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吸塵器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地刷組件及包含該地刷組件的吸塵器。
背景技術:
目前,相關技術中,吸塵器地刷的底板上安裝有小滾輪,外界氣流從底板前方和兩側進入地刷腔體時,會高速撞擊小滾輪,在小滾輪后面產(chǎn)生氣流漩渦,導致灰塵滯留,影響地刷的除塵效果,降低了地刷的使用性能,并影響產(chǎn)品的外觀。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至少之一,本實用新型的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地刷組件。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包括上述地刷組件的吸塵器。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地刷組件,包括:底板;擋風組件,安裝在所述底板上,并在所述底板與地面之間圍成擋風空間;和滾輪,安裝在所述底板的底部,并位于所述擋風空間內(nèi),且所述滾輪能夠相對所述底板轉動。
本實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實施例提供的地刷組件,通過在底板上增設擋風組件,擋風組件抵在地面上,使擋風組件在底板與地面之間圍出擋風空間,而滾輪位于擋風空間內(nèi),因而擋風空間能夠對滾輪起到有效的避風作用,從而避免了進入地刷腔體的高速氣流撞擊到小滾輪,進而避免了現(xiàn)有技術中小滾輪后面產(chǎn)生氣流漩渦導致灰塵滯留的現(xiàn)象,有效地提高了地刷的除塵效果,提高了地刷的使用性能,并優(yōu)化了產(chǎn)品的外觀。
另外,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實施例中的地刷組件還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術特征:
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擋風空間呈半包圍結構。
在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所述擋風空間呈直角狀的半包圍結構。
由于外界氣流只能從底板前方或兩側進入地刷腔體,而不能反向流動,故而半包圍結構的擋風空間即可保證對小滾輪起到有效的擋風作用,從而在保證擋風效果的基礎上,簡化了擋風空間的結構,進而降低了產(chǎn)品的生產(chǎn)制造成本;而直角狀的半包圍結構能夠進一步簡化擋風空間的結構,從而進一步降低產(chǎn)品的生產(chǎn)制造成本。
當然,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當理解,擋風空間也可以為全包圍結構或者弧形的半包圍結構或者V形的半包圍結構等,只要能夠對小滾輪起到擋風作用,即可避免小滾輪處滯留灰塵,即可實現(xiàn)本實用新型的目的,且這些技術方案均未脫離本實用新型的設計思想和宗旨,因而均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nèi)。
在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所述擋風組件的下端離所述底板的底部端面的距離,大于所述滾輪凸出于所述底板的底部端面的距離。
擋風組件的下端距離底板下表面的距離,大于滾輪凸出于底板下表面的距離,確保了擋風組件能夠抵在地面上,并在底板與地面之間圍成擋風空間。相應地,擋風組件優(yōu)選材質(zhì)相對較軟的容易變形的物體,如皮條、毛條等,這樣,當?shù)厮⒔M件放置于地面上時,擋風組件受壓變形,使得滾輪能夠支撐在地面上,并在地面上自由滾動,從而既保證了擋風組件與地面之間能圍成擋風空間,又保證了地刷的正常使用。
在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所述擋風組件包括:第一擋風件,安裝在所述底板上,所述第一擋風件呈條狀,并與所述底板的長度方向相平行;和第二擋風件,安裝在所述底板上,所述第二擋風件呈條狀,并與所述底板的寬度方向相平行,且所述第二擋風件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擋風件的一端相接觸,以形成半包圍結構的所述擋風空間。
