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液體容器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保溫杯蓋結構和保溫杯。
背景技術:
現有常見的保溫杯基本結構包括杯體、內膽、杯蓋等結構,內膽用于保溫,杯體用于握持并起到保護內膽的作用。現有的保溫杯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種為杯體具有真空的隔熱層,或者杯體和內膽之間具有真空隔熱層,通過內膽和真空隔熱層的雙重保溫作用,使保溫杯具有良好的保溫效果,雖然這種保溫杯的保溫效果很好,但是杯蓋的開口面積有限,使得這種保溫杯散熱速度也有效,往往倒上一杯熱水,要等待相當長的時間才能喝。另一種保溫杯結構是:杯體和內膽之間無真空隔熱層,或是其他形式的保溫層隔離,僅依靠內膽進行保溫,而內膽一方面保溫效果有限,另一方面使用過程中,難免內膽開口端和杯蓋的密封性下降,使保溫效果進一步下降,不能達到理想的保溫效果;同時這種保溫杯也不具備快速冷卻的功能。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申請人設計了一種內膽相對于外杯可以相對滑動抽離的快速冷卻保溫杯,在外杯上設置有保溫層或者是真空隔熱層,內膽收縮在杯體內時,扣合杯蓋就可以獲得較好的保溫效果;將內膽從外杯中抽出即可獲得快速冷卻的效果;打開杯蓋后冷卻效果更佳。其中,在內膽的下端成型有一圈凸緣,凸緣上放置有一圈彈性的預緊件(例如是硅膠圈),通過硅膠圈被擠壓后提供的阻尼力抵消內膽的重力,使內膽能夠脫離外杯并懸停在任意位置。但是這種能夠快速冷卻的保溫杯還存在以下缺陷,這種保溫杯中上蓋和內膽之間僅通過密封圈密封和保溫,杯體則缺乏可長期使用的結構性的保溫密封結構,其保溫性能和防塵性能都取決于密封圈的使用壽命,因此當密封圈損壞和老化時,這種保溫杯的防塵性能和保溫性能不佳。
技術實現要素:
因此,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的保溫杯保溫性能和防塵性能不佳的技術缺陷,從而提供一種防塵性能和保溫性能好的保溫杯蓋結構,以及一種保溫杯。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一種保溫杯蓋結構,包括:
上蓋本體,相對保溫杯的內膽可打開或關閉;
中蓋本體,為可套設在內膽上的軸向內臺階圓筒,包括靠近所述上蓋本體設置的第一臺階段,和第二臺階段;
所述上蓋本體和所述中蓋本體之間設置有密封結構,所述密封結構包括:由所述上蓋本體軸向延伸成型的連接部,所述連接部用于封閉所述內膽的開口,所述第一臺階段徑向抵接所述連接部;以及由所述上蓋本體周向延伸成型的上蓋凸緣,所述上蓋凸緣和所述第一臺階段在所述上蓋本體關閉狀態(tài)下相互抵接。
上述的保溫杯蓋結構中,所述密封結構還包括:設置在所述中蓋本體和所述連接部之間的至少一個密封圈。
上述的保溫杯蓋結構中,所述密封圈為密封硅膠圈,所述中蓋本體和所述連接部相對應的成型用于容納所述密封硅膠圈的容納凹槽,所述密封硅膠圈套設在所述連接部上。
上述的保溫杯蓋結構中,還包括溫度顯示組件,所述溫度顯示組件用于檢測并顯示所述內膽內的液體溫度。
上述的保溫杯蓋結構中,:
所述上蓋本體的頂部設置有溫度計凹槽,所述溫度計凹槽用于容納所述溫度顯示組件,所述連接部設置有連通所述溫度計凹槽和內膽腔體的連接孔。
上述的保溫杯蓋結構中,所述溫度顯示組件為圓筒形的溫度計。
上述的保溫杯蓋結構中,所述第一臺階段的內壁和所述連接部之間設置有可嚙合連接的第一連接結構。
上述的保溫杯蓋結構中,所述第一臺階段和第二臺階段之前的臺階處用于容納外杯,所述第二臺階段的內壁設置有可與外杯嚙合連接的第二連接結構。
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保溫杯,包括外杯,設置在所述外杯內部的內膽,以及上述的保溫杯蓋結構,所述中蓋本體和所述外杯通過第二連接結構相連接,所述中蓋本體和所述上蓋通過第一連接結構相連接。
上述保溫杯中,所述外杯具有真空保溫層。
上述保溫杯中,所述外杯的上端包括具有連接螺紋的收徑部分,所述收徑部分伸入所述第一臺階段和所述第二臺階段之間,所述外杯通過所述連接螺紋與所述第二臺階段相連。
上述保溫杯中,所述中蓋本體的下端面抵接所述收徑部分的端面。
