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羽絨制品充填設備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充絨機用的充絨頭結構。
背景技術:
前述的羽絨制品主要但并不僅僅限于指羽絨服、羽絨被、羽絨墊、羽絨枕,等等,在制作此類制品時需要將羽絨充填到預制的筒子內,而后進行絎縫封口,形成羽絨制品。
在專用的充絨機推出以前,羽絨制品生產(chǎn)廠商大都以手工操作方式向筒子內填充羽絨,這種作業(yè)方式存在以下欠缺:一是工人的勞動強度大并且效率低下;二是填充量誤差大,影響羽絨制品的質量乃至損及羽絨制品生產(chǎn)廠商的聲譽,因為在手工充絨(填絨)過程中由工人采用諸如電子稱或類似的計量器具計量,而判斷計量值全憑工人直觀加主觀把握,于是填充量的準確與否易受工人的經(jīng)驗、責任心和/或情緒等因素的變化而出現(xiàn)波動;三是由于羽絨比重較輕,因而易出現(xiàn)飄逸飛揚,既影響作業(yè)環(huán)境,又造成羽絨浪費。
近幾年來,在中國專利文獻中不斷公開有充絨機的技術信息,如授權公告號CN101779837B提供有“自動定量充絨機”;又如CN102808245A推薦有“一種充絨機”;再如CN202542832U介紹有“自動充絨機”;還如CN102795589A揭示有“充絨機”,等等。并非限于例舉的這些充絨機能夠消除前述手工充絨的欠缺。
充絨頭(業(yè)界也稱“充絨管”)是充絨機上的一個必備部件,其功用是將由充絨機的自動計量稱重機構稱重計量后的羽絨在壓力氣體的作用下引入羽絨制品的筒子內。
在公開的中國專利文獻中可見諸關于充絨頭結構的技術信息,典型的如CN202953813U推薦的“一種新型充絨管”,該專利的結構是:“包括兩端開口的內層管,內層管外依次套裝有中層管和外層管;中層管兩端密封,內層管和中層管間存在第一空腔;外層管的一端封閉而另一端開口,該開口端設有出絨口;外層管和中層管間存在第二空腔,該第二空腔與內層管貫通;中層管設有若干用于貫通第一、第二空腔的通孔,中層管還設有與第一空腔貫通的回流管;外層管密封端設有與第二空腔貫通的輸氣管,在該輸氣管上配有用于隔絕羽絨的過濾部件”(具體可參見說明書第0033至0037段)。相對于在先專利CN202247079U(充絨管結構)而言,該CN202953813U客觀上具有說明書第0029段記載的技術效果。
但是,上述CN202953813U仍存在以下缺憾:其一,由于中層管的兩端即朝向入絨口的一端以及朝向出絨口的一端是與內層管的外壁密封固定連接的,更確切地講是通過焊接或粘固方式與內層管形成趨于一體的結構,又由于中層管的內壁與內層管的外壁之間的空腔即該專利所稱的第一空腔是充絨過程中回氣的必經(jīng)通道,還由于在實際的充絨過程中,由第二空腔經(jīng)開設于中層管上的通孔進入第一空腔的回氣氣流中通常含有少量的羽絨,于是回氣氣流中的羽絨難免會滯留于前述通道即第一空腔內,導致通道氣流不暢乃至出現(xiàn)堵塞,當出現(xiàn)堵塞時只能在卸離外層管的狀態(tài)下,用細而相對銳利的工具如鐵絲途經(jīng)中層管上的通孔對第一空腔清堵,這種清堵方式雖然能夠起到疏通第一空腔的作用,但所耗時間較長,一方面增加了在線作業(yè)人員的工作強度,另一方面影響了充絨效率;其二,由于在充絨過程中從羽絨筒子回出的氣流即前述的回氣氣流的路徑依次為:羽絨筒子→外層管的出絨口→位于外層管與中層管之間的第二空腔→中層管上的通孔→