擋風組件包括條狀的第一擋風件和條狀的第二擋風件,第一擋風件與底板的長度方向相平行,即位于小滾輪的前方或后方,沿底板的左右方向延伸,因而能夠對從底板前方進入的氣流起到有效的遮擋作用;第二擋風件與底板的寬度方向相平行,即位于小滾輪的左側或右側,沿底板的前后方向延伸,因而能夠對從底板兩側進入的氣流起到有效的遮擋作用。所以,第一擋風件和第二擋風件相配合形成的半包圍結構的擋風空間,對滾輪起到了有效的擋風作用,并有效簡化了擋風組件的結構,降低了產(chǎn)品的成本。
值得說明的是,地刷組件一般包括四個滾輪,分別位于底板的四個角落處,位于底板左前角落處的滾輪的前方設有第一擋風件,左方設有第二擋風件;位于底板右前角落處的滾輪的前方設有第一擋風件,右方設有第二擋風件;位于底板左后角落處的滾輪的后方設有第一擋風件,左方設有第二擋風件;位于底板右后角落處的滾輪的后方設有第一擋風件,右方設有第二擋風件。
進一步地,位于底板前端的兩個滾輪前方的第一擋風件間隔設置,以保證地刷的正面能夠正常進風;位于底板左端的兩個滾輪左方的兩個第二擋風件間隔設置,以保證地刷的左側能夠正常進風;位于底板右端的兩個滾輪右方的兩個第二擋風件間隔設置,以保證地刷的右側能夠正常進風;而位于底板后端的兩個滾輪后方的第一擋風件則連為一體,以避免底板后部漏風,進而提高地刷的除塵效果。
進一步地,位于底板前端的兩個滾輪周圍的第一擋風件的下表面與第二擋風件的下表面位于同一平面上;位于底板后端的兩個滾輪周圍的第一擋風件的下表面高于第二擋風件的下表面。這樣,在保證對滾輪有效擋風的前提下,既降低了底板正面和側面進風的阻力,又進一步避免底板后部漏風,進一步提高地刷的除塵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所述底板上設有貫穿所述底板厚度方向的通孔;所述第一擋風件包括:連接部,位于所述底板的上方,并與所述底板固定連接;擋風部,所述擋風部的一端與所述連接部相連,所述擋風部的另一端穿過所述通孔伸到所述底板下方,并與所述第二擋風件圍成所述擋風空間。
在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所述擋風部的另一端設有導向斜面。
第一擋風件包括連接部和擋風部,連接部固定在底板的上方,擋風部穿過底板上的通孔伸到地板下方,保證了第一擋風件與底板之間的連接強度,有效避免了第一擋風件從底板上脫落,進而提高了第一擋風件的使用可靠性;且通過插接的方式實現(xiàn)第一擋風件與底板之間的裝配,操作起來比較方便。
在擋風部的另一端設置導向斜面,導向斜面能夠對擋風部插入通孔的過程起到有效的導向作用,降低擋風部與通孔的孔壁之間發(fā)生干涉的概率,進而提高第一擋風件的裝配速度。
在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所述連接部與所述擋風部為一體式結構。
連接部與擋風部為一體式結構,一方面提高了連接部與擋風部之間的連接強度,降低了連接部與擋風部之間發(fā)生斷裂的概率,從而提高了第一擋風件的使用可靠性;另一方面連接部與擋風部可通過一體成型制成,從而提高了第一擋風件的生產(chǎn)效率,降低了產(chǎn)品的生產(chǎn)制造成本。
在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所述第一擋風件為皮條,所述第二擋風件為毛條。
第一擋風件為皮條,皮條取材容易,價格低廉,且易于加工成所需的形狀;第二擋風件為毛條,毛條取材容易,價格低廉,且便于安裝,直接粘貼在底板的下表面即可。當然,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當理解,第一擋風件和第二擋風件不局限于上述材質(zhì),如還可以為擋風板或其他結構,只要能夠起到擋風作用,即可實現(xiàn)本實用新型的目的,且沒有脫離本實用新型的設計思想和宗旨,因而均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nèi)。在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所述底板內(nèi)形成有氣流通道,所述底板的底部開設有開口朝向地面的呈條形的導風槽,所述導風槽與地面之間形成導風通道,所述導風通道與所述氣流通道相連通;所述地刷組件還包括多個第三擋風件,多個所述第三擋風件安裝在所述底板的底部,并位于所述導風通道的兩側,用于阻擋氣流從所述導風通道之外的區(qū)域進入所述氣流通道。
通過在底板的底部開設導風槽,使導風槽與地面之間形成導風通道,來實現(xiàn)進風,從而省去了現(xiàn)有技術中的毛條結構,降低了地刷的成本;且導風通道的兩側設有第三擋風件,第三擋風件能夠阻擋外界氣流從導風通道以外的區(qū)域進入氣流通道,使得外界氣流只能順著導風通道進入氣流通道,從而使導風通道具有一定的節(jié)流作用,提高導風通道內(nèi)的氣流的流速,增強了地刷的除塵能力。同時,第一擋風件延伸至底板正面的導風通道處,第二擋風件延伸至底板左端部或右端部的擋風通道處,以保證氣流只能經(jīng)導風通道進入氣流通道,而不能從導風通道以外的區(qū)域進入氣流通道。
