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茶具設備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茶具。
背景技術:
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也是茶文化的發(fā)源地,中國茶的發(fā)現(xiàn)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歷史,茶作為一種植物,可食用、解百毒、長品易健康、長壽,目前,茶葉受到廣大人們的喜愛,人們在品茶的過程中不僅注重茶的品質,而且對茶具的要求越來越高,普通的茶具組成比較簡單,功能也比較單一,泡茶工序也比較繁瑣,隨著社會節(jié)奏的加快,人們希望在品茶的同時,也希望泡茶的步驟比較簡單,普通的茶具越來越不能滿足人們的使用要求。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茶具,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組成比較簡單,功能也比較單一問題。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茶具,包括茶座、茶壺、茶壺蓋、茶葉放置裝置、殼體、茶壺底座、出水管、積水槽、貯水池、加熱裝置和電源接口,所述茶座的上方設置有茶杯,所述茶壺的下方固定有茶座,且茶壺左側上方設置有出水口,所述茶壺蓋上方設置有液晶顯示屏,且茶壺蓋下方安裝有溫度傳感器,所述茶葉放置裝置與內膽相連接,且內膽與出水口相連通,所述殼體的右側固定安裝有把手,且殼體內側設置有內膽,所述茶壺底座與殼體相連接,所述出水管與貯水池相連通,所述積水槽與貯水池相連通,所述加熱裝置與茶壺底座相連接,且加熱裝置上固定安裝有溫控裝置,所述電源接口左側安裝有溫控裝置。
優(yōu)選的,所述茶杯上的杯蓋和杯底內部設置有對應級的磁鐵。
優(yōu)選的,所述茶葉放置裝置為篩網(wǎng)狀結構,且茶葉放置裝置可拆卸安裝。
優(yōu)選的,所述殼體與內膽之間設置有絕熱層。
優(yōu)選的,所述出水管上設置有出水閥門。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該茶具設置有可以自動泡茶的茶壺,通過茶座下方的加熱裝置,可以對茶壺內部的水進行加熱,茶葉放置裝置內部可以放入茶葉,且茶葉放置裝置為篩網(wǎng)狀結構,可以使熱水與茶葉進行充分泡制,不會出現(xiàn)倒茶時將茶葉和茶水一起倒出的情況,當在倒茶時,不注意將茶水倒入到茶座上,茶水可以通過積水槽進入到貯水池,防止茶座上的水流入至加熱裝置中,殼體與內膽之間設置有絕熱層,可以有效地防止茶水溫度流失,茶杯的杯蓋和杯底內部設置有對應級的磁鐵,可以形成磁力線并穿過水體,能夠形成磁化水,有利于身體健康。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示意圖;
圖2為茶壺結構示意圖;
圖3為茶座結構示意圖。
圖中:1、茶座,2、茶杯,3、茶壺,4、出水口,5、液晶顯示屏,6、溫度傳感器,7、茶壺蓋,8、茶葉放置裝置,9、把手,10、內膽,11、殼體,12、茶壺底座,13、出水管,14、積水槽,15、貯水池,16、加熱裝置,17、溫控裝置,18、電源接口。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緦嵱眯滦椭械膶嵤├?,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3,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茶具,包括茶座1、茶壺3、茶壺蓋7、茶葉放置裝置8、殼體11、茶壺底座12、出水管13、積水槽14、貯水池15、加熱裝置16和電源接口18,茶座1的上方設置有茶杯2,茶杯2上的杯蓋和杯底內部設置有對應級的磁鐵,茶壺3的下方固定有茶座1,且茶壺3左側上方設置有出水口4,茶壺蓋7上方設置有液晶顯示屏5,且茶壺蓋7下方安裝有溫度傳感器6,茶葉放置裝置8與內膽10相連接,茶葉放置裝置8為篩網(wǎng)狀結構,且茶葉放置裝置8可拆卸安裝,且內膽10與出水口4相連通,殼體11的右側固定安裝有把手9,殼體11與內膽10之間設置有絕熱層,且殼體11內側設置有內膽10,茶壺底座12與殼體11相連接,出水管13與貯水池15相連通,出水管13上設置有出水閥門,積水槽14與貯水池15相連通,加熱裝置16與茶壺底座12相連接,且加熱裝置16上固定安裝有溫控裝置17,電源接口18左側安裝有溫控裝置17。
工作原理:當使用該茶具時,先往茶壺3內部倒入適量的水,在茶葉放置裝置8放入茶葉并放入到內膽10里,在通過電源接口18接上電源,加熱裝置16的可以對內膽10中的水進行加熱,當水沸騰后溫控裝置17會自動斷電,茶壺蓋7下方的溫度傳感器6會檢測到內膽10水的溫度,并通過液晶顯示屏5顯示出來,液晶顯示屏5上可以顯示時間和水的溫度,在泡制了一定時間后,從出水口4往茶杯2中倒入茶水,當茶水不慎倒入到茶座1上時,茶水會順著積水槽14流入至貯水池15中,打開出水管13上的出水閥門就可以將水排出。
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