本發(fā)明技術方案,具有如下優(yōu)點:
1.本發(fā)明的保溫杯蓋結構中,所述上蓋本體和所述中蓋本體之間設置有密封結構,上蓋本體具有沿軸向向所述內膽或中蓋本體腔體內延伸的連接部,所述連接部用于封閉所述內膽的開口,所述第一臺階段徑向抵接所述連接部;第一連連接段能夠抵接在連接部的外側,從而起到較好的密封效果,從而可以將上蓋本體和中蓋本體穩(wěn)固的連接。上蓋本體還包括在其周向延伸成型的上蓋凸緣,所述上蓋凸緣和所述第一臺階段在所述上蓋本體關閉狀態(tài)下相互抵接。上蓋凸緣相當于所述中蓋本體頂部的蓋,進一步保證密封性的同時,也能夠有效防止內膽進入灰塵、雜質等。如上述,本實施的保溫杯在保證了外杯和內膽可以相對抽拉、滑動的前提下,通過蓋子組件的結構設置,確保了內膽能夠獲得非常好的保溫性能。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保溫杯處于組合狀態(tài)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的保溫杯在抽拉狀態(tài)下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保溫杯去掉中蓋本體后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2的剖視示意圖;
圖5為圖3的放大示意圖,示出了實施例中硅膠圈的設置方式;
圖6為圖3的放大示意圖,示出了實施例中環(huán)形槽的設置方式;
圖7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硅膠圈的結構示意圖,特別示出了硅膠圈上的透氣孔;
圖8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中蓋本體和外杯連接狀態(tài)的剖視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外杯;2-內膽;3-蓋子組件;21-環(huán)形槽;22-硅膠圈;221-透氣孔;31-上蓋本體;32-中蓋本體;321-第一臺階段;322-第二臺階段;311-連接部;312-上蓋凸緣;313-密封圈;314-筒形延邊;3111-連接孔;11-收徑部分。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發(fā)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景l(fā)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
在本發(fā)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中心”、“上”、“下”、“左”、“右”、“豎直”、“水平”、“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fā)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fā)明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在本發(fā)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發(fā)明中的具體含義。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發(fā)明不同實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術特征只要彼此之間未構成沖突就可以相互結合。
本實施例提供一種保溫杯,請參考圖1-4所示的保溫杯,包括外杯1、內膽2、以及可打開或閉合所述內膽2的蓋子組件3,所述外杯1具有真空保溫層,所述外杯1和內膽2之間設置鎖定結構,所述鎖定結構包括至少一個阻尼件,所述外杯1內壁和/或所述內膽2外壁設置有用于容納所述阻尼件的容納槽;所述阻尼件受所述外杯1和所述內膽2相對擠壓而產生阻尼力,以使所述外杯1能夠部分脫離所述內膽并保持相對位置鎖定,或在外力作用下解除鎖定。所述阻尼件設置在所述內膽2外壁的下部。所述容納槽為內膽2圓周布置的環(huán)形槽21,所述阻尼件為嵌入所述環(huán)形槽21內設置的環(huán)形硅膠圈22。所述硅膠圈22的周向設置有若干用于平衡硅膠圈軸向兩側壓強的透氣孔221。