可以理解的是,本技術方案中,導風槽的開口朝向地面,指的是地刷正常放置在地面上時,導風槽的開口朝下,即開口朝向地面;而不代表任何狀態(tài)下,導風槽的開口均朝向地面,比如:地刷被豎直放置,或者地刷被放置在其他物體上時,導風槽的開口則朝向其他的相應方向。
值得說明的是,本技術方案中,氣流通道可以僅指底板上開設的具有一定厚度的吸塵口,也可以指與吸塵口一體成型的地刷腔,也可以指地刷腔與進氣管的組合等,由于地刷腔的腔體及進氣管能夠與底板一體成型,因而均可以由底板形成;當然地刷腔的腔體和/或進氣管也可以與底板為分體式結構,此時,氣流通道指的是底板上的具有一定厚度的吸塵口形成的通道。
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沿著氣流的流動方向,所述導風通道包括依次相連的節(jié)流段和擴容段;其中,所述節(jié)流段的橫截面積逐漸減小,所述擴容段的橫截面積逐漸增大。
沿著氣流的流動方向,導風通道包括依次相連的節(jié)流段和擴容段,則風和灰塵等雜物形成的氣流將依次經(jīng)過節(jié)流段、擴容段進入進氣管;其中,沿著氣流的流動方向,節(jié)流段的橫截面積逐漸減小,因而能夠對氣流起到節(jié)流增速的作用,從而有效提高了氣流的流速,增強了氣流對地面灰塵的沖擊能力,進而有效地提高了地刷的除塵效果;沿著氣流的流動方向,擴容段的橫截面積逐漸增大,因而能夠對氣流起到擴容減速的作用,從而避免了風和灰塵等雜物形成的氣流在進氣管的入口處產(chǎn)生漩渦,進而避免了進氣管的入口處滯留灰塵,提升了地刷的除塵效果,同時也對地刷的噪音起到了很好的改善作用,提升了用戶的使用舒適度。
在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所述導風槽包括第一子導風槽和第二子導風槽,所述第一子導風槽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底板的前端,并形成進風口,且所述第一子導風槽與地面之間形成所述節(jié)流段,所述第二子導風槽的一端延伸至所述進氣管的入口處,并與所述氣流通道相連通,且所述第二子導風槽與地面之間形成所述擴容段。
導風槽包括第一子導風槽和第二子導風槽,第一子導風槽和第二子導風槽均呈條形,且開口均朝向地面,即開口均朝下,保證了氣流能夠沖擊到地面,起到除塵作用;第一子導風槽呈條形,且其一端延伸至底板的前端,并形成進風口,即第一子導風槽的一端也是開口的,保證了氣流能夠順暢地進入導風通道,進而起到節(jié)流減速作用;第二子導風槽呈條形,且其一端延伸至氣流通道的入口處,并與氣流通道相連通,即條形第二子導風槽的一端也是開口的,保證了氣流能夠順暢地從擴容段流入氣流通道內(nèi),且流經(jīng)擴容段后直接進入氣流通道內(nèi),從而起到擴容減速的作用。
值得說明的是,本技術方案中,進風口的尺寸大于現(xiàn)有技術中毛條上開設的進風口的尺寸,因而有效地降低了地刷進風口處的風速,進而降低了地刷進風口處的噪音,改善了地刷的整體噪音;但由于節(jié)流段對氣流起到了進一步的節(jié)流增速的作用,因而并未降低地刷的除塵效果,且提升了地刷的除塵效果。優(yōu)選地,進風口的口壁呈喇叭狀,以進一步擴大進風口的尺寸,進一步降低進風口處的噪音。
在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所述第一導風槽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導風槽的另一端之間具有間隙,以使所述節(jié)流段和所述擴容段之間形成過渡段;其中,沿著氣流的流動方向,所述過渡段的橫截面積保持不變。
第一子導風槽的另一端與第二子導風槽的另一端之間具有間隙,使得節(jié)流段和擴容段之間形成過渡段,由于節(jié)流段中的氣流是向下流動的,擴容段的氣流是向上流動的,而過渡段位于節(jié)流段和擴容段之間,且橫截面積保持不變,因而過渡段能夠起到有效的過渡作用,使氣流由節(jié)流段平穩(wěn)地進入擴容段,而不會發(fā)生過大的流向突變;另一方面,由于過渡段的橫截面積最小,因而氣流在過渡段內(nèi)的流速最大,故而過渡段的存在,使得氣流能夠以最高速度流動一段時間后,再經(jīng)擴容段進入氣流通道內(nèi),即延長了氣流高速除塵的時間,因而也進一步提升了地刷的除塵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所述第三擋風件設置在所述過渡段的兩側。