位于中層管與內層管之間的第一空腔→回流管,在回流管的管路上的電磁閥開啟狀態(tài)下引至外界或引入另行配備的集塵袋內,因而不僅回氣氣流的路徑冗長而影響充絨速度,而且由于回氣氣流率先由外層管的出絨口與內層管的出絨口之間的相對較窄的小空間進入前述第二空腔這一大空間,再由第二空腔這一大空間經(jīng)中層管上的通孔進入第一空腔這一小空間,因而第二空腔進入第一空腔的過程表現(xiàn)為空氣壓縮過程,于是更不利于回氣氣流的快速擴散并從回流管引出;其三,由于回氣速度相對緩慢但又必須保障回氣充分,因而將設置在外層管上的并且與第一空腔相通的回流管的位置選擇于輸氣管的左側(以該專利的圖所示的位置狀態(tài)為例)而藉以達到延長中層管的長度之目的,然中層管愈長,在安裝于充絨箱(專利稱固定板)上后探入到充絨箱內的程度便越大,對充絨箱空間的占用相應增大甚至出現(xiàn)對設置于充絨箱內的其它部件產(chǎn)生干涉的情形;其四,由于采用了外、中和內三根管子,因而整體結構相對復雜,既不利于制造與裝配,也不足于體現(xiàn)經(jīng)濟性。
針對上述已有技術,有必要加以合理改進,為此本申請人作了反復而有益的設計以及在采取了保密措施下進行非有限次數(shù)的試驗,終于形成了下面將要介紹的技術方案。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任務在于提供一種有助于摒棄中層管而藉以避免在回氣時夾雜于回氣氣流中的羽絨對回氣通道堵塞、有利于顯著縮短回氣氣流的路徑并且使回氣氣流直接由小空間向大空間驟然擴散而藉以提高回氣速度并同時提高充絨效率、有便于快捷而徹底地實施清潔而藉以減輕在線作業(yè)人員的作業(yè)強度、有益于顯著簡化整體結構而藉以方便制作與裝配并且體現(xiàn)經(jīng)濟廉價的充絨機用的充絨頭結構。
本發(fā)明的任務是這樣來完成的,一種充絨機用的充絨頭結構,包括一外套管,在該外套管的左端延伸有一直徑小于外套管的直徑的外套管出絨頭,而在外套管的右端側部固接有一回氣接口;一自動清潔機構,該自動清潔機構在對應于外套管的右端的位置與外套管連接;一通絨管,該通絨管的左端途經(jīng)自動清潔機構插入外套管的外套管腔內,而通絨管的右端與自動清潔機構固定;一回氣套,該回氣套設置在所述外套管腔內,在回氣套上開設有回氣套通氣孔,在回氣套的外壁與外套管的內壁之間形成有一回氣腔,所述的回氣套通氣孔與該回氣腔相通,而該回氣腔與所述的回氣接口相通,所述通絨管的左端途經(jīng)回氣套的回氣套腔。
在本發(fā)明的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在所述外套管與所述外套管出絨頭之間構成有一錐形過渡套,該錐形過渡套的大直徑的一端朝向外套管并且與外套管的左端一體連接或分體連接,而錐形過渡套的小直徑的一端朝向外套管出絨頭并且與外套管出絨頭的右端一體連接。
在本發(fā)明的另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外套管的中部斷開并且在對應于該斷開的區(qū)域內鑲入的透明視管連接,在外套管的右端并且在對應于所述回氣接口的左側的位置固定有一充絨箱固定法蘭盤。
在本發(fā)明的又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當所述錐形連接套朝向所述外套管的一端與外套管的左端分體連接時,在該錐形連接套的所述大直徑的一端端面上向外擴展有一錐形過渡套連接法蘭,而在外套管的左端端面上向外擴展有一外套管連接法蘭,通過一快速拆卸連接機構將所述錐形連接套連接法蘭與外套管連接法蘭彼此連接。
