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餐具,更具體地說,它涉及一種可加速碗身中間散熱的碗。
背景技術:
做好的菜盛放在碗內(nèi)時,菜的中間部分的溫度會高于表面溫度,位于中間部分的菜易被悶爛而影響口感及菜本身的營養(yǎng)價值。授權公告號為CN202051395U的中國專利公開了一種雙層碗,包括碗本體,所述的碗本體由內(nèi)層和外層兩層構成,內(nèi)層和外層之間設有空腔,外層的底部設有一進出水孔,進出水孔處設有堵塞。內(nèi)層和外層之間的空腔能夠根據(jù)人們的需要具有調(diào)節(jié)溫度和隔熱、防燙傷的功能,同時可提高保溫效果。對于盛放于碗中的菜而言,雖然空腔中的水起到一定的散熱效果,能夠稍微降低菜中間的溫度,但是由于空腔中的水不流動,就算靠近內(nèi)層部分的水相對靠近外層部分的水的溫度較高,水的熱傳遞也不會太劇烈,不能起到良好的對菜中間部分降溫的效果。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針對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加速碗身中間散熱的碗,能夠散發(fā)碗身內(nèi)部的熱量,減小菜被悶爛的概率,并能在端熱菜的時候起到防燙的作用,之后又能對菜起到保溫效果。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可加速碗身中間散熱的碗,包括碗口和碗身,所述碗身上設置有與碗身內(nèi)壁連接的導熱部以及與所述導熱部連接的用于散發(fā)熱量的散熱部,所述導熱部上設置有驅動熱量傳遞的驅動件。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當將熱菜盛放至碗身內(nèi)時,導熱部將碗身內(nèi)部的熱量傳導致散熱部中進行散熱,這樣一來,導熱部能夠將碗身內(nèi)更多的熱量傳遞出來,而這些熱量均來源于菜的中間部分,而驅動件的設置能夠加快散熱效率,從而提高碗身內(nèi)菜的質量;同時部分熱量的散失又能夠使碗身起到降溫的效果,達到防燙的目的;而導熱部上的熱量又能對碗身內(nèi)的菜起到保溫作用。
進一步的,所述導熱部包括設置于碗身內(nèi)部的金屬導熱片,所述散熱部包括與所述金屬導熱片連接的金屬散熱片,所述金屬散熱片設置于延伸至碗身外壁外側的碗柄內(nèi)。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金屬導熱片將碗身內(nèi)壁上的熱量傳至金屬散熱片,由于金屬散熱片設置在碗柄上,所以金屬散熱片的溫度會低于直接與碗身接觸的金屬導熱片,又因為金屬具有良好的導熱性,所以熱量能夠從金屬導熱片傳至金屬散熱片上進行散熱;同時,碗柄的設置又能夠單獨起到防燙的效果。
進一步的,所述導熱部包括設置于碗身內(nèi)的第一管道,所述散熱部包括設置于延伸至碗身外壁外側的碗柄內(nèi)的第二管道,所述第一管道與第二管道連通形成循環(huán)通路,所述驅動件包括設置于第一管道或第二管道上的單向閥,所述碗身或碗柄上開設有與所述第一管道或第二管道連通的進水口,并設置有用于蓋住進水口的蓋體。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通過進水口將水輸進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內(nèi),由于第一管道內(nèi)的水溫會比第二管道內(nèi)的水溫高,而水分子存在一個熱運動,設置了單向閥后,水分子沿著單向閥導通方向運動,使得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內(nèi)的水形成流動的回路,第一管道內(nèi)的水與第一管道內(nèi)的水進行熱交換,而第二管道內(nèi)的水不與碗身直接接觸,自身散熱效果較好,使得這個循環(huán)回路一直處于運動的狀態(tài),能夠將碗身內(nèi)部的熱量不斷帶到第二管道上,從而減小碗身內(nèi)部的溫度,使得菜中間的溫度不易被悶爛;同時第一管道內(nèi)的水也能夠對菜起到保溫效果。
進一步的,所述金屬導熱片、金屬散熱片、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均呈波浪形設置。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波浪形設置能夠增加與碗身內(nèi)壁的接觸面積,從而提高導熱性。
進一步的,所述金屬導熱片和第一管道均呈螺旋形設置于所述碗身內(nèi)。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螺旋形設置能夠增加與碗身內(nèi)壁的接觸面積,從而提高導熱性,同時也使得導熱更加均勻。
進一步的,所述金屬導熱片、金屬散熱片、第一管道內(nèi)側、第二管道內(nèi)側均開設有若干波紋槽。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波紋槽的設置能夠增加與碗身內(nèi)壁的接觸面積,從而提高導熱性。
進一步的,所述碗身的底部向上設置有凸起。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凸起的設置增加了菜與碗身之間的接觸面積,從而增加了金屬導熱片或第一管道與碗身內(nèi)壁的接觸面積,從而提高導熱性。
進一步的,所述凸起呈錐形設置。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方便放置菜,使得菜不易堆積在凸起上。