第三擋風件設置在過渡段的兩側,即第三擋風件設置在導風通道的橫截面積最小處的兩側,這樣能夠進一步提高過渡段的氣流速度,從而進一步提高地刷的除塵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沿著氣流的流動方向,所述第一子導風槽的底壁逐漸向下傾斜,以進一步提高節(jié)流段的節(jié)流增速作用,進而進一步提高地刷的除塵能力;所述第二子導風槽的底壁逐漸向上傾斜,以進一步提高擴容段的擴容減速作用,進而進一步降低地刷運行時產(chǎn)生的噪音。
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子導風槽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底板的底部端面上,所述第二子導風槽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底板的底部端面上。
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子導風槽的底壁為平面,且所述第一子導風槽的底壁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不大于30°。
優(yōu)選地,所述第二子導風槽的底壁為平面,且所述第二子導風槽的底壁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不大于15°。
優(yōu)選地,導風通道的軸線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指向所述氣流通道的進氣口的中部,以使從底板正面進入的氣流與從底板側面進入的氣流以小于90°的夾角相互作用,進而降低氣流之間的相互干擾,從而進一步提高地刷的除塵能力,并降低地刷運行時的噪音。
在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所述第三擋風件呈條狀,且所述第三擋風件沿所述底板的長度方向延伸。
進一步地,所述第三擋風件與所述第一擋風件位于同一直線上,且所述第三擋風件包括第二連接部和第二擋風部,第二連接部也位于底板的上方,并與底板固定連接,第二擋風部的一端與第二連接部相連,另一端穿過所述底板上的通孔伸到所述底板下方。
進一步地,所述第三擋風件的第二連接部與所述第一擋風件的連接部連為一體,使所述第三擋風件與所述第一擋風件為一體式結構,以進一步提高產(chǎn)品的生產(chǎn)效率和裝配效率,降低產(chǎn)品的成本,當然第三擋風件與第一擋風件也可以為分體式結構。
本實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吸塵器,包括第一方面實施例中任一項所述的地刷組件。
本實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實施例提供的吸塵器,因包括第一方面實施例中任一項所述的地刷組件,因而具有上述實施例所具有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贅述。
本實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優(yōu)點將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變得明顯,或通過本實用新型的實踐了解到。
附圖說明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優(yōu)點從結合下面附圖對實施例的描述中將變得明顯和容易理解,其中: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些實施例所述的地刷組件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所示地刷組件的仰視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2中A部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4是圖2所示地刷組件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5是圖4中B部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6是圖4中C部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其中,圖1至圖6中的附圖標記與部件名稱之間的對應關系為:
10底板,11氣流通道,12第一子導風槽,121進風口,13第二子導風槽,20擋風組件,21第一擋風件,211擋風部,212連接部,213導向斜面,22第二擋風件,23擋風空間,30滾輪,40蓋板,50第三擋風件,51第二擋風部,52第二連接部。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能夠更清楚地理解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yōu)點,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的詳細描述。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申請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闡述了很多具體細節(jié)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實用新型,但是,本實用新型還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來實施,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受下面公開的具體實施例的限制。
下面參照圖1至圖6描述根據(jù)本實用新型一些實施例所述的地刷組件和吸塵器。
本實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實施例提供的地刷組件,如圖1至圖6所示,包括:蓋板40、底板10、擋風組件20和滾輪30。
具體地,蓋板40蓋設在底板10上,擋風組件20安裝在底板10上,并在底板10與地面之間圍成擋風空間23;滾輪30安裝在底板10的底部,并位于擋風空間23內(nèi),且滾輪30能夠相對底板10轉動。
本實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實施例提供的地刷組件,通過在底板10上增設擋風組件20,擋風組件20抵在地面上,使擋風組件20在底板10與地面之間圍出擋風空間23,而滾輪30位于擋風空間23內(nèi),因而擋風空間23能夠對滾輪30起到有效的避風作用,從而避免了進入地刷腔體的高速氣流撞擊到小滾輪30,進而避免了現(xiàn)有技術中小滾輪30后面產(chǎn)生氣流漩渦導致灰塵滯留的現(xiàn)象,有效地提高了地刷的除塵效果,提高了地刷的使用性能,并優(yōu)化了產(chǎn)品的外觀。
優(yōu)選地,如圖5所示,擋風組件20的下端離底板10的底部端面的距離,大于滾輪30凸出于底板10的底部端面的距離。
擋風組件20的下端距離底板10下表面的距離,大于滾輪30凸出于底板10下表面的距離,確保了擋風組件20能夠抵在地面上,并在底板10與地面之間圍成擋風空間23。相應地,擋風組件20優(yōu)選材質(zhì)相對較軟的容易變形的物體,如皮條、毛條等,這樣,當?shù)厮⒔M件放置于地面上時,擋風組件20受壓變形,使得滾輪30能夠支撐在地面上,并在地面上自由滾動,從而既保證了擋風組件20與地面之間能圍成擋風空間23,又保證了地刷的正常使用。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中,如圖2和圖3所示,擋風空間23呈半包圍結構。
優(yōu)選地,如圖2和圖3所示,擋風空間23呈直角狀的半包圍結構。
在上述實施例中,由于外界氣流只能從底板10前方或兩側進入地刷腔體,而不能反向流動,故而半包圍結構的擋風空間23即可保證對小滾輪30起到有效的擋風作用,從而在保證擋風效果的基礎上,簡化了擋風空間23的結構,進而降低了產(chǎn)品的生產(chǎn)制造成本;而直角狀的半包圍結構能夠進一步簡化擋風空間23的結構,從而進一步降低產(chǎn)品的生產(chǎn)制造成本。
當然,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當理解,擋風空間23也可以為全包圍結構或者弧形的半包圍結構或者V形的半包圍結構等,只要能夠對小滾輪30起到擋風作用,即可避免小滾輪30處滯留灰塵,即可實現(xiàn)本實用新型的目的,且這些技術方案均未脫離本實用新型的設計思想和宗旨,因而均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nèi)。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如圖2、圖3和圖6所示,擋風組件20包括:第一擋風件21和第二擋風件22。
具體地,第一擋風件21安裝在底板10上,呈條狀,并與底板10的長度方向相平行;第二擋風件22安裝在底板10上,呈條狀,并與底板10的寬度方向相平行,且第二擋風件22的一端與第一擋風件21的一端相接觸,以形成半包圍結構的擋風空間23。