在本發(fā)明的再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在所述外套管的右端并且在對應于所述回氣接口的右側的位置圍繞外套管的圓周方向間隔開設有閥座固定螺釘孔,在該閥座固定螺釘孔上配設有閥座固定螺釘,所述的自動清潔機構探入所述外套管腔并且在對應于閥座固定螺釘孔的位置由所述閥座固定螺釘固定;在所述通絨管的右端的外壁上構成有一通絨管固定法蘭盤,該通絨管固定法蘭盤在對應于所述自動清潔機構的右側的位置與自動清潔機構固定連接;在所述回氣套的左端端部構成有一左隔圈,而右端端部構成有一右隔圈,左隔圈的圓弧面與所述外套管腔的腔壁貼觸,右隔圈的圓弧面同樣與外套管腔的腔壁貼觸,藉由左隔圈以及右隔圈將所述回氣腔的兩端封閉。
在本發(fā)明的還有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自動清潔機構包括一閥座和一進氣接頭,閥座的左端構成有一閥座臺階,該閥座臺階插入所述外套管腔內,在該閥座臺階的四周并且在對應于所述閥座固定螺釘孔的位置開設有數(shù)量與閥座固定螺釘孔相等的閥座螺孔,所述的閥座固定螺釘旋入該閥座螺孔內,在閥座的中央位置構成有閥座出氣腔,在該閥座出氣腔的閥座出氣腔底壁上并且圍繞閥座出氣腔底壁的圓周方向間隔開設有出氣腔噴氣孔,該噴氣孔與所述回氣套的回氣套腔相通,在閥座的右端端面上開設有通絨管固定法蘭盤固定螺釘孔,所述的通絨管法蘭盤在對應于該通絨管固定法蘭盤固定螺釘孔的位置通過法蘭盤固定螺釘與閥座固定,進氣接頭與閥座固定并且與所述閥座出氣腔相通,在該進氣接頭上配接有一進氣管,在該進氣管的管路上設置有單向控制閥;所述右隔圈的右側面與所述閥座的左端端面貼觸。
在本發(fā)明的更而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在所述錐形過渡套的錐形過渡套連接法蘭朝向所述外套管連接法蘭的一側表面開設有一錐形過渡連接套連接法蘭密封圈槽,而在外套管連接法蘭朝向錐形過渡套連接法蘭的一側并且在對應于錐形過渡連接套連接法蘭密封圈槽的位置開設有一外套管連接法蘭密封圈槽,在錐形過渡連接套連接法蘭密封圈槽與外套管連接法蘭密封圈槽之間設置有一法蘭密封圈。
在本發(fā)明的進而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快速拆卸連接機構包括一上抱箍、一下抱箍和一抱箍鎖定螺桿,上抱箍朝向下抱箍的一側構成有一上抱箍法蘭配合槽,該上抱箍的后端通過抱箍連接銷軸與下抱箍的后端鉸接,而上抱箍的前端構成為上抱箍自由端并且開設有一上抱箍螺桿槽,下抱箍朝向上抱箍的一側構成有一下抱箍法蘭配合槽,該下抱箍的前端同樣構成為自由端并且開設有一螺桿座容納腔,在該螺桿座容納腔內通過螺桿座銷軸樞轉設置有一螺桿座,抱箍鎖定螺桿的下端與螺桿座固定,而抱箍鎖定螺桿的上端與上抱箍螺桿槽相對應并且配設有一手動鎖定螺母,所述的錐形過渡盤連接法蘭以及外套管連接法蘭同時與上抱箍法蘭配合槽以及下抱箍法蘭配合槽相配合。
在本發(fā)明的又更而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在所述通絨管的右端端面上向外擴展有一輸絨管連接盤,在該輸絨管連接盤的右側面上開設有一輸絨管連接盤密封圈槽。