具體結合圖2、4和8詳細說明本實施例中蓋子組件3:
本實施例中的所述蓋子組件3包括:上蓋本體31和中蓋本體32,其中,中蓋本體32為套設在外杯1上的軸向內臺階圓筒,上蓋本體31能夠扣合在所述中蓋本體32的開口端,從而相對于內膽2可以打開或關閉,起到保溫的作用。中蓋本體32包括靠近上蓋本體31設置的第一臺階段321,和第二臺階段322;其中第一臺階段321的徑向厚度大于第二臺階段322。
以下參考圖5-7,本實施例的保溫杯中,所述上蓋本體31和所述中蓋本體32之間設置有密封結構,上蓋本體31具有沿軸向向所述內膽2或中蓋本體32腔體內延伸的連接部311,所述連接部311用于封閉所述內膽2的開口,所述第一臺階段321徑向抵接所述連接部311;如圖2所示,第一連連接段321能夠抵接在連接部311的外側,從而起到較好的密封效果,從而可以將上蓋本體31和中蓋本體32穩(wěn)固的連接。上蓋本體31還包括在其周向延伸成型的上蓋凸緣312,所述上蓋凸緣312和所述第一臺階段321在所述上蓋本體31關閉狀態(tài)下相互抵接。如圖2所示,上蓋凸緣312相當于所述中蓋本體32頂部的蓋,進一步保證密封性的同時,也能夠有效防止內膽2進入灰塵、雜質等。如上述,本實施的保溫杯在保證了外杯1和內膽2可以相對抽拉、滑動的前提下,通過蓋子組件3的結構設置,確保了內膽2能夠獲得非常好的保溫性能。
為了獲得更優(yōu)的密封效果,所述密封結構還包括:所述上蓋本體31沿軸向成型的筒形延邊314,所述中蓋本體32的上端連接在所述筒形延邊314和所述連接部311之間。為了使中蓋本體32的上端可以伸入到筒形延邊314和連接部311之間,中蓋本體32的上端可設置為向內的縮徑,延邊314和連接部311從中蓋本體32的兩側緊貼密封,參考圖8,灰塵進入到內膽2中需要經過:中蓋本體32和延邊314之間的縫隙向上移動,再經過延邊314和中蓋本體32端面的縫隙水平移動,再經過中蓋本體32內壁和連接部311之間的縫隙向下移動,才能進入到內膽2中;外界熱量進入內膽2的路徑與上述灰塵路徑相同,因此上述結構能夠確保本實施例的保溫杯具備非常好的保溫性能、也使得本實施例的保溫杯保持清潔不易積灰。為了進一步提高保溫杯的保溫、防塵效果,所述密封結構還包括:所述中蓋本體32的上端設置的環(huán)形槽,以及安裝在所述環(huán)形槽中的密封圈313。所述密封圈313為密封硅膠圈,所述中蓋本體32和所述連接部311相對應的成型用于容納所述密封硅膠圈的容納凹槽,所述密封硅膠圈套設在所述連接部311上。
如圖7所示,由于阻尼件實際上能夠起到密封外杯1和內膽2之間間隙的作用,現以需要將內膽2拉回到外杯1內的狀態(tài)為例,靜止狀態(tài)下,阻尼件兩側氣壓平衡,當開始施力將內膽2拉回時,由于阻尼件和外杯1構成的密封空間體積變小,密封空間內氣體壓力增大將阻礙內膽2拉回到外杯1內,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實施例中,硅膠圈22的軸向設置有若干用于平衡硅膠圈22軸向兩側壓強的透氣孔221。
如圖4所示,由于本實施例的保溫杯保溫效果非常突出,為了避免燙嘴,本實施例的保溫杯還包括溫度顯示組件,所述溫度顯示組件用于檢測并顯示所述內膽2內的液體溫度。所述蓋子組件3的頂部設置有溫度計凹槽,所述溫度計凹槽用于容納溫度顯示組件,所述連接部311設置有連通所述溫度計凹槽和內膽2腔體的連接孔3111。所述溫度顯示組件為圓筒形的溫度計。
以下結合圖4和8詳細說明本實施中,上蓋本體31、中蓋本體32以及外杯1之間的連接方式:
所述第一臺階段321的內壁和所述連接部311之間設置有第一連接結構,作為一種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所述第一連接結構為螺紋連接結構。所述第一臺階段321和第二臺階段322之前的臺階處用于容納外杯1,所述第二臺階段322的內壁設置有可與外杯1嚙合連接的第二連接結構。所述外杯1具有真空保溫層。所述外杯1的上端包括具有連接螺紋的收徑部分11,所述收徑部分11伸入所述第一臺階段201和所述第二臺階段202之間,所述外杯1通過所述連接螺紋與所述第二臺階段202相連。所述中蓋本體2的下端面抵接所述收徑部分11的端面。在實際使用中,將中蓋本體32和外杯1之間拆卸開來,即可拉動外杯;將上蓋本體31和中蓋本體32之間拆卸開來,即可打開內膽2的開口喝水或倒出;使用過程十分方便,易于操作。
