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在帶有具有多個卡鎖凹部的內(nèi)管且?guī)в袊@內(nèi)管的外管的可伸縮的吸塵器抽吸管的情況中用于卡鎖連接的鎖緊和解鎖的操縱機構。該操縱機構包括具有至少一個卡鎖凹槽的底板,帶有至少一個在底板的卡鎖凹槽上被可移動地保持的卡鎖元件。此外設置有夾緊元件,其中,夾緊元件相對底板被可平行移動地保持,從而使得夾緊元件可由鎖緊位置被移動到至少一個解鎖位置中。夾緊元件在鎖緊位置中至少部分通過底板的凹槽在朝向內(nèi)管的方向上移動卡鎖元件,從而使得卡鎖元件與內(nèi)管的卡鎖凹部中的至少一個處于接合中。在解鎖位置中,夾緊元件釋放卡鎖元件遠離內(nèi)管的運動,從而使得內(nèi)管相對于外管的移動通過至少一個卡鎖元件被釋放。
背景技術:
用于吸塵器抽吸管的鎖緊和解鎖的操縱機構且尤其還有可伸縮的吸塵器抽吸管在現(xiàn)有技術中以多種設計方案已知。吸塵器抽吸管通常包括至少兩個可彼此相對移動的管子,由此吸塵器抽吸管的長度可調(diào)整。在此經(jīng)常存在至少一個內(nèi)管和至少一個外管,其中,內(nèi)管被推入到外管中。內(nèi)管的外輪廓大致相應于外管的內(nèi)輪廓。在此,內(nèi)管在其表面上具有卡鎖凹部,其與被保持在外管處的操縱機構例如以如下方式共同起作用,即通過使操縱機構的夾緊楔與卡鎖凹部處在接合中且由此卡住內(nèi)管相對于外管的運動。那么,當夾緊楔從與卡鎖凹部的接合中離開到使得其以僅較小的阻力通過由使用者施加移動力被移出時,內(nèi)管相對于外管的用于調(diào)整吸塵器抽吸管的長度的運動成為可能。
在由現(xiàn)有技術已知的操縱機構的情況中可能更頻繁地發(fā)生的是,吸塵器抽吸管彼此相對的移動被操縱機構卡住。
此外,在以移動力移動管子的情況中卡鎖元件磨損增強,因為其在移動的情況中首先接合到相應最近的卡鎖凹部中且利用移動力又與卡鎖凹部解開。該過程在此如此地經(jīng)常重復,直至吸塵器抽吸管達到期望的長度??ㄦi元件到卡鎖凹部中的周期性的接合和卡鎖連接的緊接著的解開在此產(chǎn)生聲響,類似于“振顫”,其被用戶感覺為干擾。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由上述現(xiàn)有技術出發(fā),因此本發(fā)明目的在于說明一種操縱機構,在其中卡住風險被最小化且在其中可實現(xiàn)在操縱的情況中的低噪聲的移動。
上述目的首先且大致在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操縱機構的情況中由此實現(xiàn),即卡鎖元件由布置在底板處的彈簧元件保持。在夾緊元件的釋放位置中,卡鎖元件由彈簧元件通過彈簧力被從內(nèi)管移開到使得卡鎖元件不與內(nèi)管的卡鎖凹部達到接合。如果卡鎖元件與內(nèi)管的卡鎖凹部不在接合中,那么卡鎖元件在伸縮的情況中不在卡鎖凹部上摩擦。以該方式,帶有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操縱機構的吸塵器抽吸管可幾乎無噪聲地被縮短或加長。在此,夾緊元件可相對于抽吸管被軸向移動,與之相反底板相對外管位置固定地布置。因此,夾緊元件的運動方向與卡鎖元件的運動方向不同。尤其地,兩個運動方向彼此垂直地伸延。在夾緊元件的鎖緊位置中,卡鎖元件通過夾緊元件被保持在與在內(nèi)管處的卡鎖凹部的接合中,從而使得內(nèi)管相對于外管的移動通過卡鎖元件到內(nèi)管的卡鎖凹部中的形狀配合的接合被卡住。為了在從鎖緊位置被帶到解鎖位置中的情況中確保夾緊元件的有利的引導,設置成,夾緊元件在底板處被引導。為此,在底板處可例如構造有呈U形的接片,其中,U形背部平行于底板布置,從而形成夾緊元件可通過其被移動的封閉輪廓。