在該實施例中,擋風組件20包括條狀的第一擋風件21和條狀的第二擋風件22,第一擋風件21與底板10的長度方向相平行,即位于小滾輪30的前方或后方,沿底板10的左右方向延伸,因而能夠對從底板10前方進入的氣流起到有效的遮擋作用;第二擋風件22與底板10的寬度方向相平行,即位于小滾輪30的左側或右側,沿底板10的前后方向延伸,因而能夠對從底板10兩側進入的氣流起到有效的遮擋作用。所以,第一擋風件21和第二擋風件22相配合形成的半包圍結構的擋風空間23,對滾輪30起到了有效的擋風作用,并有效簡化了擋風組件20的結構,降低了產(chǎn)品的成本。
值得說明的是,地刷組件一般包括四個滾輪30,分別位于底板10的四個角落處,如圖2所示,位于底板10左前角落處的滾輪30的前方設有第一擋風件21,左方設有第二擋風件22;位于底板10右前角落處的滾輪30的前方設有第一擋風件21,右方設有第二擋風件22;位于底板10左后角落處的滾輪30的后方設有第一擋風件21,左方設有第二擋風件22;位于底板10右后角落處的滾輪30的后方設有第一擋風件21,右方設有第二擋風件22。
進一步地,位于底板10前端的兩個滾輪30前方的第一擋風件21間隔設置,如圖2所示,以保證地刷的正面能夠正常進風;位于底板10左端的兩個滾輪30左方的兩個第二擋風件22間隔設置,如圖2所示,以保證地刷的左側能夠正常進風;位于底板10右端的兩個滾輪30右方的兩個第二擋風件22間隔設置,如圖2所示,以保證地刷的右側能夠正常進風;而位于底板10后端的兩個滾輪30后方的第一擋風件21則連為一體,如圖2所示,以避免底板10后部漏風,進而提高地刷的除塵效果。
進一步地,位于底板10前端的兩個滾輪30周圍的第一擋風件21的下表面與第二擋風件22的下表面位于同一平面上;位于底板10后端的兩個滾輪30周圍的第一擋風件21的下表面高于第二擋風件22的下表面,如圖6所示。這樣,在保證對滾輪30有效擋風的前提下,既降低了底板10正面和側面進風的阻力,又進一步避免底板10后部漏風,進一步提高地刷的除塵效果。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底板10上設有貫穿底板10厚度方向的通孔;第一擋風件21包括:連接部212,位于底板10的上方,并與底板10固定連接;擋風部211,擋風部211的一端與連接部212相連,擋風部211的另一端穿過通孔伸到底板10下方,并與第二擋風件22圍成擋風空間23。
優(yōu)選地,擋風部211的另一端設有導向斜面213。
進一步地,連接部212與擋風部211為一體式結構。
在該實施例中,第一擋風件21包括連接部212和擋風部211,連接部212固定在底板10的上方,擋風部211穿過底板10上的通孔伸到地板下方,保證了第一擋風件21與底板10之間的連接強度,有效避免了第一擋風件21從底板10上脫落,進而提高了第一擋風件21的使用可靠性;且通過插接的方式實現(xiàn)第一擋風件21與底板10之間的裝配,操作起來比較方便。
在擋風部211的另一端設置導向斜面213,導向斜面213能夠對擋風部211插入通孔的過程起到有效的導向作用,降低擋風部211與通孔的孔壁之間發(fā)生干涉的概率,進而提高第一擋風件21的裝配速度。連接部212與擋風部211為一體式結構,一方面提高了連接部212與擋風部211之間的連接強度,降低了連接部212與擋風部211之間發(fā)生斷裂的概率,從而提高了第一擋風件21的使用可靠性;另一方面連接部212與擋風部211可通過一體成型制成,從而提高了第一擋風件21的生產(chǎn)效率,降低了產(chǎn)品的生產(chǎn)制造成本。
在上述任一實施例中,第一擋風件21為皮條,第二擋風件22為毛條。
第一擋風件21為皮條,皮條取材容易,價格低廉,且易于加工成所需的形狀;第二擋風件22為毛條,毛條取材容易,價格低廉,且便于安裝,直接粘貼在底板10的下表面即可。當然,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當理解,第一擋風件21和第二擋風件22不局限于上述材質(zhì),如還可以為擋風板或其他結構,只要能夠起到擋風作用,即可實現(xiàn)本實用新型的目的,且沒有脫離本實用新型的設計思想和宗旨,因而均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nèi)。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中,如圖1至圖5所示,底板10內(nèi)形成有氣流通道11,底板10的底部開設有開口朝向地面的呈條形的導風槽,導風槽與地面之間形成導風通道,導風通道與地面之間形成導風通道,導風通道與氣流通道11相連通;地刷組件還包括多個第三擋風件50,多個第三擋風件50安裝在底板10的底部,并位于導風通道的兩側,用于阻擋氣流從導風通道之外的區(qū)域進入氣流通道11。
