端部向上方移動(旋轉)直到規(guī)定位置的開位置之間旋轉。在門D從開位置朝閉位置向下方旋轉時,門D的旋轉速度由旋轉緩沖器3抑制成低速。在門D從閉位置朝開位置向上方旋轉時,旋轉緩沖器3容許門D進行高速旋轉。接下來,說明旋轉緩沖器裝置A的詳細情況,為了便于說明,首先說明旋轉緩沖器 3,如圖9 圖12所示,旋轉緩沖器3具有緩沖器本體31及轉子32。緩沖器本體31呈截面圓形的筒狀,其基端部由底部31a封閉,在其前端部具有開口部。在緩沖器本體31的基端部外周面上形成有兩個平面部31b。兩個平面部31b、31b從緩沖器本體31的基端沿其軸線延伸到緩沖器本體31的長度方向的中間部,向緩沖器本體31的周向分離180°而配置。 通過形成此種兩個平面部31b、31b,而在緩沖器本體31的基端部形成截面成為大致橢圓狀的第一卡合部31c。另一方面,緩沖器本體31的前端側的大致一半形成為截面圓形且具有一定外徑的圓筒部31d。轉子32成為截面圓形的軸狀,其基端部以可以其軸線(旋轉軸線L)為中心旋轉的方式插入到緩沖器本體31內(nèi)。轉子32通過設置在緩沖器本體31內(nèi)部的緩沖器機構(未圖示),在向一方向旋轉時將其旋轉速度抑制成低速,在向另一方向旋轉時容許高速旋轉。 作為此種緩沖器機構,能夠采用公知的各種機構。而且,作為緩沖器機構,也可以采用無論轉子32向哪個方向旋轉時都能夠?qū)⑥D子32的旋轉速度抑制成低速的公知的其他緩沖器機構。轉子32的前端部從緩沖器本體31通過其開口部向外部突出。在從緩沖器本體 31突出的轉子32的前端部外周面上形成有兩個平面部32a、32a。平面部3 從轉子32的前端面沿轉子32的軸線(旋轉軸線L)延伸到與緩沖器本體31的前端緣大致相同的位置。 兩個平面部32a、32a向轉子32的周向分離180°而配置。通過形成此種兩個平面部32a、 32a,而在轉子32的從緩沖器本體31突出的前端部上形成有呈截面橢圓狀的第二卡合部 32b。在此,第二卡合部32b的外徑、即轉子32的從緩沖器本體31突出的前端部的外徑比第一卡合部31c的外徑即緩沖器本體31的外徑小。而且,平面部32a、32a的間隔比第一卡合部31c的平面部31b、31b的間隔窄。其結果是,第二卡合部32b的外形尺寸比第一卡合部31c的外形尺寸小。因此,在使第一、第二卡合部31c、32b的軸線一致并且使平面部31b、 32a的周向上的相位一致的狀態(tài)下使第一、第二卡合部31c、32b沿其軸線方向重疊時,第二卡合部32b整體進入到由第一卡合部31c的外形線包圍的范圍內(nèi)。接下來,說明襯套4,如圖13 圖20所示,襯套4形成為有底筒狀,在其前端部形成有嵌合筒部41,且在其基端部形成有卡合筒部42。嵌合筒部41形成為具有一定的內(nèi)外徑的圓筒,其內(nèi)部作為大徑孔部43。大徑孔部 43與嵌合筒部41的外周面同軸配置。大徑孔部43的內(nèi)徑設定成與緩沖器本體31的圓筒部31d的外徑大致相同。如圖16及圖17所示,圓筒部31d以幾乎無間隙且可插入脫離的方式與大徑孔部43嵌合。大徑孔部43的長度設定成與圓筒部31d的長度大致相同,且在大徑孔部43的基端部上形成有后述的階梯面44。并且,若將圓筒部31d向大徑孔部43插入直到使圓筒部31d的前端面與階梯面44觸碰為止,則圓筒部31d的大致整體收容在大徑孔部43。而且,通過使圓筒部31d的前端面與階梯面44觸碰,而進行旋轉緩沖器3和襯套 4在旋轉軸線L方向上的定位。在卡合筒部42的內(nèi)部形成有從大徑孔部43連續(xù)到襯套4的基端側的小徑孔部 45。小徑孔部45的直徑比大徑孔部43小,與大徑孔部43同軸配置。其結果是,在大徑孔部43與小徑孔部45之間形成有與它們的軸線正交的階梯面44。小徑孔部45的內(nèi)徑設定成與轉子32的從緩沖器本體31突出的前端部的外徑、即第二卡合部32b的外徑大致相同。 在小徑孔部45的內(nèi)表面形成有兩個平面部45a。平面部4 沿小徑孔部45的軸線在其整個長度上延伸。兩個平面部45a、45a向小徑孔部45的周向分離180°而配置。