為了通過兩個吸塵器抽吸管彼此相對的移動實現(xiàn)更平穩(wěn)的加長或縮短,在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操縱機構的一有利的設計方案中設置成,卡鎖元件在夾緊元件的解鎖位置中由彈簧元件被從內(nèi)管移開到使得卡鎖元件不接觸內(nèi)管的程度。在將鎖緊位置帶到解鎖位置中的情況中,卡鎖元件因此借助于在鎖緊位置中被偏移的彈簧元件的彈簧力被從卡鎖凹部和內(nèi)管移開到使得內(nèi)管和卡鎖元件在內(nèi)管相對于外管的移動的情況中不相互摩擦。
在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操縱機構的一特別優(yōu)選的設計方案中設置成,彈簧元件將卡鎖元件如此地保持在夾緊元件的解鎖位置中,即卡鎖元件不在朝向內(nèi)管的方向上穿過底板的卡鎖凹槽。相反地,卡鎖元件在朝向夾緊元件的方向上穿過卡鎖凹槽。由于制造公差也許可能的是,在內(nèi)管和外管彼此的相對運動的情況中可實現(xiàn)一定的間隙。這也就是說,內(nèi)管相對于外管不僅可在軸向上在管子的縱向延伸中被移動,而且可能同樣在垂直于管子的縱向延伸的軸向上被移動。也可設想內(nèi)管在外管內(nèi)的旋轉運動。在該情況中,最低限度地穿過底板的卡鎖凹槽且因此從外管的內(nèi)徑突出的卡鎖元件可阻礙內(nèi)管的運動。
為了一般地實現(xiàn)卡鎖元件或者操縱機構的盡可能簡單的構造,在本發(fā)明的一設計方案中設置成,彈簧元件被設計成稍帶長形的舌形彈簧。該稍帶長形的舌形彈簧具有兩個端部且以一端部在底板處固定成,使得其類似于嵌板(Planke)在卡鎖凹槽的橫截面上延伸。在另外的未被固定在底板處的端部處布置有卡鎖元件。以該方式,以簡單的方式實現(xiàn)在其縱向延伸中盡可能長的彈簧臂。通過舌形彈簧的偏移,布置在卡鎖凹槽上的卡鎖元件穿過卡鎖凹槽且可在鎖緊位置中接合到內(nèi)管的卡鎖凹部中。
在本發(fā)明的另一有利的設計方案中設置成,卡鎖元件是被可轉動地支承在彈簧元件處的滾子??ㄦi元件作為滾子的設計方案引起卡鎖元件可更容易地在內(nèi)管上滑動。如果夾緊元件例如被從解鎖位置帶到鎖緊位置中,當卡鎖元件恰處在兩個卡鎖凹部之間時,那么卡鎖元件安放在內(nèi)管上。通過以適度的力消耗在軸向于吸塵器抽吸管的縱向延伸的方向上移動內(nèi)管,可使卡鎖元件在內(nèi)管上滾動,直至其由于彈簧張力而接合到卡鎖凹部中且內(nèi)管相對外管的相對運動通過操縱機構被鎖止。