在上述實施例中,通過在底板10的底部開設導風槽,使導風槽與地面之間形成導風通道,來實現(xiàn)進風,從而省去了現(xiàn)有技術中的毛條結構,降低了地刷的成本;且導風通道的兩側設有擋風件,擋風件能夠阻擋外界氣流從導風通道以外的區(qū)域進入氣流通道11,使得外界氣流只能順著導風通道進入氣流通道11,從而使導風通道具有一定的節(jié)流作用,提高導風通道內(nèi)的氣流的流速,增強了地刷的除塵能力。
優(yōu)選地,第一擋風件21延伸至底板10正面的導風通道處,第二擋風件22延伸至底板10左端部或右端部的擋風通道處,以保證氣流只能經(jīng)導風通道進入氣流通道11,而不能從導風通道以外的區(qū)域進入氣流通道11。
優(yōu)選地,如圖4和圖5所示,沿著氣流的流動方向,導風通道包括依次相連的節(jié)流段和擴容段;其中,節(jié)流段的橫截面積逐漸減小,擴容段的橫截面積逐漸增大。
具體地,導風槽包括第一子導風槽12和第二子導風槽13,第一子導風槽12的一端延伸至底板10的前端,并形成進風口121,且第一子導風槽12與地面之間形成節(jié)流段,第二子導風槽13的一端延伸至氣流通道11的入口處,并與氣流通道11相連通,且第二子導風槽13與地面之間形成擴容段。
在該實施例中,沿著氣流的流動方向,導風通道包括依次相連的節(jié)流段和擴容段,則風和灰塵等雜物形成的氣流將依次經(jīng)過節(jié)流段、擴容段進入氣流通道11;其中,沿著氣流的流動方向,節(jié)流段的橫截面積逐漸減小,因而能夠對氣流起到節(jié)流增速的作用,從而有效提高了氣流的流速,增強了氣流對地面灰塵的沖擊能力,進而有效地提高了地刷的除塵效果;沿著氣流的流動方向,擴容段的橫截面積逐漸增大,因而能夠對氣流起到擴容減速的作用,從而避免了風和灰塵等雜物形成的氣流在氣流通道11的入口處產(chǎn)生漩渦,進而避免了氣流通道11的入口處滯留灰塵,提升了地刷的除塵效果,同時也對地刷的噪音起到了很好的改善作用,提升了用戶的使用舒適度。
導風槽包括第一子導風槽12和第二子導風槽13,第一子導風槽12和第二子導風槽13均呈條形,且開口均朝向地面,即開口均朝下,保證了氣流能夠沖擊到地面,起到除塵作用;第一子導風槽12呈條形,且其一端延伸至底板10的前端,并形成進風口121,即第一子導風槽12的一端也是開口的,保證了氣流能夠順暢地進入導風通道,進而起到節(jié)流減速作用;第二子導風槽13呈條形,且其一端延伸至氣流通道11的入口處,并與氣流通道11相連通,即條形第二子導風槽13的一端也是開口的,保證了氣流能夠順暢地從擴容段流入氣流通道11內(nèi),且流經(jīng)擴容段后直接進入氣流通道11內(nèi),從而起到擴容減速的作用。
值得說明的是,本技術方案中,進風口121的尺寸大于現(xiàn)有技術中毛條上開設的進風口的尺寸,因而有效地降低了地刷進風口121處的風速,進而降低了地刷進風口121處的噪音,改善了地刷的整體噪音;但由于節(jié)流段對氣流起到了進一步的節(jié)流增速的作用,因而并未降低地刷的除塵效果,且提升了地刷的除塵效果。優(yōu)選地,進風口121的口壁呈喇叭狀,以進一步擴大進風口121的尺寸,進一步降低進風口121處的噪音。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進一步地,如圖2至圖5所示,第一導風槽的另一端與第二導風槽的另一端之間具有間隙,以使節(jié)流段和擴容段之間形成過渡段;其中,沿著氣流的流動方向,過渡段的橫截面積保持不變。
優(yōu)選地,如圖2至圖5所示,第三擋風件50設置在過渡段的兩側。
在該實施例中,第一子導風槽12的另一端與第二子導風槽13的另一端之間具有間隙,使得節(jié)流段和擴容段之間形成過渡段,由于節(jié)流段中的氣流是向下流動的,擴容段的氣流是向上流動的,而過渡段位于節(jié)流段和擴容段之間,且橫截面積保持不變,因而過渡段能夠起到有效的過渡作用,使氣流由節(jié)流段平穩(wěn)地進入擴容段,而不會發(fā)生過大的流向突變;另一方面,由于過渡段的橫截面積最小,因而氣流在過渡段內(nèi)的流速最大,故而過渡段的存在,使得氣流能夠以最高速度流動一段時間后,再經(jīng)擴容段進入氣流通道11內(nèi),即延長了氣流高速除塵的時間,因而也進一步提升了地刷的除塵效果。
第三擋風件50設置在過渡段的兩側,即第三擋風件50設置在導風通道的橫截面積最小處的兩側,這樣能夠進一步提高過渡段的氣流速度,從而進一步提高地刷的除塵效果。
優(yōu)選地,如圖4和圖5所示,沿著氣流的流動方向,第一子導風槽12的底壁逐漸向下傾斜,以進一步提高節(jié)流段的節(jié)流增速作用,進而進一步提高地刷的除塵能力;第二子導風槽13的底壁逐漸向上傾斜,以進一步提高擴容段的擴容減速作用,進而進一步降低地刷運行時產(chǎn)生的噪音。
優(yōu)選地,如圖4和圖5所示,第一子導風槽12的另一端延伸至底板10的底部端面上,第二子導風槽13的另一端延伸至底板10的底部端面上。