而且,平面部45a、45a的間隔設定成與第二卡合部32b的兩個平面部32a、32a的間隔大致相同。其結果是,小徑孔部45的截面形狀成為與第二卡合部32b大致相同的截面形狀。并且,第二卡合部32b以可插入脫離且不可旋轉的方式與小徑孔部45嵌合。需要說明的是,如圖16及圖17所示,小徑孔部45的基端部由底面45c封閉,第二卡合部32b的前端面與底面45c稍微分離。在卡合筒部42的外周面形成有第三卡合部46。第三卡合部46形成為截面大致長方形狀,并配置成使其中心線(軸線)與嵌合筒部41的軸線一致。第三卡合部46具有沿其軸線延伸的一對第一平面部46a、46a及一對第二平面部46b、46b。第一平面部46a、46a將第三卡合部46的軸線置于中間而相互對置,且從該軸線相互離開等距離而配置。第二平面部46b、46b將第三卡合部46的軸線置于中間而相互對置,且從該軸線相互離開等距離而配置。而且,第二平面部46b、46b配置成其與第一平面部46a、46a所成的角度成為直角。而且,第二平面部46b、46b之間的距離比第一平面部46a、46a之間的距離長規(guī)定長度。彼此相鄰的第一平面部46a和第二平面部46b通過與它們相接的圓弧面而彼此連結。由此,第三卡合部46的截面形狀形成為大致長方形狀。第一平面部46a和第二平面部46b也可以在它們之間不介有圓弧面而直接交叉。對第一平面部46a、46a的間隔及第二平面部46b、46b的間隔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第一平面部46a、46a的間隔設定成與緩沖器本體31的第一卡合部31c的兩個平面部 31b,31b的間隔相同。另一方面,第二平面部46b、46b的間隔設定成與緩沖器本體31的外徑、即第一卡合部31c的外徑相同。因此,在使第一卡合部31c和第三卡合部46彼此的軸線一致且使第一卡合部31c的第一平面部31b與第三卡合部46的第一平面部46a在周向上的相位一致的狀態(tài)下,使第一卡合部31c和第三卡合部46沿它們的軸線方向重疊時,第一卡合部31c的平面部31b、31b與第三卡合部46的第一平面部46a、46a分別一致,第一卡合部31c的外周面相對于第三卡合部46的第二平面部46b在其寬度方向(第一平面部46a、 46a的對置方向)的中央相接,在該狀態(tài)下第一卡合部31c被包含在由第三卡合部46的外形線包圍的范圍內(nèi)。接下來,對第一、第二托架1、2進行說明,第二托架2相對于第一托架1配置成點對稱,并且僅支承對象與第一托架1不同,而結構自身與第一托架1相同。因此,僅說明第一托架1的結構,對于第二托架2,僅說明與第一托架的不同點。如圖1 圖8及圖21 圖23所示,第一托架1具有安裝板部11及連結筒部12。 在安裝板部11形成有螺釘插通孔11a。通過將插通到該螺釘插通孔Ila中的螺釘(未圖示)旋入主體并緊固,而將安裝板部11安裝在主體上,進而將第一托架1安裝在主體上。當然,第二托架2的安裝板部11安裝在門D上。連結筒部12 —體設置在安裝板部11的前端部(圖1及圖2中的下端部)。在連結筒部12的內(nèi)部形成有從其前端面(圖5及圖6中的右端面)朝基端部延伸的截面圓形的支承孔(第一支承孔)1加。該支承孔1 配置成其軸線與旋轉軸線L 一致。支承孔12a 的內(nèi)徑設定成與襯套4的嵌合筒部41的外徑大體相同。如圖5及圖6所示,嵌合筒部41 的前端側的大致一半以可旋轉的方式與第一托架1的支承孔1 嵌合。襯套4的嵌合筒部 41的基端側的大致一半與第二托架的支承孔(第二支承孔)1 嵌合。由此,門D以能夠以旋轉軸線L為中心向上下方向旋轉的方式支承于主體。而且,門D的重量由嵌合筒部41支承,而使門D的重量幾乎不作用于旋轉緩沖器3。需要說明的是,如圖5及圖6所示,通過使嵌合筒部41的基端部與支承孔1 的底面觸碰,而進行襯套4及旋轉鉸鏈3的相對于第二托架2的旋轉軸線L方向的定位。在連結筒部12的內(nèi)部形成有從支承孔12a的底面進一步向基端側延伸的卡合孔 (第一卡合孔)12b。