在本發(fā)明的又進而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回氣套的長度方向的剖面形狀呈H字形。
本發(fā)明提供的技術方案相對于已有技術的技術效果之一,由于摒棄了中層管,在回氣套的內壁與通絨管的外壁之間不存在封閉的獨立氣腔,因而在回氣時回氣通道不會出現(xiàn)被夾雜于氣流中的羽絨堵塞的情形;之二,由于在回氣時從羽絨筒子內回出的空氣直接由回氣套與通絨管的外壁之間的小空間向位于回氣套與外套管之間的大空間即回氣腔驟然擴散并由回氣接口引出,因而不僅有效地縮短了回氣氣流的路徑,而且提高了回氣速度同時可提高充絨效率;之三,由于自動清潔機構能發(fā)揮出理想的清潔作用,因而不僅能夠快速而徹底地對回氣套實施清潔,杜絕回氣套通氣孔被羽絨堵塞,而且能夠減輕在線作業(yè)人員的作業(yè)強度;之四,由于摒棄了中層管并且采用了回氣套,因而使整體結構趨于簡單,既可方便制造與裝配,又能體現(xiàn)經(jīng)濟廉價效果。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例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能夠更加清楚地理解本發(fā)明的技術實質和有益效果,申請人在下面以實施例的方式作詳細說明,但是對實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對本發(fā)明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據(jù)本發(fā)明構思所作出的僅僅為形式上的而非實質性的等效變換都應視為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范疇。
在下面的描述中凡是涉及上、下、左、右乃至前和后的方向性或稱方位性的概念都是針對正在被描述的圖所處的的位置狀態(tài)而言的,因而不能將其理解為對本發(fā)明提供的技術方案的特別限定。
實施例1:
請參見圖1,圖1實質上為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的剖視圖,示出了優(yōu)選采用不銹鋼或類似的金屬材料制作的一外套管1,在該外套管1的左端延伸有一直徑小于外套管1的直徑的外套管出絨頭11,而在外套管1的右端側部固接有一回氣接口12;示出了一自動清潔機構2,該自動清潔機構2在對應于外套管1的右端端口的位置與外套管1固定連接;示出了一通絨管3(也可稱“充絨管”,以下同),該通絨管3的左端途經(jīng)自動清潔機構2插入外套管1的外套管腔13內,而通絨管3的右端與自動清潔機構2固定;示出了一回氣套4,該回氣套4設置在前述外套管腔13內,在回氣套4上以密集狀態(tài)開設有回氣套通氣孔41,在回氣套4的外壁與外套管1的內壁之間形成有一回氣腔42,前述的回氣套通氣孔41與該回氣腔42相通,而該回氣腔42與前述的回氣接口12相通,前述通絨管3的左端途經(jīng)回氣套4的回氣套腔43。
由圖1所示,前述外套管出絨頭11的左端構成為出絨口111,并且該出絨口111為傾斜口,傾斜角度優(yōu)選為30至50°,較好地為40-50°,更好地為45°,本實施例選擇45°,但并不受到前述限制。
在圖1中還示出了充絨管的箱體板6,該箱體板6的右側為充絨箱的箱腔,在使用狀態(tài)下,前述的外套管1與箱體板6固定(下面還要說明)。