為了借助于夾緊元件將卡鎖元件從鎖緊位置帶到解鎖位置中,設置成,在夾緊元件處構造有至少一個凸出部。該凸出部在鎖緊位置中作用到卡鎖元件上。在將夾緊元件從鎖緊位置帶到解鎖位置中的情況中,卡鎖元件在凸出部處滑動,從而使得卡鎖元件不再處在與內(nèi)管的卡鎖凹部的接合中。通過夾緊元件在結構上簡單的設計方案,夾緊元件的直線運動誘發(fā)卡鎖元件的相對夾緊元件的運動方向大致垂直的運動。在將夾緊元件帶到鎖緊位置中的情況中,凸出部在側面被推動到卡鎖元件上。因為卡鎖元件不可在夾緊元件的運動方向上被移動,所以對于卡鎖元件而言僅保持在卡鎖凹槽的方向上的自由度。因此,卡鎖元件利用舌形彈簧的彈簧臂在朝向卡鎖凹槽的方向上被移動,其中,舌形彈簧被偏移且因此作為彈簧力的力在朝向夾緊元件的凸出部的方向上起作用。在解鎖位置中,彈簧元件又可返回到其初始狀態(tài)中,因為在夾緊元件處所構造的凸出部不再卡住路徑。夾緊元件在未由使用者的操縱的情況中在鎖緊位置中,其中,夾緊元件優(yōu)選在吸塵器抽吸管的縱向上、即在兩個方向上可被移動到各一個解鎖位置中。為了手操作操縱機構,吸塵器抽吸管例如由用戶抓在內(nèi)管處且以另一手操縱夾緊元件,其中,內(nèi)管在將把手殼層從鎖緊位置移動之后不僅可被移入到外管中而且可從外管被拔出。有利地實現(xiàn)了在相對實現(xiàn)夾緊元件的移動的方向相反方向上的移動。
優(yōu)選地,在夾緊元件處的凸出部在此設計成,凸出部在夾緊元件的縱向上具有呈梯形的縱截面。呈梯形的縱截面引起如下,凸出部在朝向卡鎖元件的方向上具有帶有規(guī)定的坡度的傾斜面,從而使得卡鎖元件可在該坡度處滑動。因此,由鎖緊位置到解鎖位置中的突然帶入不是必要的。傾斜的面、即梯形的腰導向由梯形的頂側、即卡鎖元件在鎖緊位置中作用到其上的面形成的平臺(Plateau)。在此,呈梯形的凸出部的頂側設計成大致平行于夾緊元件的縱向延伸。顯而易見,呈梯形的縱截面被理解為許多可能的幾何形狀的示例。同樣可設想例如在頂側處被平整的半圓的形狀或類似的構造方案。在此尤其提供在其中可以簡單的方式實現(xiàn)兩個定義的位置(即鎖緊位置和解鎖位置)的形狀。通過傾斜的平面在凸出部的兩側上的對稱布置可確保,兩個解鎖位置、即通過夾緊元件在兩個方向上在吸塵器抽吸管的縱向上的移動可被同樣地實現(xiàn)。
在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操縱機構的另一有利的設計方案中設置有兩個卡鎖元件。在此,各一個卡鎖元件布置在在底板處布置的彈簧元件的各一端部處。在夾緊元件處構造有至少兩個凸出部,其中,各一個凸出部在鎖緊位置中作用到各一個卡鎖元件上,從而使得兩個卡鎖元件可同時通過夾緊元件的運動被移動。在此,彈簧元件在底板處被保持在其縱向延伸的中間,從而在其縱向延伸的兩個方向上構造兩個在其端部處存在各一個卡鎖元件的彈簧臂。兩個彈簧臂理論上可彼此獨立地移動。然而有利的是,夾緊元件形狀配合地與卡鎖元件相連接,從而使得在夾緊元件的運動的情況中卡鎖元件(第一卡鎖元件和第二卡鎖元件)始終同時地也被移動。兩個卡鎖元件跟隨夾緊元件的運動。對于彈簧元件的布置而言,例如兩個卡鎖凹槽可設置在底板處,那么其中,在兩個卡鎖凹槽之間構造有接片,在其處彈簧元件可被如此地安裝,即各一個彈簧臂在各一個卡鎖凹槽上延伸。然而,彈簧元件也可布置在底板處的另一位置處,從而使得增大的卡鎖凹槽足以穿過卡鎖凹槽將兩個卡鎖元件帶到與內(nèi)管的卡鎖凹部相接合。類似于在上述帶有僅一個卡鎖元件的設計方案中,通過夾緊元件在吸塵器抽吸管的縱軸線的方向上的運動使兩個卡鎖元件與夾緊元件一起被移動,即同時從與卡鎖凹部的接合中提升,由此內(nèi)管相對于外管的可移動性被釋放。在此,當夾緊元件處在解鎖位置中時,卡鎖元件與卡鎖凹部的形狀配合的接合被取消。在此,卡鎖元件被從吸塵器抽吸管的縱軸線移開。