優(yōu)選地,如圖4和圖5所示,第一子導風槽12的底壁為平面,且第一子導風槽12的底壁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不大于30°。
優(yōu)選地,如圖4和圖5所示,第二子導風槽13的底壁為平面,且第二子導風槽13的底壁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不大于15°。
優(yōu)選地,如圖2所示,導風通道的軸線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指向氣流通道11的進氣口的中部,以使從底板10正面進入的氣流與從底板10側面進入的氣流以小于90°的夾角相互作用,進而降低氣流之間的相互干擾,從而進一步提高地刷的除塵能力,并降低地刷運行時的噪音。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如圖1和圖2所示,第三擋風件50呈條狀,且第三擋風件50沿底板10的長度方向延伸。
進一步地,如圖2所示,第三擋風件50與第一擋風件21位于同一直線上,且第三擋風件50包括第二連接部52和第二擋風部51,第二連接部52也位于底板10的上方,并與底板10固定連接,第二擋風部51的一端與第二連接部52相連,另一端穿過底板10上的通孔伸到底板10下方。
進一步地,第二連接部52與第一擋風件21的連接部212連為一體,使第三擋風件50與第一擋風件21為一體式結構,以進一步提高產(chǎn)品的生產(chǎn)效率和裝配效率,降低產(chǎn)品的成本,當然第三擋風件50與第一擋風件21也可以為分體式結構。
本實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實施例提供的吸塵器,包括第一方面實施例中任一項的地刷組件。
本實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實施例提供的吸塵器,因包括第一方面實施例中任一項的地刷組件,因而具有上述實施例所具有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贅述。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地刷組件,通過在底板上增設擋風組件,使擋風組件在底板與地面之間圍出擋風空間,而滾輪位于擋風空間內(nèi),因而擋風空間能夠對滾輪起到有效的避風作用,從而避免了進入地刷腔體的高速氣流撞擊到小滾輪,進而避免了現(xiàn)有技術中小滾輪后面產(chǎn)生氣流漩渦導致灰塵滯留的現(xiàn)象,有效地提高了地刷的除塵效果,提高了地刷的使用性能,并優(yōu)化了產(chǎn)品的外觀。
在本實用新型中,術語“第一”、“第二”、“第三”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術語“多個”則指兩個或兩個以上,除非另有明確的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固定”等術語均應做廣義理解,例如,“連接”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相連”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根據(jù)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單元必須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說明書的描述中,術語“一個實施例”、“一些實施例”、“具體實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結合該實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特點包含于本實用新型的至少一個實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說明書中,對上述術語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實施例或實例。而且,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特點可以在任何的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適的方式結合。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nèi),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