繼續(xù)見圖1,在前述外套管1與前述外套管出絨頭11之間構成有一錐形過渡套14,該錐形過渡套14的大直徑的一端朝向外套管1并且與外套管1的左端一體連接,而錐形過渡套14的小直徑的一端朝向外套管出絨頭11并且與外套管出絨頭11的右端一體連接。由此可知,在本實施例中,外套管1、錐形過渡套14以及外套管出絨頭11三者構成的是一體結構(一個整體)。
請繼續(xù)見圖1,在前述外套管1的右端并且在對應于前述回氣接口12的右側的位置圍繞外套管1的圓周方向間隔開設有閥座固定螺釘孔18,在該閥座固定螺釘孔18上配設有閥座固定螺釘181,前述的自動清潔機構2探入前述外套管腔13向右端端口內并且在對應于閥座固定螺釘孔18的位置由前述閥座固定螺釘18固定;在前述通絨管3的右端的外壁上構成有一通絨管固定法蘭盤31,該通絨管固定法蘭盤31在對應于前述自動清潔機構2的右側的位置與自動清潔機構2固定連接;在前述回氣套4的左端端部構成有一左隔圈44,而右端端部構成有一右隔圈45,左隔圈44的圓弧面即圓周方向的表面與前述外套管腔13的腔壁貼觸,右隔圈45的圓弧面即圓周方向的表面同樣與外套管腔13的腔壁貼觸,藉由左隔圈44以及右隔圈45將前述回氣腔42的兩端封閉。
為了便于理解本發(fā)明,申請人在 圖1中還示出了一空心箭頭和一實心箭頭,空心箭頭表示羽絨的行進路徑,而實心箭頭表示回氣時的回氣氣流的路徑。
繼續(xù)見圖1并且結合圖2,前述的自動清潔機構2包括一閥座21和一進氣接頭22,閥座21的左端構成有一閥座臺階211,該閥座臺階211插入前述外套管腔13的右腔口內,在該閥座臺階211的四周并且在對應于前述閥座固定螺釘孔18的位置開設有數(shù)量與閥座固定螺釘孔18相等的閥座螺孔2111,前述的閥座固定螺釘181旋入該閥座螺孔2111內,在閥座21的中央位置構成有閥座出氣腔212,在該閥座出氣腔212的閥座出氣腔底壁上并且圍繞閥座出氣腔底壁的圓周方向間隔開設有出氣腔噴氣孔2121,該噴氣孔2121與前述回氣套4的回氣套腔43相通,在閥座21的右端端面上開設有通絨管固定法蘭盤固定螺釘孔213,前述的通絨管法蘭盤31在對應于該通絨管固定法蘭盤固定螺釘孔213的位置通過法蘭盤固定螺釘311與閥座21固定,進氣接頭22與閥座21固定并且與前述閥座出氣腔212相通,在該進氣接頭22上配接有一進氣管221,在該進氣管221(圖2示)的管路上設置有單向控制閥(圖中未示出)。
在圖2中還示出了開設于通絨管固定法蘭盤31上的通絨管固定法蘭盤螺孔312,前述的法蘭盤固定螺釘311在對應于該通絨管固定法蘭盤螺孔312的位置旋入前述的通絨管固定法蘭盤固定螺釘孔213內。
繼續(xù)見圖1,在前述通絨管3的右端端面上向外擴展有一輸絨管連接盤32,在該輸絨管連接盤32的右側面上開設有一輸絨管連接盤密封圈槽321,在該輸絨管連接盤密封圈槽321內嵌設有一密封圈3211。在使用狀態(tài)下,輸絨管(圖中未示出)與該輸絨管連接盤32密封連接,連接方式通過與下面還要描述的快速拆卸連接機構5相仿的連接機構連接。由稱重機構完成了稱重的羽絨在氣力輸送器的作用下經(jīng)輸絨管引入通絨管3的通絨管腔33,再由通絨管3引入前述的外套管出絨頭11,由外套管出絨頭11的出絨口111充入羽絨筒子內。在該過程中,夾雜于羽絨中的空氣從羽絨筒子回至外套管出絨頭11,按圖1所示的實心箭頭從回氣套4的內壁與通絨管3的外壁之間的空間即前述的小空間經(jīng)回氣套4上的回氣套通氣孔41進入回氣腔42(該回氣腔42即為前述的大空間),進入回氣腔42內的空氣經(jīng)回氣接口12引出至集塵裝置如集塵濾袋,從而完成了一次充絨。