該卡合孔12b配置成其軸線與支承孔1 一致。而且,如圖7所示,卡合孔12b形成為截面大致四邊形狀,具有與襯套4的第三卡合部46大致相同的截面形狀。 即,在卡合孔12b的內(nèi)周面上形成有在其整個長度上延伸的一對第一平面部12c、12c及一對第二平面部12d、12d。第一平面部12c、12c將卡合孔12a的軸線置于中間而相互對置, 并從該軸線相互離開等距離而配置。而且,第一平面部12c、12c的間隔設定成與第三卡合部46的第一平面部46a、46a的間隔大致相同。第二平面部12d、12d配置成其與第一平面部12c所成的角度成為直角。而且,第二平面部12d、12d將卡合孔12a的軸線置于中間而相互對置,并從該軸線離開等距離而配置。第二平面部12d、12d的間隔設定成與第三卡合部46的第二平面部46b、46b的間隔大致相同。彼此相鄰的第一平面部12c和第二平面部 12d通過與在第三卡合部46中使用的圓弧面相同的圓弧面連結。其結果是,卡合孔12b的截面形狀形成為與襯套4的第三卡合部46的截面形狀相同??ê峡?2b具有與第三卡合部46相同的截面形狀。而且,如上所述,在由第三卡合部46的外形線包圍的范圍內(nèi)包含有緩沖器本體31的第一卡合部31c。因此,第一卡合部 31c能夠相對于卡合部12b插入脫離,如圖7所示,在將第一卡合部31c插入到卡合孔12b 中的狀態(tài)下,第一卡合部31c的平面部31b、31b與第一平面部12c、12c進行面接觸,第一卡合部31c的外周面在第二平面部12d的寬度方向(第一平面部12c、12c的對置方向)的中央部與第二平面部12d相接。由此,緩沖器本體31的第一卡合部31c以不可旋轉且不松動的方式插入到卡合孔12b中。其結果是,緩沖器本體31經(jīng)由第一托架1以不可旋轉的方式與主體連結。需要說明的是,如圖5所示,第一卡合部31c的基端面(緩沖器本體31的基端面) 與卡合孔12b的底面觸碰,由此將旋轉緩沖器3相對于第一托架1定位。而且,如圖5及圖 6所示,在第一、第二托架1、2的相互對置的前端面之間形成有規(guī)定尺寸的間隙。如上所述,由于卡合孔12b的截面形狀與襯套4的第三卡合部46的截面形狀相同,因此當然第三卡合部46能夠相對于卡合孔12插入脫離,如圖8所示,襯套4的第三卡合部46以不可旋轉的方式插入到第二托架2的卡合孔(第二卡合孔)12b中。由此,旋轉緩沖器3的轉子32以不可旋轉的方式與第二托架2連結,進而以不可旋轉的方式與門D連結。因此,門D旋轉時,轉子32相對于緩沖器本體3旋轉。在上述結構的旋轉緩沖器裝置A中,由于第一卡合部31c及第三卡合部46都能夠以不可旋轉的方式插入到第一、第二托架1、2的卡合孔12b、12b中,因此即使將第一、第二托架1、2的任一方安裝于主體并將另一方安裝于門D,也能夠?qū)⑿D緩沖器3的緩沖器本體 31及轉子32安裝在第一及第二托架1、2上。而且,能夠?qū)⑿D緩沖器3的緩沖器本體31 及轉子32與主體及門D的安裝關系形成為正常的關系而安裝。尤其是在該實施方式中,由于在第二托架2上形成有與第一托架1的卡合孔12b 具有相同的截面形狀的卡合孔12b,因此能夠使用完全相同的托架作為第一及第二托架1、 2。因此,能夠減少托架1、2的制造費及管理費。另外,緩沖器本體31的第一卡合部31c及襯套4的第三卡合部46也可以不使用第一及第二托架1、2而分別直接以不可旋轉的方式安裝在主體和門的任一方和另一方。這種情況下,在主體及門D上也形成相同尺寸的卡合孔即可,將第一卡合部31c以不可旋轉的方式插入一方的卡合孔,并將第三卡合部46以不可旋轉的方式插入另一方的卡合孔。從而能夠減少旋轉緩沖器裝置的安裝費用。接下來,說明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方式。需要說明的是,在以下的實施方式中,僅說明與上述實施方式不同的結構,對與上述實施方式同樣的結構部分附加同一標號而省略其說明。圖M 圖觀表示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在該實施方式中,在嵌合筒部41的外周面上形成有環(huán)狀突出部41a。