上述實施方式中,由于所述外杯1和內膽2之間設置鎖定結構,所述鎖定結構包括至少一個阻尼件,所述外杯1內壁和/或所述內膽2外壁設置有用于容納所述阻尼件的容納槽;所述阻尼件受所述外杯1和所述內膽2相對擠壓而產生阻尼力,以使所述外杯1能夠部分脫離所述內膽并保持相對位置鎖定,或在外力作用下解除鎖定。阻尼件可以設置為非金屬的彈性件,外杯1和內膽2通過抽拉相對滑動的過程中阻尼件和外杯1之間不容易出現噪音;灰塵和流體即便從外杯1和內膽2之間的縫隙進入,且在所述阻尼件處積存,也可以將阻尼件從容納槽中取出,從而很方便的將灰塵等洗凈,從而能夠保持保溫杯的衛(wèi)生,并解決了外杯1和內膽2抽拉容易卡滯和產生噪聲的情況。
上述實施方式中,內膽2相對于外杯1的抽拉行程越長,保溫杯快速冷卻的效果也就越好,因此為了保證內膽2相對于外杯1具有較長的抽拉行程,阻尼件優(yōu)選設置在內膽2外壁的下部;相對應的容納槽設置在外杯1內壁的下部,為了使阻尼件較為容易固定到容納槽中,且可以方便的拆卸,容納槽優(yōu)選設計為環(huán)形槽21,阻尼件為套設在環(huán)形槽21內的硅膠圈22。
作為一種代替的實施方式,所述阻尼件設置在所述外杯1內壁的上部;所述容納槽內膽2圓周布置的環(huán)形槽21,所述阻尼件為嵌入所述環(huán)形槽21內設置的環(huán)形硅膠圈22。
而作為一種代替的實施方式,阻尼件可采用非閉環(huán)的形式設置,例如可以是若干的固定設置在容納槽中的彈性塊。并且由于非閉環(huán)的形式,灰塵等物質也不容易在阻尼件處積累。
上述實施方式中,由于所述上蓋本體31具有軸向延伸的連接部311,所述連接部311可伸入所述中蓋本體32或內膽2的內部,連接部311的設置使得蓋子組件3能夠更好的密封內膽2,從而使保溫杯能夠具備更好的保溫效果。
上述實施方式中,上部可拆卸連接的筒形中蓋本體32,所述中蓋本體32的上端具有朝向所述內膽2延伸并與所述內膽2抵接的第一臺階段321,所述第一臺階段321用于封閉所述內膽2和外杯1之間的間隙。中蓋本體32的設置具有兩方面用處,一方面可以便于人手握持,中蓋本體32的外表面可以設置為摩擦系數較大的材質,從而便于外杯1和內膽2的抽拉,同時避免抽拉時內膽2燙傷手;另一方面,由于第一臺階段321能夠封閉內膽2和外杯1之間的間隙,所以有利于防止灰塵和液體進入到外杯1和內膽2之間的空隙。
上述實施方式中,第二臺階段322通過第二連接結構和外杯1的開口端相連接。所述第二連接結構可以是相互嚙合的螺紋連接結構,也可以是其他形式的連接結構。例如,一種可代替的實施方式為:所述第二臺階段322的內圓周設置有至少一個圓弧形凹槽,每個所述圓弧形凹槽上設置至少一個滑口;所述外杯1的開口端具有適于從所述滑口進入,并卡入所述圓弧形槽的凸起部。使得手持部件4和外杯1之間可以方便的可拆卸連接。又或者是:還可以是在外杯1的外壁上設置至少一圈圓弧形凹槽,每個圓弧形凹槽上設置至少一個滑口,在手持部件4上設置適于從所述滑口進入,并卡入所述圓弧形凹槽的凸起部。
上述實施方式中,所述中蓋本體32包括設置在所述第一臺階段321內壁周向上的密封圈313,,所述密封圈313在所述外杯1和內膽2脫離狀態(tài)下抵接所述內膽2。密封圈313的設置使得內膽2的密封性進一步增強,從而達到更好的保溫效果。作為一種可選的實施方式,在所述連接部311的外圓周上設置有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在所述外杯1和所述內膽2扣合狀態(tài)下抵接所述第一密封圈42。第一密封圈42和第二密封圈43配合使用,進一步提高保溫效果。
顯然,上述實施例僅僅是為清楚地說明所作的舉例,而并非對實施方式的限定。對于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上述說明的基礎上還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變化或變動。這里無需也無法對所有的實施方式予以窮舉。而由此所引伸出的顯而易見的變化或變動仍處于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保護范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