在本發(fā)明的另一設計方案中,在此設置成,在夾緊元件處構造有至少三個凸出部。在此,凸出部在鎖緊位置中布置在兩個卡鎖元件之間。如果一個凸出部布置在兩個卡鎖元件之間,在鎖緊位置中因此兩個剩下的凸出部相應地作用到一個卡鎖元件上。由此形成三個“山”和兩個“谷”。在解鎖位置中,各一個卡鎖元件滑動到所構造的谷中的其中一個中,其中,另一卡鎖元件布置在外部的凸出部的其中一個旁邊。當夾緊元件被帶到解鎖位置中時,用戶通過第三凸出部獲得明確的反饋。如果夾緊元件被進一步移動,阻力且相應地被需要用于移動夾緊元件的力消耗強烈地上升,因為中間的凸出部開始作用到處在谷中的其中一個中的卡鎖元件上。第三凸出部形成使得夾緊元件的進一步移動變得困難的止擋部。
有利的是,將中間的凸出部設計成使得其與另兩個凸出部相同,因為以該方式使得夾緊元件的安裝變得容易。構造成實際的止擋部且阻止夾緊元件的移動的凸出部在安裝的情況中可能損壞卡鎖元件或彈簧元件。第三止擋部的另一優(yōu)點在于,以該方式可實現(xiàn)操縱機構的簡化的結構形式。底板可具有兩個卡鎖凹槽,其中,彈簧元件安放在所形成的在兩個卡鎖凹槽之間構造的接片上。如果夾緊元件被帶到鎖緊位置中,那么兩個外部的凸出部作用到卡鎖元件上,其中,彈簧元件處在張力下。該張力在縱向延伸的中間點中、即在彈簧元件的固定處最強。在操縱機構的更頻繁的操縱的情況中可引起的是,經(jīng)固定的彈簧元件隨著時間松開或被損壞。當?shù)谌钩霾吭阪i緊位置中處在兩個卡鎖元件之間時,那么其因此作用到彈簧元件的想象的固定點、即彈簧元件的張力在其處最大的點。中間的凸出部結構引起地充當在該點處的支承。在解鎖位置中,彈簧元件不再處在張力下,因為兩個卡鎖元件被帶到谷中的其中一個中或者被帶到外部凸出部的其中一個旁。彈簧元件不再偏移。通過彈簧元件與兩個卡鎖元件的對稱布置,彈簧元件以其重心處在兩個卡鎖凹槽之間的接片上。在未偏移的狀態(tài)中、即在解鎖位置中,因此例如通過粘貼連接、焊接連接或螺紋連接的固定是不必要的。在操縱機構的裝配的情況中,因此僅彈簧元件須以兩個卡鎖元件在卡鎖凹槽處定向且被放入。緊接著,夾緊元件通過在底板處的引導部被插入。
為了操縱機構的更好的手操作,在本發(fā)明的另一有利的設計方案中設置有把手殼層,其中,夾緊元件與把手殼層處在連接中,從而使得把手殼層的移動引起夾緊元件的移動。把手殼層可設計成,使得其可被形狀配合地安放到夾緊元件上。把手殼層可由使用者以手來操作,其中,其相應于夾緊元件地在吸塵器抽吸管的縱向上可移動地被保持在外管處。因此,把手殼層在沒有通過使用者的操縱的情況中同樣在鎖緊位置中,其中,把手殼層同樣在兩個方向上可被移動到各一個解鎖位置中。為了手操作操縱機構,吸塵器抽吸管例如由使用者以一只手抓在把手殼層處的外管處且以另一手抓在內(nèi)管處,其中,內(nèi)管在把手殼層從鎖緊位置移動之后不僅可被推入到外管中而且可從外管中被拔出。有利地實現(xiàn)在相對實現(xiàn)把手殼層的移動的方向的相反方向上的移動。