進一步的,所述進水口設置于所述碗柄的上端,所述蓋體與進水口卡接配合,且所述蓋體的上端設置有第一防滑部。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第一防滑部的設置使得人們在握碗柄的時候增加摩擦力,且位于上端位置剛好與拇指的位置契合,使人們握起來更加方便。
進一步的,所述碗柄的下側設置有用于增加手與碗柄之間摩擦力的第二防滑部。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在契合人手型的同時增加了摩擦力。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是:
1、金屬導熱片能夠將碗身內(nèi)壁的熱量傳至金屬散熱片,能夠提高碗身中間的散熱效率,減小菜被悶爛的概率;
2、單向閥的設置使得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內(nèi)的水循環(huán)流動,能夠提高碗身中間的散熱效率,減小菜被悶爛的概率;
3、碗身中間的凸起增大了菜與碗身接觸面積,進一步提高了散熱效率;
4、碗柄一來方便人們端起菜,二來能夠起到散熱的作用;
5、進水口的位置與第一防滑部結合,使得結構簡單,人們操作方便。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一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實施例一的內(nèi)部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二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三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5為實施例三的內(nèi)部結構示意圖;
圖6為第二管道的截面示意圖;
圖7為實施例四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1、碗口;2、碗身;21、金屬導熱片;22、第一管道;23、內(nèi)層;24、外層;25、空腔;3、碗柄;31、金屬散熱片;32、第二管道;33、單向閥;34、第二防滑部;4、進水口;41、蓋體;42、第一防滑部;5、凸起;6、凸棱;61、缺口;7、波紋槽。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描述。
實施例一
一種可加速碗身中間散熱的碗,參照圖1,包括碗口1和碗身2,碗身2外壁的外側設有呈L型設置的碗柄3,碗身2的下端設置有凸棱6,并在凸棱6遠離碗身2的一端開設了缺口61,凸棱6的設置能夠防止碗身2直接與餐桌接觸,而缺口61的設置能夠防止凸棱6與餐桌之間形成的空腔25內(nèi)形成一個負壓,使碗身2很難從餐桌上拿下。
參照圖2,碗身2包括內(nèi)層23和外層24,內(nèi)層23和外層24之間形成有一空腔25,在空腔25內(nèi)靠近內(nèi)層23的一側設置有金屬導熱片21,碗底的熱量通過金屬導熱片21快速傳遞。碗柄3同樣成中空設置,在碗柄3內(nèi)設置了與金屬導熱片21連接的金屬散熱片31,金屬導熱片21上的熱量傳遞至金屬散熱片31中,由于當碗身2中盛放熱菜時,碗柄3處的溫度低于碗身2處的溫度,所以金屬導熱片21中的熱量會不斷傳至金屬散熱片31中進行散熱,從而降低碗身2處的溫度,使得菜中間部分不易被悶爛。
另外,金屬導熱片21和金屬散熱片31均呈波浪形設置,可增大與碗身2的接觸面積從而提高散熱效果。并在金屬導熱片21和金屬散熱片31上沿著其長度方向設置了若干波紋槽7。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熱菜盛放于碗身2中時,位于中間部分的熱量通過金屬導熱片21導至位于手柄的金屬散熱片31中,降低碗身2中間的溫度,從而使得位于中間部分的菜不易被悶爛。
實施例二
一種可加速碗身中間散熱的碗,參照圖3,與實施例一的區(qū)別在于,金屬導熱片21呈螺旋形設置在碗身2的內(nèi)層23上,加大了與碗身2內(nèi)部的接觸面積,從而提高導熱率。
實施例三
一種可加速碗身中間散熱的碗,參照圖4和圖5,與實施例二的區(qū)別在于,在空腔25內(nèi)繞著內(nèi)層23螺旋設置了第一管道22,碗柄3處設置了第二管道32,其中,第一管道22的兩端與第二管道32的兩端連接形成一循環(huán)通路,并在第一管道22上設置了單向閥33,碗柄3的上端開設有與第二管道32連通的進水口4,一蓋體41與進水口4卡接配合,在蓋體41的上端設置了防滑凸齒作為第一防滑部42,人們在端碗的時候大拇指剛好可按壓在第一防滑部42上。在碗柄3內(nèi)側設置了若干凹槽作為第二防滑部34,與手指握在碗柄3上的形狀契合。
另外,參照圖6,第一管道22和第二管道32內(nèi)部沿其軸向均勻開設了若干條波紋槽7,增大了第一管道22和第二管道32內(nèi)部的表面積,從而提高了管道內(nèi)水的導熱性和散熱性。
當熱菜盛放在碗身2內(nèi)時,與內(nèi)層23接觸部分的第一管道22內(nèi)的水比碗柄3上的水溫度高,水分子熱運動后,在單向閥33的作用下進行單向運動,將第一管道22內(nèi)的水與第二管道32內(nèi)的水進行熱交換,在整條通路上形成流動的循環(huán)回路,從而降低碗身2中間的溫度,使中間部分的菜不易被悶爛。
實施例四
一種可加速碗身中間散熱的碗,參照圖7,與實施例三的區(qū)別在于,完整中間向內(nèi)設置了呈圓錐形設置的凸起5,增加了菜中間部分與碗身2之間的接觸面積,提高了碗身2的散熱性。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僅局限于上述實施例,凡屬于本實用新型思路下的技術方案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