環(huán)狀突出部41a配置在嵌合筒部41的軸線方向上的中間部。環(huán)狀突出部41a的外徑設定成與連結筒部12的外徑大致相同或比其稍小。環(huán)狀突出部41a的寬度(旋轉軸線L方向的尺寸)設定成與上述實施方式中的第一、第二托架1、2 的連結筒部12、12之間的間隔相同或比其窄,但也可以比它們的間隔稍寬。當使環(huán)狀突出部41a的寬度與連結筒部12、12之間的間隔相同或比其稍窄時,環(huán)狀突出部41a被用作通過大致填埋連結筒部12、12的間隙而提高美感。另一方面,當使環(huán)狀突出部41a的寬度比連結筒部12、12之間的間隔寬時,通過將連結筒部12、12的各前端面分別按壓到環(huán)狀突出部41a的兩端面,而能夠進行第一、第二托架1、2與旋轉緩沖器3及襯套4的旋轉軸線L方向的定位。圖四 圖39表示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方式。在該實施方式中,取代卡合孔12b而在第一、第二托架1、2上形成有卡合孔12e。如圖31所示,該卡合孔1 具有與第一卡合孔31c相同的截面形狀,第一卡合部31c以可插入脫離且不可旋轉的方式插入到第一托架 1的卡合孔12e中。而且,取代第三卡合部46而在襯套4上形成有第三卡合部46A。該第三卡合部46A形成為與第一卡合部31c相同的截面形狀。因此,如圖32所示,第三卡合部 46A的截面形狀與卡合孔1 的截面形狀相同,第三卡合部46A以可插入脫離且不可旋轉的方式插入到第二托架2的卡合孔12e中。圖40 圖50表示本發(fā)明的第四實施方式。該實施方式是將上述第三實施方式變形后的實施方式,在第一卡合部31c的外周面中的形成圓弧狀的部分的周向上的中央部形成有在第一卡合部31c的整個長度上延伸的平面部31e。而且,在襯套4的第三卡合部46 中的形成圓弧狀的部分的周向上的中央部形成有在第三卡合部46的整個長度上延伸的平面部46c。因此,第一卡合部31c及第三卡合部46的截面形狀與卡合孔1 不同,但使第一卡合部31c、第三卡合部46及卡合孔1 沿軸線方向重疊時,第一卡合部31c及第三卡合部46被包含在由卡合孔1 的內(nèi)形線劃分的范圍內(nèi),能夠以不可旋轉的方式插入到卡合孔 12e中。需要說明的是,既可以僅在第一卡合部31c上形成平面部31e,也可以僅在第三卡合部46上形成平面部46c。即,只要第一卡合部31c及第三卡合部46能夠以不可旋轉的方式插入到卡合孔12e中,第一卡合部31c和第三卡合部46就可以是相互不同的形狀。圖51表示本發(fā)明的第五實施方式。在該實施方式中,取代第二托架2而使用第二托架2A。該第二托架2A構成為與第一托架1鏡像對稱。需要說明的是,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在不脫離其宗旨的范圍內(nèi)可以適當變更。 例如,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在襯套4上設置了嵌合筒部41,但也可以省略嵌合筒部 41。這種情況下,旋轉緩沖器3經(jīng)由托架1、2支承門D的載荷。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在第一、第二托架1、2上形成相同的卡合孔(第一、第二卡合孔)12b (1 )。即,使第一、第二托架1、2的第一、第二卡合孔形成為彼此相同的截面形狀。然而,第一托架的第一卡合孔和第二托架的第二卡合孔未必非要如此,只要鉸鏈本體31 的第一卡合部31c及襯套4的第三卡合部46這兩者能夠以不可旋轉的方式插入,就可以形成為相互不同的截面形狀。工業(yè)實用性本發(fā)明的緩沖器裝置能夠使用在主體與使該主體的開口部開閉的門之間。
權利要求