為了避免把手殼層的脫落,在本發(fā)明的另一設計方案中設置成,在把手殼層處構造有卡鎖鉤且在底板處構造有與此對應的容納部,從而使得把手殼層可被鎖緊到底板上。因此,把手殼層可被固定在底板處。在此,卡鎖鉤優(yōu)選地設計成稍帶長形的軌道且在底板處的容納部相應地也如此設計。通過該設計方案,把手殼層被固定在底板處且可不垂直于夾緊元件的運動方向被移除。同時,把手殼層在夾緊元件的運動方向的方向上的移動然而是可能的。稍帶長形地設計的卡鎖軌道、即稍帶長形地設計的卡鎖鉤和在底板處的對應的容納部防止了在底板與把手殼層之間的卡鎖連接被松開,即使當把手殼層相對于底板被移動時??ㄦi軌道的一部分始終與在底板處的容納部相接合。
為了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操縱機構的更容易的操作設置有一種復位器件,其中,復位器件在夾緊元件從鎖緊位置的偏移的情況中施加用于將夾緊元件復位到鎖緊位置中的復位力。有利地,復位器件布置在夾緊元件的頂側、即背對吸塵器抽吸管的側上的凹槽中。用于夾緊元件在底板處的引導的呈U形的接片可充當止擋部。當復位器件僅一半形狀配合地處在夾緊元件的凹槽中時,另一半從夾緊元件的頂側伸出。上部(即從頂側伸出的部分)可貼靠在止擋部、即呈U形的接片處。在夾緊元件在用于帶到解鎖位置中的方向上的移動的情況中,那么復位器件被自動地、由于形狀配合的連接與夾緊元件一起被帶動。同時,呈U形的接片防止復位器件在相同的方向上被帶動,從而使得力逆著夾緊元件的運動方向作用到夾緊元件上。由此,夾緊元件力求返回到鎖緊位置中。所設置的止擋部也可構造成單獨的止擋部且非強制地由導向接片形成。
在帶有復位器件的操縱機構的另一設計方案中設置成,復位器件構造成壓力彈簧。以該方式,彈簧可被壓縮至一定程度,其中,壓力彈簧被越來越強地壓縮,則作用到夾緊元件上的力變得越來越大。在鎖緊位置中,壓力彈簧不處在張力下,從而沒有力施加到夾緊元件上。
附圖說明
具體地此時存在多個設計和改進操縱機構的可行性方案。為此不僅參照在專利權利要求1后面的專利權利要求而且參照優(yōu)選的實施例結合附圖的接下來的說明。其中:
圖1以示意性圖示顯示了在解鎖位置中的操縱機構的一實施例,
圖2顯示了在鎖緊位置中的根據(jù)圖2的實施例,
圖3以示意圖顯示了在解鎖位置中的操縱機構的另一實施例,
圖4顯示了在鎖緊位置中的根據(jù)圖4的實施例,
圖5以示意圖顯示了操縱機構的另一實施例,
圖6以示意圖顯示了在鎖緊位置中的根據(jù)圖5的實施例,
圖7以示意性圖示顯示了帶有把手殼層的操縱機構的一實施例,且
圖8以透視圖形式顯示了操縱機構的一實施例。
具體實施方式
圖1顯示了作用到吸塵器內(nèi)管3的卡鎖凹部2上的操縱機構1。在此,操縱機構1具有卡鎖凹槽4,其構造在底板5中。為了卡住內(nèi)管3相對于在附圖中未示出的外管的運動,設置有卡鎖元件6,其可接合到卡鎖凹部2中。
在圖1中示出了在解鎖位置中的操縱機構1??ㄦi元件6未接合到卡鎖凹部2中。在底板5處布置有夾緊元件7,其平行于底板5的縱向延伸、在運動方向B上可移動。卡鎖元件6被安裝在彈簧元件8處的卡鎖凹槽4上。彈簧元件8(在該實施例中舌形彈簧)在一端部處被固定在底板5處。在彈簧元件8的另一端處布置有構造成滾子的卡鎖元件6,從而使得卡鎖元件6由彈簧元件8被保持在卡鎖凹槽4上。在夾緊元件處構造有兩個呈梯形的凸出部9,其在移動夾緊元件7的情況中可作用到卡鎖元件6上。
