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日用品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壺身表面具有散熱凹槽的快速散熱茶壺。
背景技術:
茶壺是一種泡茶和斟茶的帯嘴器皿,是茶具的一種,主要用來泡茶。茶壺主要由壺蓋、壺身、壺嘴和壺把構成。根據(jù)壺把造型,現(xiàn)有的茶壺可分為以下種類:側提壺,壺把呈耳狀在壺嘴對面;提梁壺,壺把在壺蓋上方并呈虹狀;飛天壺,壺把在壺身一側上方、呈彩帶飛舞;握把壺,壺把如握柄,與壺身成直角;無把壺,無握把,手持壺身頭部倒茶。壺嘴樣式也多種多樣,包括一彎嘴、二彎嘴、三彎嘴、直嘴以及流行的鴨嘴。隨著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進展,飲茶已經(jīng)成為一種習慣,然而,現(xiàn)有技術的茶壺種類很多,但是現(xiàn)有技術的茶壺,壺身表面平滑,散熱效果差,滾燙的茶水長時間仍得不到有效降溫。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了彌補以上不足,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壺身表面具有散熱凹槽的快速散熱茶壺。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fā)明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壺身表面具有散熱凹槽的快速散熱茶壺,包括壺身40、壺蓋20、耳狀的壺把10和壺嘴30,所述壺身40外表面設置若干弧形的散熱凹槽41,各所述散熱凹槽41均由所述壺身40的頂部延伸至壺身40的底部,所述散熱凹槽41的槽底粘結一層金屬片層42;所述散熱凹槽41的槽深為0.2-0.3cm;所述金屬片層42的厚度為0.1-0.2cm,且所述金屬片層42的厚度比槽深小0.1-0.15cm。
優(yōu)選的,所述散熱凹槽41的槽寬為0.8-1cm;相鄰兩散熱凹槽41之間的距離為2-3cm。
優(yōu)選的,各所述散熱凹槽41均勻分布在所述壺身40的表面。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為:本發(fā)明的快速散熱茶壺,壺身表面設置若干散熱凹槽,散熱凹槽的槽底設置一層金屬片層,且金屬片層的厚度比槽深小0.1-0.15cm。金屬片層粘結在散熱凹槽的底部,即金屬片層緊貼壺身,散熱效果非常好;另外,金屬片層的厚度比散熱凹槽的槽深小,一方面使用者不易觸到金屬片層,保證了使用安全性,另一方面,散熱凹槽沒有被金屬片層遮擋的側壁也起到加速散熱的作用。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jù)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發(fā)明快速散熱茶壺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快速散熱茶壺上散熱凹槽的截面結構示意圖;
其中,10-壺把;20-壺蓋;30-壺嘴;40-壺身;41-散熱凹槽;42-金屬片層。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如圖1、圖2所示,一種快速散熱茶壺,包括壺身40、壺蓋20、耳狀的壺把10和壺嘴30,壺身40外表面設置若干弧形的散熱凹槽41,各散熱凹槽41均由壺身40的頂部延伸至壺身40的底部,散熱凹槽41的槽寬為0.8-1cm;相鄰兩散熱凹槽41之間的距離為2-3cm,且各散熱凹槽41均勻分布在壺身40的表面。
散熱凹槽41的槽底粘結一層金屬片層42;散熱凹槽41的槽深為0.2-0.3cm;金屬片層42的厚度為0.1-0.2cm,且金屬片層42的厚度比槽深小0.1-0.15cm。
本發(fā)明的快速散熱茶壺,壺身表面設置若干散熱凹槽,散熱凹槽的槽底設置一層金屬片層,且金屬片層的厚度比槽深小0.1-0.15cm。金屬片層粘結在散熱凹槽的底部,即金屬片層緊貼壺身,散熱效果非常好;另外,金屬片層的厚度比散熱凹槽的槽深小,一方面使用者不易觸到金屬片層,保證了使用安全性,另一方面,散熱凹槽沒有被金屬片層遮擋的側壁也起到加速散熱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