1.一種旋轉緩沖器用安裝工具,該旋轉緩沖器具有緩沖器本體及能夠相對于該緩沖器本體旋轉的轉子,在所述緩沖器本體上形成有第一卡合部,該第一卡合部以不可旋轉的方式插入到在第一托架上設置的第一卡合孔中,在所述轉子上形成有第二卡合部,該第二卡合部具有比所述第一卡合部小的外形尺寸,且以不可旋轉的方式插入到第二托架的第二卡合孔中,所述旋轉緩沖器用安裝工具的特征在于,具有供所述第二卡合部以不可旋轉的方式插入的筒狀的襯套,在該襯套上形成有第三卡合部,所述第一卡合部能夠以不可旋轉的方式插入到所述第一卡合孔及所述第二卡合孔中,所述第三卡合部能夠以不可旋轉的方式插入到所述第一卡合孔及所述第二卡合孔中, 所述第二卡合部經(jīng)由所述第三卡合部以不可旋轉的方式插入到所述第二卡合孔中。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旋轉緩沖器用安裝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緩沖器本體形成為有底筒狀,在所述緩沖器本體的底部側的基端部上形成有所述第一卡合部,所述轉子的基端部以可旋轉的方式插入到所述緩沖器本體中,在從所述緩沖器本體向外部突出的所述轉子的前端部上形成有所述第二卡合部。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旋轉緩沖器用安裝工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襯套的位于所述緩沖器本體側的前端部上一體地設有供所述緩沖器本體的前端部以可旋轉的方式嵌入的嵌合筒部。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旋轉緩沖器用安裝工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嵌合筒部的外周面的軸線方向上的中間部形成有沿周向呈環(huán)狀延伸的環(huán)狀突出部。
5.根據(jù)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旋轉緩沖器用安裝工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托架上形成有供所述嵌合筒部的前端部以可旋轉的方式嵌入的第一支承孔,并在該第一支承孔的底部形成有所述第一卡合孔,在所述第二托架上形成有供所述嵌合筒部的基端部以可旋轉的方式嵌入的第二支承孔,并在該第二支承孔的底部形成有所述第一卡合孑Lo
6.根據(jù)權利要求1 5中任一項所述的旋轉緩沖器用安裝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合部和所述第三卡合部具有彼此相同的截面形狀,所述第一卡合孔和所述第二卡合孔具有彼此相同的截面形狀。
7.根據(jù)權利要求1 5中任一項所述的旋轉緩沖器用安裝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合部和所述第三卡合部具有彼此相同的截面形狀,所述第一卡合孔和所述第二卡合孔具有彼此不同的截面形狀。
8.根據(jù)權利要求1 5中任一項所述的旋轉緩沖器用安裝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合部和所述第三卡合部具有彼此不同的截面形狀,所述第一卡合孔和所述第二卡合孔具有彼此相同的截面形狀。
9.一種旋轉緩沖器裝置,該旋轉緩沖器具有緩沖器本體及能夠相對于該緩沖器本體旋轉的轉子,在所述緩沖器本體上形成有第一卡合部,該第一卡合部以不可旋轉的方式插入到在第一托架上設置的第一卡合孔中,在所述轉子上形成有第二卡合部,該第二卡合部具有比所述第一卡合部小的外形尺寸,且以不可旋轉的方式插入到第二托架的第二卡合孔中,所述旋轉緩沖器裝置的特征在于,還具有供所述第二卡合部以不可旋轉的方式插入的筒狀的襯套,在該襯套上形成有第三卡合部,所述第一卡合部能夠以不可旋轉的方式插入到所述第一卡合孔及所述第二卡合孔中,所述第三卡合部能夠以不可旋轉的方式插入到所述第一卡合孔及所述第二卡合孔中,所述第二卡合部經(jīng)由所述第三卡合部以不可旋轉的方式插入到所述第二卡合孔中。