在圖2中,操縱機構1的工作原理變得清楚。夾緊元件7處在鎖緊位置中。在從解鎖位置帶到鎖緊位置中的情況中,呈梯形的凸出部9在側面在朝向卡鎖元件6的方向上移動。卡鎖元件6可在由于其幾何形狀在呈梯形的凸出部9處構造的傾斜平面處滾動,直至達到最深的點、即梯形的平臺。在該過程期間,彈簧元件8被偏移,從而使得卡鎖元件6在垂直于夾緊元件7的運動方向B的方向上被移動。在此,卡鎖元件6在朝向內(nèi)管3的方向上穿過卡鎖凹槽4。為了建立卡鎖連接,卡鎖元件6形狀配合地接合到卡鎖凹部2中的其中一個中且卡住內(nèi)管3相對在附圖中未示出的外管的相對的可移動性。因為使用者從外部不可見到卡鎖元件6是否已接合到卡鎖凹部2中或卡鎖元件6是否處在兩個卡鎖凹部2之間,卡鎖元件6作為滾子的設計方案是有利的。以該方式,卡鎖元件可在內(nèi)管3的表面上以較小的阻力滾動。由于由凸出部9施加到卡鎖元件6上的力,一旦該卡鎖凹部被達到,卡鎖元件6自動地接合到卡鎖凹部2中。
圖3顯示了操縱機構1,類似于在先前的圖1和圖2中示出的操縱機構1。在該實施例中然而設置有兩個卡鎖元件6,其相應地布置在稍帶長形的舌形彈簧8的端部處。底板5相應地具有兩個帶有相同橫截面的卡鎖凹槽4,各一個卡鎖元件6可穿過卡鎖凹槽。舌形彈簧8和卡鎖元件6對稱地布置,從而使得舌形彈簧以重心S被固定在接片10上,該接片強制地在兩個卡鎖凹槽4之間形成。在圖3中示出的操縱機構1中,夾緊元件7處在解鎖位置中。在夾緊元件處,此外設計有三個呈梯形的凸出部9。在解鎖位置中,中間的凸出部9處在兩個相同的卡鎖元件6之間。兩個外部的凸出部9“框住”兩個卡鎖元件6的布置。
圖4顯示了根據(jù)圖3的操縱機構1,在其中夾緊元件7處在鎖緊位置中。在圖4中示出的外部的左側的凸出部9和中間的凸出部9在鎖緊位置中作用到兩個卡鎖元件6上。在夾緊元件7的移動的情況中,兩個卡鎖元件6同時通過凸出部9被移動穿過卡鎖凹槽4,從而使得兩個卡鎖元件6同時接合到內(nèi)管3的卡鎖凹槽2中。在此,舌形彈簧8在兩個端部處被偏移,其中,在舌形彈簧8處出現(xiàn)的最大的張力在其重心S處形成。通過第三凸出部9可實現(xiàn),夾緊元件7為了到鎖緊位置中的帶入同樣還在相反的方向上被移動。因此可實現(xiàn)兩個鎖緊位置。
圖5顯示了操縱機構1的另一實施例,在其中夾緊元件7具有三個凸出部9。中間的凸出部9區(qū)別于在圖4和圖5中所顯示的實施例在解鎖位置中不布置在兩個卡鎖元件6之間,而是其在鎖緊位置中布置在兩個卡鎖元件6之間(如在圖5中所顯示的那樣)。通過該在結構上簡單的解決方案,舌形彈簧8和卡鎖元件6的布置未被固定在接片10處,而是僅安放在接片上。在解鎖位置中(圖6),沒有力作用到舌形彈簧8上。其以重心S處在接片10上。如果舌形彈簧8通過凸出部9被偏移,那么中間的凸出部9處在舌形彈簧8和卡鎖元件6的布置的重心S上。在此,中間的凸出部9充當用于舌形彈簧8的支承部,從而使得舌形彈簧8在鎖緊位置中且尤其在從解鎖位置帶到鎖緊位置中的情況中被立刻保持。額外地,在夾緊元件7處布置有以壓力彈簧形式的復位器件11。在此,壓力彈簧在放松的狀態(tài)中處在凹槽12中,其布置在夾緊元件7的頂側上。夾緊元件7經(jīng)由在底板5處的呈U形的接片13被引導。接片13與底板5一起形成呈門形的凹槽,夾緊元件7被插入穿過該凹槽。以該方式,夾緊元件7僅在底板的縱向延伸的方向上的移動是可能的。