在完成了一次充絨后,設置在進氣管221上的管路上的前述單向控制閥開啟(在充絨過程中,該單向控制閥是關閉的),壓力氣體依次經(jīng)進氣管221、進氣接頭22、閥座出氣腔212、出氣腔噴氣孔2121、回氣套4的內壁與通絨管3的外壁之間、回氣管通氣孔41和回氣腔42后由回氣接口12排出,在該自動清潔機構2的作用下能使回氣套4上的回氣套通孔41保持理想的暢通狀態(tài),回氣過程中夾雜于空氣中的羽絨即使出現(xiàn)粘附情形,那么在具有反沖清潔效應的氣流的作用下被徹底驅逐。
在本實施例中,前述回氣套4的長度方向的剖面形狀呈H字形,此外由圖1所示,在外套管1的右端并且在對應于前述回氣接口12的左側的位置固定有一充絨箱固定法蘭盤16,該充絨箱固定法蘭盤16由圖示的固定螺釘161與前述的充絨箱的箱體板6固定。
實施例2:
請參見圖2,前述外套管1的中部斷開并且在對應于該斷開的區(qū)域由鑲入的透明視管15連接,透明視管15優(yōu)選采用透明的有機玻璃,但并不受此限定。設置透明視管15的作用是:便于操作工察看外套管腔13內的狀況(工況)。其余均同對實施例1的描述。
實施例3:
請參見圖3,圖3示出了前述錐形連接套14朝向前述外套管1的一端與外套管1的左端分體連接的結構形式,具體是:在錐形連接套14的前述大直徑的一端端面上向外擴展有一錐形過渡套連接法蘭141,而在外套管1的左端端面上向外擴展有一外套管連接法蘭17,通過一快速拆卸連接機構5將前述錐形連接套連接法蘭141與外套管連接法蘭17彼此連接。
繼續(xù)見圖3,在前述錐形過渡套14的錐形過渡套連接法蘭141朝向前述外套管連接法蘭17的一側表面開設有一錐形過渡連接套連接法蘭密封圈槽1411,而在外套管連接法蘭17朝向錐形過渡套連接法蘭141的一側并且在對應于錐形過渡連接套連接法蘭密封圈槽1411的位置開設有一外套管連接法蘭密封圈槽171,在錐形過渡連接套連接法蘭密封圈槽1411與外套管連接法蘭密封圈槽171之間設置有一法蘭密封圈142。
前述的快速拆卸連接機構的優(yōu)選而并非絕對限于的結構如下:包括一上抱箍51、一下抱箍52和一抱箍鎖定螺桿53,上抱箍51朝向下抱箍52的一側構成有一上抱箍法蘭配合槽511,該上抱箍51的后端通過抱箍連接銷軸512與下抱箍52的后端鉸接,而上抱箍51的前端構成為上抱箍自由端并且開設有一上抱箍螺桿槽513,下抱箍52朝向上抱箍51的一側構成有一下抱箍法蘭配合槽521,該下抱箍52的前端同樣構成為自由端并且開設有一螺桿座容納腔522,在該螺桿座容納腔522內通過螺桿座銷軸5231樞轉設置有一螺桿座523,抱箍鎖定螺桿53的下端與螺桿座523固定,而抱箍鎖定螺桿53的上端與上抱箍螺桿槽513相對應并且配設有一手動鎖定螺母531,前述的錐形過渡盤連接法蘭141以及外套管連接法蘭17同時與上抱箍法蘭配合槽511以及下抱箍法蘭配合槽521相配合。
當逆時針旋動手動鎖定螺母531時,抱箍鎖定螺桿53解除鎖定并且可從上抱箍螺桿槽513中展出,使錐形過渡套14連同前述的外套管充絨頭11與外套管1分離,反之亦然。申請人之所以推薦實施例3的結構,是為了體現(xiàn)節(jié)約資源,例如當外套管出絨頭11萬一損壞或外套管1萬一損壞,那么便可針對性地更換。此外,還可以方便定期對回氣套4檢護。其余均同對實施例1的描述。
綜上所述,本發(fā)明提供的技術方案彌補了已有技術中的缺憾,順利地完成了發(fā)明任務,如實地兌現(xiàn)了申請人在上面的技術效果欄中載述的技術效果。