10.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旋轉緩沖器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緩沖器本體形成為有底筒狀,在所述緩沖器本體的底部側的基端部上形成有所述第一卡合部,所述轉子的基端部以可旋轉的方式插入到所述緩沖器本體中,在從所述緩沖器本體向外部突出的所述轉子的前端部上形成有所述第二卡合部。
11.根據(jù)權利要求10所述的旋轉緩沖器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襯套的位于所述緩沖器本體側的前端部上一體地設有供所述緩沖器本體的前端部以可旋轉的方式嵌入的嵌合筒部。
12.根據(jù)權利要求11所述的旋轉緩沖器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嵌合筒部的外周面的軸線方向上的中間部形成有沿周向呈環(huán)狀延伸的環(huán)狀突出部。
13.根據(jù)權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旋轉緩沖器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托架上形成有供所述嵌合筒部的前端部以可旋轉的方式嵌入的第一支承孔,并在該第一支承孔的底部形成有所述第一卡合孔,在所述第二托架上形成有供所述嵌合筒部的基端部以可旋轉的方式嵌入的第二支承孔,并在該第二支承孔的底部形成有所述第一卡合孑Lo
14.根據(jù)權利要求9 13中任一項所述的旋轉緩沖器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合部和所述第三卡合部具有彼此相同的截面形狀,所述第一卡合孔和所述第二卡合孔具有彼此相同的截面形狀。
15.根據(jù)權利要求9 13中任一項所述的旋轉緩沖器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合部和所述第三卡合部具有彼此相同的截面形狀,所述第一卡合孔和所述第二卡合孔具有彼此不同的截面形狀。
16.根據(jù)權利要求9 13中任一項所述的旋轉緩沖器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合部和所述第三卡合部具有彼此不同的截面形狀,所述第一卡合孔和所述第二卡合孔具有彼此相同的截面形狀。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旋轉緩沖器用安裝工具及旋轉緩沖器裝置。在主體與門之間經(jīng)由第一及第二托架安裝有旋轉緩沖器的旋轉緩沖器裝置中,不管將第一及第二托架安裝在主體與門中的哪一方上,都能夠?qū)⑿D緩沖器經(jīng)由第一及第二托架安裝在主體及門上。在第一、第二托架(1、2)上形成有相同的卡合孔(12b)。在旋轉緩沖器(3)的緩沖器本體(31)上形成第一卡合部(31c)。將緩沖器(3)的轉子(32)的前端部以不可旋轉的方式插入到襯套(4)中。在襯套(4)的外周形成第三卡合部(46)。將第一卡合部(31c)以不可旋轉的方式插入到第一托架(1)的卡合孔(12b)中。將第三卡合部(46)以不可旋轉的方式插入到第二托架(2)的卡合孔(12b)中。
文檔編號E05F5/06GK102322195SQ20111012864
公開日2012年1月18日 申請日期2011年5月13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5月13日
發(fā)明者巖田慎平 申請人:世嘉智尼工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