圖6顯示了根據(jù)圖5的實施例,其中,夾緊元件7處在解鎖位置中。在解鎖位置中,舌形彈簧8不再被偏移??ㄦi元件6處在由底板5和夾緊元件7形成的區(qū)段內(nèi)??ㄦi元件6不再在朝向卡鎖凹部2(在圖6中未顯示)的方向上穿過卡鎖凹槽4。在解鎖位置中,卡鎖元件6處在外部的凸出部9與中間的凸出部9之間。另外的卡鎖元件在解鎖位置中布置在外部的凸出部旁邊。因為卡鎖元件6布置在兩個凸出部9之間,所以更難實現(xiàn)夾緊元件7的進一步移動,因為中間的凸出部9充當一種類型的止擋部。對于使用者而言因此可實現(xiàn)的是,通過觸覺反饋來辨認夾緊元件7處在解鎖位置中。在將夾緊元件從鎖緊位置帶到解鎖位置中的情況中,接片13充當用于壓力彈簧12的止擋部。壓力彈簧12以其橫截面的一半關于夾緊元件7的縱向延伸布置在凹槽12中。然而,壓力彈簧11以另一半從夾緊元件7的頂側突出。壓力彈簧11的突出的一半在解鎖位置中貼靠在兩個接片13處。接片13彼此的間距相應于凹槽12的縱向延伸且相應地壓力彈簧11的縱向延伸。如果夾緊元件7相對于接片13、即也相對于底板5被移動,那么接片13相應地保持位置固定。夾緊元件7在接片13的頂側之下滑動穿過,而壓力彈簧11抵靠在接片13中的其中一個處。然而同時,壓力彈簧11此外在其相對的側處抵靠到凹槽12處。在夾緊元件7的運動的情況中,壓力彈簧11因此被壓縮;在圖6中示意性地通過相對圖5中的圖示較小的彈簧間距來表示。在此,力作用到接片13上且到夾緊元件7上。如果使用者又將夾緊元件7松開,力不再對著壓縮的壓力彈簧11的所構建的彈簧力起作用,且夾緊元件又被帶到鎖緊位置中。
圖7顯示了根據(jù)圖5和圖6的操縱機構1。額外地,在底板5處布置有把手殼層14。把手殼層14形狀配合地與夾緊元件7相連接,從而使得把手殼層14的運動也引起夾緊元件7的運動。把手殼層14用于操縱機構1的簡化的操作且同時引起對操縱機構1的結構元件的保護。把手殼層13通過卡鎖連接與底板5相連接,其雖然允許把手殼層14相應于夾緊元件7在軸向上可被移動到此處未示出的內(nèi)管3上,然而卡鎖連接卡住夾緊元件垂直于吸塵器抽吸管的縱向延伸的運動。
圖8顯示了操縱機構1的一設計方案的透視圖。在該實施例中,底板5具有呈殼體形設計的接片13。在此,夾緊元件7被引導通過在兩側處封閉的通道15。在通道15的頂側中是十字形的凹槽16,其中,凹槽16在縱向上的延伸相應于在放松狀態(tài)中的壓力彈簧11的長度。以該方式,十字形的凹槽16在縱向上的邊緣測量可充當用于壓力彈簧11的止擋部。在其垂直于十字形的凹槽16的縱向延伸的延伸中,空隙使得在裝配的情況中壓力彈簧11的安裝變得容易。
夾緊元件7具有環(huán)繞的邊緣17,從而其設計成正方形。以該方式,夾緊元件7在每個側上具有相同的高度且可更簡單地被引導穿過通道15。否則可能的是,夾緊元件7的凸出部9在將夾緊元件7從鎖緊位置帶到解鎖位置中的情況中出現(xiàn)干擾。此外可能的是,在將夾緊元件7從鎖緊位置帶到解鎖位置中的情況中卡鎖元件6不在朝向內(nèi)管3的方向上被移動,而是僅夾緊元件7例如被彎曲,或在相反的方向上遠離內(nèi)管3地被移動。因此,夾緊元件7形狀配合地布置在通道15中。為了確保夾緊元件7的容易安裝,環(huán)繞的邊緣17在夾緊元件7的一端面處具有中斷18。夾緊元件7可因此被引入到通道15中,而環(huán)繞的邊緣17不會作為凸出部或在最差的情況中不會作為止擋部作用到卡鎖元件6的其中一個上,否則由此可能會卡住夾緊元件7的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